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心靈 Soul Rebuilt

築心靈 Soul Rebuilt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築心靈 Soul Rebuilt, Mental Health Service, Causeway Bay.

《築心靈》的帖文以輔導經歷及自身生活的體會為主,希望讀者共鳴及易學易用。

強身健體,香港人多年前已十分着重,可是心靈健康卻經常被忽略。原因是心靈損傷遠不及身體病患明顯,我們知道身體開始感冒,卻察覺不到心靈受創。

感受到受輔者的切膚之痛,我想如果他們能夠早些面對及處理就好了!眼看許多有需要的不懂或不願求助,我心中有股激動,鼓勵他們不單只要強身健體,更要「強心健靈」,在心靈未重創到難以復原前先處理及求助,「病向淺中醫」。

請分享此專頁及帖文,鼓勵建築心靈,尋獲快樂人生。 人生上半場,我是建築師及項目經理。

人生下半場,我是心理輔導員及培訓導師。

曾經因為家庭、婚姻、感情及工作等種種問題,每天都感到很痛苦。某年,實在感到苦無出路,戰戰競競地嘗試了第一次心理輔導。

渡過難關後,心裡有股催促,希望更多人可以像我一樣,在困境中找到同行者,助其脫困。一年後,在忙碌的工作及家庭生活中,也毅然報

讀了心理輔導碩士課程。

修讀輔導期間,利用每一份作業不斷反思,得著許多覺悟及改變,包括發現了自己原來從小至今,都一直努力以各種方法治癒自己,如看書、繪畫、作文、唱歌等等。多年來的自我治癒經驗,成為了我現時助人的寶貴資源。

畢業後一直在南亞路德會作義務輔導員,高峰期間一星期三、四晚於正職放工後趕往輔導,卻仍然樂此不疲,甚至還感到十分滿足。於是,我就知道,成為全職輔導員是我下半生的理想。

2021年,我實現了成為全職輔導員的理想!

未來還有許多未知的路,我都會勇敢地面對!

就像我遇見過或將會遇見的受助者,也在勇敢地面對他們艱難的生活。

一起努力,互勉!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四:活出想要的現實,不是努力是選擇Reality Transurfing 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是「選擇的意圖(Intention to Choose)」,又稱「外意圖」。「內意圖」是想用意志改變世界;「外意圖」則是讓世...
25/07/2025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四:活出想要的現實,不是努力是選擇

Reality Transurfing 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是「選擇的意圖(Intention to Choose)」,又稱「外意圖」。「內意圖」是想用意志改變世界;「外意圖」則是讓世界自然配合你的選擇。

我們往往以為,實現目標的唯一方式,是靠內在努力去推動——拼命準備、全力表現。但作者提醒我們:現實就像無數早已存在的影片,我們要做的不是創造,而是像在播放平台上選擇頻道一樣,進入自己想要的那一段現實。

在敘事繪畫輔導實習課程的第一天,我因睡眠不足及工作繁重,疲態畢露,應對練習也不理想。

午飯後,我靜下來反思。過往的我,定會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檢討:
「我準備得不夠嗎?」
「我表現得不好嗎?」
「別人會怎樣看我?」

但這次,我刻意停了下來,不讓自己再陷入這種模式,而是問自己:
「這個下午,我想活在哪個現實裡?」

我想要的現實,不是那種自怨自艾、難以專注的狀態,而是成為一個不斷進步、愈來愈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輔導員。

我知道這條路不容易,因為:
- 我不是在機構或學院的體制之內;
- 我的主要身份是項目經理,還背負著家庭的重擔;
- 沒有穩定的輔導個案可供磨練。

但我也知道,我可以在許多場景中「活出」輔導員這個角色——與家人溝通、舉辦工作坊、指導同事、鼓舞團隊……

我不是努力去「實現」一個目標,而是真誠地選擇進入這個現實。

當我這樣選擇後,那個下午如我所願:我學習、享受、反思,感受到自己的心態和技巧都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躍進,走在成為一個更好輔導員的路上,甚至驚喜地獲得了一個現階段生命的奇妙敘事——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外意圖的力量就在於此——當你的選擇來自真誠的渴望,世界會自然回應,甚至給你更多,而不需你強行控制什麼。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 #外意圖 #選擇的意圖 #內意圖 #意識創造現實 #活出想要的現實 #不再證明自己 #清醒選擇 #真誠渴望 #放下控制 #職場靈性 #靈性實踐 #生活即修行 #自我轉化 #身心整合 #平衡之道 #敘事繪畫 #成為更好的自己 #日常即修行 #選擇你的頻道 #生命敘事 #覺察日常 #活出真實角色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三:放下過度重要性,讓現實自由流動Reality Transurfing 的其中一個核心概念:「重要性(importance)」。書中指出,當我們把一件事看得太重要,便會在周圍創造一種叫作「過剩潛能(excess po...
21/07/2025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三:放下過度重要性,讓現實自由流動

