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心靈 Soul Rebuilt

築心靈 Soul Rebuilt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築心靈 Soul Rebuilt, Mental Health Service, Hong Kong.

《築心靈》的帖文以輔導經歷及自身生活的體會為主,希望讀者共鳴及易學易用。

強身健體,香港人多年前已十分着重,可是心靈健康卻經常被忽略。原因是心靈損傷遠不及身體病患明顯,我們知道身體開始感冒,卻察覺不到心靈受創。

感受到受輔者的切膚之痛,我想如果他們能夠早些面對及處理就好了!眼看許多有需要的不懂或不願求助,我心中有股激動,鼓勵他們不單只要強身健體,更要「強心健靈」,在心靈未重創到難以復原前先處理及求助,「病向淺中醫」。

請分享此專頁及帖文,鼓勵建築心靈,尋獲快樂人生。 人生上半場,我是建築師及項目經理。

人生下半場,我是心理輔導員及培訓導師。

曾經因為家庭、婚姻、感情及工作等種種問題,每天都感到很痛苦。某年,實在感到苦無出路,戰戰競競地嘗試了第一次心理輔導。

渡過難關後,心裡有股催促,希望更多人可以像我一樣,在困境中找到同行者,助其脫困。一年後,在忙碌的工作及家庭生活中,也毅然報讀了心理輔導碩士課程。

修讀輔導期間,利用每一份作業不斷反思,得著許多覺悟及改變,包括發現了自己原來從小至今,都一直努力以各種方法治癒自己,如看書、繪畫、作文、唱歌等等。多年來的自我治癒經驗,成為了我現時助人的寶貴資源。

畢業後一直在南亞路德會作義務輔導員,高峰期間一星期三、四晚於正職放工後趕往輔導,卻仍然樂此不疲,甚至還感到十分滿足。於是,我就知道,成為全職輔導員是我下半生的理想。

2021年,我實現了成為全職輔導員的理想!

未來還有許多未知的路,我都會勇敢地面對!

就像我遇見過或將會遇見的受助者,也在勇敢地面對他們艱難的生活。

一起努力,互勉!

Reading Saint, Reading Well, Reading Life這趟旅程,讓我再次思考「閱讀」的意義。走進不同的圖書館,我彷彿看見自己與書同行的三種階段——從崇拜知識,到療癒心靈,再到活出智慧。一、Reading Sain...
10/10/2025

Reading Saint, Reading Well, Reading Life

這趟旅程,讓我再次思考「閱讀」的意義。
走進不同的圖書館,我彷彿看見自己與書同行的三種階段——
從崇拜知識,到療癒心靈,再到活出智慧。

一、Reading Saint|崇拜知識

在曼徹斯特的 John Rylands Library,
陽光穿透彩窗,灑在厚重書頁上。
那份莊嚴讓我想起年輕時的自己——
深信書裡藏著一切答案,
相信只要懂得夠多,就能改變命運。

那是我的 Reading Saint 時期:
書是聖殿,我是朝聖者。
雖然單一,卻在當時至關重要。
它讓我離開原有的侷限,
以閱讀開出新的生活可能。

二、Reading Well|書療之道

在伯明翰圖書館裡,我想起曾讀過的英國計劃——
Reading Well: Books on Prescription。
以書輔導、以閱讀療癒。
我特別共鳴,因為書一直是我的避風港。
從小到大,每當情緒翻湧,
我都在文字裡找到安靜與陪伴。

後來學習心理學與輔導,
書成了我的導師,
幫助我理解人、照顧自己。
這一年多來,我每天為家人挑書、寫書摘、分享反思,
那也是我們的 Reading Well——
用文字彼此陪伴,讓閱讀成為連結。

三、Reading Life|書在生活

伯明翰圖書館是光的建築。
中央開放的圓形中庭貫穿上下,
四周的閱讀區與書架圍繞其心。
人們在光裡穿梭、閱讀、交談,
彷彿整座城市都在呼吸知識。

我想到生命裡的閱讀亦然——從心出發,向外連結,再回到自己。
兒子在故事中找到勇氣,
太太在篇章裡放下壓力,
而我在《易經》中學會順勢而行。
這是 Reading Life:
書不再只是文字,而是生活的節奏。

結語

回望多年閱讀,
Reading Saint 讓我超越出身;
Reading Well 讓我療癒並成長;
Reading Life 讓我反思並前行。

閱讀,不只是知識的累積,
而是一場靈魂的演進。

願我們都能在書頁之間,
找到光,找到自己,也找到彼此。

#書中的療癒 #閱讀成長 #家庭閱讀

這間圖書館,直頭愛上了!
09/10/2025

這間圖書館,直頭愛上了!

