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t康志敏 家庭治療師及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Janet康志敏 家庭治療師及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Janet的工作是幫助求助者去處理情緒問題,透過提供個人、婚姻或家庭治療

此文章是刊登在明報主版 2021 年 04 月 05 「延遲享樂」學習,有助孩子自制「延遲享樂」 (Delayed Gratification)1960年, 史丹佛大學Walter Mischel教授, 對幼童進行「延遲享樂」的實驗。硏究員...
25/05/2025

此文章是刊登在明報主版 2021 年 04 月 05

「延遲享樂」學習,有助孩子自制

「延遲享樂」 (Delayed Gratification)
1960年, 史丹佛大學Walter Mischel教授, 對幼童進行「延遲享樂」的實驗。硏究員選擇一群四至五歲的孩子作研究對象,安排每一位孩子獨立在一間安置了錄影設備的房間進行監察,讓他們誤以為房間只有他們獨自一人去面對枱上的第一粒棉花糖。如果他們可以忍耐10分鐘不偷吃這粒棉花糖,將可獲得額外的第二粒棉花糖作正面強化獎賞。那麼,到底吃或不吃枱上的第一粒棉花糖是說明「延遲享樂」理論。

「延遲享樂」是一個影響人生成就實驗,大概十年後,研究員向其曾經做過實驗的孩子的父母作事後追蹤,了解孩子10年後的發展。如果無法克制衝動,馬上把棉花糖吃下肚裡的孩子,他們學習或工作成績傾向不太理想,較易分心,較沒有動力,做事雜亂無章,人際關係也不理想。反而,發現當初能克制慾望、抵擋誘惑的人,獲得正面強化獎賞的孩子,他們能夠在美國SAT公開考試中,取得卓越成績,繼而在工作成就上,都比先吃棉花糖的孩子突出。

之後這個「延遲享樂」的理論被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而這實驗讓父母明白,孩子的成功需要讓他們付出努力及經得起忍耐的考驗。原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忍著不吃棉花糖的孩子,較能夠自律,願意忍受短暫的「痛苦」,意思即是未能即時吃到棉花糖,而他們為了獲取更大的目標是吃到第二粒棉花糖。然而,「延遲享樂」是幼童的最大考驗,因為棉花糖就在眼前,孩子需要嚴格的自我要求、克制慾望及珍惜所有的氣質,是孩子步向成功的寶貴的性情。

調控自制力
在輔導個案中,有一對經營家族生意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對7歲的兒子疏於管教,以至他變成「打機王」,尚好他只瘋狂玩了六個月電腦遊戲,而年齡亦未到反叛期。當父母在家時,他會因父母不滿自己的打機行為而停止玩遊戲,一旦父母出外工作,他便故態復萌。父母恐怕他使用電腦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有見及此他們決定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延遲享樂」的理論與自制能力息息相關,在會面中,父母明白到兒子尚在幼年時期,需要給予他適當的自制能力訓練與及時的正面強化獎賞,於是輔導員與父母訂下以下訓練:

訓練一:奬賞及時回饋﹕首先,即埸與孩子協訂每天玩電腦遊戲時段需要限制,星期一至五為半小時,星期六日及假期有可能放寬到一小時。電腦遊戲時段變成其中一種奬賞機制 (注意遊戲不是唯一的獎賞),奬賞要安排在兒子完成學習後及時贈送。那麼,兒子知道只要他延遲享樂一段指定時間,隨後便得到正面獎賞,即是玩電腦遊戲時段或其他獎賞。兒子因得到父母奬賞,變成一種鼓勵,會繼續該「好行為/學習」。

訓練二:分階段設定目標﹕實行獎賞儲分計劃,孩子有「好行為/學習」,便獲得一分,累積一定分數,可獲得孩子期盼的禮物。切勿將玩電腦遊戲成為不斷重覆的獎品,獎品可以是文具、食品、出外活動或與父母吃一頓下午茶。

訓練三:正面強化行為重覆發生﹕讓孩子因有正面行為或進步,給兒子「口頭」讚賞,經常的言語讚賞,更快捷有效地增加孩子重覆正面行為的機會。

其後,兒子願意延遲玩電腦遊戲,在考試之前,可以集中精神去温習,期望獲取良好的成績,實行「延遲享樂」的理念去保持自律性,克制自己享樂意念一星期直至考試完畢,願意為目標「良好的成績」而忍耐,並且全神貫注於複習筆記,最後他獲得非常滿意的佳績。

經此之後,父母敎導兒子自行將溫書與遊戲時間適當分配,及自制力訓練即先讀書後遊戲,不會只顧刹那間的享樂;在過渡困難的重要時刻,需要自我激勵,能夠堅持下去,將短暫的享樂延遲,最後獲得父母的正面強化,即是獎賞加上良好的成績的結果。自此之後,兒子將「延遲享樂」的理念持之以恆,變成自己的良好美德。

孩子學會尊重自己,亦懂得尊重父母對自己的教導,每當父母要求孩子有良好行為的時候,也注意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作好榜樣,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孩子經驗到「延遲享樂」的理念後,會廣泛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成功掌握到自制力的精髓,能夠克制即時享樂的渴望,抵擋誘惑及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特質,達至別人的肯定及獎賞,從而提升自信心。父母緊記,常用獎賞(可以是「口頭」獎賞),務求強化孩子每次小小的成功,讓他們自我欣賞,作為日後再次步向成功的「彈藥」,亦作為大成功的基石。當大成功隨之而來,孩子可坦然面對日後接踵而來的挑戰,達至成功。

如有任何疑問,請及早向專業人士尋求專業意見。聯絡: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Facebook- https://bit.ly/3FZbiyk
🌐 janethongcounselling.com
📧 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
IG- psychologist_janet_hong