Reality Transurfing 的其中一個核心概念:「重要性(importance)」。

書中指出,當我們把一件事看得太重要,便會在周圍創造一種叫作「過剩潛能(excess potential)」的能量場。這種能量是不自然的、不平衡的,而宇宙為了恢復平衡,會自動施加調整,結果反而讓事情難以順利發展。

這兩星期工作繁重,輔導實習報告、董事會、團隊管理等事情接連而至,讓我幾乎沒有喘息空間。當昨天終於完成工作時,才發現自己像洩了氣的氣球,無精打采。

回想,我為很多事情貼上了「許勝不許敗」的標籤,感受到頗大的壓力與疲憊。於是,我刻意調整對「重要性」的態度,結果讓我驚訝地看見現實的轉變:

董事會:我一反以往不斷備戰的緊張心態,提醒自己,這只是眾多會議中的一個,它重要,但不必過度看重。當我這樣想,會議過程反而異常順利。

與兒子的互動:以往叫他起床時,若他態度惡劣,我會感到受傷。但這次我預先選擇了一個溫和的現實,不再將這件事視為一場可以控制的戰鬥,更在等待期間把握時間完成一些瑣事。過程中心境平和,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

旅行的想像:我讓自己放膽想像一趟愉快、忠於自己的旅程,不再擔心是否「太奢侈」、「太自我」,就只是單純想像最理想的版本。結果幾位好友不約而同聯絡我、主動邀約見面,甚至主動提供住宿。當我放下重要性、回歸渴望,好像生出能量,連動整個世界。

這些經驗讓我明白到:「過剩潛能」的影響真實存在。當你過於執著、過度緊張或太過用力時,宇宙反而會出現調節,拉回平衡點,甚至會出現越想控制越失控的反效果。而當你把事情從「非做不可」降級為「我真心想做」,世界自會重新流動起來。

覺悟以後,我會更留意自己哪些時候放大了重要性,並學習以平靜的心面對一切。不是不在乎,而是以一種更平衡、更自由的態度活出我真正想要的現實版本。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 #重要性法則 #過剩潛能 #能量平衡 #情緒調頻 #非控制的自由 #意識轉向 #放下執著 #內在力量 #現實創造者 #心境決定實相 #靈性日常 #能量場運作 #生活即修行 #選擇你的現實 #臣服與行動 #轉化壓力 #領導新視角 #與子連結 #情緒能量管理 #旅程顯化 #渴望而不執著 #非線性人生 #靈性職場 #生活覺察 #內在對齊 #平衡的力量 #自在實相旅者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二:不隨他人能量場,創造專屬新鐘擺縱使循循善誘好一段時間,同事表現還是未如理想,令我感到倦怠及消沈,無力再指導,甚至心想不如自己做會更快更好。當我閱讀 Reality Transurfing 第二章〈鐘擺〉(Pendu...
16/07/2025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二:不隨他人能量場,創造專屬新鐘擺

縱使循循善誘好一段時間,同事表現還是未如理想,令我感到倦怠及消沈,無力再指導,甚至心想不如自己做會更快更好。

當我閱讀 Reality Transurfing 第二章〈鐘擺〉(Pendulum)時,忽然驚覺:
我正被同事的鐘擺拉著走!

鐘擺是指一種由群體情緒與信念組成的能量場,它會吸引人的注意力,並依賴情緒來維持自身的存在。無論你迎合或反抗,只要投入情緒與注意力,就是在餵養它,讓它變得更強大。

我猛然意識到:若我默默補位、接受低效與拖延,就是順從同事的鐘擺,讓它主導節奏;但縱使我用力反抗:批評指責,甚至在憤怒中挑戰同事的行為,卻仍然是在共振,餵養這個鐘擺,使其壯大,影響力倍增。所以,應付鐘擺的最佳方法,不是跟從或反抗,而是不理會!

