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6/2025
3月25日,政府公佈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做到能者多付,將有限度的資源導向最有經濟需要的群體。各項公共醫療收費增加時,同樣重要的是擴大減免機制,讓更多有需要人士得到費用減免的安全保障,並且落實公共醫療費用封頂,讓市民免於因病致窮。共付費用讓市民停一停、想一想,與醫生商量,因為進階造影化驗不一定是每個情況的最合適選擇。
從市民角度出發,急症室、住院確實加了價,低收入家庭的擔憂可以理解。政府解釋減免機制也花了不少功夫,但對於市民的擔憂我們必須以同理心應對,為市民解決問題。所以我提出今天議案的第一個重點,就是解決市民面對收費改革的擔憂。
(一)預知減免、掃除擔憂
市民要是清楚知道自己和家人萬一到急症室看病、住院,有沒有減免、減多少,心裏就踏實了。我參考新加坡的社區健康補助計劃(Community Health Assist Scheme,CHAS),當然這計劃是針對家庭醫生和牙科服務,但精粹在於每一名新加坡國民都知道其得到的減免水平,而且是一早就知,不是看醫生才知。減免分五級,月入2,300新加坡元(折合港幣約14,073元)或房屋年租值31,000 新加坡元以上可取綠卡,資助最低;藍卡為低收入群體而設,資助較高,橙卡在綠卡和藍卡中間;為新加坡立國一代而設的Merdeka卡和長者的Pioneer Generation卡資助再高一些。任何新加坡國民都可以隨時網上申請,一卡在手,心中踏實。本港市民要是一早知道自己和家人的減免比例,擔憂自然掃除,請局方考慮。
(二)為共付費綢繆
舉例說:直腸癌的標準術前檢查包括胸腹盤電腦掃描及直腸磁共振,均屬進階掃描,共付費500元,加上住院6天又要1,800元,對較低收入人士來說也是個可觀數字。我們得為較低收入人士想想共付費和住院費的來源。我大膽推出3個可能性,拋磚引玉。第一,容許動用強積金繳付公共醫療開支;第二,容許使用長者醫療券繳付住院和共付費。兩個方案各有好壞:強積金原本不多,市民退休後靠強積金生活已經捉襟見肘,如果部分再用於公共醫療開支,剩餘的恐怕更少,更不足以維持生活;長者醫療券原意是鼓勵長者參加基層醫療及預防性醫療,而不是儲蓄起來待住院使用,所以用在共付費或住院費就有點背道而馳。
至於第三個可能性,是長遠政策:個人或家庭醫療儲蓄戶口。舉例說,25歲開始工作,每個月供款50元,一年600元,到55歲時就有18,000元。當然,管理戶口的機構要確保存款追上通脹。18,000元用以繳付住院費或共付費綽綽有餘,如果政府願意一比一投放,市民55歲時戶口就有36,000元,資金就更充裕。三個可能性,希望社會討論。
(三)自願醫保公院優等床位
第一個十年醫院建設計劃踏入尾聲,第二個即將開始。床位正逐步增加,應該足夠應付未來需要。根據醫管局數據,公立醫院平均住院成本每天7,000元,收費改革後的300元費用仍然少於平均成本的5%,資助率還在95%以上。以香港的低稅率和簡單稅制做到高公共醫療資助,全球絕無僅有;但是,資助率高不值得驕傲,資源投放用得其所才是目標。
醫管局不妨考慮設立較舒適寬敞的優等床位,費用以自願醫保報銷,公立醫院即使未能收回成本,資助比例也大減。我大膽估算,補貼可由95%下降到約50%甚至33%。所吸引的,應該不是原本打算入住私家醫院的病人,而是雖然有醫保,卻沒有信心使用的人士,現時這些人士無論如何還是會光顧公立醫院的。提升病人使用醫療保險的信心,原本就是自願醫保的初心之一,希望政府考慮在公立醫院設立優等床位以自願醫保報銷的建議。
(四)應對併發症費用
私家醫院出院收費分為醫生和醫院兩部分。以手術為例,醫生收費透明度和確定性可以很高,因為醫生所付出的是時間成本;但要是手術時間長了,護士團隊、器械、麻醉藥等資源就用多了,也必定增加醫院的實際開支;萬一出現併發症,病人需要多做一次補救性手術,術後深切治療等開支比預期可能培增。醫療的特性之一正是其不確定性。
要收費確定有幾個可能,我也是拋磚引玉,請各位賜教。第一,由醫院承擔:醫院制定全包式套餐,無論病人有否併發症、是否需要多做一次手術,收費不變;第二,病人入院時購買一次性的併發症保險,萬一出現併發症,費用由併發症保險賠償;第三,醫保視併發症為第二個診斷,由併發症引起的治療與入院時的原診斷分開理賠,讓併發症病人得到進一步的賠償保障;第四,設立基金繳付部分併發症開支,為病人自費開支封頂。
選項各有千秋,但醫院非保險機構,我始終認為醫院不是承擔風險的合理責任人。
(五)收費透明與保險賠償透明雙向並行
簡而言之,是普遍使用保險賠償預先批核。我建議政府與醫學界和保險業商討,打造統一平台,讓醫生在病人入院(或日間中心)前網上填報各項預算收費,上傳資料交保險公司預先批核,同時向病人披露收費預算。此舉對於病人、醫院、保險公司都只有好處:病人對自付費用心裏有數、保險公司對賠償金額有所預算,對醫生而言填報手術或內窺鏡等費用也不難。
至於醫療程序是否需要、是否合適,剛成立的「醫學實證與臨床卓越研究所」將訂立常見疾病的臨床路徑,為醫生、病人和保險業提供診斷治療程序的客觀參考。加上上述建議,相信我們可以找到醫療收費和賠償雙雙透明的多贏方案。
本屆政府在醫療改革上步伐穩健、方向正確、覆蓋全面,我期待政府推出措施,讓市民面對改革時放心,長遠為市民開拓醫療收費的來源。醫生是支持收費透明的,在始料不及的情況下,定必以救人優先,因而產生的巨大額外開支不表示醫生收費不透明。我期望在當局牽頭之下,可以找到醫、患、保險均接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