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心理學會 APM

澳門心理學會 APM 澳門心理學會於1998年註冊成立,是澳門第一個以心理學專業為主的非牟利專業學會 Invited by the Technology Committee, APM participated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ek 2010.

澳門心理學成立於1998年,成立之初以推動本澳心理專業及心理普及為目標,多年來,除了為多個政府部門及社團機構提供心理相關的培訓課程外,亦積極參與各項公共事務,如曾為行政暨公職局、教育暨青年局、法務局等提供專業培訓課程、2003年SARS期間受政府邀請支援危機工作,為前線醫護人員及社會工作者提供心理輔導、2008年受澳門基金會資助參與汶川大地震災後心理輔導工作、2010年受科技委員會邀請參與2010年科技周等。

澳門心理學會是一群曾受心理專業訓練之人員組成,全部會員均已投身社會,並於醫務、教育、人力資源、司法輔助等多個領域從事心理相關的專業工作,包括:心理治療師、教育心理工作者、心理輔導員、青少年工作者、戒毒工作者、人力資源工作者、專業督導、大學講師等。

Associação de Psicologia de Macau (APM) was founded in 1998, aimed at promoting Psychology as a basic knowledge to the lay people as well as a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in Macau.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psychology related training to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such as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ivil Service Bureau, Education and Youth Affairs Bureau and Legal Affairs Bureau, APM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public affairs. For example, APM provided counseling service to the frontline healthcare and social workers during the outbreak of SARS in 2003 at the request of the Government of Macau S.A.R,. Sponsored by the Macau Foundation, APM took part in the psychological relief effort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APM consists of a group of professionals well trained in Psychology. Our members engage in a wide range of profession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including psychotherapist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counselors, youth workers, drug rehabilitation workers, human resources personnel, professional supervisors, university lecturers, etc.

【澳門日報】了解“病識感”概念    在心理學與精神醫學中,“病識感”是一個關鍵卻常被忽略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個人對自身疾病的覺察、理解與接受程度。它不只是“知道自己生病了”,更包括能否意識到疾病的嚴重性,以及它對生活的影響,並決定了一個人會...
25/10/2025

【澳門日報】了解“病識感”概念

在心理學與精神醫學中,“病識感”是一個關鍵卻常被忽略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個人對自身疾病的覺察、理解與接受程度。它不只是“知道自己生病了”,更包括能否意識到疾病的嚴重性,以及它對生活的影響,並決定了一個人會不會主動尋求幫助、願不願意配合治療。

病識感的存在與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及時獲得治療、病情是否能穩定控制。缺乏病識感的人,可能會將症狀合理化、淡化,甚至完全否認,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阿哲是一位年輕上班族,近幾個月來,他的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甚至連起床都變得困難。每天早晨,他都要在床上掙扎許久,才能勉強拖着身體去上班。工作效率下降、與同事互動減少,他開始覺得自己“不太對勁”,但他告訴自己:“只是累了,休息一下就好。”這種自我安慰,讓他錯過了抑鬱症早期的治療時機。缺乏病識感,使他沒有意識到,這不只是“心情不好”,而是一種需要專業介入的疾病。等到他終於因為嚴重失眠與無法專注而去看醫生時,病情已經惡化,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與復原。

另一個例子阿美,則因精神分裂症而出現幻聽與妄想。她真心相信那些聲音是真實的,並認為鄰居在監視她、竊聽她的生活。當家人帶她去看醫生時,她憤怒地否認:“我沒病!”在她的世界裡,症狀就是現實。缺乏病識感,讓她拒絕治療,甚至覺得家人和醫生才是“有問題”的人。結果,她的病情反覆惡化,生活功能逐漸喪失,與家人的關係也日益緊張。

病識感的缺乏,並不代表患者“固執”或“不願意面對現實”,而是疾病本身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影響。以精神分裂症為例,部分患者的大腦在處理現實與幻覺的訊息時出現障礙,導致他們無法分辨哪些是症狀、哪些是真實。同樣地,抑鬱症患者可能因情緒低落與思維負面化,而低估自己的病情,甚至覺得“去看醫生是小題大作”。

