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house: Centre for Mindfulness and Compassionate Living 點燈人正念生活中心

  • Home
  • Hong Kong
  • Quarry Bay
  • Lighthouse: Centre for Mindfulness and Compassionate Living 點燈人正念生活中心

Lighthouse: Centre for Mindfulness and Compassionate Living 點燈人正念生活中心 This is an online platform created to the furtherance of the knowledge, and encourage the practices

This is a page dedic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well-being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Mindful Self-Compassion. The Mindful Self-Compassion program and its components are developed by Dr. Kristin Neff and Dr. Chris Germer by integrating ancient Buddhist wisdom and theories in modern psychotherapy. This is a platform where we could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mindfulness and self-compassion, as well as upcoming events related to Mindfulness or Self-Compassion in Hong Kong, and all around the world.

前陣子因為家父離世令「點燈人正念生活中心」暫停了更新。在此向大家講一聲「不好意思」,我們又再次的「無聲消失」了好些時間。收拾了心情,又是我們重新出發的時候。接下來,我們將有兩個重要消息於日內向大家宣佈,請密切留意我們的社交媒體。
10/09/2025

前陣子因為家父離世令「點燈人正念生活中心」暫停了更新。在此向大家講一聲「不好意思」,我們又再次的「無聲消失」了好些時間。

收拾了心情,又是我們重新出發的時候。接下來,我們將有兩個重要消息於日內向大家宣佈,請密切留意我們的社交媒體。

08/07/2025
隨著與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合辦的八星期課程結束,第29屆的課程隨即展開。新一屆的課程,我們將告別沙宣道的道場,移師到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進行。由熟悉的環境、 場地、設施,轉換到新的道場,在教學方面亦需要有所調整,亦彰顯生命無常。縱使環境改變...
01/07/2025

隨著與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合辦的八星期課程結束,第29屆的課程隨即展開。新一屆的課程,我們將告別沙宣道的道場,移師到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進行。

由熟悉的環境、 場地、設施,轉換到新的道場,在教學方面亦需要有所調整,亦彰顯生命無常。縱使環境改變,我們以「認證為本」的手法推廣正念與自我關懷的初心不會改變。

這屆課程結束後,我們將會準備今年度重點的項目。希望到時可以見到曾參加我的課程,並希望和我們一起努力,在本地推廣靜觀自我關懷的的各位同修。

#終於來了

重要事項:本月的晚間共修將會改期至 7月3日,晚上9時至9時30分進行。不便之處,敬請原諒。已報名參加的朋友們,你們會收到一封由ZOOM發出的更改通知。有興趣與我們一起修習的朋友們,亦可以把握這機會參加。
25/06/2025

重要事項:

本月的晚間共修將會改期至 7月3日,晚上9時至9時30分進行。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已報名參加的朋友們,你們會收到一封由ZOOM發出的更改通知。有興趣與我們一起修習的朋友們,亦可以把握這機會參加。

你有看過小孩笑嘛? 小孩事無大小都可以大笑一頓。而你呢?什麼時候你會笑?成年人的世界裡,笑是因為你聽了一個很好笑的笑話、因為見到很好笑的畫面、等等。不過,小孩子笑,是不需要任何原因。小時候快樂很簡單,成年過後發現簡單很快樂。許多同修都會問:...
09/06/2025

你有看過小孩笑嘛? 小孩事無大小都可以大笑一頓。而你呢?什麼時候你會笑?成年人的世界裡,笑是因為你聽了一個很好笑的笑話、因為見到很好笑的畫面、等等。不過,小孩子笑,是不需要任何原因。小時候快樂很簡單,成年過後發現簡單很快樂。

許多同修都會問:我的修習正確嘛?我的修習成功嘛?其實什麼是「正確」,什麼是「成功」,取決於我們的「初心」。假如你修習是為了「放鬆」,那當你感到放鬆時,你的修習便「成功」、「正確」。又假如你修習是為了要感到內在平安,那當你感到內在平安時,你的修習便「成功」。不過若你的修習是「無求」,那當下你便成功了。

有些答案是我們停止發問後才會出現。

#禪修 #自我關懷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常忘了對自己溫柔以待。6月份的晚間共修,我們將以「對自己慈心」為主題。真正的慈心不是逃避痛苦,而是面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苦難,給自己一份溫暖與理解。慈心修習,讓我們學會在苦難中仍能保持內心的柔軟與力量。這是一條通往平...
02/06/2025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常忘了對自己溫柔以待。6月份的晚間共修,我們將以「對自己慈心」為主題。

真正的慈心不是逃避痛苦,而是面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苦難,給自己一份溫暖與理解。

慈心修習,讓我們學會在苦難中仍能保持內心的柔軟與力量。這是一條通往平靜與自我接納的道路。

📅 時間:6月27日(星期五)9:00-9:30
💻 地點:線上(免費)

一起在夜晚的寧靜中,給自己一份慈悲的禮物。歡迎留言或私訊報名!