Lind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janet-hong-chi-man-counseling-psychologist-company-ltd/

YouTube:
https://youtube.com/-4649?si=siZHui0w-GpK0jLI

📞 WhatsApp - 9703 3255

https://tdww.org.hk/wp-content/uploads/2021/04/apr-5-2021e3808ce5bbb6e981b2e4baabe6a882e3808de5adb8e7bf92efbc8ce69c89e58aa9e5ada9e5ad90e887aae588b6.jpg

#延遲享樂 # #孩子自製 #棉花糖實驗 #打機王 #正面強化 #家庭關係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 #康志敏 #輔導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

此文章刊登在明報主版 2020 年 05 月 20 日喪親哀傷 — 痛而不鬱在疫情中,大家帶口罩、勤洗手、在家工作/進食,及避免去人煙稠密的地方,都是為了自身和家人減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因為大家明白一旦染病,小則大病一場,嚴重的可能喪掉性...
25/05/2025

此文章刊登在明報主版 2020 年 05 月 20 日

喪親哀傷 — 痛而不鬱

在疫情中,大家帶口罩、勤洗手、在家工作/進食,及避免去人煙稠密的地方,都是為了自身和家人減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因為大家明白一旦染病,小則大病一場,嚴重的可能喪掉性命。每個人都愛惜生命,不想經歷生離死別的肝腸寸斷。

人對失去摯愛親友會有不同情緖反應,緬懷已故親人的一顰一笑、氣味、相片、話語、共同經歷的人和事。已故親友在逝世之前一刻的憔悴容顏或最後一句說話,都能勾起喪親者思潮起伏及難捨難離的情懷。如果已故親人是突然死亡、遇上天災、被虐殺,或是生昔隱藏對逝世者的舊恨仍未能復和,以及短期的親友相繼死亡等等,可能令喪親者的哀傷期延長。

幾年前,有個女兒接到父親心臟病發要馬上進入深切治療病房的消息時,心裡一沉,回想在短短幾個月內,父親已經是第二次入院,這次情況比上次更嚴重,已心知不妙,匆忙地到醫院了解病情,聽到醫生勸喻家人要有心理準備,結果兩天後父親便離世。最可惜的是,女兒連父親最後一面也未能來得及看到,她面對這個來得迅速和沉重的消息,就像是整個世界要塌下來一樣。在認知反應中,看到父親面部蒼白,笑臉不再,呼吸停止的時刻,雖然站在旁邊,卻感到相隔很遠,她彷彿有千言萬語想同父親傾訴,卻永遠沒有機會在他面前親口表達對父親的不捨,心情非常複雜,真是筆墨所不能表達,不知所措、不安、自責、哀傷、麻木、掛念的情緒一湧而來,慨嘆生命可以這麼快的消逝。

這女兒正是經歷父親患病隨即陷入昏迷,在短速的三天便迅速離世。輔導員或身邊的親友明白到女兒欠缺心理準備去接受父親突然離世消息,她經歷的哀傷調適期的首段是對接到逝世消息的震驚,覺得難以接受,甚至會有否定事實的反應。此時協助女兒舒緩情緒困擾,聆聽和陪伴非常重要。到達第二階段是極度悲痛,在會面時,多理解她的情緒反覆波動,時而懷念父親生前的點滴,亦有時困擾地躲在家中,一言不發。在最後階段,讓女兒願意接受父親離逝的事實,繼而慢慢令女兒放下傷痛的擔子,走出父親離去的哀傷,懂得善待及愛惜自己,逐步重新投入正常的生活。

喪親的哀傷程度是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將情緒收藏起來,在夜闌人靜獨處時,才會表露出來,或是喪親者過分將哀傷情緒壓抑及逃避,而身邊的親人誤以為喪親者已經自行療癒,這可能成為日後潛伏在喪親者情緒上的隱形炸彈。然而較容易覺察的哀傷期的生理及行為表徵是情緒低落、飲食失調、失眠、惡夢、對事物失去興趣、反覆掛念已故親友或渴求與死者重逢、甚或會在幻覺中與死者對話等等。
哀傷反應是喪親後的正常情緖,經歷與抑鬱有別。多數喪親者得到親友的關懷及陪伴,會自我修復,如上述的情況持續六個月未有舒緩跡象,不能掉以輕心,請盡快尋求輔導,解開情緒上的心結,減低產生抑鬱症的可能性。

如有任何疑問,請及早向專業人士尋求專業意見。聯絡: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Facebook- https://bit.ly/3FZbiyk
🌐 janethongcounselling.com
📧 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
IG- psychologist_janet_hong

Lind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janet-hong-chi-man-counseling-psychologist-company-ltd/

YouTube:
https://youtube.com/-4649?si=siZHui0w-GpK0jLI

📞 WhatsApp - 9703 3255

https://tdww.org.hk/wp-content/uploads/2020/05/2020_may_20_eq.jpg

#哀傷輔導 #哀傷情緒壓抑 #喪親者 #哀傷期 #抑鬱症 #家庭關係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 #康志敏 #輔導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

此文章是我在2019/3/27 明報主版刊登走出夫婦情緖的困局夫婦未能共諧白首,遇到矛盾難以走近,箇中原因未必相同,誠然,夫婦難以表露情緒可以是其中一個造成夫婦矛盾的因素。若果先生在婚後仍與別的女士談戀愛,最後導致夫婦分開,作先生的雖然會為...
25/05/2025

