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09/2025
戒口亦即食療
診室間,很多人問食療,而客人們要求的食療,是「加法」,即是吃多一點什麼好;但是我的食療,是「減法」,即是吃少一點什麼好
有人會說李醫師胡說八道,不吃哪能叫食療。呀,等一等,我沒有叫人「不吃」,而是叫人「少吃」。什麼也不吃是絕食,我也不主張
想想看,人每天都會吃,尤其在香港,通常是煩惱在吃什麼,也煩惱在不吃什麼,為什麼要選擇呢?因為人呢,每餐每天的攝取量有限,就要取捨,現在我主動幫你捨棄,那麼你便多了限額可以吃自己喜歡和可以吃的,這是因減得加,於我來說,就是食療:吃對自己無害的食物,提供所需原料給身體恢復
好了,如果是建議你多吃某一類食物,但身體攝取有限額,那麼客人就要自行決定捨棄一部分種類食物或數量,或者乾脆不捨棄,全部都吃。這都是高風險的情況,往往身體吃不消然後出現問題,就是很多「健康食品」吃了很滯的原因
在網絡上有很多教人吃什麼食物,甚至是藥材,說有什麼功效,「可以多吃」。這個「可以」,我覺得是危險。受眾觀眾那麼多,有老有幼,有強有弱,有男有女,有病有不病,一條底褲都要分男女老幼,有功效的食材就不用講究?起碼要講究一下份量,飲用量,但很多時都是放下幾句功效,加多少水,飲完就短片完結,非常粗略。細心想想,你真的敢試嗎,敢信嗎?
就算是貓糧,也有份幼貓一天吃多少,成貓一天吃多少,唐貓吃哪一種糧,英國短毛吃哪一種糧。如果不辨別的話,也可以,就是貓會生病。人也一樣,不細心留意,就會生病
有人說,人很粗生,以前還不是那樣生存。這可能是幸存者偏差,病的死的,你不會看得見。遠在孔子的著作,就說「不時不食」,在各種醫籍之中,也用不少篇幅去說明辨別飲食為預防疾病。如果飲食可以不慎,西方何以有營養學之發展呢?中醫也有食物營養之概念,不過兩者相距有所出入
回到正題,戒口遠比多吃來得容易。有時我正經絡予建議,客人反而說很難做到。例如北海道的一見鍾情米,夢美人米,法國礦泉水,新鮮豬肉,新鮮本地手切牛肉,本地新鮮三黃雞肉,燕窩,鮮帶子,鮮青口,本地有機蔬菜等,個個聽完都說荷銀包做不到,那就去戒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