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針灸

上門針灸 #上門針灸 #復康運動
buymeacoffee.com/dennis.acupuncture 提供一站式傳統針法治療

20/06/2025

夏至|陽氣極盛,清涼度夏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通常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到來,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標誌著盛夏正式開始,陽氣達到一年中的巔峰。此時氣溫逐漸升高,濕度大、天氣悶熱,香港地區尤為明顯。作為資深物理治療師,以下從氣象特徵、傳統風俗、飲食宜忌、保健湯水及運動建議五方面,為大家介紹夏至的養生重點。

氣象特徵:高溫多雨,雷陣雨頻繁
夏至期間,氣溫高企,日間平均溫度多在28度以上,濕度大,天氣悶熱。午後常見雷陣雨,雨勢急驟且短暫。由於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易出現雷暴、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雖然夏至日照最長,但並非全年最熱,真正的酷暑會在夏至後的「三伏天」到來。

傳統風俗:納涼消暑,祭祖祈福
古代夏至是重要節日,甚至有「夏至節」之稱。宋代時,官員可休假三天,回家洗澡避暑。夏至的傳統風俗包括:

- 祭祖祈福: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年豐。
- 贈送納涼用品:如扇子、香囊,寓意納涼消暑。
- 洗澡消暑:古人會在夏至相約洗澡,既潔淨又避暑。
- 放荷燈祈福:夜晚放荷花燈於河中,寄託思念與祝福。

飲食宜忌:清淡健脾,酸苦為宜
夏至飲食以清熱解暑、健脾益胃為主。由於天氣炎熱,消化功能較弱,應以清淡、易消化為宜。

宜食
- 清熱解暑:西瓜、冬瓜、苦瓜、綠豆等,有助清熱利水。
- 酸味收斂:烏梅、山楂、番茄、奇異果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
- 苦味清心:苦瓜、蓮子、芹菜等,有助清心降火。
- 健脾益氣:太子參、薏米、蓮子等,補脾益氣、養陰生津。
忌食
- 辛辣刺激:如辣椒、大蒜等,易助熱傷身。
- 油膩煎炸:損傷脾胃,影響消化。
- 過量生冷:雖然消暑,但易傷腸胃,應適量。
夏至有「冬至湯圓夏至面」的傳統,吃面條寓意嘗新祈福,各地亦有夏至蛋、餛飩等特色食品。

保健湯水:清熱祛濕,滋陰潤燥
夏至適合飲用具有清熱解暑、健脾祛濕功效的湯水:

- 陳皮冬瓜綠豆湯:冬瓜、陳皮、綠豆、薏米、蜜棗煲成,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 菊花枸杞清熱湯:杭菊、枸杞、雪梨、蜜棗煲製,清肝明目、降火潤燥。
- 老黃瓜太子參湯:老黃瓜、太子參、豬腱、蜜棗,健脾益氣、清熱生津。
- 冬瓜荷葉水鴨湯:冬瓜、荷葉、水鴨、薏米,清暑祛濕、健脾利水。
這些湯水既能消暑解渴,又有助於預防夏季常見的濕熱症狀。

運動建議:避暑鍛煉,動靜結合
夏至天氣炎熱,運動仍不可少,但需選擇合適時間與方式:

- 晨練最佳:清晨5-7點氣溫較低,適合輕度有氧運動。
- 傍晚次選:傍晚6-8點太陽西斜,氣溫下降。
- 避開烈日: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避免戶外劇烈運動。
推薦運動
- 太極拳、八段錦:動作緩和,有助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適合中老年人。
- 快走慢跑:每次30分鐘,每週3次,增強心肺功能。
- 瑜伽冥想:調節情緒,保持內心平靜,適合室內練習。
- 游泳:全身運動兼消暑降溫,是夏季理想選擇。
運動注意事項
- 控制強度:避免大汗淋漓,適度出汗即可。
- 及時補水:運動前後補充水分,可適量飲淡鹽水。
- 運動後勿立即冷水沖身,先休息片刻。
- 穿著透氣吸汗衣物,幫助體溫調節。

結語
夏至是陽氣最盛、養生關鍵的時節。順應自然,飲食清淡、作息有常、運動適度、情志平和,方能健康度夏。願大家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季節,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涼養生之道,安然享受盛夏時光!

22/04/2025

穀雨|二十四節氣中的春末雨潤

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4月20日),此時雨水豐沛、濕氣漸重,香港氣溫回升至23°C左右,早晚溫差仍達5-8°C。中醫理論強調此時需「健脾祛濕、疏肝理氣」,以下從五大面向解析養生要點:

氣候與健康影響
穀雨時節南北氣候差異顯著:華南地區陰雨連綿,北方則春旱初現。香港濕度常達80%以上,易誘發鼻敏感、關節痛及脾胃不適。註冊中醫師提醒,此時濕邪易困脾陽,導致食慾不振、肢體沉重,建議每日飲用祛濕茶飲。

傳統習俗新解
採茶養生:穀雨茶富含茶多酚,但體虛者宜選發酵紅茶。登山踏青:晨間7-9點進行30分鐘戶外活動,能提升血清素濃度15-20%,改善春困現象。孝親食補:現代版「補老母」可改用低脂雞湯搭配猴頭菇,兼顧營養與消化負擔。

