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老治號」是香港老人科醫學會的社交平台,為大眾解開對老人疾病及醫療的種種疑問,提供「易入口」老人資訊,希望讓每位老人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好好生活。

香港老年醫學會 (HKGS) 成立於 1981 年,是一個非牟利的專業協會,為老人科醫生和其他對老人醫療感興趣的醫生提供服務,擁有約 200 名醫生會員。本會致力代表其會員,以及香港社會,尤其是長者發聲,旨在檢討和改善香港長者的照顧。醫學會的主要工作包括老人科醫學教育和培訓、提高老人科醫學標準、老人科醫學研究以及就政府有關老人的政策提出建議。

願景:
香港的每一位長者都能獲得以人為本的優質護理,並改善生活質素。

使命:
1. 推廣和發展香港老人科醫學專業
2. 促進老人科醫學實踐中的高標準護理
3. 為從事老人科醫學的專業人員推廣針對老年人的培訓和護理
4. 促進老人科醫學研究
5. 就香港的老人政策和問題向公眾和政府作出建議

「老治號」則是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專為大眾開設的社交平台。

【忽然腳腫原來血管出事】上文提到,李太因為幾年前做完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出現了深層靜脈血栓(DVT),令她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靜脈曲張。這個深層靜脈血栓又是什麼一回事?大家平時聽到的血栓(即血塊),多數出現於動脈,令心臟或腦部血管閉塞。但原來血...
11/09/2025

【忽然腳腫原來血管出事】

上文提到,李太因為幾年前做完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出現了深層靜脈血栓(DVT),令她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靜脈曲張。這個深層靜脈血栓又是什麼一回事?大家平時聽到的血栓(即血塊),多數出現於動脈,令心臟或腦部血管閉塞。但原來血栓也會在靜脈中形成,形成的地點,則是大家毫不在意的小腿⋯⋯

這種血栓雖然不會導致中風和冠心病,但血栓一旦脫落,有機會隨血液流入肺部,導致一種可能致命的疾病——肺動脈栓塞(PE)。

為什麼會深層靜脈會出現血栓?

1. 血流變慢: 例如長時間坐着或臥床,血液循環減慢,容易在靜脈內形成血塊。
2. 血管內壁損傷: 手術、創傷、打針、甚至嚴重發炎,都會損害血管壁,引發血液凝固。
3. 血液高凝狀態: 身體本身容易凝血,原因包括某些疾病(如癌症)、遺傳性凝血問題、藥物、甚至懷孕等。

上文所說的李太,就是因為手術後長時間不動,加上年紀較大,血管彈性減退,三個條件都符合,血栓就悄悄在她的小腿裏形成。

另一個例子,就是癌症患者坐了幾小時飛機後,出現下肢腫脹,甚至劇痛。由於癌症患者的血液是高凝狀態,飛機上又沒多走動,腿部血流減慢,血栓就容易形成。

由於飛機上活動受到限制,不多乘客幾小時坐着不動,特別容易出現深層靜脈血栓,因此它又稱為「經濟艙症候群」。

深層靜脈血栓很多時形成的血塊細小,沒有明顯症狀。但若然單邊腿部突然腫脹、疼痛(感覺抽筋、痠痛、或者劇痛)、皮膚發熱、發紅或變色、行走時疼痛加重,都必須立即求診。

因為一旦拖延病情,有可能會導致血栓剝落,並隨血液流回心臟後到達肺部動脈,因而容易造成肺動脈栓塞(PE)。這時患者會有血壓低、心口痛、氣喘等症狀,如不及時救治,嚴重者更會死亡。

不過,DVT是有方法預防,關鍵是保持活動!特別是長者、手術之後、癌症患者、行動不便、或者長途車/機乘客:

- 多走動,避免長時間坐臥不動。即使不能走很多步,可多做腳部運動 。
- 手術後或坐長途機可適當使用彈力襪,促進血液回流。
- 手術時醫生或會處方抗凝血藥物控制血栓,減少併發風險。
- 注意喝水和保持血液流動。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靜脈曲張 #深層靜脈血栓 #小腿腫脹 #壓力袜 #肺動脈栓塞 #經濟艙症候群

【久坐久站都可導致靜脈曲張】李太近月忽然積極,不單日行萬多步,上落地鐵月台,又放棄電梯選擇行樓梯,坐巴士又婉拒別人讓坐,一心想着要鍛鍊身體。「阿媽,你成70幾歲,行咁多不累嗎?」阿女擔心問她。「不累啊!成日坐對身體不好啊!」沒有人阻到李太的...
09/09/2025

