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醫王俊華痛症常識分享 Dr. Antonio Wong Chiropractic Sharing

脊醫王俊華痛症常識分享 Dr. Antonio Wong Chiropractic Sharing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脊醫王俊華痛症常識分享 Dr. Antonio Wong Chiropractic Sharing, Chiropractor, North Point.

【東方日報】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強健骨骼 點只補鈣咁簡單?每年10月20日被定為「世界骨質疏日」,旨在提升全球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別以為只有長者才是高危人士,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今次請脊醫兼營養學家王俊華及中...
20/10/2025

【東方日報】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

強健骨骼 點只補鈣咁簡單?

每年10月20日被定為「世界骨質疏日」,旨在提升全球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別以為只有長者才是高危人士,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今次請脊醫兼營養學家王俊華及中醫師毛淑敏,教大家從飲食和日常生活入手,保持骨骼健康。
三大元素 營養攝取量
很多人以為強健骨骼最緊要補鈣,脊醫王俊華指出,鈣、鎂和維他D3才是護骨的鐵三角。鈣是骨骼和牙齒健康的主要素,對神經傳導、肌肉收縮和血液凝固有重要作用。「正常來說,1至3歲幼童每日鈣建議攝取量為300毫克、4至8歲小朋友約1,000毫克、9至18歲青年為1,300克、
19至70歲成人約1,000至1,200毫克,至於老人家每天約需1,200毫克鈣。大家可從牛奶、乳酪、綠葉蔬菜、豆腐等食物攝取。」

鎂有參與骨骼結構、能量代謝和神經肌肉功能,年齡屆乎1至18歲的每日攝取量按階段在80毫克至410毫克,成人至老年人在310毫克至420毫克之間,鎂會因性別攝取量略有不同,孕婦及運動員可能需要更多,可從杏仁、全穀物、菠菜、香蕉、黑豆或黑朱古力等食物攝取。至於維他命D3有助促進鈣質吸收,維持骨骼健康和支持免疫系統,1至18歲每日攝取量為15至25微克,成人為15至40微克,老人為20至50微克,維他命D3基本可從曬太陽獲得,再透過三文魚、鯖魚、蛋黃等食物攝取。
知多啲!提升吸收率
脊醫王俊華指當血液中的鈣濃度過高,可能代表骨骼正在流失鈣質。若補充的是吸收率低或品質不佳的鈣,身體便無法有效利用,反而造成鈣在體內積聚,有機會引發腎石風險或其他問題。
此外,單獨補充鈣而缺乏鎂與維他命D3,亦會令鈣無法有效轉化為骨質。有些人會以補充劑輔助,他指鈣與鎂主要於小腸吸收,若藥丸在胃中被胃酸破壞,吸收率便會降低,選擇膠囊補充劑便能有效保護營養。
中醫補肝腎安神
從中醫角度來看,毛醫師指出骨質疏鬆與肝腎健康有密切關係,腎主骨、藏精、生髓,骨骼以髓來充養;肝主筋,主泄、藏血,筋指的是筋膜、肌腱和韌帶等。故要補鈣、護養關節或解決骨質疏鬆問題,最好從肝腎入手處理。黑色食物入腎,如黑豆補腎滋陰、健脾利濕、袪風除痹,
黑芝麻補肝腎又養血,其他如紫菜和髮菜等對腎都有正面作用。

日常生活方面,可於早上7時到19時(脾胃經)和下午5時到7時(腎經)曬太陽或進行適量運動;閒時可按壓於足內側部,肉踝尖和腳跟腱間凹陷處的「太溪穴」,此乃腎經的補腎大穴。另可雙手擦熱,於腰背位置塗壇香按摩油,由上往下重複擦熱5至10分鐘至有熱感,可補腎安神。

#脊醫 #脊醫王俊華

#骨質疏鬆 #世界骨質疏鬆日 #補肝腎 #鈣
#鎂
#毛淑敏中醫師 #營養師 #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強健骨骼 點只補鈣咁簡單?每年10月20日被定為「世界骨質疏日」,旨在提升全球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別以為只有長者才是高危人士,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今次請脊醫兼營養學家王俊華及中...
19/10/2025

【東方日報】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

強健骨骼 點只補鈣咁簡單?

每年10月20日被定為「世界骨質疏日」,旨在提升全球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別以為只有長者才是高危人士,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今次請脊醫兼營養學家王俊華及中醫師毛淑敏,教大家從飲食和日常生活入手,保持骨骼健康。
三大元素 營養攝取量
很多人以為強健骨骼最緊要補鈣,脊醫王俊華指出,鈣、鎂和維他D3才是護骨的鐵三角。鈣是骨骼和牙齒健康的主要素,對神經傳導、肌肉收縮和血液凝固有重要作用。「正常來說,1至3歲幼童每日鈣建議攝取量為300毫克、4至8歲小朋友約1,000毫克、9至18歲青年為1,300克、
19至70歲成人約1,000至1,200毫克,至於老人家每天約需1,200毫克鈣。大家可從牛奶、乳酪、綠葉蔬菜、豆腐等食物攝取。」