此文章是我在2019/3/27 明報主版刊登

走出夫婦情緖的困局

夫婦未能共諧白首,遇到矛盾難以走近,箇中原因未必相同,誠然,夫婦難以表露情緒可以是其中一個造成夫婦矛盾的因素。若果先生在婚後仍與別的女士談戀愛,最後導致夫婦分開,作先生的雖然會為自己犯錯而感到羞恥,亦對太太心感愧疚,但他卻因難以啟齒而把情緒藏在心中,每天強裝出虛偽的笑容面對太太。然而,因為先生不願向太太表達內心藏著的真實情緖,令太太誤會先生無意拯救婚姻。當相方對立時, 太太只看到先生表面的笑容, 察覺不到的先生深層藏著的內疚和羞恥的情緒,結果是本想原諒先生的太太,每當看到先生的嬉皮笑臉,便會激發怒氣,更將不滿的情緒發洩回先生身上,而太太這樣的反應讓原本想回頭是岸的先生卻步,漸漸疏遠太太,最終兩人可能會離婚收場。

在過往的一個輔導個案中,作太太的想透過對話多接觸先生,因雙方過去各自忙碌工作及教養子女,忽略了夫婦關係需要努力去維繫的重要性,最終令這段關係變得淡而無味。太太希望遺忘已久的親近關係,但又苦無對策,於是說服先生一同尋找婚姻輔導。

在會面中,太太告知先生自己對夫婦關係仍有著期望,可惜先生卻以加班作藉口,逃避太太接觸到他深藏的寂寞情緖。於是,治療師邀請先生與太太直接對話,可惜先生將兩人關係的話題轉移到談論子女事情。再行深入了解,原來先生抽離有關夫婦核心的問題,是害怕自己會重蹈覆轍地經歷來自父母婚變的傷害。

治療師趁機介入夫婦對話當中,帶出先生持有的虛偽笑容, 是為了遮掩他內心深處的害怕及無助的情緖。當太太看到先生迴避的笑容便變得愈加生氣,忿怒地批評他時亦將內心失望和沮喪情緒收藏起來。而先生為了避免太太亂發脾氣去轟炸自己,就愈加減少留在家裡,結果形成先生想「走」, 太太便設法去「追」的局面;以及往後的先生愈「走」, 太太便愈「追」的惡性循環。

於是,治療師讓夫婦明白正確表達情緒的重要性,帶出他們內心存在的掙扎,並拉近夫婦之間的期望,讓兩人冰封已久的問題變得清晰;然後說服他們用新的互動模式,適當地表達內心感受。最終,兩人不用再追逐,關係也漸漸走近了。

總而言之,一旦發現夫婦陷入關係的惡性循環及雙方均失去應有的安全感,如果未能及時求助,婚姻關係可能步向破裂,兩人漸近離異。因此,夫妻若要經營一段長久關係,實在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如有任何疑問,請及早向專業人士尋求專業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Facebook- https://bit.ly/3FZbiyk
🌐 janethongcounselling.com
📧 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
IG- psychologist_janet_hong

Lind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janet-hong-chi-man-counseling-psychologist-company-ltd/

YouTube:
https://youtube.com/-4649?si=siZHui0w-GpK0jLI

📞 WhatsApp - 9703 3255

https://tdww.org.hk/wp-content/uploads/2019/03/2019mar_27_eq.jpg

#婚姻治療 #夫婦情緖 #惡性循環 #原生家庭 #壓力 #情緒失控 #情緒病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 #康志敏 #輔導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

此文章刊登在明報主板2020年12月8號你有失眠嗎?我們生活在這個都市,失眠已經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引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是患者受到工作壓力、情緒病、更年期、親友離世、痛症影響等等。因為生活模式,好似輪班工作、吸煙、喝咖啡、對噪音及光...
25/05/2025

此文章刊登在明報主板2020年12月8號

你有失眠嗎?

我們生活在這個都市,失眠已經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引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是患者受到工作壓力、情緒病、更年期、親友離世、痛症影響等等。因為生活模式,好似輪班工作、吸煙、喝咖啡、對噪音及光線敏感,亦會影響睡眠。

如果大家入睡時間多於30分鐘,過早或間歇性睡醒而引致睡眠不足,每星期出現三次或以上,至少持續一個月,繼而導致日間與夜晚受著睡眠困擾,影響蔓延至日常生活,這樣你們可能已患上失眠的症狀。

失眠個案一﹕睡前太多思緒
有一位15歲就讀中三的名校女學生,叫阿喬,學業成績名列前茅,對自己要求高,每晚臨睡前利用半小時來檢討一天學習上的得失,然後紀錄下來,以便跟進。阿喬前來求助時,表示最近受失眠問題困擾,感到難以入睡,睡眠中段有乍醒,腦海會呈現在學校未能妥善處理習作的情景,又因恐怕清晨醒來會忘記這情景,於是她馬上起床寫在筆記本上,才放心再睡眠,可惜大多數是「眼光光」,要花20至30分鐘入睡。阿喬擔心失眠會影響學業,引致有緊張情緒出現,因此盼望輔導幫自己調整情緒及睡眠質素,以免有朝一日服用安眠藥時,變成對藥物依賴。

阿喬是一位對自己要求嚴格、有理想及自醒能力強的女生。然而,她在上床睡覺前,要調節自己的心態,若感覺自己將會失眠,腦部便產生負面反應,因而有焦躁感。其實,阿喬可以將睡前自我反省的時段轉到晚餐後,便不用安排在上床時候令自己思想太多,有可能產生負面思想。阿喬每晚在上床睡覺的過程中,當有在困倦或想睡時才上床,做些深呼吸來讓自己放鬆,一心想著自己會慢慢睡著,她便自然會輕鬆入睡。自此之後,她慢慢改善睡眠質素,而半夜睡醒「眼光光」的情況已沒有再出現了。

