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資訊網 The Hong Kong Brain & Spine, Stroke & Pain Information Web

  • Home
  • Hong Kong
  • Kowloon
  • 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資訊網 The Hong Kong Brain & Spine, Stroke & Pain Information Web

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資訊網 The Hong Kong Brain & Spine, Stroke & Pain Information Web Neurosurgery Specialized in Brain, Spine, Stroke, Pain concerning central and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腦神經外科, 專科治療腦、脊柱、中風、痛症等中樞神經及周邊神經症狀

我們是一隊經驗豐富的腦神經外科專科註冊護士和腦神經外科顧問醫生。幾十年來, 我們以專業知識,專科藥物治療,微創顯微手術,為患有腦部及顱底,脊椎,中風及腦神經血管,痛症的患者提供專業醫療。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治療中風患者及患有其他腦和脊椎問題,痛症問題的病人。 我們還提供24小時的緊急醫療諮詢,援助和治療。

除了在香港照顧本地病人外,我們亦為澳門,中國內地及其他國家的病人提供緊急醫療服務,包括遠程遙距醫學諮詢,國際醫療救援和疏散,安排空中或地面醫療護送等。

We are a group of experience registered nurses of neurosurgery training and a group of experience neurosurgeons who subspecialized in skull base, spine and neurovascu

lar surgery. For decades, we have been treating stroke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other brain and spine problems. We also provide 24 hours emergency medical advice, assistance and treatments. Apart from taking care local patients in Hong Kong, we also serve patients in Macau, Mainland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erms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cluding Distant Tele-medicine Advice,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cue and evacuation, arranging medical air-transfer or ground-transfer, medical es**rt, etc..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GBnzPH4Y5/?mibextid=wwXIfr
26/08/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GBnzPH4Y5/?mibextid=wwXIfr

老火湯壞處|早前一名患有高血壓的47歲內地女子,某日凌晨突然頭痛劇烈、噁心、腦脹,並多次嘔吐,持續2小時未有好轉,便送求醫,被診斷為「腦出血中風」,經搶救無效,最終不治。據報道這名女子最愛飲老火湯,高血壓又沒定期服藥,醫生指事發當天雖無明顯誘因,但長期飲用老火湯易致血管狹窄、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等。一碗老火湯,為何有如此威力?如何飲用才能補益強身,避免「養生湯」變「催命湯」!

老火湯是什麼?

老火湯,一般是指長時間約2-4小時烹調的湯品,除了豬、雞、魚等肉類,還會加入多種具藥效的食材,如紅棗、淮山、黨參、杞子等,或會加入時令蔬菜或乾貨,如蠔豉、乾魷魚等。不少人認為湯熬製時間愈長愈濃郁美味,食材中的精華和營養充分融入湯中,愈滋補有益。

老火湯壞處

老火湯雖然滋補美味,但近年亦有不少研究或醫生提出長期飲用老火湯會導致心血管病、中風,甚至癌症等,那是什麼原因?

1 高嘌呤(Purines)易致痛風

湯熬煮得愈久,當中的肉類、海鮮等食材中的嘌呤釋出愈多,體內攝取過多的嘌呤,代謝後便會產生尿酸,血尿酸水平升高,增痛風機會。

2 高脂高鈉 加重腎負擔

尿酸在體內增多,便會增加腎臟排泄尿酸,還有鈉和脂肪代謝產物的負擔,對已有腎功能問題的人特別危險。

3 高脂肪 易肥胖

除了嘌呤,肉類中的脂肪,尤其飽和脂肪,長時間熬煮下也會溶解湯中,我們最愛喝的奶白色湯,很多時都是乳化後的脂肪微粒。

4 高膽固醇 增中風機會

長期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會令壞膽固醇升高,沉積於血管壁,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

5 亞硝酸鹽 潛在致癌風險

湯中若加入不新鮮的蔬菜或醃製肉類,如火腿、鹹肉等可能含亞硝酸鹽的食材,攝進體內便會轉化為致癌物。此外,對於乳癌患者,要減低復發機會,便要抑制體內雌激素生長,而雌激素多儲存在動物脂肪中,老火湯烹調過程中除了釋出嘌呤,還有脂肪,故應避免。

如何健康喝老火湯?