原來我是看到圖書館會心跳加速的人
04/10/2025

原來我是看到圖書館會心跳加速的人

《易學日常》之二十一|第 56 卦〈旅〉下篇:旅遊指南——天、地、人〈旅〉卦上篇收拾了「隨身行李」,這一篇則製作「旅遊指南」。在《易經》中,每卦六爻分為上下兩卦:上卦取象於天,下卦取象於地。而人則居於天地之間,既受天時與地勢的影響,又必須做...
01/10/2025

《易學日常》之二十一|第 56 卦〈旅〉下篇:旅遊指南——天、地、人

〈旅〉卦上篇收拾了「隨身行李」,這一篇則製作「旅遊指南」。

在《易經》中,每卦六爻分為上下兩卦:上卦取象於天,下卦取象於地。而人則居於天地之間,既受天時與地勢的影響,又必須做出自己的抉擇。

〈旅〉卦以上卦「火」、下卦「山」組合而成,正好提醒人如何在天地時空中安頓自己。卦辭曰:「旅,小亨,旅貞吉。」卦象「火在山上」,光能照路卻不可久留。旅行的本質,是短暫而不安定的過渡。因此更需要天地人合一,才能在有限的時光、陌生的環境裡找到方向。

天:時間有限
上九爻曰:「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
旅途若逗留過久,就像鳥忘了遷徙的時序,最終巢穴被焚,失去根基。
這提醒我:天道在於循環,旅行不能久留。
指南:懂得時間有限,把握當下,不貪戀久停。

地:空間安頓
六二爻曰:「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在異地能安頓下來,守住資源,甚至得到幫助,才能讓旅途安穩。
這是「地」的力量:找到一個落腳點,不僅外在有依靠,內心也能安定。
指南:在環境中安頓,不僅住處,更包括心靈。

人:抉擇真誠
六五爻曰:「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雖然射雉失去了一支箭,但因為抉擇正直,反而贏得尊重。
這說明人在旅途最重要的,不是得失,而是真誠與正直的選擇。
指南:人在抉擇中守住真誠,以柔和前行。

結語:帶著行李與指南出發
上一篇,我收拾了心境的行李:勇氣與開放、毅力與專注、創意與突破、放下與真誠。
這一篇,我製作了旅遊指南:天——時間有限,地——空間安頓,人——抉擇真誠。
如今,最初的不安已然散去。因為我知道,帶著行李與指南出發,不只是走向未知的路途,更是走向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人生,本就是一段段外在與心靈的旅行交織而成。〈旅〉卦像一份隨身的指南,而《易經》則是天地的宏大地圖,指導人如何在天地之間抉擇、行走。能在人世間走過這些旅程,本身就是生命最珍貴的饋贈。

#易學日常 #旅卦 #天地人 #旅遊指南 #真誠連結 #心靈覺察 #自我成長 #生命旅程 #內在修行

《易學日常》之二十|第 56 卦〈旅〉上篇:隨身行李——開、破、捨旅行將至,期待中夾雜著些微不安。翻開《易經》,遇見〈旅〉卦。王思迅在《易經白話講座》中對旅行的描繪,深深觸動了我:「旅行,是把自己投入全新的場域,然後看到原本的自己。旅行,是...
01/10/2025

《易學日常》之二十|第 56 卦〈旅〉上篇:隨身行李——開、破、捨

旅行將至,期待中夾雜著些微不安。翻開《易經》,遇見〈旅〉卦。

王思迅在《易經白話講座》中對旅行的描繪,深深觸動了我:
「旅行,是把自己投入全新的場域,然後看到原本的自己。
旅行,是走到最遠的地方,然後親近內在的自己。
旅行,是用不平凡的見聞,召喚出被封閉的自己。
旅行,是先離開自己,然後再找回自己。」

