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ing Medical Centre 仁心醫務中心

Caring Medical Centre 仁心醫務中心 我們摰誠地為病人提供外科及相關醫護服務

根據最新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錄得37953宗(男性18656宗及女性19297宗)癌症新症個案,較2022年增加2580宗,而整體數字由1992年起維持平穩上升趨勢。自2020年起,女性患上癌症的數字超越男性。2023...
30/10/2025

根據最新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錄得37953宗(男性18656宗及女性19297宗)癌症新症個案,較2022年增加2580宗,而整體數字由1992年起維持平穩上升趨勢。自2020年起,女性患上癌症的數字超越男性。2023年5大常見癌症合共佔全港癌症新症個案接近58%,最常見是肺癌,有6111宗,而乳癌(5603宗)連續兩年超越大腸癌(5467宗)成為第二位。至於男性和女性最常見5種癌症的排名與2022年一樣,肺癌仍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而女性則為乳癌。最近有男藝人因腎癌而過身,腎癌在2023年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七,有598宗新症個案,在女性癌症排行榜中則十大不入。較高存活率的癌症包括甲狀腺癌、女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而較低存活率的癌症包括胰臟癌、食道癌和膽囊及肝外膽管癌。

大腸癌在2011年首次超越肺癌成為全港癌症新症第一位,之後在2013年至2018年連續六年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的第一位,在2019年被肺癌超越而變為第二位,直至2022年更比乳癌超越變為第三位。

大腸癌新症排名近年有下降趨勢(雖然每年仍超過5000個案),或許跟政府推出了大腸癌篩查計劃有關,相對於肺癌及乳癌,大腸癌篩查計劃的確有助預防腸癌的出現和及早發現沒明顯症狀的早期腸癌。絕大部份腸癌都是由瘜肉引伸而成,而瘜肉轉變為腸癌大約需要5至15年的時間,所以及早發現大腸瘜肉並將之切除,便能有效地預防及減低腸癌的出現。至於肺癌及乳癌,基於沒有一個如瘜肉這種中途站的狀態,因此只有及早發現才能得到最好的預後。

如對香港癌症數字有興趣的話,可參閱以下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overview/Overview%20of%20HK%20Cancer%20Stat%202023_tc.pdf

#香港十大癌症
#肺癌
#乳癌
#大腸癌
#腎癌
#篩查計劃

74歲男子右下腹疼痛了四天,他起初覺得痛楚並不是很厲害,然而早一天有發燒發冷現象,他開始擔心不是一般肚痛,於是前來求診。臨床檢查發現右下腹有壓痛,有局部腹膜炎的徵象。我腦海內最懷疑有兩個診斷,一是憩室炎(diverticulitis),二是...
29/09/2025

74歲男子右下腹疼痛了四天,他起初覺得痛楚並不是很厲害,然而早一天有發燒發冷現象,他開始擔心不是一般肚痛,於是前來求診。臨床檢查發現右下腹有壓痛,有局部腹膜炎的徵象。我腦海內最懷疑有兩個診斷,一是憩室炎(diverticulitis),二是闌尾炎(appendicitis)。基於有腹膜炎的懷疑,稍有延遲病情可以轉差,我建議他立即入院作進一步的治療。病人需要禁食,一來給予腸道休息的機會,二來要有手術準備的部署,因全身麻醉是需要空腹的。我給予他靜脈輸液及抗生素,抽血報告顯示炎症指數提升,電腦掃描顯示的影像診斷是由升結腸的憩室引致的急性憩室炎。基於沒有嚴重穿破,發炎的情況還算局限性,加上臨床情況穩定,最後病人在保守治療下(數天禁食及靜脈抗生素治療),情況逐漸改善,恢復飲食後情況也沒有轉差,最後我便安排他出院了。

憩室 (Diverticula)就像一個小而膨脹的小袋,在消化系統內虛弱的地方受壓力下慢慢發展形成,最常見於大腸,尤其在40歲以後,大部分都沒有任何症狀。不過這些小袋會有發炎或感染的機會,一旦發生,這種情況稱為憩室炎。乙狀結腸(腹部左下方)是最常見發生憩室炎的位置,其次便是盲腸及升結腸位置(腹部右下方)。患者會感到腹部持續疼痛,而且是頗嚴重的,更可有發燒,噁心和嘔吐及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