鎂有參與骨骼結構、能量代謝和神經肌肉功能,年齡屆乎1至18歲的每日攝取量按階段在80毫克至410毫克,成人至老年人在310毫克至420毫克之間,鎂會因性別攝取量略有不同,孕婦及運動員可能需要更多,可從杏仁、全穀物、菠菜、香蕉、黑豆或黑朱古力等食物攝取。至於維他命D3有助促進鈣質吸收,維持骨骼健康和支持免疫系統,1至18歲每日攝取量為15至25微克,成人為15至40微克,老人為20至50微克,維他命D3基本可從曬太陽獲得,再透過三文魚、鯖魚、蛋黃等食物攝取。
知多啲!提升吸收率
脊醫王俊華指當血液中的鈣濃度過高,可能代表骨骼正在流失鈣質。若補充的是吸收率低或品質不佳的鈣,身體便無法有效利用,反而造成鈣在體內積聚,有機會引發腎石風險或其他問題。
此外,單獨補充鈣而缺乏鎂與維他命D3,亦會令鈣無法有效轉化為骨質。有些人會以補充劑輔助,他指鈣與鎂主要於小腸吸收,若藥丸在胃中被胃酸破壞,吸收率便會降低,選擇膠囊補充劑便能有效保護營養。
中醫補肝腎安神
從中醫角度來看,毛醫師指出骨質疏鬆與肝腎健康有密切關係,腎主骨、藏精、生髓,骨骼以髓來充養;肝主筋,主泄、藏血,筋指的是筋膜、肌腱和韌帶等。故要補鈣、護養關節或解決骨質疏鬆問題,最好從肝腎入手處理。黑色食物入腎,如黑豆補腎滋陰、健脾利濕、袪風除痹,
黑芝麻補肝腎又養血,其他如紫菜和髮菜等對腎都有正面作用。

日常生活方面,可於早上7時到19時(脾胃經)和下午5時到7時(腎經)曬太陽或進行適量運動;閒時可按壓於足內側部,肉踝尖和腳跟腱間凹陷處的「太溪穴」,此乃腎經的補腎大穴。另可雙手擦熱,於腰背位置塗壇香按摩油,由上往下重複擦熱5至10分鐘至有熱感,可補腎安神。

#脊醫 #脊醫王俊華

#骨質疏鬆 #世界骨質疏鬆日 #補肝腎 #鈣
#鎂
#毛淑敏中醫師 #營養師 #東方日報

每年10月20日被定為「世界骨質疏鬆日」,旨在提升全球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別以為只有長者才是高危人士,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今次請脊醫兼營養學家王俊華及中醫師毛淑敏,教大家從飲食和日常生活入手,保持骨骼健康。

【東網脊字筆提】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初生嬰頭偏側 容易醒難掃風 頸神經受干擾有位四十歲的新手媽媽,多年來定期到脊醫診所接受頸痛治療,因此在兒子出生僅十天時便帶他前來檢查,由於分娩過程較為困難且耗時較長,擔心...
13/10/2025

【東網脊字筆提】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
初生嬰頭偏側 容易醒難掃風 頸神經受干擾

有位四十歲的新手媽媽,多年來定期到脊醫診所接受頸痛治療,因此在兒子出生僅十天時便帶他前來檢查,由於分娩過程較為困難且耗時較長,擔心這可能導致嬰兒頭部形狀略有異常,並觀察到嬰兒頸部很少轉向左側。她了解到脊醫不會使用藥物放鬆肌肉,而是採用非侵入性的方式進行評估與治療,因此希望透過專業意見協助兒子健康發展。

頸椎第一及第二節活動受限
在為嬰兒進行觸診檢查時,脊醫專注於頭部及頸部的評估,檢查顯示,嬰兒頭部形狀確有輕微不對稱,可能為斜頭症的初期表現,但屬於正常範圍,隨着生長發育,頭骨在自然塑形過程中通常會逐漸改善。關於頭部偏向一側的問題,經進一步檢查發現,嬰兒頸椎(特別是頸椎第一及第二節)關節活動幅度受限,伴隨肌肉及筋膜輕度繃緊,導致頭部轉動受限。這一現象可能與分娩過程中頭頸部受到的壓力有關,特別是長時間的產程可能對頸椎關節造成輕微功能性障礙。

輕柔矯正頸部轉動顯著改善

針對頸椎關節的問題,使用了專為嬰兒設計的輕巧脊醫矯正儀器,例如 Activator 方法或手動低力矯正技術,此儀器能精確控制施加力度,確保安全性和舒適度。

在嬰兒頸椎受限的區域進行了輕柔的矯正,旨在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並緩解筋膜緊張,治療過程中,嬰兒因短暫的不適而哭泣,是正常的反應。治療後,立即觀察到嬰兒頭部向左轉動的能力顯著改善,父母亦報告當晚嬰兒頭部轉動已變得更靈活自如。

神經系統對輕微干擾極敏感

這位新手媽媽提到,治療前嬰兒每晚頻繁醒來,約每半小時一次,且常出現嘔奶及無法順利排氣(俗稱「掃風」)的情況;治療後當晚,嬰兒成功排出氣體,且睡眠質量顯著提升,能連續睡眠超過兩小時,這些改善與頸椎矯正後神經系統功能的恢復可能有關。

嬰兒的神經系統對輕微的干擾極為敏感,頸椎關節的功能性障礙可能影響腦部與小腦之間的神經協調,進而影響肌肉控制及內臟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當頸椎關節活動受限時,影響了神經傳導,干擾內臟功能如消化系統或腸胃蠕動,導致嘔奶、排氣困難或睡眠障礙。而頭部偏向一側也可能影響吞嚥和排氣時的姿勢,進一步加劇消化問題。

嬰兒復原能力高毋須太擔憂

在第二次覆診時,嬰兒的頭部轉動靈活,無明顯不適,整體健康狀況良好。嬰兒的復原能力極高,這得益於其神經系統和骨骼系統的可塑性,根據臨床經驗,輕度的頸椎功能障礙在及早介入後,通常可在一至兩次治療內顯著改善,父母毋須過分擔憂,同時,建議透過適當的抱姿和餵養姿勢,如確保頭部中立位,協助嬰兒的自然恢復。持續觀察嬰兒的頭部形狀及運動發育,若有異常應及時求醫。

