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a Mala

Yoga Mala 懷師小學堂/Yoga Mala
In Memory of Master Nan Huai Chin
Body & Mind Cultivation
動以修身,靜以修心,
身心兩健,動靜相因。
(1)

22/07/2025

大暑| 南懷瑾先生:你們夏天吃冰喝冷飲,我看到就害怕

冬天外面冷,真正內熱在裏頭;夏天陰火,外面熱得不得了,腸胃反而是寒的,所以夏天胃口不好。我走中國路線的,幾十年如一日,夏天喝熱的水,冬天可以吃冰。什麼飯後吃水果啊,這些我都不幹!一冷一熱之間,都是致病的根源。

——《我說參同契》

【南師說瑜伽】用耳根回轉來聽自己,可以長壽觀世音菩薩與他的修持法門,第一就是他與一切眾生的自性妙音,即如天籟清越的梵音,與海潮等相似的大聲音。第二如果能夠信心勤修,加以體驗,依觀世音修持之力,用之入世,就可以救世,而悉得安寧。用之出世,就可...
15/07/2025

【南師說瑜伽】用耳根回轉來聽自己,可以長壽

觀世音菩薩與他的修持法門,第一就是他與一切眾生的自性妙音,即如天籟清越的梵音,與海潮等相似的大聲音。第二如果能夠信心勤修,加以體驗,依觀世音修持之力,用之入世,就可以救世,而悉得安寧。用之出世,就可以獲得自性真心常住的果位。

在中醫上講「耳通氣海」,這點老年朋友和女性朋友要注意了。現代一些女孩子,年紀輕輕,什麼毛病都有,頭昏腦脹,肩酸腿軟,往往是「氣虛」之故。女人之患在「血多氣弱」,男人之患在「氣多血弱」,耳朵觀想念佛聲音,由於「耳通氣海」,可使氣機充實,健康長壽,卻病延年。尤其老年人耳朵悶住了,聽不見,正好念「佛」觀「音」而修,慢慢的功夫上路了,必能恢復年青時敏銳的聽覺。

你們注意啊!尤其年紀大一點的,最好用觀音法門,用耳根回轉來聽自己,可以長壽。因為耳通氣海,耳也通腎海,用觀音法門修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到達了入流亡所;耳朵、眼睛回轉來,進入那個法性,自性之法流。亡所,亡掉了所聽所聞的境界,也就是莊子所講的吉祥止止。

我們修觀音法門,鬧市中的咖啡館、音樂廳,是一種極佳的場所。到那裡去,不要聽音樂,只聽聲音,身心放下,聽聽聽,無所謂曲調音色之美不美,或者歌聲之斷斷續續,不要多久,人就“咚” 地寧靜下來。

聽到的聲音,是動相。聽不見的,你也聽到了,聽到了靜相。「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怎麼叫「瞭然」?動相來了,聽到了,知道是聲音。靜相來了,知道是靜。多「瞭然」!不「瞭然」,你就是死人了,就變成木頭了。還學什麼佛?「瞭然不生」,不生什麼?不起妄念。動相來了,讓它來;去了,讓它去。靜相來了,知是靜相,去了,讓它去。不著靜相,也不著動相。動靜二相都是相對的兩邊。那個能知道動相,能知道靜相的東西,從生到死,從來沒有動過,明明瞭了。

——整理自
《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莊子諵嘩》
《習禪錄影》

梵唱水晶缽音療-林美玲老師
MFR & Sound Bath workshop by May Lim
Gentle & healing- All levels.
Dates: July 16, Aug 20, Sept 17
Time: 12:30pm to 1:30pm
Fee: HK$400 per session.
Registration required : 59410336 (whatsapp).









觀音菩薩成道日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楞嚴經》
13/07/2025

觀音菩薩成道日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楞嚴經》

南懷瑾先生:觀音菩薩入道的“三字真經”(觀音菩薩成道日)

編者按:

今日是觀音菩薩成道日。《楞嚴經》中觀音菩薩報告自己的修行方法,是依照“聞”、“思”、“修”三個次第修學而契入境界。“聞思修”為佛教常見短語,去掉宗教外衣的表述,究其本質而言,實則包含很關鍵的修行理念和次第、方法。南懷瑾先生認為,佛家“聞思修”與儒家《中庸》所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修學的理念、方法並無二異,目的皆在於“擇善而固執”。對於這樣一條重要的不二路徑,現代人尤應深深著眼領會。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楞嚴經》

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向本師釋迦佛及與大眾報告修行經過。他說他最初學佛的老師叫觀世音佛,他就在觀世音佛那裡,發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觀世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三個步驟“聞、思、修”來學習佛法。先聽聞佛法,然後研究經典,思維其理,再依法奉行修持,如此才能順利進入觀音法門修持的工夫境界。

——《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

我們必須瞭解,研讀《中庸》到此,才是《中庸》學問修養最中心的關鍵所在。同時,更需要記住《中庸》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三綱領。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率性之道而證天命的本有之性呢?

