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彈起

父母彈起 「覺察與陪伴,走出自己家庭的溫度與節奏」 【看見小孩 | 情緒共融 | 高效學習 | 正向人生 】

孩子愈來愈不快樂?—當父母也是孩子的情緒之鏡📉 調查顯示,本港中學生整體幸福感只有 2.9/5,四分之一有中度至嚴重抑鬱,接近三成習慣拖延學業。但比數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問:孩子為甚麼愈來愈難快樂?許多父母心裡其實都有疑問:「我幫佢補習、安...
04/09/2025

孩子愈來愈不快樂?—當父母也是孩子的情緒之鏡

📉 調查顯示,本港中學生整體幸福感只有 2.9/5,四分之一有中度至嚴重抑鬱,接近三成習慣拖延學業。但比數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問:孩子為甚麼愈來愈難快樂?

許多父母心裡其實都有疑問:
「我幫佢補習、安排活動、規劃未來,點解仲係唔開心?」

事實上,孩子並非「不知感恩」,而是家庭與社會的緊張氣氛,奪走了他們表達與喘息的空間。心理學家提醒我們: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父母長期處於焦慮、催逼狀態,孩子便會把這份不安「吸收」下來,最後用拖延、逃避、情緒爆發去呈現:

「我好辛苦,但你哋感受唔到。」

以下是一些可做的方法及方向,大家可以就著自己的家庭狀況作個參考,試一試。

👩‍👩‍👧‍👦 一、已有中學生的父母:由外在任務走向內在調節

1. 15 分鐘起步法 ⏱️
溫習「一科」太大壓力?把它拆細:開書 → 圈重點 → 做 3 題。先做 15 分鐘,鬆開「一坐就要兩小時」的焦慮。

2. 三欄計劃板 📋
必做/可做/延後 → 每日只守住「必做」。父母角色是共同制定界線,不是監工。

3.「障礙—支援」對話 💬
每天 5 分鐘:
障礙:今日卡在哪一步?
支援:你要我點樣幫(講解/陪坐/檢查結尾)?
👉 從「你點解未做?」變成「我可以點幫你?」

4. 最小可行完成度 ✅
例如:完成重點題+改正兩題。先守住「最低標準」,其餘當加分,減低完美主義拖延。

5. 「擔心清單」+「擔心時段」📝
把念頭抄低,留到每日固定 10 分鐘處理。其他時間遇到擔心 → 「暫存先」。

6. 衝突後修復五步 🤝
承認情緒 → 描述事實 → 說出需要 → 共同修正 → 設提醒。

「啱啱我太心急(承認),作業未齊(事實),我其實係擔心你頂唔住(需要),下次我會先問你kick咗邊(修正),我哋貼張提示紙(提醒)。」

👦 二、家有小學生:培養情緒覺察,防範於未然
1. 三感掃描 👀👂🤲
晚飯前 2 分鐘:
今日眼睛見到最靚一幕?
今日聽到一句最舒服/唔舒服的話?
身體感覺如何?

把情緒還原為「可觀察線索」,避免空泛標籤。

2. 情緒溫度計 🌡️
用 0–10 打分,順手記下觸發情境、身體感覺。學懂觀察「變化」比「定義」更重要。

3. 家長自我陳述 🗣️
「我心跳快,應該係擔心;我要 5 分鐘先冷靜,之後再陪你做數學。」
👉 孩子學會把情緒連結需要,而不是只懂控訴。

4. 共感回聲句 🔄
重述:「你啱啱摔筆,應該好煩。」

猜測:「係咪因為題目太長?」

詢問:「你想我陪讀,定試多 3 分鐘先?」

5. 十指呼吸 ✋+五感錨定 🎯
先安頓身體,再回情緒與專注。

6. 行前約定 🤲
出門前 30 秒約定:生氣>6 分 → 去「停一停角落」2 分鐘,拿安定物品,再回來講。

7. 每週 15 分鐘情緒回顧會 📖
「最驕傲、最困難、最想幫助」三張小卡,父母先分享,再輪到孩子。(可以加其他小卡)
👉 讓孩子知道:家是可以誠實的地方。

孩子的不快樂,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懶」,而是家庭和環境的壓力積聚。當父母願意 把大事拆小、把情緒說清、把支持變具體,孩子自然會由「被推」走向「自動」。

💬 想問問各位爸媽:
👉 你家孩子最常「映照」出你哪種情緒?
👉 當佢「最後一刻先做功課」,你的感覺如何?