原文網址:初生嬰頭偏側 容易醒難掃風 頸神經受干擾 | on.cc東網 | 繽FUN星網 https://hk.on.cc/hk/bkn/cnt/entertainment/20251011/bkn-20251011120050822-1011_00862_001.html
#脊醫 #脊醫王俊華 #脊字筆提 #嬰兒

有位四十歲的新手媽媽,多年來定期到脊醫診所接受頸痛治療,因此在兒子出生僅十天時便帶他前來檢查,由於分娩過程較為困難且耗時

【Sundaymore】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葡萄醣胺|陰雨天關節痛?葡萄醣胺補充的迷思與真相葡萄醣胺|近年天氣變化或打風期間,不少人都會感到關節疼痛,尤其是本身有風濕或退化性關節問題者。這與氣壓、濕度及溫度...
12/10/2025

【Sundaymore】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

葡萄醣胺|陰雨天關節痛?葡萄醣胺補充的迷思與真相

葡萄醣胺|近年天氣變化或打風期間,不少人都會感到關節疼痛,尤其是本身有風濕或退化性關節問題者。這與氣壓、濕度及溫度改變有關,當氣壓遽然下降,會使關節內壓力改變並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疼痛。雖然西醫認為「風濕」本身未必能靠補充品治療,但保持良好關節健康,的確可減少痛症發作機會,當中,葡萄醣胺便是其中一個好選擇。

葡萄醣胺|關節痛與氣壓變化的關係

每逢天氣變化,特別是打風前後,不少人會感到關節疼痛。脊醫及美國註冊臨床營養學家王俊華指出,這種現象與氣壓轉變有關,尤其是患有風濕或退化性關節問題的人更為明顯。雖然西醫認為風濕與吸收補充劑無直接關係,如葡萄醣胺、軟骨素、骨膠原或透明質酸等,但維持良好的關節健康,確實能減少痛症出現的機會。

葡萄醣胺是甚麼?葡萄醣胺功效

葡萄醣胺(Glucosamine)是一種人體可自行合成的胺基單醣,主要存在於關節軟骨和關節液中,扮演關鍵的潤滑劑角色,幫助維持關節的靈活度與順暢運動。它是軟骨基質的重要成分,負責軟骨的修復和保護。隨著年齡增長或長期使用關節,體內合成葡萄醣胺的速度會下降,導致軟骨磨損和退化,這時補充葡萄醣胺能減緩軟骨退化,促進關節健康。

葡萄醣胺並非藥物,而是營養補充劑,主要為受損的關節組織提供養分,改善關節功能和減輕疼痛。雖然它不具備立即止痛效果,但長期補充有助延緩退化性關節疾病的進展,提升行動靈活性,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和需要關節保養者的重要選擇。正確使用葡萄醣胺,加上適度運動,能有效支持關節健康,改善生活質素。

葡萄醣胺無用還是被誤解?

王俊華醫生指出,坊間常有傳聞指西醫認為葡萄醣胺無效,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葡萄醣胺並非藥物,而是補充劑,主要功能是為勞損及老化的關節提供養分,減慢退化過程。由於它不具即時止痛效果,與止痛藥在20至40分鐘內見效相比,容易被誤解為「無用」。

葡萄醣胺配方與劑量 持續服用是成效關鍵

王俊華醫生提醒,服用葡萄醣胺需要有足夠劑量,並持續服用才見效,建議配合以下成分一同服用,有助提升關節潤滑度與修復能力:

– 葡萄醣胺,每日攝取量最少1,500毫克

– 軟骨素,每日攝取量最少1,200毫克

– 骨膠原(尤其是第二型膠原蛋白),每日攝取量最少3000毫克

– 透明質酸,每日攝取量最少100毫克(但目前尚未有明確數據支持)

改善大關節(如膝蓋)需持續服用1至3個月才開始見效;改善脊椎關節需連續服用半年,並選擇適合的配方與劑量,才可達至最佳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退化的關節即使補充後,也未必能完全回復至健康狀態。評估效果應以活動幅度、運動能力及活動時的痛楚減少為準,而非單純以「痛不痛」作為標準。

葡萄醣胺吸收方式與劑型選擇

葡萄醣胺應分早、午、晚三餐服用,以提升吸收率。膠囊形式比藥丸更佳,因能避免胃酸破壞,有效在小腸吸收。

關於糖尿病風險的謬誤

有傳葡萄醣胺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因其結構與葡萄糖相似。事實上,科學早已證明葡萄醣胺不會令血糖上升,亦無熱量,不會致肥或增加糖尿病風險。

葡萄醣胺|陰雨天關節痛?葡萄醣胺補充的迷思與真相

https://www.sundaymore.com/1719521

#脊醫 #脊醫王俊華 #風濕
#葡萄醣胺

葡萄醣胺|近年天氣變化或打風期間,不少人都會感到關節疼痛,尤其是本身有風濕或退化性關節問題者。這與氣壓、濕度及溫度改變有關,當氣壓遽然下降,會使關節內壓力改變並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疼痛。雖然西醫認為「風...

07/10/2025

🌟 歡迎來到日苗創堂的官方頻道!陪您深入探討NMN的抗衰老奇蹟,並學習適合在家中進行,提升能量、改善代謝的瑜伽動作🧘‍♀️🎤 主持人Christin 與臨床營養學家Anton攜手合作,介紹NMN的多重健康益處,送給希望延緩衰老.....

