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Eggs Education

Green Eggs Education - Language - Education - Research -
- Your English Learning Consultant -

20/08/2025

本週《大紀元時報》專欄分析聯招淪為賭場的現象。由於專欄字數有限,有一點沒有寫,現在補上。

以前去商務印書館,它有一個口號: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換言之,書市要成功,「書」與「讀者」應該雙贏。這個口號可以放在聯招,變成「為大學找學生,為學生找大學」嗎?似乎很難。在「大學」與「學生」之間,聯招服務對象明顯向大學傾斜,它要為大學找最好的學生,於是對尖子以外學生的照顧便相對較少。

JUPAS除了可以與文中提及的英國聯招UCAS比較外,也可以與聯招以前的做法作比較:小編正是那個年代的人。小編並非尖子、狀元,但那時由於向各院校獨立申請報讀,所以除了後來入讀的港大外,理工(後來的理大)、城市理工(後來的城大)、浸會書院(後來的浸大)都有offer;申請人往往收到不只一個offer,這種相對人性化的做法,今天已成絕響。

以下全文轉載今日專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週我寫了「七月歡騰、八月哀鳴的DSE」,觀察到七月DSE放榜只是一張未知生死的入場券,真正決定莘莘學子命運的,是八月的大學聯招(JUPAS)放榜,而今年聯招放榜後,學生和家長之間湧現大量沮喪和不安:有未獲任何取錄者,有參考去年取錄分數申報志願但「派彩」大失預算者。筆者認識一位應屆考生,成績夠入港大醫科,結果沒有任何offer,現正考慮到英國讀書。

換言之,當考評局一直強調DSE成績水平存在年與年之間可比性、當我們以為這些成績就像聯繫匯率一比7.8般存在固定等值,卻突然發現同一個DSE成績在不同年份的價值並不一樣:彼一時可以讀港大醫科,此一時可能形同廢紙。

我們不禁要問:聯招為何像賭局?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與外國制度比較一下。讓我們看看英國的做法。

英國的聯招機構叫UCAS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ystem)。與香港DSE考生一樣,英國高考生在公開試前便需要申報大學志願。不同的是,香港是DSE放榜後20日左右JUPAS才會有結果,UCAS在高考開考前便已「放榜」。

具體而言,每個高考生可申報五個志願,相關大學決定會否給予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 offer)。假設五個志願均有條件取錄,考生便要選取一個作「第一志願」(firm offer),另一個作「後備志願」(insurance offer),其餘三個便要放棄。所有有條件取錄均注明確實的收生要求,譬如第一志願是三科考獲AAB,後備志願是ABB。

若該生考獲ABB成績,第一志願無望,但符合後備志願要求,便可順利入讀。

若該生考獲BBB,是否便與大學無緣?非也。英國聯招有一個「補錄程序」(clearing)。顧名思義,clearing有「清貨」意味:大學在招生過程有一定數量剩餘學額,開放給考生申請。什麼人可以申請?第一當然是上述兩個志願皆無著落者,可搜尋符合自己成績的學系申請。第二是高考成績較預期理想,UCAS容許考生「騎牛搵馬」,保留志願同時找更心儀的學科,校方答應錄取後才放棄相關志願。第三是臨時申請聯招者,例如DSE未獲分派志願者,筆者認識的那位應屆DSE考生,在UCAS clearing中獲得很滿意的offer。

與香港比較,英國做法有以下好處。第一,成績的價值相對穩定。第二,成績價值穩定,加上有條件取錄,前景相對清晰,只需取得目標成績便可,考試壓力相對較輕。第三,補錄程序給予考生「第二生命」,各種成績的考生都有可能找到合適的選擇。