新聞來源: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發布的《2025年中學生幸福感調查》

#情緒共融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恒
#香港家長 #親子教育 #心理健康

✏️ 不補課,我是不是耽誤了孩子的一生?那天群裡一位媽媽說她給孩子報了週末數學強化班,底下問:「還有名額嗎?」手一抖,點開報名連結,又猶豫地關上。心裡忍不住問自己:我不補,是不是太冒險了?是不是耽誤了他?📍 我其實很想放過孩子 他已經一週五...
31/08/2025

✏️ 不補課,我是不是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那天群裡一位媽媽說她給孩子報了週末數學強化班,
底下問:「還有名額嗎?」
手一抖,點開報名連結,又猶豫地關上。
心裡忍不住問自己:
我不補,是不是太冒險了?是不是耽誤了他?

📍 我其實很想放過孩子
他已經一週五天早起上學,每晚寫功課到九點半,我不想讓他變成永遠都在趕進度的孩子。但我怕他被落下,怕他未來後悔,更怕是我這個媽媽沒盡到「 #該盡的責任」。

🧠 焦慮,其實是「不夠信任」的另一種說法
我們都想為孩子鋪一條穩妥的路。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
當我們愈來愈想「 #讓他不輸」,
他卻愈來愈怕「 #輸不起」了。
📌 補習焦慮,其實是「 #成就導向文化」的延伸

💰超過 73% 的家長將「成績好」視為孩子最重要的表現指標。中國家庭的校外培訓消費曾一度高達 8000億人民幣,香港也不遑多讓:

💰根據 2017 年的匯豐研究,香港家長在子女的教育投資上相當重視。平均每位子女從 小學到大學,在私人補習上的累計支出接近 港幣 1,000,000 元。

💰在 2015–16 學年,香港整體的私人補習市場規模高達 港幣 43 億元,顯示補習產業在香港的龐大影響力與經濟價值。

有這不只是因為孩子學不會,而是我們在害怕:「他不補,就會輸」。但孩子真正需要的,從來不是學得更快,而是學會 #思考、 #自我調節、找到他自己的節奏與熱情。

🎯 教育不是一場快跑,
而是一場耐力賽—看誰能 #走得久、 #走得穩。

✅ 給正在焦慮的你三個提問練習:
1️⃣ 「我這麼做,是為了孩子的需要,還是我自己的不安?」
2️⃣ 「這個課,是為了補不足,還是為了 #安心 ?」
3️⃣ 「如果他什麼都沒補,真的會無法面對未來嗎?」

🌱 留白,有時比填滿更重要
有一天孩子問我:「我可以週末不上興趣班嗎?」
我說:「可以,媽媽陪你發呆。」
他笑了好久,那個笑,我記了很久。
你看,孩子不會記得他補過多少課,
但他一定會記得,
那些你陪他做自己的時光。

💬 想問問你:
👉 你也有因為「不想落後」而做過 #違心決定 嗎?
👉 你有試過放下焦慮,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嗎?
歡迎留言聊聊,也許我們可以一起長出更有溫度的節奏。

#情緒共融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恒
#教育焦慮 #補習壓力 #親子共成長 #媽媽心聲 #成長不比較 #家庭教育日常

✏️ 不補課,我是不是耽誤了孩子的一生?那天群裡一位媽媽說她給孩子報了週末數學強化班,底下問:「還有名額嗎?」手一抖,點開報名連結,又猶豫地關上。心裡忍不住問自己:我不補,是不是太冒險了?是不是耽誤了他?📍 我其實很想放過孩子 他已經一週五...
30/08/2025

✏️ 不補課,我是不是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那天群裡一位媽媽說她給孩子報了週末數學強化班,
底下問:「還有名額嗎?」
手一抖,點開報名連結,又猶豫地關上。
心裡忍不住問自己:
我不補,是不是太冒險了?是不是耽誤了他?