在臨床上,病識感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心理專業工作者通常會透過溝通、心理教育與治療關係的建立,幫助患者逐步理解自己的狀況。例如,透過簡單易懂的比喻,讓患者明白“精神疾病就像糖尿病一樣,需要長期管理與治療”,而不是一次性解決的問題。家人的角色也至關重要——他們需要學會用支持的方式,幫助患者面對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病識感並非“有”或“沒有”的二元狀態,而是存在於一個光譜上。有些人可能完全否認病情,有些人則部分承認,例如承認自己有焦慮,但不認為需要藥物治療;也有人雖然知道自己生病,卻低估了病情的嚴重性。這種差異,會直接影響治療的配合度與效果。

在現代社會,精神健康的觀念逐漸普及,但仍有不少人因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與污名化,而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幫助。這種社會壓力,也會間接削弱病識感的形成。當一個人害怕被貼上“有病”的標籤時,他更可能選擇否認或隱藏症狀。

對於每一位正在經歷心理困難的人來說,病識感是一把鑰匙——它打開了通往治療與康復的大門。沒有這把鑰匙,患者可能永遠停留在原地,甚至一步步走向更深的痛苦。擁有病識感,並不代表軟弱,而是勇敢地承認“我需要幫助”,並願意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澳門早晨】主題:「擁抱的力量」 嘉賓: 澳門心理學會謝蓓瑩理事
23/10/2025

【澳門早晨】主題:「擁抱的力量」

嘉賓: 澳門心理學會謝蓓瑩理事

專訪

【跑出好心情・感恩有您同行】澳門首個「Run for Mental Health」環山跑已於10月18日圓滿結束!感謝每一位參與的跑手,用腳步為心理健康發聲,讓松山充滿活力與溫暖。無論是體驗組的溫馨互動,還是挑戰組的堅持奮鬥,每一滴汗水都化...
20/10/2025

【跑出好心情・感恩有您同行】
澳門首個「Run for Mental Health」環山跑已於10月18日圓滿結束!

感謝每一位參與的跑手,用腳步為心理健康發聲,讓松山充滿活力與溫暖。
無論是體驗組的溫馨互動,還是挑戰組的堅持奮鬥,
每一滴汗水都化作支持本地心理健康行動的力量!

這不僅是一場跑步,更是一次為情緒充電、與同行者共創溫暖的旅程。
因為你們,這場活動真正「跑出好心情」!

期待下次再與大家同行,繼續用行動傳遞關心與愛。
記得:照顧身心,每一步都是力量!


#跑出好心情
#活力傳遞愛
#心晴笑常在
#活動圓滿成功
#澳門環山跑
#心理健康齊關注

──
再次感謝您的參與,我們下次見! 🌟

各位報名成功的參加者,明早8點集合啦,很期待可以見到大家!記得準時到喔,明天天氣炎熱,需要可自備防曬措施和帶備充足飲用水啦!
17/10/2025

各位報名成功的參加者,明早8點集合啦,很期待可以見到大家!

記得準時到喔,明天天氣炎熱,需要可自備防曬措施和帶備充足飲用水啦!

一. 主辦單位: 澳門心理學會 二. 協辦單位:培根體育會 三. 支持單位:「TEEN情」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健康澳門 四. 贊助單位: 澳門基金會 五. 地點: 澳門松山跑步徑(1圈約1700公尺) 六. 日期及時間:2025年10月18日(六)上午8時.....

【澳門早晨】主題:「跑出好心情」環山跑活動 嘉賓:澳門心理學會理事長 李昇恆 澳門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鄭健廷
09/10/2025

【澳門早晨】主題:「跑出好心情」環山跑活動
嘉賓:澳門心理學會理事長 李昇恆 澳門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鄭健廷

專訪

🎉🎉我們很高興成為香港心聆  主辦的  #香港國際心理健康研討會2025@mindhkconference 社區合作夥伴。是次研討會於今年 11 月 6 日至 8 日假香港唯港薈酒店(Hotel ICON)舉行。而研討會最後一天將會舉辦為大...
05/10/2025

🎉🎉我們很高興成為香港心聆 主辦的 #香港國際心理健康研討會2025@mindhkconference 社區合作夥伴。是次研討會於今年 11 月 6 日至 8 日假香港唯港薈酒店(Hotel ICON)舉行。而研討會最後一天將會舉辦為大眾而設的「心聆健康日」,邀請不同界別人士、嘉賓分享親身經歷如何面對人生的難,以及各個社區合作夥伴的攤位、工作坊及互動環節。歡迎大家一起踏進這個不批判、純分享聆聽的空間,放鬆心情、交換故事,了解更多精神健康與我們人生的關係!