可增加患憩室炎的風險因素包括:
- 老化
- 肥胖
- 抽煙
- 缺乏運動
- 高脂肪低纖維飲食
- 藥物(包括類固醇,阿斯匹靈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急性憩室炎患者如不加以治療,或會出現併發症如:
- 膿腫(感染的憩室周圍可能會形成膿腫)
- 腸壁穿孔破裂(使腸內物質湧進腹腔,導致嚴重腹膜炎)
- 腸塞(疤痕導致腸狹窄或阻塞)
- 瘻管(腸道和膀胱、子宮或皮膚之間的異常通道)

治療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輕度憩室炎可以通過腸道休息及抗生素來治療。一般建議在炎症康復後大約六至八周,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排除結腸癌的可能。

嚴重或復發性憩室炎則需要以手術來治療。如果在發炎腸道附近有積液或膿腫,則需要考慮進行經皮引流(percutaneous drainage)到體外。而其他併發症如穿破,阻塞及瘻管等,則需要把病變的腸道部份切除,然而腸道能否即時接駁有多種考慮因素,因此病人或有機會需要接受臨時造口,等炎症康復後才重新把腸道連接。

任何時候如有持續不明原因的腹痛,尤其也有發燒和便秘或腹瀉等症狀,應立即求醫避免延遲醫治導致併發症發生。

#腹膜炎
#憩室炎
#闌尾炎
#盲腸炎
#腹痛
#肚痛

67歲女子感到上腹有脹痛感覺,認為是胃痛,吃過一些成藥後,情況未能改善,早一天更有發燒症狀,看了家庭醫生後再轉介過來,臨床檢查發現上腹有壓痛,有腹膜炎的徵象。她帶了兩年前的檢查報告給我參考,我發現她有很多細小的膽石,我擔心是膽石導致的一些併...
29/08/2025

67歲女子感到上腹有脹痛感覺,認為是胃痛,吃過一些成藥後,情況未能改善,早一天更有發燒症狀,看了家庭醫生後再轉介過來,臨床檢查發現上腹有壓痛,有腹膜炎的徵象。她帶了兩年前的檢查報告給我參考,我發現她有很多細小的膽石,我擔心是膽石導致的一些併發症,如膽囊炎、膽管炎或是胰臟炎。我告訴她這是一個急症狀況,應盡快入院確定診斷以作出合適治療,如炎症情況未能控制並轉差,細菌進入血管導致敗血病,那時情況便會變得相當危急,甚至乎有生命威脅。入院後,驗血報告顯示她肝功能有顯著改變,炎症指數也升高了很多,我隨後給她注射了另一隻藥力比較強的抗生素。隔天早上安排了她進行電腦掃描檢查,放射科醫生告知有一粒大約四毫米的結石在膽管內並有阻塞性的現象,另外還有其他結石在膽囊內。知道掃描報告後,我們盡快給她安排了膽管鏡手術並把膽管石清除。根據學術上的建議,其實理應把膽囊在這次住院期間一併切除,以避免之後膽石再跌進膽管內。然而病人決定在這次住院期間不進行膽囊切除手術。膽管鏡手術後,病人腹痛逐漸消失,肝功能及炎症指數也慢慢回落,病人在完成抗生素療程後便出院了。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兩年前已經知道有膽石,為何當時沒有處理?要清除膽囊裏的結石,主要靠手術將整個載有膽石的膽囊切除。膽囊並不是一個多餘沒用途的器官,它的作用是儲存膽汁去幫助消化脂肪。(膽汁要由肝臟製造的,並不是由膽囊製造。)切除膽囊後有機會增加腹瀉現象,而進食較肥膩食物的時候可能會更為嚴重。再者,任何手術都有其本身的風險,我們需要衡量手術的益處是否遠超過它的風險。若果膽石沒有引起任何症狀,而超聲波也沒有發現較高風險的情况(例如慢性膽囊發炎、巨型膽石如三厘米或以上、大量細小沙石或膽囊鈣化等),日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是相對較低的。病人當年沒有膽石所引致的症狀,選擇觀察也相當合理。不過,病人這次患上了膽管炎,以她的身體狀況,切除膽囊去避免膽石併發症的復發似乎是比較合適的。

