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25
夏至|陽氣極盛,清涼度夏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通常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到來,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標誌著盛夏正式開始,陽氣達到一年中的巔峰。此時氣溫逐漸升高,濕度大、天氣悶熱,香港地區尤為明顯。作為資深物理治療師,以下從氣象特徵、傳統風俗、飲食宜忌、保健湯水及運動建議五方面,為大家介紹夏至的養生重點。
氣象特徵:高溫多雨,雷陣雨頻繁
夏至期間,氣溫高企,日間平均溫度多在28度以上,濕度大,天氣悶熱。午後常見雷陣雨,雨勢急驟且短暫。由於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易出現雷暴、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雖然夏至日照最長,但並非全年最熱,真正的酷暑會在夏至後的「三伏天」到來。
傳統風俗:納涼消暑,祭祖祈福
古代夏至是重要節日,甚至有「夏至節」之稱。宋代時,官員可休假三天,回家洗澡避暑。夏至的傳統風俗包括:
- 祭祖祈福: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年豐。
- 贈送納涼用品:如扇子、香囊,寓意納涼消暑。
- 洗澡消暑:古人會在夏至相約洗澡,既潔淨又避暑。
- 放荷燈祈福:夜晚放荷花燈於河中,寄託思念與祝福。
飲食宜忌:清淡健脾,酸苦為宜
夏至飲食以清熱解暑、健脾益胃為主。由於天氣炎熱,消化功能較弱,應以清淡、易消化為宜。
宜食
- 清熱解暑:西瓜、冬瓜、苦瓜、綠豆等,有助清熱利水。
- 酸味收斂:烏梅、山楂、番茄、奇異果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
- 苦味清心:苦瓜、蓮子、芹菜等,有助清心降火。
- 健脾益氣:太子參、薏米、蓮子等,補脾益氣、養陰生津。
忌食
- 辛辣刺激:如辣椒、大蒜等,易助熱傷身。
- 油膩煎炸:損傷脾胃,影響消化。
- 過量生冷:雖然消暑,但易傷腸胃,應適量。
夏至有「冬至湯圓夏至面」的傳統,吃面條寓意嘗新祈福,各地亦有夏至蛋、餛飩等特色食品。
保健湯水:清熱祛濕,滋陰潤燥
夏至適合飲用具有清熱解暑、健脾祛濕功效的湯水:
- 陳皮冬瓜綠豆湯:冬瓜、陳皮、綠豆、薏米、蜜棗煲成,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 菊花枸杞清熱湯:杭菊、枸杞、雪梨、蜜棗煲製,清肝明目、降火潤燥。
- 老黃瓜太子參湯:老黃瓜、太子參、豬腱、蜜棗,健脾益氣、清熱生津。
- 冬瓜荷葉水鴨湯:冬瓜、荷葉、水鴨、薏米,清暑祛濕、健脾利水。
這些湯水既能消暑解渴,又有助於預防夏季常見的濕熱症狀。
運動建議:避暑鍛煉,動靜結合
夏至天氣炎熱,運動仍不可少,但需選擇合適時間與方式:
- 晨練最佳:清晨5-7點氣溫較低,適合輕度有氧運動。
- 傍晚次選:傍晚6-8點太陽西斜,氣溫下降。
- 避開烈日: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避免戶外劇烈運動。
推薦運動
- 太極拳、八段錦:動作緩和,有助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適合中老年人。
- 快走慢跑:每次30分鐘,每週3次,增強心肺功能。
- 瑜伽冥想:調節情緒,保持內心平靜,適合室內練習。
- 游泳:全身運動兼消暑降溫,是夏季理想選擇。
運動注意事項
- 控制強度:避免大汗淋漓,適度出汗即可。
- 及時補水:運動前後補充水分,可適量飲淡鹽水。
- 運動後勿立即冷水沖身,先休息片刻。
- 穿著透氣吸汗衣物,幫助體溫調節。
結語
夏至是陽氣最盛、養生關鍵的時節。順應自然,飲食清淡、作息有常、運動適度、情志平和,方能健康度夏。願大家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季節,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涼養生之道,安然享受盛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