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蘭室 中醫綜合診療中心

靈臺蘭室 中醫綜合診療中心 中醫診療 提供中醫內科,推拿,正骨,筋傷及針灸等服務

馬兜鈴科藥物由於有肝腎毒性及致癌性早已被禁用,常見含馬兜鈴酸的藥物有關木通、青木香、廣防己、天仙藤及馬兜鈴,哪麼這些病人是如何接觸到相關藥材呢?一、以前接觸過而在身體留下的痕跡二、非合法渠道獲得的中藥材或中成藥
31/08/2025

馬兜鈴科藥物由於有肝腎毒性及致癌性早已被禁用,常見含馬兜鈴酸的藥物有關木通、青木香、廣防己、天仙藤及馬兜鈴,哪麼這些病人是如何接觸到相關藥材呢?

一、以前接觸過而在身體留下的痕跡
二、非合法渠道獲得的中藥材或中成藥

中研院發表「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最新成果,學者表示,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全球都呈增加趨勢,可能與女性對環境致癌物耐受性、賀爾蒙與惡性癌化路徑有關。

24/08/2025

澳洲最近發生保健食品維生素B6超標,引起民眾集體中毒、損害神經的事件,營養師表示,相關事件已被討論多年,主要是個案疊加補充各種高劑量產品,導致長期攝取破百毫克的

21/08/2025

【Now新聞台】頸椎是人類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如果受到嚴重損傷,就算沒有即時致命,也往往難以救治。不過上海長征醫院近日就使用首創技術,救回一名形同「身首斷離」的傷者。

不要以為中藥就安全無副作用, 某些看似沒危害的中成藥或保健品, 其實暗藏危機, 不要以為在網上搜查一下就能完全了解, 例如近年大熱的安眠成份~褪黑激素, 儘管含量僅是一毫克, 亦比人體每日所需量多出三倍,長期不當或高劑量服用可以引起癲癇及情...
21/08/2025

不要以為中藥就安全無副作用, 某些看似沒危害的中成藥或保健品, 其實暗藏危機, 不要以為在網上搜查一下就能完全了解,

例如近年大熱的安眠成份~褪黑激素, 儘管含量僅是一毫克, 亦比人體每日所需量多出三倍,長期不當或高劑量服用可以引起癲癇及情緒障礙, 因此本診所都採用天然草藥以取代當中成份.

浙江杭州市45歲的陳女士(化姓),在過去一年發現頸部愈來愈黑,且黑斑更蔓延至四肢,她到醫院檢查後,竟確診慢性砷中毒。原來,陳女士常年受頑固

19/08/2025

【喉嚨痛聲音啞 一樽搞掂晒】

源於香港的京都念慈菴蜜煉川貝枇杷膏,屹立香港近 70 年,近年更打入西方市場,銷售到澳洲、美加、法國、荷蘭等地,《經濟學人》近日發表文章,指川貝枇杷膏這 400 年老配方「征服西方人」。

該文章指,自 17 世紀以來川貝枇杷膏的配方幾乎無變,但這種中藥止咳糖漿正經歷一股新的熱潮,由 2019 年到 2024 年,銷售額增長近三分一,去年的銷售額近 9000 萬美元,而且在西方市場的需求亦正在增加。

該文章提到,川貝枇杷膏目前已在超過 20 個國家發售,在香港藥房一樽大約賣 5 美元,但在美國 Amazon 售價高三倍,而在 TikTok 有大量如何服用川貝枇杷膏的教學片,而川貝枇杷膏大熱,得益於前 One Direction 歌手 Zayn Malik、電影《Wicked》演員 Cynthia Erivo 等人,公開讚賞過川貝枇杷膏的藥效。

而除了川貝枇杷膏,不少傳統中藥亦獲西方的關注,例如刮痧亦在 TikTok 掀起熱潮。但《經濟學人》的文章亦提到,雖然川貝枇杷膏紅遍西方,但隨著美國撤銷香港獨立關稅地位,加上中美貿易戰,都為川貝枇杷膏在西方銷售帶來陰影。

其實今次不是西方媒體首次關注川貝枇杷膏,早在 2018 年《華爾街日報》就曾報道,有久咳患者食川貝枇杷膏立即止咳,一度令川貝枇杷膏在紐約成為熱話,在網上炒到 70 美元一樽。

14/08/2025

維生素B群是許多民眾日常會使用的保健食品,其中包含B6、葉酸等多種維生素,但數據顯示長期攝取過量維生素B6可能會導致周邊神經病變,產生四肢刺痛或麻木、肌肉無力等症狀。澳洲藥物管理局近期坦承低估了維生素B6中毒.....

好多人以為AI就咩都正確或核實過,其實AI只係睇下邊個數據多人提及或引用而已,係另一種資訊戰或訊息支配,所以霍金話AI會毀滅人類,唔係冇道理的。
12/08/2025

好多人以為AI就咩都正確或核實過,其實AI只係睇下邊個數據多人提及或引用而已,係另一種資訊戰或訊息支配,所以霍金話AI會毀滅人類,唔係冇道理的。

根據《美國內科醫師學會期刊》與《Ars Technica》報導,該名男子在閱讀到過量攝取食鹽(氯化鈉)可能危害健康的資訊後,決定自我實驗,將飲食中所有氯化物剔除。在與ChatGPT互動後,該名男子認為,可以用溴化鈉替代氯化鈉.....

