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09/2025
孩子愈來愈不快樂?—當父母也是孩子的情緒之鏡
📉 調查顯示,本港中學生整體幸福感只有 2.9/5,四分之一有中度至嚴重抑鬱,接近三成習慣拖延學業。但比數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問:孩子為甚麼愈來愈難快樂?
許多父母心裡其實都有疑問:
「我幫佢補習、安排活動、規劃未來,點解仲係唔開心?」
事實上,孩子並非「不知感恩」,而是家庭與社會的緊張氣氛,奪走了他們表達與喘息的空間。心理學家提醒我們: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父母長期處於焦慮、催逼狀態,孩子便會把這份不安「吸收」下來,最後用拖延、逃避、情緒爆發去呈現:
「我好辛苦,但你哋感受唔到。」
以下是一些可做的方法及方向,大家可以就著自己的家庭狀況作個參考,試一試。
👩👩👧👦 一、已有中學生的父母:由外在任務走向內在調節
1. 15 分鐘起步法 ⏱️
溫習「一科」太大壓力?把它拆細:開書 → 圈重點 → 做 3 題。先做 15 分鐘,鬆開「一坐就要兩小時」的焦慮。
2. 三欄計劃板 📋
必做/可做/延後 → 每日只守住「必做」。父母角色是共同制定界線,不是監工。
3.「障礙—支援」對話 💬
每天 5 分鐘:
障礙:今日卡在哪一步?
支援:你要我點樣幫(講解/陪坐/檢查結尾)?
👉 從「你點解未做?」變成「我可以點幫你?」
4. 最小可行完成度 ✅
例如:完成重點題+改正兩題。先守住「最低標準」,其餘當加分,減低完美主義拖延。
5. 「擔心清單」+「擔心時段」📝
把念頭抄低,留到每日固定 10 分鐘處理。其他時間遇到擔心 → 「暫存先」。
6. 衝突後修復五步 🤝
承認情緒 → 描述事實 → 說出需要 → 共同修正 → 設提醒。
「啱啱我太心急(承認),作業未齊(事實),我其實係擔心你頂唔住(需要),下次我會先問你kick咗邊(修正),我哋貼張提示紙(提醒)。」
👦 二、家有小學生:培養情緒覺察,防範於未然
1. 三感掃描 👀👂🤲
晚飯前 2 分鐘:
今日眼睛見到最靚一幕?
今日聽到一句最舒服/唔舒服的話?
身體感覺如何?
把情緒還原為「可觀察線索」,避免空泛標籤。
2. 情緒溫度計 🌡️
用 0–10 打分,順手記下觸發情境、身體感覺。學懂觀察「變化」比「定義」更重要。
3. 家長自我陳述 🗣️
「我心跳快,應該係擔心;我要 5 分鐘先冷靜,之後再陪你做數學。」
👉 孩子學會把情緒連結需要,而不是只懂控訴。
4. 共感回聲句 🔄
重述:「你啱啱摔筆,應該好煩。」
猜測:「係咪因為題目太長?」
詢問:「你想我陪讀,定試多 3 分鐘先?」
5. 十指呼吸 ✋+五感錨定 🎯
先安頓身體,再回情緒與專注。
6. 行前約定 🤲
出門前 30 秒約定:生氣>6 分 → 去「停一停角落」2 分鐘,拿安定物品,再回來講。
7. 每週 15 分鐘情緒回顧會 📖
「最驕傲、最困難、最想幫助」三張小卡,父母先分享,再輪到孩子。(可以加其他小卡)
👉 讓孩子知道:家是可以誠實的地方。
孩子的不快樂,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懶」,而是家庭和環境的壓力積聚。當父母願意 把大事拆小、把情緒說清、把支持變具體,孩子自然會由「被推」走向「自動」。
💬 想問問各位爸媽:
👉 你家孩子最常「映照」出你哪種情緒?
👉 當佢「最後一刻先做功課」,你的感覺如何?
新聞來源: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發布的《2025年中學生幸福感調查》
#情緒共融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恒
#香港家長 #親子教育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