失眠個案二﹕身兼太多責任
另一位22嵗的就讀大學法律系的男生,叫阿禧,他是家中長子,與母親及四弟妹同住,幾年前父親因患上癌症病逝。阿禧自幼非常懂事,思想又成熟,父親去世後,他便充當半個父親的身份去照顧母親和弟妹,任勞任怨。雖然高中功課繁忙,他仍然堅持做兼職補習幫補家計。當媽媽由全職主婦投身工作,在家中的二妹幫助烹調食物及幫助三個年幼弟妹溫習。時間過得很快,大半年後,阿禧便大學畢業,現時功課進度十分繁忙,年頭更被一律師樓聘請做半職工作,放工後,食點東西後回家已是晚上11時。當他疲倦時,喜歡在床上溫書、工作、玩手機及看電影,直至疲倦時才肯入睡,一星期有二至三晚只睡4-5小時,他形容自己像鐵人一般,不用太多休息也精神奕奕,假期睡多一㸃會產生罪疚感,好像睡覺是浪費時間。床鋪已經成為他的書桌、遊戲室、電影院及寢室。最近功課繁重,邊打瞌睡邊溫書,有時會徹夜未眠,明知很疲倦,卻又會無故失眠,導致常沒精打采。夜晚阿禧又怕自己會失眠而感到精神緊張,愈緊張就愈難入睡,清晨醒來像沒睡覺一樣,日復日持續這情況,需要尋求輔導。

阿禧是一位孝順母親的兒子,亦是一位疼愛弟妹的好大哥,他並沒有因喪父而沮喪,反而努力讀書,身兼數職(半個父親、大哥,補習老師、律師樓員工及學生)來維持家庭的穩定。幸運地,阿禧家中有媽媽和二妹齊齊支撐著這個家,現在只剩幾個月,他便畢業。經過家庭輔導,大家讚揚阿禧在這幾年為家庭無私的貢獻,媽媽、二妹和其他弟妹一致建議他專心讀書,希望他停止半職工作,全力以赴去準備大學畢業的課程,從而減輕所承擔的壓力,舒緩焦慮的情緒,改善失眠的現象。

培養幫助入睡習慣
輔導員邀請阿禧日常生活要持守規律,讓作息定時,做適量運動 (避免睡前做劇烈運動),切勿在太餓或太飽,或飲用咖啡因的飲品後就寢。他要緊記﹕床只是用來睡眠,讓「使用床」和「入睡」變成制約,以免讓自己在床上作其他用途,使腦部產生混亂,例如切勿在床上聊天、看電視、使用手機或電腦,因藍光有活化交感神經用途,令精神亢奮,改變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

如果阿禧上床後 20分鐘未能入睡,提醒自己遠離床鋪,到大廳做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例如讀無聊書本、拉筋或體操動作, 等待有睡意才上床,無需刻意看鐘,重複幾次,直到睡著。避免因無法入睡而產生無形的焦慮,跟著會更難入睡。 當阿禧決定睡覺就上床躺下,保持同時間起床,換取較長及較佳睡眠效率,並且避免午睡,以免打亂自己生理時鐘。晚間選擇一個安靜及昏暗的房間去睡覺,可以運用舒適安眠的音樂來伴隨入睡。最後,阿禧的睡眠狀態回復正常,並辭退工作後,專心考試,最終成為一個律師。

相信大家明白適當的睡眠能夠增進人體的細胞修復,讓身體得到適宜的休息,用以消除身心的疲勞,幫助日間身體的吸收營養,強化腦部記憶及調節學習的效能。盼望大家在一天忙碌過後,可以享受甜夢和充足的睡眠。

此文章刊登在明報主板2020年12月8號

Facebook- https://bit.ly/3FZbiyk
🌐 janethongcounselling.com
📧 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
IG- psychologist_janet_hong

Lind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janet-hong-chi-man-counseling-psychologist-company-ltd/

YouTube:
https://youtube.com/-4649?si=siZHui0w-GpK0jLI
📞 WhatsApp - 9703 3255

https://tdww.org.hk/wp-content/uploads/2020/12/2020_dec_7e4bda0e69c89e5a4b1e79ca0e5978eefbc9f.jpg

#失眠 #睡眠衛生 #入睡習慣 #疲勞 #壓力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 #康志敏 #輔導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

幼聯《Nurture Our Future x 3零願景 x 愛·善·美 行動》【家庭關係如何影響子女成長】(網上公益講座)主辦機構: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 (幼聯)協辦機構:香港教育大學校友會日期:2025年5月20日(星期二)時間:14...
19/05/2025

幼聯《Nurture Our Future x 3零願景 x 愛·善·美 行動》
【家庭關係如何影響子女成長】(網上公益講座)

主辦機構: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 (幼聯)
協辦機構:香港教育大學校友會
日期:2025年5月20日(星期二)
時間:14:00-15:00
形式:ZOOM
對象:家長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xAdvoRhN7Bxucfv7

請加入WhatsApp群組獲取最新資訊及Zoom link:
https://chat.whatsapp.com/DXTG0ufGiXH6rej89GUVPZ

內容簡介:
讓出席的家長能透過工作坊等形式的家長教育活動,明白自己的角色及家庭對孩子建立正確價值觀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學習如何為孩子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 促進孩子的健康、喜樂及均衡成長。

講者: 康志敏 Janet Hong(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資歷 :
輔導心理學碩士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硏習高級婚姻及家庭輔導13年
戒毒(成癮行為)輔導高級証書
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實習証書
靜觀、催眠放鬆減壓輔導証書
特殊學習需要學童輔導高級証書

免費加入「幼聯家庭會員」:
https://hkceces.org/%e5%b9%bc%e8%81%af%e6%9c%83%e5%93%a1/

免費加入「幼聯專業界別 / 個人會員」:
https://hkceces.org/%e5%b9%bc%e8%81%af%e5%b0%88%e6%a5%ad%e7%95%8c%e5%88%a5%e6%9c%83%e5%93%a1/