【久坐久站都可導致靜脈曲張】

李太近月忽然積極,不單日行萬多步,上落地鐵月台,又放棄電梯選擇行樓梯,坐巴士又婉拒別人讓坐,一心想着要鍛鍊身體。

「阿媽,你成70幾歲,行咁多不累嗎?」阿女擔心問她。

「不累啊!成日坐對身體不好啊!」沒有人阻到李太的壯志雄心。

怎料⋯⋯

「醫生,呢排我隻腳好似愈來愈腫,小腿啲青筋仲突晒出嚟,腳眼附近又唔知做咩有個小傷口,成兩個星期都唔好⋯⋯」李太的左腳腫到幾乎穿不到鞋,不得不要去看醫生。

醫生看看李太雙腳,問:「你對腳啲皮膚有無痕癢、繃緊?行路有無覺得對腳好重?」

「唉,有呀⋯⋯我之前日日行萬幾步,而家行嚟睇醫生都有困難!」李太似乎對不能行走感到十分失落,她還跟醫生談及原本的健康大計。

「李太,幾年前你做完膝蓋關節手術後曾經出現深層靜脈血栓(DVT),呢個情況會令你較容易發展靜脈曲張。因為小腿靜脈的瓣膜可能受損,令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心臟,積聚喺下肢,導致腫脹、青筋凸出、皮膚變色,甚至出現慢性傷口。」醫生解釋。

「吓?唔係坐喺度唔郁先會靜脈曲張?」李太十分驚訝,「我行咁多點會有?」

「無錯,久坐缺乏運動,的確係靜脈曲張嘅其中一個成因,但其實如果長時間行走或者站立,都會令下肢靜脈承受很大負擔,增加血液回流唔順暢嘅風險,導致靜脈曲張。」醫生還指出,隨住年齡增長,靜脈瓣膜老化鬆弛,腿部血液回流能力變差,因此長者若走得太多、休息不足,更容易造成血液滯留和青筋浮現。

除此之外,肥胖、有家族病史、懷孕、腿部受傷或手術後,都是患上靜脈曲張的高危因素。

幸好李太及早求診,因為當靜脈曲張病情繼續惡化,患者除經常感到下肢沉重和疲勞,足踝皮膚變色、水腫、痕癢、疼痛、抽筋、以及於腳眼血管比較脆弱的位置,出現難以愈合的靜脈潰瘍,有病變的靜脈更有機會產生血塊,並引致血栓性靜脈炎(thrombophlebitis),令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

「其實長者出現靜脈曲張的情況十分普遍,不過正如你所講,大部份都是坐得太多所致。」

所以,要預防靜脈曲張,關鍵是要做適量的低強度運動,避免長時間站立/坐下,其間要多活動腳踝,例如踮腳尖、屈膝和伸展小腿。此外,長者也可間中躺平抬高雙腳,高過心臟位置;穿著合適的壓力襪,還有,要注意均衡飲食,控制體重。

李太聽從醫生建議,開始每日穿壓力襪、抬腿休息,小腿腫脹情況也慢慢消退。

如果問題嚴重,靜脈曲張患者可以選擇接受手術以改善情況。

深層靜脈血栓有機會引致靜脈曲張。到底深層靜脈血栓是什麼?詳情請留意下一個帖子。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靜脈曲張 #深層靜脈血栓 #小腿腫脹 #壓力袜

【一隻手表可擔當長者的健康管理員嗎?】近年,穿戴式數位健康手表(如智能手表)已成為不少人的生活必須品,特別是一班運動發燒友,時刻盯着一系列監測身體狀況的數字,手表猶如成了半個健康與運動教練。其實在本地及海外醫學界,這類手表亦逐漸用作監察長者...
04/09/2025

【一隻手表可擔當長者的健康管理員嗎?】

近年,穿戴式數位健康手表(如智能手表)已成為不少人的生活必須品,特別是一班運動發燒友,時刻盯着一系列監測身體狀況的數字,手表猶如成了半個健康與運動教練。

其實在本地及海外醫學界,這類手表亦逐漸用作監察長者日常健康的工具。它們不單可以計算每天走了多少步,而是能夠實時記錄心跳、睡眠質素、血氧水平,甚至偵測跌倒或心律不整的智能裝置。

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最新研究指出,這類技術能讓「隱藏」的日常生理數據變得可見,使長者從「被動接受治療」轉為「主動管理健康」,幫助醫生與患者更早發現異常(NEJM 2024;390:1118-1127)。

對於獨居的長者,這種全天候監察尤其重要,手表可成為他們的「虛擬護理員」,遠程監護亦可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然而對部分人而言,手表提供很多資訊又如何?面對這一大堆數字,根本不知有什麼用?要長者理解,更是難上加難。

舉一個最簡單又人人合用的例子,就是透過智能手表監察心律不正,當心跳出現異常時,手表即時發出警示,及早提醒使用者求醫,預防中風等嚴重併發症。此外,長時間戴着手表(包括睡覺),可追蹤活動量與睡眠,有助判斷長者的體力及精神狀況。糖尿病患者則利用手表連接血糖感應器,配合手機應用程式,即時調整飲食與胰島素劑量。部分智能手表設有跌倒偵測及緊急求救功能,對獨居長者尤其重要。

不過,科技雖好,長者使用起來也有不少考慮。

首先當然是長者的接受程度。不少公公婆婆都對科技十分抗拒,有些人連開手機都覺得困難,莫說要操作一部功能繁多兼畫面細小的智能手表。手表有機會因傳感器限制而出現假陽性,例如誤判心律不正,引致不必要的醫療檢查和精神壓力。

