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痛症教室

香港痛症教室 我們會每天分享痛症及脊醫資訊,助香港人認識痛症,擊退痛症。

所有痛症均有原因,找出原因,對症治療,就可以撃退痛症,重拾幸福生活。

無論陳年舊痛還是新傷痠痛,不要死忍,認識痛、處理痛、戰勝痛!

免責聲明:

此專頁所載的資料(包括自主撰寫內容、轉載、留言及任何形式在本專頁出現的資訊)如有任何不確之處、遺漏、誤植錯字等其他原因引致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或虧損,本專頁概不負責,亦不會作出任何賠償(不論根據侵權法、合約或其他規定亦然)。有關知識所涉及之正確性,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本專頁亦有權隨時增減、更改或刪除帖子或圖片的權力,無需事前通知。

本專頁邀請脊骨神經科醫生何梖榮提供專業意見,再由編輯整理撰寫及刊登。由於本專頁內容經編輯的修飾,任何於本專頁發佈的內容,均為專頁編輯的個人觀點或意見。脊骨神經科醫生何梖榮提供專業意見於此專頁的任何資訊均以推廣健康知識為目標,並非任何求診邀約。

本專頁僅為健康教育用途,不可作為任何診治的依據。

本頁內容並不可取代脊醫的專業服務。本專頁亦不為任何因本專頁的建議、回答、示範負上責任。觀看專頁者如有健康問題,應親身尋求專業人士治療。

本專頁目的僅為教育性質,與任何業務宣傳無關。本專頁的任何文章及回覆亦非任何脊醫或健康管理人士的求診邀約。讀者可任意向任何合資格的專業人士求診。
如欲得知全港脊醫名錄,可登上香港執業脊醫協會或香港脊醫學會網站了解。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
http://www.cda.org.hk/index.php/contact/full_contact_list…
香港脊醫學會
http://www.hkca.org/eng-fac.jsp

*網站所載的圖片均為網上圖片,如有版權問題,請版權持有人聯絡,我們定必盡快刪除圖片。

信報專欄 《健康手法》 炎夏跑步 留心跑後腳掌痛 何梖榮註冊脊醫 夏季是戶外運動旺季,下月3日的「全民運動日」預計更會掀起運動小熱潮。而在各種運動當中,跑步是永恆的熱門,因為自己一人隨時可跑,而且「唔使學」——然而跑步真的不用學習嗎?其實跑...
22/07/2025

信報專欄 《健康手法》

炎夏跑步 留心跑後腳掌痛

何梖榮註冊脊醫

夏季是戶外運動旺季,下月3日的「全民運動日」預計更會掀起運動小熱潮。而在各種運動當中,跑步是永恆的熱門,因為自己一人隨時可跑,而且「唔使學」——然而跑步真的不用學習嗎?其實跑鞋的選擇、步姿等固然有學問,跑步後會否受傷出現痛症更是必須留意的。

臨床上,跑步後出現腳掌痛可謂十分常見。不少患者會以為是扭傷,但經冰敷、休息後都沒有改善,檢查後才知道是跑步受傷導致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一片呈扇形的組織,一般來說它受傷後可自我修復,所以即使冰敷無效,有時數天之後也會自動復元。但自動復元並不是必然的,若每次跑步都令足底筋膜受傷(例如跑的地面太硬,或跑的時間過長),而每星期可能跑四、五次的話,便有機會超出足底筋膜自我修復的速度,變成慢性發炎,長遠可引致足底筋膜退化或纖維化,無法再復元。更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引致腳踭生骨刺,導致要改變步姿來遷就,然而這些不正常步姿會令髖、膝、踝等關節都受影響,逐一出現痛症。

所以,足底筋膜炎必須病向淺中醫。現時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例如衝擊波和高能量激光治療,都屬於非藥物治療當中的有效方法。此外也要配合運動治療,包括「足底碌網球」按摩筋膜位置,並經常拉筋放鬆小腿等。

除了運動外,若從事需長期站立的工種,或本身肥胖的人士,扁平足患者等,都屬於足底筋膜炎高風險群組。很多時它的早期症狀未必很痛,可能只是覺得走路時腳底「有條筋抽住」,這就是要留意的信號了,建議盡快諮詢專業人士,作適當的檢查及治療。

信報專欄 《健康手法》 「膝痛或因臀肌無力」 何梖榮脊醫 很多人有膝蓋部位疼痛的問題,走路時痛,坐著站起來又痛,遇到上落樓梯、斜路時更會特別痛,有時痛得難以忍受。 膝痛本身有很多原因,最常見的原因包括意外受傷、運動受傷,甚至可能是退化引致。...
24/06/2025

