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偉聰醫生 - 俊匯專科醫療中心

湯偉聰醫生 - 俊匯專科醫療中心 資歷: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1990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1994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1995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1998
香港浸信會醫院駐外科專科醫生 2003–2006

(轉載自信報2023年9月1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核廢水與你無關?遺傳基因掌管細胞一切功能,在自然界,基因的不穩定性令每種動物個體都有所不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越的個體連同基因會得到繁衍,次等基因會逐漸被淘汰,所以動物,包括人類,才...
07/09/2023

(轉載自信報2023年9月1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核廢水與你無關?

遺傳基因掌管細胞一切功能,在自然界,基因的不穩定性令每種動物個體都有所不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越的個體連同基因會得到繁衍,次等基因會逐漸被淘汰,所以動物,包括人類,才可以進化,在人類的進化史中,基因的不穩定性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現時人類已經沒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環境挑戰,醫療日益發達,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基因的不穩定性反而為人類帶來疾病,癌症正是由基因突變所致,是人類第一大殺手。在過往二、三十年時間,眼看很多癌症比率越來越高,例如肺癌、腸癌、甲狀腺癌等,身邊有很多醫生、朋友都是受害者。以往患上肺癌的病人多為吸煙人士,現時肺癌多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多為非吸煙、生活規律人士。

究竟什麼因素令到這些癌症比率提升?肺部是接觸環境第一線的器官,試想一下,如果每天呼吸的空氣受到污染,肺癌的比率怎可能不上升;再試想一下,會否在30年前有一次環境污染,令到食水、空氣帶有致癌物質,這件事情可能不為人知。但到了30年後的今天,肺癌的比率漸增,亦不可能查出30年前發生了甚麼事、會否是導致現時肺癌比率飆升的主因?

另一個接觸環境第一線的器官是腸道,大腸癌比率亦不斷增加,會否與環境因素有重要關係?會否是一次大規模的地溝油事件導致?如果你發揮無限的想像,可能自己也會吃一驚。

日本政府將核廢水排出大海,核元素雖然經過稀釋,但總排量不變,大量稀釋令其行動符合國際排放條件,但在大自然內累積下來的總量並不會改變。肺部與腸道每天都接觸到空氣與水,是接觸環境的第一道防線,不難聯想到日後癌症比率提升會與環境核污染掛鉤。

而甲狀腺癌亦是另一個癌症比率大幅提升的疾病,甲狀腺是內分泌器官,賀爾蒙主要的原材料是碘,甲狀腺是常見吸引放射性物質的器官,核排放會否令甲狀腺癌大幅提升?這等等的疑問,即將由一個人類的大實驗證明,你與我就是實驗中的主角。

日本排放核廢水,與你無關?

(轉載自信報2023年8月4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安全駕駛早上與熱愛汽車的朋友們共進早餐,車友的朋友在腸鏡檢查過程中被刺穿大腸,須進行修補手術,知筆者是外科醫生,向筆者詢問意見。在腸鏡檢查中,刺穿結腸的機會其實不高,一般機率為1000-...
04/08/2023

(轉載自信報2023年8月4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安全駕駛

早上與熱愛汽車的朋友們共進早餐,車友的朋友在腸鏡檢查過程中被刺穿大腸,須進行修補手術,知筆者是外科醫生,向筆者詢問意見。

在腸鏡檢查中,刺穿結腸的機會其實不高,一般機率為1000-2000份1,腸鏡須由肛門進入結腸,經過數個彎位後到達盲腸,然後慢慢抽出,過程中觀察腸臟黏膜的異常情況,如有需要便會進行抽板化驗或瘜肉切除。

說來容易,但實際上腸鏡檢查有一定難道,有一些外國經驗甚至只有7成半病人可以完成整個腸鏡檢查,筆者雖然感到有點奇怪,但在某些地方卻實際如是。

結腸有數個彎位,部份甚至接近360度轉彎,試幻想一下三維(3D)情況,當內視鏡由第一個彎進入第二、第三個彎位時,腸鏡向前推進只會令前一個彎位擴大,難以向前推進。每位醫生都有自己的竅門,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保持鏡身挺直。