我以往的旅行,自覺未達這樣詩般境界,但心靈的旅行,卻讓我體會到其絢麗。例如過去十九篇《易學日常》的歷程,每一篇都像旅途中的一個景點,出發前只有初步概念,非得真正遊歴過後,才感受到其真正𩐳味:
1. 投入全新的場域:易經本是陌生的知識,但透過卦象與生活呼應,我反而照見了最初的自己——敏感、需要接納、渴望連結等等。
2. 走到最遠的地方:卦象承載數千年的智慧,與我原有的世界相距遙遠,但它卻帶領我突破舊有限制,意外地更靠近自己的心。
3. 召喚出被封閉的自己:怪獸系列的書寫,讓潛意識裡因匱乏與拼搏而僵硬的部分被喚出,就像旅行裡遇見不平凡的風景,把我從封閉的角落召回。
4. 先離開自己,再找回自己:每篇文章,都是一次離開舊習與保護殼的嘗試;每次反思,都是一次重新找回更真實自己的過程。

這般詩樣境界及深度體會,我渴望即將到來的旅途也能達至。可以如何做到呢?為自己收拾以下的隨身行李:
1. 勇氣與開放 —— 踏入陌生場域,勇敢也開放,才能看見原本的自己。
2. 毅力與專注 —— 走得再遠,也要堅持專注,才能不失去內在的方向。
3. 創意與突破 —— 面對不平凡的見聞,敢於突破,才能喚醒被封閉的自己。
4. 放下與真誠 —— 捨去舊有的防護,才能找回那個真誠的自己。

隨身帶著這些行李,我深信這趟旅行,將不只是外在的遠行,更是一次內心的啟程,經歷和體會會是前所未有的精彩!

#易學日常 #旅卦 #心境行李 #陰柔感應 #勇氣與開放 #毅力與專注 #創意與突破 #放下與真誠 #真誠連結 #心靈覺察 #自我成長 #生命之旅

《易學日常》之十九|第 25 卦〈無妄〉:四重 25 之啟示,追求連結好開始餐廳裡激昂的生日歌與口風琴此起彼落,我不禁皺著眉問道:「究竟今晚有幾多人生日呢?」淡定的朋友微笑著問我的生日,我答:「某月 25。」他愣了一下,說道:「我也是 25...
27/09/2025

《易學日常》之十九|第 25 卦〈無妄〉:四重 25 之啟示,追求連結好開始

餐廳裡激昂的生日歌與口風琴此起彼落,我不禁皺著眉問道:「究竟今晚有幾多人生日呢?」

淡定的朋友微笑著問我的生日,我答:「某月 25。」他愣了一下,說道:「我也是 25。」我們對望一笑,才驚覺我們共進晚餐的這日,亦是 25!

我們都對這「巧合」感到驚奇,琢磨背後有什麼啟示。後來我更想起了 25 也承接著第 24 卦〈復〉。〈復〉是我在前文寫下的「餘生起點」——經過〈剝〉的卸下與〈復〉的重生,我確立了餘生的方向:追求真誠的連結。此刻來到第 25 卦〈無妄〉,再次提醒我不虛妄、不造作,以真誠順其自然。

《易經》卦辭曰:「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我讀來特別觸動:若能守住真誠與正直,自然亨通;若心懷虛妄,便會引來偏差與阻滯。

奇妙的是,這四重 25 的交疊,只始於一個小小的轉念。

以往家裡沒有煮飯的晚上,我便會獨自外出用餐。這晚卻想起了自己前文所寫的連結「助推」:當想起親友,便問候或邀約。於是鼓起勇氣向幾年不見的朋友發出訊息,感恩他接受邀約並剛好有空。這一轉念的漣漪,隨即牽起了一連串「巧合」的波浪,而我更相信是宇宙的「啟示」。

他誠摯細心的分享,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我此刻的自己。

我因貧乏而極力計劃與奮鬥,以為逆天而行才能生存;他因家人的不確定而被迫放開,避免失望與受傷,隨心生活。我深受觸動,因他打破了我對「隨心生活」的偏見——原以為這樣的人生屬於幸運與富足者,原來輕鬆自在的背後,也有難以言說的掙扎。那一刻,我多年來的自憐悄然捨去。

他續說,自己太容易被感覺牽引,所以正在尋找系統與框架;而我則刻意追求自然、隨感、不過度計劃,補償前半生的緊繃與勉強。但潛意識深處的防護如同古堡,我十年研習輔導,不斷反思與書寫,如同剝一顆看不見核心的洋蔥,層層剝開,仍持續發現新的自己。我們看似走在兩個極端,卻同樣真誠面對自己,努力滿足內心最核心的需要。殊途同歸,這不正是陰陽的精神嗎?某一方面過盛,內心自會渴望另一方面,尋求平衡。