🔹心聆健康日
● 日期:11 月 8 日(六)
● 時間:上午 10 時至下午 3 時
● 地點:唯港薈(Hotel ICON)及香港理工大學心理彈跳站(ReST Hub)
● 語言:廣東話(部分活動以英語進行)
● 門票:港幣$100 (學校及慈善團體半價)
● 立即購票:https://bit.ly/hkinternationalmentalhealthconference2025
註:
- 所有參加者必須購買「心聆健康日」之門票,才可參與當日的活動及工作坊
- 部份活動名額有限,敬請提前網上登記
- 宴會廳環節將設粵語與英語即時傳譯

了解更多:www.hkmentalhealthconference.com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 conference@mind.org.hk
#香港心聆

【澳門日報】哀傷會持續多久?    每當摯愛離世,人們心中常浮現同一個問題:這份悲傷與痛苦,究竟要持續多久?這是一個巨大的疑問,也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 · 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
04/10/2025

【澳門日報】哀傷會持續多久?

每當摯愛離世,人們心中常浮現同一個問題:這份悲傷與痛苦,究竟要持續多久?這是一個巨大的疑問,也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 · 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曾提出著名的“悲傷五階段”模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與接受。現實中的哀傷經驗往往比理論更複雜,悲傷的情緒可能會反覆出現。

當我聽到“悲傷要多久”這問題時,會想起另一個問題:“愛會持續多久?”我們之所以悲傷,是因為我們曾深愛某個人。我們對他們的愛,並不會隨他們的離世而消失。悲傷的深度,取決於我們與逝者的關係。如果他是摯愛、至親或重要的朋友,那麼哀傷自然深刻。但隨時間流逝,劇烈的痛楚會漸漸轉化為溫柔的懷念。我們或許會重返工作、再次邀約朋友喝茶,並發現自己能在沒有強烈痛苦下完成,這代表着我們正在為悲傷找到安放的位置。

美國作家米奇 · 艾爾邦(Mitch Albom)說過:“死亡終結的是生命,而不是一段關係。”這句話呼應了“持續連結理論”(Continuing Bonds Theory)。該理論指出,悲傷不是要“放下”或“翻篇”,而是學會重新定義與逝者的關係,讓這份連結以不同形式伴隨我們一生,這樣的依附是經歷哀傷的重要部分。從定期儀式到懷想對方的建議,乃至以一種能讓逝者驕傲的方式生活,都是自然且健康的做法。

在日本動畫《葬送的芙莉蓮》中,主角芙莉蓮回憶已故的同伴時說:“如果我就這樣死去,那從他身上學到的勇氣與友情,甚至重要的回憶,是不是也會隨之消失?若心中還有珍貴的回憶,現在死掉就太可惜了。”這正說明,當我們延續記憶與價值觀,逝者其實仍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經歷悲傷的旅程需要多久,都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必符合任何人的標準。因此,陪伴哀傷者更是同樣需要耐心,哀傷者擁有情緒起伏是正常的,旁人重要的是給予陪伴,而不是急於勸說“快點走出來”。有時候若對方願意,其實可以坦然提起逝者。因為越是避而不談,反而更孤單。記得會痛,但遺忘可能更痛。

電影《閃亮人生》裡,患有殘疾的主角選擇了一位看似吊兒郎當的看護。這位看護不同於一般人所想像的“貼心”,他不會過度小心翼翼,也不會流露多餘的同情與憐憫。相反地,他以直率的方式對待主角,像對待一個普通的朋友,而不是一個需要被保護的病人。正因如此,主角才感到真正自在,因為他在這段關係裡被看見的不只是“殘疾”,而是一個完整的人。哀傷也是如此:若我們一味迴避逝者的話題,就像抹去他的存在。若能在適合時機共享回憶,讓愛與痛共存於生活中,那才是最真誠的支持。正如電影主角因為被視為“完整的人”而重拾自在,悲傷中的人也能因為被允許完整地懷念,而逐漸找到平衡。悲傷或許並不會真正完全離開,而是會在心中找到安全的角落。哀傷終究會被持久的溫柔所取代,並讓我們學會帶着愛與回憶,繼續勇敢地生活下去。