信報專欄 《健康手法》

「膝痛或因臀肌無力」

何梖榮脊醫

很多人有膝蓋部位疼痛的問題,走路時痛,坐著站起來又痛,遇到上落樓梯、斜路時更會特別痛,有時痛得難以忍受。

膝痛本身有很多原因,最常見的原因包括意外受傷、運動受傷,甚至可能是退化引致。但其實還有一個常見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肌力流失的問題。例如我們骨盆的肌肉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是穩定盆骨,假如我們的骨盆肌肉缺乏力量的話,走路的時候就不穩定,從而導致膝關節承受很多額外的壓力,令它變得不穩定和容易勞損。

當然,小腿肌肉對膝蓋也很重要。而平日臨床上碰到很多個案,就診者的臀部肌肉也欠缺力量,或者出現嚴重流失,所以走路時就不自覺地把重量壓在膝蓋之上,從而導致膝關節容易勞損及出現痛症。所以如果有膝痛的問題,除了治療膝關節的勞損或炎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鍛鍊肌肉,而且要鍛鍊小腿肌肉、臀部肌肉,再加上膝蓋附近的肌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令膝蓋復原得比較快。

膝關節的痛症現時有很多治療方法,例如衝擊波、超聲波、電療、針灸甚至電磁波治療等,對於膝痛問題都很有幫助。以下介紹一個簡單強化臀肌運動:

側臥,用手墊著頭,雙腳疊起,然後將上方一隻腳的膝蓋部位提高,雙腳腳掌則仍黏在一起。然後把膝蓋放下,再提起、放下。做的時候以緩慢為主,如果做法正確的話,可以清楚感到臀部肌肉正在用力。之後換一個方向側臥,做另一隻腳。每天早晚做,每次每隻腳提起放下十次。若初做的時候臀肌不夠力,膝蓋提起的幅度可減少,不用勉強。做的時候姿勢需保持側臥,提起膝蓋時上半身也不要向後擺動。

作者為註冊脊醫

#痛症 #膝頭痛

《信報》健康手法 椎間盤突出的痛痺症狀 何梖榮註冊脊醫 每節脊椎之間的椎間盤,有吸收震盪的作用,可承擔上、下椎骨之間的壓力,讓骨與骨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至於直接碰撞磨損。而所謂「椎間盤突出」,就是當椎間盤開始退化,或加上長期搬動重物、不正...
28/04/2025

《信報》健康手法

椎間盤突出的痛痺症狀

何梖榮註冊脊醫

每節脊椎之間的椎間盤,有吸收震盪的作用,可承擔上、下椎骨之間的壓力,讓骨與骨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至於直接碰撞磨損。而所謂「椎間盤突出」,就是當椎間盤開始退化,或加上長期搬動重物、不正確的姿勢等,令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壓著了脊椎神經,因而產生痛症。在整條脊椎來說,最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的是腰椎第四與第五節之間,以及腰椎第五節與薦椎(「尾龍骨」對上的一節)之間。

腰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痛症,甚至是腰部痛症最常見的原因,但病徵並不一定是單純的「痛」,很多時還會「痺」,常會被誤當作其他問題。視乎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範圍、病程長短及個人體質,病徵可包括腰痛時重時輕、久站或彎腰時腰痛會加劇、下肢坐骨神經痛、大腿及小腿後側至足跟呈放射性刺痛、用力大便時感到下肢疼痛加劇、下肢外側感覺麻木、下肢有怕冷或燒灼等感覺、下肢肌肉抽筋、下肢肌肉力量減弱令身體常不自覺地向一邊傾斜、臀部向一側偏歪、走路時「拖腳」、排便無力甚至失禁等。

以上病徵以下肢為主,這是因為腰部神經主要控制下肢。因此,任何腰痛、腳痛或下肢的麻痺,都有可能是由於椎間盤突出而引起,建議若病徵持續應諮詢專業人士,需要的話接受詳細椎間盤檢查。

治療方面,脊醫一般會以手法矯正脊椎,或針對椎間盤突出所影響的軟組織作出治療。此外,休息也是相當重要的,患者應盡量減少會令椎間盤受壓的活動。要預防椎間盤突出,除了要注意日常活動姿勢外,我們也要好好保護脊椎。

作者為註冊脊醫

18/03/2025

很多膝蓋痛的患者,都會以為只是膝關節出了問題,但往往忽略了另一個成因:臀肌無力!