說到這裡,有些車友開始感到迷糊,用車迷術語演繹,即「推頭」、「甩尾」和「將彎拉直」。如果在過彎時速度過快,便會發生「推頭」,車輛直撞牆壁,車毀人亡,在內視鏡檢查中看不到前方有通道,盲目用力,腸鏡頭會刺穿腸臟,又如車輛在彎心用力過度便會「甩尾」,結果彎位擴大,鏡身撕裂結腸內壁,無論「推頭」或是「甩尾」,兩者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要保持內視鏡向前的動力,必須將內視鏡盡量拉直,就如駕駛時要盡量將彎位拉直,外彎入,內彎出,彎心後才給油一樣,要腸臟依據內視鏡乖乖地拉直,保持內視鏡向前的力度,才可順利完成檢查。腸鏡全長1.6米,但通常只需要70厘米已經可以到達盲腸位置。

話雖如此,有時也會遇到困難的情況,如果病人曾進行手術或有子宮內膜移位的情況,結腸有黏連便難以將結腸拉直。到達盲腸後,醫生慢慢將鏡拉出,觀察腸道內黏膜情況,若腸鏡仍然在打結,便會造成「彈鏡」而錯過一些重要的病變。

世界上天才很少,經驗的累積是不二法門,大腸鏡就是一項小手術大技巧的步驟。

(轉載自信報2023年7月21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潛水壓力在菲律賓保和島(Bohol)潛水,向水底懸崖推進,過百呎的能見度、無數的珊瑚魚在海線邊游曳,不知不覺已在水底一百呎以下度過二十分鐘,真的不想回上水面。無奈氧氣瓶內的氧氣已所剩無...
27/07/2023

(轉載自信報2023年7月21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潛水壓力

在菲律賓保和島(Bohol)潛水,向水底懸崖推進,過百呎的能見度、無數的珊瑚魚在海線邊游曳,不知不覺已在水底一百呎以下度過二十分鐘,真的不想回上水面。無奈氧氣瓶內的氧氣已所剩無幾,潛水電腦提示是時候回到水面。在船上發現兩側鼻孔流出帶血分泌,很是駭人。

潛水運動雖然剌激,但亦充滿危險,其中一樣就是由氣壓導致的潛水疾病,頭顱有數個空氣的空間,包括鼻竇和中耳,水底壓力比水面高,在進行水肺潛水時,如果頭顱內的空氣與吸入的氣壓不能平衡,便會產生由氣壓引起的創傷。

氣壓創傷常發生於鼻竇內,鼻竇受到氣壓轉變的影響,如果通向鼻咽的通道不暢通,便會令鼻竇受傷,但慶幸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傷害。筆者回到水面後,兩側鼻孔流出帶血分泌,便是鼻竇受到氣壓創傷導致的病徵。

比較嚴重的創傷發生於中耳,中耳與鼻咽之間有一條咽鼓管(Eustachian tube),用作平衡中耳與外界的壓力,若壓力無法平衡,中耳接連外耳的耳膜受到擠壓,便有機會破裂,潛水員都應該知道在適當的時間要進行反壓動作,令鼻竇與中耳的氣壓平衡,才能避免耳膜受損。若耳膜穿破,潛水生涯便須宣告退休。

除之此外,在水底內,水肺潛水吸入的空氣的氣壓會隨著水深而增加,血液內溶解的氣體壓力亦會增加,無論潛水員在潛水過程中出現任何原因,例如驚恐、潛水裝備有問題、過快升水的話,都會導致血液內的氣體如汽水開瓶蓋一樣變成泡沫,大量泡沫會導致潛水員即時死亡,潛水員應根據潛水指引或潛水電腦的指示在適當的時間在水底停頓,用以減低血液內的氣體壓力,若遇上嚴重的減壓症,必須前往醫院治療,部份香港醫院設有氣壓艙,醫生會令病人周邊的壓力增加,令血液內的氣泡溶解,慢慢進行減壓,以治療減壓症。