相比之下,香港要等到DSE放榜才公布取錄結果,相關結果要視乎成績以外一籃子因素:申請聯招人數、其他申請人的選項策略、報考相同學系者的成績等。換言之,考生在應付完試場後,影響更大的原來是一個未知的戰場、賭場。首三個志願一旦落敗,便可能摔到很後甚至沒有offer。而且在英國是恆常做法的有條件取錄,香港聯招卻視之為「私人協議」,除非有傑出比賽成績、體育成就、校長推薦計劃,以及個別應用學位課程,否則絕不考慮。

未來幾年,高才優才受養人、雙非、大陸DSE自修生、捨外國而取本地大學的IB生等各路人馬繼續大量參戰,加上香港聯招在制度設計上存在不確定性,讓本地生報讀本地大學徒增不明朗因素。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5-08-20/355141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我哋飲杯咖啡: coff.ee/hkedulancet

What if there was a place that let students express their feelings to teachers? Student L has something to say. ( #2)   ...
16/08/2025

What if there was a place that let students express their feelings to teachers?

Student L has something to say. ( #2)





11/08/2025

【週一文化局】之:
<To 讀 or not to 讀, that is the question>

大學聯招上週放榜,必然有人喜不勝收,亦有人冇大學收。舊時人人打崩頭爭入大學,近年卻盛行大學無用論,Miss Lydia 同飲者,在不同時代讀過、教過大學,又長年同大學維持關係,今晚同你暢談,究竟乜嘢人應該同唔應該讀大學。

| 圖:特訓班笨蛋和醜女爭崩頭的東京大學正門(維基百科圖)
……
《恩典時刻 · 週一文化局》
星期一晚 7-8pm D100+ 免費收聽
http://d100.net
《時代論壇》統籌製作

10/08/2025
08/08/2025

有了AI,你更應該自己寫作

Y Combinator聯合創辦人、作家Paul Graham去年寫過篇文章,題為「Writes and Write-Nots(寫與不寫的人)」,預測幾十年後,懂寫作的人將變得極稀有。這篇文近日被台灣人翻譯過來,轉載近二千次,我昨天也偶然看到了。

Graham指出,寫作本身很困難,因為它要求你有清晰的思路,但AI能不費吹灰之力生成文章,許多人已不必為執筆傷腦筋了。長此下去,未來就只剩下「好的寫作人」和「不懂寫作的人」,文筆平庸者將徹底消失。這意味着什麼呢?作者認為「寫作即思考」,若你不再寫作,就等於停止思考。因此,社會將分化成兩種人:思考及不思考的人(thinks and think-nots)。英文原文見此:

https://www.paulgraham.com/writes.html

文章觀點我大致同意,只想補充一點:寫作不只是思考,還是一種學習、一種跟天地萬物感通的方式,像陸機〈文賦〉所說的寫作前奏:「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也就是說,在動筆作文之前,你必須在天地間細觀事物,在經典中涵養情志。不論中外,從前讀書人大多擁有廣博的知識、敏銳的觸覺、豐富的情感,無非因為他們需要寫好文章,不得不努力學習、刻意訓練。

怎樣學寫作呢?這個「過時」的問題,從來只有一個經典的答案,即杜甫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這句「讀書破萬卷」就像所謂「一萬小時法則」一樣,常被誤解。關於「一萬小時法則」,許多人以為只要拼命練習一萬小時,就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其實是不行的。成為專家的秘訣,除了持續地練習,更要聰明地練習:找出自己的弱點,然後銳意改善。

同理,「讀書破萬卷」重點不在「萬卷」,而在「破」。清代才子袁枚在《隨園詩話》就對此提出了精闢的解讀:「『破』字與『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讀書作文之法。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蠶食桑而所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意思是讀書須讀通、化用,汲取精髓,不是囫圇吞棗,死記沒價值的內容。這好比蠶吃桑葉,吐出來的是絲,不是桑葉;蜜蜂採花,釀出來的是蜜,不是花朵。

