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老治號」是香港老人科醫學會的社交平台,為大眾解開對老人疾病及醫療的種種疑問,提供「易入口」老人資訊,希望讓每位老人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好好生活。

香港老年醫學會 (HKGS) 成立於 1981 年,是一個非牟利的專業協會,為老人科醫生和其他對老人醫療感興趣的醫生提供服務,擁有約 200 名醫生會員。本會致力代表其會員,以及香港社會,尤其是長者發聲,旨在檢討和改善香港長者的照顧。醫學會的主要工作包括老人科醫學教育和培訓、提高老人科醫學標準、老人科醫學研究以及就政府有關老人的政策提出建議。

願景:
香港的每一位長者都能獲得以人為本的優質護理,並改善生活質素。

使命:
1. 推廣和發展香港老人科醫學專業
2. 促進老人科醫學實踐中的高標準護理
3. 為從事老人科醫學的專業人員推廣針對老年人的培訓和護理
4. 促進老人科醫學研究
5. 就香港的老人政策和問題向公眾和政府作出建議

「老治號」則是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專為大眾開設的社交平台。

【唱着歌陪伴她在院舍離開⋯⋯】梁先生的媽媽早年入住院舍,當時她的認知障礙症已進入末期,不時需要進出醫院,進行各樣治療及檢查。這些顛簸過程,不但令長者痛苦,看在家人眼中,亦感心力交瘁。「其實媽媽較早前已簽署了預設醫療指示,拒絕進行創傷性急救。...
30/10/2025

【唱着歌陪伴她在院舍離開⋯⋯】

梁先生的媽媽早年入住院舍,當時她的認知障礙症已進入末期,不時需要進出醫院,進行各樣治療及檢查。這些顛簸過程,不但令長者痛苦,看在家人眼中,亦感心力交瘁。「其實媽媽較早前已簽署了預設醫療指示,拒絕進行創傷性急救。」

後來梁先生參加了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這計劃除可讓梁媽媽留在院舍進行安寧護理,免卻再不斷穿梭醫院,她更於臨終前一星期,被安排入住院舍特設的「安寧房間」。

這段期間,家人可以在房間長時間陪伴:梁媽媽想吃的時候,家人便親自餵食;她不想吃,便由得她。家人甚至可以在梁媽媽耳邊細訴心聲,在床邊誦經。房內負責照顧的護士,又保持跟家人聯絡,讓家人得悉梁媽媽的情況。當梁媽媽接近彌留,家人們兩小時前已抵達院舍,一起在梁媽媽身邊唱着歌,陪伴她離開⋯⋯

自去年6月政府修訂《死因裁判官條例》,安老院舍院友只要符合三個條件:生前如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離世前14日內曾接受一名註冊醫生診治,且死因證明書註明死於自然,他們在院舍離世,便無需呈報死因庭。

這法例讓不少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終老,不用在臨終前進出醫院,也方便了家人,可以更長時照顧及陪伴臨終的長者。然而要實際執行,尤其中國人對死十分忌諱,院舍及家人要面對的挑戰,也真不少。

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正正就是為長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晚期照顧服務,在院舍提供專業紓緩治療及全面支援服務,讓病患按個人意願選擇合適的安寧護理,有尊嚴地渡過生命的最後階段。 此計劃舉辦10年,參與的院舍增加至現在的96間,還有更多院舍繼續加入。

參與此計劃的院舍,特設「安寧房間」,讓進入瀕死期又不想再次入院的長者入住。此房間不單允許家人24小時陪伴,更配備專業醫療設備,也有醫生巡診及護士照顧,確保臨終的長者得到合適的照料。整個安排不僅保障了臨終者的私隱,也減少對其他院友和家屬的影響。

期間,院舍職員會協助家人,例如處理殯儀等方面的安排。他們也接受過專業培訓,懂得如何照顧臨終者的身心,以及妥善地處理遺體,讓安寧離世成為一個有尊嚴的過程。

雖然現時法例提供更多「在居處離世」的選擇,但每個人適合的照顧和離世地點各有不同,並無標準答案。如果可以提升臨終照顧的品質,相信不論對臨終者以及家人,都是好事。

🎥相關短片請看留言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善終 #晚期照顧 #在居處離世 #生死教育 #死因裁判官條例 #末期疾病 #賽馬會安寧頌 #安寧在院舍 #香港老年學會