另一個關鍵,是醫療團隊的配合。手表偵測到異常數據後,如果沒有醫護人員跟進,警示就只是「叮」一聲。目前香港只有部分長者服務機構開始試行這類「遠距健康監察」。

最後是長者的心理層面。科技本意是讓人安心,但若使用不當,反而可能令長者焦慮。有些長者會不斷查看手表數據,擔心自己「不夠健康」,甚至因一兩次心跳偏高而失眠。照顧者應協助長者理解這些數據的意義,避免過度解讀,並強調科技是輔助工具,而非健康的唯一指標。

穿戴裝置是輔助工具,而非替代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我們要善用科技,但切勿完全依賴設備:長者若出現胸痛、氣促等症狀,仍須立即就醫。

一線通智能手機:https://www.schsa.org.hk/tc/care-on-call-service-introduction/coc-smart-watch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2307160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智能電話 #穿戴式數位健康技術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心律不正

《你有無食補充劑或保健食品?》「醫生,我呢排成日都好攰、又無晒胃口。阿女仲話我塊面愈嚟愈『黃黚黚』⋯⋯」劉太一向身體健康,年過70也無需服用任何藥物,病歷記錄幾乎空白。跟她聊了一會,才知道她的朋友最近發起了團購維他命及其他抗氧化劑,說這種對...
02/09/2025

《你有無食補充劑或保健食品?》

「醫生,我呢排成日都好攰、又無晒胃口。阿女仲話我塊面愈嚟愈『黃黚黚』⋯⋯」

劉太一向身體健康,年過70也無需服用任何藥物,病歷記錄幾乎空白。跟她聊了一會,才知道她的朋友最近發起了團購維他命及其他抗氧化劑,說這種對眼睛好,那種可增強免疫系統⋯⋯她於是買了好幾種,打算「補補」,每天都吃,甚至加量服用,結果沒想到,反而傷了肝。

隨年齡增長,人體的營養吸收效率下降,抵抗力也變弱。很多長者會覺得「多吃點維他命、礦物質,讓身體更健康」。加上現在市面上補充劑種類繁多,廣告又十分洗腦,久不久又送上各種優惠,讓人難以抗拒。

但是,補充劑只是幫助彌補飲食不足的營養空缺,不是藥物,更不能代替均衡飲食。常見的補充劑有維他命D、鈣片、魚油、維他命B12等等,不少長者相信這些營養素對他們的身體有幫助,例如:

* 維他命D — 骨骼與肌肉健康及預防骨折
* 鈣 — 預防骨質疏鬆,支持心臟與肌肉功能
* Omega-3(魚油)— 保護心臟健康、促進腦功能、抗炎症
* 維他命B12 — 促進腦部與神經健康,促進紅血球生成
* 鎂 — 促進肌肉功能、改善睡眠、調節血壓
* 銀杏葉 — 促進腦部健康
* 葡萄糖胺/軟骨素 — 建造軟骨及關節液,常用於膝關節炎

不過,服用這些補充劑要根據個人情況作出選擇。醫生通常會發現以下情況,才建議長者服用補充劑:例如飲食攝取不足(例如:乳製品攝取低導致鈣不足,素食可能導致維他命B12缺乏);年齡增長導致吸收率下降,尤指維他命B12和鈣;有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或認知能力下降等健康問題;陽光照射不足影響維他命D水平。

更重要的是,且要一再提醒大家:應以進食原型食物為先,盡量透過均衡飲食滿足營養需求,才再考慮補充劑。而且,部分不必要的補充劑可能存有風險,甚至干擾現有藥物或疾病:

* 鈣和維他命D — 不宜與部分藥物如甲狀腺素片同時服用;過量可能導致便秘、脫水、腎結石、疲勞、易怒等
* 維他命E、銀杏葉、葡萄糖胺 — 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尤其是服用血液稀釋劑者
* 維他命K — 會減弱血液稀釋劑(例如華法林)的效果
* 葡萄糖胺 — 可能引發過敏,有加重哮喘和青光眼的風險
* 維他命B6 — 長期大量服用可能造成神經損傷
* 鎂 — 過量可能影響心律,尤其是腎功能不佳者需注意

劉太就是過量服用維他命A、抗氧化劑,令肝臟合成與分解負擔加重,造成肝臟損害。經過暫停部分補充劑後,她的肝功能逐漸恢復。

「記住啦劉太,以後服用任何補充劑前,都應該先諮詢醫生。如果你有朋友正在用藥或者有慢性病,就更加要先問清楚!」

除此之外,長者如服用補充劑,也要留意以下貼士:
* 服用前要仔細查看產品標籤所有成分(或拍照備份),並告知醫生。
* 服用血液稀釋劑者應注意部分補充劑可能影響凝血功能,醫生可能會建議更頻密監測凝血指數(如INR檢測)
* 服用維他命D、B12等前,應先咨詢醫生,有否需要驗血以確認缺乏該維他命
* 一定要經醫生批准服用,不可自行使用,避免嚴重交互作用
* 選擇有認證、品質可靠的品牌,確保純度和效力
* 除非醫生建議,千萬別擅自加量,適量即好

參考資料: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for Healthy Aging: A Critical Analysis Review: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554957/

doi: 10.1177/15598276241244725
Am J Lifestyle Med. 2024 Apr 9;19(3):346–360.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補充劑 #保健食品

【血壓幾高才算高? 答案原來未必人人一樣】講血壓,多數人都不太感興趣,直至有親人甚至自己中風或心臟病發,才會開始關心。但你知道嗎?香港1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27% 有高血壓,而且當中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血壓高!作為醫生,其中一個最令我難過的...
28/08/2025

【血壓幾高才算高? 答案原來未必人人一樣】

講血壓,多數人都不太感興趣,直至有親人甚至自己中風或心臟病發,才會開始關心。但你知道嗎?香港1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27% 有高血壓,而且當中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血壓高!