不要輕視每一場感冒後的危機,某些病人即使症狀消失,但依然感到疲累、不適;這或許就是身體的提示。
06/08/2025

不要輕視每一場感冒後的危機,
某些病人即使症狀消失,
但依然感到疲累、不適;
這或許就是身體的提示。

感冒也會喚醒癌細胞?一場病毒感染,竟讓乳癌轉移回來了

有些敵人,不是被打敗,而是躲起來。
對許多癌症康復者來說,我們總以為治療結束後就可以鬆一口氣,日子也慢慢回到正軌。但一篇發表在2025年《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卻像一記警鐘 : 一場感冒,可能讓沉睡的癌細胞重新甦醒,悄悄在肺裡重新擴散。

這不只是動物實驗的結果,連數萬名人類資料都證實:病毒感染後的癌症復發風險,真的會上升。

病毒不是只有咳嗽流鼻水那麼簡單

我們對流感或 COVID-19 的印象,大多是喉嚨痛、發燒、咳嗽幾天就過去了。但研究團隊發現,這些病毒會讓原本休眠在肺部的乳癌轉移細胞「甦醒」,進入快速分裂狀態,甚至在短短兩週內形成新的腫瘤病灶。

而這些癌細胞,其實早就存在肺部,只是原本靜靜地「裝死」,沒人察覺。一場病毒感染,就像按下了它們的開關,讓它們開始大舉反攻。

潛伏十年的癌細胞,等的就是這一刻

乳癌的轉移細胞,在治療之後,常會偷偷藏在肺、骨頭或肝臟裡,不發作也不擴散,維持一種沉睡的狀態。有些人可以這樣安然無恙十年、二十年。

但只要身體出現劇烈變化,像是感染、手術、甚至壓力,這些「休眠」的細胞就可能被喚醒。這次的研究就發現,一場流感或 COVID-19,足以讓它們瞬間活躍起來,在肺裡大舉擴張。

關鍵元兇:白介素-6,讓癌細胞甦醒的火種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我們很熟悉的發炎因子:白介素-6(IL-6)。
每次感冒發燒、肌肉痠痛,IL-6 都會上升。而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看似「正常免疫反應」的因子,其實也會刺激癌細胞醒來。

在老鼠實驗裡,只要把 IL-6 的基因拿掉,就算病毒感染,癌細胞也不會有反應,依然繼續沉睡。這說明,IL-6 就像一把火柴,而病毒感染,就是劃火柴的那一瞬間。

而這不只發生在流感病毒上,新冠病毒也能透過同樣的 IL-6 機制,喚醒肺裡的乳癌轉移細胞。

CD4+ 細胞:本來是幫手,卻變成幫兇?

更令人驚訝的是,原本應該幫忙對抗癌細胞的免疫細胞 CD4+ T 細胞,竟然在病毒感染後變成癌細胞的保護傘。

它們會形成肺部的淋巴組織,反而去壓抑可以殺死癌細胞的 CD8+ T 細胞,讓癌細胞「甦醒之後不但沒被殺,還住進了堡壘裡」。

研究發現,只要移除 CD4+ 細胞,CD8+ 的活性就恢復,癌細胞也跟著被清除。這提醒我們:癌細胞不只是靠自身復活,它還會「綁架」免疫系統來保護自己。

這不是只有老鼠會發生,人類也一樣

這樣的現象,也真實出現在人類身上。
研究團隊分析英國 UK Biobank 和美國 Flatiron Health 的大型資料庫,發現曾罹癌的康復者,只要感染過 COVID-19,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癌症相關死亡率和肺轉移風險都明顯上升。

其中,乳癌患者在確診 COVID-19 後,罹患肺轉移的風險提高了 44%。甚至有些人,早在十年前就康復了,卻因一場病毒感染,癌細胞死灰復燃。

病毒來襲時,癌症康復者該怎麼保護自己?

癌症康復者:每一場病毒感染都值得認真對待。
建議在感染之後,與醫師討論是否追蹤以下幾項指標:
• 白介素-6(IL-6)濃度
• C-反應蛋白(CRP)
• 白血球與嗜中性球變化
這些發炎指標,能幫助我們早一步察覺癌細胞是否有活躍的跡象。

同時,飲食與生活習慣也要跟上。建議攝取有助降發炎的食物,例如:
• 深綠色蔬菜(花椰菜、菠菜)
• 魚類、亞麻籽等富含 Omega-3 的來源
• 薑、蒜、薑黃等天然辛香料
• 莓果類、橄欖油、酪梨等抗氧化食材
別忘了,睡眠、壓力管理和適度運動,也是幫助免疫系統穩定的關鍵。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就是癌症康復者生活裡最好的「盾牌」。

病毒是一時的,身體的平衡是一輩子的功課。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疫苗,還要更新對癌症風險的想像
這篇研究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觀念:「病毒感染,不只是肺炎或發燒,更可能是癌症復發的導火線」。

也許我們不該再把感冒當成小事,尤其對曾經與癌症奮戰過的朋友來說。未來,也許可以透過 IL-6 抑制劑(像 Tocilizumab)或免疫調節藥物,降低病毒引發的轉移風險。但在那之前,我們最好的武器,就是意識與提早行動。
「戰爭也許打完了,但藏在暗處的敵人,還在等一個機會。」

參考資料: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awake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ells in lung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32-0

好痴線
02/08/2025

好痴線

【 】北上睇牙要注意!