恰巧,我們下個月都有個人旅行,於他而言是小事一樁;於我卻像披荊斬棘。 他不做規劃,隨遇而安;我則精心安排,卻依然感到不足。〈無妄〉提醒我:重點不是方式,而是能真誠地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這讓我想起了無法相見的親友,也各自在自己的場域努力生活與成長,是多麼美麗的畫面。掛念與打氣,也是一種隱晦卻深情的連結。

他還耐心地向我述說了《流浪者之歌》小說裡悉達多的故事。我聽著,心裡湧起深深的共鳴。他最後的覺悟在於明白:真正的智慧,必須親身經歷,而非從他人教誨中獲得。這和我近十年一路走來的體驗十分契合:從以往迷信普遍的理論,到如今聚焦於經歷後的反思,才感到稍有領悟。他選的這本書,像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提醒我下一個要鑽研的課題。

回望這一切,我滿心感恩。這頓晚餐,成了我「追求連結」計劃的開端。順暢、深刻、驚喜而愉快,大大鼓勵了我在餘生繼續追求真誠的連結,也確認了:那是順應生命的流動,而不是意志的勉強,更不是感受的壓抑。

後記:朋友後來告訴我,介紹他《流浪者之歌》的人,生日也是25!我聽罷呆了一下,心想:難道是上天怕我還不明白嗎?難怪!不聽話了幾十年的人,怎料一年之內竟能回心轉意?請放心!我已經心服口服,五體投地了!

後來我再打趣傳訊息給朋友:「今年係25年呀!😁 開始夾硬!」

#易學日常 #無妄卦 #復卦 #剝卦 #四重25 #連結 #真誠自然 #陰陽平衡 #悉達多 #流浪者之歌 #親身體驗 #智慧之道 #心靈覺察 #生命轉化 #自我成長

《易學日常》之十八|第 20 卦〈觀〉:四分之一里程碑,己變心行易三義計及這篇,本系列已經涵蓋十六卦,正好是六十四卦的四分之一,是一個不容易的里程碑,值得在此回顧及總結一下。〈觀〉卦卦辭曰:「盥而不薦,有孚顒若。」意思是,觀照要帶著誠敬與專...
26/09/2025

《易學日常》之十八|第 20 卦〈觀〉:四分之一里程碑,己變心行易三義

計及這篇,本系列已經涵蓋十六卦,正好是六十四卦的四分之一,是一個不容易的里程碑,值得在此回顧及總結一下。

〈觀〉卦卦辭曰:「盥而不薦,有孚顒若。」意思是,觀照要帶著誠敬與專注,而不是流於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通天地人。卦象為「風行地上」,象徵「觀風知草偃」,提醒我們既要仰觀天象,也要俯察人心。

迄今為止,我的易學之旅,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己(第 1–5 篇)
剛開始,我只是隨機或算出卦號,再透過卦象映照心境。〈隨〉教我在變化中守住原則;〈解〉提醒釋放壓力;〈乾〉與〈坤〉展現剛柔並濟;〈屯〉揭示起步的艱難。這些文章多是自省與傾吐,重點在於認清自己。

第二階段:變(第 6–10 篇)
慢慢地,我開始嘗試改變。〈蒙〉提醒回到單純的學習心;〈剝〉與〈復〉揭示剝落與重生;〈姤〉思索緣起緣滅;〈需〉象徵等待與積蓄。這時候,我透過隨筆、臣服、靜觀,學習回應生命的流轉。

第三階段:心(第 11–15 篇,怪獸系列)
我的「怪獸」畫作具象化潛意識與壓力:「唔夠怪」揭示永遠不足;「chur 爆怪」描繪過度努力;「感覺怪」帶我回到五感;「嘆世怪」教我釋懷享受。到第 15 篇,它們合體為「連結狂」,讓我清楚看見內心深處的渴望:追求連結。

第四階段:行(第 16–17 篇)
我開始落實行動改變。〈中孚〉提醒:真誠是連結的基礎,也是最優質的內容;〈咸〉與〈恆〉則啟發我:觸動可以靠「助推」化為持久行動。我把抽象的覺悟化為日常選擇,例如隨筆、祈禱、分享與「助推」。