他在本節的開始,就提出一個“誠”字作為方便法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是說,誠,是形而上自然本自具足先天自性的一個功用,也可以說它是一個表詮的名相。因為天命之性,本自具足一切功能。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就是天性本具率真的直道,但它賦予在每一個人生身之後的後天人性之中,人們卻需要借重學養的修行,才能重新返還而合於原先本有具足的自性,因此便說:“誠之者,人之道也。”人能自誠其心,達到至誠的境界,才是人道學養最重要的造詣。

那麼,《中庸》所謂的“誠”,乃至如《大學》所說的誠意,是不是同一意義呢?可以說是同一內涵,但有不同的功用。《大學》所謂的誠意,是從人能誠之的作用,需要先從意念做起。《中庸》在這裡不加一個意的作用,只是直接說明誠心的本地風光。

所以他接著便直指誠心的功用境界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這是直指人心從誠的因地起修,達到至誠境界的描述。但所謂“不勉而中”的“中”字,切莫當作中央的“中”字來讀,必須用中州音來讀,如山東、河南等處方言的語音,讀作“仲”,也就像說打靶打中了的中(音仲)一樣才對。“不勉”,就是不需要用心用力,不需要一點勉強就中入無功用道的境界。“不思而得”,這是說不是用思想意識去求得的,它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需要放下一切思維意識,絕對沒有一點想像、妄念的作用,才能達到的境界。如果你學養到達“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無功用道,那麼,照舊行住坐臥,仍在言談行動的種種作為中,都是從從容容,無往而不合於中道的妙用了。

但這是聖人的境界,不是一般人用盡心思方法,或者另外別求一個秘密法門,甚之,採用一種什麼功夫所能做到的。其實,只要你放下一切思維、尋思、把捉、揣摩等的雜亂妄心,坦然而住在不思、不想、不尋究,對於一切心思雜念,放任自然,由它自來自去,不隨它轉。只是不迎不拒,不隨不去,坦蕩胸懷,了然不著。由此漸進,涵養功深,就可接近“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自能啟發聖智的功用了。

如果不能一舉而超然直達聖境,那就必須要反身而誠,下學而上達,所謂“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那麼,擇善是擇個什麼善?固執是固個什麼執呢?

關於什麼是“擇善而固執”的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姑且擱置什麼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形而上學而不談,只說後天人性所認為的善和固執的道理。其實從人類整體文化來講,無論是西方和東方的文化,一切教育、宗教、政治意識,哲學和科學的思想,它的終極目的,都是教導人們要“擇善而固執”。什麼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念等等,始終沒有離開教人怎樣去“擇善而固執”它的理論和目標。

最明顯的實例,便是宗教的“擇善而固執”的方法。如教人向最信仰的主宰或主旨祈求和禱告、禮拜,甚之,心心念念,念誦一句總體的特稱和名號,如主啊!神啊!佛啊!菩薩啊!天啊!父啊!母(媽)啊!乃至無義理可解釋的真言咒語等等,都由任何一個宗教,根據他的教義理念而特定一個名句,作為信仰和修行的軌則,這就是“擇善而固執”的作用。

怎樣去擇善?怎樣去固執?他就提出下學而上達的五個學養方法,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當以孔子作榜樣,不能固守一門學識,而困於主觀成見的藩籬之中。“審問”,是要對任何一種學問,都要窮源考究清楚,不可落於盲從或迷信之中。“慎思”,是要將所學所聞加以理性的思考。“明辨”,等於後世所說要加以科學的、邏輯的分析和歸納。經由以上的四種治學過程以後,確定了理之所在,便要實踐見證於做人做事的行事之間,所以叫作“篤行”。換言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四種是擇善;篤行,便需要固執。