參加者在講座完結後填寫2份電子問卷,可獲幼聯及教大校友會分別發電子出席證書

同時可加入「正向教養交流群」WhatsApp 群組持續交流有關資訊。

Zoom登入連結會在活動前3天以電郵方式通知參加者。如三日前未收到連結,可聯絡以下電郵索取:
hkiedaa2007@yahoo.com.hk

【鬱躁症嘅徵狀係啲咩?有咩治療方向?】鬱躁症即是「抑鬱狂躁症」抑鬱和狂躁 (mania)是兩種相反的情緒,患者的情感會以週期性方式出現,可以持續數天、甚或幾星期,他們亦可以在一天中,出現數個回合的兩極化的情緒,時而出現狂躁情緒,時而又會變得...
07/05/2025

【鬱躁症嘅徵狀係啲咩?有咩治療方向?】

鬱躁症即是「抑鬱狂躁症」抑鬱和狂躁 (mania)是兩種相反的情緒,患者的情感會以週期性方式出現,可以持續數天、甚或幾星期,他們亦可以在一天中,出現數個回合的兩極化的情緒,時而出現狂躁情緒,時而又會變得抑鬱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悲觀絕望、缺乏動力、食慾或體重驟降/驟升, 失眠/喝睡…等,患者進入難以控制的情緒失調狀態。若患者由抑鬱期𨍭變到狂躁期,情緒會大轉變,影響思考和判斷力,他們可能因為極度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做出令自己或身邊人尷尬的事情、或者過度消費因而負債纍纍,又可能做出傷害的行為。
以下是狂躁症的詳細介紹,作為關心患者的親友,可以再加深了解一下患者在狂躁時的徵狀-
a) 情緒方面- 患者會狂喜和亢奮,但若別人不同意他的樂觀觀點時,便會變得煩躁、易怒。

b) 思想方面- 患者充滿新頴刺激的意念,以為自己在人群中非常重要,易於由一個意念閃到另一個意念,嚴重時會聽到聲音。

c) 生理方面- 患者會精力無窮,難入睡及胡亂發生性關係。

d) 行為方面- 表現自大及作出超過自己能力的計劃、說話速度變快、不易被打斷、易作出魯莽的決定,例如:不顧後果胡亂消費、賭博,又例如: 過量飲食、自制力低及自我感覺良好。
如鬱躁症狀變得很嚴重時,可能會有重症精神病的徵兆,以為懷有重要任務或具有超乎常人的力量。

【患咗鬱躁症係咪要食一世藥呀?有無其他方法可以幫到手?】
治療患者的方法是心理輔導和藥物治療共同協助患者舒緩症狀,大部份患者採用心理輔導後可以慢慢減药,是不用食一世藥的,或者一開始輕症患者,直接用心理輔導,根本不用服藥便痊愈,以下是心理輔導的治療的方向:-

1)認知行為治療 - 拆解方法是認識患者鬱躁症的非理性想法由來,而導致相對負面的情緒及行為治療法。 若果患者在情緒低落時,好像喪失了感覺到快樂的能力,例如:在抑鬱期,患者持著負面看法、狂躁期的不顧後果的想法和行為。此時,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審視現有的負面思考及行為模式,並嘗試用正面的想法、情緒及做法去解決,而正面的經驗能夠減低精神壓力,舒緩鬱躁症的情緒。

2)家庭治療 - 從過往與家人在關係磨擦或經歷過的創傷而帶來的痛苦,用來尋找患者的鬱躁症的因由,或者要從患者原生家庭的氛圍開始,了解患者從少到大的經歷、依附關係 (attachment)、原生家庭的氛圍、父母的關係及對患者的教養、朋輩的關係⋯等,然後去逐一解扣患者藏在心靈的「痛點」、情緒的起伏和無助的源頭,及患者鬱躁症的心理創傷解扣。

3)呼吸都可以紓緩壓力,每日3分鐘靜觀練習!
患者在經歷情緒大起大落時,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容易煩躁、焦慮、心神不定,而靜觀(Mindfulness)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將注意力集中於觀察此刻正在發生的事物,包括身體的感覺、情緒、思想等。當在靜觀的狀態中,無論喜怒哀樂,都會以平常心看待。在常見的靜觀練習,例如「舒緩壓力呼吸法」中,只需3分鐘的時間,便能讓自己放鬆。

希望患者得到可信任之家人、親戚或朋友的支援及持續的關懷,可以分享自己內心的掙扎,並願意慢慢走出困境。如發覺仍然無法處理及減輕鬱躁症狀,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亦相當重要。

如有任何疑問,請及早向專業人士尋求專業意見。聯絡: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Facebook- https://bit.ly/3FZbiyk
🌐 janethongcounselling.com
📧 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
IG- psychologist_janet_hong
Lind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janet-hong-chi-man-counseling-psychologist-company-ltd/
YouTube:
https://youtube.com/-4649?si=siZHui0w-GpK0jLI
📞 WhatsApp - 9703 3255

#鬱躁症 #抑鬱狂躁症 #抑鬱低落 #失去興趣 #悲觀絕望 #缺乏動力 #食慾 #體重驟降驟升 #失眠 #喝睡 #家庭關係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 #康志敏 #輔導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

【家庭治療真的可以有效處理分離焦慮症?】唔信?可以聽聽處理分離焦慮症三大要素患者常常對現實生活或將來的某些事情表現的過分擔憂,孩子與父母(或照顧者)出現難捨難離,因此家庭治療是不可或缺的,以下是三個方向患者需要努力改善:1)正面思維調整正面...
07/05/2025

【家庭治療真的可以有效處理分離焦慮症?】
唔信?可以聽聽處理分離焦慮症三大要素
患者常常對現實生活或將來的某些事情表現的過分擔憂,孩子與父母(或照顧者)出現難捨難離,因此家庭治療是不可或缺的,以下是三個方向患者需要努力改善:

1)正面思維
調整正面思維的管教方式,鼓勵父母嘗試在孩子仍在幼童發展的階段,尤其是獨生孩子,多些讓孩子接觸其他小孩,例如:每天到遊樂場玩耍,並爭取機會與其他孩子溝通、互動及分享玩具 ,都有助孩子減低產生朋登相處的焦慮情緒,同時學習與父母(或照顧者)分開的機會。

2)青春期- 糾纏不清的依附關係
家庭是一個讓孩子感到安全,可以學習與人溝通的地方,尤其孩子在青春期,是在自我角色形成的重要成長階段,建立自我認同感,並在父母的放手階段,學會跌倒,爬起身,從錯誤中學習獨立成長。若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被認定是一個未長大的小孩,行為及心態便很難正常成長,更難正式「斷臍帶」,因此孩子的分離焦慮症,是與父母(或照顧者)息息相關的,要醫治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及避免症狀慢延至成人階段,父母是領軍者。

3)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當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培養良好夫婦溝通技巧,孩子觀察父母的互動模式,從而學會怎樣釐定朋輩關係的遠近,有效處理朋輩相處和駕馭衝突。如果父母關係不和,孩子有可能選擇同父或母較親近的一方聯盟,若果是母子聯盟,兒子便為了保護母親,而被迫同父親成為敵對的一方,兒子真是左右做人難「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試問兒子又怎會不焦慮及內疚呢? 再者,若母親是家庭主婦,日日以淚洗面,兒子又怎樣能夠與母親分開去安心上學及上工呢?

孩子有機會通過觀察父母的長期爭執,就有可能離不開家庭,並活在恐懼和焦慮的氛圍中難以離家,天天守侯和保護著父母的關係,連出外國讀書的孩子,最後擾攘着乘坐飛機回家,書也讀不成。在家庭治療中,讓父母和孩子明白緊扣著孩子的原因和家庭關係的局面,家庭治療給予父母了解夫婦關係和諧的重要性。首先理順夫婦關係,再慢慢將母子的關係鬆綁,讓青春期或成年期的孩子可以離家,結交朋友,獨立成長。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重要且深遠的,若夫婦關係處理合適,家庭關係會較為容易令孩子獨立地健康成長。如以上徵狀對日常生活有嚴重影響,可能要配合藥物治療。

聯絡: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Facebook- https://bit.ly/3FZbiyk
🌐 janethongcounselling.com
📧 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
IG- psychologist_janet_hong
Lind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janet-hong-chi-man-counseling-psychologist-company-ltd/
YouTube:
https://youtube.com/-4649?si=siZHui0w-GpK0jLI
📞 WhatsApp - 9703 3255

#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 #壓力 #青春期 #家庭關係 #家庭治療 #依附關係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 #康志敏 #輔導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

夠究竟有咩因素,人們會患上焦慮症呢?】焦慮是一種生理、行為及心理的緊張反應。患上焦慮症的人仕就算危機已經過去,他們仍然持續感覺恐懼、心跳加速、胸部與腹部不適、口乾、出汗、肌肉繃緊、呼吸困難、有機會好似瀕臨死亡邊緣等。患者經常對現實生活的某件...
07/05/2025

夠究竟有咩因素,人們會患上焦慮症呢?】

焦慮是一種生理、行為及心理的緊張反應。患上焦慮症的人仕就算危機已經過去,他們仍然持續感覺恐懼、心跳加速、胸部與腹部不適、口乾、出汗、肌肉繃緊、呼吸困難、有機會好似瀕臨死亡邊緣等。患者經常對現實生活的某件事情或將來的事件表現的過分憂慮,這種擔心往往與事實極不相乎,使患者感到非常的苦惱,過份的憂慮變成負面情緒影響到學業、工作、與親友的關係和溝通等的生活方面。以下是3大因素對患者查考患上焦慮症的原因有著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1. 潛在因素
遺傳、與生俱來的性情,如:高敏感、容易擔憂、過去的懼怕經歷、孩子承傳家長的焦慮。如果是強迫症患者的性格較為傾向注意細節、有條理和具有特別高的道德和責任標準,但當變得極端執著時,有機會發展到強迫症。

2. 觸發因素�生活壓力,如: 考試、失業、重大的人生轉變 ;如: 親友去世、離婚 、突發意外、長期病患、賀爾蒙失衡等;心理創傷,如果有些強迫患者有可能因為未能忘懷過去的極不愉快的童年經歷或心理創傷,以為運用重複思想去「減輕」內心掙扎或不由自主跟著某些事物正確無誤的程序/儀式方可安心,又或者誤以為重複某些行為可以避免曾經創傷事情再次發生…等。

3. 持續因素�若家長過份嚴厲地看待孩子的學業成績,有可能令子女逃避考試及上學,倘若患者是偏向執著、內斂、完美或負面的思考樣式的人仕,他們有機會,因逃避學習失去方向,變得更加焦慮,繼而更逃避,並將問題收藏起來及將情緒壓抑,造成隱藏式的焦慮,直到堆積起來到樽頸位後便會爆發,因此這種現象不易便親友發現,他們亦會因缺乏親友和朋輩的關懷而變得更嚴重。患上焦慮症的兒童/青少年,最常見到的「共病」包括抑鬱症,或同時患上多過一種的焦慮症。

焦慮症的患者大約用11種不同類形症狀呈現出來,分別有1)廣泛性焦慮症 2)分離焦慮症 3)社交焦慮症 4)兒童焦慮症 5)強迫症 6) 驚恐症 7) 選擇性緘默症 😎 創傷後壓力症(PTSD)9) 特定性恐懼症 10)密室恐懼症 11)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等。