作為醫生,其中一個最令我難過的,是遇到因高血壓引發嚴重中風或心臟併發症的病人,很多時候他們竟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或者明知血壓高但不願意接受治療。如果能早點知道,這些悲劇都可以預防。數星期前,美國心臟協會更指出,高血壓跟認知障礙症原來也有關連,大家怎可以忽視?

這兩星期,我們都寫了多個關於高血壓的帖子,提醒大家要留意自己的血壓。但其實看着那兩個數字,幾高才需特別留意?!香港採用歐洲指引 (ESC/ESH 2018) ,血壓超過140/90mmHg 就該注意了;若已有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醫生會建議更低的標準,如130–139/85–89mmHg。

至於長者的標準,則應根據個別虛弱程度而作出調整: 對於一個60多歲又活力充沛的長者,標準跟一般成人無異;但如果年紀很大(8、90歲)、身體虛弱,殘疾或住在護老院舍,醫生會根據個人狀況調整治血壓標準,患者能否接受藥物的副作用,盡量令治療不太嚴苛。

順帶一提,美國心臟協會的2015年指南,建議的目標血壓上限更加嚴格(低於130/80mmHg)。但因許多人怕藥物副作用,歐洲專家就採取稍微寬鬆的標準,作為折衷。

最後奉勸大家,要先從生活習慣做起!多運動、均衡健康飲食、少鹽多鉀,自然就能幫助降低血壓,甚至不用依賴藥物。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高血壓 #美國心臟協會

【高血壓患者可以做運動嗎?】多年以前,我在運動場親身見證了一場悲劇。一位狀態甚佳的跑手,練跑之際,突然因心臟驟停暈倒地上。我當時在附近,聽到有人呼叫,立即衝過去進行心肺復甦術,然後隨同救護車跟跑手一起到了附近醫院。雖然他接受了緊急「通波仔」...
26/08/2025

【高血壓患者可以做運動嗎?】

多年以前,我在運動場親身見證了一場悲劇。

一位狀態甚佳的跑手,練跑之際,突然因心臟驟停暈倒地上。我當時在附近,聽到有人呼叫,立即衝過去進行心肺復甦術,然後隨同救護車跟跑手一起到了附近醫院。雖然他接受了緊急「通波仔」手術,但最終因嚴重心肌梗塞,不幸翌日離世。

家人告訴我們,這跑手其實一直自知有高血壓,但拒絕接受治療,也沒有服用控制血壓的藥物。最終被這個「沉默殺手」奪去了生命。

作為醫生,這種情況其實屢見不鮮。所以,我們衷心希望大眾別低估高血壓的嚴重性,尤其是長者。

看了上述故事,你或者會間:高血壓患者可以做運動嗎?

答案是可以,但必須謹慎觀察血壓數值,並依據科學研究佐證去做。
要知道,運動是治療高血壓最有效的非藥物方法之一。特別是有氧運動,能幫助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即使是居家輕度運動,亦可在運動後數小時內持續降低血壓。研究發現:

* 有氧耐力訓練可使高血壓患者的靜止血壓平均降低約6.9/4.9 mmHg,正常血壓者則約降1.9/1.6 mmHg
* 阻力訓練亦能降低血壓約3 mmHg
* 中等強度運動可改善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降低心血管風險
* 規律運動可降低約20%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

大家可根據血壓分級,衡量做什麼類型及強度的運動。以下適合作為一般參考,請依個人病況及以醫生建議為準。若感到不適,例如胸部不適或呼吸過度急促,請立即停止運動。如有心率監測器(例如手錶或胸帶),運動時請佩戴。

< 90/60: 小心低血壓風險,請先諮詢醫生
90/60 – 139/89: 可自由運動
140/90 – 179/99: 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並記錄運動前後的血壓,複診時供醫生作參考,以便更有效管理血壓
180/100 – 199/109: 暫緩劇烈運動,需醫生評估許可
≥ 200/110: 禁止運動,請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年長高血壓患者應特別注意:
* 運動前的檢查非常重要,避免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s)問題
* 考慮年齡、不同疾病與體能狀況制定個人化運動計劃
* 先做熱身和緩和運動,避免血壓劇烈波動
* 慢慢地開始,特別是久坐或年長者
* 從每天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至30至60分鐘
* 運動前後定期量度血壓
* 血壓異常或有多種疾病的患者,必須諮詢醫生
* 運動時別忘補充水分,做阻力運動時避免閉氣

記住,高血壓並非停止運動的理由;我們更不應忽視高血壓,就像那位倒下的跑手,以後 都再沒運動的機會。反之,我們應該學識以正確的方法運動,保持健康,避免悲劇發生。

參考資料https://www.chp.gov.hk/archive/epp/files/DoctorsHanbook_ch7.pdf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高血壓 #運動