因此下文便有對這五個學養方法的申述說明:“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這是說如果沒有去學習,或者學習得不好,學習不到家,你就不要冒昧去做實驗吧!“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這是說,你不懂,就要去求學,請教知道的人教你。如不肯去求學求教,而且去求學求教了,仍然還沒有徹底明白,那你就不要隨便去實施吧!“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如果你也學習了,再經過自己的思考,還是沒有想通,沒有徹底明白,那也不可以將就去做。“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假使你把所學的經過思考和辨證,仍然還是弄不清楚,於心不安,你就不可以隨便去做。這都是說明擇善須精細,然後才可去實踐。“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最後,是重在知道學理以後的實踐。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必須要秉“擇善而固執”的精神去“篤行”,不可半途而廢,或是功敗垂成。必須要堅持精進,實行徹底,才能有成。(“措”字,有做到終點,做到最後的含義。)因此,便說,你如果能照這五個求學的方法去做,不急於求成功,只重視徹底去實踐。“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一下就會,不必羡慕,不要氣餒,你就準備用百倍的努力去完成。別人因十分的努力才能成功,你就準備千倍的努力去完成。總之,只要以“不問收穫,只問耕耘”的精神去“篤行”,雖然是最愚笨的,最後必然會明白。雖然是最優柔寡斷的,最後必然會堅強剛毅起來。

由於《中庸》在這裡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種做學問的方法和程式,我們用比較哲學,比較宗教的教學方法來對照一下,唯一和這一理念相似的,大概就只有中國佛學,根據大小乘所說的“聞、思、修慧”的修行理念,提出“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建立“教、理、行、果”四個綜合的教法。例如佛經,首重“多聞”,就同“博學”是同義語。佛經的問答,先說“諦聽”,就與“審問”是同一作用。佛學的修行,注重正思維去修“禪觀”及“觀想”,它就和“慎思”意義相同。所有的經論著述,必須注重“因明”(邏輯),就是要以“明辨”為主旨。凡此等等,最後總歸要求需達真修實證的“行證”和“行果”,它和“篤行”的理念就完全一致。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翻譯的佛經,多有採用《大學》、《中庸》的名詞文身作基礎,故使佛學在中國文化中,很快就融會為一體。再加上平民宗教的外觀,終於普及民間,就流行不衰了。到了隋唐以後,以平易語體說教的禪宗三祖僧璨大師作《信心銘》,也同樣地提出“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等開示,也是說明擇善固執的重要,並非是絕對不用文字語言,就可悟道。他也等於是摻合“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理念,“即此用,離此用”而已。總之,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擇善而固執”的理念,也就是闡明“大學之道”篤行“止於至善”的普及法門。

——《話說中庸》

微信分享 書籍:
https://mp.weixin.qq.com/s/Gk86r0YP8X37Pwi-_UgzRw

09/07/2025

南懷瑾先生: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研究中國的上古史,把神話配合每一個宗教來研究,會得到一個結論——世界上的文化,整個的人類文化,都是同一個來源,沒有西方也沒有東方。因為經過上一次冰河時期以後,這個地球分裂開了,慢慢地語言變成不同,因為地區分裂的關係,文化變成不同了。其實追根究底都是一樣,都是同一個來源。但是到現在世界各國你爭我搶,殺來殺去,不禁令人感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了。

後來佛學進入中國,境界更廣大了。佛學講三千大千世界,過世的大畫家張大千,就是以這個起名的。張大千當過和尚,他自己知道大千世界的道理,才起名大千。

佛學的宇宙觀,把一個太陽系稱作一個世界。一個太陽系,太陽帶領了九個衛星,地球也在內,最近又發現了一個,共有十個,統稱是一個世界,一千個太陽系統的世界,就叫一個小千世界。我們這個太陽,在這個世界裏邊是面積最小、壽命最短的一個。但是由這個太陽系統來看,科學家便不得不向釋迦牟尼投降了。這就是佛學的高明之處。佛在過去兩千多年前曾說:在這個世界裏,月亮裏面的一晝夜,就是我們地球上的一個月。這句話三十年以前,大家以為是撒謊的,現在人到了月球,證明是真的。還有太陽裏的一天,是我們地球的一年,所以宇宙的時間是不一定的,是相對的,人為的,每個地區都不同的。就以我們這個地球來說,南半球、北半球就有不同。

各地區的生物也不相同,有些生物早上生出來,晚上就死了,它覺得這一輩子也很舒服,它這一天也是一生。我們的一生也是一生。狗活幾年?馬活幾年?狗的生命觀念跟鳥的生命觀念不同,因為它們的世界是不相同的。