焦慮症比較普遍的情緒病症,大約20%的人在一生中曾有一種焦慮症,女與男的發病比率約為 2:1。患者會逃避去做一些有機會令他們感到焦慮、害怕的事情,部分患者覺得身體總是不舒服,因此曾經多次出入醫院做檢查,往往又查不出症狀。如有需要,患者及早尋求專業的輔導。

如有任何疑問,請及早向專業人士尋求專業意見。聯絡: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Facebook- https://bit.ly/3FZbiyk
🌐 janethongcounselling.com
📧 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
IG- psychologist_janet_hong
Lind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janet-hong-chi-man-counseling-psychologist-company-ltd/
YouTube:
https://youtube.com/-4649?si=siZHui0w-GpK0jLI
📞 WhatsApp - 9703 3255

#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 #壓力 #惡夢 #頭痛 #胃痛 #作嘔 #恐懼 #心跳加速 #胸部與腹部不適 #口乾 #出汗 #肌肉繃緊 #呼吸困難 #瀕臨死亡邊緣 #家庭關係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 #康志敏 #輔導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

【五大分離焦慮症徵狀層面你要知!】任何小孩、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有機會患上分離,最常見的患者是五至七歲的孩子,當他們與照顧者分開時 ,會感到非常焦慮,分離焦慮症患者會過度憂慮父母(或照顧者)有危險、意外或生病 ,嚴重的患者更可能會拒絕出門、...
07/05/2025

【五大分離焦慮症徵狀層面你要知!】

任何小孩、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有機會患上分離,最常見的患者是五至七歲的孩子,當他們與照顧者分開時 ,會感到非常焦慮,分離焦慮症患者會過度憂慮父母(或照顧者)有危險、意外或生病 ,嚴重的患者更可能會拒絕出門、上學、睡覺及經常發惡夢,夢中的情節與父母(照顧者)分離。他們與父母(照顧者)分開時會有焦慮症狀,例如:頭痛 、胃痛 、作嘔等 。徵狀持續至少一個月就有機會患上分離焦慮症。患者復元速度較其他焦慮症快,及後較大機會患上其他焦慮症 ,或有可能出現社交困難情況。

分離焦慮症具體有咩徵狀? 患者都會出現以下五大層面 :
a) 身體徵狀層面:
患者會感到頭痛 、呼吸困難 、冷汗 、腸胃不適 、發燒、頭痛、暈 、作嘔 、肌肉繃緊 、手腳發麻/震動 、心跳𨍭快等徵狀 。
b) 認知層面
以不適當的認知思想看待事件,如: 過度恐慌、幼兒未必可以說出自己在焦慮時的想法,只可以在認知層面猜測他們有驚慌,至於大孩子較易表達擔憂情緒和災難式的負面想法 。
c) 行為層面
有時孩子會以行為表達其內心的焦慮不安 , 例如:常哭泣 、緊靠照顧者 、發脾氣 、對抗行為等 。不少患有焦慮症的孩子常有逃避行為,比如:裝病以逃避上課,有些患者不肯說話,或拒絕參與課外活動 。
d) 遺傳層面
家族成員患有焦慮症病史,其他成員患有焦慮症比率會較高,或者未必患上相同的焦慮症。
e) 父母/家庭關係層面
父母關係不和,孩子常處於父母糾紛或冷戰氛圍中,孩子有機會對於父母的情緒變化和衝突而變得情緒十分敏感,帶來負面的深遠影響。本來父母二人的矛盾關係,發展成複雜三人關係,孩子被牽引著加入父母不和關係中,演變成為父、母、孩子的「家庭三角關係」。父母未能成為良好榜樣 (role model) 讓孩子學習,孩子難以跟朋輩建立良好的關係和信任感,從而缺乏安全感,內心容易感到孤單寂寞,常留在家中。可惜,孩子越留在爭吵中的家庭,他們便會越關心家中父母 (害怕蔓延至家暴),一方面他們未能忍受父母嘈吵的家庭氣氛,另一方面他們亦害怕走出家庭以外的地方, 連家庭都不安全, 又怎樣能夠輕易感覺外面會安全呢? 因此他們便長期活在無法與父母分離的予盾困境及難以自處的痛苦局面中,形成要分又分不到的惡性循環。

以上提及的因素未必是唯一導致焦慮症的一種成因,有機會是受各因素互相影響所致 。如果有需要,可以尋求專業輔導心理學家幫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Facebook- https://bit.ly/3FZbiyk
🌐 janethongcounselling.com
📧 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
IG- psychologist_janet_hong
Lind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janet-hong-chi-man-counseling-psychologist-company-ltd/
YouTube:
https://youtube.com/-4649?si=siZHui0w-GpK0jLI
📞 WhatsApp - 9703 3255

#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 #壓力 #惡夢 #頭痛 #胃痛 #作嘔 #家庭關係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 #康志敏 #輔導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

【兒童都會有焦慮症?同咩因素有關嗎?】近年,坊間經常聽到兒童患上焦慮症,有不少情況是同父母有關的,可能是家庭相處的氛圍、不協調的管教模式或者父母關係糾結所造成的。常見的兒童情緒障礙,會有以下表徵:-a) 經常情緒不穩、經常發怒、情緒失控、緊...
20/02/2025