可見寫作跟讀書是分不開的。越會寫,就越能讀,反之亦然。真正的寫作並非舞文弄墨,而是全面發展一個人的智能。寫作式微,也不必等到今天AI問世。近代社會對寫作要求降低不少——華人不必學吟詩作對駢四儷六,洋人亦無需練習寫拉丁文——導致很多人的認知能力發生質變,比方說,無法理解一篇文章較細緻的肌理,也喪失了從前讀書人應有的審美能力。結果就是:讓DeepSeek生成一篇不倫不類的文章(尤其是古文),也足以令許多網民拍案叫絕、嘆為觀止。

寫作的衰亡,不單是文藝的終結,更可能是文明的末日。寫作,從來不是作家的專利,而是大眾應有的技能,因為寫作要求清晰的思考,預設了認真的學習。在一個多數人依賴AI代筆的時代,你反而更應該學習寫作,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變得與別不同——更像一個有靈性的人,而非被演算法操控的機器。

相關文章:

MIT研究顯示,用得越多AI越蠢?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1916754

AI寫的「滕王閣序」,你看懂多少?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6806568

圖/《武狀元蘇乞兒》

Why do schools have to be so systematic? - Student L2025.08.02
02/08/2025

Why do schools have to be so systematic?
- Student L
2025.08.02

Writing is thinking
29/07/2025

Writing is thinking

在 AI 崛起的時代,學術界正重新審視書寫的本質。一篇來自《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的社論精闢地指出——「書寫即思考」。文章認為,書寫強迫我們以一種結構化的方式進行深度思考,這個過程是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科學敘事的關鍵。倘若我們將整個寫作過程交給 AI,或許能提升效率,卻也犧牲了科學研究中最寶貴的一環:透過親筆書寫來提煉、質疑、並最終確立自己思想的機會。這不僅關乎學術論文的品質,更關乎研究者自身思維的深度與原創性。👍

該文呼籲我們重新珍視由人類親自完成的科學寫作。雖然 AI 模型在語言輔助,甚至是程式設計上展現了強大潛力,但它們無法取代人類在建立新知過程中的批判性反思與創造力。文章提醒,真正的學術洞見,源自於作者與文字的深度互動,這是一個無法被演算法複製的過程。在追求創新的道路上,拿起筆,親自書寫,或許才是通往更清晰思考與更有力論證的最佳路徑。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2-025-00323-4