一千個太陽系統合起來,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叫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叫一個大千世界。這個宇宙裏邊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總數至少有三千個,乃至不可知、不可說、不可數、不可盡。現在太空科學非常崇拜釋迦牟尼佛的宇宙觀,認為完全正確,因為這個銀河系統已經不算什麼了。在這個宇宙太空裏,已發現像我們這個銀河系統一樣的已有好幾千個。宇宙中像我們這個太陽系裏能夠發亮的太陽、月亮、地球一樣的星球太多了,多得不可計算。所以這個宇宙觀,我們過去老祖宗只講到“十日並出”,那已經相當大了。漢朝以後加入了佛教,使宇宙觀更擴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可見宇宙之大。

——《易經系傳別講》


「極樂世界」

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有兩個道理,一個是世界上十方三世,真有阿彌陀佛嗎?有。關於這方面,你們先要瞭解佛學的宇宙觀,佛告訴你三千大千世界,大家應該都知道,本來不必再說的,為了有些新參,只好重複說。佛說我們這個太陽系,帶領了地球、月亮、金星、木星、火星、土星、海王星、冥王星等等,普通叫七個星球或九個星球。這個太陽的系統是一個物質的世界,而我們是這個太陽系統中一個星球裏的眾生之一。眾生是很多的生命,不要以為人了不起,人不過是這個地球上眾生的人類。人有人這一類,豬有豬一類,狗有狗一類,馬有馬一類,青蛙有青蛙一類,都是眾生,都同在這一個世界。

佛說像這個法界,這個虛空裏,姑且以太陽做標準。以前中學的課本把太陽叫做恒星,現在科學家推翻了這個理論,認為太陽不一定是恒星。這個沒有關係,科學的研究隨時可以下另外一個定義。這個太陽系統,在這個世界裏頭面積最小,壽命也最短。佛說像這樣一個太陽系統,帶領地球等九個星球,在太空中有多少呢?無量,無邊,無數,數不清,不可知,不可量,不可數。一千個這樣的太陽系統,叫做一個小千世界。每一個星球的壽命、時間都不同。

現在科學探險到了月亮,已經證明佛說的正確,月亮裏一天一夜就是我們地球上一個月,它的白天是我們上半月,黑夜是下半月。佛說太陽裏頭的一晝夜就是我們地球的一年。這個時間的對比,他幾千年前分得很清楚。當然現在科學追尋認為還不夠精密,慢慢等科學家去發現吧。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你看佛學這個世界觀多大!而三千個大千世界叫做一佛國土,其中有一個佛。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這次是他來成佛。

所以這個宇宙是無窮大,無比大,無量無邊,不可數,所謂方位則是人為的假定。以佛學來講,我們這個世界分成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導師,所以稱為天人師。不只是人中之師,也包括天人在內。佛承認有天主,欲界有欲界天的天主,色界有色界天的天主,有護法神,有四大天王,有鬼也有神,一切皆有,那是佛的外衛。等於一個廟子裏,大和尚旁邊有大居士們。

我們怎麼知道有個阿彌陀佛?是誰介紹出來的呢?所以我常常笑念佛的人,你們光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介紹人都不念啊?是釋迦牟尼佛給你介紹出來的啊!他介紹的佛土多了,假定以我們地球做中心向東方走,無量無邊的世界,有阿佛、藥師佛。藥師佛的世界無比的莊嚴,無比的清淨;南方寶生佛,非常光明照耀;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佛,不空哦,沒有空;中央是毗盧遮那佛,是總體的佛,這叫五方佛。和尚做法事頭上戴的帽子,就畫有這五方佛。
佛為什麼介紹出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呢?你注意,所有一切的佛菩薩,願力最大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身是從普通人修行起,發四十八個大願;藥師如來十二個大願。所以十方三世諸佛平等,不像其他的宗教只有一個主宰。我們悟道了也可成佛,也可以成立一個世界,度一切眾生。等於一個發財的人,做一個好的工業、商業,可以養幾千幾萬人。至少一個大老闆可以用一二萬個員工,也像是一個小世界,可以幫忙人。西方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光,他的壽命有多長呢?佛也介紹過。你詳細研究佛的世界觀,配合現在科學,那非常有趣,非常幻想,也非常科學。可是你們研究佛學的人,雖然學問好,沒有一個人好好寫出一本書介紹給人。

