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澈中醫診所

明澈中醫診所 本專頁所有文章本著衛教為目的,致力於發揚古中醫學,破解中醫迷思。 醫療服務

《自我偵查站》Vol.5 【呼吸如何影響緊我哋嘅情緒?】現代生活節奏急促,情緒波動大已經成為不少人嘅日常經驗情緒一煩躁,呼吸就變得急促你有冇試過——做完深呼吸,心情突然安定晒?呢啲絕對唔係巧合,而係呼吸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其實「呼吸」就係調...
29/07/2025

《自我偵查站》Vol.5
【呼吸如何影響緊我哋嘅情緒?】

現代生活節奏急促,
情緒波動大已經成為不少人嘅日常經驗
情緒一煩躁,呼吸就變得急促
你有冇試過——
做完深呼吸,心情突然安定晒?
呢啲絕對唔係巧合,
而係呼吸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
其實「呼吸」就係調節情緒嘅一條隱形通道

⭐現代神經科學指出:呼吸節奏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ANS),
即控制緊心跳、消化、壓力反應等。
👉慢呼吸會刺激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令身體進入放鬆、修復狀態(Rest & Digest)。
👉急促淺呼吸會刺激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令人進入戰鬥/逃跑模式(Fight or Flight),易焦慮、心跳加速。

當副交感神經被激活時,
大腦會釋放出一系列影響情緒嘅神經傳導物質與荷爾蒙,包括:
血清素:提升快樂感,減輕焦慮
催產素:促進安全感與人際連結
褪黑激素:協助入睡與情緒穩定

呼吸節律透過迷走神經傳遞訊號至大腦,
調節杏仁核與下視丘等情緒中樞,使人情緒更易平穩。

⭐中醫觀點:呼吸通肺氣,調神養心
在中醫理論中,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與心神息息相關。
1.肺氣通暢,情緒自然清明。
當呼吸深而綿長,肺氣得宣,氣機調和,心神自然安定。
2.形正則氣順,氣順則神清。
人體姿勢正確,呼吸自然流暢,氣血運行順暢,神志就會清明安寧。
3.氣滯則情鬱,氣逆則焦躁。
如果呼吸短促、胸悶、氣不順,往往容易情緒鬱結、煩躁不安。

🔥簡單呼吸練習 → 安撫情緒
📍4-7-8 呼吸法📍
吸氣4秒
閉氣7秒
呼氣8秒。

效果:平衡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活動,有助紓壓與改善入眠。
💡 每日做 4–8 次,幫助減壓、安神、入睡快。

👉配合中醫小技巧:
按壓「內關穴」(手腕橫紋上兩吋,兩筋之間)
有助平穩心神、紓緩焦慮。

呼吸就係你隨時攞得起嘅情緒開關
唔洗特別工具,只要願意覺察、願意練習,一呼一吸之間,就可以由焦慮返到平靜,由混亂走向清明。
下次情緒一緊張,不妨停一停,慢慢呼吸,試下聽聽自己身體嘅聲音。
你會發現,身心其實一直都想同你合作。

❤溫柔提醒❤
情緒,就係你內在氣息嘅一面鏡子。
當你學識掌握呼吸,
就等於學識咗用自己雙手安撫情緒嘅力量。
唔一定要複雜,
就由每日一分鐘的覺知呼吸開始,
慢慢,你會發現——
情緒唔再操控你❗
#中醫 #深呼吸 #情緒 #情緒健康 #健康人生

《中醫小迷思》Ep.2 係寒底定熱底?🤔健康嘅真正關鍵係 👉 陰陽平唔平衡?喺診症入面,好多病人會問:「我係寒底?定熱底?」 但中醫睇身體,唔止寒熱咁簡單。你覺得自己怕凍、手腳冰冷,認為係寒底;  又或者經常出汗、易上火,認為係熱底。 但其...
19/07/2025

《中醫小迷思》Ep.2 係寒底定熱底?🤔
健康嘅真正關鍵係 👉 陰陽平唔平衡?