【Sundaymore】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颱風痛症|颱風樺加沙襲港!醫生:打風腳痛 風濕 3大雨天痛原因+緩解颱風痛症|打風前後感覺全身痠痛、頭重腳痛、腰酸背痛?不少人誤以為是風濕發作,結果用錯方法治療,...
22/09/2025

【Sundaymore】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

颱風痛症|颱風樺加沙襲港!醫生:打風腳痛 風濕 3大雨天痛原因+緩解

颱風痛症|打風前後感覺全身痠痛、頭重腳痛、腰酸背痛?不少人誤以為是風濕發作,結果用錯方法治療,不但難以根治,反而讓疼痛加劇、反覆不斷。脊醫王俊華指出,氣壓變化引發的痛楚,不一定全是風濕所致。曾有一位30歲女子求診腳痛,結果發現真正原因是腰椎問題。只有瞭解不同痛症的成因,才能對症下藥,達到真正治本的效果。

中醫觀點:風寒濕為「痹症」之源

中醫認為「風、寒、濕」三邪易侵人體,尤其在關節部位形成「痹症」,導致疼痛、腫脹與活動受限。這也是為何不少人會在天氣轉變時飲用祛濕茶或使用藥酒。

西醫觀點:氣壓與神經反應的交互作用

儘管「風濕」在西醫中並非一個明確診斷,但研究指出氣壓、濕度與溫度的變化確實可能影響疼痛感受。以下是幾個主流理論:

颱風痛症|1.氣壓理論 :氣壓急降 身體壓力平衡失調

當氣壓急劇下降時,人體內外的壓力失去平衡,特別是關節腔內部的壓力受到影響。關節是由關節液包圍的密閉空間,氣壓降低會使關節內的液體無法順利排出,導致液體積聚,令關節滑囊膨脹。這種膨脹會刺激感覺神經末梢,產生腫脹和疼痛感。此外,氣壓下降也可能影響到體內其他液體如血液與淋巴液的流動,使得頭部和身體出現頭脹、頭痛、全身不適等現象。

颱風痛症|2.炎症激活理論:濕氣重 筋膜、肌肉變緊

濕度增加和氣溫變化可能會促使已潛伏的炎症反應活躍。當濕氣滲入人體筋膜層,會造成肌肉纖維間變得「黏稠」,肌肉收縮和緊繃,形成所謂的肌肉「黏連」。這種狀態使人感覺全身酸痛、疲勞,特別是腰背和肩頸部位最為明顯。炎症和濕氣的結合不但加重肌肉負擔,也阻礙血液和淋巴循環,進一步加劇局部疼痛和不適感。

颱風痛症|3.神經敏感性理論:神經系統反應過度 舊患更易被激發

一些人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其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呈現過度反應,這會使疼痛感覺被放大。尤其是曾有拉傷、扭傷或關節炎等舊患者,這些部位的神經末梢往往較為脆弱且敏感。當氣壓或氣候突然變化時,這些舊患組織會產生壓迫和刺激,進而激發「氣痛」、「濕痛」以及關節麻木的不適症狀。這是因為神經系統的中樞敏感化,使得輕微的環境改變也能觸發強烈的疼痛信號,並且隨著時間,這種敏感性可能持續加劇,令恢復更加困難。

颱風痛症|案例分釋:OL腳痛確診腰椎間盤突出

颱風過後,這名三十歲OL感到腳部腫痛求診。她大學時是排球隊成員,因此有腳傷舊患,逢天氣變差便感到疼痛,她聽從母親意見,以為是濕氣作祟,飲用祛濕茶和塗抹藥酒,但效果短暫,疼痛反覆發作。她向同事談及腳痛,於是介紹下,決定求助脊醫。經詳細檢查後,發現她的膝蓋與腳踭活動正常,肌肉與韌帶無異常,但是腰部至下肢的神經路徑出現明顯痛感,並伴隨神經反射至腳部。X光顯示腰椎第三至第五節椎間盤明顯收窄,神經通道受壓,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問題引起腳痛原因

腰椎間盤突出是指椎間盤的髓核因退化或外力擠壓而突出,壓迫到脊椎神經線。若壓迫的是坐骨神經,疼痛可沿神經路徑延伸至臀部、大腿甚至小腿與腳踝,形成所謂的「放射痛」。這種疼痛常被誤認為是局部關節炎或風濕痛,尤其在氣候變化時更容易混淆,患者若未接受正確診斷,可能會長期依賴止痛藥或偏方,延誤治療,令疼痛惡化。

颱風痛症|打風氣壓改變 身體可能出現的5大反應

颱風來臨前後,身體可能會出現五大常見反應。首先,有人會感覺起身時頭重腳輕,整個人昏昏沉沉;其次,頭痛不一定代表生病,這往往是氣壓驟降帶來的不適。再者,腰酸背痛和肩頸抽痛也是典型症狀,讓人行動不便。此外,關節部位會出現麻痺感或隱隱作痛,令身體更加不舒服。最後,情緒容易煩躁,晚上疲累卻難以入眠。

氣壓與氣候變化不只影響關節和肌肉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個案的女子也因氣壓變化引發嚴重的鼻敏感症狀,頻繁打噴嚏與咳嗽。當氣壓降低及氣溫和濕度變化時,鼻腔黏膜容易受到刺激、腫脹,導致鼻塞、流鼻涕等過敏反應,這種情況被稱為「血管運動型鼻炎」或「溫差型過敏」。頻繁的打噴嚏和咳嗽會增加腹部內壓,使腰椎椎間盤承受更大擠壓,進一步加重腰臀和下肢的疼痛症狀。此外,這種疼痛形成惡性循環,因為痛楚令活動減少,血液循環不佳,加劇炎症反應。醫生提醒,氣壓與氣候變化不只影響關節和肌肉,也會引發或加重鼻敏感等問題,因此應同時做好鼻部保護及疼痛管理,避免症狀惡化並破壞生活質素。