今次會分享強化臀肌運動教學,改善膝痛問題!

#何梖榮 #脊醫 #痛症 #膝蓋痛

臨床上經常遇到脊柱側彎的問題,各位家長真的要多多留意,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23/01/2025

臨床上經常遇到脊柱側彎的問題,各位家長真的要多多留意,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 #兒童健康】輕微脊椎側彎難察覺,小朋友發育期時,家長要多多注意
即睇︰https://bit.ly/4fWW5yt

#親子頭條 #脊椎側彎 #發育期

《星島頭條》 專欄何梖榮註冊脊醫「五十肩」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的人士,然而,醫學上稱之為「沾黏性滑囊炎」或「冷凍肩」,實際上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罹患此病,它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患者在求診時,通常難以清晰指...
10/01/2025

《星島頭條》 專欄

何梖榮註冊脊醫

「五十肩」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的人士,然而,醫學上稱之為「沾黏性滑囊炎」或「冷凍肩」,實際上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罹患此病,它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

患者在求診時,通常難以清晰指出特定疼痛的位置,大多數人感受到的是肩部廣泛的不適,尤其是在晚上睡覺時,若不慎壓到患處或轉身,痛感會更加劇烈。引發五十肩的常見原因是肩胛骨與肱骨之間的肌力變化,導致肩膀的力學狀態被破壞。在這種情況下,肩膀在運動時可能會反覆受傷,使肌肉變得緊張且不平衡。這種慢性疼痛最初不易察覺,但隨著時間累積,可能會導致肩部關節移位和周邊軟組織發炎,進而出現痠痛和僵硬,限制肩部關節的活動範圍,手臂的提升幅度漸漸減少。

臨床所見,五十肩的患者中女性的比例高於男性,且症狀一般僅出現在單側肩膀。同時出現兩側肩膀五十肩的患者非常少見,但也曾見過兩側肩膀交替發病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患者習慣用單側手臂提舉重物,當一側手臂出現「五十肩」後,便會改用另一側手臂,導致交替出現症狀,進而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

對於五十肩的處理,最忌拖延,延遲治療會使病情更加嚴重,重症患者甚至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康復,因此患者的耐心與配合療程至關重要。每位患者的情況各有不同,非藥物治療包括關節矯正,以促使病人僵硬的肩膀逐步恢復活動。輔助療法則常用超聲波或衝擊波治療,針對肩部周邊加速血液循環,從而軟化肌肉組織,這樣在進行手法治療時更容易被調整。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患者平日應多做一些強化肩膀及上臂肌肉的運動,並注意保持良好姿勢,避免單側手臂施力過度,這些都是有效的預防五十肩的方法。

何梖榮註冊脊醫

https://shorturl.at/zjZ7x

信報 專欄 《健康手法》​揀沙發過新年減腰痛 何梖榮註冊脊醫 2025新年將近,很多人都會有除舊迎新的計劃,例如家中換沙發。但要注意,選沙發不能只看「顏值」;在網購盛行的今天,沙發仍然建議要親身試過才購買。原因是選沙發時有三大要素,而這些要...
02/01/2025

信報 專欄 《健康手法》

揀沙發過新年減腰痛

何梖榮註冊脊醫

2025新年將近,很多人都會有除舊迎新的計劃,例如家中換沙發。但要注意,選沙發不能只看「顏值」;在網購盛行的今天,沙發仍然建議要親身試過才購買。原因是選沙發時有三大要素,而這些要素都不是看看圖片就可以得知的。

第一要素是沙發的軟硬度。柔軟的沙發給人的印象非常好,整個人陷進去,好像腰部不需要發力,予人非常放鬆的感覺。但實際上,過軟的沙發是脊骨大敵,因為脊骨得不到承托,坐沙發時腰部就會彎下去,人好像縮踡起來,對腰骨的壓力很大,更有可能令腰椎弧度反弓。本身有脊椎移位、椎間盤突出問題的人士,更會因為脊骨得不到承托而加重病情。

第二要素是沙發的深度。沙發的深度應符合腿的長度,可以輕鬆地背靠沙發背,而又不會雙腳懸空吊腳。沙發最常見的問題是太深,結果腰部得不到足夠承托,要不就腰部長期懸空導致肌肉痠痛,要不就變成半躺坐,姿勢不當,脊椎隨時移位,甚至觸發坐骨神經痛。