以上後三個階段與《易經》所說的「易有三義」不謀而合:
變易:在「變」的階段,學習接受生命的流轉、生死循環、緣起緣滅;
不易:在「心」的階段,看見由始至終從無改變的連結渴望;
簡易:在「行」的階段,運用「助推」把複雜的行為化為簡單的日常
而第一階段的「己」,正是一切的起點:若不先誠實覺察自己,就無法走向變、心與行的階段。

回顧尾聲,我內心感到平靜喜樂:這十八篇十六卦不只是文章,而是一次次與自己對話、與天地呼應、與讀者交流的真誠連結。

#易學日常 #觀卦 #中場回顧 #己變心行 #易有三義 #連結之道 #心靈覺察 #生命轉化 #自我成長 #內在修行

《易學日常》之十七|第 31 卦〈咸〉與第 32 卦〈恆〉:抓住觸動,「助推」以恆香港已懸掛八號颱風「樺加沙」,天氣卻仍然晴朗,街上依然平靜。若只看眼前,很難想像這將是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颱風之一。暴風雨前的寧靜之中,內心不住為基層感到擔憂。...
23/09/2025

《易學日常》之十七|第 31 卦〈咸〉與第 32 卦〈恆〉:抓住觸動,「助推」以恆

香港已懸掛八號颱風「樺加沙」,天氣卻仍然晴朗,街上依然平靜。若只看眼前,很難想像這將是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颱風之一。暴風雨前的寧靜之中,內心不住為基層感到擔憂。

於是,我選擇真誠面對自己的感受,不再忽視,也不再逃避,而是以祈禱與分享回應:為基層與堅守崗位的人祈福,並邀請他人一同關心。這些小小行動,正是〈中孚〉所提醒的「真誠連結」——真誠,讓感受不再只是渴望,而是化為推動行動的力量。

然而,我也深知:若僅停留在一時的觸動,很快會消散。如何把這份真誠帶進日常?

在《易經》裡,正好有一對綜卦(上下顛倒而成的卦),啟示了這個答案——〈咸〉與〈恆〉。

〈咸〉卦曰:「咸,亨,利貞,取女吉。」咸即感,象徵心被觸動、彼此感應,是改變的起點。

〈恆〉卦曰:「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恆即久,象徵天地運行、四時不息,是持久與堅定。

二者互為綜卦:有觸動(咸),還要能持久(恆);能持久(恆),必須源於真誠的觸動(咸)。

但如何把觸動延續為持恆?靠意志與計劃往往難以長久。這時我想起「助推」(nudge)的智慧——透過環境或習慣的小設計,讓行動自然發生,而不必與自己死撐。比如想飲食健康,就把水果放在桌上最顯眼的位置。

於是我開始嘗試,為四種連結設計最簡單的助推:

與自己連結:午飯時選擇寧靜的餐廳,飯後自然會拿起手機寫筆記,記下心情,和自己誠懇對話。

與他人連結:想起親友,就立刻發一個訊息或約一頓飯,不讓掛念悄然消失。

與自然連結:陽光乍現,就留心光影的流轉;陰雲壓頂,就細看雲朵與風的變幻。五感,就是我與自然的橋樑。

與宇宙連結:午夜醒來,不再因失眠焦躁,而是靜靜沈浸於萬籟俱寂,敞開心懷,感受宇宙的微妙回應。

我相信,隨着「真誠連結」的渴望,更多助推會不斷浮現,幫助我把寶貴的洞見落實於生活。

真誠帶來觸動,觸動透過助推得以持恆。這就是我的〈咸〉與〈恆〉。

#易學日常 #咸卦 #恆卦 #中孚卦 #真誠連結 #助推智慧 #靈性成長 #生命轉化 #心靈覺察 #內在修行 #自我成長 #人生敘事

《易學日常》之十六|第 61 卦〈中孚〉:真誠連結,優質內容昨天收到 Facebook 的通知,說我的文章被系統評為「優質內容」,並以推廣作為鼓勵,結果觸及人數比平時多出十倍以上。Facebook 對「優質內容」的定義是:能引發互動、真實可...
21/09/2025