1. 縮短煲煮時間:將熬製時間控制在1-2小時內,能充分吸收到食材的味道,又可減低嘌呤和脂肪的釋出。

2. 選對湯料食材:宜多用瘦肉、去皮雞肉、魚類等煲湯。或加入蔬菜、菌菇、豆腐等,有助減低脂肪攝取。內臟、肥肉等高嘌呤高脂食材應避免。

3. 先汆水去脂:肉類下鍋煲湯前,先以沸水汆水,可辟腥去血水,也可把表面脂肪、嘌呤去除。

4 不時撇除浮油:煲湯過程中,面層有時會浮起一層油,可用勺子把它撇掉,也是減少脂肪攝入的有效方法。

5. 少鹽少味精:減少放鹽、味精等調味,若要放也應在快煲好前才下鹽,以減低鹽分過度滲入食材中。

6. 盡量避免隔夜湯:魚湯、海鮮湯不宜隔夜飲用,因魚和海鮮隔夜後會產生蛋白降解物,容易損傷肝、腎功能。

7 勿喝滾湯:飲用超過65℃的熱湯,會燙傷食道黏膜,偶爾一兩次還行,若反覆如此,會產生不正常的「異型性」細胞,增食道癌風險。

8 喝湯要吃渣:很多人誤以為營養都在湯水中,其實95%以上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等重要營養素,仍留在肉和蔬菜內。飲湯時應和湯料一起吃,才能攝取完整的蛋白質等營養。

9. 控制分量:不要天天喝老火湯,每星期1-2次,每次喝一碗即可,切忌過量。

老火湯不宜飲用人士

1 痛風
2 腎功能有問題
3 高血壓、高血脂患者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6998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acCp31MZ/?mibextid=wwXIfr
25/08/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acCp31MZ/?mibextid=wwXIfr

熬夜打遊戲、吃宵夜配啤酒,看似是許多年輕人下班後的小確幸,卻可能成為奪命陷阱。年僅26歲的中國男子小丁(化名),原本在電商產業打拚,某晚下班後依舊延續他習慣的「深夜儀式」——大吃烤串、暢飲啤酒,再來場刺激的遊戲對戰。怎料凌晨3點突然身體失控、昏迷倒地,緊急送醫才驚覺是腦出血!

小丁身高178公分、體重達125公斤,長期受呼吸暫停綜合症困擾,生活中也幾乎無健康可言,愛吃宵夜、喝酒、熬夜打遊戲,加上電商工作讓他日夜顛倒。儘管2年前被診斷出高血壓,但他因吃藥後出現頭暈不適,便自行停藥,未再接受任何追蹤與治療。

就在日前,小丁如往常熬夜打遊戲時,突然頭暈目眩、右側肢體無力,家人急送深圳石巖人民醫院急診,當時已陷入昏迷、血壓高達181/114mmHg。腦部CT顯示左側基底節出血,初估約20ml,經神經外科團隊初步穩定後,出血量竟繼續擴大到38ml,情況急轉直下。

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張巖睿說明,小丁情況若再惡化,恐致生命危險,原建議開顱手術,但家屬擔憂風險,最終選擇醫院新引進的「立體定向腦內血腫穿刺引流術」,屬於定位精準、傷口極小的微創手術,適合出血量中等、病況緊急的患者。

術中透過微創器械準確抵達出血點,先抽出部分積血,並放置引流管,再藉由注入溶栓藥物協助血腫清除。由於小丁術後仍有嚴重呼吸障礙,醫療團隊同步進行氣管切開與呼吸機輔助,讓他平安度過危險期。歷經一個多月的治療與復健,小丁逐步清醒、拔除氣管管路,甚至可以下床站立,語言功能也已恢復正常,預計後續轉入康復科進行進一步治療。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health.setn.com/news/1693998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YFVyZuiig/?mibextid=wwXIfr
24/08/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YFVyZuiig/?mibextid=wwXIfr