飲食調理關鍵
必吃三寶:
薏米(每天30克)搭配赤小豆煮粥,利水消腫
鮮山藥切塊清蒸,健脾胃效果較煮湯提升40%
茯苓粉加入早餐麥片,持續兩週可改善舌苔厚膩

飲食紅燈區:
冰飲使基礎代謝率瞬降12%,加重濕滯
油炸物產生AGEs(糖化終產物)加速關節炎
芒果、荔枝等熱帶水果每日勿超200克

四款簡易湯飲
疏肝茶(蘋果+檸檬+玫瑰)
→ 辦公室族午後飲用,改善肩頸僵硬
潤肺蜜茶(綠茶+陳皮+蜂蜜)
→ 教師、銷售員護嗓首選,蜂蜜量控製5ml內
滋陰湯(沙參+麥冬+瘦肉)
→ 燉煮時加3片生薑,平衡藥材涼性
祛濕湯(薏米+淮山+瘦肉)
→ 搭配30分鐘有氧運動,排汗效率倍增

運動處方箋
黃金時段:早晨7-9點進行太極/八段錦,心率維持在(220-年齡)×60%區間。進階選擇:
辦公室微運動:每小時進行2分鐘靠牆深蹲(改善下肢循環)
長者推薦:坐姿彈力帶訓練(每週3次,每次15組)
濕重族群:瑜伽「貓牛式」配合腹式呼吸(刺激脾經)
注意要點:運動後立即更換乾衣,室內濕度維持60%以下。關節不適者可改用水中步行(水溫32-34°C),減少承重壓力。

生活調節三要訣
環境除濕:衣櫃放置竹炭包(每平方米50克),床墊每週除蟎
經絡保健:睡前按摩三陰交+足三里穴(每穴按壓30秒×3組)
情緒管理:薰衣草精油擴香(濃度2%)搭配478呼吸法,降低壓力荷爾蒙

春末養生重在「平衡」,掌握祛濕健脾原則,即可為夏季健康打下根基。記得將養生融入日常生活,方能持續見效!

06/04/2025

清明養生: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位於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它標誌著春季的繁茂時期,既是祭祖掃墓的傳統節日,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時機。以下從氣象特徵、風俗活動、飲食宜忌、保健湯水及運動建議五個方面,帶大家了解清明的養生之道。

# # 氣象特徵:乍暖還寒,雨紛紛

清明時節,天氣逐漸回暖,但冷暖空氣交替頻繁,早晚溫差大,常有"一日四季"的感覺。南方地區多雨潮濕,而北方則以大風為主。這樣的氣候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及關節不適,因此需注意保暖和防濕。

# # 傳統風俗:祭祖踏青,親近自然

清明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融合了祭祖與春遊兩大主題:
- **掃墓祭祖**:人們攜帶祭品前往先人墓地,修葺墳墓、敬獻供品,以表達追思之情。
- **踏青春遊**:天氣回暖,草木萌發,人們走出家門親近自然,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也頗受歡迎。
- **插柳戴柳**:將柳枝插於門楣或戴在頭上,有驅邪避災之意。

# # 飲食宜忌:平肝養脾,清淡為主

清明時節應注重飲食調理,以疏肝理氣、健脾益胃為主。

# # # 宜食
- **疏肝理氣**:春筍、菠菜、芹菜等綠色蔬菜。
- **健脾益胃**:山藥、蓮子、薏仁等平補食材。
- **潤燥養陰**:雪梨、枇杷等水果。

# # # 忌食
-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以免加重肝火。
- 減少煎炸油膩飲食,避免損傷脾胃。
- 控制酒精與咖啡因攝入,以免影響睡眠和肝臟健康。

# # # 清明特色食品
各地有不同的應節食品,如青糰子、清明螺等,不僅美味,也具有一定的養生功效。

# # 保健湯水:滋陰潤燥

以下幾款湯水適合清明時節調理身體:

1. **菊花枸杞湯**
- 材料:杭菊10克、枸杞15克、雪梨1個、蜜棗3枚。
- 功效:清肝明目,降火潤燥。

2. **龍眼紅棗湯**
- 材料:龍眼肉30克、紅棗10枚、百合15克。
- 功效:滋陰安神,緩解春困。

3. **冬瓜粟米湯**
- 材料:冬瓜半斤、粟米3條、排骨100克。
- 功效:清熱祛濕,有助於消腫利尿。

# # 運動建議:動靜結合,增強體質

清明時節適合進行輕柔舒緩的運動,以促進陽氣升發和身體代謝:

- **太極與八段錦**:每天15-20分鐘,有助於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 **伸展運動**:針對肝經循行路線(大腿內側)進行拉伸,可緩解肌肉緊張。
- **輕度有氧運動**:快走或慢跑,每次30分鐘,每週3次,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
- **放風箏**: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舒緩情緒,是老少皆宜的戶外活動。

# # 結語

清明節氣是自然與人文交融的重要時期。順應自然規律,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不僅能增強體質,也能讓身心更健康。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裡,不妨多親近自然,用健康的方式迎接春天的美好!

