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7/2025
補中溫陽法通治臍疝、小腸氣、胃下垂等各種臟器下垂
親人某日發現臍部輕微鼓脹,有褐色滲液,心下大驚,趕忙去廣州醫院檢查,原來是臍疝合併感染。
醫生建議她儘快手術修補。但這位親人是教師還是班主任,快期末考試了不肯輕易離開崗位,便想中藥治療。
她是年過三十的女性,正值壯年,但面時常呈現黃白虛浮之象。因其產後家事繁多,並沒有休養好身體,又因是教師,恢復工作後經常要久站,以致氣血虛弱,考慮其臍疝是氣虛下陷、陽氣不足、局部寒熱錯雜引起,處方湯藥為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並加枳殼一味。
七劑過後告知臍部已無滲液,包塊平軟。建議其守方服用。但幾天後又告知臍部再現滲液,細問後推測是尚未康復但又操勞家務、常抱小孩引起。囑她除了上班,其他時間儘量多休息,儘量少站著抱小孩,並且在處方上加炮薑炭一味。未幾滲液消失,且未有再發。為鞏固療效,囑其服藥滿一個月再復查。
她覺得症狀已全部消失,等不及一個月便去復查。B超提示臍疝和感染都已康復,不用入院捱一刀。但考慮她有脫髮,面色不算很好,氣血尚虛,為免再發,還是建議她再服藥1-2周以鞏固療效。
臍疝,就是腹腔臟器通過肚臍周圍的腹壁缺損(一般是腹壁肌力薄弱引起)突出形成的疝氣,與發於腹股溝的小腸氣類似。體弱的嬰幼兒多見,成人不常見。西醫往往用手術去修補。
但其實我們在中醫角度看,這是中氣下陷引起。中氣有升提固定的作用,當氣不足無以升提反而陷於下部時,就容易出現小腸疝氣或臟器下垂,比如胃下垂、子宮陰道下垂、直腸下垂(脫肛)等。衹要補益中氣、升陽固攝就可以治療這個問題,一般用補中益氣湯、升陷湯、歸脾湯等作基本方。
至於枳殼一味,看似與補中益氣大相徑庭,實則內有玄機。因為人體的氣機就是一個圓運動,如輪軸運轉,升降不已。有升必然有降,升的是輕清的脾之陽氣,降的是重濁的胃之陰氣,祇有升降得調、陰陽互交才能制化正常。因氣虛下陷而致疝氣的出現,這種情況局部已經形成了包塊,乃胃腸濁氣不能往下通降所致。因而病機是該升的清陽之氣不能升反而陷於下,而該降的濁陰之氣不能降,反而滯於中。這時如果衹注意補氣升提,濁陰之氣如同垃圾滯留臟腑,氣機通道受阻,不一定能補進去,有時甚至適得其反,氣有餘便是火,反而出現上火或胸腹滿脹的情況。
枳殼是行氣藥,但中藥裡面行氣藥不下一二十種,陳皮、木香、豆蔻等都能行氣化滯,但之所以用枳殼是因為枳殼之性沉降、能除痞消脹。痞是閉塞不通的意思,除痞就是能將閉塞的地方打通。用枳殼先將壅塞的濁氣往下通降,從而令補益的陽氣能順利上行升提,此為欲升先降之妙。這種治法之妙,真的妙不可言。
中醫治病,並非著眼於病位,而是站立在整體觀的層面,人自身是一個整體、一個宇宙,人與自然結合又是一個整體、一個宇宙。升降出入、陰陽消長、五行制化,這些變化令生命呈現勃勃生機,也導致各種病態的產生,越想越覺妙趣無窮,也催生出自己不斷學習去進一步探索生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