大陸一名52歲婦人日前在工作期間突然「小中風」,惟很快自行恢復,遂不以為意,結果3天後突發大面積腦梗。醫生提醒,這是大腦中風的「預警信號」,卻常被忽視。

據報道,52歲的李阿姨是社區食堂廚師。近日,她在切菜時手突然一抖,菜刀掉落,隨後臉色蒼白、靠牆坐下,說話含糊。廚房同事嚇壞準備撥打120時,李阿姨卻迅速「恢復正常」,笑稱自己只是「低血糖」。家人聽聞後也未在意,以為「沒事了」。不料,三天後她早晨起床時突然摔倒,半邊身體癱瘓、無法言語。送醫檢查發現,她已腦梗,且梗塞面積較大,錯過了最佳溶栓時機。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三病區主任醫師黃曉松表示,李阿姨首次症狀屬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是大腦中風的「預警信號」,卻常被忽視。TIA發作快、恢復也快,可能表現為手腳麻木、言語不清、視力模糊或短暫暈厥,數分鐘後症狀消失,讓人誤以為是「低血糖」「疲勞」或「頸椎問題」。但這實際是大腦血管短暫堵塞的危險信號。

黃曉松強調,TIA是「中風的彩排」,多數腦中風在TIA後48至72小時內,甚至一周內發生。血栓可能短暫通過腦血管,未完全堵塞,但下一次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研究顯示,TIA患者若不治療,一年內中風風險高達10%-20%。由於TIA症狀消失快,許多人誤以為「挺過來了」,錯過救治時機。

醫生建議,一旦出現TIA症狀,如言語不清、嘴歪眼斜、手腳無力、視力模糊或意識混亂,即使症狀短暫,也應立即就醫。及時進行腦血管影像檢查、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控制血壓、血脂、血糖,並調整生活方式,可有效預防後續大中風。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8958786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wGbu8NQS/?mibextid=wwXIfr
23/08/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wGbu8NQS/?mibextid=wwXIfr

酷暑來襲,電風扇是居家、辦公室的降溫小救星,但是電風扇用錯方式,不但吹不涼,還可能吹出一身毛病!專家提醒,錯誤使用電風扇,恐引發乾眼症、顏面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等一連串健康問題,甚至引起爆炸危機。以下5個使用電風扇的常見NG行為,你中了幾個?

1. 睡覺電風扇直吹頭部:恐誘發顏面神經失調

別再讓電風扇「對頭猛吹」圖個涼快!中國曾有男子整夜讓電風扇直吹臉部,醒來竟嘴角下垂、臉部僵硬、連表情都做不出來。中醫師賴睿昕也曾遇過類似案例,包含臉部吹風、過度勞累、病毒感染或是腦部損傷,都有機會引發顏面神經麻痺。

為了避免「風邪入侵」,建議電風扇不要直對著頭部吹一整夜,可以轉為面向牆壁吹,透過反彈減弱風力,或使用風力較弱但吹得遠的循環扇,也是不錯的方法。

2. 電風扇直吹腳底:腎虛水腫、關節痠痛、婦科經痛

除了頭部,睡覺時最忌諱的還有電風扇直吹腳底!中醫師顏士展解釋,腳底湧泉穴為腎經起點,冷風吹入可能損傷腎氣,「腎虛冷」的表現包含腰膝痠軟、膝蓋痛、水腫、甚至是經痛和白帶等婦科問題。門診上有些腎虛患者治療效果不佳,根源就是睡覺電風扇直吹腳,改掉這習慣,身體馬上有感!