19/03/2025

# 春分|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季平衡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標誌春季正中,日夜等長。每年約在3月20或21日(2025年為3月20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0度,地球赤道正對著太陽,形成晝夜平分的現象。春分過後,北半球陽光照射時間逐漸超過黑夜,大地生機蓬勃,萬物呈現出蓬勃的生長力。作為春季中點,這是陰陽最為平衡的時刻,也是進補養生的關鍵期。

---

# # # 氣象特徵:乍暖還寒,氣候多變

**日夜均分,溫差漸大**
春分時節,晝夜時間基本相等,北半球之後白晝逐漸變長。香港此時氣溫通常在18-24°C之間,但早晚溫差可達10°C以上,天氣呈現「一日四季」的特點。春雨也較頻繁,空氣濕度增加,部分人易出現關節不適、舊患復發的情況。

**風邪易襲,肝氣旺盛**
中醫認為春天是「肝」當令的季節,肝氣升發旺盛,但春分時節風邪較重,易引起頭痛、眩暈、情緒波動等問題。同時「春困」現象明顯,表現為精神不振、疲乏嗜睡。因天氣忽冷忽熱,呼吸道及過敏性疾病也容易發作[1]。

---

# # # 傳統風俗:立蛋、祭祀與春遊

1. **春分立蛋**
相傳春分這天由於地球引力特殊,雞蛋可以直立不倒。這一有趣習俗源於中國民間,後傳至世界各地,成為慶祝春分的特色活動,寓意萬物新生、家庭和睦。

2. **祭日祀祖**
春分是傳統祭祀太陽和祖先的重要日子。古代帝王會在這天舉行隆重祭日儀式,民間則準備時令果蔬、香花等祭品祭拜先祖,祈求五穀豐登、家族興旺。

3. **春遊踏青**
春分時節,花草蔥綠,正是親近自然的好時機。人們結伴郊遊、賞花、放風箏,呼吸新鮮空氣,感受春天的生機。香港各大郊野公園和植物園成為市民春遊勝地。

4. **清明準備**
春分後第十五天即為清明節,不少家庭會在春分開始準備掃墓祭祖的物品,有「未到清明先掛草」的習俗,表達對先人的思念。

---

# # # 飲食宜忌:平衡肝脾、養陰潤燥

**宜食調和肝脾**
- **疏肝食材**:春筍、芹菜、菠菜等綠色蔬菜,助疏肝理氣。
- **平補食物**:山藥、蓮子、薏仁、豆類,健脾益氣。
- **春季鮮果**:草莓、枇杷、櫻桃,適當食用補充維生素。

**平衡酸甘調理**
春分時節,宜適量食用酸味食物(如烏梅、檸檬)以收斂過於旺盛的肝氣,同時配以甘味食物(如紅棗、蜂蜜)調和脾胃,達到陰陽平衡。

**忌口養肝護胃**
-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蒜頭),以免加重肝火。
- 少吃煎炸、油膩食物,減輕脾胃負擔。
- 控制酒精攝入,酒精會損傷肝臟功能。
- 減少咖啡因,以免擾亂睡眠加重春困。

---

# # # 保健湯水:養肝健脾三款推薦

1. **菊花枸杞湯**
**材料**:杭菊10克、枸杞15克、雪梨1個、蜜棗3枚、陳皮半片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雪梨去核切塊,加水2000毫升煮沸後轉小火煮30分鐘即可。
**功效**:清肝明目,降火潤燥,適合眼睛疲勞、口乾舌燥者。

2. **龍眼紅棗湯**
**材料**:龍眼肉30克、紅棗10枚、百合15克、薏米30克
**做法**:材料洗淨後加水1800毫升,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煲45分鐘。
**功效**:滋陰潤肺,健脾安神,適合春困嚴重、精神不振者。

3. **雞肉山藥湯**
**材料**:雞腿肉300克、鮮山藥200克、北芪20克、淮山15克、生薑3片
**做法**:雞肉切塊汆燙,山藥去皮切塊,與其他食材一起加水2000毫升煮沸,轉小火煲1.5小時。
**功效**:補脾益氣,增強體質,適合春季易疲勞、免疫力下降者。

---

# # # 運動養生:動靜結合

作為物理治療師,我特別建議春分時節進行以下運動:

1. **太極與八段錦**
柔和緩慢的太極拳或八段錦,每天15-20分鐘,能順應春天升發的特性,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特別適合肢體關節不適人士。

2. **伸展運動**
每天進行10-15分鐘全身伸展,特別是肝經循行路線(大腿內側至髖部)的拉伸,可緩解肌肉緊張和情緒波動。動作要緩慢,配合呼吸,不宜過度用力。

3. **輕度帶氧運動**
春分後,可逐漸增加戶外活動,如快走、輕慢跑、騎單車等,每次30分鐘,每週3-4次,增強心肺功能,但避開清晨和傍晚溫差大的時段。

4. **腹式呼吸練習**
平躺放鬆,進行5-10分鐘腹式呼吸,能調節自律神經,改善春困症狀,減輕情緒波動。

5. **眼部保健操**
每天做3-5分鐘眼部按摩與轉動練習,舒緩用眼疲勞,肝開竅於目,護眼即是護肝。

---

# # # 春分養生關鍵:調和陰陽、順應春生

春分時節需特別關注以下方面:

**衣著調整**
遵循「春捂秋凍」原則,即使天氣回暖也不宜立即減衣,尤其是護腰保暖,老人、兒童更需注意。睡覺時保持被褥乾爽,防止受潮。

**情緒管理**
春季肝氣升發,情緒易波動,應保持樂觀開朗心態,多聽輕柔音樂,避免暴躁易怒。每天保持7-8小時充足睡眠,緩解春困。

**保持規律作息**
春分後日漸變長,應避免過度熬夜,建議「早睡早起」,順應自然規律。起床後可做簡單伸展,幫助身體適應一天的開始。

**順應自然調節**
春分象徵平衡,養生應遵循自然規律,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讓身體和心靈與大自然同步,達到身心平衡的健康狀態。

---

春分養生總結:順應春生,調和肝脾,動靜結合,飲食平衡,心情舒暢,身體自然健康!春分過後,陽氣漸長,萬物茁壯,正是調整身心、積蓄能量的大好時機。

04/03/2025

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春雷喚醒萬物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約在3月5日至6日之間(2025年為3月5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標誌著冬眠生物被春雷驚醒的時刻。「驚」意為驚醒,「蟄」則指潛伏冬眠,驚蟄合起來象徵春雷轟鳴,喚醒了沉睡於地下的蟲類及小動物,大地開始呈現勃勃生機。此時節正值「春雷響,萬物長」的時期,大自然活力四射,生命力蓬勃發展,農業生產也逐漸繁忙起來。

氣象特徵:回暖迅速、春雷初響

温度躍升,春季北擴
驚蟄是全年氣温回升最快的節氣之一,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10-15℃,而華北地區普遍達3-6℃,沿江江南地區則超過8℃。此時節,春天的勢力範圍明顯北擴,從湖北中部、江西北部一直延伸至河南北部、陝西南部,南方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春季序列,北方雖仍處於冬季,但温度已顯著回暖。

春雷乍動,萬物甦醒
驚蟄最大特徵是春雷開始出現,尤其在南方地區。這種自然現象被視為大地復甦的重要信號。民間有「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的農諺,意味著春耕大忙季節的開始。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春雷始鳴的時間有差異,常年驚蟄時節主要在南方地區能聽見春雷,北方地區則要稍晚才會迎來初雷。

氣候不穩,冷暖交替
雖然驚蟄期間氣溫總體上升,但因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天氣狀況並不穩定,温度波動較大。有時還會出現所謂「倒春寒」的現象,農民會特別觀察春雷的時間來預測雨水情況:若春雷在驚蟄前響起,可能預示雨水豐沛甚至有水患風險;若驚蟄時春雷未響,則可能面臨旱災。

傳統風俗:驅邪納吉、祭祀迎春

打小人除穢氣
驚蟄時節最知名的民俗活動當屬「打小人」,尤其對於犯太歲的生肖最為重要。人們會用紙剪出小人形狀,寫上欲驅趕的人名或稱謂,然後用鞋子拍打,象徵驅除身邊小人、消災解厄。此俗源於古人認為在春雷乍動之際,能更有效震懾小人,為自己招來貴人相助。銅鑼灣鵝頸橋是最著名的打小人地點,各種「打小人大師」雲集於此。

祭白虎化解是非
在廣東一帶有驚蟄「祭白虎」的習俗。傳說白虎是口舌之神,每年驚蟄這天會出來覓食,開口傷人。祭祀時,人們會用紙繪製白老虎,以豬血餵之,再用豬肉抹在紙老虎嘴上,使其吃飽不再出口傷人,亦象徵遏止是非紛爭。此習俗反映了人們期望在新的季節避開口角與爭執的心理。

家居大清潔驅蟲防疫
驚蟄象徵著昆蟲將要復甦活動,因此民間會藉此時節進行家居大掃除,徹底清理居所環境,除舊布新,防止蟲害滋生。這既符合衛生防疫的實際需要,也體現了迎接新春、煥然一新的美好願望。

飲食宜忌:健脾養肝、清淡為主

宜食清淡健脾食物
驚蟄時節,濕氣較重,且肝氣旺盛易影響脾胃功能,因此飲食上宜採清淡為主的調理方式。中醫師建議多吃如薏米、赤小豆等健脾利濕的食材,以及新鮮的春季蔬菜,幫助消化並調養脾胃。梨子也是驚蟄時節的推薦水果,因其能滋陰清熱和潤肺止咳,有助於預防春季乾燥引起的上火症狀。

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驚蟄養生有四大禁忌,其中特別強調忌吃過多煎炸油膩之物及辛辣食物。中醫認為,春季肝氣旺盛,過食辛辣、油膩食物容易加重肝火,導致脾胃受損,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特別是辣椒、肉桂、小茴香、羊肉等性溫熱的食物需要適量食用,避免加重體內濕熱。

慎補養生,順應節氣
驚蟄時節不宜進行過度的補養,所謂「春天峻補」往往適得其反。應順應春季陽氣生髮的特性,飲食上注重平衡與調節,既不大補,也不需過分清淡。中醫認為,此時應以養肝、護脾為主,因應春季肝氣旺盛的特點來調整飲食結構。

