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2025
感謝Mary的信任,陳醫師都好開心幫到她😊
【專欄 #老薑有偈】幾個月前,81歲的老薑Mary 接二連三患上感冒,又染上了新冠肺炎,久咳未癒,精神也垮了不少。我推薦她去看宇傑醫師,她起初不太情願,但經不起我一番游說,終於答應了,我便約好陪她去。
當醫師問她:「是選煲藥還是沖劑?」她不假思索地說:「當然煲藥啦!煲藥比較正宗嘛!」
她竟然選了煲藥,就這麼抱着三大包藥材回家去。一路抱着藥,她還自信地說:「不怕麻煩!有個鐘點工幫手,可以應付!」
其實Mary 一直對煲藥有陰影。她回憶起上一次煲中藥,那已是七十年代的事了。那次她試着自己煲藥,結果因身體不舒服,一不小心打了個盹,醒來時整間屋子彌漫着燒焦的藥味——藥全糊了! 煲也燒黑了!後來怎麼刷都刷不掉那股焦味。
她說,雖然當時年輕力壯,但那次煲藥的經歷,真是讓她對煲中藥產生深深的恐懼。後來她試過改吃藥粉,結果沒多久便發起了高燒——她平時可從來不發高燒的! 再往後,就只敢碰西藥了。三、四十年過去了,中醫的門她都沒再踏入一步。她說:「啪丸仔我擅長,可以十粒一起吞下。」
回到家,問題來了:家裏竟然沒有藥煲。Mary只好翻箱倒櫃,在廚房的一個角落裏,找出一個長輩留下的電子定時藥煲。她滿心歡喜地看着說明書,卻發現完全看不懂——什麼「定時」、「自動」、「預約」之類的按鈕,對她來說簡直像看天書。
她嘆了口氣,跑去買了一個最普通的藥煲。
第一天,她還算輕鬆,因為鐘點工姨姨幫忙煲好了藥。然而到了周末,姨姨不上班,她只好硬着頭皮親自上陣。她安慰自己:「年輕時我可是煲過藥的! 當時覺得一點都不難。」於是她自己動手煲藥,但是,怎麼現在感覺完全不一樣了?「哦,對了,我現在已經是『八十後』——八十一歲了嘛!」
按照醫師的囑咐,五碗水先煲成一碗,再用兩碗水煲成一碗,最後把兩碗藥液混在一起,每次喝一半。還有一道重頭戲:最後加上沖劑。醫師都怕難度太高,已經省略了「先煎後下」。這一切聽上去已覺繁複,真正操作起來,更是手忙腳亂。
整個煲藥的過程,Mary簡直像守護一個熊熊燃燒的火山口:全程瞪大眼睛盯着火,生怕藥沸騰。去趟廁所都得快跑回來,生怕錯過了什麼關鍵時刻。藥已煲好了,還得把滾燙的藥煲小心翼翼地端起來,倒出藥液。每次倒藥,她心裏戰戰兢兢, 那滾燙的湯汁要是濺到手上,那可慘了。
她連續喝了三天中藥,發現身體似乎真的有點起色。她感慨:「這藥喝起來可真是珍貴啊,每一口都是心血結晶!」
複診時,她學乖了,還沒等醫師問,她就主動要求:「還是開沖劑吧!方便太多了,真的不想再折騰煲藥了。」醫師開了四天的藥,每天喝兩次沖劑——舀一勺,用熱水沖勻。這次喝起來,又快又輕鬆,簡直像在喝一杯「中藥咖啡」!
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自己的身體真的有了不少改善:頭暈的情況減少了,腳抽筋也不那麼頻繁了。一直以來,她早晨醒來時腳總是冰冷的,如今醒來時腳趾竟然有一點微微的溫暖感;至於咳嗽和頑痰,肺部這台「老機器」已經運轉了八十個春秋,她本來不抱什麼希望,但現在比以前更容易把痰咳出來了。
經此一役,她順道也克服了煲藥的陰影。
文/陳伊敏
圖/劉玉梅
原文刊於 《温暖人間》668期 2025.03.27
#中藥 #煲藥
#老薑大使
#老薑有故事
#社創基金
#淨緣慈善基金
#溫暖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