日本臨床免疫專家西園寺克醫師也提醒,睡眠時體溫自然下降,若再讓電扇直吹,可能造成內臟血流減少,引起腹瀉、肌肉關節疼痛,還可能因為溫差擾亂自律神經,出現頭暈、失眠等症狀。

3. 天氣太熱只吹電扇:越吹越熱越缺水

若天氣太熱還光靠電風扇降溫,小心越吹越「乾扁」!《Building and Environment》研究指出,高溫環境下用電扇可能會加速排汗、體液流失,增加身體發炎、心血管負擔。

而根據美國環保署(EPA)提醒,當氣溫超過35°C、濕度超過40%,風扇只會把熱風往你臉上送。長時間在高溫環境,建議仍要搭配其他降溫方式,例如多補充水分、濕毛巾擦拭、撐陽傘,或盡速移至陰涼處、吹冷氣等,更能保障安全。

4.手持電扇吹臉:傷害角膜、乾眼症

炎熱夏季,不少人會透過頸掛、手持電風扇消暑。不過日本現代角膜護理研究室研究發現,即使原本角膜健康,風吹60秒後就會出現受損、淚水量下降等現象。

日本乾眼症權威有田玲子醫師說明,角膜表面有一層由脂質、淚水與黏液構成的「淚膜」,能防止乾燥與保護角膜。風吹會讓淚膜蒸發,角膜裸露在外,進一步導致搔癢、疲勞、疼痛等症狀,甚至引發乾眼症。

5.使用來源不可靠、電池有問題的電扇:恐有爆炸危機

每到夏天,電風扇爆炸傷人的新聞時有所聞。日本尼崎市消防局就曾在官方Instagram發布警示影片,影片中可以看到,掛在模型假人脖子上的頸掛/手持電風扇突然發出異聲、爆炸。原來,若小電扇曾被重摔、撞擊,內部鋰電池可能變形損壞,持續使用有機會發生短路、爆炸或起火。

而多數手持電扇引發的意外事故,多數都與「電池損壞」或「過度充電」有關。平時購買這類產品應選擇來源可靠的品牌,並定期檢查電池狀況,充電時也不要長時間擺著不管唷。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www.edh.tw/article/38323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BjmMvBcW/?mibextid=wwXIfr
22/08/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BjmMvBcW/?mibextid=wwXIfr

一日之計在於晨,每天睜開眼已經開啟了養生的第一步。台灣有醫生建議起床後30分鐘最為關鍵,能夠在關鍵時間內完成這4件事,等同幫身體重新開機,開展新一天。

台灣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個人網站指出,早晨起床後的30分鐘是「健康程式啟動時間」,此時人體的血液循環、腸胃功能及神經系統正逐步甦醒。若在此關鍵時段做對以下4件事,能有效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及代謝疾病風險;反之,錯誤習慣可能讓健康在不知不覺中流失。

1. 起床第一杯水

黃軒強調,因一夜未喝水會導致血液變黏稠。他建議,一起床可以先喝300毫升溫水稀釋血液,且需分次小口飲用為佳。若快速狂灌或飲用冰水,可能刺激血管收縮;而蜂蜜水、淡鹽水亦不建議,會增加血糖與血壓負擔。

2. 排便黃金10分鐘

起床後的「起立反射」是身體自然的排便訊號。黃軒提醒大家最好避免攜帶手機進入廁所,並控制如廁時間在10分鐘內,因過久蹲坐可能增加痔瘡風險。

3. 早餐8時前吃

根據2023年的西班牙前瞻研究發現,早上8時前吃早餐和晚上8時前吃晚餐,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另一項研究指出,延後至9時後吃早餐,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59%。

4. 333安全起床法

為避免突然起身可能引發的不適,黃軒建議「333起床法」:醒來後先躺30秒,慢慢坐起停留30秒,床邊坐30秒再站起。

切勿早過6時起床 心梗中風風險增40%

一項關於跨國睡眠模式,透過分析全世界人們的睡眠模式發現,清晨6時就已經起床的人,相比起早上7時後起床的,患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疾病的風險,最多可增加4成;患糖尿病與抑鬱症則增加20-30%。