📍 我其實很想放過孩子
他已經一週五天早起上學,每晚寫功課到九點半,我不想讓他變成永遠都在 #趕進度 的孩子。但我怕他被落下,怕他未來後悔,更怕是我這個媽媽沒盡到「 #該盡的責任」。

🧠 焦慮,其實是「不夠信任」的另一種說法
我們都想為孩子鋪一條 #穩妥的路 (真的嗎?)。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
當我們愈來愈想「 #讓他不輸」,
他卻愈來愈怕「 #輸不起」了。
📌 補習焦慮,其實是「 #成就導向文化」的延伸

超過 73% 的家長將「成績好」視為孩子最重要的表現指標。中國家庭的校外培訓消費曾一度高達 8000億人民幣,香港也不遑多讓:根據 2017 年的匯豐研究,香港家長在子女的教育投資上相當重視。平均每位子女從 小學到大學,在私人補習上的累計支出接近 港幣 1,000,000 元。在 2015–16 學年,香港整體的私人補習市場規模高達 港幣 43 億元,顯示補習產業在香港的龐大影響力與經濟價值。

有這不只是因為孩子學不會,而是我們在害怕:「他不補,就會輸」。但孩子真正需要的,從來不是學得更快,
而是學會思考、自我調節、找到他自己的節奏與熱情。

🎯 教育不是一場快跑,
而是一場 #耐力賽——看誰能走得久、走得穩。

✅ 給正在焦慮的你三個提問練習:
1️⃣ 「我這麼做,是為了孩子的需要,還是我自己的不安?」
2️⃣ 「這個課,是為了補不足,還是為了 #安心?」
3️⃣ 「如果他什麼都沒補,真的會無法面對未來嗎?」

🌱 留白,有時比填滿更重要
有一天孩子問我:「我可以週末不上興趣班嗎?」
我說:「可以,媽媽陪你發呆。」
他笑了好久,那個笑,我記了很久。
你看,孩子不會記得他補過多少課,
但他一定會記得,
那些你陪他做自己的時光。

💬 想問問你:
👉 你也有因為「不想落後」而做過 #違心決定 嗎?
👉 你有試過放下 #焦慮,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嗎?
歡迎留言聊聊,也許我們可以一起長出更有溫度的節奏。

#情緒共融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恒
#教育焦慮 #補習壓力 #親子共成長 #媽媽心聲 #成長不比較 #家庭教育日常

「孩子的情緒不是麻煩,而是訊號」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換了杯子就哭、被叫停就怒、臨時改變行程就整個人垮掉……你心裡嘆氣:「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可對孩子來說,那一刻真的很難。小雨的故事放學後,媽媽想給小雨一個驚喜,帶他去公園。臨出門前,媽媽說:...
27/08/2025

「孩子的情緒不是麻煩,而是訊號」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換了杯子就哭、被叫停就怒、臨時改變行程就整個人垮掉……
你心裡嘆氣:「這有什麼好生氣的?」
可對孩子來說,那一刻真的很難。

小雨的故事
放學後,媽媽想給小雨一個驚喜,帶他去公園。
臨出門前,媽媽說:「今天不帶滑步車,改走一走路。」
小雨瞬間崩潰:「我就是要帶!現在就要!」
他大哭、躺地、踢腳。
媽媽急了:「不是去公園很開心嗎?為什麼要這樣?」
她不知道——小雨一整天都在「撐」,此刻只剩下一點點力氣。

家長的心聲
「我不是不懂他,只是好累。」
「我也想溫柔,可他一來我就被捲進去。」
「難道每件小事都要情緒這麼大嗎?」

為什麼孩子的情緒會『看起來很大』?
1. 腦部還在發展:情緒煞車(自控)能力未成熟。
2. 生理影響:餓、累、口渴、太熱/太冷,都會放大反應。
3. 轉換困難:從A切換到B需要心理準備,突然改變很難受。
4. 需要被連結:想被看見、被理解,情緒像「求救訊號」。
5. 環境刺激多:吵、亮、亂,感覺被淹沒。
6. 安全場效應:在外撐住、回家才崩潰(因為安全所以放鬆)。

📌 所以你會看到的行為可能是:
1. 被打斷就大吼
2. 小東西掉了就哭
3. 轉場(要出門/回家/停下)就卡住
4. 被拒絕就說狠話或亂丟東西
他不是「矯情」,是內在的能量真的滿出來了。