進行數天潛水後,應該挑選一天在陸上活動,令血液內的氣體壓力與周邊平衡,才可乘坐飛機回程。離開舒適圈挑戰自己、令自己進步,當然是好事,但千萬不能挑戰自已的生命。

(轉載自信報2023年5月9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醫療崩潰霎眼間已經做了醫生30多年,公營醫療人手捉襟見肘,但無論是在資源還是人力方面,都已經比以往大幅增加。雖則香港人口老化,加上人口增加,筆者卻肯定醫療行政的膨脹,是令到醫療效率大幅降...
16/06/2023

(轉載自信報2023年5月9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醫療崩潰

霎眼間已經做了醫生30多年,公營醫療人手捉襟見肘,但無論是在資源還是人力方面,都已經比以往大幅增加。雖則香港人口老化,加上人口增加,筆者卻肯定醫療行政的膨脹,是令到醫療效率大幅降低的一個主因。

剛剛為病人完成大腸內視鏡檢查,腸道灰灰黑黑的,以為是病人缺氧,但原來是內視鏡的白平衡出事,以前的數碼相機需要手動調節白平衡,以還原實物顏色,但現今的內視鏡、智能手提電話、數碼相機也一樣,能夠自動調節白平衡,但醫院護士依然按指引在每次為病人進行內視鏡前手動調整,由於時間緊湊,鏡頭沒有對準白色物件,白平衡變得不平衡,多此一舉、浪費時間、弄巧反拙。

另一邊廂,病人輸尿管結石,進行體外碎石手術,3毫米的輸尿管石瞬間化為灰燼,但護士仍按指引將一個籂交予病人,觀察有沒有碎石排出,試問一顆3毫米的輸尿管石變成粉末,怎樣可以用籂撈石?

另一邊廂,病人剛完成半甲狀腺切除手術,還在吊鹽水,手部沒有活動,感到麻痺,護士按指引急召醫生硬說低鈣,半甲狀腺切除手術不會影響副甲狀腺,何來鈣低?

日間醫療中心發牌要求完成內視鏡檢查後,檢查有否物件遺留在病人體內,內視鏡工作通道只有2毫米,只有變魔術才可以將外物放入人體。衛生署按指引任何手術項目均需檢查遺留儀器,為了取得牌照,無奈接受。

日常工作發現無數醫療謬誤,每當有問題發生時,醫療行政會作出檢討,然後推出一堆文件、程序,行政人員感到安全,但若減少過時的做法,會蒙上一個風險,結果程序越加越多,醫生護士都變得沒有獨立思考,工作只為滿足文件,忽略病人,更容易出事,捉襟見肘的醫療人手雪上加霜。

若不作大幅度檢討,等於「倒錢落大海」,香港醫療必會崩潰,相信不久將來,大家將會在大灣區尋找適當的醫療服務。

(轉載自信報2023年5月12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高鈣症很多人追求高鈣食物,但原來血液內鈣質過高,是反映身體內有嚴重的疾病。李女士今年68歲,一向健康相當良好,但最近兩個月消瘦30磅,而且食慾不振、周身骨痛、小便頻密,進展至手腳酸軟,...
18/05/2023

(轉載自信報2023年5月12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高鈣症

很多人追求高鈣食物,但原來血液內鈣質過高,是反映身體內有嚴重的疾病。

李女士今年68歲,一向健康相當良好,但最近兩個月消瘦30磅,而且食慾不振、周身骨痛、小便頻密,進展至手腳酸軟,現時甚至起床也出現困難。當她踏入病房時,醫生直覺李女士很大機會患有一些嚴重的問題。