#靜觀 #自我關懷 #晚間共修 #心靈成長長 #免費共修 #內在平靜

對於近日發生學童自殺,我們為年輕人逝去及其影響的家人、朋友感到深感哀痛。對於有教育界公眾人物以不負責任的方式轉載相關新聞,並將學童自殺新聞與其個人的所提供的校本學童精神健康活動掛勾,為自己私人工作作招徠,我們感到這種做法並不恰當。香港大學香...
30/05/2025

對於近日發生學童自殺,我們為年輕人逝去及其影響的家人、朋友感到深感哀痛。

對於有教育界公眾人物以不負責任的方式轉載相關新聞,並將學童自殺新聞與其個人的所提供的校本學童精神健康活動掛勾,為自己私人工作作招徠,我們感到這種做法並不恰當。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以往曾於2004年出版過一冊《探討傳媒對自殺的影響:自殺新聞報導建議》,並因應新媒體的變化,他們於2015重新出版一本名為《自殺新聞報導及網絡信息發布實用手冊》,為大眾處理有關自殺的新聞或訊息時,提供一些指引。

以下是一些在手冊裡曾提及的原則及建議,在今次事件上,是值得媒體再次注意的:

1)顧及電子傳媒對公眾的巨大影響力: 除非新聞與社會及公眾利益有著重要的關連,傳媒及個人宜低調處理有關新聞(例如報章應在內頁刊登有關新聞)。電台及電視等媒體若真的提及有關新聞,必須顧及電子傳媒對公眾的巨大影響力﹐而把有關新聞安排在非主要新聞時段內播出。

2)保障私隱及顧及高危人士潛在危險:傳媒工作者在報道時應盡力減少造成傷害的可能性,要尊重自殺事主及家人的私隱,避免增添他們的傷痛,避免向自殺死者所屬的群體(包括網上群組)、居住的地方貼標籤,造成污名化,令他們承受重的心理壓力。

3)在選題與編輯:除非涉及公眾利益或重大公眾關注的事件,避免將自殺新聞刊於頭版或傳媒網站首頁,盡量避免使用特大字體標題;另外,亦應避免自殺方法或單一自殺原因放在標題上。

4)報道內容方面:避免詳述自殺方式、過程,及如何獲取自殺工具之細節;避免將自殺原因簡單化。

5)網站:避免把自殺新聞列為網站首頁及推薦熱點;避免在自殺新聞之間建立相關鏈接。反之應將自殺新聞鏈接到相關防止自殺團體或精神健康服務網站。

6)求助資源:在提到個別自殺案件時,同時提供一些防止自殺的輔導機構或服務的資料 , 如撒瑪利亞會和其他志願機構的聯絡電話和相關資料,以便有需要者尋求其他解決方法。

我們在此列出有關原則及建議,是該名教育界意見領䄂的大部份帖文,都未能符合前文曾提及的部份指引。在此我們希望公眾人物應明白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及影響力,在日後轉載有關的新聞時,可以參考報道自殺新聞的指引,並作出恰當的報道。

2025年度的「 #靜觀自我關懷(八星期)」夏季課程將於六月至七月期間於香港大學舉行。課程按照美國「靜觀自我關懷中心」的 2025課程準則作藍本,是官方導師培訓課程的必修課程。課程導師溫博士著重結合「實證為本」的原則與「入世的智慧」,讓大家...
24/05/2025

2025年度的「 #靜觀自我關懷(八星期)」夏季課程將於六月至七月期間於香港大學舉行。課程按照美國「靜觀自我關懷中心」的 2025課程準則作藍本,是官方導師培訓課程的必修課程。

課程導師溫博士著重結合「實證為本」的原則與「入世的智慧」,讓大家能夠以深入淺出、具科學化而又實用的方式學習正念與自我關懷。研究成果顯示,培養自我關懷的態度,有效提昇面對壓力的應對能力。

想與我們一起修習的朋友,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報名參加課程的朋友可以透過二維碼(或留言內的報名連結)報名。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22/05/2025

我們可以透過輕輕接觸自己的身體或內在溫柔的對話培養 #自我關懷。

不過,你可有想過可有想過為什麼溫柔觸摸以及內心真誠的祝福能夠讓人有平安自在的感覺呢? 近年有關「自主感官經絡反應」(ASMR) 的討論與科學研究或許讓我們可以更了解這些自我關懷技巧背後的科學理論。

有興趣和我們一起學習如何透過簡單而生活化的方式培養自我關懷嗎?

本年度的夏季「靜觀自我關懷(八星期)課程」將於六月開課。課程將移師 #香港大學 薄扶林校院舉行。

官方認證的八星期課程明天開始報名,有興趣的朋友請留意我們明天的公布!

