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9/2025
🍴🍛👨⚕️🩺
中醫除左成日話人濕重
就多數話人脾虛
其實乜野係脾虛?
中醫的脾同西醫的脾又係咪一樣?🤔
1. 中醫的「脾」包含消化、吸收、肌肉、血液等多方面功能
更像是在描述整個消化系統🍴🍛
+ 部分營養代謝 + 血液循環管理的綜合功能🌌🕸
而西醫的「Spleen(脾臟)」有過濾血液、
儲存血小板及白血球、參與免疫反應🩸💉
描述上一個位於左上腹、免疫相關的實體器官
所以不可混為一談
2. 中醫角度認為人出生後
所有的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
這些氣血都來自於我們吃進去的食物
而脾正是負責處理這些食物的第一關
因此被譽為生存和健康的根本😉💪🏻
與「先天之本」的腎相對應
所以脾功能好,氣血就充足
脾功能差,就會氣血虛弱
3. 「統」是統攝、管理的意思💂♂️
指脾氣有讓血液乖乖地在血管內正常運行
不隨意溢出脈外的功能
如果脾氣虛弱(脾不統血)
就會導致各種出血症狀🫨😵💫
例如:皮下容易瘀青、牙齦出血、
女性月經過多、便血等
4. 「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是向上☝🏻
它將這些寶貴的營養物質上輸給心、肺、頭目
「清」指的是被消化吸收後的水穀精微,即營養物質
而「升」的功能除左可以滋養全身
仲可以體現在維持體內臟腑的位置
假如如果脾氣不升,中氣下陷👇🏻
會導致頭暈眼花、乏力、腹瀉😵💫
嚴重D仲可以出現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問題😱
所以中醫強調保護脾胃來確保健康
大家可以︰
1. 飲食規律,定時定量
減輕脾的運化負擔
2. 少吃生冷寒涼、油膩甜食
這些食物會產生「濕氣」
脾胃運化水濕功能容易失調
3. 避免勞累、思慮過度
因為過度思考會令氣停滯
所以食飯時要專心食飯
唔好邊食飯邊睇手機
從而減弱脾胃運化能力
4.適當食用健脾食物
如小米、山藥、南瓜、紅棗、生薑
既可生氣血
亦可健脾化濕
所以不妨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