直覺不是「靠估」,是根據個人經驗和觀察而作出經過計算的猜測,一位有經驗醫生的直覺,往往是診症最重要的元素。

李女士由兒子攙扶,身形極度消瘦、面色蒼白發黃、精神沮喪,醫生即時聯想起晚期癌症病人的樣子。驗血結果顯示,李女士血液中的鈣質異常地高,傳統上形容鈣質高的病人為「Stones, bones, groans, and psychic moans」,由於鈣質高,患者有機會出現腎石,導致小便不適,亦會出現腹痛和胃潰瘍等情況。除此之外,亦因尿頻導致身體缺水。患者身體相當虛弱、肌肉無力、胃口變差,甚至影響大腦,導致抑鬱、精神錯亂和一些古靈精怪的病徵。

最常見鈣質高是副甲狀腺腫瘤病人,但因鈣質長時間緩慢升高,病徵相對不太明顯,如就李女士一樣,病徵大多由癌症引起,癌細胞會分泌一些類似副甲狀腺的荷爾蒙蛋白,荷爾蒙蛋白會將骨骼溶解,釋放鈣質,若患者沒有立即得到適當治療,會危及生命。

醫生為李女士安排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診斷她患上肺癌,癌細胞已經擴散全身。鈣質高患者通常嚴重缺水,治療主要以靜脈注特補充大量水分,情況嚴重的話要添加雙磷酸鹽,因應癌症種類再作適當治療,例如電療、化療等。但對於晚期癌症病人,很多情況下只可以作出舒緩性治療。

每當遇上奇難雜症,高鈣症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原因。

635字
湯偉聰醫生

(轉載自信報2023年4月14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格雷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 《格雷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在 1858 年首次發行,是一部解剖界的經典巨著,對日後的解剖影響深遠,亦是電視劇《G...
14/04/2023

(轉載自信報2023年4月14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格雷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

《格雷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在 1858 年首次發行,是一部解剖界的經典巨著,對日後的解剖影響深遠,亦是電視劇《Grey’s Anatomy》的靈感來源。

1985 年 9 月,筆者入讀香港中文大醫學院臨床前第一年,開學第一星期已被安排進入解剖室,100位同學在往後的一年,數十個教學日子,都會進入解剖室為接近 20 位的大體老師進行解剖。當年解剖界的聖經就是《Gray's Anatomy》, 這本像枕頭一樣厚的解剖學巨著,主要用文字描述所有人體部位的三維關係,鮮有插圖。

當年是中大醫學院成立的初期,為了滿足外來監管機構的要求,對學生非常嚴 格,當年一起入學的 100 位同窗,只有60多位順利完成課程和畢業,可想而知當天的尖子壓力有多大。要在考試中獲取最佳成績,就必須以文字描述解剖關係,《Gray's Anatomy》正是句句珠璣,但要牢記全本巨著,談何容易,有些同學為了增強自己的信心,精心背誦,在同學前炫耀一番,筆者常被嚇倒,但其實三天之後,所背誦的內容都會全部被忘記,筆者自知無力背誦,只以解剖圖譜《Atlas of Anatomy》,加上從大體老師身上學習以了解器官的三維相互關係,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參加考試,慶幸能順利過關,而背誦巨著的同學往往會遇上滑鐵盧之役。

學習目的但求了解,死背又有何用?40 年後的今天,筆者當年解剖得到的知識 仍然在外科手術中大派用場。現今學習解剖學已依賴科技,三維的解剖程式令 學生更能確切明白解剖概念。

父母經常要求小朋友放下平板電腦進行,雖然看實體書確能令學生的語言能力 增加,但網上資訊如果得到適當的誘導,亦是小朋友學習的好工具。隨著人工 智能的發展,如 ChatGPT 的程式可能是未來重要的工具,就如當年互聯網取代 書本一樣,如果好好利用,將會為人類帶來進步。

(轉載自信報2023年3月3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你做咗腸鏡未?三十年來日復一日,為病人進行腸鏡是每天的工作。回頭一看,身邊很多病人與他們家人的命運都因為腸鏡篩查而改變,如果我的病人看到這篇文章,他們也會跟你訴說他們的親身經歷。45歲的...
08/03/2023

(轉載自信報2023年3月3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你做咗腸鏡未?