第三要素是椅背不能太斜。太斜的椅背會坐姿變得臀部比膝蓋低,令腰骶部非常受壓,導致發炎酸痛,出現俗稱「尾龍骨痛」的情況。因此椅背應選接近90度,坐下時膝蓋和臀部齊平,腰部較挺直,承受的壓力會較少。

另外,L形沙發因為伴有一個可以躺的長形空間,也很受歡迎。但L形的貴妃椅部份不可以長坐,因為坐於這個位置腰椎會較平時曲膝坐在沙發上更為受壓,尤其是坐在這個位置往往會長時間玩手機、煲劇,對脊椎的傷害更大。尤其不要在這個位置坐著睡覺,因為頸部在得不到承托的情況下睡覺,長遠有可能導致頸椎病。

作者為註冊脊醫

《星島頭條》學懂呼吸減頸痛何梖榮註冊脊醫頸痛越來越常見和年輕化,上班族更是「高危」,原因是壓力大、經常使用電腦、手機、姿勢不良或缺少運動。相信以上成因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實頸痛還有一個常見成因卻甚少人知悉:就是呼吸方法不正確。呼吸可以分為胸式...
20/12/2024

《星島頭條》

學懂呼吸減頸痛

何梖榮註冊脊醫

頸痛越來越常見和年輕化,上班族更是「高危」,原因是壓力大、經常使用電腦、手機、姿勢不良或缺少運動。相信以上成因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實頸痛還有一個常見成因卻甚少人知悉:就是呼吸方法不正確。呼吸可以分為胸式呼吸和橫隔膜呼吸。

外國一項研究發現,我們在電話收訊息時,會出現剎那間的呼吸停頓,然後呼吸便會加快,肌肉也會拉緊;另外,當把訊息發出去時,呼吸亦會加快,頸項肌肉會拉緊。原因是要穩定手機,以便可以準確送走訊息,以上這一連串的動作,特別容易引致肩頸痛。

如果你細心留意,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出現胸式呼吸。特別是上班族和經常用手機收發訊息或平日工作緊張的人士。

到底胸式呼吸是甚麼呢?其實胸式呼吸主要是指呼吸時擴張上胸,雙肩微微向上。呼吸模式會變得粗重和稍微急促;呼吸表淺,呼吸量小。正常時應於劇烈運動和緊急時才使用,但現今生活緊張,大部份人平時都以這種方法呼吸。

由於採用胸式呼吸時,頸兩旁的肌肉會收緊和脹起;所以胸式呼吸可引起很多不同症狀,包括吸入較少的氧氣、肩頸和上背部不適和疼痛,大家試想像,假若每分鐘呼吸15次,每天呼吸就超過二萬次。頸部肌肉疲累可想而知。胸鎖乳突肌處於頸項兩側。持續的繃緊會將頭部拉向前,形成頭部前傾。跟據外國一研究3指出,每當我們頭部向前傾一吋,我們的頸便要多用10磅的力去穩定頭部。頭部前傾比較嚴重的個案,頭部往往向前移兩、三吋。頸部肌最少要多用20-30磅力去穩定頭部,對肌肉的負荷可想而知。很多頸痛更因此而出現。當乳突肌過份勞累時,肌肉會出現一些痛點,痛可能放射至頭側,引起頭痛;它亦可引起平衡和頭暈等症狀、影響牙關、引起耳嗚。

經常以胸式呼吸可令頸、肩和頭部經常酸脹和疼痛。頸側的胸鎖乳突肌過勞可引致頭暈和頭痛、斜角肌勞損可導致上肢麻痺。經常以胸式呼吸甚至容易做成寒背背;甚至五十肩或肩膀疼痛。原因是前胸肌肉過度繃緊。如果我們細心留意,不難發現有肩痛人士大多有寒背。

相對胸式呼吸,橫隔膜呼吸完全不同的。它是有深度、用力均勻及平靜的呼吸法,到底橫隔膜呼吸是甚麼呢? 就是放鬆肩膀,吸氣時腹部凸出,讓肺部下方的橫隔膜下降,使肺部大量充氣,氣吸到最飽滿時,呼氣時肚子往內縮,使橫隔膜上升,擠出肺部的空氣。這種使用橫隔膜的呼吸法比起胸式呼吸的呼吸量更多,結果是肺部吸到的氧氣更多。

