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5/2025
會談戀愛也可以是種能力嗎?小編最近獨自深夜浪漫🍟的時候,聽到一對情侶口槍舌劍,煞時之間,如是有談及價值觀、過往經歷等等的控訴,詳情不便於此細訴,但不竟令自身反思,現代人談個戀愛還要看能力夠不夠了嗎?談戀愛難道不就是會說甜言蜜語,做到每時每刻的陪伴嗎?
這麼一想,我們好像從沒有將戀愛能力具象化過。是情緒價值?還是其他特質?傳聞中的戀愛力到底是什麼呢?
UCLA的心理學教授Joanne Daliva將戀愛力定義為:“在親密關係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能夠靈活處理的能力,這包括但不限於:發掘自己的核心需求、找到「對的人」、建立健康的關係,以及離開那些不夠健康的關係。”
Daliva(2016)將戀愛能力細分為三部分:
1. 洞察力(insight)
洞察力是指你是否足夠瞭解自己和伴侶在感情中是什麼樣的。如果你做出了某個行為,你是否瞭解自己行為的起因和行為導致的後果?同樣,如果我們犯下了錯誤,我們能否用洞察力從錯誤中學習?
2. 相互性(mutuality)
在感情中,雙方都會有自身對於感情的需求。而相互性指的是能意識到你和你伴侶的需求都很重要,且都需要被滿足。相互性也關乎於你是否能把自身的需求清晰地傳達給伴侶,以及你是否也願意盡可能去滿足你伴侶的需求。
3. 情緒管理(emotion regulation)
情緒管理的能力不止代表我們能否處理好負面情緒,還代表了我們能否根據過往的交往經驗去判斷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傳達什麼樣的情緒最為合適。
Donnellan和研究團隊(2005)認為主要影響因素在這兩方面:
1. 成長環境
父母的相處模式和婚姻關係常常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如果孩子在一段不健康的父母關係中長大,對方很可能將父母的負面相處模式應用到自身的戀愛關係中(Amato & Booth,2001)。負面的相處模式(如暴力溝通、不考慮對方感受等),恰恰是戀愛力低的信號之一。
反之,充滿關愛的家庭能夠給予孩子發展出安全型依戀的空間,從而擁有更高的戀愛力。這是因為,人們在安全的依戀模式下會獲得更多的個人價值,因此對他人和這個世界更加信任。這種整體的安全感讓對方在一生中都能更積極地應對人生,而高戀愛力也是這種積極應對法的好處之一。
2. 個人特質
個性容易焦慮、情緒較為不穩定的人往往對於對方的負面情緒更為敏感,在感情中也更加關注壓力源和矛盾,並且更難處理關係中的矛盾(Kansky et al.,2019)。久而久之,不妥當的處理方式和敏感的性格形成惡性循環,漸漸成了戀愛力低的表現。
看到這裡,有沒有被戳中的朋友們眼角滑落了一滴淚,心裡默想:“那我天生不會談戀愛,我還有救嗎?”
研究說,是有救的!Daliva和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初始戀愛力較低的人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高戀愛力(2021)。其中,超過75%的被試表示,通過學習可以將這些能力真實地運用在戀愛關係里。
這也回應了開頭為什麼說談戀愛是種能力,因為我們可以後天努力~
既然會談戀愛是種能力,那要怎麼運用在生活中?
看完了大道理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到底要怎麼把這種能力運用到實際情況中~
如果你和伴侶發生了衝突,不妨試試從以下方面開始改變(Daliva & Lashman, 2016):
Part1:洞察力
首先,當你們有衝突時,學著察覺自己不滿的情緒,並把它看成一種自己的需求沒被滿足的信號。試著問問自己:我在想什麼?我現在的情緒是怎麼樣的?我當下在做什麼?
然後,運用你對對方的瞭解去嘗試理解對方的需求是什麼。在瞭解對方的需求後,再去觀察雙方的需求是哪裡不匹配。如果我們想要去調節一個矛盾,我們必須先學會用洞察力理解彼此,找出問題根源。
Part2:相互性
首先,要記在腦海裡的是,兩個人在感情里都有需要被滿足的需求。在洞察出對方的情緒後,再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看看問題。如果我是對方的話,我會怎麼看待這個行為?我的行為有沒有破壞對方的需求?
其次,面對關係中的矛盾時,關係雙方應當是並肩作戰的“戰友”,而非彼此的對立面。多份研究發現,當伴侶雙方站在一邊解決問題時,感情會堅固(Daliva & Lashman,2016)。所以,與其口不擇言地指責對方,不如選擇和對方一起解決需求上的不匹配。
最後,清晰、平靜且直接地和對方溝通。當雙方都可以精准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時,我們不僅可以更瞭解對方的想法,也可以為對方的需求做出最大的努力。
Part3:情緒管理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是意識到自己當下的情緒。展開一場與自己的對話,會更好地幫助我們意識到當下的情緒。在這場對話中,我們不僅需要察覺自我情緒,還需要記錄下當下所發生的事件,並去理解事件和情緒的關聯性。
忍住暴躁情緒,並傳達柔和的情緒:在進行自我對話之後,我們往往更能察覺到自己過於激烈的情緒,也更有可能在緩和自己情緒之時,意識到存在的誤解,並放下那份想要吵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