這個洞見,成為我轉變的轉捩點。

我覺悟到,過去的自己因為同理與溫柔,總希望用包容與引導來幫助同事成長。但現在,我身處的位置與責任已不一樣——我已經有權力、能力、視野去選擇建立屬於自己的能量場。

於是,在翌日的項目啟動會議中,我選擇親自主導會議:
1. 清楚表達團隊文化與願景,確立共同的合作基調;
2. 具體說明工作標準與期望,不再含糊讓步;
3. 直接示範高效會議的節奏與邏輯,避免落入空轉與無效溝通。

會議結束後,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清晰與力量,源自選擇活出我想要的現實,不再被他人拖入能量消耗的擺盪中。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 #鐘擺理論 #能量轉向 #意識自由 #主動選擇 #創造實相 #領導風格進化 #非控制的力量 #自我成全 #職場靈性 #臣服與行動 #滑出慣性 #當下的力量 #能量場覺察 #情緒共振 #停止餵養鐘擺 #抽離集體信念 #高效領導力 #靈性領導 #轉化的力量 #意識工作 #工作場的修行 #內在轉變 #現實重啟 #停止自我消耗 #重新設定節奏 #能量斷捨離 #清醒的選擇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一:先覺察,才有選擇近來十分忙碌:敘事繪畫輔導實習剛開始,要預備個案報告與演示,工作上也會議連連,幾乎沒時間停下來。身體開始出現疲累與痠痛,心靈也感到索然無味。想起了正在讀的書:《72 Days of Transurf...
14/07/2025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一:先覺察,才有選擇

近來十分忙碌:敘事繪畫輔導實習剛開始,要預備個案報告與演示,工作上也會議連連,幾乎沒時間停下來。身體開始出現疲累與痠痛,心靈也感到索然無味。

想起了正在讀的書:《72 Days of Transurfing》,每一章都介紹一個 Reality Transurfing 的主題。那麼何不每讀一章,便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再以一篇文章分享?這樣既能幫助自己深化理解,也能與讀者分享實踐心得。

第一章的主題是「覺察」。看似簡單,卻是遊走多重現實的必要條件。例如我現在的活動——以寫筆記幫助自己面對情緒,也只有當我覺察到自己的鬱悶、疲倦、焦慮、憤然或其他情緒,我才有機會選擇寫筆記去面對。

當然,我的覺察也不是萬試萬靈。當我太忙時,我會失去覺察,陷入慣性反應裡——被工作推著走,被情緒牽著走,被他人的能量拖著走。我解決的方法是許下每隔最多三天便寫筆記的𠄘諾,也輸入了寫筆記的限時任務,如沒有完成,便會一直提醒我,直至完成為止。

寫筆記讓我記起與好友聚會暢談甚歡,決定多主動約見好友,不再因多慮或孤傲而壓抑自己的連結渴望。我也看清那些讓我煩躁的人和事,只是生活中極少的部分,根本不值得我投放這麼多精神。

我還刻意提醒自己:用覺察去度過與太太慶生的那一天——感受她的笑容、料理的滋味、餐廳的空間感,而不是讓日常瑣事沖淡這段珍貴的時光。

Reality Transurfing 告訴我們,每一刻都是「選擇點」。只要我們願意停下來、觀察一下當下,就能從自動駕駛中退出,微微轉向,進入一個自己喜歡的現實。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 #第一天覺察 #多重實相 #當下的力量 #停止自動駕駛 #靜觀生活 #活在當下 #意識覺醒 #自我覺察 #內在轉化 #非控制的自由 #書寫即療癒 #覺察的力量 #臣服與自由 #日常轉化 #生活靈性化 #情緒管理練習 #身心連結 #療癒式筆記 #習慣重塑 #寫作療癒 #人生選擇點 #靈性覺醒之路 #意識成長日記 #活出新實相 #療癒與連結 #寫筆記的力量 #生活即修行

無論如何,生活也比以前好過吧!
06/07/2025

無論如何,生活也比以前好過吧!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零:選擇不同可能的人生旅程2025年轉眼已過了一半。回望這半年,我驚訝地發現:即使到了這個年紀,我仍然渴望探索、渴望成長,並開展了許多從未想像過的新學習範疇。這份充實與喜悅,讓我身心愉快,心中充滿感恩。上天總在我準備好...
29/06/2025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之零:選擇不同可能的人生旅程

2025年轉眼已過了一半。回望這半年,我驚訝地發現:即使到了這個年紀,我仍然渴望探索、渴望成長,並開展了許多從未想像過的新學習範疇。這份充實與喜悅,讓我身心愉快,心中充滿感恩。

