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朋友係自己玩架啦!」
2. 「嘩,咩佢咁放心架,唔會驚佢跌親架咩!」
3. 「得佢自己一個玩,好陰公喎!」
4. 「唔怕俾人蝦?」
5. 「唔睇實佢,佢會唔會蝦人架?」
6. 「唔守規矩既時候,邊個整停佢呀?」
我叫Ms Kay,曾經是一名英語教師,專責「特殊學習需要」、訓育及情緒輔導,和升學及就業輔導,2018年成為兒童遊戲治療師,並創辦了國際同悅童樂協會,致力推廣「情緒教育」。別人都說我很擅長「教仔」,但我曾經是「能醫不自醫」。
別人都說:「你係老師,教仔你實掂啦!」剛開始,我都是這樣想,但原來一切重新出發,教仔是一件「苦差」。
為人父母,大家都是一樣的:希望小朋友健健康康成長,但原來要健健康康成長也是不容易的事:從飲到食,從穿到用,從起床到睡覺,件件都是「難事」;難,在於剛開始一個新手無知,坊間一大堆理論學說,朋友各一張咀,傭人一個做法,爺爺嫲嫲、公公婆婆另一想法,令新手的我們不知道有甚麼更可行的辦法。
到再長大一點,小朋友健健康康的條件以外,又想要找所「好」幼稚園,為了更早適應,如果可以兩歲便上學更好,然後慢慢開始要關注小朋友學習能力、興趣、社交技巧,手機上有好幾個,或幾十個媽媽群組,你一言我一語,看見別的父母用相同的方法,用在自己小朋友身上不太湊效,不禁又懷疑自己的不足,甚至乎開始懷疑自己小朋友。
大部份家長對小朋友行為、情緒,各方面的技巧略懂一二。幸運的時候,一兩種技巧用得上,但又會有失效的時候,都不知道為甚麼別人的父母看似很輕鬆,自己小朋友問題就一大堆,開始看到別的小朋友的好,看不到自己小朋友的好。
生了第二胎,以為自己不再是新手,應該應付得更好吧?小朋友所需看似一樣,但原來都不同,況且問題似乎多了一層:獨生子女怕他/她孤單,多了一個時就要教兄弟姐妹手足之情,想他們相親相愛,自己做到不偏不倚也罷,妒忌頻生,嘈吵不斷,父母介入?理還亂。
大家都一樣,想要教育好自己小朋友,但有時工作後卻很疲憊,多說教小朋友又不一得聽得進耳,偶然忍不住,發了小朋友的脾氣,又覺得好像虧欠了他們,有時真想有人告訴我們,要怎樣可以知道小朋友的想法、情緒,有沒有更有效的溝通方法?
在育兒路上尋覓已經十年了,由道聽途說,到正式上課學習,傳統到學習經絡穴位,至德國放養式教育,見識過猶大人的育兒法,學了許多,走了很長的路,為甚麼?但求育兒有法。在不住摸索中,發現了許多方法,後來試了才發現,有些可以,有些不可行。路走長了,沒有枉走,因為分享給不少父母(身為老師原故,他們都來找我),讓他們都得到了幫助,過程感到恩慰,但總覺得不夠。
2018年,我讀了一個兒童遊戲治療師的課程,透過實習及經驗,實踐了更多不同的溝通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利用這些方法配合了自己一直以來學習的技巧,建立了一套恒常有效的系統。我讀畢整個課程的感覺是:父母應該多來上這類型的課。
事實上,大家工作十分忙碌,要定時定刻到某一地點上課實在是難事,更何況根據專業培訓兒童遊戲治療師的Professor Daniel Sweeney曾經講:「父母是小朋友最好的治療師」,既然如此,推廣「情緒教育」,標榜「父母做自己小朋友的治療師」成為了我新的人生方向。
別人都以為:Ms Kay你碩士畢業,知多識廣,你梗係得啦!
「最好的父母」不需要碩士畢業的,想做「你想父母」的父母們,只要肯為小朋友而改變,沒有學歷限制,更何況透過我所分享的竅門、方法,許多父母和小朋友的關係變得不一樣,由從前不大聽話,慢慢聽懂父母的說話;不主動和父母溝通,慢慢喜歡和父母「傾心事」;以前由關係一般,學會了當中的竅門後,關係慢慢越來越好。
只要父母能掌握多一點技巧,知道竅門所在,點滴累積,持之以恒,育兒會更輕鬆、有效。
如果你想要知道一些秘訣,更了解自己小朋友,知道怎樣好好溝通、相處,時刻要留意及追踪我的post,當中有貼地的分享及提醒。
「養兒100歲,長憂99」—希望和大家一起走教育小朋友的道路,一路上互相交流、支持、鼓勵及提醒,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Ms 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