✅ 你可以怎麼做(先連結,後引導)?
1. 先穩住自己:深呼吸三次,慢聲、慢動作,讓神經系統降噪。
2. 蹲低到視線:少說話,用眼神與身體在場。
3. 命名情緒:「你很失望/很生氣,因為不能帶滑步車,對嗎?」
4. 二選一的小步驟:「你要先穿鞋還是先拿水壺?」把大任務拆小。
5. 預告轉換+視覺流程:出門前三分鐘提醒;用小圖卡排步驟。
6. 生理先照顧(HALT):Hungry/Angry/Lonely/Tired 先處理餓、生氣、孤單、累。
7. 情緒工具箱:耳罩、水、捏捏球、深壓抱、吹泡泡呼吸(吸3秒、吹5秒)。
8. 事件過後再教導:情緒降到3/10再談規則;一起回顧、修復、重新約定。

記住:
1. 情緒不是問題,忽略情緒才是。
2. 孩子需要的不是立刻「乖」,而是被理解、被陪著練習。
3. 當你先穩住連結,他才學得會調節——先關係,後規則。

想問問你:
1. 最近一次孩子的大情緒,背後可能是哪個「訊號」在喊?
2. 你試過哪個方法最能幫他「撐過那一波」?

歡迎分享,你的經驗也許能溫暖另一個正在嘆氣的家長。

#不是玻璃心 #感官過載
#家庭共學 #先穩住再教 #覺察與陪伴
#情緒共融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恒

🌱【有些孩子,不是慢熟,而是需要被看見】📌 最近《華爾街日報》有一篇報導提到:現在有越來越多成年人,直到二三十歲才第一次被診斷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過去包括阿斯伯格症)。很多人回頭看童年,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小時候的不合群、奇怪興趣、對...
22/08/2025

🌱【有些孩子,不是慢熟,而是需要被看見】
📌 最近《華爾街日報》有一篇報導提到:
現在有越來越多成年人,直到二三十歲才第一次被診斷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過去包括阿斯伯格症)。
很多人回頭看童年,才恍然大悟:
「原來我小時候的不合群、奇怪興趣、對規律的執著……其實早就有跡象。」

文章提醒我們:
👉 如果當時父母和老師能更早理解,這些孩子或許能更早得到支持,而不是背著「怪、孤僻、不合群」的標籤長大。

👦 小安的故事

小安是一個很特別的孩子。
他對火車的迷戀遠超過一般小朋友,不但能背出每一條鐵路線的名字,連時間表都能倒背如流。別人眼中覺得「無聊的冷知識」,在他眼裡卻是最有趣的寶藏。

但是,在幼兒園裡,他總是顯得孤單。

老師安排大家玩團體遊戲,他卻執著地要把小火車排成正確順序。

有同學拿走了他手裡的玩具,他會立刻大喊大叫,甚至推開對方。

他常常只依賴一位老師,有什麼事情都只找她,其他人怎麼安撫都沒有用。

媽媽一開始以為小安只是「脾氣大」「比較固執」。
有時候甚至很挫敗:
「為什麼我怎麼講道理,他都聽不進去?」
「為什麼他可以對火車有那麼多想法,但卻不懂得跟小朋友打招呼?」

直到有一天,媽媽看見一篇關於「阿斯伯格症」的文章,她才開始慢慢明白:
👉 小安並不是「故意」不聽話,而是他的腦袋有另一套運作模式。

當媽媽開始換一種角度,學習陪著他「走進規則」,再溫柔地帶他看見另一種可能,小安的世界漸漸打開。

💡 小知識:什麼是 Asperger’s 特質?

Asperger’s(現屬於自閉症譜系 ASD)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 神經多樣性。這類孩子通常:

有自己的規則與想法

腦中有明確的邏輯或模式,打破規律會令他非常不安。

固執,難以轉彎

喜歡固定的流程或方式,突然被打斷容易爆發情緒。

情緒反應大

當需求無法被滿足或被誤解時,可能瞬間很暴躁。

強烈依附與專注

會特別依賴某一個人(例如只找某位老師),或對某一主題深入專注。

社交互動困難

想交朋友,但常不懂隱含訊息與社交規則。

🔑 重點是:這些特質不是缺陷,而是孩子看世界的獨特方式。
如果能被理解,他們的專注力與堅持,反而能成為力量。

✅ 如果你懷疑孩子可能在光譜上,可以嘗試:

觀察日常:孩子是否在社交互動上長期遇到困難?