《易學日常》之十六|第 61 卦〈中孚〉:真誠連結,優質內容

昨天收到 Facebook 的通知,說我的文章被系統評為「優質內容」,並以推廣作為鼓勵,結果觸及人數比平時多出十倍以上。

Facebook 對「優質內容」的定義是:能引發互動、真實可信、與讀者相關。

老實說,近來我的文章點讚不多。或許因為過去一年多,我專注於深層反思與靈性探索——從多重宇宙、臣服實驗、靈性覺醒,到 Reality Transurfing、人生敘事、易經卦象等等。這些內容雖深刻,卻不一定合乎大眾口味。

所以對於「互動」和「相關」,我並未特別期待。但「真實可信」,我卻篤定滿懷,因為這些文字,都是我心底真誠的表達。

這讓我想起第 61 卦〈中孚〉。卦辭曰:「豚魚,吉。」古人即使用最平凡的祭品,只要心懷誠意,也能感動天地。真誠,就是最強大的力量。

在上一篇裡,「四大奇怪」化身為「連結狂」:渴望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與宇宙相連。

而寫到這裡,我又感受到上天的引領:要成為「優質」的「連結狂」,首要的就是「真誠」。

與自己連結:今早,我覺察並正視內心對旅行的焦慮,不再靠調整行程表或收聽廣播來逃避,而是坐下來靜心書寫,與內心誠懇對話,才發現焦慮源於覺得準備不足。當我承認這一點,便放下行程表,轉而先去執拾行李,內心隨即安定下來。

與他人連結:正如現在這篇文章,我依然選擇不粉飾、不迎合,而是坦誠分享真我,包括軟弱、害怕與緊張。或許因此點讚不多,但卻能換來真摯的理解與感動。

與宇宙連結:當我停下腳步,坦然敞開自己,靜靜感受光影、風聲與雲彩背後微妙的回應,就能接收到宇宙的訊息。若能順其指引,隨生命的流動而行,這便是真誠的臣服。

此刻,我彷彿看見臉上浮現出「真誠」的印記。驀然明白,心中的「連結狂」已然進化——真誠,讓連結不再只是渴望,而是化為真實的力量,推動我落實行動。

下一篇的靈感與內容,在我眼中已躍然紙上。

#易學日常 #中孚卦 #真誠連結 #真誠的力量 #優質內容 #心靈力量 #連結之道 #靈性成長 #生命轉化 #陰陽智慧 #易經智慧 #內在修行 #心靈覺察 #自我成長 #人生敘事

《易學日常》之十五|四怪合一「連結狂」,邁進餘生之盛夏在「怪獸你好!」工作坊的現場示範裡,我說出了自己最深層的核心渴望——「連結」。成長環境裡的匱乏與壓抑,令這份渴望長期被埋藏,但它並沒有死去,反而頑強地透過不同形式展現:透過輔導,我追求與...
17/09/2025

《易學日常》之十五|四怪合一「連結狂」,邁進餘生之盛夏

在「怪獸你好!」工作坊的現場示範裡,我說出了自己最深層的核心渴望——「連結」。

成長環境裡的匱乏與壓抑,令這份渴望長期被埋藏,但它並沒有死去,反而頑強地透過不同形式展現:
透過輔導,我追求與人的連結;
透過臣服,我尋找與宇宙的連結;
透過打開感官,我體驗與自然的連結;
透過靜觀與書寫,我安在與當下的連結。

如今在反思與撰寫這一系列文章時,我驚覺:追求連結早已成為我潛意識的習慣。

即使在創作裡,我也不斷嘗試把各種元素串連起來:怪獸、卦象、電影、個人經歷、人生階段與心路歷程等等。這種找出事物之間之模式的衝動,本身就是我追求連結的一種方式。

筆至此處,心念仍未止息,讓我又想起更多連結:卦象之間,以及它們與四季的呼應。

在《易經》中,卦與卦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專門的名稱——「錯綜複雜」:
錯卦:把卦中的陰陽完全反轉,就像黑白對調。它提醒我們,看似極端的困境裡,其實正孕育著相反的力量。
綜卦:把卦上下顛倒,就像把一幅圖倒過來看。它啟發我們,同一件事,換個角度,會有全然不同的風景。

這正好對應了最近的四卦:
〈大過〉與〈頤〉是一對綜卦:從猗窩座的「唔夠怪」,因承載過度而窒息;到平山的「感覺怪」,以五感全開,在日常裡養心滋養。綜卦提醒我:換個角度看,壓力也能轉化為滋養。
〈剝〉與〈復〉是一對錯卦:從「chur 爆怪」,左腦塞爆、壓抑感官;到「嘆世怪」,釋懷微笑,重新出發。錯卦提醒我:對立之中,正孕育著重生的可能。