三十年來日復一日,為病人進行腸鏡是每天的工作。

回頭一看,身邊很多病人與他們家人的命運都因為腸鏡篩查而改變,如果我的病人看到這篇文章,他們也會跟你訴說他們的親身經歷。

45歲的陳太太是一名高級警務人員,腸鏡檢查發現她的橫結腸有一顆不顯眼、直徑約3毫米的瘜肉,切除後化驗報告顯示是侵略性腸癌。進行微創腹腔鏡切除手術後,15年後的今天,兒子已結婚、孫兒已有3歲。

42歲的單親母親,大便出血,腸鏡檢查發現非常接近肛門口有一個3厘米腫瘤,進行微創腹腔鏡切除手術開第一槍時,發現腫瘤太接近肛門,未能完全切除,多數醫生會當場為病人進行全肛門切除並打開永久造口,但對於一名單親母親來說,永久造口將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醫生堅持,手指擺進肛門將盆腔肌肉向上推,然後再開第二槍,最終成功將腫瘤切除,化驗結果題示屬於第一期腸癌。5年後的今天,無造口,正常排便,小朋友亦已長大成人。

55歲剛退休的公務員打從10年前,每次見醫生朋友也會說「我要做腸鏡」,但總提不起決心。10多年後從泰國回港,腹痛肚瀉,經檢查後確診橫結腸阻塞性腸癌,已經擴散至腹腔和肺部,剛退休的他等不到兩個月便已離世。

這些故事不斷在身邊循環發生,關鍵在於有否積極為自己安排一個不可或缺的檢查。腸癌是香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僅次於肺癌,肺癌治癒率極低,但早期腸癌的治癒率卻相當高,早已有研究顯示只要在50歲時進行腸鏡檢查,整體人口患上腸癌以至死亡比率都會大幅下降。

雖然坊間有其他篩查步驟,例如大便隱血測試、惡菌測試和腸癌基因測試,這些暫時都不能取代腸鏡檢查。一個腸鏡檢查只是花費30分鐘,大多只有輕量,甚至毫無痛楚不適,但這個決定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

50歲的你,做咗腸鏡未?

(轉載自信報2023年1月20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手腳冷冰冰年廿四的天氣突然轉冷,為農曆新年帶來一點氣氛,同時亦請大家留意身邊朋友,特別是長者,有否出現手腳冷冰冰的問題。手腳冷冰冰可以是由體溫不足引致,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周邊血管疾病(P...
31/01/2023

(轉載自信報2023年1月20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手腳冷冰冰

年廿四的天氣突然轉冷,為農曆新年帶來一點氣氛,同時亦請大家留意身邊朋友,特別是長者,有否出現手腳冷冰冰的問題。手腳冷冰冰可以是由體溫不足引致,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周邊血管疾病指動脈血管出現阻塞,常發生於足部血管。血管的健康受到一些因素影響,包括年齡、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管硬化、特別是糖尿病。這些因素令血管積聚粥狀硬化塊,導致動脈阻塞。當血管漸漸收窄,血液流動變慢,容易形成血塊,會突然完全阻塞血液的供應。最常見的病徵是手腳冷冰冰,進一步是在行走時出現嚴重痛楚(間歇性跛行),要停下來休息十五分鐘才可以繼續步行,情況就如久坐如廁後腿部麻痺一樣。嚴重情況加劇,就算患者不運動,也會出現腿部疼痛(rest pain),腿部藍藍瘀瘀,這種情況很大機會已臨近腿部壞死的階段,如果患者得不到適當的治療,腿部便會壞死,程度視乎血管瘀塞的位置,很大機會須截肢。

要醫治這疾病,便要從根源開始。患者必須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等問題,除此之外,適當的運動可維持血管健康。當周邊血管疾病進展到無法還原時,治療會變得相當困難,原因是中國人的周邊血管疾病通常發生於下游較小的血管,搭橋手術成功率不高。「通波仔」只適宜用在一些較大血管,對於下游小血管來說,再次瘀塞的機會相當高。