保健湯水:祛濕防寒、養肝健脾

1. 養生薑醋
材料:子薑1條、黑醋適量
功效:温胃祛濕,驅寒活血
做法:將子薑洗淨後切片,不用刨皮,瀝乾後放進黑醋浸泡一天,每天服食一片。
適用人群:脾胃虛寒、怕冷易疲勞者;濕熱體質、陰虛內熱者不宜。

2. 薏米赤小豆陳皮湯
材料:薏米30克、赤小豆20克、陳皮1片、蜜棗2顆、栗米1條、生薑3片、豬骨300克
功效:健脾利水、清熱去濕
做法:薏米、赤小豆先浸泡半小時,與其他洗淨的材料一同放入鍋中,加入8碗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1.5小時。
適用人群:濕氣重、易疲倦、濕疹患者。

3. 養胃祛風濕湯
材料:淮山15克、天麻15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杞子6克、蓮子12克、陳皮1片、生薑2片
功效:温胃祛濕,強健脾胃
做法:材料清洗後放入煲內,加6碗清水,煮沸後轉文火煲1小時,煎成2碗。
適用人群:胃脘不適、關節酸痛者。

4. 菊花杞子茶
材料:菊花4至6朵、枸杞10粒
功效:清肝明目,舒緩肝火
做法:材料洗淨後放入250毫升熱沸水中,泡5至8分鐘即可飲用。
適用人群:眼睛疲勞、肝火旺盛者。

運動養生:順應陽升、輕動漸進

驚蟄體操
驚蟄時節可做一種特別設計的體操,模仿萬物甦醒的過程:從「握拳縮身」的姿勢開始,象徵冬眠狀態的萬物;接著「從半蹲站起」,雙手上舉、五指張開,整個動作從寧靜到爆發,仿如萬物被春雷驚醒。此運動有助強化下肢力量,同時使手腕、手指、肩膀與腰部得到充分伸展。建議每日至少做2次,每次5分鐘,但年長者應採漸進式學習,避免動作過猛傷及腰部。

晨間散步接地氣
驚蟄時節早晨空氣清新,是進行戶外散步的好時機。選擇公園或林地等綠意盎然處慢走20-30分鐘,既能吸收清晨的陽光和負離子,又能活絡氣血,提升身體機能。此時呼吸新鮮空氣還有助於緩解春季常見的慵懶感,預防「春困」症狀。

太極導引舒肝健脾
春季肝氣旺盛,太極、八段錦等緩和的導引運動有助於疏肝理氣,緩解情緒波動。特別是結合腹部按摩的動作,能夠健脾助消化,緩解驚蟄時節常見的腸胃不適。此類運動動作柔和,適合各年齡層人士,尤其適合在春季氣候不穩定時鍛煉身體。

驚蟄養生要點:調衣順時、情緒平和

驚蟄雖然氣温上升,但天氣仍不穩定,早晚温差大,宜「春捂秋凍」,適時調節衣物,以免受寒感冒。同時,保持心情平靜也很重要,驚蟄時節肝氣旺盛,情緒容易波動,應注意調節心境,避免肝火過旺影響健康。

此時節濕氣加重,容易出現頭重乏力、眼睛疲勞、胃口不佳、睡覺昏沉等症狀,尤其體質虛弱、腸胃不適、容易情緒波動、高血壓人群需特別注意。建議多吃清淡食物,保持規律作息,早睡早起,適當戶外活動,順應大自然陽氣上升的節律,迎接生機勃勃的春天。

總結:驚蟄春雷震大地,萬物甦醒展新顏。養生之道在祛濕,健脾養肝保安康。飲食清淡順時節,運動漸進舒筋骨。春天乍暖又乍寒,順應節氣好身心🌱

02/02/2025

立春

氣象特徵:春寒料峭中的希望萌動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標誌著寒冬漸退、陽氣初生。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間在公曆2月3-5日之間。氣象學上,全國93%地區仍處冬季,但春意已悄然滲透:
- 氣溫起伏顯著:北方日均溫多在0℃以下,南方則呈現「三寒四暖」交替,香港等地常現晨霧與層雲。
- 晝夜溫差擴大:白天日照延長,夜間輻射降溫明顯,如北京晝夜溫差可達10℃以上。
- 降水模式轉變:華南進入「桃花汛」前期,江南時有「倒春寒」,北方則需防範春旱。

傳統習俗:天人合一的迎春智慧立春不僅是農事起點,更承載著千年文化積澱:
1. 迎春儀式
- 官方祭祀:周代起帝王率百官東郊祭拜春神句芒,清代發展為全民參與的鞭春牛活動,象徵喚醒大地生機。
- 民間祈福:江浙地區保留「龜子報春」,廣東潮汕上演「搶春牛」競技,寓意搶占豐收先機。
2. 飲食風俗
- 咬春求吉:北方食春餅卷合菜,南方製蘿蔔絲春卷,取「咬得草根斷,百事可為」之意。
- 養生春盤:以韭菜、芹菜等五辛搭配果糖,既應季養生又暗合「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詩意。
3. 禁忌講究
- 忌理髮(阻生機)、忌遷居(擾地氣)、忌醫診(避晦氣),體現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