接納獨特:與其糾正,不如先欣賞他專注的特長。

陪伴練習:把人際互動分解成小步驟,和孩子一起演練。

尋求專業:早期評估和介入,能讓孩子的路走得更穩。

安撫自己:孩子的不同,不代表你是失敗的父母,而是你正在走一條「特別的教養旅程」。

🌟 記住:
教養不只是「讓孩子融入群體」,
更是 覺察並陪伴孩子活出自己的節奏。
孩子在學會表達的同時,我們也在學會接納多樣性的美。

💬 想問問你:
👉 你有沒有遇過「孩子固執到讓你抓狂」的時刻?
👉 如果那背後不是「不聽話」,而是「需要被理解」,你會怎麼看?
歡迎留言分享,也許你的故事能安慰到另一個父母。

#情緒共融 #持之以恒 #點滴累積
#家庭共學 #覺察陪伴 #神經多樣性

【孩子怕黑,其實也照見了我們的心】很多爸媽都說過:「孩子怕黑,總要我陪到睡著,好累。」「我明知道他需要安全感,可是心裡很急,想讓他快點學會獨立。」這份矛盾,其實很真實。因為孩子怕黑,不只是孩子的課題,也是我們做父母時的課題。我們想要孩子更勇...
18/08/2025

【孩子怕黑,其實也照見了我們的心】
很多爸媽都說過:
「孩子怕黑,總要我陪到睡著,好累。」
「我明知道他需要安全感,可是心裡很急,想讓他快點學會獨立。」

這份矛盾,其實很真實。
因為孩子怕黑,不只是孩子的課題,也是我們做父母時的課題。
我們想要孩子更勇敢,但同時也要看見,自己心裡的焦慮與期待。

故事來了:
小哲的媽媽,一開始很堅持「孩子要自己睡」,她覺得這才算真正的獨立。
可是越逼,小哲越抗拒,甚至半夜驚醒大哭。

後來,她開始覺察:
其實讓她焦躁的,不只是小哲怕黑,而是 她心裡擔心「自己是不是一個失敗的媽媽」。
當她先安撫自己的情緒,再去陪伴小哲,她的語氣變柔和了。

於是她嘗試新的方式:
🌟 給小哲一盞自己挑的「守護夜燈」,讓他有安全感。
🌟 陪他 15 分鐘,然後告訴他:「媽媽在隔壁,隨時都在。」
🌟 把黑暗編成小故事:「黑黑的,是星星的被子,蓋上才會閃亮呀。」

慢慢地,小哲不再那麼抗拒黑暗。
而媽媽也發現,孩子在學會勇敢的同時,她自己也在學會放下焦慮。

如果你的孩子也怕黑,可以試試這幾個方法:
承認感受:「我知道黑暗會讓你害怕。」——讓孩子覺得被理解。
循序漸進:從陪到入睡開始,再慢慢縮短陪伴時間。
小工具幫助:夜燈、玩偶,都是孩子心裡的安全感。
轉化想像:把黑暗說成故事,讓孩子覺得有趣。
父母自我覺察:問自己:「我是在幫孩子勇敢,還是在滿足自己對獨立的期待?」

但是,也有爸媽會說:
「我都試過了,還是沒用呀!」
👉 請記住,孩子的步調不會一樣,你已經很努力了。
👉 有些孩子需要更多時間,有些孩子需要更多安全感。
👉 這不是你的失敗,而是孩子正在告訴你:「我需要你,再多一點。」

也要注意:
大部分孩子怕黑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但如果恐懼持續很久、嚴重影響睡眠或日常生活,就可能是所謂的 「怕黑恐懼症」。

研究顯示,70%以上的孩子 4–12 歲之間都會怕黑,但通常會隨著年齡慢慢減輕。
只有少數孩子(約 2%)會發展成「怕黑恐懼症」(Nyctophobia),出現:

強烈拒絕黑暗房間,甚至不敢獨自進去
夜裡常哭鬧、驚醒,影響日常生活
過度依賴父母或燈光才能入睡

如果你的孩子情況持續,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兒童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協助。
因為有時候,陪伴與方法需要再多一點專業支持,父母才能安心,孩子也才能慢慢跨過恐懼。

💬 想問問你:
👉 你家孩子有怕黑的經驗嗎?
👉 你小時候,有沒有偷偷怕過黑?

