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0/2025
二重天
每當天氣轉變,或者節氣更動,就會說該吃什麼可以順應天時,這誠然沒錯
但人體內的狀態亦如季節,更是需要考慮。在外一重天,在內又是一重天;例如說夏日炎熱要吃西瓜,但如果那人體內寒冷如冬天,那麼還該不該吃?當然不該吃
天地一年能分四季,人體亦能分四季,如果人體能跟得上外界變化,這是理想的狀態,例如外為夏天,人亦為夏天,此時當吃西瓜。所以中醫脈學古書上會說春夏秋冬時,脈象該是有標準值(春弦夏鈎秋毛冬石之類)而為常人。不過在臨床上面對的是病人,病人就是常與外候四季不調,所以依時節吃什麼,反而不是當病之人能受用
這樣說來,人體的狀態反而為重點:如果分得開身體當下是春是秋是夏是冬,那麼就可以知道如何食療,這也是大家最愛追求的一環
好多客人問我該可不可以吃某物,飲某湯,面對面診時,我能依脈依舌依最新症候回答。有些是隔空經通訊軟件問,資訊有落差,基本上這樣我答不到準確,故都一律建議不要吃,反正不吃你又不會死或者少一條汗毛,對於不熟悉規則的賭台,你會執意投放金錢嗎?
常說妙手回春,很多治療(包括食療)都是以調整季節回到春天那種溫暖而充滿生機為目標。例如上述說的夏天吃西瓜,夏天充滿生機,但就是太熱,所以用西瓜來降溫,不是要一路吃降到變寒冰靜土,而是回到春天的程度即可。同理,有些祛濕藥如薏米,赤小豆,將濕度調整到春天略濕即可,不要抽乾到如秋天冬天那麼乾燥(有人說香港的春天濕到誇張,但中醫追求的春天不是香港的充滿瘴氣之春天)
若有如此觀念,就會懂得點到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