病人有時會關注膽石的大小,其實大或小的膽石都有不同的風險,大的膽石可以阻塞膽囊的出口,因而引致膽絞痛或膽囊炎。至於細小的膽石,則有可能掉進膽管,導致膽管炎或胰臟炎。患上膽管炎的病人,除了有嚴重的痛楚外,更有機會患上敗血病的風險,病人可以神智不清及有血壓下降的情況,年長的病人甚至有致命的風險。不過動手術始終是入侵性治療,醫生會綜合檢查報告,包括膽石的大小、數量和位置,病人的臨床徵狀和有否高風險因素等,來決定病人應否需要做手術。

#膽石
#膽管石
#膽囊炎
#膽絞痛
#膽管炎
#胰臟炎
#微創膽囊切除手術

74歲女士因為痔瘡有脫垂和流血的狀況,在深圳求診,當地醫生幫她做了結紮手術。手術後的一天,病人感到相當痛楚,有流血及有肛門腫脹的感覺,起初以為是手術後的正常狀況。第二天開始有發燒的症狀,後來前往公立醫院求診,上了外科病房,醫生見到有痔瘡脫出...
31/07/2025

74歲女士因為痔瘡有脫垂和流血的狀況,在深圳求診,當地醫生幫她做了結紮手術。手術後的一天,病人感到相當痛楚,有流血及有肛門腫脹的感覺,起初以為是手術後的正常狀況。第二天開始有發燒的症狀,後來前往公立醫院求診,上了外科病房,醫生見到有痔瘡脫出,最後用了麻醉藥膏,把它放回入肛管內,隔天安排病人出院。病人出院後仍感到痛楚及有出血情況,最後前來求診。臨床檢查發現在肛門有一個大約兩厘米左右的缺血性腫塊,當我觸摸那個腫塊的時候病人感到非常痛楚,我發覺仍有東西結紮着那一個腫塊。我建議她盡快把那個腫塊切除以得到最佳的症狀舒緩效果。最後我安排了她當天進入私家醫院,切除手術在隔天早上進行。病人在全身麻醉下,我才能清楚地檢查那個腫塊的情況。原來那內地醫生是利用縫線來結紮痔瘡,而不是用橡筋來結紮。一般結紮痔瘡,都是利用橡筋,而結紮痔瘡用的橡筋,通常會於手術後數天,連同乾枯壞死的痔瘡組織一起自然脫落。當然結紮期間病人可以感到有點不適,但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若感到異常痛楚,或者不斷出血,則需要排除一些不尋常的情況,例如肛管的黏膜是否有過量的創傷。最後我把那個被縫線結紮着的缺血性腫塊切除,病人術後當然有傷口存在的痛楚,但她說傷口的那種痛楚已遠低於手術前的情況。因為病人看我的時候已是結紥後超過一星期的時間,我無法知道手術前她那痔瘡的情況,但結紮治療或許並不是最適合她的治療方案。

痔瘡的處理方法,其實因應每個病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痔瘡並不是代表一定要以手術來處理,病情較輕微者,改善飲食及大便習慣是最基本的自我治療方法。多吃高纖維食物如生果蔬菜,多喝水及流質飲品,避免排便時長期或過於用力,有便意才去排便不要長坐在座廁上看雜誌玩手機。若症狀較嚴重者,則可能需要額外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口服藥如達夫隆及一些幫助排便藥物,局部藥物如栓藥及藥膏)、門診小手術(如結紮或硬化治療)及切除手術 (微創痔瘡槍手術及傳統開放式切除手術)。切除手術理應留給情況非常嚴重或較低層次的治療無法舒緩症狀的患者。很多人以為每一個個案都適合做微創手術。然而,血栓外痔或外痔體積很大者都不適合以微創方式切除。因此,若有症狀應約見醫生,讓醫生檢查清楚後給予最佳的治療方案。

#痔瘡
#痔瘡槍
#微創痔瘡手術
#痔瘡切除手術
#痔瘡結紮
#痔瘡注射
#大便出血

小時候媽媽會說飯後不要跑動,否則會患上盲腸炎,需要開刀做手術來治療。學醫後知道媽媽這個說法其實沒有根據,同時亦發現坊間一般稱呼的盲腸炎,其實字眼上不算準確,比較準確的名稱,其實是闌尾炎 (appendicitis) ,盲腸(caecum)和...
30/06/2025

