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25
【澳門日報】了解“病識感”概念
在心理學與精神醫學中,“病識感”是一個關鍵卻常被忽略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個人對自身疾病的覺察、理解與接受程度。它不只是“知道自己生病了”,更包括能否意識到疾病的嚴重性,以及它對生活的影響,並決定了一個人會不會主動尋求幫助、願不願意配合治療。
病識感的存在與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及時獲得治療、病情是否能穩定控制。缺乏病識感的人,可能會將症狀合理化、淡化,甚至完全否認,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阿哲是一位年輕上班族,近幾個月來,他的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甚至連起床都變得困難。每天早晨,他都要在床上掙扎許久,才能勉強拖着身體去上班。工作效率下降、與同事互動減少,他開始覺得自己“不太對勁”,但他告訴自己:“只是累了,休息一下就好。”這種自我安慰,讓他錯過了抑鬱症早期的治療時機。缺乏病識感,使他沒有意識到,這不只是“心情不好”,而是一種需要專業介入的疾病。等到他終於因為嚴重失眠與無法專注而去看醫生時,病情已經惡化,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與復原。
另一個例子阿美,則因精神分裂症而出現幻聽與妄想。她真心相信那些聲音是真實的,並認為鄰居在監視她、竊聽她的生活。當家人帶她去看醫生時,她憤怒地否認:“我沒病!”在她的世界裡,症狀就是現實。缺乏病識感,讓她拒絕治療,甚至覺得家人和醫生才是“有問題”的人。結果,她的病情反覆惡化,生活功能逐漸喪失,與家人的關係也日益緊張。
病識感的缺乏,並不代表患者“固執”或“不願意面對現實”,而是疾病本身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影響。以精神分裂症為例,部分患者的大腦在處理現實與幻覺的訊息時出現障礙,導致他們無法分辨哪些是症狀、哪些是真實。同樣地,抑鬱症患者可能因情緒低落與思維負面化,而低估自己的病情,甚至覺得“去看醫生是小題大作”。
在臨床上,病識感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心理專業工作者通常會透過溝通、心理教育與治療關係的建立,幫助患者逐步理解自己的狀況。例如,透過簡單易懂的比喻,讓患者明白“精神疾病就像糖尿病一樣,需要長期管理與治療”,而不是一次性解決的問題。家人的角色也至關重要——他們需要學會用支持的方式,幫助患者面對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病識感並非“有”或“沒有”的二元狀態,而是存在於一個光譜上。有些人可能完全否認病情,有些人則部分承認,例如承認自己有焦慮,但不認為需要藥物治療;也有人雖然知道自己生病,卻低估了病情的嚴重性。這種差異,會直接影響治療的配合度與效果。
在現代社會,精神健康的觀念逐漸普及,但仍有不少人因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與污名化,而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幫助。這種社會壓力,也會間接削弱病識感的形成。當一個人害怕被貼上“有病”的標籤時,他更可能選擇否認或隱藏症狀。
對於每一位正在經歷心理困難的人來說,病識感是一把鑰匙——它打開了通往治療與康復的大門。沒有這把鑰匙,患者可能永遠停留在原地,甚至一步步走向更深的痛苦。擁有病識感,並不代表軟弱,而是勇敢地承認“我需要幫助”,並願意為自己的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