上天總在我準備好的時候,悄悄送來一些禮物:一本書、一場對話、一個洞見,或一次剛剛好的衝擊。

這些學習像是一張地圖上的各個節點,乍看獨立,實則彼此呼應、相互編織:
- 臣服實驗(Surrender Experiment):從生活與書寫中學會放下控制,順著生命之流活過每一刻。不再勉強自己,也不再強求他人。
- 覺醒與意識(Awareness & Consciousness):從日常的情緒與身體感中打開感知,放下二元對錯,活在更寬廣的內在空間。
- 靜觀(Mindfulness):練習真正地活在當下,看見與感受生活,溫柔地放下過去的懊悔與對未來的焦慮。
- 引導學(Facilitation):設計並帶領了兩場工作坊,練習建立團隊文化、共創願景與激發創意。
- 敘事繪畫療法(Narrative Drawing Intervention):透過圖像與象徵語言,讓潛意識浮現,重新認識那些被壓抑的需要與渴望。
- 書目療法(Bibliotherapy):閱讀改變了我的命運。如今我也為家人挑選合適的書籍,每天一章,用書的智慧陪伴他們經歷當下,獲得啟發與喜悅。

而最近,上天又領我走近一個極具震撼力的概念——滑浪遊走多重現實(Reality Transurfing)。

那是某天我隨意打開一段廣播,聽見俄羅斯作家 Vadim Zeland 的理論:他從量子物理中得到啟發,認為世界存在著多重現實,而我們並非只能被動接受現實,而是可以主動「選擇」活在哪一個版本的現實中。

我當下心頭一震——這個說法竟與我幾年前寫過的一篇舊文章驚人地呼應!

那篇文章叫《陌路人,你好!可能……》,是我觀影《麥路人》後寫下的感受,談到人生在每一個轉折點都有不同版本的可能,而我們的選擇決定了走上哪一條路。(原文連結在留言)

當時我以為那只是故事靈感與情感觸動,沒料到它其實貼近一個完整的宇宙觀。

現在回頭看,我才明白:那正是 Reality Transurfing 所說的「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在每一個當下,都存在無數種可能的實相,而我們正在經歷的,只是其中之一。

我當時畫了一張圖:
- 左側是命運決定論:直線式、不能回頭,滑向自動化人生;
- 右側是多重現實觀:存在無限版本,只取決於你怎麼選;
- 中間一個個綠色圓點代表「選擇點」:你可以在每一個點重新調整方向
- 紅線代表慣性的人生擺盪(被鐘擺牽著走);
- 藍線則象徵有意識地轉向,開始創造偏離舊命運的新版本。

我們無需太努力用「設計思維」去「創造」現實,也無需太拼命用「吸引力法則」去「吸引」它;我們所需要的,是選擇進入那個我們想活出的自己版本,然後那個現實就會自然展開。

承接此刻的激動,我決定展開新的文章系列——《滑浪遊走多重現實》。

它將延續《臣服實驗》的風格,從日常經驗出發,分享覺察與行動帶來的微妙變化。

我相信,它會帶給我和你,同樣深刻的洞見與轉變。

#滑浪遊走多重現實 #我選擇的實相 #平行現實 #自我覺察 #意識轉化 #內在力量 #靈性覺醒 #靜觀生活 #活出真我 #臣服練習 #書目療癒 #閱讀改變命運 #敘事繪畫 #日常轉化 #人生設計 #選擇不是努力 #非控制的力量 #量子意識 #替代空間 #靈性寫作 #故事中的自己 #從生活學宇宙法則 #轉化從當下開始 #情緒能量 #當下的力量 #內在自由 #創造實相 #活出可能性

《臣服實驗》之五十(最終章):臣服生活之始(The Beginning of Surrender Living)這趟書寫旅程的起點,其實源於我在 2024 年底完成了《爸的多重宇宙》這部設計人生小說後的一段反思。那時的我回顧自己的人生——總...
15/06/2025

《臣服實驗》之五十(最終章):臣服生活之始(The Beginning of Surrender Living)

這趟書寫旅程的起點,其實源於我在 2024 年底完成了《爸的多重宇宙》這部設計人生小說後的一段反思。

那時的我回顧自己的人生——總是計劃、努力、完成;總是靠意志推動自己去達標、解難、應對各方期望。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卻常常感到疲累、緊張、缺乏內在的喜悅與連結,有時甚至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就在這個階段,我偶然接觸到「臣服實驗」這個概念。心中一動:如果人生可以不用那麼用力推呢?如果我放下掌控,讓生命自己來展開,會是怎樣的畫面?