【兒童都會有焦慮症?同咩因素有關嗎?】
近年,坊間經常聽到兒童患上焦慮症,有不少情況是同父母有關的,可能是家庭相處的氛圍、不協調的管教模式或者父母關係糾結所造成的。常見的兒童情緒障礙,會有以下表徵:-
a) 經常情緒不穩、經常發怒、情緒失控、緊張、煩躁、持續感到憂慮、負面想法

b) 食欲不振、難以集中注意力、緊張、咬手指�
c) 易倦、失眠、難入睡、發噩夢�
d) 尿頻、頻密哭泣、經常黏貼著照顧者�
e) 肚痛、頭痛、胃痛、頭暈和嘔吐不適

f) 壓力大、社交的焦慮、害怕出席社交場合及接觸陌生人、害羞等

如孩子患上以上的症狀,請多加注意。夠究竟有咩因素會造成兒童焦慮症?
1) 壓力因素
i) 中途轉校、外國升學難適應、移民
ii) 曾經歷心理創傷、親人患病、受到性侵、甚至身體及心靈虐待
iii)學習壓力、朋輩關係差、曾經被欺凌或孤立

2) 家庭因素
i) 父母關係長期爭吵或冷戰、父母離異、手足爭竉、重男輕女
ii) 經歷被遺棄、疏忽照顧、持續性嚴重體罰、過多的負面批判
iii)受到高度控制性 、過於保護的管教形式、未能讓子女訓練獨立處理能力

3) 性格因素
i) 較內向、完美主義 、傾向緊張
ii) 高度敏感、缺乏自信及自尊心偏低
iii)採用逃避來應付困難 、不願意接受新事物 、介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等

如果孩子曾經歷以上部份的處境,他們有機會患上兒童焦慮症。若孩子出現焦慮問題,可以嘗試尋找孩子可信任的大人及父母與孩子傾訴的焦慮或擔憂,嘗試接受焦慮是正常的情緒,鼓勵他們循序漸進漸去面對害怕的事物或情境,並認同孩子的努力及欣賞他們的努力。父母管教協力達到一致性,訂立健康均衡的生活模式,每天有充足、優質的休息/睡眠時間,每星期亦有定時鬆弛身心的運動。

如有需要可透過家庭療治幫助處理兒童焦慮症,或藥物治療協助他們康復。

如有任何疑問,請及早向專業人士尋求專業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康志敏,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 janethongcounselling.com

📧 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

IG- psychologist_janet_hong

Lind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janet-hong-chi-man-counseling-psychologist-company-ltd/

YouTube:
https://youtube.com/-4649?si=siZHui0w-GpK0jLI

📞 WhatsApp - 9703 3255

#兒童焦慮症 #家庭治療 #原生家庭 #壓力 #家庭 #性格 #完美主義 # 高度敏感 #管教模式 #被遺棄 #疏忽照顧 #體罰 #父母關係糾結 #情緒失控 #情緒病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 #康志敏 #輔導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

大家想知多少以下的話顋,歡迎用QR code 網上報名,約定你啦😊
08/01/2025

大家想知多少以下的話顋,歡迎用QR code 網上報名,約定你啦😊

https://youtu.be/KuA3z6_9dw4?si=LwbvvrNuG-U5Kk-WEMDR 「眼動身心重建法」真的可以治療創傷後遺症(PTSD)嗎?若果人們經歷童年陰影,親歷或者看到悲慘傷痛事件之後,發現自己不斷地回憶(回閃)...
05/12/2024

https://youtu.be/KuA3z6_9dw4?si=LwbvvrNuG-U5Kk-W

EMDR 「眼動身心重建法」真的可以治療創傷後遺症(PTSD)嗎?

若果人們經歷童年陰影,親歷或者看到悲慘傷痛事件之後,發現自己不斷地回憶(回閃)創傷事件、失眠、惡夢、解離反應、麻木、好似重演創傷的痛苦情境、扭曲思維或難以集中精神的情況等,可能有機會患上為創傷後遺症,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在治療創傷後遺症方面,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患者可以採用「眼動減敏重整療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 Reprocessing, - EMDR)的方法, 此方法在1990年開始採用,這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EMDR的理論是透過特定的眼球運動 (雙側刺激)使左右大腦「理性腦/情感腦」)有機會進行同步調節,讓患者因功能失調的創傷經歷得到腦的內部重組。

在過程中,治療師會邀請患者在安全穩定的情況下先進行自我評估 - 用自己當時狀態與期望的目標作相互比較, 看看達到的目標的距離差別,另外患者的壓力感覺運用相同的方法進行評估。患者在治療創傷經歷時,回想到創傷的畫面時,治療師會以手指引導患者的眼球,患者在保持頭部固定的情況下,眼球作來回(左右)移動,讓患者達到「Alpha mode」情況下,引發患者的神經傳導系統調整,有助患者重新整理創傷有關的負面記憶。由於治療師邀請患者選擇一個較深層痛苦的情景,治療師用以聯系患者到達Alpha Mode時,可以較為容易進入深度放鬆及修復身心狀態,與此同時,亦喚醒到PTSD所產生的痛苦情景、負面思想和壓力得到緩解,當壓力消失,驅使正面又積極的想法和身體感受好像船錨在海底固定船隻一樣,患者情緒隨之而來得到穩定,以達到促進患者自我療癒和調適的效果,多數創傷後壓力症患者在接受治療後,都可得到改善,近年受到治療師經常採用。因為EMDR 是一個較雜的催眠過程,所以有些片段未能盡錄。

康志敏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地址:香港上環永吉街21號誠興商業大廈14G室電話:+852 9703 3255電郵:janethongjanethong@gmail.com網站:https://bit.ly/47Fzxz3================================【記得Follow埋 Dai...

Address

Sheung Wan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2:00
Tuesday 09:00 - 22:00
Wednesday 09:00 - 22:00
Thursday 09:00 - 22:00
Friday 09:00 - 22:00
Saturday 09:00 - 20:00
Sunday 10:00 - 17:00

Website

https://youtu.be/aGtzW_qmy0Y, https://youtu.be/OXZtMo4awTI, https://youtu.be/zmhvpTRq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Janet康志敏 家庭治療師及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Janet康志敏 家庭治療師及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