【食鹽多過你食米 隨時係高血壓元凶】香港約有四分之一人口患有高血壓,長者中更高達半數。「有無咁多呀?」你可能問。自知有高血壓的人的確沒那麼多。因為多數人都沒意識或不願意定期量血壓,實際上約有一半患者對自己的毛病懵然不知。此外,部分患者又因擔...
21/08/2025

【食鹽多過你食米 隨時係高血壓元凶】

香港約有四分之一人口患有高血壓,長者中更高達半數。

「有無咁多呀?」你可能問。

自知有高血壓的人的確沒那麼多。因為多數人都沒意識或不願意定期量血壓,實際上約有一半患者對自己的毛病懵然不知。此外,部分患者又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停用降壓藥。

若未能及時治療,高血壓有機會導致心臟、腦部、腎臟及眼部等嚴重健康問題。

根據一項「老年非藥物干預研究」(TONE),對於60至80歲的高血壓長者,生活方式的干預,有顯著改善效果。過重的長者透過減重超過4.5公斤,及將鈉攝取量控制在每日1800毫克以下,成功將血壓降低約4至5mmHg,且有30%的長者減少了降壓藥物的需求。

美國心臟協會(AHA)今年亦強調,這種生活方式干預十分重要,建議透過健康飲食(控鹽、補鉀等)、減輕體重(超重者減少5%體重)、規律運動以及限制攝取酒精來控制血壓。

政府近年都提醒大家少鹽飲食,但實際上怎樣食,才算少鹽?

香港人平均每日攝鹽量約為8.8克,約等於每日3520毫克鈉。然而,AHA建議每日鈉攝取應控制在2300毫克,理想則要1500毫克以下。即是幾多?一茶匙食鹽已經含約2300毫克鈉。

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研究,香港人平日普通一餐,其鈉含量已可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每日建議鈉攝取量(每日2000毫克鈉)的三分之一。不少人的至愛「鹹蛋蒸肉餅」,有鹹蛋有豉油又有鹽,鈉含量非常之高,其他港式點心及街頭小食如腸粉、咖喱魚蛋、燒賣及牛肉丸亦含鈉。所以長者應節制食用點心,小心管理鈉的攝進。

何解食鹽會令血壓上升?

由於鈉(Na)與氯(Cl)在體內會引致水分滯留,使血管內液體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上升,從而令血壓升高。有些人食了高鹽食物後,腳踝會出現腫脹,這就是典型的症狀。食鹽含有鈉及氯,計算鈉含量時,需將每毫克的鹽除以2.5。

另外兩種礦物質,大家也應多留意:鉀(K)和鎂(Mg),前者能促進鈉隨尿液排出並放鬆血管壁,後者則有助放鬆血管,兩者均有助調節血壓,不妨多吃。

健康成人建議每日攝取量如下:
少鈉:每日攝取量應限制在2300毫克以下,理想為每天1500毫克。對於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應採用這個較低的上限。由於這些疾病在長者中常見,故此也適用於長者。
例如,一茶匙食鹽約含2300毫克鈉。一片火腿約含700至800毫克鈉(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三分之一),五顆咖哩魚蛋約含800毫克鈉,一隻鹹蛋含有700至1000毫克鈉。

少氯:通常與鈉保持平衡,建議每日攝取約2300毫克或更少。

多鉀:每日建議攝取3500至5000毫克,理想應來自天然食物。例如,一根香蕉含約450毫克鉀,一杯熟菠菜約含840毫克鉀。

多鎂:約每日310至420毫克(因年齡及性別而異),若大量出汗應增加攝取量。例如一杯熟菠菜含約157毫克鎂。

日常飲食建議:
* 限制外出用餐(除非選擇低鈉餐廳)及街頭小食、零食的攝取
* 煮食之後,避免在餐桌上再加鹽、豉油、蠔油等醬料
* 減少食用加工食品,如火腿、罐頭食品、鹹蛋、醃製食品及即食冷凍餐,並注意營養標籤中的鈉含量
* 增加鉀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水果(香蕉、橙子)、蔬菜(菠菜、番薯)及豆類
* 增加富含鎂的食物,如堅果、種子、全穀類和綠葉蔬菜
* 以香草、香料及檸檬汁代替食鹽調味
* 多喝水以維持電解質平衡

香港飲食常吃的高鈉食材:
* 鹹蛋
* 中式醃製欖菜
* 豉油
* 加工肉類(火腿、火雞片等冷凍切片)
* 醃製蔬菜(酸菜、鹹菜)
* 各類含鹽調味醬及佐

常見高鉀及鎂的食物包括:
鉀:香蕉、奇異果、菠菜、通菜、莧菜、毛豆
鎂:堅果、種子、全穀類、菠菜、西蘭花

老年非藥物干預研究 TONE: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187347

2025 美國心臟協會健康生活指南 (大眾參考):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lifestyle/lifes-essential-8

2025 ACC/AH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For professionals)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356