颱風痛症|醫生:疼痛不應自行判斷

無論是關節痛、肌肉痛或神經痛,都不應僅憑天氣變化自行判斷病因。若疼痛持續或反覆發作,應尋求專業醫療診斷,找出真正根源,對症下藥,止痛類藥物只能暫緩症狀,而非根治問題。脊醫王俊華提醒,假如曾在天氣轉變時感到身體不適,不妨重新審視疼痛的來源,或許,答案不在風濕,而是在未曾注意的脊椎問題。

颱風痛症|緩解疼痛3招方法

若已就醫証實是風濕問題﹐脊醫王俊華又指可多沖熱水涼,增加血液循環,對紓緩疼痛有所幫助。日常生活的習慣也有助緩解因氣壓變化所帶來的身體影響。

* 保持室內乾爽,減少濕氣入侵體內。
* 多飲用暖水,避免攝取冰冷飲品,以保護身體不受寒冷刺激。
* 使用按摩滾筒或按摩球,針對肩頸、背部和四肢�的筋膜進行自我放鬆,配合深呼吸,有助放鬆神�經系統。
* 颱風來臨前後接受專業推拿或刮痧,有助於身體�「放氣排濕」。
* 風濕患者可多沖熱水涼,增加血液循環。

http://www.sundaymore.com/女性健康/weather-related-pain-1717748/

#脊醫 #脊醫王俊華 #風濕

【東網脊字筆提】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暑期沉迷打機 大一新生開學後頸痛頭痛開學季剛啟,一名剛踏入大學的新生因頸部僵痛、頭痛及手麻痹前來求診,原來他在考入心儀大學科系後,暑假期間徹底放鬆,日夜沉浸於電玩遊戲。脊...
12/09/2025

【東網脊字筆提】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

暑期沉迷打機 大一新生開學後頸痛頭痛

開學季剛啟,一名剛踏入大學的新生因頸部僵痛、頭痛及手麻痹前來求診,原來他在考入心儀大學科系後,暑假期間徹底放鬆,日夜沉浸於電玩遊戲。脊醫王俊華指出,長時間低頭玩遊戲的姿勢極易引起頸椎問題,甚至可能誘發胸廓出口綜合症,這在現代人中愈來愈常見。

低頭數小時 頸椎不堪重負

這位男生在求診時表示,為應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每天埋首溫書數小時,當時已偶感頭痛與頸部不適,為了專注備考,暫且不理。然而,長期低頭讀書的姿勢加重了頸椎負擔,考試壓力更讓他缺乏運動,無法有效紓緩肌肉緊張。

考試結束後,如釋重負,放榜得知獲期待已久學科取錄,暑假便全情投入打機,日間在客廳玩電視遊戲機,頭部前傾、肩頸肌肉緊繃;夜晚則躺在床上玩手機遊戲,雙手高舉或以手肘撐起身體,肩膀內縮,連續數小時不間斷。

根據人體工學,頭部平均重量約為5至6公斤,當頭部前傾15度時,頸椎所承受的壓力可達12公斤以上,若角度達到60度,壓力甚至超過27公斤;這種長時間的負荷會改變頸椎自然弧度,導致肌肉緊繃、關節功能失調,進而引發放射性頭痛與手麻痹。

不良姿勢致胸廓出口綜合症

經脊醫檢查,這位男生的頸椎弧度明顯變直,頸部肌肉極度緊張,觸診時頸部壓痛明顯,男生誤以為頭痛是單獨症狀,實則為頸源性頭痛,由頸椎問題引發的放射痛。進一步檢查發現,他躺床玩手機時的姿勢導致胸大肌過度收縮,壓迫胸廓出口的神經線,引起手部麻木,確診為胸廓出口綜合症。

胸廓出口綜合症是一種涉及鎖骨下動脈、靜脈及臂神經叢受壓的病症,常由不良姿勢、肌肉不平衡或肋骨異常引起,症狀包括上肢麻木、刺痛、肌肉無力,嚴重時可能出現頸部僵硬或胸部不適,易被誤認為心臟問題。影像學檢查(如X光或MRI)有助確認頸椎結構異常,而神經傳導測試可評估神經受壓程度。

幸運的是,男生胸廓出口綜合症的症狀尚未發展至嚴重階段,經過脊骨神經科的矯正治療,他的頸痛與手麻痹已顯著改善,但頸椎弧度問題仍需長期觀察跟進,以恢復頸椎自然曲線,減輕神經壓迫。

改善姿勢習慣 健康與娛樂並行

打機是不少人喜愛的消遣,若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肌肉與關節便會因缺乏活動而出現疲勞,甚至損傷,脊醫王俊華建議大家調整習慣,讓健康與娛樂並行。

•每隔20至30分鐘休息一次,放下手機或控制器

•改變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或縮肩

•做簡單的伸展運動,如頸部旋轉、肩膀放鬆、胸肌伸展

•使用人體工學椅與屏幕支架,保持頭部與眼睛水平

原文網址:暑期沉迷打機 大一新生開學後頸痛頭痛 | on.cc東網 | 繽FUN星網 https://hk.on.cc/hk/bkn/cnt/entertainment/20250911/mobile/bkn-20250911120057922-0911_00862_001.html