筆者曾遇到一些醫生用盡上一切方法,希望能夠打通患者的血管,到頭來,除了要為病人截肢之外,病人亦因長期卧床而最終死於其他疾病,如肺炎、心臟病發、中風等。在嚴重危急的情況下為病人果斷地進行截肢手術,手術後為病人裝上義肢或安排使用輪椅代步,反而能挽救生命。

如果遇到手腳冰冷的長者,可為他們蓋上毛氈,切忌使用電熱氈或暖水袋,因為缺血組織會因溫度過高而加快新陳代謝,加速腿部壞死。在這寒冷的日子,請大家多關心身邊的長者,一旦發現問題,請盡早求醫。

(轉載自信報2022年11月29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膽石與膽管石膽石是常見的外科問題,膽囊的作用是暫時儲存由肝臟分泌出來的膽汁,每當進食高脂肪食物時,膽囊便會收縮,將已儲存的膽汁排出,協助消化高脂肪食物。由於膽囊內的膽汁比較黏稠,假若...
29/11/2022

(轉載自信報2022年11月29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膽石與膽管石

膽石是常見的外科問題,膽囊的作用是暫時儲存由肝臟分泌出來的膽汁,每當進食高脂肪食物時,膽囊便會收縮,將已儲存的膽汁排出,協助消化高脂肪食物。由於膽囊內的膽汁比較黏稠,假若其中一些成份出現結晶,便會形成膽石,常見成份包括鈣、鏻、膽鹽和膽固醇等。

膽石形成後,會令膽囊排出膽汁受阻,導致腫痛、發炎,甚至膽囊穿破導致腹膜炎,腹膜炎是嚴重疾病,所以當膽囊生石有病徵時,便須進行膽囊切除手術。

一些病人常以為可用體外碎石方式把膽石震碎排出,實則體外碎石只適用於腎石,對於膽石這方法並不可行。膽囊手術通常使用腹腔鏡微創切除,約有5%的患者因膽囊多次發炎、黏連或先天性膽管異常而需要在手術進行中改變為開放式切除手術。膽囊內的石亦有機會落入主膽管,導致膽管石,膽管石會令肝臟分泌的膽汁無法排出十二指腸,導致膽管炎或胰臟炎這些嚴重及致命的疾病。

現今大部份膽管石都是從膽囊落入膽管,但從前在國內和香港有很多原發性膽管石的病例,成因與飲食習慣,即進食未經煮熟的淡水魚有關。鯇魚經常帶有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中華肝吸蟲形態有如一顆芝麻,還記得以往為病人進行膽管手術時,放入一條T形導管引流,導管內經常會發現成千上萬顆芝麻般的黑點,這些都是中華肝吸蟲。

中華肝吸蟲會導致膽管發炎、結石、收窄,形成嚴重的膽管變形,手術相當困難,甚至有些病人或須進行肝臟切除手術,不過隨著時代改變,環境衛生改善,這些原發性膽管石病例已近絕跡,只間中在長期進食淡水魚生的病人身上出現。

進行膽囊切除手術前亦可考慮為病人安排磁力共振膽管鏡,磁力共振可讓外科醫生理解膽管是否有結石和異常狀態,避免在手術時傷及主膽管,引致併發症。膽囊手術屬大型手術,出現併發症足以致命。

請謹記淡水魚必須煮熟後才進食,七彩魚生避之則吉。

(轉載自信報2022年9月6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脂肪肝脂肪肝是最常見的肝病,在美國有大約25%人口患有脂肪肝,而亞裔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比例亦較白種人為高。脂肪肝即是過多脂肪積聚在肝臟內,如果肝臟的脂肪含量超過10%,就會形成脂肪肝,大部...
08/09/2022

(轉載自信報2022年9月6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脂肪肝

脂肪肝是最常見的肝病,在美國有大約25%人口患有脂肪肝,而亞裔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比例亦較白種人為高。