28/10/2025

【給照顧者的短暫假期 - 長者住宿暫託】

「我就快崩潰!」放工時,阿欣匆匆對同事抛下了一句,便馬上趕回家。

阿欣與父母同住,是屋企的經濟支柱。每天放工便要回家接爸爸的班,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的媽媽。由於媽媽試過自己出街走失,而且開始有吞嚥困難,所以基本上每天的起居飲食,都要由人貼身照顧。

阿欣很久沒約過朋友,她的爸爸更甚少機會出街。長期下來,二人身心俱疲,爸爸還開始出現抑鬱。

「不如你安排媽媽去『 長者住宿暫託』幾日,俾自己同你爸爸抖下!」同事有天跟阿欣說。

「咩暫託?我負擔唔起呀!」阿欣收入不高,每當聽到任何額外支出,都令她十分擔心。

「我都係聽朋友講,係社署嘅服務,專係俾啲需要人照顧嘅長者住一段短時間,等啲照顧者可以休息下。聽講都係幾十蚊一日。」

這項「長者住宿暫託」服務,是為了照顧者而設。當他們因為個人事務、身體不適、家庭緊急情況或需要短暫休息時;又或者負責照顧的外傭需要放假回鄉,可以安排長者入住認可的安老院舍,獲得短期照顧。服務期一般由數天至六星期不等,視乎需要而定。

此服務適合:
- 年滿60歲以上長者
- 有真確照顧需求
- 體格及精神狀況適合同群體生活
- 健康及自理能力符合住宿院舍要求
- 住宿暫託期滿後,家人須接回長者照顧

阿欣經社工幫忙,成功申請了住宿暫託三星期,讓爸爸放一個短暫假期,飛往加拿大探望兒子。她和爸爸雖疼惜媽媽,但長期照顧為他們帶來巨大壓力,現在終可短暫地卸下重擔。期間媽媽獲得院舍悉心照顧,暫託期滿後,阿欣會接回媽媽繼續照顧。

照顧者不妨多善用「長者住宿暫託」服務,讓自己也被照顧。此項服務需透過社工轉介,如有需要,可致電支援專線182 183諮詢,或於非辦公時間直接聯絡指定私營安老院。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社署 #長者住宿暫託 #照顧者 #安老院舍

【 #醫科生投稿文章:腳腫就是心臟病?】「私家醫院的醫生話我媽媽心臟病啊!」 朋友致電給我,擔心地說。不單是病人,就算是醫學生的我,聽到是「心臟病」,都會被嚇一跳!「醫生話佢的肺部有很多積水,加上她的腳腫,行斜路時的氣喘,最有可能係心臟病,...
23/10/2025

【 #醫科生投稿文章:腳腫就是心臟病?】

「私家醫院的醫生話我媽媽心臟病啊!」 朋友致電給我,擔心地說。

不單是病人,就算是醫學生的我,聽到是「心臟病」,都會被嚇一跳!