喺診症入面,好多病人會問:「我係寒底?定熱底?」
但中醫睇身體,唔止寒熱咁簡單。
你覺得自己怕凍、手腳冰冷,認為係寒底; 又或者經常出汗、易上火,認為係熱底。
但其實,呢啲只係身體表面症狀,
背後更深層嘅係 👉 陰陽是否平衡?

💡唔好誤會:
怕凍 ≠ 寒底
怕熱 ≠ 熱底

好多人以為只要睇怕冷定怕熱就可以知道體質,

但其實:
👉有啲人手腳凍唔係因為寒,
而係陽氣唔夠動力推去末梢
👉有啲人面紅易燥未必真係陽盛,
可能係陰虛無法制衡陽氣
👉仲有啲人係虛中有實、寒熱夾雜,
更加唔可以武斷

❗以「氣血」為例,拆解陰陽層次分法:
1️⃣第一層:氣與血的基本陰陽屬性
氣:無形、主動、推動功能,屬陽
血:有形、物質、滋養作用,屬陰

2️⃣第二層:氣之陰陽
氣雖然整體偏陽,但氣之內又可以再分陰陽:
衛氣(陽中之陽):更陽,外在、防禦、主表面流行(如保護皮膚、抵抗外邪)
營氣(陽中之陰):偏陰,內養、入血脈、滋養五臟六腑(類似血氣,行於經絡)
📍簡單理解:
衛氣 → 保安部隊,主外防守、動態、偏陽
營氣 → 內勤人員,主內部滋養、偏安靜、偏陰

3️⃣第三層:血之陰陽
血雖偏陰,但其實當中亦有陰陽之分:
血液本身(陰中之陰):更陰,物質基礎、濡養臟腑、潤澤皮膚
血行之力(陰中之陽):推動血液流動嘅動力,靠氣推血行,屬動中之陽
📍簡單理解:
血液本體 → 營養/潤澤作用,偏陰
血流動力 → 要靠陽氣推動,具功能性,屬陰中之陽

⭐️中醫入面,其實有一個更完整嘅診斷系統:八綱辨證⭐️
八綱,即係四對概念,一齊幫醫師判斷身體嘅整體狀態:
陰 / 陽:大方向,整體能量偏性與走勢(虛實、寒熱都包喺入面)
表 / 裏:病位喺身體表面定內裡(例如感冒vs腸胃炎)
虛 / 實:正氣虛弱?定係病邪實盛?(例如虛勞or濕熱實邪)
寒 / 熱:表象係偏凍定偏熱(例如口淡or口苦)
👆以上八綱就係醫師診斷、開處方的依據

所以我哋唔可以單靠「怕熱定怕凍」去判斷自己係咩底,
一定要結合 八綱整體觀察,
先可以分清楚真正體質。

🤔一個實例比喻:
你以為自己係「熱底」,
其實係因為最近壓力大、睡得差,出現咗「陰虛火旺」嘅假熱象。
如果你亂食寒涼嘢去清熱,反而會傷咗陽氣,
之後仲更攰、更易病。
👉表面睇熱,實情可能係虛。

❤溫馨提醒❤
中醫睇身體,不止係「你係咩底」
要睇係邊個部位陰陽唔平衡?
邊個系統功能過盛/不足?

❗八綱辨證,就係醫師幫你畫出「身體地圖」嘅導航系統❗

唔好淨係問:「我寒定熱?」
應該問:「我身體邊個部位陰陽失衡?點樣調返個平衡?」

#中醫 #寒底熱底 #陰陽平衡

《自我偵查站》Vol.4「訓極都攰,其實係氣虛?」有無試過——明明前一晚訓足8個鐘,起身都仲係攰?日頭冇做咩大運動,但身體就好似電量只得50%,集中力唔夠,講嘢都懶得郁,成日要靠茶/咖啡先頂得住?👉可能你以為係訓得唔夠,其實身體早已喺話你:...
07/07/2025

《自我偵查站》Vol.4「訓極都攰,其實係氣虛?」
有無試過——
明明前一晚訓足8個鐘,起身都仲係攰?
日頭冇做咩大運動,但身體就好似電量只得50%,
集中力唔夠,講嘢都懶得郁,成日要靠茶/咖啡先頂得住?

