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25
本週《大紀元時報》專欄分析聯招淪為賭場的現象。由於專欄字數有限,有一點沒有寫,現在補上。
以前去商務印書館,它有一個口號: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換言之,書市要成功,「書」與「讀者」應該雙贏。這個口號可以放在聯招,變成「為大學找學生,為學生找大學」嗎?似乎很難。在「大學」與「學生」之間,聯招服務對象明顯向大學傾斜,它要為大學找最好的學生,於是對尖子以外學生的照顧便相對較少。
JUPAS除了可以與文中提及的英國聯招UCAS比較外,也可以與聯招以前的做法作比較:小編正是那個年代的人。小編並非尖子、狀元,但那時由於向各院校獨立申請報讀,所以除了後來入讀的港大外,理工(後來的理大)、城市理工(後來的城大)、浸會書院(後來的浸大)都有offer;申請人往往收到不只一個offer,這種相對人性化的做法,今天已成絕響。
以下全文轉載今日專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週我寫了「七月歡騰、八月哀鳴的DSE」,觀察到七月DSE放榜只是一張未知生死的入場券,真正決定莘莘學子命運的,是八月的大學聯招(JUPAS)放榜,而今年聯招放榜後,學生和家長之間湧現大量沮喪和不安:有未獲任何取錄者,有參考去年取錄分數申報志願但「派彩」大失預算者。筆者認識一位應屆考生,成績夠入港大醫科,結果沒有任何offer,現正考慮到英國讀書。
換言之,當考評局一直強調DSE成績水平存在年與年之間可比性、當我們以為這些成績就像聯繫匯率一比7.8般存在固定等值,卻突然發現同一個DSE成績在不同年份的價值並不一樣:彼一時可以讀港大醫科,此一時可能形同廢紙。
我們不禁要問:聯招為何像賭局?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與外國制度比較一下。讓我們看看英國的做法。
英國的聯招機構叫UCAS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ystem)。與香港DSE考生一樣,英國高考生在公開試前便需要申報大學志願。不同的是,香港是DSE放榜後20日左右JUPAS才會有結果,UCAS在高考開考前便已「放榜」。
具體而言,每個高考生可申報五個志願,相關大學決定會否給予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 offer)。假設五個志願均有條件取錄,考生便要選取一個作「第一志願」(firm offer),另一個作「後備志願」(insurance offer),其餘三個便要放棄。所有有條件取錄均注明確實的收生要求,譬如第一志願是三科考獲AAB,後備志願是ABB。
若該生考獲ABB成績,第一志願無望,但符合後備志願要求,便可順利入讀。
若該生考獲BBB,是否便與大學無緣?非也。英國聯招有一個「補錄程序」(clearing)。顧名思義,clearing有「清貨」意味:大學在招生過程有一定數量剩餘學額,開放給考生申請。什麼人可以申請?第一當然是上述兩個志願皆無著落者,可搜尋符合自己成績的學系申請。第二是高考成績較預期理想,UCAS容許考生「騎牛搵馬」,保留志願同時找更心儀的學科,校方答應錄取後才放棄相關志願。第三是臨時申請聯招者,例如DSE未獲分派志願者,筆者認識的那位應屆DSE考生,在UCAS clearing中獲得很滿意的offer。
與香港比較,英國做法有以下好處。第一,成績的價值相對穩定。第二,成績價值穩定,加上有條件取錄,前景相對清晰,只需取得目標成績便可,考試壓力相對較輕。第三,補錄程序給予考生「第二生命」,各種成績的考生都有可能找到合適的選擇。
相比之下,香港要等到DSE放榜才公布取錄結果,相關結果要視乎成績以外一籃子因素:申請聯招人數、其他申請人的選項策略、報考相同學系者的成績等。換言之,考生在應付完試場後,影響更大的原來是一個未知的戰場、賭場。首三個志願一旦落敗,便可能摔到很後甚至沒有offer。而且在英國是恆常做法的有條件取錄,香港聯招卻視之為「私人協議」,除非有傑出比賽成績、體育成就、校長推薦計劃,以及個別應用學位課程,否則絕不考慮。
未來幾年,高才優才受養人、雙非、大陸DSE自修生、捨外國而取本地大學的IB生等各路人馬繼續大量參戰,加上香港聯招在制度設計上存在不確定性,讓本地生報讀本地大學徒增不明朗因素。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5-08-20/355141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我哋飲杯咖啡: coff.ee/hkedu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