「醫生話佢的肺部有很多積水,加上她的腳腫,行斜路時的氣喘,最有可能係心臟病,點算呀!」

我暗叫一聲不妙—氣促、腳腫、肺積水,正是教科書上典型的心臟衰竭症狀:由於心臟泵血功能衰退,引致腳腕和肺部積水。嚴重肺積水的病人,連在家中活動也會感覺氣喘。

「佢兩隻腳已經腫了三個月,一直都唔退,先嚟睇醫生,點知咁大鑊!醫生仲叫佢即刻入院添⋯⋯」

私家醫院收費不便宜,難怪朋友會打給我問問意見。

「你平時覺唔覺佢氣喘啊?」
「佢又冇咩講過喎⋯⋯不過佢有支氣管擴張,條氣本身都唔好,覆診咗十幾年⋯⋯」

據朋友說,他媽媽平日買菜健步如飛、也有做運動的習慣。除了支氣管擴張,沒有其他心臟病的風險因素。

「唉,我成日都叫佢唔好咁粗勞,佢一日行過萬步㗎!」朋友有點責怪的意味。「醫生話入院檢查清楚好啲⋯⋯睇怕要幾萬蚊啦⋯⋯」

以她的病徵,似乎不像心臟衰竭。我建議他們翌日去見老人科醫生,聽聽有否其他說法⋯⋯

「我阿媽隻腳冇事啦!醫生話佢隻腳循環唔好,唔關個心事!」 一星期後朋友回覆我。

「原來佢一日飲成4升水,怕中暑喎,而且夏天成日口啖啖,食鹽又多咗;佢而家有做腳嘅運動,飲少咗水,隻腳冇腫啦!」

而朋友媽媽的氣喘和肺部雜聲,其實來自她長期的支氣管擴張,與腳腫無關。

教科書上,心臟衰竭、肝衰竭、腎衰竭等都能引致腳腫;但來到現實生活,老友記腳腫卻可以有很多其他原因:如某些血壓藥的副作用、飲水太多、甚或是腳循環變差.....

在香港,老人科並不算一個熱門專科。老友記有不舒服,不少人會建議他們向不同「專科」醫生求醫:腳腫去看心臟科、腰痛去看骨科、頭暈去看神經內科⋯⋯結果許多長者同時有五、六科的覆診和轉介,處方的藥物甚至高達十多種⋯⋯

但有時,問題卻還是未能完全解決......

老友記去看老人科,醫生會作出綜合評估和全人照顧,並協調各專科和藥物使用,而不只是針對單一部位或疾病進行治療。由於長者大多虛弱,且患有多於一種慢性疾病,病情錯綜複雜,甚或受藥物副作用影響,如果能夠全面地評估患者整體健康狀況,包括身體、心理、各種功能等方面,有助得到更準確的診斷。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心臟衰竭 #腳腫

【日後最想得到怎樣的照顧?】雖然已經年過70,父母現在還精靈活潑,日常生活統統自己搞掂。但所有人的年紀,始終一天比一天大,到了某天,他們可能漸漸失去能力煮飯、沖涼、食藥。甚至獨自在家生活可能未必安全。人總有需要幫手的時候,到了這天,他們希望...
21/10/2025

【日後最想得到怎樣的照顧?】

雖然已經年過70,父母現在還精靈活潑,日常生活統統自己搞掂。但所有人的年紀,始終一天比一天大,到了某天,他們可能漸漸失去能力煮飯、沖涼、食藥。甚至獨自在家生活可能未必安全。人總有需要幫手的時候,到了這天,他們希望得到怎樣的照顧?

請家傭?入住安老院舍?抑或他們已有自己的想法及安排?無論是什麼選擇,最好預早考慮,因為各種安老服務,大都不便宜。子女或者父母,可先預計一下所需費用,並看看是否有足夠財務準備,或者申請相關資助?

正如上幾個帖子談及的各樣安排,與其臨急倒瀉籮蟹,不如盡早跟父母商量,搞清楚他們的個人需要及意願。例如:

「朋友個爸爸病咗,想請個鐘點照顧員,原來都唔係咁易,有錢都搵唔到人,住院舍又好貴,結果搞到好混亂⋯⋯」

「你無端端搵個人返嚟,都唔知佢信唔信得過!」

「係呀,尤由是臨急臨忙,都幾麻煩!如果係你,你會想點樣安排?」

其實社署提供一系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讓經社署評定為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使用,除了院舍照顧服務,亦有社區照顧服務,給在家居住的長者使用。他們還設有不同類型的長者照顧服務券,給合資格的長者申請,讓負擔能力較低的長者獲得較多政府資助。

最後一樣要問年長父母,也是這年代十分重要的,就是各樣密碼,例如銀行、保險箱、保險、醫療系統、電郵⋯⋯如果將來有事急起上嚟,要試或者重新更改改密碼,只會是十萬個頭痛。趁父母頭腦清晰,跟他們整理一份密碼清單,然後存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以備不時之需。

緊記跟父母談論這些,不是要控制,或者幫他們作主。而是希望預早了解父母的意願,未雨綢繆,然後當他們需要幫忙的時候,為他們作出他們最希望的安排。

社署長期護理服務:https://www.elderlyinfo.swd.gov.hk/tc/introduction-long-term-care-services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安老院舍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 #日間護理中心