💡 編按:這是我十多年前就知道的事,而且也不斷鼓勵學員寫文章,只是真的會去落實的人少之又少!😅

16/07/2025

未來在你手中

由中學會考到DSE派成績單,每年都要鼓勵考生似的。
附圖是很好的例證,五月天演唱會邀請F4做嘉賓,由五月天的專頁 #相信音樂 發放這張合照,很多人選用來寫文,起碼我看過不同人寫的,有些留言幾好笑。有人寫五月天好像抽到獎可以跟藝人合照的觀眾,有人寫五月天成員像幕後人跟藝人合照,不過,讚賞五月天的人更多。
五月天的阿信在照片C位,F4沒有意圖搶鏡,但看合照的人大多留意F4的不老傳說,尤其是言承旭的頭髮為什麼還是那麼多。
可有人關心五月天和F4合共九人當年的公開試成績呢?誰關心他們在台灣或外地可曾讀大學?
五月天花兩年時間籌備邀請F4是難得的,明知F4會搶鏡,仍有胸襟器量邀請他們在演唱會當嘉賓。看見這兩組藝人,自然知道F4唱歌不會好過五月天,五月天若拍偶像劇不會拍得比《流星花園》好,各擅所長,誰也不能代替誰。
世界早已變了模樣,現在要細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內地每年的專上院校畢業生人數多過香港人口,不少高學歷青年找不到適合工作,先做送外賣或其他基層工作維持生計,你以為香港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嗎?
如果喜歡讀書,一次考試失手是小事,可以重讀或修讀銜接大學的課程,現在想讀書大可讀到一百歲,不必急於一時。
大學畢業後先送外賣幾年,跟送外賣幾年後讀大學有何分別?
要是完全沒有興趣讀書,不妨問自己想做什麼。比方說,我有中醫學位和瑜伽教師證書,要揀的話,我其實不想在中醫館坐足全日做中醫,我會選擇教瑜伽的,不過,最喜歡的還是寫作,這是我內心的聲音和選擇。
年輕的你若未想好將來的願景,不要緊,先依然自己的興趣去進修。世上沒有讀得太多會浪費這回事,我很高興可以讀中醫和瑜伽課程,學習的時候樂趣無窮,現在可以在日常生活使用。其實,我還讀了多個烘焙課程,我喜歡輕易做到的感覺,要學到輕易焗製美味的麵包和蛋糕,現階段做到焗製糕點,但未到隨手去做就輕易做到色香味俱全的地步。
有人喜歡烹飪做廚師,有人熱愛游水做運動員或做救生員,有人喜歡音樂組樂隊,有人喜歡寫作出書……人人的天賦和興趣不同,年輕的你大可慢慢摸索慢慢學習,人生是你的,別人的意見只能用作參考。
附圖九人早已走紅,多年來讓公眾看見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命運,相同的是,他們都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
你以為F4四子聽過的批評會比你少嗎?總有人喜歡比較,批評這個最樣衰,或嘲諷那個被排擠,反正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你只能做好本份,勇敢面對,以幽默化解更佳。
幸運是一時,努力不懈才是王道。看 #五月天 和 能夠保持外型和才藝不走下坡,必須努力鍛練才可。
無論成績如何,年輕的你有足夠的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好,拿到成績單後,不妨先給自己鼓勵的微笑。

☕️歡迎訂閱
https://www.patreon.com/patsykwan

24/06/2025

【星期日現場:帶着Siu Ming and Ming Fai…去英國】

前教師游艾德撰文分享,移居英國一年多使用和學習英文的心路歷程,以往學英文為了應付考試,現時則為了融入職場以至日常生活和當地人的溝通,這才是學習「真正的英文」。

心得全文:bit.ly/3NEeeWA

//
來到這邊,我曾經在辦公室工作,現在在學校工作。現在的英文程度,工作沒有問題,不過學生「一輪嘴」講他們青少年自己的東西,有時不完全明白,同事說青少年有自己一套語言,他們也未必完全明白,不用擔心。

現在比較感覺吃力的是跟人閒話家常的時候,對方不當你是外地人,然後用本地人的口吻跟你傾偈,很時候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一來因為一些俗語我們不知道,二來因為講得太快真的不能完全聽到,這就需要更長時間訓練了。

這一年多,為了轉化做英語腦,我花了不少功夫,急不來,但需要花時間。老生常談的方法是,首先你要身處一個英語環境,例如跟本地人多溝通,英國人很喜歡傾偈,街上見到鄰居,他們可以跟你一講就講十幾分鐘,由天氣到學校到園藝到假期好去處都可以講很久。更有效的方法,是上班,只要你的工作是要不停接觸人,那就要不停的聽和講英文。

另外,我還有額外的「補課」,例如駕車時聽電台,然後自說自話地模仿主持人的口音和語調,這個頗有用,尤其是粵語句子的尾音一般都很平板,跟英語句子的尾音相反,這個是需要練習的。另一種補課,是上網看英國人教英文口音、語法、不同場合用字和俗語的教學片,這些片的數量多到你看一世也看不完,如果找到你覺得好的頻道,就不斷看和跟着練習,久而久之,就會改善到英語腦的運作。

以上是我的個人經歷和個人局限,不代表所有人,所以如果你覺得我的跟你的經歷不同,請見諒。

現在我還在努力中,就像以前做學生時每次發現自己不足,然後拼命練習。路漫漫其修遠,來到新的地方,雖然吃力,但人總需要勇敢生存。香港口音的朋友,共勉之。
//
==================
文//游艾德(移英港人,前教師)
編輯//黃佳裕
製圖//呂晞頒

刊《明報》「星期日生活」第1064期:【核廢水裏的魚】
bit.ly/SMP1064
==================
Follow星期日生活ig:
www.instagram.com/sundaymingpao
==================
#明報 #星期日生活 #星期日現場 #英文 #英語 #英國 #語言學習

English or Irish?
11/08/2024

English or Irish?