衞生署食鹽建議https://www.chp.gov.hk/files/pdf/ncd_watch_may_2024_chin.pdf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高血壓 #心臟病 #少鹽飲食 #高鈉食品 #鈉 #鉀 #氯 #鎂 #礦物質 #美國心臟協會

【怒火中燒之際 血壓瞬間暴升】「酒樓食飯時,阿爸突然同侍應鬧大交,跟住佢就暈低咗!」家人慌張地解釋。王伯剛從急診室送來病房,他的血壓高達200/110,心率紊亂,左邊身輕微無力。「你爸爸係咪一向都有高血壓?」我問。「我又無聽佢講過⋯⋯不過呢...
19/08/2025

【怒火中燒之際 血壓瞬間暴升】

「酒樓食飯時,阿爸突然同侍應鬧大交,跟住佢就暈低咗!」家人慌張地解釋。

王伯剛從急診室送來病房,他的血壓高達200/110,心率紊亂,左邊身輕微無力。

「你爸爸係咪一向都有高血壓?」我問。

「我又無聽佢講過⋯⋯不過呢一年佢愈嚟愈火爆,成日無端端發脾氣⋯⋯」兒子欲言又止。

王伯這次暈倒,其實是因為情緒激動讓血壓飆升,導致腦部血流不穩,甚至出現短暫性腦供血不足而倒下。兒子形容他這一年的改變,正好道出了情緒與身體的密切關係。

當一個人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導致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瞬間升高。偶爾一次,血壓上升未必有大礙——身體會自行調節。但如果長時間、經常情緒失控,血壓便會長期保持在較高水平,這就是慢性高血壓的開始。

慢性高血壓對長者來說十分危險,因為血管的彈性會隨年齡減退,血壓的波動和持續升高,會讓血管壁逐漸受損,變得硬化和狹窄,加重心臟負擔,繼而增加心臟病、中風等嚴重疾病的風險。

更糟的是,血壓高也會影響腎臟,使腎功能下降,還會破壞眼底的視網膜血管,容易引起視力問題。與其同時,高血壓又會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進一步讓人變得易怒和焦慮,做成惡性循環。

「我都成日叫佢唔好咁勞氣,但點話得聽!」不少長者有情緒問題,背後各有原因。面對火爆的爸爸,兒子也顯得甚無助。

「情緒管理和血壓控制同樣重要。而家開始,王伯除了要定時食血壓藥,定期量血壓;屋企人都要耐心啲同佢溝通,避免不必要的激動。另外,鼓勵佢多做運動與社交,都會有幫助。」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2025年高血壓指南建議,在開始使用降壓藥物前,先進行3至6個月的生活方式干預,其中壓力管理是重要項目之一。指南強調,如果不想終生服用降血壓藥,應該認真改變生活方式,例如:

- 壓力管理
- 低鹽飲食
- 高鉀飲食 (如香蕉、奇異果、蕃茄、薯仔、菠菜等)
- 戒酒

這份剛於8月發布的指南特別指出,降低血壓除了保護心血管健康外,還能保護我們的大腦,有助預防認知障礙症,讓身體更健康。下一個帖子,我們會更詳細解釋這個指南建議的生活方式。

美國心臟協會高血壓指南建議: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5.07.010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高血壓 #脾氣暴躁 #腎上腺素 #中風 #心臟病 #情緒控制 #美國心臟協會

【3個最多人問 關於「高血壓」的問題】不少長者有高血壓問題,他們來到診所,對這問題常有連串疑問。你知道他們最常問的問題是什麼嗎?以下三個,是我在診所回答得最多的問題。1. 「點解血壓有兩個數字?我應該睇邊個?」血壓值通常有兩個數字,例如12...
14/08/2025

【3個最多人問 關於「高血壓」的問題】

不少長者有高血壓問題,他們來到診所,對這問題常有連串疑問。

你知道他們最常問的問題是什麼嗎?

以下三個,是我在診所回答得最多的問題。

1. 「點解血壓有兩個數字?我應該睇邊個?」

血壓值通常有兩個數字,例如120/80。第一個較大的是「收縮壓」,俗稱上壓,代表心臟用力把血液泵出去時的壓力。收縮壓過高代表血管阻塞或硬化風險增加,長期過高會加重心臟負擔,增加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老人家特別要注意控制。

第二個較小的是「舒張壓」,俗稱下壓,代表心臟休息、血管放鬆時的壓力。過高的舒張壓反映心臟在每次跳動間休息時,動脈中的壓力升高,表示有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過低的舒張壓可能表示心臟灌注不足、脫水或有藥物副作用。

長者需要留意兩個數字,但通常更留意「收縮壓」,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上壓往往會較高。

2. 「點解我喺醫院量個血壓,高過我平時喺屋企量咁多?」

這很常見!醫院量血壓時可能會緊張,導致「白袍高血壓」(white coat hypertension),譬如身體活動或測量環境等因素,也可能導致血壓突然飆高,超出正常範圍。然而,在家測量時你的血壓可能是正常的。因此,建議定期在家量血壓,並將該數據提供給醫生,以評估整體血壓狀況,這對醫生決定用藥非常重要。

3.「我平時喺屋企一日量三次血壓,點解朝早同夜晚個數字差咁遠?」

血壓是一個「浮動數值」,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括情緒、運動、飲食,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時份。它會在24小時內隨着時間波動。