【走得安詳啲 都係一個選項】除了財產分配,自己人生最後一步怎樣走,包括接受或者不接受什麼治療,最好也可以由自己決定。然而,長者一般不會,甚至不知道,可以預先為自己在這方面作選擇。試想像父母有天突然昏迷或者失去意識,但他們其實正處於疾病末期,...
16/10/2025

【走得安詳啲 都係一個選項】

除了財產分配,自己人生最後一步怎樣走,包括接受或者不接受什麼治療,最好也可以由自己決定。

然而,長者一般不會,甚至不知道,可以預先為自己在這方面作選擇。試想像父母有天突然昏迷或者失去意識,但他們其實正處於疾病末期,或者病情已不可逆轉,他們是否再希望進行插喉、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維生治療?因為這些治療,可能只可暫時維持生命,但對於病情不可逆轉或臨終階段的病人來說,可能只是延長痛苦,甚至是病亡過程。例如:

- 心肺復甦術在年長或病重人士身上成功率低,亦可能導致肋骨斷裂、腦部缺氧。
- 插喉或使用呼吸機可能令病人無法說話、進食,甚至長期臥床。

如果沒有清楚指示,醫院或急救人員會按標準程序搶救。家人臨時要決定是否搶救,可能有人說做,有人說不做,可能導致爭拗或內疚。病人亦可能因此要經歷不必要的痛苦或延長臨終過程。

要年長父母明白這些過程,然後為自己作出決定,絕不容易。子女可以嘗試借用別人的故事,引導他們看到「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例如:

「阿爸,我最近聽朋友講,佢阿媽中風之後昏迷咗成個禮拜,喺醫院又插喉又電擊急救,聽到都戥佢辛苦!但係搞完一大輪,佢都係走咗。其實醫生都講過佢唔會好番,俾佢走得舒服啲咪仲好⋯⋯」

「咁唔通由佢死咩?!」

「有啲人可能寧願死得安樂啲!其實想唔想做呢啲急救,可以預先講清楚,到之後就算昏迷咗講唔到嘢,醫生就會跟住做,唔使靠估。」

「講俾邊個聽?我點知到時邊個醫生醫我?」

「有份文件叫『預設醫療指示』,你可以趁自己神志清醒時幫自己諗定填定。政府都有表格,免費嘅。」

「揀咗唔急救咪即係死路一條?」

「你可以指明那些情況下,拒絕接受那項醫療程序。唔係唔救,而係唔會幫你做一啲,你唔想接受嘅治療。」

尊重病人意願,是訂立「預設醫療指示」的大前提。這文件可以讓父母提早考慮,也讓家人了解其意願,避免危急情況下出現爭拗,或讓病人受到不必要的痛苦。無論父母最終怎樣決定,一定比不曾作任何考慮好。

預設醫療指示表格:https://www.healthbureau.gov.hk/cn/press_and_publications/otherinfo/241100_adlto/index.html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平安三寶 #預設醫療指示 #心肺復甦術 #插喉

【誰想被人凍結戶口,財產被法庭分配?】跟年長父母傾偈,遺囑與持久授權書是最必須但又最難傾的題目。首先講死已是大忌,講錢又傷感情。一旦父母疑心較重,代入了粵語殘片的謀財害命情節,未開口先拉你去打五十大板,沒有很多子女夠膽挑戰。既然他們有此顧忌...
14/10/2025

【誰想被人凍結戶口,財產被法庭分配?】

跟年長父母傾偈,遺囑與持久授權書是最必須但又最難傾的題目。首先講死已是大忌,講錢又傷感情。一旦父母疑心較重,代入了粵語殘片的謀財害命情節,未開口先拉你去打五十大板,沒有很多子女夠膽挑戰。

既然他們有此顧忌,不妨試試一開始便將各樣顧忌全盤托出,例如:

「近排聽到,有個老友記突然中風昏迷,銀行凍結咗佢個戶口,啲錢全部唔郁得。佢個仔要去搵律師,要申請呢樣嗰樣!又花錢又花時間!佢個仔本來提議過搞持久授權書同遺囑,個老竇又話個仔謀住佢啲錢,結果搞到咁麻煩!」