於是,我便許下了一個願望——用一整年的書寫,來嘗試一種新的生命方式:以臣服為核心,活出當下,與宇宙同行。

原本我設定目標是寫滿一百篇。但當我寫到第四十多篇時,忽然感到:我已經活在臣服裡了,這個「實驗」已經完成了它的任務。

當頭棒喝的覺悟

這四十多篇中,我凝鍊出四個最重要的轉化時刻,它們像四棍當頭棒喝,驟然點醒我,重塑我看待自我與生命的方式:

1. 覺察的覺醒(Awakening of Awareness):
從無意識的慣性中醒來,開始觀察自己的情緒、念頭與自動反應,為轉化打開第一扇門。

2. 放下控制的自由(Letting Go of Control):
願意放下完美計畫與預設期待,相信生命的節奏也能帶我走向正確之地。

3. 整合與連結(Integration and Connection):
療癒過去、擁抱當下,重新連結身體、情感與他人,活出完整的自我。

4. 順流而活(Living the Flow of Life):
活在身心開放的節奏裡,不再追趕,不再補償,而是以感官與心靈迎接每一刻的臨在。

這四大覺悟,構成了我此刻新的生命基礎。

願望的回應:宇宙總會聽見

書寫這五十篇的過程,也是一場持續向宇宙發問與敞開的過程。我真切感受到:

當我真誠尋找內心渴望的生命,宇宙便會以它的方式回應我。

這讓我想起《聖經‧馬太福音 7: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也呼應了《The Secret》中的吸引力法則:當我們聚焦於想要的狀態,當我們敞開信任,整個宇宙都會開始與我們合作。

而這一切,起始於臣服——放下掌控,打開自己,與生命共舞。

結語:完結,才是真正的開始

從這裡開始,《臣服實驗》雖已劃下句點,但真正的實踐,才剛剛展開。

我不知道將來還會否以這個名稱繼續書寫,但我知道,這五十篇所孕育的,已經是一種全新的活法。

它會繼續活在我的感官中、呼吸裡、眼神與腳步間,活在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連結之中。

謝謝這趟旅程的每一個瞬間,它讓我看見了——臣服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更深、更寬、更真實的開始。

#臣服實驗 #無聲的總結 #與宇宙同行
#臣服生活化 #活出靈魂的願望 #書寫即修行 #覺醒的生活態度
#從實驗到生活 #放下控制 #信任生命 #高敏轉化 #真實的自己

#內在自由 #靈性實踐 #感官開放
#走出慣性 #與世界共舞 #心願會被聽見 #吸引力法則 #靈魂與宇宙
#尋找就尋見 #內在轉化 #非自我推動 #心之所向 #臣服人生

《臣服實驗》之四十九:當頭棒喝第四棍——順流而活(Living the Flow of Life)經過自我覺察的覺醒(第46篇)、放下控制的鬆綁(第47篇),以及與人和世界重新連結的打開(第48篇),我不禁問自己:那麼,這樣的我,該如何過每...
14/06/2025

《臣服實驗》之四十九:當頭棒喝第四棍——順流而活(Living the Flow of Life)

經過自我覺察的覺醒(第46篇)、放下控制的鬆綁(第47篇),以及與人和世界重新連結的打開(第48篇),我不禁問自己:

那麼,這樣的我,該如何過每天的生活?

在臣服的狀態下,我感受到一種清明的回應 —— 就是順流而活。

「順流」,不是懶散、被動、逃避責任,也不是漫無目的的飄盪;而是一種來自內在與生命對齊的狀態——當我與生命節奏連結時,便自然知道該前進或停下、該專注或放手。

臣服的生活讓我體會到:生活的節奏,並不是我硬排出來的行程表,而是生命自己所顯現的呼喚。而這份呼喚,常常就隱藏在身體的訊號、情緒的波動、自然的韻律之中。
我開始放下對「高效」、「完成清單」、「自我驅策」的執著,不再以責任感壓迫自己,而是留心觀察:
- 疲倦,也許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提醒我該休息;
- 焦躁,也許不是失控前兆,而是邀請我先停下來照顧內心;
- 喜悅,也許不只是結果的獎賞,而是值得我追隨的方向。
在這種節奏中,快樂不再是結果,而是可以出發的內在狀態;意義不再來自成果,而是參與本身的深度;而行動,也不再是應付,而是呼應。
我曾在日記中寫道:「我的自動反應,是用忙碌應對忙碌。但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放空、安靜、重整。」這不只是一句警醒,更成為我生活的節奏指引。
當我學會這樣生活,發現即使工作量不減,我卻:
- 更能享受過程,而非只關注成果;
- 更少焦躁,而能感受寧靜;
- 更能體會連結,而非孤軍奮戰。
順流,不是我去安排世界,而是讓世界在我內心的靜水中,自然顯現節奏與方向。
這是臣服的節奏——不是否定行動,而是從內在對齊出發,讓每一步都剛剛好。
我不再是生活的執行者,而是與生命節奏共舞的旅人。
這,便是第四棍的當頭棒喝:生命本來就在流動,只待我願意安靜地聆聽、信任它的帶領。
---
#臣服實驗 #順流而活 #當頭棒喝 #生活的節奏 #從內而外的選擇 #身心對齊 #非對抗式行動 #高敏節奏 #感受式生活 #與生命共舞 #不再壓迫自己 #從應該到回應 #柔軟地堅定 #放下高效迷思 #慢才看得清 #內在驅動 #節奏轉化 #生活即修行 #覺察就是轉化 #高敏自我照顧 #身體是指南針 #快樂可以是起點 #意義來自參與 #行動是呼應 #心流狀態 #與世界同步 #靜水之中見方向 #臣服日常 #當下的智慧