小時候媽媽會說飯後不要跑動,否則會患上盲腸炎,需要開刀做手術來治療。學醫後知道媽媽這個說法其實沒有根據,同時亦發現坊間一般稱呼的盲腸炎,其實字眼上不算準確,比較準確的名稱,其實是闌尾炎 (appendicitis) ,盲腸(caecum)和闌尾(appendix)嚴格來說是兩個不同的部位,一般常發炎的位置是在闌尾,不過它和盲腸是相連的,所以一般大眾慣以盲腸炎稱呼。我們約有7-10%的機率會患上闌尾炎,雖然大多好發於孩童及年輕人,不過其實任何年齡人士都可以發病。

最近新聞提及一名48歲女子因闌尾炎(appendicitis)進行微創切除手術,卻誤被切除了輸卵管。作為外科醫生當然特別關注這種新聞,畢竟闌尾炎手術都是在外科醫生初初受訓的時候較常接觸而且想盡快學懂能自己處理的手術。我在公營醫院接受外科訓練的年代正是闌尾炎切除手術由傳統開放形式轉為微創形式的開始。還記得剛剛開始推行微創闌尾炎切除手術時,只有女子才會以微創進行,因為那時如果病人臨床診斷為腹膜炎,在晚間便會安排緊急手術,那時候判決是否進行手術未必會經過影像的診斷,以往早上或許有機會能安排到超聲波檢查,但電腦掃描那時在急症引用上仍未算普及,女士如果有下腹疼痛,可以是婦科的問題,而未必一定是闌尾炎,因此以微創形式為女士進行手術,便是希望以腹腔鏡的檢測從而分辨出到底是闌尾或是婦科器官的問題。當然隨着時代進步,現在大部份闌尾炎的病人,手術前大多有影像作為診斷,而不論男女都可以微創形式進行切除手術。反而我會認為新世代的醫生,未必太習慣以傳統的方式在病人右下腹進入腹腔。

對於今次這個醫療事故,因為不清楚實質的情況,所以不會對醫生和醫院作出評論。但輸卵管跟闌尾的位置的確接近,如果闌尾炎的發炎情況嚴重,可導致附近組織極為腫脹及黏連,錯誤把輸卵管誤認是闌尾的確是有可能。闌尾本身的位置亦因每個人有所不同(如圖),藏於較後位置的闌尾有時即使發炎,痛楚的症狀也可以出現得較遲,而且病人能忍耐的時間亦可能較長,導致見醫生作出診斷及治療的時間相對較遲。越早發現闌尾炎並且能盡早進行切除手術,處理相對較容易,而能夠以微創形式完成的機會亦較高。相反,已經持續發炎了數天才進行手術,闌尾有可能已發炎至穿破,甚至形成膿腫,闌尾周圍的器官及組織,包括大腸、小腸及婦科器官亦可以非常腫脹甚至出現黏連,手術難道大大增加,有時甚至未能安全地以微創形式進行,需要在右下腹以傳統開放傷口甚至有可能要在腹部中間以大傷口去完成手術。我記得當年有前輩跟我說過,闌尾炎可以由很輕微到很嚴重,嚴重的闌尾炎甚至乎可以導致盲腸(Caecum)穿破,需要切除部份大腸才能解決問題,因此要懂得如何切除右方大腸及接駁,闌尾炎手術的學習才算真正畢業。

#闌尾炎
#盲腸炎
#腹膜炎
#輸卵管
#微創切除手術
#腹腔鏡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在2022年,女性乳癌的新症共有5,182宗,佔本港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28.6%。按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估算,每14名香港婦女中,便有一人有機會在75歲前患上乳癌。在本港女性中,乳癌是第三位致命的癌症。於2023...
30/05/2025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在2022年,女性乳癌的新症共有5,182宗,佔本港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28.6%。按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估算,每14名香港婦女中,便有一人有機會在75歲前患上乳癌。

在本港女性中,乳癌是第三位致命的癌症。於2023年,共有834名女性死於乳癌,佔整體女性癌症死亡個案的13.1%。

乳癌篩查目的是在未出現任何乳癌症狀前,及早發現患上乳癌,以便盡早開始治療,避免癌症惡化。根據「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政府採用以風險為本的方式進行乳癌篩查。有高風險罹患乳癌的婦女,建議每年接受一次篩查。

