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25
觀音菩薩成道日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楞嚴經》
南懷瑾先生:觀音菩薩入道的“三字真經”(觀音菩薩成道日)
編者按:
今日是觀音菩薩成道日。《楞嚴經》中觀音菩薩報告自己的修行方法,是依照“聞”、“思”、“修”三個次第修學而契入境界。“聞思修”為佛教常見短語,去掉宗教外衣的表述,究其本質而言,實則包含很關鍵的修行理念和次第、方法。南懷瑾先生認為,佛家“聞思修”與儒家《中庸》所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修學的理念、方法並無二異,目的皆在於“擇善而固執”。對於這樣一條重要的不二路徑,現代人尤應深深著眼領會。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楞嚴經》
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向本師釋迦佛及與大眾報告修行經過。他說他最初學佛的老師叫觀世音佛,他就在觀世音佛那裡,發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觀世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三個步驟“聞、思、修”來學習佛法。先聽聞佛法,然後研究經典,思維其理,再依法奉行修持,如此才能順利進入觀音法門修持的工夫境界。
——《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
我們必須瞭解,研讀《中庸》到此,才是《中庸》學問修養最中心的關鍵所在。同時,更需要記住《中庸》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三綱領。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率性之道而證天命的本有之性呢?
他在本節的開始,就提出一個“誠”字作為方便法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是說,誠,是形而上自然本自具足先天自性的一個功用,也可以說它是一個表詮的名相。因為天命之性,本自具足一切功能。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就是天性本具率真的直道,但它賦予在每一個人生身之後的後天人性之中,人們卻需要借重學養的修行,才能重新返還而合於原先本有具足的自性,因此便說:“誠之者,人之道也。”人能自誠其心,達到至誠的境界,才是人道學養最重要的造詣。
那麼,《中庸》所謂的“誠”,乃至如《大學》所說的誠意,是不是同一意義呢?可以說是同一內涵,但有不同的功用。《大學》所謂的誠意,是從人能誠之的作用,需要先從意念做起。《中庸》在這裡不加一個意的作用,只是直接說明誠心的本地風光。
所以他接著便直指誠心的功用境界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這是直指人心從誠的因地起修,達到至誠境界的描述。但所謂“不勉而中”的“中”字,切莫當作中央的“中”字來讀,必須用中州音來讀,如山東、河南等處方言的語音,讀作“仲”,也就像說打靶打中了的中(音仲)一樣才對。“不勉”,就是不需要用心用力,不需要一點勉強就中入無功用道的境界。“不思而得”,這是說不是用思想意識去求得的,它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需要放下一切思維意識,絕對沒有一點想像、妄念的作用,才能達到的境界。如果你學養到達“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無功用道,那麼,照舊行住坐臥,仍在言談行動的種種作為中,都是從從容容,無往而不合於中道的妙用了。
但這是聖人的境界,不是一般人用盡心思方法,或者另外別求一個秘密法門,甚之,採用一種什麼功夫所能做到的。其實,只要你放下一切思維、尋思、把捉、揣摩等的雜亂妄心,坦然而住在不思、不想、不尋究,對於一切心思雜念,放任自然,由它自來自去,不隨它轉。只是不迎不拒,不隨不去,坦蕩胸懷,了然不著。由此漸進,涵養功深,就可接近“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自能啟發聖智的功用了。
如果不能一舉而超然直達聖境,那就必須要反身而誠,下學而上達,所謂“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那麼,擇善是擇個什麼善?固執是固個什麼執呢?