《臣服實驗》之四十八:當頭棒喝第三棍——整合與連結(Integration and Connection)如果說「覺察」是起點,「放下控制」是行動的解脫,那麼這一篇,便是將這些內在覺悟落實於具體生命情境之中,並透過整合與連結,體會到自己與世...
11/06/2025

《臣服實驗》之四十八:當頭棒喝第三棍——整合與連結(Integration and Connection)

如果說「覺察」是起點,「放下控制」是行動的解脫,那麼這一篇,便是將這些內在覺悟落實於具體生命情境之中,並透過整合與連結,體會到自己與世界本來一體的樣貌。

臣服不是一種理論,而是活在生活的每一個片段之中。而對我來說,以下的生活體驗特別深刻,甚至改寫了我與自我的關係,也重構了我與世界的連結方式。

繪畫的深度轉化——表象角色,到本然存在

在NDI課堂的創作中,我曾畫下一個「屋樹人」的結構。當時我直覺地把「家」、「成長」、「個體」融合在同一身體上,後來才明白,這正是我人生角色的三重交錯:為人父、為人子、為人自己。

面具創作中,我畫上大自然的圖騰,陽光、白雲、海浪、帆船、岸邊……那是一張沒有明確五官,卻充滿元素流動的臉。我從中體會到:我的本質不再是某個身份、職位、期望下的我,而是「與萬物同在」的流動生命。

從那一刻起,我的角色不再是「我要扮演什麼」,而是「我如何自然流動地與他人相遇」。

風中與樹的相遇——感官打開,與世界共振

一次與太太午餐後,我走出商場,看見樹葉隨風搖曳,竟忽然感到那是一次心靈的觸動。

自從我練習打開感官之後,風不再只是「風」,而是肌膚直接感受到的撫摸,是身體記憶所熟悉的陪伴。而那樹,在風中擺動,它是否也如我一樣,有某種「愉悅」?某種「放鬆」?

那一刻我強烈地感覺:我與這棵樹,與風,與空間,是共振的。

從這體驗中我明白,當我們打開感官而不僅依靠語言與意識,就能與其他生命產生超越語言的共感與連結。這不是想像,而是深層感受的實證。

這些體驗,沒有偉大的事件,沒有華麗的轉折,卻如涓涓細流般洗滌著我,使我更真實地活著。這也讓我體悟到:
「整合與連結」不是外在條件的改變,而是內在感知的更新。

當我們不再努力控制、定義、扮演,就能自然連結——與自己、與世界、與他人、與生命本身。

#臣服實驗 #當頭棒喝第三棍 #體驗即轉化 #身體智慧 #與萬物共振 #非語言的理解 #自然角色流動 #感官打開 #覺醒生活片段 #靈性與日常整合 #放下角色框架 #面具創作體悟 #風的啟示 #與樹共鳴 #活出覺知 #不再追趕 #臣服與休息 #忙碌迷思 #覺察日常節奏 #靜默連結 #從心觸碰世界 #臣服的生活版圖 #活著的智慧 #身心靈融合 #覺察與共在 #角色轉化 #與生命對話

《臣服實驗》之四十七:當頭棒喝第二棍——放下控制(Letting Go of Control)說第一棍是覺察的覺醒,讓我看到自己一貫的自動反應,那麼第二棍,則是在那片覺察的空地中,發現了對控制的執著。我曾以為我只是責任感強、做事有效率,但實...
07/06/2025

《臣服實驗》之四十七:當頭棒喝第二棍——放下控制(Letting Go of Control)

說第一棍是覺察的覺醒,讓我看到自己一貫的自動反應,那麼第二棍,則是在那片覺察的空地中,發現了對控制的執著。

我曾以為我只是責任感強、做事有效率,但實際上,那些不肯放手、不願停下、凡事都想掌握的背後,是深層的恐懼。

我怕失控,怕事情不如預期,怕別人做不好,怕生活變得不穩定。於是我學會:

• 安排過密的行程來確保「生產力」
• 親自處理所有細節以「避免出錯」
• 一有不如意就立刻想「補救」
• 無法放下就轉向內疚與自責

直到某一天,我累了。我開始察覺,原來這些「控制」,不是能力的展現,而是壓力的來源。

真正的轉機,是來自那些不受我控制的情境。天氣的變化、他人的情緒、身體的反應、未知的變數……它們一再提醒我:有些事,不能「處理」,只能「接受」。

放下控制,不是放棄責任,而是接納變化,順流而行。

這正是臣服的精神。

當我練習在變動中安住,我發現:

• 我仍然可以做選擇,但不再執著結果。
• 我可以預備,但不再緊抓計劃。
• 我會努力,但也能在混亂中找到寧靜。

這一棍敲醒了我:「不是一切都需由我掌握,生命也有它自己的節奏與智慧。」

臣服,讓我從掌控者的焦慮,轉化為參與者的自在。

#臣服實驗 #放下控制的自由 #當頭棒喝 #控制癮的自癒 #內在釋放 #變化即常態 #順流人生 #接納與行動並存 #停止內疚 #自我放過 #抗拒的背後是恐懼 #放手才有空間 #高敏自我照顧 #不再掌舵的輕盈 #臣服不是放棄 #接受即力量 #控制是焦慮的面具 #真實的安穩 #與不確定共處 #自我責難的解藥 #活在開放中 #看見無力的禮物 #讓生命展開 #不是靠我完成 #與宇宙共舞 #活出節奏 #鬆手才有回應 #非對抗式行動 #自由源於信任 #每一刻都剛剛好

《臣服實驗》之四十六:當頭棒喝第一棍——覺察的覺醒(Awakening of Awareness)原本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一年內寫完一百篇《臣服實驗》,作為推動自己了解及實踐臣服的途徑。但如今來到第四十六篇,我心中卻感到心滿意足,覺得可以...
01/06/2025

《臣服實驗》之四十六:當頭棒喝第一棍——覺察的覺醒(Awakening of Awareness)

原本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一年內寫完一百篇《臣服實驗》,作為推動自己了解及實踐臣服的途徑。但如今來到第四十六篇,我心中卻感到心滿意足,覺得可以差不多為這系列文章劃上句號了。

這半年來的書寫與實踐,讓我意識到:臣服早已不再是「實驗」,而成為我日常生命的一部分。我不再需要「實驗臣服」——因為我正在「活出臣服」。因此,接下來的五篇文章,我將好好利用作為總結與歸納,梳理這段旅程中最核心的五大覺悟。

而這篇,就是當頭棒喝第一棍:覺察的覺醒。

「當頭棒喝」原是禪宗術語,意指師父為了喚醒弟子的迷誤,會突然以木棒敲擊或厲聲喝止,使其瞬間覺悟。回望這段路,我的確經歷了許多這樣的時刻——沒有轟烈的轉折,但卻在日常裡被內在的聲音猛然點醒,從無意識的自我劇場中抽身,看見實相。

我真正看見了自己:
• 經常用忙碌來掩蓋焦慮。
• 與情緒之間可以有距離,我也不是情緒本身。
• 對控制的執著,源自對混亂與失控的恐懼。
• 我不只是某個角色,而是能觀察、能創造的存在。

從前的我,經常是「自動駕駛」:討好、逃避、評價、抗拒……全憑慣性反應。但臣服的我開始在當下捕捉這些慣性,創追選擇的空間。

我學會了停下來,問自己:「我在發生什麼?」而不是急著反應:「我該怎麼做?」

在這停下來的空間,我開始可以陪伴自己,而不是壓迫自己、命令自己。

覺察的覺醒,乃《臣服實驗》五大覺悟之根基。

#臣服實驗 #覺醒的起點 #當頭棒喝 #自我覺察 #內在觀察者 #停止與看見 #從反應到選擇 #情緒不是我 #放下控制的第一步 #覺察就是轉化 #非自動駕駛人生 #內在自由 #走出慣性 #靜觀日常 #成為觀者 #生活即修行 #高敏自我照顧 #內在對話 #與自己和解 #意識的力量 #非暴力自我覺察 #看見真相 #擁抱此刻 #真實的自己 #不再壓抑 #自我重啟 #內在鏡子 #活出意識 #臣服的起點

《臣服實驗》之四十五:與其逐項清單趕,不如用心體驗嚐今天星期日,一如既往地有許多事情在待辦清單,但我冷靜仔細一看,便發現沒有一件是必須馬上做的。於是,我靜靜地選擇了早晨隨寫,因為它能讓我與內在連結,也會打開我與世界的對話之門。想起了日前與太...
26/05/2025

《臣服實驗》之四十五:與其逐項清單趕,不如用心體驗嚐

今天星期日,一如既往地有許多事情在待辦清單,但我冷靜仔細一看,便發現沒有一件是必須馬上做的。

於是,我靜靜地選擇了早晨隨寫,因為它能讓我與內在連結,也會打開我與世界的對話之門。

想起了日前與太太享受了一頓美味的西班牙午餐,空間優雅、侍者親切,之後經過商場,看見高大的樹葉隨風輕舞,感到異常的放鬆與喜悅。

自從今年不斷練習打開感官以後,這樣的微風已不再只是詞語「天氣」這麼簡化,而是身體直接感受到的柔和祝福——一種不經思考、直接進入皮膚與細胞的體驗。我感到好奇,樹也能感受得到嗎?