對着父母,緊記避免直線抽擊,溫和地借第三者過橋,勝算一般較高。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銀行戶口也有機會被突然凍結,以及要花錢甚至上法庭去處理那些問題,便會有興趣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他們未必清楚遺囑與持久授權書的分別,這時可以更詳細地解釋,如果沒有這兩份文件,有機會出現什麼後果:

❌ 沒有持久授權書(EPA):
- 如果父母失去行為能力(例如中風、認知障礙),子女無權處理父母的個人事宜、醫療治理、銀行戶口等事務。
- 要向監護委員會申請「監護令」,程序繁複,需時頗長,而且法院的決定可能無法完全符合父母的意願,甚至引發家庭糾紛。

❌ 沒有遺囑:
- 當父母離世,遺產將依據現行法律規定的優先順序進行分配,這可能與已故父母的個人意願不符。
- 可能引起兄弟姊妹之間爭拗,甚至法律糾紛

相反,如果預先訂立了遺囑及持久授權書,父母不單可以有能力時,仔細考慮,作出自主安排,清楚指定誰負責處理財務、醫療決定。亦可減少法律程序與費用,避免日後子女爭拗或誤解。

當然,子女本身未必清楚訂立遺囑及持久授權書的方法,也擔心牽涉許多費用。不少社福機構不時舉辦「平安三寶」相關講座,子女可以帶同父母一起參與,聽聽專業人士的解釋,能加強他們的認知與信心。

有關監護委員會:http://www.adultguardianship.org.hk/content.aspx?id=home&lang=tc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遺囑 #持久授權書 #平安三寶 #監護令

【與父母傾善終安排 不妨借朋友過橋】當父母年紀愈來愈大,做子女的,有很多問題需要為他們考慮,例如健康、財務、居住安排等。然而考慮之際,子女們更需要有技巧地跟他們討論,了解他們的想法及意願,以作出最適合他們的安排。但怎樣開口呢?中國人,尤其是...
09/10/2025

【與父母傾善終安排 不妨借朋友過橋】

當父母年紀愈來愈大,做子女的,有很多問題需要為他們考慮,例如健康、財務、居住安排等。然而考慮之際,子女們更需要有技巧地跟他們討論,了解他們的想法及意願,以作出最適合他們的安排。

但怎樣開口呢?中國人,尤其是年長一輩,對「死」對「錢」都十分敏感,談論「萬一有事」往往會被視為不吉利或不孝。然而,若能以關懷和實際角度切入,盡量令父母感受到尊重與安心。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幫助子女在不觸忌諱的情況下展開這類對話:

-「最近聽朋友講, 佢媽媽突然入院,啲文件好亂,搞到好頭痛。我諗住自己都整齊啲資料,不如順便幫你哋睇睇?」

- 「朋友個爸爸病咗好耐,最近又中風,佢啲仔女喺醫院嘈晒大交,拗幫唔幫阿爸急救⋯⋯」

- 「朋友五十幾歲就突然心臟病走咗,剩番啲遺產搞到立立亂。我諗緊係咪都應該去立定份遺囑,你有無立過?」

可以借朋友的故事或自己作切入點,打探一下父母對善終安排的看法。也許他們十分正面,或者他們從沒想過,對相關安排亦毫無概念。這種「朋友遇到困難」的開場,比較容易引起他們的「八卦」心理,有興趣知道「後事如何」,甚至開始考慮「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辦?」。

這樣可以讓對話變得自然,避免讓父母覺得你在「催他們走」。他們可能曾聽過類似故事,但對實際的安排,往往一知半解,甚至有很多疑惑。如果是這樣,就要抓緊機會加深他們的印象。

緊記開始時別急於走入正題,或者指明要他們考慮那項安排,最好先花點時間「打底」,讓他們了解一些基本背景,也讓子女摸索清楚,父母對善終安排的想法。

沒錯,跟父母討論這題目,需要很多時間,所以對話應盡早展開,慢慢一關一關打上去。最重要讓他們明白,朋友那些問題,是有方法避免。現在,你正跟他們一起作好準備。

評估了父母自行處事的能力,以及了解他們對臨終計劃的想法後,我們會進一步探討,子女可如何跟年長父母討論以下安排,敬請留意:
- 確保他們有遺囑來管理財務或遺產
- 持久授權書
- 概述他們對醫療護理的意願,例如預設醫療指示
- 了解他們對長期護理的看法,例如在家照顧或入住安老院
- 慢慢取得他們的密碼或保險箱的安全鎖資訊
- 給他們安慰和放心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8 段要跟年長父母傾的重要對話】人有個特質,誰都一樣:就是我們的年紀,都會一年比一年大。你我如此,我們的父母亦如是。尤其40歲打後,這特質更是愈來愈自覺。因為除發現自己白髮開始漸露,也看到年近70的父母,身體各方面都在日漸衰退,他們由以前...
07/10/2025