早起床對大腦影響

集中力下降

記憶力下降

溝通能力下降

增加患病機率

● 代謝症候群

● 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

● 心功能不全等循環系統疾病

● HPA機能,增加患上心理疾病的機率


長期早起恐百病纏身 降低打工仔生產力


研究指出,長期違反生理時鐘可能導致慢性睡眠不足,引發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認知問題,並伴隨情緒障礙與代謝疾病風險。不僅是學生,成年人亦同樣受起床時間影響。一般來說,職場上班時間通常在上午9時,對年輕打工仔而言算是過早。Paul Kelley博士提醒,強制早起會降低工作效率與生產力,長久會加劇工作壓力與疲勞累積。

各年齡層建議起床及活動時間


青年期(15歲至30歲)

● 起床時間:9:00

● 活動開始時間:11:00

壯年期至中年期(31歲至64歲)

● 起床時間:8:00

● 活動開始時間:10:00

老年期(65歲以上)

● 起床時間:7:00

● 活動開始時間:9:00

Paul Kelley博士強調,人類生理時鐘存在個體差異,建議教育與職場制度應更具彈性,允許依據個人睡眠模式調整作息,而非強制統一早睡早起。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www.etnet.com.hk/www/tc/health/160327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BPeh6dCFA/?mibextid=wwXIfr
21/08/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BPeh6dCFA/?mibextid=wwXIfr

每當進入冬天、氣溫下降,會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所以預防中風與心血管疾病成為健康焦點之一!現年87歲的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家森幸男,長期致力於研究世界各國飲食習慣對...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pPM61aUZ/?mibextid=wwXIfr
21/08/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pPM61aUZ/?mibextid=wwXIfr

據統計,近年來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甚至呈現年輕化趨勢。醫師分享臨床觀察,每年暑假過後都會湧現一批年輕學生族群因為頸部疼痛前來就醫,原因不外乎暑假期間宅在家吹冷氣,長時間以不良姿勢玩手遊、看漫畫,不少人外觀明顯呈現駝背坐姿、頭前傾,像極了「烏龜頸」姿勢。

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年來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而且不分老少,這與電子產品的普及與重度使用有密切相關性。

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鐘子超表示,現代人工作離不開電腦,上下班通勤時眼睛緊盯手機螢幕,回家後繼續滑手機、看平板電腦,低頭族的比率高、時間長是頸椎退化主因。長時間「低頭」將造成頸椎椎間盤壓力過大,除了劇烈疼痛,日常活動都可能受限。

鐘子超表示,防治之道,首先要避免姿勢不良。頸部前屈超過20度、後仰超過5度或是過度扭轉的姿勢,頸部承受頭部重量的受力大約5公斤。在力學作用下,頭部前傾彎曲角度每增加15度,頸椎承受壓力會增加5~7公斤,低頭角度達到60度時,壓力將高達5倍,等於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坐在肩膀上,久之就會導致「烏龜頸」。

鐘子超強調,日常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會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導致頸、肩部肌肉疲勞。其次,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提升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

他提醒,雖然大多數頸部疼痛會自動緩解,但全球卻有超過1/3的人面臨持續3個月以上的頸部疼痛。若頸部疼痛出現神經學症狀,如手腳無力、感覺喪失或持續疼痛伴隨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噁心等要盡快就醫諮詢。

#低頭族 #頸椎 #頸椎間盤突出
#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微創頸椎神經外科手術
#頸椎間盤退化 #骨刺
#頸痛 #頭痛 #頭暈
#手腳麻痺 #痺痛
#行路不穩 #退化
#神經外科 #頸椎退化
#耳鳴 #椎間盤突出
#腦外科 #微創手術







相關内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zh-hant/脊/頸痛/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zh-hant/脊/頸椎病/別忽視腦部及頸椎發出的警號
(上篇)/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zh-hant/脊/頸椎病/頸椎症候群-
(俗稱「頸椎病、低頭一族」)/

頸椎症候群 https://www.brain-spine.hk/zh/cervicalsyndrome

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j7UqAyNrw&t=229s

原文: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5/8/17/n14575387.htm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CDJKmyNN/?mibextid=wwXIfr
18/08/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CDJKmyNN/?mibextid=wwXIfr

吃對食物可以防中風?中風是腦血管病的其中一種,為本港第4號殺手,平均每年有逾三千人死於中風。中風可否靠飲食改善?有何前兆/症狀/原因?有專家推介6大食物有助降低中風風險,降血壓兼保護心血管,當中吃1款食物更可降19%中風風險!