在留言分享吧,也許你的故事,能讓別的爸媽感到不孤單。

#情緒共融 #持之以恒 #點滴累積
#親子教養 #家庭共學 #覺察陪伴

【夏天過一半了,你和孩子一起過得不錯吧?】轉眼間,暑假已經過了一半。這段時間裡,你們家的孩子快樂嗎?你,滿足嗎?是每天睡到自然醒的輕鬆?還是補習、才藝課、規劃滿滿的時間表?是每天都有歡笑聲的夏天?還是時間一眨眼就被行程和任務填滿了?我們常常...
16/08/2025

【夏天過一半了,你和孩子一起過得不錯吧?】

轉眼間,暑假已經過了一半。
這段時間裡,你們家的孩子快樂嗎?你,滿足嗎?

是每天睡到自然醒的輕鬆?
還是補習、才藝課、規劃滿滿的時間表?
是每天都有歡笑聲的夏天?
還是時間一眨眼就被行程和任務填滿了?

我們常常說:「這是為了孩子好。」
但我們有沒有問過,孩子真的快樂嗎?
我們想給的未來,是不是也帶走了他們此刻的童年?

有些孩子整個暑假都在上課,從學校的課程,換成了補習班的教室。
有些家長每天陪孩子寫功課、上才藝、追進度,忙到自己都喘不過氣。
可是不知不覺中,我們是否錯過了——
那些最簡單、最珍貴、最不能重來的東西?

一頓慢慢吃的早餐、一場全心投入的對話、
一個沒有手機打擾的擁抱、一場在夕陽下的散步。
孩子會長大,但我們陪他們的時間,是有限的。

這個夏天,你還有一半的時間,
用來陪伴、用來傾聽、用來享受彼此的存在。
不是要把行程清空,而是願不願意,
在緊湊的節奏裡,留一點空白,給「愛」。

放慢腳步,不代表退步;
有時候,一起發呆,一起玩水,一起笑,
就是最好的進度。

#情緒共融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恒
#親子教養 #暑假日常 #孩子的快樂很簡單
#情緒共鳴 #溫柔育兒 #陪伴是最好的安排
#愛是最溫柔的教育 #夏天的練習 #親子關係成長
#身心靈育兒 #親子覺察 #學習之外的教育

【鯨魚媽媽的悄悄話:當聲音成為愛的航道】前陣子,科學家在北大西洋與西澳的海域,捕捉到一個令人屏息的發現——原來鯨魚媽媽在跟小鯨魚「聊天」時,會用一種極輕、極柔的方式:貼耳悄悄話。不是那種宏亮的海洋歌聲,也不是遠方傳來的呼喚,而是音量低到只能...
15/08/2025

【鯨魚媽媽的悄悄話:當聲音成為愛的航道】

前陣子,科學家在北大西洋與西澳的海域,捕捉到一個令人屏息的發現——
原來鯨魚媽媽在跟小鯨魚「聊天」時,會用一種極輕、極柔的方式:貼耳悄悄話。

不是那種宏亮的海洋歌聲,也不是遠方傳來的呼喚,
而是音量低到只能傳100公尺的「耳語」——
為了什麼?保護孩子。

海裡有頂級掠食者 #虎鯨,牠們靠聲音捕捉目標,
如果鯨魚媽媽大聲說話,就等於幫小鯨魚打開了「聲音定位器」。
所以,媽媽選擇壓低聲音,用「 #聲學隱蔽」(Acoustic Crypsis)的方式,
為孩子打造一條最安靜、卻最堅定的航道。

在人多的時候——
在熱鬧的家庭聚會上、在親戚朋友面前、在擁擠的餐廳裡……
孩子可能會有點焦躁、緊張、不知所措。
這時候,我們不需要用更大的聲音蓋過環境,
反而是一句貼近耳邊的輕聲:「我在,沒事的。」
就能像鯨魚媽媽一樣,為孩子的情緒劃出一圈安定的保護殼。