【8 段要跟年長父母傾的重要對話】

人有個特質,誰都一樣:就是我們的年紀,都會一年比一年大。

你我如此,我們的父母亦如是。

尤其40歲打後,這特質更是愈來愈自覺。因為除發現自己白髮開始漸露,也看到年近70的父母,身體各方面都在日漸衰退,他們由以前照顧子女的強人,變成需要子女照顧。很多問題,需要子女適時去考慮去處理。

例如「錢」和「死」,這些中國人普遍避談的東西,我們更加要趁早找機會跟父母傾談。不談,不代表問題不存在。等到有天父母無能力再談,問題只會更難處理。

當然,要展開這種對話,絕不容易。第一步,可以先從日常生活開始,嘗試評估一下,父母是否仍能妥善處理自己的事務。

大家可以留意以下情況:
* 他們是否忘記繳費或重複付款?
* 是否對銀行、退休金甚或日常購物等事感到混亂?
* 是否開始依賴你處理簡單的行政或財務事務?
* 是否難以辨清眾多來歷不明的電話訊息?

如何開展對話?
* 選擇輕鬆的時機,例如家庭聚會或茶餘飯後
* 建議跟他們一起去接受健康檢查
* 用關心而非質疑的語氣:「最近你申請長者服務係咪好煩?我可以幫下手。」
* 以自己的經驗為切入點,例如:「我最近處理某些銀行交易時遇到麻煩,你有無試過?」讓話題自然展開。

記住,子女不是「干預」,而是「同行」。我們不是要取代父母的決定權,而是確保他們在需要時有支持、有選擇。如果父母不願多談,也別勉強,可嘗試另找機會,保持輕鬆的對話態度。也無需一次談到底,這種對話需要時間,由淺入深,不要讓父母感到壓力,覺得要即時作出任何決定。

往後幾篇,我會分享如何在不觸及忌諱的情況下,談論「萬一有事」的安排(例如持久授權書及遺囑等),敬請留意。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照顧長者的AI聊天機械人】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正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長者健康和照顧方面,已經有相當潛力。例如香港部份醫院病房中,已採用智能機械人Temi,它除可自行移動,向長者病人提供時間和天氣資訊,更可提供專門設計的認知技能測試...
02/10/2025

【照顧長者的AI聊天機械人】

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正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長者健康和照顧方面,已經有相當潛力。例如香港部份醫院病房中,已採用智能機械人Temi,它除可自行移動,向長者病人提供時間和天氣資訊,更可提供專門設計的認知技能測試,以及訓練等服務。

這與香港2025年施政報告的方向一致,施政報告提出強化AI聊天機械人的功能,方便護理人員和長者獲取資訊;推廣高風險長者智能意外偵測系統;以及在智能長者護理設施推廣機械人和人工智能技術,以提升護理品質。

這些機械人雖然有很多優點,大大減輕了護理人員的負擔,但它們的限制也有不少。例如,最近一個德國護老院舍的帖子,指出了使用護理機械人的問題:無論人工智能多聰明,始終無法替代真正的人類同理心,它們無法完全理解或回應情感需求,亦無法取代人類照護者與長者間的情感連結。然而,這是長者照護中至關重要。

因此,也許我們的目標,應是以科技輔助的人性化照護,讓機械人成為人類照護者的輔助,而非取代者。

11月中全港最大型的樂齡科技展將會於會展舉行,期待更多新科技出現,有助照顧長者。詳情請參看留言。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人工智能 #聊天機械人 #樂齡科技

【施政報告長者醫療健康重點一覽】 政府早前發表2025施政報告,針對長者醫療健康及照顧者部分,有多項重要措施: #醫療與健康支援- 增設白內障日間手術中心,縮短輪候時間- 推行「退化性膝關節管理計劃」,着重早期預防,減少手術需要- 推出慢性...
30/09/2025