衞生署宣布將於今年六月十日推出第二階段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為年齡介乎35歲至74歲,並屬高風險罹患乳癌的香港女性居民提供資助篩查服務,以及早發現及治療,提升乳癌患者康復機會。

詳情請參考衛生署相關網頁。

#乳癌
#乳癌篩查

#乳房超聲波
#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505/29/P2025052900276.htm

https://www.breastscreen.gov.hk/tc/

67歲男士左下胸及左上腹持續疼痛數月,痛楚更伸延至背部,來到求診時,起初確實沒有頭緒,但也擔心是一些較嚴重的情況,因為痛楚覆蓋的範圍比較大。基於胸及腹部也有痛楚,我安排了電腦掃描去檢查他的胸及腹部。那天電腦掃描進行的時間比較早,大約下午一時...
28/05/2025

67歲男士左下胸及左上腹持續疼痛數月,痛楚更伸延至背部,來到求診時,起初確實沒有頭緒,但也擔心是一些較嚴重的情況,因為痛楚覆蓋的範圍比較大。基於胸及腹部也有痛楚,我安排了電腦掃描去檢查他的胸及腹部。那天電腦掃描進行的時間比較早,大約下午一時多,已收到放射科醫生主動致電交代結果,她發現有一個大約12厘米的腫瘤在腹膜後的位置(retroperitoneal mass)。另外有多個結節,懷疑是變大了的淋巴,而脾臟也有多個像擴散的影像。放射科醫生初步懷疑是淋巴癌,並且已擴散,她建議病人加照正電子掃描,以確定全身擴散的情況。我是外科醫生,對於淋巴癌的治療並不算熟悉,相信主要都是化療為主,另外可能會有單株抗體治療(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而淋巴癌的治療,必須要確定是哪一種才可以給予適當的藥物。跟另一放射科醫生商討過後,他有信心用電腦掃描導入經皮穿刺活檢(CT guided needle biopsy)的方法在腹膜後那腫瘤位置取出組織化驗。這種抽取組織的方法必須以住院方式進行,因為有較大流血的風險,病人在抽取組織後需要在床上休息數小時才可活動。病人最後確定了是B細胞淋巴癌,我把他轉介到血液腫瘤科醫生作進一步治療。

B 細胞淋巴瘤是一種在淋巴系統的血癌,因為異常淋巴球(一種白血球)的出現和繁殖,繼而形成腫瘤。它可以在身體許多地方發展並引起不同的症狀。在出現症狀之前,病者可能已經患有這種疾病多年。而症狀出現時,可能會有盜汗、疲勞、淋巴結腫大、腹部疼痛、脾臟或肝臟腫大、皮疹或皮膚腫塊、不明原因的發燒或體重下降等症狀。治療可以使某些類型的 B 細胞淋巴瘤進入長期緩解期甚至治癒,但病情可能會復發。

B細胞淋巴瘤的類型可分為“惡性”(aggressive)和“惰性” (indolent) 。惡性較侵襲性,可以從淋巴系統快速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或組織。惰性類型的疾病發展得比較緩慢,即使沒有治療,患者大都可以存活五至十年。

淋巴癌的成因至今仍未能完全了解,但有部份案例可能跟遺傳基因病變、病毒感染、輻射、化學藥物及體內免疫系統失常等有關。

#腹痛
#電腦掃描
#正電子掃描
#活檢化驗
#淋巴癌

六十八歲女士在一兩個月內有數次頭暈記錄向家庭醫生求診,醫生安排她進行抽血檢查,發現她有嚴重貧血 ,血紅素只有7.6 g/dL (一般女士的正常血紅素數值應該在12 g/dL以上)。貧血也並不一定代表失血,如製造血球的情況出現問題,也可導致貧...
30/04/2025

六十八歲女士在一兩個月內有數次頭暈記錄向家庭醫生求診,醫生安排她進行抽血檢查,發現她有嚴重貧血 ,血紅素只有7.6 g/dL (一般女士的正常血紅素數值應該在12 g/dL以上)。貧血也並不一定代表失血,如製造血球的情況出現問題,也可導致貧血。在發現血紅素低之後,另一個重要數值就是平均紅血球容積 [Mean Cell Volume (MCV)] ,她的MCV也較低,而MCV低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缺鐵貧血或是地中海貧血。基於她的貧血也比較嚴重,失血導致缺鐵貧血的機會相對較大。她沒有明顯的出血情況,如吐血、大小便或陰道出血或排出黑色糞便等。較年輕的女士經血過多可以是缺鐵貧血的原因,但對於這收經多時的女士來說,腸胃道出血是我們必須要排除的原因。腸胃道有病況導致貧血並不一定是大量出血的,潰瘍、瘜肉及腫瘤等都可導致慢性血液流失,病人可以達到嚴重貧血也沒有明顯腸胃道的症狀。