👉可能你以為係訓得唔夠,其實身體早已喺話你:「我氣唔夠。」

🌿 中醫點理解「攰極都補唔番」?
中醫講:「氣為生化之源,推動臟腑運行、維持正氣。」

簡單講,氣就係你身體嘅電池、動力源。
當氣唔足,唔止體力差,連精神、情緒、思維清晰度都會下降。

常見嘅氣虛表現包括:
🔸 睇完劇都懶得郁,攰到唔想出門
🔸 成日易病、免疫力差
🔸 易出汗,容易氣促、氣喘
🔸 集中唔到精神、做事冇推動力
🔸 肚谷谷、腸胃差、食量細

🔍 自我偵查提問:
-最近有冇覺得「做咩都好累」?
-朝早訓醒無精神,要靠外在刺激先撐得住?
-成日想瞓覺,但訓完又無真正恢復?
-覺得人「冇晒力、冇主動性」?

👉 如果你共鳴咗,可能就係屬於「氣虛型疲勞」
唔係休息唔夠,而係補氣方法唔啱。

🧘‍♀️ 小練習|補氣起動式呼吸(早上做)
1.站或坐直,雙手輕放腹部
2.吸氣:慢慢將氣帶到下腹,感覺腹部微漲
3.呼氣:收腹,像輕輕用氣「托起身體」
4.心中默念:「我吸入新鮮氣息,點燃我今日嘅活力。」

🌀 小貼士:配合早上溫熱早餐、避免太涼生冷,幫助氣機回升

🌞 小提醒
氣唔足,唔代表你懶,而係你個「內在發電廠」要人手維修吓
你需要嘅,可能只係一個補氣又不燥嘅節奏

❗但要留意❗
氣虛唔等於人人都啱補氣藥。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氣虛有分體質、有分來源——
例如:脾氣虛?肺氣虛?定係氣陰兩虛?
補得唔啱,唔止無效,仲有機會越補越虛。


📍搵返個你信任嘅中醫師,幫你睇清楚根源,
先至係真正負責任嘅自我照顧.

❗️《自我偵查站》Vol.3照鏡嘅你,只係望外表?定係開始留意身體有無歪斜?有無試過咁樣照鏡:🤔想睇下今日件衫靚唔靚,但總覺得個人企得唔自然?🤔覺得左右肩膊唔對稱、裙擺好似偏一邊?🤔影相成日要調角度,先唔會見到自己寒背?👉其實,鏡子唔只係睇...
04/07/2025

❗️《自我偵查站》Vol.3照鏡嘅你,只係望外表?
定係開始留意身體有無歪斜?
有無試過咁樣照鏡:
🤔想睇下今日件衫靚唔靚,但總覺得個人企得唔自然?
🤔覺得左右肩膊唔對稱、裙擺好似偏一邊?
🤔影相成日要調角度,先唔會見到自己寒背?

👉其實,鏡子唔只係睇儀容,仲可以睇出身體有無歪斜

中醫講:「形正則氣順,氣順則神清。」
而現代解剖學:脊椎係整個身體嘅中軸樞紐,
當佢一歪,唔只係外觀變咗,連氣血流動、臟腑位置、情緒狀態都會慢慢偏離中心。

🔍
🔍 自我鏡前觀察|5個簡單自檢位(正面照鏡)
1. 頭部位置: 頭會唔會偏一邊?下巴歪咗?
2. 肩膊高低: 左右肩有冇明顯一高一低?
3. 手臂距離: 自然垂下時,兩隻手距離身體嘅空間對唔對稱?
4. 骨盆水平: 睇下腰間褲頭/裙擺,係咪一邊高一邊低?
5. 膝蓋朝向: 正面企直,膝蓋有冇自然向前?定係一隻偏出/偏入?
📎 小貼士:可用手機拍照+標線,會更易發現細節(尤其骨盆、肩膊)。


💥 常見嘅姿勢偏差 vs 脊椎健康問題 (體態觀察👉可能出現的問題)

頭偏一邊/下巴歪👉頸椎側彎、肩頸繃緊、頭痛
肩膊高低不平👉胸椎旋轉、肩胛歪斜、呼吸淺
骨盆傾斜👉腰椎壓力偏側、下背痛、坐骨神經痛
一邊肌肉較明顯👉常見於用力不平均、長期偏側姿勢(揹袋、翹腳)