樹沒有像人類複雜的語言,但它們會不會在微風中感到放鬆及享受,像我一樣閉上眼,微笑著享受?

我沒有植物學的專業知識,但我深信,感覺不是人類的專利,直接的體驗是所有生命天生的本能。

當我用臣服與開感的身體感受世界,我不再只是一個與大自然分割的主體,觀察大自然的客體,而是與它同在及互動,甚至本為一體,只是以不同形式表現,就像浪或漣漪之於海。

我想信,所有生物都會對環境有所反應,而這些反應就是我們共享的語言。正因如此,我們能與世界共感,對世界一草一木也會生起慈悲與憐憫。

我想起 Annaka Harris 所提及的「共同意識」假說:意識不只是腦內電流,而是一種更廣泛的存在狀態——我們可能本就在同一場體驗裡,用不同的形式活著。

我忽然有一種覺悟:與其逐項清單追趕完成,不如用心嚐最想體驗的事。

這些體驗,會喚醒我,也會滋養我。

而此刻我最想體驗的是⋯⋯
靈性覺醒的進深——它帶來喜悅與內在的成長;
在輔導中實踐敘事繪畫與覺醒——讓他人的生命也得以轉化與發揮;
初次嘗試獨自旅行——如在英國自駕遊;
與家人共享快樂時光、學習新事物,還有像現在這樣安靜書寫的片刻。

這些不是清單,而是我的生命當下的優先排序。

我不再需要忙著應付世界,而是學會誠實地問自己:
現在,我最想體驗什麼?
哪一件事,會讓我更深地活著?

答案並不複雜。

只要我肯放慢、傾聽、然後選擇——生命就會用它自己的節奏,回應我。

#臣服實驗 #從做事轉為體驗 #活在優先感受中 #自然感官開啟 #覺醒中的日常選擇 #慢活哲學 #靜觀與身體 #高敏連結世界 #選擇真正重要的 #感官與慈悲 #非語言的覺察 #與萬物共舞 #放下忙碌迷思 #靈性覺察 #靜靜地愛世界 #風的觸動 #樹的身體智慧 #真正的專注 #臣服練習 #體驗即連結

Address

Causeway Bay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築心靈 Soul Rebuil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築心靈 Soul Rebuilt:

Share

Our Story

輔導員 : 張志偉 Counsellor : Cheung Chi Wai, Andy 加拿大輔導及心理治療協會專業會員 Professional Member, Canadia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 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註冊輔導員 Registered Counsellor, Asian Professional Counselling and Psychology Association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候選認證輔導師 Certified Counsellor Candidacy, Hong Kong Professional Counselling Association 美國奧利弗拿撒勒大學專業輔導碩士 Master of Arts in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Olivet Nazarene University, US 美國身心語言程式學協會執行師 NLP Practitioner, Society of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US 香港註冊建築師 Registered Architect, Architect’s Registration Broad, HK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Member of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香港大學建築碩士 Master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學建築學文學士 Bachelor of Arts (Architec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願景是普及心理輔導,讓大家懂得在有需要時尋求輔導服務 ; 與需要輔助的人同行,讓他/ 她們發現潛能,走出困局 ; 分享培養健康心靈的資料,讓大家提高心靈抗疫力。 小時希望當畫家,卻成了建築師,現兼為心理治療師。比起建造宏偉的樓宇,我更關心建「築心靈」的健康。自己從小就經常陷入思想及情緒的迷陣,每每愁眉不展。感恩可以摸索不同的藝術媒介如繪畫、寫作及唱歌等等作自我療癒。後來接受過心理輔導後,才驚覺原來可以這樣助人,便湧起了從事心理輔導的極大熱忱。 您或您身邊有親人或朋友想去改變某些情緒或行為 (如人際關係丶家庭丶工作及學習等等),卻苦無進展而感到困擾嗎?如有的話,歡迎傳送訊息丶whatsapp或致電 5349 6816查詢。 輔導一節長50分鐘。輔導為義工服務,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