至於四季的連結,更是耐人尋味:
秋天:〈大過〉——樹葉繁茂到承受不住,開始凋落。這是「唔夠怪」的寫照,提醒我無止境追趕的危險。
冬天:〈剝〉——萬物剝盡,只留下核心過冬。正如「chur 爆怪」帶來的塞爆壓力,唯有剝去過度,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春天:〈頤〉——嫩芽破土,生命開始滋養。這是「感覺怪」啟發的境界:五感全開,把日常當作養分。
夏天:〈復〉——陽氣回歸,光明最盛。這是「嘆世怪」提醒我的:當知道「已經足夠」,便能重生再出發。

原來潛藏心底的「連結渴望」如此巨大,不僅在輔導、臣服、感官或靜觀中展現,甚至在我對卦象的比照、四季的隱喻、文章的串聯裡,都在默默實現。

當我把思緒寫下,是與自己連結;當我把文章發表,是與讀者,甚至與宇宙所安排的人連結。

走過「唔夠」與「chur 爆」,我正邁向「感覺」與「嘆世界」。宇宙彷彿在告訴我:漫長的秋與冬已經過去,春天正悄悄來臨。

而我,也已準備好,整合「四大奇怪」,化身「連結狂」,邁進餘生屬於自己的〈復〉卦之夏——讓新的生命循環,在光明中再次展開。

#易學日常 #錯卦 #綜卦 #大過卦 #剝卦 #頤卦 #復卦 #陰陽轉化 #四季隱喻 #靈性成長 #心靈覺察 #內在修行 #生命敘事 #自我成長 #四大奇怪 #唔夠怪 #感覺怪 #嘆世怪 #連結渴望

《易學日常》之十四|第27卦〈頤〉:完美日常,頤養復生在第十二篇提到電影《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心裡仍意猶未盡。主角平山,深深觸動了我。表面看,這是一個「清潔公廁」的故事。平山每天重複著簡單工作:清洗馬桶、擦拭鏡子、收...
16/09/2025

《易學日常》之十四|第27卦〈頤〉:完美日常,頤養復生

在第十二篇提到電影《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心裡仍意猶未盡。主角平山,深深觸動了我。

表面看,這是一個「清潔公廁」的故事。平山每天重複著簡單工作:清洗馬桶、擦拭鏡子、收拾垃圾。若用普遍社會的眼光看,他絕對是「失敗者」——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但在光影、樹影、風聲、雨聲的細微流動裡,他卻活出了豐盛。他經常享受 komorebi(木漏れ日)——樹葉間灑落的陽光。這份專注與敏感,讓日常充滿新鮮與安靜的喜悅。

這部電影原來源自東京奧運的「廁所展」,由世界知名設計師重新設計公廁,再由清潔員悉心維護。連最卑微的角落也被看重,正好呼應〈頤〉卦的智慧:頤養身心,不在宏大的口號,而在最細微的日常。

〈頤〉卦,上艮下震,象徵「口與食」,延伸為「養」。不僅是飲食,也包括心靈與感官。《象傳》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這裡的「節制」,提醒我不要再讓左腦被資訊硬塞到「chur 爆怪」(前稱「阻腦怪」)復活。唯有留白,才有空間打開感官,真正聽見風聲、看見樹影、聞到氣息、嘗到味道。

相對地,平山就像「感覺怪」。他以五感全開過日子:眼睛看光影樹影,耳朵聽自然與城市,鼻子嗅晨間氣息,舌頭細嚐咖啡。日復一日,卻日日不同。他提醒我:真正的養分,來自感覺力的覺醒,而不是腦袋的爆塞。

回顧這幾篇文章,「四大奇怪」逐漸成形,更是自己心路歷程之縮影:
- 唔夠怪:猗窩座,永遠覺得不夠強。
- chur 爆怪:舊我,硬塞資訊,壓抑感官。
- 感覺怪:平山,五感全開,專注於 komorebi 與日常豐盛。
- 嘆世怪:新我,微笑著享受雪糕,知道已經足夠,可以放鬆享受人生,追求幸福。

正如電影裡的一句話:「下次是下次,現在是現在。」頤養身心,不用等不知何時的下次,現在隨時可以發生,更引領我走向〈復〉卦的再生。

#易學日常 #頤卦 #日常即道 #養心之道 #易經智慧 #陰陽轉化 #靈性成長 #內在修行 #心靈覺察 #自我成長 #生命敘事 #感官之旅 #四大奇怪 #唔夠怪 #感覺怪 #嘆世怪