⚠️ 長期姿勢失衡,唔止影響外形,仲可能累積成慢性痛症/氣血阻塞/內臟壓迫。

🧘‍♀️「直線站牆法」🧘‍♀️
Step 1:站姿準備
雙腳與肩同寬,腳跟稍微靠近牆,或直接貼住牆
Step 2|靠牆貼點(四點貼牆)
後腦勺,肩胛骨,臀部,腳跟
盡量同時貼牆(如有困難,唔洗硬貼,輕鬆感受)
Step 3|姿勢微調
下巴微收,避免頭前傾(改善烏龜頸)
肩膊放鬆、下沉(打開胸椎)
腹部微收,核心輕輕啟動(保護腰椎)
臀部輕輕發力,支撐身體中軸
手臂自然垂落,唔需要「夾實」
Step 4|保持覺察
記住嗰個「直線」感覺
拎返入日常姿勢入面

📍初學可維持30秒至2分鐘,
之後延長至5分鐘以上,每日1–2次效果最好。

📍《自我偵查站》Vol.2 思緒太多,難以入睡?夜深人靜,身體好攰,眼都想合埋,但腦入面不停運作:🌀「聽日個會點準備好呢?」🌀「啱啱同人講嘅句說話係咪唔啱呢?」🌀「唔記得交稅/覆 email/買米⋯⋯」你以為只係「諗多咗」,但其實,身體早就...
02/07/2025

📍《自我偵查站》Vol.2 思緒太多,難以入睡?
夜深人靜,身體好攰,眼都想合埋,但腦入面不停運作:
🌀「聽日個會點準備好呢?」
🌀「啱啱同人講嘅句說話係咪唔啱呢?」
🌀「唔記得交稅/覆 email/買米⋯⋯」

你以為只係「諗多咗」,但其實,身體早就喺提醒你:「我未能歸藏。」

*
🌿 中醫角度點睇「瞓唔着」?
中醫話:「心主神明」,即係心臟唔只係泵血咁簡單,而係管理你嘅神志與睡眠。
如果心神唔安,就算幾攰都難入睡,因為你「魂未歸室、意未能藏」。

導致心神不寧嘅常見原因包括:
🔸 情緒起伏大、憂思過度
🔸 心血不足(例如長期疲勞、飲食不調)
🔸 心火亢盛(易怒、焦慮)
🔸 肝鬱影響心神(情緒困住咗)

*
🔍 自我觀察提問:

🤔我係咪習慣喺床上繼續諗嘢、回顧、計劃?
🤔每晚臨瞓前有無用手機到最後一刻?
🤔即使好眼訓,都會喺床上輾轉難眠?
🤔成日夜瞓,覺得「夜晚先有自由」?

👉 呢啲行為表面係生活習慣,但背後其實反映緊「心神未穩」,需要調理與引導。

*
🧘‍♀️ 呼吸法小練習|睡前「神藏」靜觀式呼吸
(每日睡前 3 分鐘)

1.躺平或坐喺床邊,閉上眼睛
2.雙手輕放心口位置,感受心跳節奏
3.吸氣時,默念:「我允許今天過去」
3.呼氣時,默念:「我讓自己歸於安穩」
4.感覺身體沉入床面,每次吐氣都更鬆弛

💡 建議:關燈後不再滑手機,保留5分鐘靜心儀式,讓心神回家。

*
🌙 溫馨提示:
難入睡,唔一定係因為你太多事做,可能係你心入面有太多未放下。
夜晚唔係逃避日間,而係讓心靈平靜,回歸內在。

❤今晚,試下靜靜咁陪自己深呼吸一次❤

#中醫 #失眠 #焦慮 #深呼吸 #心神不寧 #睡前呼吸法

🌿《中醫用藥小迷思》Ep.1氣虛就要用黨參?點解補極都仲攰?喺生活中,好多人成日攰、無力、易出汗,就會自己買黨參煲湯飲,諗住「補返啲氣」。但飲咗一排,反而更攰、胃口差、甚至心口悶悶更難受?🧐 迷思破解:黨參 ≠ 萬能補氣神藥!黨參雖然係溫和...
27/06/2025

🌿《中醫用藥小迷思》Ep.1
氣虛就要用黨參?點解補極都仲攰?