血壓通常在清晨醒來時較高,因為交感神經系統活躍,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縮。某些荷爾蒙如皮質醇在早晨濃度較高,也會導致血壓升高。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早晨是心血管出現問題的高峰期。到了夜晚,血壓通常會下降,這種現象稱為「夜間下降」(nocturnal dip),通常在睡眠期間發生。

有些人的血壓在夜間不會下降,反而維持偏高,這是心血管風險的警訊。

因此,一天量多次血壓,以取其平均值,比單次結果更可信,也讓人更清楚自己的血壓狀態。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高血壓 #收縮壓 #舒張壓 #白袍高血壓

【科學研討會- 阿茲海默症最新治療方法】最近,香港老人科醫學會跟香港腦科學會合辦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交流研討會,特別邀請了日本神經病學專家島田 斉(Prof. Hitoshi Shimada) 教授,分享最新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FDA) 批...
12/08/2025

【科學研討會- 阿茲海默症最新治療方法】

最近,香港老人科醫學會跟香港腦科學會合辦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交流研討會,特別邀請了日本神經病學專家島田 斉(Prof. Hitoshi Shimada) 教授,分享最新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FDA) 批准的抗澱粉樣蛋白療法(Anti-Amyloid Therapy)藥物,這個有望很快進入香港市場的創新療法,讓大家看見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曙光。會中專家們熱烈討論如何調整劑量,務求更有效降低令人擔心的副作用——澱粉樣蛋白質相關成像異常(ARIA),令治療更安全!

【 阿茲海默症神經影像工作坊】

緊接由香港老人科醫學會主辦的神經影像(Neuroimaging)工作坊,則聚焦於利用澱粉樣蛋白正電子掃描(PET)及腦部磁力共振掃描(MRI),以提升對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和病情監測。日本的講者及本地的放射科醫生分享不同經驗,並透過跨領域的交流,為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帶來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期待這些學術交流帶來更多突破與實踐應用!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科學研討會 #香港腦科學會 #阿茲海默症 #抗澱粉樣蛋白 #神經影像

【器官系統疾病的三角關係 - - 心腎代謝症候群】雖然,不少人知道糖尿病會引致中風、腎衰竭或心臟病等併發症,不過這統統都是「將來的事」,將來才算。然而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及香港內科醫學院的...
07/08/2025

【器官系統疾病的三角關係 - - 心腎代謝症候群】

雖然,不少人知道糖尿病會引致中風、腎衰竭或心臟病等併發症,不過這統統都是「將來的事」,將來才算。然而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及香港內科醫學院的最新指引,情況並非如此。

他們提倡了一個新框架 - 心-腎-代謝症候群(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CKM Syndrome),聽起來十分複雜,重點其實相當簡單:我們的心臟、腎臟和代謝系統(包括肥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是相互關聯的,當其中一項出現問題,其他也會跟着受影響,甚至在初期階段便會開始出現損害。

CKM症候群協助醫生及早識別隱藏的問題,預防成為明顯疾病。一旦發現初步跡象,便要及早介入。

大家不妨看看以下案例,明白箇中關係:

1️⃣ 陳太,72歲—心腎代謝的「無聲三重奏」
健康狀況:血壓略高、血糖接近臨界、輕微腎功能異常(尿蛋白微量或血液檢查如腎小球過濾率輕度下降)。各部分都看似是小問題,無傷大雅。
症狀:易疲倦、腳踝輕微水腫。極普遍的症狀,常被忽略。
CKM解析:腎臟過濾功能降低導致血壓上升,血糖波動和胰島素抗阻引發發炎,對心臟造成壓力。
問題關鍵:這些「輕微」問題,早期已在互相損害,CKM概念讓醫生能精確分期,安排合適介入,防止心臟衰竭及腎病進一步惡化。

2️⃣ 黃女士,80歲—虛弱惡性循環
健康狀況:已確診糖尿病、慢性腎病和高血壓,CKM第三期
症狀:肌肉流失、經常跌倒、日常活動困難
CKM解析:身體多個系統逐步衰退,嚴重CKM加速老化,導致衰弱及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問題關鍵:多種疾病不能各有各醫,需要跨系統協調及照顧。

CKM症候群是一個頗新的概念,對大眾而言,這有何重要?

1. CKM強調心臟、腎臟和代謝問題(如糖尿病和肥胖)是相互關聯,而非獨立問題。這意味着,如果患者有一個問題,如高血壓,其他問題可能在症狀明顯之前,就已悄悄開始或惡化。

2. 了解CKM,能讓大眾主動通過定期篩檢(血壓、血糖、腎功能)、改變生活方式(飲食、運動),以更有效地管理健康。

3. CKM分成第0至第4期,加上「及早診斷」,讓醫生能識別隱藏且發展中的疾病,如輕微腎功能障礙,或稍高的血壓,並盡早介入,有機會逆轉這些早期問題,這跟很多時等到疾病惡化至晚期,或者併發症(中風、腎衰竭、心臟病發作)明顯出現才治療不同。

4. CKM鼓勵整體治療方法,跨基層醫療以及相關專科,而非獨立治療單一疾病,並防止幾樣疾病「互相傷害」,造成「惡性循環」,並選擇可同時保護多個器官的藥物。我們建議為長者作出虛弱評估。

簡而言之,CKM症候群的重要性在於它將醫療模式從被動應對嚴重疾病的併發症,轉變為積極主動、整合且更早期的預防模式,讓大家更容易及早發現問題,並作出全面管理,保持心臟、腎臟和代謝系統的健康,而並非等待「將來」的併發症來襲。