「又是姓氏引起的誤會:English or Irish?

香港田徑代表刁俊稀,在巴黎奧運胸前一個「Diu」字,為大家帶來連日的歡笑。愛爾蘭明明是獨立於大英聯合王國的國家,但這位在巴黎奧運參加800米賽事的愛爾蘭跑手偏偏又叫:Mark English。

在開賽前,他胸前的名牌剛好遮蓋了印在運動衣上的「Ireland」一大半,而只見「English」,令鏡頭對著這位愛爾蘭選手的畫面相當有趣。不禁令人想到他是:Half Irish but fully English。

社交媒體有人明知故問,那到底他是English or Irish?即時有人澄清他是:「English but Irish...」。

“I am English, Mark English. But I am Irish.”

“I am Irish. But I am English, Mark English.”



#媽我好亂

網絡截圖

In faithful memory
08/08/2024

In faithful memory

出師未捷身先死 盡力回應召命就無憾?

跑馬地香港墳場內,有個「巴色會斐牧師」的墓碑,這位斐牧師只有姓而沒有名字。邢福增翻查資料後,發現此牧師於1920年被派到中國傳教,但也死於1920年。原來,他是一戰後(1919年)巴色會首批派到中國傳教的六人之一,其中兩人在來港的航程中染病,包括斐牧師。到港時,斐牧師已經病危,被送到山頂醫院不久便去世。因此,巴色會來不及為他起中文名字。邢福增形容這是特別經歷,當傳教士躊躇滿志來港宣教,但上帝讓他們還沒開始工作就離世。

另一位倫敦傳道會醫療傳教士活士(Eric Arthur Woods)則於1921年逝世,同樣是到港不久後便過身。活士在牛津大學醫學系畢業,取得羅德學人榮譽,仍決定到香港雅麗氏醫院當醫生。1921年6月他到港後,便開始生病,十多天後的7月死於大葉肺炎。身為醫生的活士知道自己病況,邢福增即席叫參加者反思:「如果你是活士,你會怎樣?會向上帝『講數』?為何一上岸就病?『學咁多醫,上帝你咁快就接我走?』」至於他自己,大概會跟上帝這樣「講數」,但這些問題通常沒答案。

他盼望大家思考生命和召命,怎樣才是忠於所信。這些人的生命雖然短暫,卻奉獻了給主,這讓他想起曾經教過的神學生,有的在學時病死,也有的一畢業便過身,但他們仍然回應召命。或許,讀了神學才死,也讓他們沒有遺憾。

在墳場第二區,有一個因為二〇一八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而形成的獨有景觀:一個墓碑與倒下的一棵樹互相支撐著,墓碑上寫著德文,是一位先生紀念太太,表達對她有「忠誠的回憶」(in faithful memory)。近年,邢福增到訪墳場,必會到這裡駐足。「即使我們面對狂風巨力,連根拔起,但不要失去忠誠的記憶。這記憶是支撐下去的重要力量。我們需要對我們的土地、所愛的人持守這份faithful memory,這是我們當下需要學習的功課。」

【1927期.時代跨頁】
跑馬地香港墳場遊:為所愛守住忠誠記憶

訂戶見全文:https://bit.ly/3SC6IgY

———
|訂閱《時代論壇》,盡覽全部內容|
http://subscribe.christiantimes.org.hk

#香港墳場 #基督教歷史 #宣教士 #香港歷史
#生命 #死亡 #基督徒 #香港教會

Team GB
02/08/2024

Team GB

Address

Sha Tin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Green Eggs Educatio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Green Eggs Education: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