病人後來被轉介前來求診,臨床檢查除了面色較為蒼白以外並沒有明顯發現。我建議她入院進行進一步治療,考慮以靜脈補給鐵質甚至輸血,另外強烈建議她接受腸胃鏡檢查。

入院後再複查血紅素,發覺再下降至6.4g/dL,而鐵的指數也證實相當低,經病人同意後給她輸了兩包血,血紅素回升至9.0 g/dL。進行腸胃鏡檢查後,發現她有兩粒接近三厘米長外表損爛的瘜肉在胃體,相信這就是導致她貧血的原因(她胃部還有其他較少的良性瘜肉,而大腸只有一粒三毫米的良性瘜肉)。我用金屬線圈把那兩粒大的胃瘜肉切除,之後還需要以腎上腺素及金屬鉗來給瘜肉切除位置止血。病人術後情況穩定,血紅素沒有再下降的情況,我給她開了胃藥及鐵丸並讓她出院。出院後再檢查血紅素已回復正常水平。

病理報告顯示那兩粒大的胃瘜肉為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增生性瘜肉是其中一種在胃部常見的瘜肉,僅次於胃底線瘜肉 (fundic gland polyp)。一般相信這些瘜肉都是良性的,轉化為癌症的機會極低,雖然有文獻顯示大於一厘米的胃增生性瘜肉仍有癌症轉移的存在風險。有些病人以為只有結直腸才會生瘜肉,其實胃部生瘜肉的情況也非常普遍,只是大多時都沒有症狀,轉化為癌症的機會亦比腸瘜肉低很多。不過進行胃鏡時如見到較大的瘜肉,把它切除避免它逐漸變大產生症狀也是比較合適的。

#貧血 #腸胃鏡 #胃鏡 #腸鏡 #胃瘜肉

隨着保險公司的政策改變,近年的腸胃鏡檢查,大多已由以往需要過夜的住院模式,轉為以日間模式進行。絕大部份的腸胃鏡個案,的確可以以日間形式進行。本人在去年底也在私家醫院以日間形式進行了腸胃鏡檢查。對我而言,日間模式的定義,代表病人不需要在前一晚...
28/03/2025

隨着保險公司的政策改變,近年的腸胃鏡檢查,大多已由以往需要過夜的住院模式,轉為以日間模式進行。絕大部份的腸胃鏡個案,的確可以以日間形式進行。本人在去年底也在私家醫院以日間形式進行了腸胃鏡檢查。對我而言,日間模式的定義,代表病人不需要在前一晚留院進行一些醫療程序,病人只需日間在醫院逗留大約數小時,便可以完成因醫療需要而安排的小型手術及其他檢查。

在私營醫療中,腸胃鏡大多會在病人靜脈注射一些藥物才進行,以求令病人在過程中減少痛楚。現行主要是兩種模式,一種是靜脈注射鎮靜藥物(intravenous sedation IVS),做內窺鏡的醫生負責選擇注射藥物,一般常用的藥物包括嗎啡類 (opioids) 藥物作止痛和笨二氮平類 (benzodiazepines) 藥物作鎮靜,病人意識會變得迷糊甚至可以昏睡,但檢查過程中病人可能會有意識,特別在腸鏡轉彎推進而感到痛楚的時候,但大部份病人都能夠完成整個內視鏡程序。整個程序在場的醫生只有做內窺鏡的那一位,而不用麻醉科醫生在場。另一種模式是麻醉監察(monitored anaesthesia care MAC),由麻醉科醫生選擇及注射藥物。通常用嗎啡類藥物作止痛和二丙酚 (propofol) 令病人進入深層睡眠。相對於IVS模式,病人感覺會較為舒適,因為於過程中會甦醒的機會相對較低,麻醉科醫生會因應情況按需要再加藥物使病人保持昏睡狀況直到程序完成為止。