你們叫我老師,我總是希望同學們要有成就。你們大學畢業,拿到博士,一無成就,半篇文章都寫不出來,一本書也沒有,這個現成的資料都不會寫,光叫老師老師,有什麼用啊!老師還亂七八糟出了那麼多本書耶。你們呢?不要在那裏自欺了。這些都是現成的資料,你花一兩年寫出來,告訴科學家,告訴世界人,對與不對你們去求證。這裏頭有很多科學道理在內,講宇宙觀、世界觀,有哪一個肯發心?有啊,像你們這幾位大老闆,都說“是啊,是啊,你們做,我出錢”。你那個錢算什麼?真的學問是錢買得到的嗎?智能知識不是錢買的啊!你們自己沒智慧,白讀書了。所以你們在我前面講錢,就把這個事情推開了。

你看佛的宇宙觀,阿彌陀佛是往生法,真實的。那極樂世界究竟和我們的世界距離多遠呢?剛才說三千大千世界,以我們地球為中心向西方走,我們講十萬八千里太少了,是無量數的途程,太遠了。那樣遠的途程我們可以往生嗎?佛說你心力強,臨死的時候心不散亂,這個時候放棄身體,就算你是大壞蛋、大惡人,罪業深重,只要提起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嘴裏念哦,心裏念,就帶業往生到西方了。到那裏以後,都無煩惱,一天到晚修行想成佛。等於我們天天坐在禪堂裏,不愁吃,不愁穿。你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再回到各種世界,回到地球度眾生。眾生個個本是佛,所以念阿彌陀佛是發願往生佛的國土,每個佛都有國土。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宇宙萬有,不離一心」

佛法的境界是非常大,無所不在!哪裡有佛?無所不在,到處都在。《楞嚴經》上說,十方虛空都不能容納。這個經典裡頭說:“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這是《楞嚴經》上的原文哦!我還幸而背得來,大概沒有錯;萬一錯了一個字,請諸位原諒,不要打我手心就好了!“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他說,我們一切人,不只佛哦!我們每一個人這個心量之大,大到包含了這個太空。整個的宇宙、太空在我們的心體以內,等於像我們看天上滿天青天裡頭一點白雲一樣。整個的十方虛空,包括銀河系統所有的外星球的外星球,整個天上的星星、明點都看得見的,那都是星星、都是一個世界。把那麼大的宇宙放在我們這個心的體裡頭,不過一點塵渣子而已!——心量之大!我們現在沒有成佛,很可憐!都把自己這個身體守著,以為這個就是心,搞錯了。

——《楞嚴經講座》

微信分享 書籍:
https://mp.weixin.qq.com/s/NqnBVeTvWLYZuFj4m-8SVg

29/06/2025

南懷瑾先生:有情終須累此身

有兩句古詩,非常有意思。“無情何必生斯世”,假設一個人沒有情感,何必在這個世界上做人。“有好終須累此生”,中國的哲學和生命的科學往往在文學裏頭表達,可惜大家現在對文學的基本搞不清楚。這兩句詩代表,人生來就有情的,沒有情怎麼生在這個世界。第二句話講修養的問題,一個人有一個愛好,不管哪種愛好,終歸是人生自己的一種拖累,人到了沒有任何的愛好,就是最高修養的境界。

——南懷瑾先生2012年太湖大學堂講座

我前幾天和兩個老朋友講到有一幅翁同龢寫的字,要八萬塊錢,其中一人立即說,便宜啊!我一聽,好了,你們不要再說了,“玩人喪德,玩物喪志”,我拼命要戒這一方面的嗜好,你們兩個一左一右不要起哄了。收集字畫也是癡,市面上買到的字畫都是前人癡心收集來的,然後被後代不肖子孫給賣了,上面還印著前人的圖章……你現在買了將來交給誰啊?一切在癡中,能夠無愛欲無癡情就真解脫了。

貪欲不只一種,貪男女、功名、富貴、睡、吃等都是,多得很。比如我喜歡看書又喜歡買書,對書比對什麼都愛惜,經過幾回戰亂,丟了好多書,所以曾經發願不再買書,這真是好大的願,唉!不到三個月又開始買書。覺得自己真可笑,這是習氣,也是貪欲。真學道這些都應該要丟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什麼是學問?是妄想之所生,也都要丟掉。不過你們年輕人可不要抓住這句話,就不看書了。我甚至有時到了無書可讀的地步,手邊那麼多書全讀過了,這個時候,讀書的欲望來了也很痛苦。