【施政報告長者醫療健康重點一覽】

政府早前發表2025施政報告,針對長者醫療健康及照顧者部分,有多項重要措施:

#醫療與健康支援
- 增設白內障日間手術中心,縮短輪候時間
- 推行「退化性膝關節管理計劃」,着重早期預防,減少手術需要
- 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平台,包括推行乙型肝炎篩查、社區藥物名冊及藥房計劃
- 中醫醫院於12月啟用,首年推出針對長者常見疾病服務,如老年退化性疾病和中風後復康
- 強化社區牙科服務,包括風險評估及教育
- 加快設立全港18區地區康健中心,整合長者健康中心服務以強化基層醫療

#社區照顧與支援
- 增加4,000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至總數16,000張
- 新增3個長者鄰舍中心,每年服務約3,000名長者
- 優化「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
- 安裝「平安鐘」及智能意外偵測系統予高風險住戶
- 關愛隊探訪獨老/雙老住戶,提供支援

#樂齡科技與康復支援
- 設立康復產品消費者指引(電動輪椅、智慧病床、外骨骼機械人)
- 擴展高齡殘疾人士支援,提供一站式照顧服務
- 建立照顧者數據平台,識別高風險住戶

哪類長者要特別留意?
- 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乙型肝炎)或退化性疾病(如膝關節炎)者
- 有視力問題、需接受白內障手術者
- 曾中風或中風後需要復康的長者,可考慮中醫復康服務
- 需定期檢查和慢病管理的長者

施政報告提出的疾病管理及基層醫療資源,有助更及早診斷、治療及持續管理慢性病,減少病情惡化及住院機會。如有需要,長者可主動向地區康健中心查詢服務,例如膝關節檢查或白內障手術安排,另可參加慢性病篩查(如乙型肝炎),及早識別病情。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施政報告 #白內障日間手術中心 #退化性膝關節管理計劃 #中醫醫院 #中風 #乙型肝炎 #慢性病共同治理平台

【年紀大一樣可以腰背挺直】隨着年齡增長,許多長者會出現寒背情況。這不僅是外觀上的改變,展現「老態」,更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深遠影響。當背部向前彎曲,胸腔的空間會被嚴重壓縮,令肺部無法充分擴張,呼吸功能下降,長者容易感到氣促。由於身體供氧不足,...
25/09/2025

【年紀大一樣可以腰背挺直】

隨着年齡增長,許多長者會出現寒背情況。這不僅是外觀上的改變,展現「老態」,更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深遠影響。

當背部向前彎曲,胸腔的空間會被嚴重壓縮,令肺部無法充分擴張,呼吸功能下降,長者容易感到氣促。由於身體供氧不足,體力會顯著下降,令人容易感到疲倦。此外,寒背會改變身體重心,令行走時平衡能力降低,增加跌倒風險。

上個帖也說過,寒背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常見於長者的,是骨質疏鬆。所以不想寒背,預防骨質疏鬆尤其重要:

- 飲食方面
鈣質是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維他命D則幫助身體更有效地吸收鈣質。
多吃含鈣食物:牛奶、乳酪、加鈣豆漿、板豆腐、深綠色蔬菜(如菜心、芥蘭)、連骨吃的沙甸魚等。每日建議攝取1200毫克鈣
補充維他命D:每天曬太陽15至20分鐘,或在醫生建議下服用補充劑以助吸收鈣質。每日建議攝取800 IU。

- 運動方面
負重運動:行路、跳舞、行山,促進骨骼密度
加入阻力訓練:強化肌肉及骨骼

- 生活習慣
戒煙、少飲酒
盡量節制咖啡因和汽水,避免影響鈣吸收

- 醫療檢查
做骨質密度測試:女性65歲以上、男性70歲以上,或較年輕但有其他骨質疏鬆風險者,建議定期檢查。如有需要,可用藥物減慢骨質流失或幫助重建骨骼

一旦寒背已經出現,也可通過針對性的伸展和強化運動,加強脊柱支持力度,幫助矯正寒背並減輕疼痛感。

- 靠牆站立:將腳踭、臀部、上背及頭輕輕貼牆。收緊腹部,下巴微收,感覺頭頂有條線將你向上拉,每天做5-10分鐘。

- 開胸伸展: 寒背通常伴隨胸肌過緊。每日做「開門」動作,雙手扶住門框,身體向前傾,拉開胸口。

如情況嚴重,物理治療是一個有效選擇,透過專業評估與個人化訓練計劃,幫助長者重建肌肉平衡與活動能力。當然,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是基本,卻經常被忽視。