除了私家醫院,腸胃鏡也可以在得到衛生署牌照的日間醫療中心進行。無可否認,在日間醫療中心進行腸胃鏡絕對比在醫院進行便宜。但非醫院的日間醫療中心,大多處於普通商業大廈,一旦發生危急事故,處理上絕對比在醫院困難,而病人亦需要轉送到醫院作進一步處理。病人是否適合在日間醫療中心進行腸胃鏡檢查,醫生在程序前必須小心評估。然而,即使病人沒有嚴重的醫療病歷,亦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另外,如果在進行腸鏡時發現較為大的瘜肉,面對切除瘜肉可能會遇上出血及穿破腸𤩹的風險,有些醫生可能會選擇不即時切除瘜肉,要另再安排病人入院才進行切除瘜肉程序。因此,本人覺得在醫院以日間形式進行腸胃鏡檢查是較為安全及穩妥的。其實在我們學習做腸胃鏡的時候也是在公立醫院學習,並不是在醫療中心學習的。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923894/醫療事故|中環牙科中心爆醫療事故%E3%80%8035歲女麻醉拔牙後未能復甦留院兩月仍危殆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927147/東張西望丨做私家大腸鏡檢查%E3%80%80疑「照爆腸」%E3%80%80港女劇痛入急症需切腸掛便袋?mtc=10012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139525/【醫療事件】男子私家診所照胃鏡後休克亡%E3%80%80家屬質疑醫生涉醫療失當%E3%80%80

https://www.orphf.gov.hk/tc/regulatory_regime/new_licensing_scheme_licence_application

#腸胃鏡
#日間醫療中心
#內窺鏡
#內視鏡
#麻醉監察
#靜脈注射鎮靜藥物

六十歲男子持續左上腹痛兩至三星期,直至最近幾天疼痛再有增加,他懷疑是胃部出現問題前來求診,他沒有其他腸胃症狀,體重沒有減少,臨床檢查沒有明顯發現,沒有腹部壓痛或硬塊。以往在公立醫院工作時,遇到上腹痛的病人,一般都會安排胃鏡及上腹超聲波檢查。...
28/02/2025

六十歲男子持續左上腹痛兩至三星期,直至最近幾天疼痛再有增加,他懷疑是胃部出現問題前來求診,他沒有其他腸胃症狀,體重沒有減少,臨床檢查沒有明顯發現,沒有腹部壓痛或硬塊。以往在公立醫院工作時,遇到上腹痛的病人,一般都會安排胃鏡及上腹超聲波檢查。但基於他的年齡及有情況轉差的上腹痛,我建議他胃鏡以外不如直接照腹部電腦掃描,以確保上腹內臟檢測的準確度。(曾經遇過一位50多歲患上胰臟癌的病人,但超聲波檢查未能發現她的胰臟腫瘤。)最後在他的胰臟發現了一個腫瘤,影像診斷應該是胰臟癌。

胰臟癌的發病率以往不算太高,回看10年(2013-2022年)的數字,2021年以前並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2021及2022年排名第十,大約一千至一千一百多個個案,而三大癌症肺癌大腸癌乳癌每個每年都有超過五千多個個案),但死亡率卻相當高,在十年的癌症死亡個案內一直排行第四至第六位 。死亡率高皆因此腫瘤難以於早期發現 ,往往出現症狀之時已錯過了能夠做切除手術的最佳機會 。胰臟位於上腹,在胃部後面,初時病徵並不明顯,一旦出現腹痛,或許腫瘤已經很大甚至轉移 。初時患者可能會有間斷的腹痛,並會反射到背部,亦可能出現消瘦、肚瀉、噁心等。一旦癌細胞擴散到腫瘤周圍的膽管和血管時,患者會持續感到腹背疼痛,亦可能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等症狀。

胰臟癌死亡率如此高,但造成胰臟癌的原因至今仍不明,以下幾項為高危因素:
 
吸煙
喝酒
年長的人(尤其超過60歲)
家族病史(尤其家族內有2人或以上罹患胰臟癌)
慢性胰臟炎(大多為喝酒引起)
胰臟內有水瘤
肥胖
糖尿病患
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的人

雖然患有上腹痛的病人,大部份都是基於胃部的問題,然而我們不可以忽略肝膽胰疾病的可能性,我一向認為如持續患有上腹痛的症狀,應考慮一併進行胃鏡及腹部超聲波(如有懷疑甚至電腦掃描)檢查,以免延誤診斷及治療。

#肚痛 #腹痛 #胃鏡 #超聲波 #電腦掃描 #胰臟癌

祝大家蛇年行大運,新年快樂!
28/01/2025

祝大家蛇年行大運,新年快樂!