關於什麼是“擇善而固執”的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姑且擱置什麼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形而上學而不談,只說後天人性所認為的善和固執的道理。其實從人類整體文化來講,無論是西方和東方的文化,一切教育、宗教、政治意識,哲學和科學的思想,它的終極目的,都是教導人們要“擇善而固執”。什麼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念等等,始終沒有離開教人怎樣去“擇善而固執”它的理論和目標。
最明顯的實例,便是宗教的“擇善而固執”的方法。如教人向最信仰的主宰或主旨祈求和禱告、禮拜,甚之,心心念念,念誦一句總體的特稱和名號,如主啊!神啊!佛啊!菩薩啊!天啊!父啊!母(媽)啊!乃至無義理可解釋的真言咒語等等,都由任何一個宗教,根據他的教義理念而特定一個名句,作為信仰和修行的軌則,這就是“擇善而固執”的作用。
怎樣去擇善?怎樣去固執?他就提出下學而上達的五個學養方法,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當以孔子作榜樣,不能固守一門學識,而困於主觀成見的藩籬之中。“審問”,是要對任何一種學問,都要窮源考究清楚,不可落於盲從或迷信之中。“慎思”,是要將所學所聞加以理性的思考。“明辨”,等於後世所說要加以科學的、邏輯的分析和歸納。經由以上的四種治學過程以後,確定了理之所在,便要實踐見證於做人做事的行事之間,所以叫作“篤行”。換言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四種是擇善;篤行,便需要固執。
因此下文便有對這五個學養方法的申述說明:“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這是說如果沒有去學習,或者學習得不好,學習不到家,你就不要冒昧去做實驗吧!“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這是說,你不懂,就要去求學,請教知道的人教你。如不肯去求學求教,而且去求學求教了,仍然還沒有徹底明白,那你就不要隨便去實施吧!“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如果你也學習了,再經過自己的思考,還是沒有想通,沒有徹底明白,那也不可以將就去做。“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假使你把所學的經過思考和辨證,仍然還是弄不清楚,於心不安,你就不可以隨便去做。這都是說明擇善須精細,然後才可去實踐。“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最後,是重在知道學理以後的實踐。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必須要秉“擇善而固執”的精神去“篤行”,不可半途而廢,或是功敗垂成。必須要堅持精進,實行徹底,才能有成。(“措”字,有做到終點,做到最後的含義。)因此,便說,你如果能照這五個求學的方法去做,不急於求成功,只重視徹底去實踐。“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一下就會,不必羡慕,不要氣餒,你就準備用百倍的努力去完成。別人因十分的努力才能成功,你就準備千倍的努力去完成。總之,只要以“不問收穫,只問耕耘”的精神去“篤行”,雖然是最愚笨的,最後必然會明白。雖然是最優柔寡斷的,最後必然會堅強剛毅起來。
由於《中庸》在這裡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種做學問的方法和程式,我們用比較哲學,比較宗教的教學方法來對照一下,唯一和這一理念相似的,大概就只有中國佛學,根據大小乘所說的“聞、思、修慧”的修行理念,提出“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建立“教、理、行、果”四個綜合的教法。例如佛經,首重“多聞”,就同“博學”是同義語。佛經的問答,先說“諦聽”,就與“審問”是同一作用。佛學的修行,注重正思維去修“禪觀”及“觀想”,它就和“慎思”意義相同。所有的經論著述,必須注重“因明”(邏輯),就是要以“明辨”為主旨。凡此等等,最後總歸要求需達真修實證的“行證”和“行果”,它和“篤行”的理念就完全一致。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翻譯的佛經,多有採用《大學》、《中庸》的名詞文身作基礎,故使佛學在中國文化中,很快就融會為一體。再加上平民宗教的外觀,終於普及民間,就流行不衰了。到了隋唐以後,以平易語體說教的禪宗三祖僧璨大師作《信心銘》,也同樣地提出“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等開示,也是說明擇善固執的重要,並非是絕對不用文字語言,就可悟道。他也等於是摻合“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理念,“即此用,離此用”而已。總之,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擇善而固執”的理念,也就是闡明“大學之道”篤行“止於至善”的普及法門。
——《話說中庸》
微信分享 書籍:
https://mp.weixin.qq.com/s/Gk86r0YP8X37Pwi-_Ugz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