除此之外橫隔膜的呼吸還有許多好處。首先橫隔膜呼吸要用到前、側腹和橫隔膜當吸氣時腹部漲起時,下腹就有如一有助增強腹壓,增加脊柱的硬度和穩定性;減少胸式呼吸帶來的頸部勞損,同時亦可促進頸痛康復,減低復發機會; 可平靜呼吸,有規律地按摩腸臟,促進腹淋巴和血液循環,促進血清素的分泌。心跳及血壓相應減低,出汗減少、週邊的血流恢復、手腳變得温暖,心境會平靜下來。

要紓緩頸痛,除了要注要正確的坐姿及站姿外,亦需要注意及改善自己的呼吸模式,如發現自己原來慣於使用胸式呼吸,便應學習及使用橫隔膜呼吸方法,亦要戒除其他引致頸痛的惡習。

《星島頭條》行山引發的常見痛症及預防策略何梖榮榮註冊脊醫最近天朗氣清,天氣非常不錯,很多人都會選擇行山。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行山是很有益身心的運動。但其實行山可以引致不少痛症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行完山後「週身骨痛」呢?普遍人都認為行山只是...
17/12/2024

《星島頭條》

行山引發的常見痛症及預防策略

何梖榮榮註冊脊醫

最近天朗氣清,天氣非常不錯,很多人都會選擇行山。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行山是很有益身心的運動。但其實行山可以引致不少痛症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行完山後「週身骨痛」呢?

普遍人都認為行山只是令膝關節受傷,但其實肩頸和腰部都是行山後痛症的重災區!

首先行山要帶裝備很多,包括水、食物和衣物等。背囊多數不輕而且一背就是數小時,所以肩膀長時間受力,另外背囊太重會令身體做出寒背的姿勢來借力。以上的情況都會令肩膀肌肉變得繃緊,甚至引發痛症。

至於腰背痛,腰椎在上斜時會微微向前傾,落斜時會微微向後傾。以上動作都會增加腰椎負荷,加重腰椎週邊肌肉的受力,再加上背囊的重量,腰痛很容易出現。

此外,行山時的路如果比較崎嶇,全身肌肉都要用力收緊去平衡每一步,所以全身的肌肉也有機會疲勞,這也是行完山後「週身骨痛」的其中主要原因。

其他的注意事項:

選擇合適的鞋子:行山時,鞋子的選擇至關重要。適合的登山鞋能提供良好的支撐和緩震效果,減少腳踝及膝關節的壓力。避免穿著平底鞋或不合腳的鞋子,以免增加受傷的風險。

保持正確的姿勢:行山時,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至關重要。肩膀要放鬆,背部保持直立,這樣可以減輕對肩膀和腰部的壓力,降低受傷的機會。

定時休息:長時間行山容易造成肌肉疲勞,因此定時休息非常重要。可以選擇在風景優美的地方停下來,稍作拉筋,讓肌肉得到放鬆,避免過度疲勞。

適度補充水分:行山過程中容易出汗,身體會流失大量水分,因此要定時補充水分,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這對避免肌肉痙攣及疲勞非常重要。

行山後的拉伸:完成行山後,進行適當的拉伸運動,可以幫助緩解肌肉酸痛,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肌肉僵硬的情況。

聆聽身體的信號:在行山過程中,如果感覺到任何不適,應該立即停止活動。身體的信號往往是最好的警告,忽視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傷害。

最後,行山後的肌肉酸痛一般只會維持2-3天,如果痛楚持續或每次行山後都會有痛症出現,請立即求醫,以免問題越來越嚴重。希望大家在享受行山樂趣的同時,也能注意自身的健康安全,讓行山成為一項愉快而健康的運動!

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lifestyle/501300621/行山引發的常見痛症及預防策略何梖榮註冊脊醫

2024年12月12日《信報》專欄:健康手法 控制體重助痛症痊愈 何梖榮註冊脊醫 都市人常見各種痛症,有些更纏綿難愈,原因有很多:治療不得其法、日常姿勢未能維持正確……另外,若體重控制得不好,很多時也會妨礙痛症的痊愈。 首先,體重會直接加壓...
03/12/2024

2024年12月12日

《信報》專欄:健康手法

控制體重助痛症痊愈

何梖榮註冊脊醫

都市人常見各種痛症,有些更纏綿難愈,原因有很多:治療不得其法、日常姿勢未能維持正確……另外,若體重控制得不好,很多時也會妨礙痛症的痊愈。

首先,體重會直接加壓到關節。以膝關節為例,我們站立及走動時膝關節需承受相當於體重一至二倍的壓力,但這還是在平地上走動,若是上下坡或上下樓梯,膝關節需承受的壓力就會是體重的三至四倍——即是說,體重增加十磅,每走一步膝關節受到的壓力就是三、四十磅。