26歲男子發現肛門旁邊不斷有膿液分泌,來求診時,我發現他肛門旁邊有一個開口及有分泌流出,臨床診斷是肛門瘺管(anal fistula)。我建議他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前以磁力共振檢查清楚瘺管狀況。手術順利完成,但術後有開放式肛門傷口,需要差不多...
27/01/2025

26歲男子發現肛門旁邊不斷有膿液分泌,來求診時,我發現他肛門旁邊有一個開口及有分泌流出,臨床診斷是肛門瘺管(anal fistula)。我建議他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前以磁力共振檢查清楚瘺管狀況。手術順利完成,但術後有開放式肛門傷口,需要差不多一個月時間清洗傷口才能癒合。

肛瘺是一個小隧道,將膿腫(肛門中的感染腔)連接到肛門周圍皮膚上的開口。

肛門內有許多製造粘液的小腺體。有時這些腺體會被堵塞並造成感染甚至導致膿腫,而這些膿腫中約有一半可能發展成為瘺管。

肛瘺的主要原因是肛門腺體堵塞和肛門膿腫。其他可能導致肛瘺的疾病包括:

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 腸道炎症性疾病)
創傷
癌症
曾接受放射線治療
性病
結核病(Tuberculosis)

肛瘺的症狀包括:

- 頻繁的肛門膿腫
- 肛門周圍疼痛和腫脹
- 從肛門周圍的開口流出血腥或惡臭的流出物(膿液及血液)
- 排便疼痛 (如開口很接近肛門)
- 發燒、發冷和一般的疲勞感 (如膿腫比較厲害)

一般來說,肛瘺應該在臨床檢測之下已可診斷得到,醫生在肛門周圍區域的皮膚上應可找到瘺管的外部開口,繼而會進行肛門指診嘗試確定管道的深度以及前進的方向。然而,一些瘻管在皮膚表面可能是看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額外的測試:

- 肛門鏡檢查:是一種使用特殊儀器查看肛門和直腸內部的程序。
- 磁力共振檢查;以便更清晰地觀察瘺管的深度和路徑。

當然最確切的狀況,或許需要在手術室在麻醉下檢查(EUA, examination under anaesthesia) 中才能得以確認。

如果發現瘺管,可能還需要排除與其他疾病有關(如克隆氏病)。大約 25% 的克隆氏病患者會出現瘺管的情況。因應病況醫生或許會建議其他檢查如驗血及結腸鏡檢查等。

治愈肛瘺的方法基本上都是需要外科手術。手術的目標是在消除瘺管和保護肛門括約肌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括約肌嚴重受損可能會導致失禁。

如果沒有涉及括約肌或涉及較少括約肌的瘺管,一般可用瘺管切除手術(fistulectomy)或瘺管切開手術(fistulotomy)。切開手術是比較安全的,將管道上方的皮膚和肌肉切開,將其從隧道轉變為開放式凹槽,這便可以令瘺管由下而上癒合,不過一般都要歷時大約一個月才能癒合。

不過,瘺管亦有較為複雜的情況,治療上是較為困難的,外科醫生可能需要放置一個稱為掛線(seton) 的特殊引流管,之後或許需要多次複診甚至再進行手術治療。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治療外,還有另外一些其他的手術或治療方案,這需要跟個別醫生再作討論,一些瘻管可能需要多次手術才能完全清除。

#瘺管
#瘻管
#肛門瘺管
#肛門瘻管
#肛門發炎
#肛門膿腫

Address

尖沙咀加拿芬道18號恆生尖沙咀大廈6/F 604室
Tsim Sha Tsui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3:00
15:00 - 18:30
Tuesday 10:00 - 13:00
15:00 - 18:30
Wednesday 10:00 - 13:00
15:00 - 18:30
Thursday 10:00 - 13:00
15:00 - 18:30
Friday 10:00 - 13:00
15:00 - 18:30
Saturday 10:00 - 13:30

Telephone

+8523460265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Caring Medical Centre 仁心醫務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Caring Medical Centre 仁心醫務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