飲食宜忌:疏肝健脾的春日食養中醫認為春屬木通於肝,飲食當順應升發之氣:
宜食清單
- 辛甘發散:韭菜炒蛋、蔥白粥、蒜蓉菠菜,助陽氣生發。
- 青綠蔬果:薺菜豆腐羹、香椿拌豆腐,富含葉綠素清肝火。
- 優質蛋白:黃豆燉豬蹄、鯽魚蘿蔔湯,補充冬季消耗。
慎食清單
- 酸味收斂:檸檬、山楂易抑制肝氣疏泄。
- 油膩辛辣:火鍋、油炸食品加重脾胃負擔。
- 生冷寒涼:冰淇淋、刺身耗損初生陽氣。

養生湯水:順應天時的滋補良方
1. 蟲草花蓮藕瘦肉湯
- 材料:蟲草花20g、蓮藕300g、瘦肉200g、紅棗5顆
- 功效:潤肺健脾,增強免疫力,適合易感冒人群。
2. 淮山茯苓薏米鯽魚湯
- 材料:鮮鯽魚1條、淮山30g、茯苓15g、炒薏米20g
- 功效:祛濕利水,緩解春困頭重。
3. 玫瑰陳皮蘋果茶
- 材料:乾玫瑰10朵、陳皮5g、蘋果1個、冰糖少許
- 功效:疏肝解鬱,改善春季情緒波動。

春季運動:動靜相宜的生發之道
1. 晨間微汗
- 八段錦:重點練習「調理脾胃須單舉」「攢拳怒目增氣力」,每次15分鐘。
- 散步賞花:上午9-11點沿河堤行走,配合深呼吸吐納。
2. 穴位保健
- 太衝穴(足背第1-2蹠骨間):每日按壓3分鐘,疏解肝鬱。
- 風池穴(頸後髮際凹陷):拇指打圈按摩,緩解春寒頭痛。
3. 禁忌提醒
- 避免晨霧中運動,待日出後外出。
- 忌高強度健身,心率控制在(220-年齡)×60%以下。

結語立春既是自然輪迴的起點,更是身心調養的黃金期。從一碗暖湯到一套晨操,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在此交融。讓我們循天時而動,伴春意新生!

28/11/2024

小雪民俗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來探討小雪節氣中的一些傳統民俗活動。小雪,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不僅預示冬季的來臨,也是豐富民俗活動的季節。

首先,我們有祭水仙尊王的習俗,航海者和漁民通常在這一天祈求海上的安全和順利。水仙尊王,作為海神的化身,被廣泛崇拜,象徵對海洋的敬畏與尊重。

接下來是「建醮」活動,這是一種規模龐大的宗教活動,旨在祈求國泰民安和風調雨順。這項傳統活動凝聚了社區的力量,展現了人們對自然和神靈的尊崇。

此外,小雪也是醃菜的最佳時節。在南京等地,人們會醃製所謂的“元寶菜”,不僅為了保存食物,也為了增進食慾和促進消化。這種醃製的蔬菜,可以保存至來年春天,成為冬季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的是風雞的製作。風雞是透過特殊的醃製和風乾過程製成,具有獨特的風味。它不僅是春節期間的重要食品,還具有一定的健康益處,如壯陽壯腰、補腎虛等。

這些民俗活動不僅豐富了小雪節氣的文化內涵,也體現了人們適應自然、敬畏自然的智慧。感謝大家的聆聽,希望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並傳承這些美好的傳統文化。

07/11/2024

立冬:蟄蟲伏藏,萬物冬眠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通常在陽曆11月7日或8日。它標誌著冬季的開始,但實際上各地冬季開始的時間並不一致。立冬日的氣溫情況對未來的天氣有一定的預示作用。

立冬時節的主要特點包括:
1. 氣溫明顯下降,但由於地表儲存的熱量,一般還不太冷。
2. 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常有寒潮天氣。
3. 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
4. 農事活動因地區而異,如東北進入越冬期,江南忙於搶種和移栽。

立冬有許多傳統習俗和民間活動:
1. 補冬:進補以增強體質,抵禦寒冬。
2. 吃鹹肉菜飯:江南地區的傳統。
3. 吃餃子:北方地區的習俗,象徵季節交替。
4. 祭祖:緬懷先人,增進親情。
5. 迎冬:古代皇族的儀式。

立冬養生重點:
1. 飲食養生:
- 多食用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棗等,以補養腎肺。
- 老人和婦女可食用特製養陰護陽暖身餐。
- 適量食用核桃,有利尿潤腸之效。
- 身體虛弱者宜多食牛肉,以暖身暖胃、益氣滋脾。
2. 藥膳養生:
- 蘿蔔炖排骨:具有下氣寬中、消積導滯之功效。
- 紫菜玉米眉豆湯:可補脾養胃、補腎澀精。
- 首烏松針茶:有補精益血、扶正祛邪之效。
- 蓯蓉羊腿粥:可益氣補虛、改善腰膝疲軟。
3. 起居養生:
- 睡前用溫水泡腳,有助於補腎強身、促進睡眠。
- 適當增加室內濕度,避免因乾燥引起的不適。
4. 運動養生:
- 保持規律運動,如健身操、太極拳等,但不宜過於劇烈。
- 注意早睡晚起,適當增加睡眠時間。