喺生活中,好多人成日攰、無力、易出汗,就會自己買黨參煲湯飲,諗住「補返啲氣」。

但飲咗一排,反而更攰、胃口差、甚至心口悶悶更難受?

🧐 迷思破解:黨參 ≠ 萬能補氣神藥!
黨參雖然係溫和補氣藥,但要「補得入」先有用,唔係人人啱!

--
🔍點解越補越虛?
❶ 脾胃虛弱,難吸收
黨參偏滋膩,脾胃濕重、易胃脹、腹瀉嘅人,會「補塞」住個胃,愈補愈攰。

❷ 氣虛之外,其實有「痰濕」
唔止係氣唔夠,身體可能仲有痰濕、積滯未清,阻住補氣藥吸收。

❸ 體質唔適合
陰虛火旺、心火偏盛者,一補就上火,會失眠、口苦、心煩,愈補愈「燥」。

🧠 小比喻:
氣虛就好似一間公司缺人手。唔同部門(心、肺、脾、腎)要請番啱人:

🧾 你會計部(脾)缺人,你請咗個設計師(肺藥)返嚟,點幫到手?

-
⚙️氣虛有分唔同類型:
🔹 脾氣虛|易攰、食唔落、胃脹、大便爛
👉 用黨參、白朮、茯苓健脾補氣

🔹 肺氣虛|氣短、易喘、咳嗽
👉 黃芪、黨參、五味子益氣固表

🔹 心氣虛|心悸、失眠、易驚、乏力
👉 桂枝、酸棗仁、炙甘草、茯苓安神補心

🔹 腎氣虛|腰痠、夜尿多、水腫
👉 附子、山茱萸、山藥溫補腎氣

-
⚠️補氣之前,要做咩?
☑️ 有冇濕?
☑️ 有冇火?
☑️ 有冇積滯未化?

🧯 好似屋企電力唔夠(氣虛),但條電線又漏電(脾虛+濕重),你不斷加電壓(補氣),最終係燒壞條線!

-
🌸 溫馨提醒:
✅ 唔好亂用補品,補錯比唔補更傷身
✅ 黨參未必啱濕重、痰多、消化差者,可能會「補而不受」
✅ 補氣配合日常養生:早睡早起、適度運動、靜心呼吸
✅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補氣唔係一味求快!

🧘‍♀️ 身體氣足,心靈先會靜;調氣不止補,更要順其流、護其根 🌿

📍《自我偵查站》Vol.1情緒起伏大,但你未必察覺得到?你最近有無發現——心情容易波動,細微嘅刺激都會令你煩躁、唔耐煩?又或者,身邊人提醒你近排情緒唔太穩,但你自己卻毫無察覺?其實,情緒嘅浮動唔一定係因為事件,而往往係身體內在狀態嘅反映。喺...
20/06/2025

📍《自我偵查站》Vol.1
情緒起伏大,但你未必察覺得到?
你最近有無發現——
心情容易波動,細微嘅刺激都會令你煩躁、唔耐煩?
又或者,身邊人提醒你近排情緒唔太穩,但你自己卻毫無察覺?

其實,情緒嘅浮動唔一定係因為事件,而往往係身體內在狀態嘅反映。
喺中醫角度,呢種「無形之變」早已悄悄出現⋯⋯

--
🌿 中醫點理解情緒波動?
中醫有句話:「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

簡單嚟講,肝氣負責情緒嘅流動與調節。
當肝氣受阻,就如同一條河道被堵塞,情緒會內聚、卡住,慢慢轉化為身體或心理層面嘅不適。

👇 以下係常見嘅「肝氣鬱滯」信號:
🔸 時不時嘆氣、胸悶氣短
🔸 情緒不穩,易煩躁或易感傷
🔸 胃口波動、腸胃敏感
🔸 睡眠質素差,腦海停唔到
🔸 女性月經前特別敏感或不適

--
🔍 自我觀察小提問
你可以試試問自己:

-這一週,有冇一啲情緒反應過大,但事後又難以解釋?
-有冇經常感到一種「鬱住鬱住」、講唔出嘅煩悶感?
-近排有冇成日嘆氣、肩膊繃緊、或胃口唔穩定?