6種食物防中風 吃1款水果死亡風險降24%

中風是常見的都市病之一,而且有致命風險。要預防中風,外媒《EatingWell》綜合多位註冊營養師的建議,推介以下6種食物,有助降低中風風險:

6大食物防中風
1. 堅果
堅果雖屬於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但堅果中的脂肪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是「好」的脂肪,對人體心血管健康有益,有助降低體內膽固醇,減低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周至少吃五次堅果可幫助降低 19% 的中風風險;其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 19% 和 25%,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 24% 和 27%。中風死亡風險降低 18%,總死亡風險降低 19%。

另外,堅果含有膳食纖維,有助於阻斷部分膽固醇從腸道吸收到血液中;堅果還富含維他命E和多酚等抗氧化劑,具有強效抗氧化及抗炎作用,或可減緩動脈硬化的狀況,保護心血管健康。

2. 香蕉
由於香蕉糖分及熱量較高,故有指香蕉不利於減肥減重或整體健康,甚至是糖尿病患者的禁忌食物。然而,其實香蕉富含鉀質、有助降低血壓,促進心血管健康及防止中風。

日本研究發現,有斑點、較熟的香蕉會產生抗癌物質,具抗氧化能力,可對抗自由基和減少患心臟病風險。加上香蕉的膳食纖維十分豐富,助潤腸通便,健康益處多多。

3. 咖啡
咖啡是不少港人的每日必飲項目,但又有指過量飲咖啡會增加中風風險,是真的嗎?

有長期研究表明,每天2至3杯適量飲用咖啡,可使中風風險降低 32%,失智症風險降低 28%。同時,有研究和統合分析的結果表明,適量且習慣性地飲用咖啡(每天 1-3 杯)不會增加甚至可降低動脈高血壓的風險。另外,咖啡也富含抗氧化劑如綠原酸和黃酮類化合物,有助預防中風。

但要留意,每天喝超過4杯以上咖啡(超過400毫克咖啡因)依然可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因此最好將每天的咖啡飲用量限制在 3 杯以內。

4. 燕麥
雖然燕麥被認為有助降膽固醇,若加入牛奶拌食依然會令升糖指數升高,導致血糖飆升。其實,燕麥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的酚類化合物,有助降低中風風險;燕麥中的可溶性纖維β-葡聚醣除了降低膽固醇,還可以減緩血液中葡萄糖的吸收,對心臟有益處。

營養師建議選擇鋼切燕麥或傳統燕麥,而非即溶燕麥。因為鋼切燕麥或傳統燕麥的加工與添加糖最少,而即溶燕麥經過多重加工,更易消化,升糖指數較高。另外,建議將燕麥片與蛋白質、健康脂肪和額外食物纖維搭配進食,例如燕麥片加入水果、堅果,令飲食更均衡。

5. 豆類
豆類在健康飲食方面具有爭議,有指豆類含天然毒素「凝集素」(Lectins),如豆類未經煮熟或會導致噁心、嘔吐和腹瀉。事實上,適當浸泡和煮熟豆類有助中和凝集素,可以安全食用且營養豐富。研究表明,豆類富含保護動脈的可溶性纖維,這種纖維可與腸道中的膽固醇結合後再由糞便排出,幫助降低中風死亡率。豆類富含鉀和鎂,促進心臟和大腦健康。