脂肪肝即是過多脂肪積聚在肝臟內,如果肝臟的脂肪含量超過10%,就會形成脂肪肝,大部份輕症患者均沒有病徵,亦不會對肝臟造成大傷害,但約有三成患者的脂肪肝會隨著時間發展,嚴重脂肪肝患者會出現肝炎,慢慢演變成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

脂肪肝大致可以分為酒精脂肪肝和非酒精脂肪肝兩種,酗酒人士被定義為:女士每天飲用超過一份酒精飲品和男士每天飲用超過兩份酒精飲品。一份酒精飲品定義為14克純酒精,即100毫升紅酒,1罐啤酒或約40亳升烈酒,例如威士忌,如果超過上述的份量,有機會造成酒精脂肪肝。非酒精脂肪肝常見於患有糖尿病、中央肥胖、代謝綜合症、服用類固醇、丙種肝炎的病人,而進食時間太快、太心急、或三餐濃縮為一餐進食、每餐份量太多,食物被腸道消化和吸收後,養份會經過肝門動脈進入肝臟,肝臟負責處理已吸收的營養,假若營養突然太多,超過肝臟處理的能力就會形成脂肪肝。法國人用食物強迫餵飼公鵝,令到它的肝臟比正常大10倍或以上,肝臟變成脂肪肝,美味的「法國鵝肝」因而出現,但其實整個都是脂肪肝。

大部份脂肪肝患者都沒有病徵,直至肝臟損壞,透過血液檢查發現肝酵素上升、超聲波檢查或進行肝臟纖維檢查,大多可以斷症,但少量病人或須進行肝臟抽版化驗才能確定。

現時沒有藥物醫治脂肪肝,幸好的是肝臟有強大的復原能力,少吃多餐、多進食蔬菜類食物、避免酗酒、減肥和多運動等等,都可以把脂肪肝還原。疫情接近尾聲,飲宴活動開始活躍,大家要多加注意飲食,避免出現嚴重的脂肪肝。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9月6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解構前列腺增生手術
07/09/2022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9月6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

解構前列腺增生手術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8月30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微創手術解決壓力性失禁
30/08/2022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8月30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

微創手術解決壓力性失禁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8月22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微創減重手術 - 降體重 控制糖尿病
26/08/2022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8月22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

微創減重手術 - 降體重 控制糖尿病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8月16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 患上大腸癌點算好?
16/08/2022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8月16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

患上大腸癌點算好?

09/08/2022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8月9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
點解要做大腸內視鏡檢查?

資歷: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1990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1994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1995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1998
香港浸信會醫院駐外科專科醫生 2003–2006

02/08/2022

(轉載自東周刊2022年8月2日刀光劍影湯偉聰醫生專欄)

拆解微創靜脈曲張手術—低創傷、低風險

資歷: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1990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1994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1995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1998
香港浸信會醫院駐外科專科醫生 2003–2006

(轉載自信報2022年7月12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手術無分高低檔有種說法,內科醫生是書生,外科醫生是劍客,大多外科醫生都想尋求至高無上的武功,尤其年輕的外科醫生對複雜的手術充滿渴求和熱誠,希望有一天能夠獨當一面。這是人之常情,筆者亦曾...
12/07/2022

(轉載自信報2022年7月12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手術無分高低檔

有種說法,內科醫生是書生,外科醫生是劍客,大多外科醫生都想尋求至高無上的武功,尤其年輕的外科醫生對複雜的手術充滿渴求和熱誠,希望有一天能夠獨當一面。

這是人之常情,筆者亦曾年輕過,自動請纓連續365天、每天24小時當值,處理嚴重的主動脈血管瘤破裂的病人,這些奄奄一息的病人,接近一半捱不到抵達醫院,而能夠抵達醫院的病人必須以最快的方法直送手術室。筆者不分晝夜,隨傳隨到,在短時間內部門已能掌握這些超級大型手術,而拯救這些危重病人的成功率亦很快達到國際水平。