寒背雖是骨質疏鬆常見的併發症,但只要及早重視骨骼健康,通過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良好生活習慣來預防,再配合正確的姿勢管理與專業治療,可減少寒背對身體的傷害,保持優質的生活。

參考資料https://www.healthbureau.gov.hk/phcc/rfs/src/pdfviewer/web/pdf/musculoskeletal/en/05_Moduleonosteoporosis/11_Module_on_Osteo.pdf

https://oshk.org.hk/wp-content/uploads/2024/05/2024-OSHK-Guideline-for-clinical-management-of-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in-HK.pdf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寒背 #骨質疏鬆 #脊椎 #補鈣 #物理治療 #負重運動 #阻力訓練

【人老了一定會寒背嗎?】「而家望住我阿媽,就會諗起細個讀朱自清篇《背影》,尤其是見到佢條腰愈來愈彎,行路又唔係好穩陣,就更明白嗰種感覺⋯⋯其實點解咁多人年紀大咗,都會寒背?我遲啲會唔會呢?」那天鄧婆婆的女兒帶她來覆診,臨離開時感慨問道。的而...
23/09/2025

【人老了一定會寒背嗎?】

「而家望住我阿媽,就會諗起細個讀朱自清篇《背影》,尤其是見到佢條腰愈來愈彎,行路又唔係好穩陣,就更明白嗰種感覺⋯⋯其實點解咁多人年紀大咗,都會寒背?我遲啲會唔會呢?」

那天鄧婆婆的女兒帶她來覆診,臨離開時感慨問道。

的而且確,許多人年紀大了,身高似乎都會縮水,背部也愈來愈彎,這些問題,都跟骨質疏鬆症有密切相關。

我們的骨骼是一種活組織,會不斷進行分解與重建。年輕時,骨骼重建速度能追上分解速度;但隨着年齡增長,尤其是荷爾蒙變化(如雌激素減少),重建速度會逐漸減慢,導致骨頭的內部結構變得多空隙,好像海綿似的,骨頭也因此變得脆弱,容易出現骨折。這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於年長人士十分常見,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

想像我們的脊椎係由一塊塊小積木(椎骨)砌成,中間夾着軟墊(椎間盤),支撐着我們站立及活動。當骨質疏鬆影響脊椎時,椎骨(即脊椎骨)可能出現壓縮或塌陷,導致:
* 脊椎縮短,令身高下降
* 椎體塌陷(壓迫性骨折)令脊椎向前彎曲,形成寒背(醫學上稱為「脊椎後凸」)
* 即使只是彎腰、提起輕物,甚至打噴嚏,都可能引致椎骨壓縮性骨折
* 骨折後,椎骨會向內塌陷,猶如被壓扁的汽水罐,並引致背部疼痛

華人長者,特別是女性,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較高,主要因為遺傳體質影響,她們的骨量峰值(peak bone mass )往往比其他種族低。加上身材較小、骨骼較纖細,骨頭本身的儲備較少,隨着年齡增長較易出現骨量流失。此外,傳統飲食中鈣質攝取普遍偏低,亦增加了骨質疏鬆的風險。不少行動不便或長期居家者因為缺少日曬,常見有維他命D不足的問題,這進一步影響鈣質的吸收和骨骼健康。

然而,骨質疏鬆並不一定會發生,我們更有方法可以預防,保持骨頭「硬淨」。此外,長者寒背亦可能是其他原因,例如肌少症、椎間盤退化或姿勢不良等。詳情請留意我們下一個帖子。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寒背 #骨質疏鬆 #脊椎 #骨折 #壓迫性骨折

Address

HKGS Secretariat, C/o Health Impact Consulting Limited, 21/F, CS Tower 50, Wing Lok Street, Sheung Wan
Kowloon

Websit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8L3aOGbT-ASk03V4Qnbcw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