在兄弟姐妹面前,孩子或許因為被比較、被忽略而悶悶不樂,
那時候,一句低語:「我看到你了,辛苦你了。」
勝過任何大聲的教導或「公平的分配」。

在眾人吃飯時,孩子可能因為不會乖乖坐好、食慾不好被側目,
這時候我們壓低聲音、輕輕說:「吃幾口就好,我懂你現在不是很舒服。」
這不只是理解,更是尊重與包容。

我們的語氣,反映了我們給孩子的安全感。
語音的輕柔,正是在說:「你不用大聲說話,也會被聽見。」
孩子在這樣的互動中,慢慢學會信任,也學會表達。

這就像鯨魚媽媽用「悄悄話」引導小鯨魚穿越深海,
我們也可以用溫柔的語氣,陪孩子走過他們的日常小宇宙。
#情緒共融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恆
#悄悄話的魔法
#語氣裡的愛
#低聲說話的力量
#親子溝通日常
#溫柔是種選擇
#讓孩子被聽見
#親子關係建立中
#不被誤解的對話
#親子連結的練習
#從耳語開始的信任

當我們作為家長時,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情緒調節變得尤為重要。今天是第五個星期一,讓我們來完成第四個部份的情緒調節問卷的活動,幫助評估您在家庭與教養情境中的情緒調節能力,並探索如何運用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來促進家庭和諧與親子關係的成長。讓我們...
31/03/2025

當我們作為家長時,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情緒調節變得尤為重要。

今天是第五個星期一,讓我們來完成第四個部份的情緒調節問卷的活動,幫助評估您在家庭與教養情境中的情緒調節能力,並探索如何運用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來促進家庭和諧與親子關係的成長。讓我們一起了解自己,提升情緒彈性。

看看自己是那一種及計算好分數,下星期一告訴大家,究竟大家是哪一個類型的父母。

#情緒共螎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恆

當我們作為家長時,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情緒調節變得尤為重要。今天是第四個星期一,讓我們來完成第四個部份的情緒調節問卷的活動,幫助評估您在家庭與教養情境中的情緒調節能力,並探索如何運用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來促進家庭和諧與親子關係的成長。讓我們...
25/03/2025

當我們作為家長時,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情緒調節變得尤為重要。

今天是第四個星期一,讓我們來完成第四個部份的情緒調節問卷的活動,幫助評估您在家庭與教養情境中的情緒調節能力,並探索如何運用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來促進家庭和諧與親子關係的成長。讓我們一起了解自己,提升情緒智慧!

#情緒共螎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恆

當我們作為家長時,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情緒調節變得尤為重要。今天是第三個星期一,讓我們來完成第三個部份的情緒調節問卷的活動,幫助評估您在家庭與教養情境中的情緒調節能力,並探索如何運用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來促進家庭和諧與親子關係的成長。讓我們...
18/03/2025

當我們作為家長時,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情緒調節變得尤為重要。

今天是第三個星期一,讓我們來完成第三個部份的情緒調節問卷的活動,幫助評估您在家庭與教養情境中的情緒調節能力,並探索如何運用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來促進家庭和諧與親子關係的成長。讓我們一起了解自己,提升情緒智慧!

#情緒共螎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恆

當我們作為家長時,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情緒調節變得尤為重要。今天是第二個星期一,讓我們來完成第第二個部份的情緒調節問卷的活動,幫助評估您在家庭與教養情境中的情緒調節能力,並探索如何運用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來促進家庭和諧與親子關係的成長。讓我...
10/03/2025

當我們作為家長時,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情緒調節變得尤為重要。

今天是第二個星期一,讓我們來完成第第二個部份的情緒調節問卷的活動,幫助評估您在家庭與教養情境中的情緒調節能力,並探索如何運用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來促進家庭和諧與親子關係的成長。讓我們一起了解自己,提升情緒智慧!

#情緒共螎
#點滴累積
#持之以恆

Address

New Territorie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父母彈起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父母彈起: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Ms Kay Lau

如果你看見其他小朋友在遊樂場玩耍,家長只在旁邊和朋友聊天,你會有以下感受嗎?

1. 「小朋友係自己玩架啦!」

2. 「嘩,咩佢咁放心架,唔會驚佢跌親架咩!」

3. 「得佢自己一個玩,好陰公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