#種牙 #剝牙

01/08/2025

(澳門電台消息) 34歲本澳男子確診基孔肯雅熱,列為本澳首例本地病例。衛生局表示,患者病情穩定,經調查確認與早前內地通報在新城 A區工作人員關聯,屬同一感染源頭。 衛生局稱,這名患者居於黑沙環中街廣福安花園第 8.....

28/07/2025

七旬婦禪返澳確診基孔肯雅熱病

衛生局訊:衛生局今日接獲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列為本澳今年第5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
患者為70歲女性,本澳居民,居於海灣南街信和廣場第三座盈和閣,退休人士。患者獨自於7月14至18日由澳門到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探親,回澳後於7月25日早上出現右下肢關節痛,自行服藥,無就醫;27日早上發現右膝及手臂皮疹,28日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就醫,經公共衛生化驗所檢測證實為基孔肯雅病毒陽性。患者目前病情穩定,在仁伯爵綜合醫院住院治療中。
根據患者旅遊史、出現症狀的時間及實驗室檢測結果,被列為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是本澳今年第5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衛生局將派員到患者在澳居所及主要活動地點附近進行防範性滅蚊。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又稱屈公病,是一種通過白紋伊蚊或埃及伊蚊傳播的傳染病。基孔肯雅熱的臨床表現、傳播方式、預防控制方法等均與登革熱類似。潛伏期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現為發熱、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和皮疹等,多為輕症並持續數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較少見,但關節痛可嚴重到影響個人活動並持續數周至數月,以對症治療為主。
衛生局將持續密切關注鄰近地區基孔肯雅熱流行的情況,提醒居民不要掉以輕心,倘需前往東南亞地區和該疾病流行地區時,應注意防範。同時呼籲全澳居民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
防止家居“孳生”蚊子,注意定期清除工作地點和家居周圍環境的積水,杜絕蚊蟲孳生;
防止蚊子“進入”室內,家中可使用紗窗、蚊帳或開冷氣等措施,減少被蚊叮咬機會;
防止戶外蚊子“叮咬”,在戶外活動時宜穿淺色長袖衫褲,並在皮膚暴露地方或衣服使用驅蚊劑,防止被蚊叮咬。
居民如有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有關的居住地點或旅遊史;醫生應對懷疑基孔肯雅熱病人及時作出檢測和通報。衛生局公共衛生化驗所可提供基孔肯雅熱檢測服務。若有疑問,可致電衛生局傳染病熱線2870-0800或瀏覽傳染病網頁 http://www.ssm.gov.mo/csr
#衛生局 #基孔肯雅熱病 #注意 #蚊蟲 #澳門 #澳門日報 #澳日

-----------------------------------
更多即時新聞,請下載澳門日報應用程式!
立即下載:http://go.macaodaily.news/3knr9b
即時關注埋澳門日報其他平台,掌握更多資訊!
Telegram:http://go.macaodaily.news/3l34fb
YouTube:http://go.macaodaily.news/3ls72e
Weibo:http://go.macaodaily.news/3k7mh2
Instagram:macaodailynews
WeChat:澳門日報

26/07/2025

衛生局表示,因應接獲兩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的通報,將在澳門江沙路里10號兆昌大廈、氹仔廣東大馬路濠尚第四座及路環蝴蝶谷大馬路樂群樓第四座一帶風險區域即時採取緊急滅蚊工作,詳細範圍見附圖。衛生局提醒....

Endereço

荷蘭園二馬路 6號, 友聯大廈一樓H~de Abreu Nunes No. 6, Edf. Lao Lun, 1 Andar H
Macau

Horário de Funcionamento

Segunda-feira 10:30 - 14:00
16:00 - 20:00
Terça-feira 10:30 - 14:00
16:00 - 20:00
Quarta-feira 10:30 - 14:00
16:00 - 20:00
Quinta-feira 10:30 - 14:00
16:00 - 20:00
Sexta-feira 10:30 - 14:00
16:00 - 20:00
Sábado 12:30 - 18:00

Telefone

+85328420144

Website

Notificações

Seja o primeiro a receber as novidades e deixe-nos enviar-lhe um email quando 靈臺蘭室 中醫綜合診療中心 publica notícias e promoções. O seu endereço de email não será utilizado para qualquer outro propósito, e pode cancelar a subscrição a qualquer momento.

Entre Em Contato Com A Prática

Envie uma mensagem para 靈臺蘭室 中醫綜合診療中心:

Compartilhar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