#脊醫 #脊醫王俊華 #脊字筆提 #頸痛

開學季剛啟,一名剛踏入大學的新生因頸部僵痛、頭痛及手麻痹前來求診,原來他在考入心儀大學科系後,暑假期間徹底放鬆,日夜沉浸

診所下午3:30 回復正常
08/09/2025

診所下午3:30

回復正常

由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至少維持至明早11時診所上午休息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07/09/2025

由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至少維持至明早11時

診所上午休息
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星島頭條】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常穿高踭鞋易患筋膜炎 脊醫揭1類人更高危 教3組瑜伽放鬆止痛來源網址 : 常穿高踭鞋易患筋膜炎 脊醫揭1類人更高危 教3組瑜伽放鬆止痛|星島頭條高跟鞋不是人人都適合穿?本港註...
02/09/2025

【星島頭條】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

常穿高踭鞋易患筋膜炎 脊醫揭1類人更高危 教3組瑜伽放鬆止痛

來源網址 : 常穿高踭鞋易患筋膜炎 脊醫揭1類人更高危 教3組瑜伽放鬆止痛|星島頭條

高跟鞋不是人人都適合穿?本港註冊脊醫王俊華向《星島頭條》分享病例,一位45歲女士「貪靚」每天都穿高跟鞋,加上1種問題,導致經常腰痠腳痛,連帶膝關節和盆骨都出問題。瑜伽導師黎樂欣分享3組動作,幫助伸展放鬆小腿和雙腳,紓緩肌肉緊張及痛楚。

常穿高踭鞋易筋膜炎 脊醫揭1類人更高危

本港註冊脊醫王俊華分享病例指,有位45歲打扮優雅的太太前來求診,說經常腳掌痛,無論腳趾、腳弓、腳踭經常有痛症,而且膝頭和腰也感到很累、很痠。他檢查發現,這位太太有扁平足。細問下,原來是每天都穿高跟鞋,所以引發一連串痛症問題,包括拇趾外翻、腳底筋膜炎、膝關節軟骨退化及盆骨功能性問題。

王俊華表示,一般人都知道高跟鞋對脊骨有不良影響,所以比較少病人第一次來脊醫診所檢查會穿高跟鞋。該太太求診當日,正是穿很高的高跟鞋來,並說這樣整個人看起來優雅很多,尖頭高跟鞋就更好看,大學時已開始每天穿著。縱使知道自己有扁平足,穿起來很辛苦,依然照穿可也,覺得年輕就是本錢,影響應該不大。

為甚麼扁平足更不宜穿高跟鞋?

王俊華強調,扁平足的人雙腳容易疲累,再加上常穿高跟鞋,痛症便容易出現。扁平足是站立時,腳掌內側的腳弓消失,腳底的拱橋呈現扁平。每當人體在步行或跑步,足弓會根據各種地形,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做到吸震和平衡的作用。扁平足改變了正常步行的力學,因而影響了走路姿勢,產生不同的慢性足部問題,包括足弓痛、足底筋膜炎、拇趾外翻、蹠痛(腳前掌疼痛)、膝痛、足部及小腿肌肉勞損等。

他表示,這位扁平足的太太多年來穿高跟鞋,步姿也出現問題,腳弓功能失去,走路時雙膝向內曲,盆骨向後扭,所以除了腳掌痛,膝和腰也會痛。他故提醒她不要再穿高跟鞋,這是首先要做的事。

他然後以脊骨神經科的手法矯正有問題的盆骨,並紓緩筋膜的張力及增加血液循環。拇趾外翻則需要每晚戴上專用趾箍,改善變形的拇趾。至於扁平足根本問題,便要按腳形訂造特製鞋墊,以承托崩塌的足弓,為腳掌重新給予彈弓功能,使患者不再容易腳痛疲累。該太太使用特製鞋墊後,亦改穿了波鞋或平底鞋,經過兩個月的療程,痛楚已經消失。

導師教3組瑜伽放鬆 紓緩小腿腳板痛楚

瑜伽療癒導師黎樂欣(Zora)則提醒, 女性因為貪靚經常穿著高跟鞋,高跟鞋會使足部的自然弧度受到影響,增加了對腳踭,膝頭和腰部的壓力。長時間穿著高跟鞋可能導致肌肉緊張和不適,特別是小腿和腳板位置,而本身有扁平足的,則會進一步加劇這種情況。她示範3組瑜伽動作,有效地緩解這些不適,恢復身體的平衡。



1. 下狗式(Downward-Facing Dog)

步驟:

由嬰孩式開始,先腳趾踩地,臀部升起。進入下狗式動作,腿伸直,腳跟向地下方向踩地。
初學者可曲膝,感受到上背腋下有伸展皆可。進階者可在下狗式中把腳趾升起,腳踭前腳掌仍然貼地,小腿後腳跟伸展感覺會更加加強。
在這個姿勢停留約3-5個深長呼吸,然後慢慢地回到嬰孩式。
效果:

下狗式能有效伸展小腿、腿部和背部的肌肉,減輕因高跟鞋引起的緊張感。
這個姿勢也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身體的整體放鬆。
2. 腳趾深蹲(Toe Squat)

步驟:

先跪在地上,腳趾踩地,臀部貼近腳踭坐下,重心位置在全部和腳踭,盡量保持背部挺直,保持平衡。
如果感到不穩,可以把兩舊瑜伽磚放在身體的兩旁,雙手瑜伽磚保持平衡。能夠平衡的,雙手放在大腿上,放輕鬆就可以。
保持這個姿勢,感受腳底和小腿的拉伸,保持5-10個深呼吸。
效果:

腳趾深蹲是一種有助於增強腳部力量和靈活性的瑜伽姿勢。它特別適合那些經常穿高跟鞋或有扁平足問題的人。
這個姿勢可以有效地伸展腳踭和腳底,改善平衡感,並緩解因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引起的疲勞。
注意事項:

如果有腳跟或膝頭的傷痛,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練習。
3. 腿部拉伸(lying hamstring stretches)

步驟:

先躺在地上,雙腳曲膝頭腳掌踩地,緩慢抬起一隻腳,勾起腳掌,初階者可以加沒有彈性的瑜伽帶協助。
用雙手捉瑜伽帶,手踭想向地下下沉,肩膊不要聳起,放鬆就可以,感受腿筋的拉伸,保持這個姿勢5-10個深長呼吸,然後放鬆。

來源網址 : 常穿高踭鞋易患筋膜炎 脊醫揭1類人更高危 教3組瑜伽放鬆止痛|星島頭條
https://www.stheadline.com/exercise/3494703

#脊醫王俊華 #脊醫

高跟鞋不是人人都適合穿?本港註冊脊醫王俊華向《星島頭條》分享病例,一位45歲女士「貪靚」每天都穿高跟鞋,加上1種問題,導致經常腰痠腳痛,連帶膝關節和盆骨都出問題。瑜伽導師黎樂欣分享3組動作,幫助伸展放鬆小.....

【東網脊字筆提】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天氣不穩腳痛 誤會風濕發作 原來腰椎間盤突出台風季節連場黑雨,一位四十歲男子感覺腳部腫痛加劇,以為是風濕舊患復發,遂求醫,經檢查發現他的腳部並無明顯腫脹,痛症的根源來自腰...
01/09/2025

【東網脊字筆提】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
天氣不穩腳痛 誤會風濕發作 原來腰椎間盤突出

台風季節連場黑雨,一位四十歲男子感覺腳部腫痛加劇,以為是風濕舊患復發,遂求醫,經檢查發現他的腳部並無明顯腫脹,痛症的根源來自腰椎。脊醫王俊華指出,每逢濕度劇烈變化的日子,腰痛與腳痛的求診個案明顯增加,這正好反映不少人誤以為關節痛與風濕有關。

止痛藥只能暫緩 腳痛源自腰椎問題

這位四十歲男子在台風過後求診,他大學時期是籃球隊成員,導致腳部有舊患,他表示每逢天氣轉變便感到腳痛,以為濕引起,於是嘗試飲用祛濕茶、塗抹藥酒,但效果不彰;也看過西醫,服用消炎止痛藥雖暫時緩解,但藥效一過疼痛便復發。他原本猶豫是否該看脊醫,誤以為脊醫只處理脊椎問題,後來經朋友介紹,他才前往診治。

在診斷過程中,發現他的膝蓋及腳踭活動正常,無腫脹或發熱,肌肉與韌帶亦無異常;反而在檢查腰部至下肢時,他出現明顯痛感,並有神經反射至腳的徵狀。安排X光檢查,報告顯示腰椎第三至第五節椎間盤明顯收窄,神經通道受壓,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

此外,他近期因氣壓變化引發鼻敏感,頻繁打噴嚏及咳嗽,這些動作進一步加劇腰臀及腳部疼痛,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中西醫角度 天氣與關節痛的關聯

在中醫理論中,風、寒、濕被視為引發「痹症」的外邪,容易侵入關節,導致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這也是為何不少人會在天氣轉變時飲用袪濕茶或使用藥酒來紓緩不適。

而在西方醫學中,雖然「風濕」並非一個明確的診斷名稱,但有研究指出,氣壓、濕度及溫度的變化可能影響關節疼痛,尤其是曾受傷或患有退化性疾病的部位。以下是幾個主流理論。

- 氣壓理論:氣壓下降可能導致關節內壓力改變,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疼痛。

- 神經敏感性理論:某些人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神經系統反應過度,導致疼痛加劇。

- 炎症激活理論:氣溫與濕度變化可能促使體內潛伏的炎症反應活躍,尤其是細菌曾侵入的部位。

儘管這些理論在科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氣壓變化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釋之一,而細菌理論則能部分說明為何抗炎治療有效。無論如何,一旦出現痛症,都應及時求醫,找出真正根源,採用正確治療方法,而不應僅憑天氣變化自行判斷病因。

原文網址:天氣不穩腳痛 誤會風濕發作 原來腰椎間盤突出 | on.cc東網 | 繽FUN星網 https://hk.on.cc/hk/bkn/cnt/entertainment/20250830/bkn-20250830120039384-0830_00862_001.html

#脊醫 #脊醫王俊華 #脊字筆提 #風濕

台風季節連場黑雨,一位四十歲男子感覺腳部腫痛加劇,以為是風濕舊患復發,遂求醫,經檢查發現他的腳部並無明顯腫脹,痛症的根源

【星島頭條】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錯姿勢用電腦易致脊椎側彎 常常腰痠背痛 專家教3招止痛伸展脊椎脊椎出現問題,可引致頸痛、腰痛、頭痛、手腳麻痹,甚至全身僵硬,對於脊椎側彎的人,就更容易出現脊骨的功能性問題。本...
19/08/2025

【星島頭條】香港註冊脊醫 王俊華 Dr. Antonio Wong

錯姿勢用電腦易致脊椎側彎 常常腰痠背痛 專家教3招止痛伸展脊椎

脊椎出現問題,可引致頸痛、腰痛、頭痛、手腳麻痹,甚至全身僵硬,對於脊椎側彎的人,就更容易出現脊骨的功能性問題。本港註冊脊醫王俊華接受《星島頭條》訪問分享脊椎側彎的病例,提醒要注意使用電腦時的姿勢。瑜伽療癒導師黎樂欣則分享3招伸展動作,有助紓緩腰背痠痛。

甚麼是脊椎側彎?