5月份的晚間共修因未能預期的狀況需要改期,不便之處,敬請原諒。共修將改為5月30日晚上9時至9時30分。已登記的朋友,你們會收到ZOOM系統的通知。
19/05/2025

5月份的晚間共修因未能預期的狀況需要改期,不便之處,敬請原諒。共修將改為5月30日晚上9時至9時30分。已登記的朋友,你們會收到ZOOM系統的通知。

心理學家榮格說:「你所抗拒的,不只會持續存在,還會越來越強大」 。許多我們的苦惱就由此而成,因此能與生活中的萬事萬物和解,是我們活得快樂的其中一個元素。花一點時間,去想一想現在的你最討厭什麼?你最討厭的,往往都是我們最抗拒的人和事。要與這些...
13/05/2025

心理學家榮格說:「你所抗拒的,不只會持續存在,還會越來越強大」 。許多我們的苦惱就由此而成,因此能與生活中的萬事萬物和解,是我們活得快樂的其中一個元素。

花一點時間,去想一想現在的你最討厭什麼?你最討厭的,往往都是我們最抗拒的人和事。要與這些自己討厭的、不喜歡的人和事(包括自己)和解,我們需要一點耐性與修習。假如你討厭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妨以下的方式作修行,與自己好好和解。

遇上負面情緒,(和許多人都一樣)我們會抗拒承認自己是一個有負面情緒的人。我們或有要去消滅、逃避負面情緒、或者對它們感到麻木。不過,我們亦可以試試去探索以下的可能性:或許我是一個有負面情緒的人(好奇的探索)。可以的話,再試試去感受一下:我真的是一個有負面情緒的人(如實感知當下的狀況)。然後,再去試試是否可以容讓自己是一個有負面情緒的人(容讓當下的狀況存在)。可否給自己一點空間,接受自己是一個有負面情緒的人(平靜地接納當下的狀況)。當我們能如實覺察到我是有負面情緒的人,我們又是否可以有去原諒、包容、接納、安撫有負面情緒的自己(友善回應當下的狀況)的可能性?

慢慢你會發現,當你再次感到負面情緒的時候,不再那麼抗拒了,可以成為更好的人。

5月是國際精神健康關注月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Month) ,讓我借此機會提醒醒各位面對壓力時好好照顧自己的重要性。人類與生俱來的壓力反應往往讓我們採取以對抗、逃避或麻木的方式予以回應。這三種我們應對外來壓力的...
12/05/2025

5月是國際精神健康關注月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Month) ,讓我借此機會提醒醒各位面對壓力時好好照顧自己的重要性。

人類與生俱來的壓力反應往往讓我們採取以對抗、逃避或麻木的方式予以回應。這三種我們應對外來壓力的方式,會內化成為我們看待自己的態度(特別是當我們成為自己壓力的源頭的時候)。內化的壓力反應,造成我們自己的嚴苛批評、對自我的疏離、不停地思前想後的心理模式。這種壓力回應的方式,許多時候令我們的身心長期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其實,除了這種天生的壓力反應外,我們還可以選擇以「 #關懷的態度」回應當前的壓力。以對自己關懷的方式回應,不單有效減低我們對壓力回應的過敏反應,亦有助我們以從容的心懷迎接當的困難,提昇我們的復原力。

研究顯示,當我們以「 #關懷模式」回應壓力,能夠減少我們體內的皮質醇(壓力賀爾蒙)並提昇心跳變異率(Heart Rate Variability)(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互動)。以上種種改變,都有助我們能夠以更有效的方式面對壓力與困境。

不妨就由這個月開始,讓我們在生活中投放一點時間培養對自己的關懷。我們可以由輕輕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靜靜留意自己的呼吸開始,提醒自己,我們與我們所關心的人一樣,都有著被關顧、被憐惜的需要。

Address

Quarry Bay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Lighthouse: Centre for Mindfulness and Compassionate Living 點燈人正念生活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Lighthouse: Centre for Mindfulness and Compassionate Living 點燈人正念生活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LIGHTHOUSE: MINDFUL SELF-COMPASSION HONG KONG

[ABOUT THE PAGE] This is a page dedic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well-being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and self-compassion in Hong Kong.

The page is created with the intention to bring the practice of self-compassion to a wider audience, in regardless of their gender, colors, social status, religious affiliations, etc. We encourage the practice self-compassion is not to make ourselves feel better; we need self-compassion because setbacks (and suffering) is inevitable in our daily lif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we were taught to focus 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self, and very often the well-being of the collective often supersede the need of the individuals. And thus, the betterment of the self as a core virtue to person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llective. We may try to change in ways that allows us to be healthier and happier; but this is done not because we are worthless, or unacceptable as we are. We may also change because we care about ourselves! That is why I think self-compassion is for everyone.

This is a platform where we could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mindfulness and self-compassion, as well as upcoming events related to Mindful Self-Compassion (MSC) in Hong Kong. This is also a community where local people can get access to the wisdom, or to get inspired by the practices of others around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