立冬時節常見疾病的食療防治:
1. 急性腎炎:可食用冬瓜皮鯽魚湯,具有利水消腫之效。
2. 缺鐵性貧血:可食用富含鐵質的牛、羊、豬肉,或食用山藥乾貝豬紅粥。

總的來說,立冬養生應注意保暖、調節作息、合理飲食和適度運動。通過適當的飲食調理和生活習慣調整,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疾病,安然度過寒冷的冬季。

CX0A9CW3

23/10/2024

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通常在陽曆10月23日或24日。這個時節,氣溫明顯下降,露水凝結成霜狀。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時「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標誌著秋季即將結束,冬季即將到來。隨著霜降的到來,北部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深秋,草木開始落黃,呈現出一派深秋景象。霜降也意味著天氣逐漸變冷,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

養生

保暖與護足踝——霜降後,天氣寒冷,人體容易受涼。特別是腳踝和膝蓋等關節部位,需要注意保暖。穿衣不宜露膝蓋和腳踝,以免受涼。
護脾胃——霜降後,腹部保暖也非常重要。冷空氣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影響胃腸的正常運作。應注意腹部保暖,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適當吃一些溫潤養胃的食物,如栗子、山藥等。
保護皮膚——進入秋季後,空氣乾燥,肌膚容易因為乾燥而出現過敏、搔癢等不適感。需注意每日喝足夠的水,多吃些蔬果,並適當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膚產品,以抵禦乾燥冷空氣對皮膚的損害。

飲食養生

必吃食物——
-秋梨:生食梨能清熱解毒、生津潤燥、清心降火;煎水或加蜜熬膏,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蘋果:蘋果中的有機酸和纖維素可促進腸蠕動,治療大便乾燥,便於排泄。
-鴨肉:鴨肉富含蛋白質,滋養養胃、健脾補虛。
-柿子:柿子營養價值高,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適當食用可養脾胃。
-山藥:山藥健脾益胃、益肺止咳、降低血糖等方面有極佳的效果。
-蘿蔔:蘿蔔有消食、化痰定喘、清熱順氣、消腫散瘀的功能。
適量食用堅果——堅果類食品如花生、核桃等富含油脂及營養,但在霜降時節要適量食用,避免過量攝取熱量導致肥胖。
補充蛋白質——從立秋到霜降,氣溫下降顯著,多攝取蛋白質可以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和提高興奮度。肉類蛋白質含量由少到多依序為豬肉、鴨肉、牛肉、雞肉、兔肉、羊肉。

藥膳養生

-銀耳參棗羹: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養心安神之功效。
-糖醋三絲:適用於肺、胃陰傷,症見乾咳、飲食不振、口乾不欲飲者。
-平菇雞蛋湯:具有補氣養胃、清肺化痰之功效。

起居養生

注意腹部保暖——霜降期間,天氣寒冷,人體新陳代謝增強,胃液及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慾改善、食量增加,必然會加重胃腸功能負擔,影響已有潰瘍的修復。因此,應特別注意起居中的保養,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勞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血液供應。
孕婦洗澡注意事項——霜降時節,氣候乾燥,氣溫雖然下降,但孕婦洗澡不宜水溫太高,否則對胎兒不利。

運動養生

根據年齡和體質選擇運動項目——霜降前後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高峰,應加強體能活動。不同人應依年齡、體質、嗜好等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健身項目,如登山、散步、慢跑、冷水浴、健身操和太極拳等。
運動要循序漸進——秋季運動要不急不躁、按步就班,不要急於求成。運動量要循序漸進,由小到大。運動前必須做好準備活動,避免關節及肌肉受傷。運動後不可忽略整理運動,避免眩暈、噁心、出冷汗等症狀。

常見疾病的防治

胃潰瘍——胃潰瘍患者應選擇易消化、提供必要熱量、蛋白質及維生素的食物,如粥、麵條、軟米飯、牛奶、雞蛋、豆漿、瘦肉、豆製品等。羅漢果糙米粥具有補虛益氣、健脾和胃、促進消化的功效。

攝護腺炎——攝護腺炎患者的日常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南瓜子、葵花子等維生素E含量豐富的堅果可以有效保護前列腺周圍的細胞。

透過以上這些措施,可以幫助您在霜降時節保持健康和舒適。

https://buymeacoffee.com/dennis.acupuncture/e/313814

07/10/2024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通常在陽曆10月8日或9日。這個時節氣溫明顯下降,露水增多且變冷,快要凝結成霜。寒露時節的主要特點是晝暖夜涼,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天氣晴朗。

農事方面,寒露是秋收、灌溉和播種的繁忙時期。農民需要抓緊時機收割棉花、水稻等作物,同時開始播種冬小麥和油菜。

寒露有許多傳統習俗,如重陽節登高、插茱萸、觀賞紅葉等。民間還有「寒露吃芝麻」的習慣,認為可以延緩衰老。

養生方面,寒露時節應注意以下幾點:

1. 飲食:宜食用滋陰潤肺、健脾益胃的食物,如花旗參、燕窩、雪蛤膏等。避免飲用涼茶,以免加重「秋燥」症狀。

2. 藥膳:可以食用一些具有養生功效的藥膳,如粉皮魚頭(暖胃補氣)、朱砂豆腐(滋陰清熱)、地黃燜雞(溫中益氣)等。

3. 起居:注意預防感冒和哮喘,適時增添衣物。特別要注意足部保暖,避免久坐久站,促進血液循環。

4. 運動:建議進行倒走健身運動,可以鍛煉身體平衡能力,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腰酸腿痛等問題。