王俊華醫生指,脊椎側彎(Scoliosis)是指患者的脊椎不正常的側向曲線,而有些患者的脊椎更呈扭轉。在X光檢查時,從X光片中看到的脊椎是呈現S形或C形而非筆直。大部分患者為先天性脊椎側彎,兒童的發育期是控制的關鍵時刻,定期檢查及跟進,有機會防止側彎角度加速惡化。

對於患有脊椎側彎的成年人,由於脊椎在不平衡的形態下支撐著身體,會比較常感到腰痠背痛,並且特別容易脊椎關節功能出現問題。脊骨神經科的手法矯正,把有問題的脊骨矯正,有助紓緩腰痛、頸痛等徵狀。故此,患有脊椎側彎的任何年齡人士,均建議定時檢查,而發育中兒童,則要更加要小心注意。

用電腦2姿勢易致脊椎側彎 腰痠背痛纏身

王俊華醫生分享指,一名患有脊椎側彎的年輕會計師,有天早上起來發覺落枕,於是輕輕擰頭、頸,希望放鬆繃緊的頸肩,可惜這個動作反令頸部即時僵硬,頭也不能轉動,於是前來求助。這位患者側彎角度少於20°,屬於較輕微的脊椎側彎徵狀,由於知道他經常需要使用電腦工作,需要定期檢查及接受矯正,亦特別提醒要注意日常姿勢,用電腦時避免頭部過度前傾,使頸椎受壓導致錯位。手肘亦要屈曲成80°至100°,並承托在座椅手柄上,不要放得太前。

側身坐是大忌,應該腰背挺直緊靠椅背,可借助軟墊承托減輕腰背壓力。電腦螢幕放於正前方與眼睛成水平線,使用桌上電腦有助較佳的坐姿,假如要長期使用筆記型電腦,則建議額外加一個鍵盤,並把筆記型電腦放高,令眼睛可水平線望向螢幕,這樣能避免頭部過度前傾。

瑜伽導師教3招止痛伸展脊椎

瑜伽療癒導師黎樂欣Zora 提醒,多做伸展長時間坐著成為許多人的常態,這對身體健康造成了挑戰。作為瑜伽理療導師,加上本身也有脊柱側彎,明白久坐後的不適,她介紹一些瑜伽伸展動作,可緩解因長時間坐著而引發的不適。

+1


伸展動作|1. 簡易坐貓牛式

盤膝坐下,骶骨在地,雙手捉住腳腕,吸氣時心口向前及輕微向上延伸,呼氣時拱背感受背部的拉伸。配合呼吸吸氣,向前呼氣向後可以重複做一次為之一組,每天可以做三組。

如果做此動作有感覺到下腰擠壓和不適,謹記心口向前推的時候可不用推太盡。心口不只是向前的力,也要有輕微向上延伸,拉長肚皮的感覺。

伸展動作|動作2. 簡易坐扭腰

盤膝坐下,骶骨在地,吸氣拉長脊骨升高雙手,呼氣時將身體向右邊扭動,右手按背後地下,左手推開右腳,保持3-5個深長呼吸,在每一個呼氣時感受自己的腰部扭展。

脊骨感到扭動,下腰背會得到伸展,緊記轉另一邊,再重覆動作,左右平衡。如有需要可以墊高臀部位置,可令尾骨指向地下,不會向後跌,脊骨更容易挺直,同時膝頭壓力減輕。

伸展動作|動作3. 簡易坐側彎

盤膝坐下,先感受兩邊臀部是否平衡,如有需要可以墊高臀部位置,令尾骨指向地,防止身體不受控制地向後跌,令脊骨更容易伸直,同時膝頭壓力減輕。

右手按地,吸氣時升高左手,拉長左腰側。呼氣時,身體向右側彎,注意臀部要盡量緊貼地下,在姿勢中維持約5-10個腹式呼吸,吸氣回正。轉邊,左右都有伸展。

進階者,可以把近地的手踭貼在地面,但要留意臀部,特別是骶骨是要在地上的。整組動作,配合側彎和腹式呼吸,可以激活肋間肌,腹部,腰側肌肉。簡易坐讓髖部和骨盆區域放鬆,減輕周圍肌肉和關節的緊張。骨盆成水平和平衡的,血液可以自由地流過下半身,亦可以促進循環。

以上動作不僅能改善脊柱的靈活性,還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的姿勢,從而減少坐久所帶來的身體不適,除了坐在地上做,初階者也可以選擇坐在椅子上做。

來源網址 : 錯姿勢用電腦易致脊椎側彎 常常腰痠背痛 專家教3招止痛伸展脊椎|星島頭條
https://www.stheadline.com/exercise/3486667

#脊醫王俊華 #脊醫

脊椎出現問題,可引致頸痛、腰痛、頭痛、手腳麻痹,甚至全身僵硬,對於脊椎側彎的人,就更容易出現脊骨的功能性問題。本港註冊脊醫王俊華接受《星島頭條》訪問分享脊椎側彎的病例,提醒要注意使用電腦時的姿勢。瑜伽...

Address

North Point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脊醫王俊華痛症常識分享 Dr. Antonio Wong Chiropractic Shari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