
09/07/2025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Natural Always Finds a Way》
你曾經在家裡種過盆栽嗎?近年來,許多人開始流行在家種植源自熱帶雨林的植物(例如龜背芋)。然而,不論我們如何悉心照料——用最好的泥土、肥料、陽光燈,甚至控制溫度和濕度,這些植物依然可能無法比得上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長的狀態,甚至可能枯黃凋謝。有趣的是,TikTok 上流行一種模仿雨林環境的搞笑方式:將植物放進浴室,瘋狂灑水並搖動,模擬狂風暴雨的感覺。儘管如此,我們卻常常能在路邊的裂縫中,看到植物在惡劣環境下頑強生長。大自然總是喜歡開我們的玩笑。
植物總會找到生命的出路,動物也不例外。最近台灣颱風來襲,有人在 Thread 上分享自家養的鴨子,竟然在花園裡找到一個空罐子,成功躲過了風暴。
既然植物和動物都能找到出路,那人類呢?我們是否也能憑藉內在的本能,找到屬於生命的出路?其實,我們的身體擁有與生俱來的智慧,能自然應對各種情況。只是,我們的頭腦(Ego,小我)往往不相信身體的能力,甚至還認為自己比身體更了解需要什麼。
當我們累了,身體會自然地想要休息;當覺得熱了,身體會出汗降溫;當病菌入侵時,身體會提高體溫,激活免疫細胞抵抗病菌。然而,現代人對身體的訊號幾乎充耳不聞,甚至會用意識主導去抗拒這些「不喜歡」的感受。尤其當這些訊號與情緒相關時,我們更傾向於扭曲對身體的需求。
例如,暴飲暴食並非因為肚子餓,而是因為「心」餓了——內心感到空虛,試圖用食物填補這種空洞。
失眠,不是因為睡不著,而是因為不想入睡——表面意識堅持己見,不願放下,甚至抗拒內在的感受和情緒浮現。
至於抑鬱嗜睡,也不是因為懶惰或缺乏動力,而是內在深知表面意識無法處理情緒,因此需要透過潛意識的狀態來消化和療癒。
事實上,我們很少真正傾聽身體的聲音或感受情緒,反而試圖用表面意識來壓制不安與不適。然而,現代神經學研究發現,處理情緒的腦部區域與日常運作的意識區域,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神經迴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即使日思夜想,也無法疏導內心的情緒。
近幾年,我在課程中強調「接地」(grounding)的重要性。這是一種訓練內在的方式,幫助我們透過不同的神經迴路去感受和經歷情緒。然而,許多學員反映這個練習「很難」、「做不到」,因為大部分人都習慣於活在忙碌的表面意識中。
現代短影音文化更是小我 (Ego) 的養分,透過不斷的刺激,讓表面意識和感官持續活躍,腦袋每天接受巨量資訊。相比之下,過去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看完電影或電視劇,人們會喝著茶、吃著點心,討論劇情——這其實也是一種「接地」的過程,幫助我們消化訊息,完整地經歷情緒和感受。
深層意識從來沒有遺忘任何事情,只是表面意識無法輕易找回而已。那些未被完整經歷或表達的情緒與記憶,會逐漸堆積在我們的意識和能量中。當堆積到一定程度,身體便會以各種方式提醒我們,告訴我們需要安撫內在的情緒了。
讓我們試著多聆聽身體的聲音,多信任自己的內在智慧,學會放下對小我的執著,回歸自然的節奏。當我們願意與身體和情緒和平共處,生命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展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