寒露時節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食療:

1. 慢性支氣管炎:飲用山藥甘蔗汁、羅漢果茶或食用雙仁粥。

2. 哮喘: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梨、藕、白蘿蔔、蜂蜜等。也可以食用百合啤梨白藕湯。

總的來說,寒露時節養生應遵循「護肺養陰,預防感冒」的原則,注意飲食調理、適度運動,並根據天氣變化及時調整衣著,以保持身體健康。

TDNGTCPQ

06/10/2024

秋季穿衣要科季,考慮舒適、保健、防護。

秋季穿衣要科學,考慮舒適、保健和防護。選擇服裝時不僅要實用美觀,更要從有利健康的角度出發。

有些合成纖維面料吸濕透氣性差,易引起皮炎。服裝款式過緊或質地粗糙會影響血液循環,引起皮膚問題。秋季服裝應選擇寬鬆、柔軟、棉質材料,穿薄而多層比單層厚衣服更保暖。

化學處理過的服裝可能含有有害物質,購買新衣最好先浸泡清洗或晾曬後再穿。心情不佳時,穿柔軟質地的衣服更舒適。

「秋凍」是一種養生方法,但要科學進行才可順應秋季陰精內蓄、陽氣入收的需要。:
1. 秋天要慢慢添衣,讓身體適度接受寒冷刺激,鍛煉防禦機制。
2. 不要「瞎凍」,氣溫驟降或深秋時要及時添衣,防止感冒。
3. 重點保護腳部,因為腳部匯集了全身的經脈,可在睡前用熱水泡腳。
4. 注意天氣變化,加強鍛煉提高抵抗力,必要時接種疫苗。

秋裝穿前最好暴曬消毒。長期存放的衣物可能攜帶病菌,影響皮膚健康。曬衣既環保又有效。

秋季要慎穿裙裝。氣溫轉涼時,穿裙子易受寒,可能引起寒冷性脂肪組織炎。應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加衣物,穿厚襪子和長裙禦寒。飲食上可適當食用牛羊肉和辛辣食品增加暖意。

總之,秋季穿衣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調整,既要保暖又要透氣,選擇舒適健康的服裝材質和款式。適度」秋凍」有益健康,但不可過度。注意腳部保暖,適當運動鍛煉,提高身體抵抗力。秋裝使用前要注意消毒,特別是長期存放的衣物。女性穿裙裝時要格外注意保暖,預防皮膚疾病。合理的穿衣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秋季氣候,保持身體健康。

秋分:秋色平分,碧空萬里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通常在9月23日前後。此時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幾乎相等。從這天起,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進入秋季。秋分後,北半球氣溫降低速度加快,長江流域以北地區日平均氣溫降至22°C以下。秋分時節,...
21/09/2024

秋分:秋色平分,碧空萬里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通常在9月23日前後。此時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幾乎相等。從這天起,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進入秋季。秋分後,北半球氣溫降低速度加快,長江流域以北地區日平均氣溫降至22°C以下。

秋分時節,「三秋」(秋收、秋耕、秋種)工作緊張。華北開始播種冬小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忙於晚稻收割和油菜播種。乾旱或連綿陰雨是主要不利因素,可能導致農作物倒伏、霉爛或發芽。及時搶收可避免早霜凍和連陰雨危害,適時早播可充分利用冬前熱量資源。南方雙季晚稻正值抽穗、揚花關鍵期,需防範「秋分寒」天氣威脅。

中秋節在農曆八月十五,是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天正值秋季中期,故稱「中秋」或「仲秋」。人們仰望明月,期盼家人團聚,遊子寄託思鄉之情,因此又稱「團圓節」。

中秋有許多民間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相傳后羿射日後娶嫦娥為妻,得到兩顆長生不老丹。逢蒙欲偷丹,嫦娥為保護仙丹吞下後飛到月亮上。后羿思念妻子,在後花園擺設香案祭拜。此後,人們每年中秋都會祭拜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賞月習俗源自祭月,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唐代盛行,宋代正式成為中秋民俗活動。唐人多詠月抒情,宋人則偏向感物傷懷,也有歡愉一面。現今仍有多地保留望月習俗,如安徽、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雲南新平等地都有特色活動。

吃月餅是中秋重要習俗,象徵團圓。月餅原為祭月供品,唐代起製作漸趨精緻,宋代成為節日贈禮。明清時期更加盛行,種類繁多。現代月餅品種更加豐富,包括傳統口味和新式口味,滿足不同喜好。

秋分期間,人們還有祭月、賞桂花、吃秋果等習俗。一些地方會舉行「秋報」儀式,感謝神明賜予豐收。秋分也是農事建議的重要參考,如「秋分種麥,立冬種麥遲」等諺語指導農作物播種時間。

總的來說,秋分不僅是重要的節氣,標誌著季節更替,也與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緊密相連,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它既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也是人們緬懷鄉愁、追求團圓的美好時光。

Buymeacoffee: TDNGTCPQ

Address

香港
Hong Kong
00000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Saturday 09:00 - 18:00
Sunday 09:00 - 18: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上門針灸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