如果你中咗其中兩項或以上,呢可能係身體提示你:要放慢腳步,讓情緒有空間流動。

--
🧘‍♀️身心調節小練習|肝氣釋放式呼吸
(每日練習 2 分鐘)
·坐定,雙手放喺肋骨側邊,輕柔感受呼吸節奏
·吸氣時,觀察肋骨自然擴張
·呼氣時,慢慢放鬆肩膊與下腹
·心中默念:「我容許自己柔和地釋放情緒」

🌞呼吸,是最直接的情緒調節工具。
溫柔地呼吸,等如為身體騰出情緒流動嘅空間。

--
🧭 給你的溫柔提醒:
情緒起伏,唔代表你做錯咗咩。
好多時,只係身體靜靜地話你知:「我需要你睇見我,聽見我。」

❤多啲觀察,多啲呼吸,你會慢慢搵到屬於自己嘅節奏。❤
#情緒 #情緒健康 #中醫

22/01/2025
🙇🏻‍♀️🙇🏻‍♀️🙇🏻‍♀️🙇🏻‍♀️由於經營成本大幅上漲...2024年3月1日開始,明澈中醫診所收費將有以下調整藥費                   $85/天  針灸治療           $280/次痛症治療        ...
03/11/2023

🙇🏻‍♀️🙇🏻‍♀️🙇🏻‍♀️🙇🏻‍♀️
由於經營成本大幅上漲...
2024年3月1日開始,明澈中醫診所收費將有以下調整
藥費 $85/天
針灸治療 $280/次

痛症治療 $420/次
痛症套票 $2200/6次
針灸套票 $2380/10次(長者)
$2890/10次(非長者)
內科套票 $2100/28天

❤️診金及其餘收費不變❤️

🥹 「醫師,又到吃大閘蟹🦀季節,我可以吃嗎?」👩🏻‍⚕️「蟹🦀屬於寒性食材,不是人人都適合食~」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士是非常不好消化容易加重胃病、皮膚病、腹瀉、嘔吐等問題🤮😷最好搭配溫熱性的辛香料🧂薑、蔥、蒜、花椒或是八角、茴香,料酒爆炒達到中...
25/10/2023

🥹 「醫師,又到吃大閘蟹🦀季節,我可以吃嗎?」

👩🏻‍⚕️「蟹🦀屬於寒性食材,不是人人都適合食~」
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士是非常不好消化
容易加重胃病、皮膚病、腹瀉、嘔吐等問題🤮😷

最好搭配溫熱性的辛香料🧂
薑、蔥、蒜、花椒或是八角、茴香,料酒爆炒
達到中和蟹的寒性,不傷脾胃的功效

🥹「但是大閘蟹,要清蒸才是最好吃,可以怎麼做才不容易傷到脾胃?」

👩🏻‍⚕️「可以用紫蘇葉清蒸來解寒涼,減低傷脾胃的機會」

每次不能過量,最多1-2隻🦀🦀
吃過蟹後要搭配飲用濃薑茶☕,或者用紫蘇葉煮成茶飲用🍵

《金匱要略》中有說到:「食蟹中毒,治之方 :紫蘇煮汁,飲之三升...」
紫蘇葉有解蟹毒的功效,尤其對於有皮膚過敏的人士
⚠️吃蟹一定要搭配紫蘇葉⚠️

以下食物均不宜配合大閘蟹食用
❌柿子
❌茶
柿子、茶的成份都有會使蟹肉的蛋白質凝固,容易導致消化不良

❌冷飲
冷飲本身已屬寒涼,加上大閘蟹寒性食材,寒性更重
更容易引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Address

新蒲崗彩虹道52號地下
San Po Kong
000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Tues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Wednes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Thurs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Fri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Saturday 09:30 - 13:30
15:00 - 18:30
Sunday 09:30 - 13:30
15:00 - 18:3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明澈中醫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