我對字畫也很喜歡,但是一件不留,因為我老太爺從小就教我,聰明人喜歡古董字畫,笨人才收藏古董字畫。我們學佛一定要檢查自己的諸種貪欲,如果這種地方檢查不出來,你儘管在學佛,也統統是病態。

我有時作作詩,一首接一首,正在陶醉,又意識到了,馬上自我警惕,不要沉迷。文學也是情,墮不得。不過你不會文學,可不要抓住這一點來解嘲,要會而能解脫。你本來不會,根本沒有綁住,解脫個什麼?怕是文學家,恰恰墮在色界、無色界的情裡。實際上情也是欲,文人當然有欲,漸漸就會好名好勝,然後就“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在我鄉,我鄉文章屬吾弟,吾弟跟我學文章”,這樣我見就來了,欲望就生了。

學佛是起心動念都要檢查,這是觀的法門,一旦意識到自己對什麼事情沉迷上癮的時候,要即時甩掉,決不受它拖累。當年我下工夫練字,有老前輩看了誇我將來一定成為名家。我聽了從此不練字,不要成了書法家反而被這竹管子、黑墨困住了。當年於右任一天到晚為人家寫字,真是辛苦,就為了“書法家”這三個字,我才不上這個當呢!

但是這些你說不會也不行,要樣樣會,又樣樣解脫丟得掉,這才是佛法。樣樣不會,然後說自己是學空的,那是莫名其妙。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微信分享 書籍:
https://mp.weixin.qq.com/s/tkMPwIGEXKGGMxAN5x-qNQ

Public Holiday & Moon DayPublic HolidayJuly 1:  08:00-10:00Mysore by LilyMoon Day 初一/十五July 9:  08:00-09:30 Yin & Pranay...
28/06/2025

Public Holiday & Moon Day

Public Holiday
July 1: 08:00-10:00
Mysore by Lily

Moon Day 初一/十五

July 9: 08:00-09:30 Yin & Pranayama by Dorothy

July 25 : normal schedule

Our website:
https://yogamala.com.hk/

20/06/2025

南懷瑾先生|夏至養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先王以至日閉關”,中國傳統的文化,老祖宗們懂得在至日閉關。 什麼叫閉關呢?齋戒、沐浴、清淨,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理,這也就是溫養了,就好像嬰兒剛剛生下來,放在溫室裡保養。怎麼培養?不增不減,順其自然。佛經所講的“照見”,觀自在菩薩那個“照”,“觀”就已經在溫養中了。

——《我說參同契》

玄奘法師將八識歸納起來,作《八識規矩頌》,其中說到第八識是「受熏持種根身器」。受熏,如抽煙者慢慢染上熏上,謂之熏習,也就是氣質變化的意思。持種就是保持這些種子,一切習慣性的種子,每人有不同種性,父母遺傳的因素雖有影響,但那只是增上緣部分。各...
14/06/2025

玄奘法師將八識歸納起來,作《八識規矩頌》,其中說到第八識是「受熏持種根身器」。受熏,如抽煙者慢慢染上熏上,謂之熏習,也就是氣質變化的意思。持種就是保持這些種子,一切習慣性的種子,每人有不同種性,父母遺傳的因素雖有影響,但那只是增上緣部分。各人阿賴耶識種性不同,姑且把父母未生前算它屬於先天的種子階段,它接受了過去一切受熏的習氣,再受現在生命階段的現行作用,從現行引發過去種子的習氣功能,也由現行形成未來種子的動力。—南懷瑾老師《習禪錄影》

#靜坐
#禪修
#靜觀

11/06/2025

南懷瑾先生:多做這些動作,腦力、視力會逐漸恢復,身體越來越健康

01 心想安定,身體已經不答應了

中國文化講修身養性,是身和心兩個方面。靜坐修心是一方面,這個要有一定的工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修心的,就必須起來應用。所以這一次我們教大家易筋經。什麼道理啊?就是修身。身的方面是合理的運動,不是強烈的,強烈運動有時候傷身體,譬如西洋的運動,跑步,跳高,打球啊,有時候比較劇烈。像中國少林武當這套內養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話“動以修身”,運動是在修身;“靜以修心”,打坐是修心;“身心兩健”,身體健康了,心理也健康了;“動靜相因”,動是靜的因,靜也是動的因,動靜互相為因果。

你身體的障礙,坐起來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對不起,要注意了!大家到了中年,身體都有問題,同我一樣衰老了。小孩子年輕,身體障礙小,但心理躁動不安靜;人到中年,心想安定,但身體已經不答應了。為什麼不答應呢?因為大家玩了那麼多年,吃喝玩樂,壞事也做得不少,好事卻做得不多啊,是該受一點果報了,所以會痛一下,酸一下。那就趕快做運動,再求靜坐。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02 腦部如何運動?