《易學日常》之十三|第28卦〈大過〉:《鬼滅》猗窩座,承載與放下在上一篇,我提到《鬼滅之刃》裡的猗窩座,但意猶未盡。這角色佔了電影很長的篇幅,他的悲劇深深觸動了我。少年時,他為了養病的父親偷藥被懲罰,後來好不容易與心愛之人得到短暫安穩,卻又...
14/09/2025

《易學日常》之十三|第28卦〈大過〉:《鬼滅》猗窩座,承載與放下

在上一篇,我提到《鬼滅之刃》裡的猗窩座,但意猶未盡。這角色佔了電影很長的篇幅,他的悲劇深深觸動了我。

少年時,他為了養病的父親偷藥被懲罰,後來好不容易與心愛之人得到短暫安穩,卻又在一夜之間全數失去。自此,他把「我要變得更強」當成唯一信念。即使最後被斬首,仍因執念而不死。直到幻境裡看見親人微笑著對他說:「已經足夠了。」他才終於放下,真正離去。

這一幕深深震撼我,因為我也熟悉那種聲音——「不夠好、不夠強」。不斷加碼,不斷承擔,卻忘了自己其實早已累積很多。

這份觸動,讓我聯想到〈大過卦〉。卦辭曰:「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象傳》解釋:「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意思是,大過之時如棟梁將折,危機四伏,卻也意味非常之時必須非常之行。若能在孤立無援時仍不失正道,便能化險為安。

猗窩座的悲劇,正是把責任與自責扛到極限,卻忘了生命本身的滋味。他沒有「利有攸往」的轉化,反而被壓斷了。

我看見了自己影子的一部分。出身匱乏的環境,逼我養成「不容失敗」的模式。這樣的生存習慣帶我走到今天,卻也讓我背上許多不必要的重量。〈大過〉提醒我:肩膀再寬,也不能無限承載;懂得承重,也要懂得放下。

猗窩座的最後解脫,提醒我:成長不是無止境的疊加,而是能在「已經足夠」之後,勇敢鬆開。唯有卸下過度,才能迎來〈復〉卦的晨光,再度出發。

#易學日常 #大過卦 #承載與放下 #易經智慧 #陰陽轉化 #靈性成長 #內在修行 #心靈覺察 #自我成長 #生命敘事 #鬼滅之刃 #猗窩座 #足夠的勇氣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築心靈 Soul Rebuil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築心靈 Soul Rebuilt: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Our Story

輔導員 : 張志偉 Counsellor : Cheung Chi Wai, Andy 加拿大輔導及心理治療協會專業會員 Professional Member, Canadia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 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註冊輔導員 Registered Counsellor, Asian Professional Counselling and Psychology Association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候選認證輔導師 Certified Counsellor Candidacy, Hong Kong Professional Counselling Association 美國奧利弗拿撒勒大學專業輔導碩士 Master of Arts in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Olivet Nazarene University, US 美國身心語言程式學協會執行師 NLP Practitioner, Society of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US 香港註冊建築師 Registered Architect, Architect’s Registration Broad, HK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Member of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香港大學建築碩士 Master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學建築學文學士 Bachelor of Arts (Architec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願景是普及心理輔導,讓大家懂得在有需要時尋求輔導服務 ; 與需要輔助的人同行,讓他/ 她們發現潛能,走出困局 ; 分享培養健康心靈的資料,讓大家提高心靈抗疫力。 小時希望當畫家,卻成了建築師,現兼為心理治療師。比起建造宏偉的樓宇,我更關心建「築心靈」的健康。自己從小就經常陷入思想及情緒的迷陣,每每愁眉不展。感恩可以摸索不同的藝術媒介如繪畫、寫作及唱歌等等作自我療癒。後來接受過心理輔導後,才驚覺原來可以這樣助人,便湧起了從事心理輔導的極大熱忱。 您或您身邊有親人或朋友想去改變某些情緒或行為 (如人際關係丶家庭丶工作及學習等等),卻苦無進展而感到困擾嗎?如有的話,歡迎傳送訊息丶whatsapp或致電 5349 6816查詢。 輔導一節長50分鐘。輔導為義工服務,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