https://www.macaodaily.com/html/2025-09/27/content_1859789.htm

【澳門早晨】主題:心理創傷嘉賓:澳門心理學會理事 林曉忻
02/10/2025

【澳門早晨】主題:心理創傷
嘉賓:澳門心理學會理事 林曉忻

專訪

【TDM】團體倡續投放資源推動心理健康服務焦慮與抑鬱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團體表示,經濟變化等因素為市民帶來壓力,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建議政府投放更多資源開展社區活動,強化市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心理學會舉辦學術年會暨健康澳門研討會,邀請多位...
27/09/2025

【TDM】團體倡續投放資源推動心理健康服務

焦慮與抑鬱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團體表示,經濟變化等因素為市民帶來壓力,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建議政府投放更多資源開展社區活動,強化市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心理學會舉辦學術年會暨健康澳門研討會,邀請多位嘉賓就預防情緒困擾與心理健康等探討交流,心理學會表示,活動響應政府建設“健康澳門” 的方向,在關注市民身體健康指標的同時,強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議政府加大資源投入,完善服務體系。

心理學會理事長李昇恆:“健康澳門的藍圖裡面,怎樣在心理健康的範疇可能做得更加多,投放更多資源,現在見到政府已經著重在心理健康的熱線,亦都希望政府可以加大更多的資源去培養更多心理專業的人才,去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學會又建議政府將心理健康課程納入非高等教育的課綱,讓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建立正確的心理認知。

焦慮與抑鬱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團體表示,經濟變化等因素為市民帶來壓力,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建議政府投放更多資源開展社區活動,強化市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心理學會舉辦學術年會暨健康澳門研討會,邀請多位.....

各位成功報名的朋友,星期六下午2點皇都酒店見啦!!
25/09/2025

各位成功報名的朋友,星期六下午2點皇都酒店見啦!!

為響應健康澳門藍圖,本次年會以「身心整合」為主軸,透過認知神經科學、創傷心理學、飲食行為與生理回饋技術之跨域對話,探討如何從覺察開始,到接納自我的身心狀態的理論與實務應用。 今年大會將邀請海峽兩岸暨港.....

🎉🎉我們很高興成為香港心聆  主辦的  #香港國際心理健康研討會2025  社區合作夥伴。是次研討會於今年 11 月 6日至 8 日假香港唯港薈酒店(Hotel ICON)舉行,以「如何應對生命中的變幻無常」為主題,並邀請超過 40 位國際...
23/09/2025

🎉🎉我們很高興成為香港心聆 主辦的 #香港國際心理健康研討會2025 社區合作夥伴。是次研討會於今年 11 月 6日至 8 日假香港唯港薈酒店(Hotel ICON)舉行,以「如何應對生命中的變幻無常」為主題,並邀請超過 40 位國際及本地多間大學及機構的嘉賓,聚焦探討精神健康議題與人生不同階段的連繫。主題包括產前及家長心理健康、生活轉變、喪慟、喪親及安寧照顧等重要課題。早鳥門票現正公開發售,把握機會預早購票⏳!

🗓 活動日程
🔹 專題研討會議(11 月 6 - 7 日):實證為本 x 心理學 x 專業與本地文化視角
🔹 心聆健康日(11 月 8 日):互動體驗 x 星級嘉賓對話
💡首兩日(11 月 6 - 7 日)主要聚焦專業學術討論,而第三日(11 月 8 日)「心聆健康日」則專為大眾而設。一連三日的活動誠邀關注心理健康的你參與,更多詳情
將陸續公佈!

立即購票: https://hkmentalhealthconference.com/registration/
了解更多:www.hkmentalhealthconference.com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 conference@mind.org.hk

#香港心聆

Endereço

澳門荷蘭園二馬路11號荷蘭園大廈2樓BD座
Macau

Notificações

Seja o primeiro a receber as novidades e deixe-nos enviar-lhe um email quando 澳門心理學會 APM publica notícias e promoções. O seu endereço de email não será utilizado para qualquer outro propósito, e pode cancelar a subscrição a qualquer momento.

Entre Em Contato Com A Prática

Envie uma mensagem para 澳門心理學會 APM:

Compartilhar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