而同時受壓的並不只是膝關節,腰椎、盆骨以至足踝等都會受體重影響。成年以後,我們關節和脊椎的大小不會再有增長,假如我們的體重不斷增加,亦即腰椎及下半身關節的負荷不斷增加,自然容易誘發勞損、痛症,以及令痛症不易痊愈。

其次,體重增加絕大多數和肚腩變大一起出現,這時除了體重直接加壓的問題,還有一個物理學上的影響——當肚腩愈大,肚皮和脊椎之間的距離就愈遠,在物理學上腰背肌肉的負荷也會以體重的倍數增加。加上肥胖人士大多少運動,腰部肌力較弱,坐姿也較難長期維持正確,所以肥胖人士腰部的痛症並不比膝關節痛症少。臨床上常見體重過高的人士,同時會是頑固腰痛及坐骨神經痛患者。

所以,控制體重往往是治療痛症的其中一環。首先是飲食調控,減少糖份及油的攝取,澱粉質的攝取量必須足夠每天活動(包括做運動)所需,但也不宜過多。另外,在痛症未愈時,運動的選擇會較少,不宜進行對痛症部位會產生太大壓力的運動,一般來說游水會適合大部分痛症患者,這方面可諮詢專業人士。最後提提大家,有痛症記緊要及早治療。

作者為註冊脊醫

寒背屬於常見嘅壞姿勢,除咗影響外觀仲有機會影響頸背痛,各位大人小朋友都要注意姿勢哦😉
18/11/2024

寒背屬於常見嘅壞姿勢,除咗影響外觀仲有機會影響頸背痛,各位大人小朋友都要注意姿勢哦😉

【 #兒童健康】家長不妨實測一下小朋友有無「寒背」💪
即睇︰https://bit.ly/3YV435o

#親子頭條 #發育期 #寒背 #頸背痛

信報 《健康手法》 拗柴須防軟組織「暗傷」 何梖榮脊醫 足踝關節扭傷俗稱「拗柴」,泛指足踝關節周圍的韌帶受傷,尤以關節外側韌帶最常見。 處理拗柴,一般會用PRICE原則,即「拗柴」後的五個急性期處理,包括Protection保護:使用護具和...
04/11/2024

信報 《健康手法》

拗柴須防軟組織「暗傷」

何梖榮脊醫

足踝關節扭傷俗稱「拗柴」,泛指足踝關節周圍的韌帶受傷,尤以關節外側韌帶最常見。

處理拗柴,一般會用PRICE原則,即「拗柴」後的五個急性期處理,包括Protection保護:使用護具和繃帶等固定受傷部位,避免短時間內再度受傷;Rest休息:減少活動,令踝關節得到足夠休息;Ice冰敷:可以控制發炎腫脹及減少疼痛,在「拗柴」後的頭幾天內,可以每天冰敷四至五次,每次相隔兩至三小時,每次約敷十五分鐘;Compression加壓:利用繃帶在踝關節纏繞,減少腫脹和提供適度的保護;Elevation抬高:抬高受傷部位使其高於心臟,可減輕腫脹幫助復元。

除了PRICE,熱敷也是不少人「拗柴」後會聯想到的方法。但在急性期來說,冰敷有助止血、消腫和減痛,而熱敷在這幾方面則未必有太大作用,所以不建議在早期使用熱敷。

無論如何,「拗柴」後必須慎防軟組織包括韌帶等有「暗傷」。因為即使足踝不紅不腫,甚至照X光確定沒有骨折,足踝也不再痛,並不代表軟組織無恙,因為韌帶或軟組織受傷X光片一般都照不出來。若「拗柴」後沒有好好跟進處理,有機會令保護關節的韌帶變弱,並引致慣性「拗柴」,長遠會影響足踝活動能力,甚至令傷處提早退化。例如,若本身喜歡運動,有可能因慣性「拗柴」而每年有好幾個月要休息養傷,這當然絕不理想了。

因此,「拗柴」急性期處理過後,不宜自行憑表徵評估傷勢,建議諮詢專業人士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例如手法治療、電療、衝擊波治療等,再配合適當時間開始運動,就可減少後遺症。

作者為註冊脊醫

Address

Mong Kok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香港痛症教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