第一個頭部的運動,打坐的姿勢坐好,嘴巴閉著,身體不要動,下巴先向前撐出去,然後下壓至頸部並收回畫圈,重複幾次,然後倒轉來也重複幾次。再來頭部左右旋轉畫圈,先順轉,你自己要曉得按自己的弧度調整,重覆幾次,然後倒轉。然後第二個,腦部怎麼運動?叩齒,叩三十六下。一輩子叩得好,將來老了牙齒都蠻好的,而且運動了腦。

——《南禪七日》


03 近視如何恢復?

我現在看中國人外國人,我都很難過。為什麼戴眼鏡啊?那麼小的時候都戴眼鏡,我現在九十歲,看報紙都不要戴眼鏡。書比你們讀得多。那個時候沒有電燈,蠟燭燈下麵,點著蠟燭,這樣看書的。現在我一看到你們那麼多戴眼鏡的,這個挺可怕的。 那麼我小的時候讀書,眼睛也近視了,我自己練回來。每天早晨起來,站在那裏,看天空,看綠的樹,沒有綠樹看看天空,兩個眼睛運動。眼睛越近視了,越要運動。看一點,頭不動,把這個眼珠子要轉動。看這一邊,轉過來一圈,這樣轉,轉完了,要轉三十六下。其實越轉的多越好。眼睛,倒轉來轉三十六下。現在你們看到我的眼睛嗎?有時候你看到我上來了,左右轉,你們這一邊。我們戴了近視眼鏡,視力只有這樣寬。我可以站在這個眼睛看,前面兩邊都看到了。 我在十幾歲,十一二歲就曉得練眼睛了,自己練回來,不戴眼鏡。

——南懷瑾先生


如要使身體健康,還精補腦,長生不老,還要加一個動作。每天做這些姿勢,近視眼、老花眼都會好的。

一、 用大拇指中間骨節,按摩自己後腦的兩塊骨頭,轉圓圈,先順時針轉三十六次,再倒轉三十六次,不等。視覺神經就在這裏頭。

二、 用食指中間骨節揉兩眼間鼻側,這裏有兩個小窩窩,是兩個道穴。以前我曾經兩眼發紅腫痛,囑朋友針灸在這兩個穴道上,立刻痊癒。

三、 兩手不離開,同時揉兩眼眶,即眼睛邊緣骨節,順轉,越緊越好,再倒轉,轉數自定。

四、手不離兩眼,然後移至太陽穴,壓揉。
五、眼、牙齒閉著,手掌抱著腦袋,道家則把兩耳用手倒轉來蒙住,兩手在腦後打鼓,在後腦心用手指彈,學武功者稱鳴天鼓。

如此腦子清爽了,頭也不會痛,然後慢慢地,可到達還精補腦。

——《如何修證佛法》

微信分享 書籍 視頻:
https://mp.weixin.qq.com/s/dLFuVx74s6ibrw-d-DWqUg

05/06/2025

南懷瑾先生|行善要下根,深深埋根才能成就(芒種)

善要下根啊!我們有時候也動了善念,動了善心,但是不入根。剛要對人好一點,善事做了一點,忽然另一種刺激環境來了,就什麼都不管了,恨起來比不行善的時候還要恨。行善要種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12/02/2025

南懷瑾老師:吉祥一生的基石(元宵節)

自己曉得修養,自己調整性與命,使它就正位。思想用得太過了妨礙了性,身體太過勞動,就妨礙了命,這兩個要中和起來,所以各正性命,於是“保合太和”。

打坐的原理就是保合太和,把心身兩方面放平靜,永遠是祥和,擺正常,像天平一樣,不要一邊高一邊低。

什麼是大吉大利?要保合太和啊!