6.豆腐
豆腐經常被誤認為含植物性雌激素或擾亂女性荷爾蒙,但事實上,豆腐非常有益。豆腐富含抗氧化劑異黃酮,有助維持血壓健康。有日本研究發現,一星期吃5次黃豆食品(如豆腐、味噌、豆漿等)的女性,中風風險比一星期吃2次黃豆類食品降低36%。

6大生活習慣防中風 每周運動量應幾多?
除了6大食物外,營養師建議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進一步降低中風的風險:

1. 地中海飲食/ DASH飲食
地中海飲食/ DASH 飲食多包含水果、蔬菜、穀物、豆、堅果和種子、魚、蛋白質和低脂乳製品;有助減少體內發炎反應、幫助調控血糖等。

2. 運動
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或騎單車;每週抽兩日時間進行舉重等肌肉強化運動。

3. 戒煙
戒煙會大大降低中風的風險。

4. 足夠睡眠
確保每晚有7-9小時的優質睡眠。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care/3451253/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yRfMc1d6/?mibextid=wwXIfr
16/08/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yRfMc1d6/?mibextid=wwXIfr

天氣炎熱的盛夏,不少人都會習慣喝一杯飲料解暑,不過別以為喝果汁就是健康飲料,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引述研究報告指出,濃縮果汁若添加糖與防腐劑,會增加中風風險,女性尤為明顯,但多喝水有助於減少含糖飲料的影響。

江守山15日於臉書以「果汁飲料提升中風風險」為題,並引述愛爾蘭高威大學的研究後撰文指出,濃縮果汁加糖與添加劑會使中風風險增加37%,倘若每天飲用2杯或2杯以上,風險則會增加2倍,「女性飲用濃縮果汁的風險尤其高。」

不少消費者還引為喝果汁,就是選擇健康的飲品,然而健康一詞並非適用於所有果汁,研究員安德魯史密斯說明:「鮮榨果汁最有可能帶來益處,但濃縮果汁製成的果汁飲料,如果添加了大量糖和防腐劑,可能有害。」

江守山表示,可樂與碳酸飲料也會增加中風風險,每天1杯這類飲料會增加約22%中風風險,而每天喝2至3杯的人風險則會更高。不過好消息是「水可以抵消含糖飲料的一些不良影響」。

江守山提醒民眾要適當控制含糖飲料的攝取,而多喝水也有助於抵消含糖飲料的影響。研究人員說明,每天喝7杯或更多的水,則可以降低中風風險,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而該份研究報告是相關人員分析約2.7萬人的風險因子。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0815edi068

Address

尖沙咀堪富利士道 8 號格蘭中心1107室
Kowloon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8:00
Tuesday 10:00 - 18:00
Wednesday 10:00 - 18:00
Thursday 10: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Saturday 09:00 - 14:00

Telephone

+8522367611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資訊網 The Hong Kong Brain & Spine, Stroke & Pain Information Web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資訊網 The Hong Kong Brain & Spine, Stroke & Pain Information Web:

Share

關於我們 - About Us

我們是一隊經驗豐富的腦神經外科專科註冊護士和腦神經外科顧問醫生。幾十年來, 我們以專業知識,專科藥物治療,微創顯微手術,為患有腦部及顱底,脊椎,中風及腦神經血管,痛症的患者提供專業醫療。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治療中風患者及患有其他腦和脊椎問題,痛症問題的病人。 我們還提供24小時的緊急醫療諮詢,援助和治療。 除了在香港照顧本地病人外,我們亦為澳門,中國內地及其他國家的病人提供緊急醫療服務,包括遠程遙距醫學諮詢,國際醫療救援和疏散,安排空中或地面醫療護送等。 We are a group of experience registered nurses of neurosurgery training and a group of experience neurosurgeons who subspecialized in skull base, spine and neurovascular surgery. For decades, we have been treating stroke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other brain and spine problems. We also provide 24 hours emergency medical advice, assistance and treatments. Apart from taking care local patients in Hong Kong, we also serve patients in Macau, Mainland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erms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cluding Distant Tele-medicine Advice,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cue and evacuation, arranging medical air-transfer or ground-transfer, medical es**rt,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