但亦留意到患上同樣也是屬於血管手術的靜脈曲張的病人很多時都得不到適當的醫治,這項普通疾病的手術讓人有一種低檔的感覺,但因牽涉到大量病人,重要性其實不比複雜手術低,嚴重的患者會有腿部潰爛、流血,長期生活在一個非常困難的環境下,病人得到適當的手術醫治後,大大減低生活中的不便。但面對同袍和年輕下屬對這些靜脈曲張手術手術的忽略,筆者的心裏實在不是味兒。手術不分貴賤,只要能夠幫助病人就是一項好手術。

當年微創靜脈曲張手術 初步效果非常理想, 無論在手術時間,傷口癒合康復,復發率, 整體費用等都有著絕大的優勢, 更只需局部麻醉 在診所進行 。及後轉職私人醫療市場,畢竟超級大手術在私人醫療為數不多,新的靜脈曲張手術變得熱門, 筆者姓名更成為後期開業同袍醫療中心網上的搜尋詞 ,只要在瀏覽器內搜索筆者,得出的結果竟然是其他醫生的醫療中心廣告,筆者只可以嗤之以鼻、一笑置之。

醫生要做病人需要的手術, 而並不是自己想做的手術。

(轉載自信報2022年5月17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紅腫腳在新冠疫情下,社會流動性減少,很多人長留在家,尤其是長者。缺乏走動的結果令腿部靜脈回流不足,腳腫的情況經常出現。李婆婆今年95歲,一向行動自如,但家中缺乏走動空間,百無聊賴,整天...
17/05/2022

(轉載自信報2022年5月17日以刀結緣湯偉聰醫生專欄)

紅腫腳

在新冠疫情下,社會流動性減少,很多人長留在家,尤其是長者。缺乏走動的結果令腿部靜脈回流不足,腳腫的情況經常出現。

李婆婆今年95歲,一向行動自如,但家中缺乏走動空間,百無聊賴,整天坐著看電視,雙腳漸變浮腫,而且最近左腳突然變紅、發燒,於是到急症室求診。

醫生斷定李婆婆患上蜂窩組織炎,主要由細菌感染導致,特別容易發生於水腫的下肢。

血液回流至心臟,主要依賴正常的靜脈和肌肉運動,缺乏肌肉運動就如乘坐長途飛機,腿部浮腫、鞋子難以穿著的情況,當水腫部位受到細菌感染,便會導致蜂窩組織炎,嚴重情況有機會危及生命。

治療主要包括注射靜脈抗生素及改善血液回流,腿部要有適當的運動,閒時把雙腿抬高至心臟位置、走動時穿上合適的二級壓力襪,而靜脈曲張是其中一個導致情況惡化的原因。李婆婆亦有輕微靜脈曲張,但考慮年齡因素,若情況受控,醫生不建議李婆婆進行靜脈曲張手術。

還記得多年前有一位老婆婆患有嚴重的三尖心瓣倒流,當心臟收縮時,血液回流到大靜脈,超聲波下腿部大隱靜脈就如動脈般跳動,老婆婆因而出現嚴重水腫、腿部潰爛、傷口不斷「滴水」,用上高壓力繃帶包紮仍無法改善情況,痛苦不堪。筆者以超聲波引導,使用局部麻醉方式為老婆婆進行了一個5分鐘的超小型手術,將倒流的大隱靜脈結紮和分離,一夜間制止了滴水情況,老婆婆每次覆診都以「神醫」稱呼筆者。其實手術十分簡單,最主要是對準問題成因,簡單有效解決問題。這手術復發率雖高,但對於老婆婆來說已是非常足夠的治療。

趁著疫情回落,大家除了接種疫苗外,亦應該多到空曠地方外出活動,增加腿部靜脈健康,改善水腫情況。

Address

Tsim Sha Tsui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8:00
Tuesday 10:00 - 18:00
Wednesday 10:00 - 18:00
Thursday 10:00 - 18:00
Friday 10:00 - 18:00
Saturday 10:00 - 14:00

Telephone

+852268410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湯偉聰醫生 - 俊匯專科醫療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湯偉聰醫生 - 俊匯專科醫療中心: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