——南懷瑾老師《易經雜說》

【南師說瑜伽】所謂「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於一。無論你是修淨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於一」的境界,一定要「止於一」。 在修止的中間,不管你...
10/02/2025

【南師說瑜伽】所謂「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於一。無論你是修淨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於一」的境界,一定要「止於一」。 在修止的中間,不管你是修哪一宗派,用哪一種方法,甚至於用參話頭的方法也可以。初步上座修止,最重要的先調身。現在不談理論,實際地體會一下。

調身的第一步,先調氣。氣就是人身四大中的風大。哦!有些人不要中毒唷!假如你的境界超過這個階段,不要又回轉過來。自己當心啊!調身的第一步是調呼吸,呼吸怎麼調呢?調呼吸與做氣功是兩回事。氣功包括道家,佛家,密宗,瑜伽術,一共有兩三百種,不外乎在兩個鼻孔想辦法。我說不要做氣功,並不是說不要調氣。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後,萬事不管。呼吸粗,細,長,短都不要去管它,靜靜地聽著自己的呼吸。「聽」,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聽其自然的聽。不要去領導它,也不要拒絕它。慢慢地聽。你聽聽看,呼吸蠻好玩的,開始短促,慢慢深長。

你不要認為自己的功夫很好,不必搞這個玩意兒,錯嘍!要想少病少惱,即使是登地菩薩也還要修。因此,不要有增上慢心,一定要修。聽呼吸要不增不減,讓它自然。不過,在這中間有個毛病,叫你們聽呼吸,調呼吸。結果變成去管理感覺了。怎麼說呢?

上座調呼吸,開始一兩下還聽著呼吸,但是,聽幾下以後,便去管身上的感覺了,念頭被生理上的感覺牽去了。這話很難體會,非在此間打過滾來的,不容易知道。你們等一下體會看看。呼吸一往一來是虛的,生理反應的感覺跟呼吸比起來,比較實在,比較堅固。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們業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聽自己呼吸往來,不要管身體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一切道理都不管。不要再下註解,在心裡又講許多道理,那又不能心息相依了。

要知道,修「心息相依」的法門,只是修止的初步。修心息相依,調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變成很細的氣。慢慢地,氣充滿了。但是,不要有充滿的感覺,這是表達的話。很細的呼吸,變成很緩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這個階段,雜念妄想就比較少了,甚至感覺到雜念妄想完全沒有了。但是,你不要歡喜,這下到達了沒有妄念,空了。這樣一來,雜念妄想又來了,呼吸又來了。要聽其自然。

佛家止觀法門,先叫我們調息,調息和修養有關,什麼叫做調息呢?他們把人的呼吸分為三種程度。

最初的叫做「風」。我們普通人呼吸往來會有細微的聲音,當然在我們談話的時候,因為外面車子來來往往的聲音太多,我們聽不見自己呼吸的聲音,如果回家躺在床上,就會聽到自己粗呼吸往來的聲音,這種呼吸就叫「風」。

風動得越厲害,我們心裡的思想就越繁雜,越不能寧靜。當我們躺在床上失眠的時候,呼吸比較粗;越睡不著,呼吸就越粗。所以我們研究一個人,當真正睡著的時候,沒有呼吸的往來,一點呼吸都沒有,那一下的時間很短促,幾秒鐘,那時是真正的休息,真睡著了。等一下,又深深吸一口氣。我們注意觀察,會發現他的眼珠有些微微地轉動,腦神經又開始活動,很可能他的夢境又上演了。據科學研究,我們一般的夢最長不會超過幾秒鐘,在夢中我們覺得過了好幾天,其實只不過是幾秒鐘而已。

至於第二個程度的呼吸,就叫做「氣」,呼吸往來比較細,一點聲音都沒有,呼吸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行。

最高程度的呼吸是「息」,我們平常做功夫,所以不能得定,思想不能靜下來,就是因為呼吸還沒有到達「息」的地步。所謂「息」,就是老子所謂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境界。當心境到了寧靜安詳的境界,幾乎不起任何雜念,身心一片輕快、安樂時,呼吸是「綿綿若存」,好像有呼吸,又好像沒有,所以他說「若存」。

養氣功夫真做好的話,自然沒有妄想,真的會得定,真的會不動心。所以佛家的修持方法中有「調息」的方法,尤其身體衰弱,或者老年人,的確必須注重養氣。會養氣的話,袪病延年,絕對不成問題;要想腰腿靈便一點,頭腦清明一點,養氣的確是個好路子。

——整理自
《習禪錄影》
《孟子與公孫醜》

Address

Wan Chai

Opening Hours

Monday 07:00 - 13:45
Tuesday 07:00 - 13:45
Wednesday 07:00 - 13:45
Thursday 07:00 - 13:45
Friday 07:30 - 10:30
Saturday 08:30 - 10:00
13:00 - 15: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Yoga Mala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Yoga Mala: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