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8/2025
不截图,不转发,不分析,
不分享,不要伤口撒盐。
不评头论足。
不渲染自杀新闻
提倡心理健康知识。预防胜于治疗。
预防自杀,你我有责 。
我们可以变得更善良和做得更好。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12Awdzaq/
前几天,我才刚刚谈完一宗因霸凌引发的悲剧。
今天,新闻又传来另一起令人心碎的事件,
一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跳海自尽。
打开社交媒体,满满都是她的遗书截图、她牵着女儿的最后一张照片。
那张画面,在我临睡前一直浮现在脑海里,
沉重到我觉得自己今晚睡不着。
于是我坐在电脑前,想把这份感受写下来。
我非常认同莫淑清辅导员的呼吁:
别再转发她的遗书和影片了。
如果你真的在乎,请慎重留言,也慎重对待她所留下的一切。
⸻
#她们已经离开了,
#不需要我们来替她“解读”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 “创伤的再曝光”(trauma reenactment)。
当一个人的痛苦被过度传播、反复重演,
它不会帮助理解,反而会加深社会的冷漠,
也会让还在世的家人,经历二度甚至三度创伤。
请记得,遗书不是写给公众的。
它不是供人阅读或分析的文本,
而是一个女人,在死亡前最后的呐喊。
她用尽最后的力气,只是想告诉这个世界:
她很痛,很绝望。
但社会的第一反应却不是沉默,而是截图、转发、分析、评头论足。
你是否想过,
她的父母还活着,
她的朋友还在哭泣,
而她的女儿,可能连这一切发生了什么都还不明白,
就被一同带进了这个世界的深水里。
⸻
#别再揣测、 #评论她的遗书
一封遗书,无法定义一个人的全部经历
作为心理师,我们更清楚一个人的情绪崩溃,往往不是一件事造成的。
长期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甚至是未被诊断或治疗的心理疾病,
都可能慢慢把一个人推向极端的边缘。
在她的遗书中写下的那些内容,也许是真实的、当下的感受,
但我们无法仅凭一封文字,断定谁对谁错,更不能据此判断她全部的心理状态。
她也可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
甚至是在产后经历了长时间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照顾的产后抑郁。
我们永远不应当以局外人的视角去解释别人的痛苦。
但她的离开,提醒我们,“心理健康不能再被忽略,情绪困扰不能再被轻视。”
而不是让我们去当“情感侦探”,消费她的苦难,制造新的舆论风暴。
⸻
#传播她的遗书,
#不是在替她“伸冤”,
#而是在消费她的死亡
我知道,你可能是出于关心、愤怒、同情,才想分享。
但请记得,我们不是她的律师,不是法官,
我们只是这个社会的一员。
如果我们一边说“她太可怜了”,
一边转发她最脆弱的文字、她与孩子的遗像、她一家的隐私,
甚至用键盘去审判谁对谁错,
那我们,真的比那个让她崩溃的世界,更好吗?
⸻
#她和孩子已经走了
而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
要为这份痛,留下一点尊重。
我们无法为她做太多,
但我们可以选择:
不再转发、不再评论、不再消费。
让她和孩子,安静地离开。
也请这个社会,
别只在悲剧发生后才感到惋惜,
而是真正开始关注,
那个你身边看起来没事、
但其实早已撑不住的人。
也愿我们慢慢学会,
如何留得住下一个,正想离开的她。
07/08/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C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