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25
跨越喜馬拉雅的仁心:尼泊爾義診 影片
https://drwongec.com/3988-%e8%b7%a8%e8%b6%8a%e5%96%9c%e9%a6%ac%e6%8b%89%e9%9b%85%e7%9a%84%e4%bb%81%e5%bf%83%ef%bc%9a%e5%b0%bc%e6%b3%8a%e7%88%be%e7%be%a9%e8%a8%ba-%e5%bd%b1%e7%89%87/
2025年復活節假期,當許多人選擇在春日暖陽中度假時,黃紹傑醫館的團隊——黃紹傑醫師、莊瑞寧醫師及其13歲的兒子——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們跨越喜馬拉雅山脈,抵達尼泊爾偏遠山區,參與由非營利組織“全仁中醫”(Chinese Medicine for All, CMA)籌辦的中醫義診服務。這趟旅程不僅是一次醫療援助行動,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貧困國家在醫療與教育領域長期面臨的系統性困境。它提醒我們,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公民”的責任不應止於口號,而是需要以行動回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實需求。
一、尼泊爾的困境:當醫療成為奢侈品
尼泊爾,這個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國家,以其壯麗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宗教文化聞名於世。然而,光鮮的旅遊明信片背後,是殘酷的現實: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2024年報告,尼泊爾仍有28.5%人口生活在國際貧困線(每日1.9美元)以下,偏遠山區的醫療覆蓋率不足40%。在加德滿都谷地之外,許多村莊需要徒步數日才能抵達最近的衛生站,而全國平均每萬人僅擁有0.7名醫生(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資料),醫療資源匱乏程度可見一斑。
團隊服務的山區,正是這種結構性貧困的縮影。當地居民長期受關節炎、呼吸道疾病與消化系統問題困擾,這些病症多與高海拔寒冷氣候、過份體力勞動、缺乏潔淨飲用水及長期營養不良相關。然而,現代醫療體系的觸角難以深入此地:最近的綜合醫院位於三小時車程外,且多數家庭無力承擔交通與醫療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醫學往往成為唯一選擇——但即便是草藥治療,也因生態破壞導致野生藥材減少而日益艱難。
二、中醫義診的雙重價值:治療與文化對話
在此背景下,“全仁中醫”組織的義診行動展現出獨特意義。醫師們攜帶針灸器具、中藥沖劑與簡易診斷設備,在臨時搭建的診療點為數百名患者提供免費服務。他們的工作不僅緩解了當地人的病痛,更創造了一場跨文明的醫療對話:中醫的“整體觀”與尼泊爾傳統醫學(如藏醫體系)的“身心平衡”理念產生深刻共鳴,而針灸技術對慢性疼痛的顯著療效,則讓許多首次接觸中醫的村民驚歎不已。
值得關注的是,這場醫療行動超越了單純的技術輸出。13歲的黃醫師之子全程參與配藥、翻譯與患者登記的工作,這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國際關懷實習課。當這個香港少年用中學所學的英語向病人解釋服藥方法時,文化隔閡在稚嫩卻真誠的互動中悄然消融。
三、貧困的迴圈:醫療與教育的雙重匱乏
然而,單次義診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尼泊爾的醫療困境與其教育體系崩潰密切相關:該國15歲以上文盲率達32%(世界銀行2024年資料),許多偏遠村落甚至沒有基礎教育設施。缺乏衛生知識導致民眾對疾病預防認知不足,而教育缺失則使年輕人難以獲得改善生計的技能,進而陷入“貧困-疾病-失學-更貧困”的惡性循環。
在山區,團隊目睹了這種交織性危機:一名12歲男孩因骨折求診,卻因貧窮失去手術治愈的機會,只能永遠與這一隻畸形而痛苦的手肘共存;一位學生指著疼痛而不可屈伸的手指,坦言是因為宿舍的工作太勞累而造成。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醫療資源不足只是表像,其背後是赤貧生活、傳統觀念桎梏與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共同構成的結構性壓迫。
四、全球關懷:從個人行動到系統變革
CMA的尼泊爾之行,為破解這種困境提供了啟示。首先,它證明民間力量能夠填補政府服務的空白地帶:“全仁中醫”通過與當地NGO合作,確保義診行動精准對接社區需求;其次,中醫的“簡便廉驗”特性(操作簡單、便於攜帶、成本低廉、療效顯著),特別適合資源匱乏地區,為全球醫療援助提供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這種行動建立起跨地域的人際聯結——當香港醫師為尼泊爾村民把脈問診時,抽象的“國際援助”概念具象化為一次握手、一張藥方、一個微笑。
五、成為照亮世界的光
在新冠疫情、氣候危機、武裝衝突交織的當下,貧困國家的醫療與教育困境愈發嚴峻。我們或許無法立即消除喜馬拉雅山的海拔落差,但可以通過無數具體的行動,縮小人類社會的生存落差——無論是捐贈一枝藥油、為一名女童處方中藥,還是親自為病人施行中醫治療。曾經在慈善團體服務數十年的黃紹傑醫師夫婦,從來都抱著這個理念「醫生不僅能治病,還能讓人看見希望。」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這樣的希望傳遞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其中一員:你的關注、你的行動、你的呐喊,都是打破貧困迴圈的力量。當我們選擇看見遠方的苦難,並為之付出切實努力時,便是在締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的路上,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