參考資料:
香港內科醫學院https://www.hkmj.org/system/files/hkmj2412200.pdf
美國心臟協會:https://www.heart.org/en/professional/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health
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dv.2025.101782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糖尿病 #血糖 #預防護理 #糖尿病 #心臟病 #腎病 #代謝性疾病 #肥胖 #糖尿病前期 #虛弱

【鍛鍊肌肉  點解可以減少患糖尿病風險】「早晨啊蓮姐,你好勤力喎,日日都見你落你做運動!」「醫生話我有糖尿病前期,唔想有糖尿病的話,就要定期做運動!所以我咪迫自己朝朝急步行一個鐘囉!」「吓,你咁瘦都有糖尿?」眾所周知,運動對健康帶來諸多益處...
05/08/2025

【鍛鍊肌肉 點解可以減少患糖尿病風險】

「早晨啊蓮姐,你好勤力喎,日日都見你落你做運動!」
「醫生話我有糖尿病前期,唔想有糖尿病的話,就要定期做運動!所以我咪迫自己朝朝急步行一個鐘囉!」
「吓,你咁瘦都有糖尿?」

眾所周知,運動對健康帶來諸多益處,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運動更是不可或缺。糖尿病的本質問題,在於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或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升高。即使身體瘦削的長者,都有機會患病。除了藥物治療與飲食控制外,運動可以透過物理機制改善血糖代謝,是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

然而,運動種類無數,到底哪類運動適合糖尿病患者,能有效幫助控制血糖水平呢?

是急步行或游泳這些帶氧運動 (aerobic) ,還是做深蹲、拉橡筋帶這些力量訓練(strength) 更加適合?

#帶氧運動
帶氧運動能夠直接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令血糖在運動過程中下降。同時,帶氧運動可有效減重、提升心肺功能及提高胰島素敏感度,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糖尿病患者特別有益。常見的帶氧運動包括急步走、慢跑、游泳、騎單車及有氧舞蹈等。

#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的獨特優勢,在於能夠增加肌肉質量。肌肉是身體最大的葡萄糖儲存和消耗器官。即是說,肌肉量愈多,身體能「存放」的葡萄糖愈多,減少血糖過高的情況。而且,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會瘋狂「食糖」以製造能量,而肌肉量越多,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就愈強。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研究,每增加10%肌肉量,胰島素敏感度提升11%,降低糖化血紅素(HbA1c)水平。

別忘記,肌肉會隨着年齡逐漸減少,長者患上肌少症,更會加重患糖尿病風險。力量訓練可逆轉這一過程,防止血糖波動。對於肌肉量較少的亞洲人,尤其偏瘦長者,效果尤為明顯。

由此可見,帶氧與力量訓練皆有助於改善血糖,但力量訓練在增加肌肉質量及長期穩定血糖方面,扮演着關鍵角色。

做力量運動也不一定要去健身室。每日15分鐘,用水樽、運動橡筋帶甚至自身體重,在家中都方便做到:

- 深蹲與椅子坐立(訓練大腿+臀部)
- 啞鈴彎舉或以水樽代替(訓練手臂肌肉)
- 橡筋帶拉伸(訓練背部和肩膀)
- 踮腳尖(訓練小腿)

進行力量運動時,可採用漸進式阻力訓練(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簡稱PRT)。意指隨着肌肉逐漸變強,逐步增加所用的阻力或重量。例如,開始時用較輕的水樽做手臂彎舉,一兩星期後感覺輕鬆了,就可以增加水樽的重量或增加重複次數,持續給肌肉適當的挑戰。這種漸進增加負荷的方式,有助於肌肉成長,比起不變強度的訓練,對改善血糖控制更有效。

建議糖尿病患者將力量及帶氧運動結合,如每星期進行3次力量訓練,加2次帶氧(如急步行30分鐘),持之以恆,方可達至良好的血糖控制。緊記安全永遠第一,運動前先諮詢你的主診醫生,尤其心臟病或嚴重關節問題患者。運動前後應監測血糖,特別是使用胰島素或降糖藥者,防止低血糖發生。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參考:https://www.chp.gov.hk/archive/epp/files/DoctorsHanbook_ch6.pdf
給長者的運動建議 (ICFSR 2025):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812118/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糖尿病 #血糖 #預防護理 #糖尿病 #胰島素 #胰島素抗性 #肌肉訓練 #力量訓練 #帶氧運動 #運動 #胰島素敏感度 #漸進式阻力訓練

Address

HKGS Secretariat, C/o Health Impact Consulting Limited, 21/F, CS Tower 50, Wing Lok Street, Sheung Wan
Kowloon

Websit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8L3aOGbT-ASk03V4Qnbcw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