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自然康疗中心

妇幼自然康疗中心 妇幼康疗苑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传统康复护理方法与康复训?

自古女人就在追求美丽容颜的路上探索,健康女性,不需要精致的妆容。阳光朝气的女性,就是青春美丽象征。欲成阳光美女,就得养阳。《黄帝内经》论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与日光明。”是说,阳气和人,像大自然需要太阳,大自然正常运转靠太阳推动,人生命活动也需阳气推动。人阳气充盈体则强,不仅能抵抗生病,且面色红润精神有朝气。

15/10/2025

😱50歲後爬樓梯喘、褲子扣不起來?小心「斷崖式衰老」來敲門!

五十歲的你有沒有發現,最近爬個樓梯就喘到不行?晚上8點就想睡、腰圍默默變粗、以前的褲子現在卡卡?別再自我安慰「只是年紀到了」——科學家直接點名:50歲是身體加速老化的分水嶺!


📊最新研究怎麼說?
2025年《細胞》期刊一篇重磅研究,把13種人體組織(心臟、血管、肌肉…)全部拆開來看,結果發現——
👉 50歲左右,人體會出現明顯的「衰老轉折點」
👉 主動脈和血管最早開始變老,而且變化超劇烈!
👉 45-55歲之間,全身蛋白質組大洗牌,各種慢性病風險跟著飆


👀8個你可能忽略的衰老警訊(第5個超多人中!)
1️⃣ 走路速度變慢(普通人0.9米/秒,低於0.6要注意)
2️⃣ 握力下降(手勁小到連瓶蓋都打不開)
3️⃣ 日常自理能力下滑(穿衣做飯開始卡關)
4️⃣ 爬樓梯喘不停
5️⃣ 腰圍悄悄變粗(褲子全縮水?其實是你胖了😅)
6️⃣ 晚上超早犯睏
7️⃣ 記憶力開始掉漆
8️⃣ 小毛病一堆,感覺恢復力差


🔬專家怎麼建議?
衰老不是直線,是突然加速!尤其45-55歲這段時間要特別注意。主動脈、免疫系統、胰臟、新陳代謝一起崩壞,難怪三高、脂肪肝找上門。

所以:
✔️ 均衡飲食
✔️ 適度運動
✔️ 規律作息
✔️ 定期健康檢查

被動加熱 - 讓身體偷偷運動所謂的被動加熱 (passive heating),簡單講就是「人在休息,但身體在流汗」。我們不需要跑步、舉重,只要靠外在的熱源加熱身體,像泡熱水澡、進桑拿、用電熱毯或紅外線燈,都算是。當體溫升高、肌肉溫度上來,...
01/10/2025

被動加熱 - 讓身體偷偷運動

所謂的被動加熱 (passive heating),簡單講就是「人在休息,但身體在流汗」。我們不需要跑步、舉重,只要靠外在的熱源加熱身體,像泡熱水澡、進桑拿、用電熱毯或紅外線燈,都算是。當體溫升高、肌肉溫度上來,心跳加快、血流變旺盛、代謝速度提升,就像在偷偷幫身體做運動一樣。

有研究證實,被動加熱能促進肌肉肥大、幫助運動後的恢復,還能預防因為不活動而造成的肌肉萎縮,這些作用和粒線體功能以及能量代謝改善都有關。

對很多長輩、復健中的病人,甚至是忙到沒時間運動的上班族,這都是好消息。雖然它不能完全取代運動,但至少可以當作一種輔助,讓我們在休息的時候,身體還是默默「進健身房」。

熱不是隨便有就好 - 差一度就差很多

不過我要提醒大家,這件事不能隨便做做就期待效果。研究發現,肌肉溫度只差 1°C,結果就可能天差地遠。37.3°C 幾乎沒什麼作用,但 38.3°C 就能啟動修復機制。這就像藥要有正確劑量,熱也一樣要剛剛好。

在不同方式裡,熱水浴比桑拿更能「打進肌肉」。因為水的導熱速度比空氣快二十多倍,所以熱比較容易深入身體。如果只是泡個 15–20 分鐘,那大概就是放鬆而已,肌肉還沒真正「醒來」。研究建議,大概要在 40–42°C 的水裡,泡上 45 分鐘到 1 小時,才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熱在身體裡的秘密開關

當肌肉升溫後,身體會製造出更多HSP (Heat shock protein),種蛋白質它們就像一群修理師傅,專門保護肌肉、強化粒線體,提升能量代謝,還能刺激肌肉細胞增生。

更厲害的是,它會打開 AMPK 和 Akt-mTOR 這些關鍵訊號路徑,讓肌肉走向「合成」,而不是「分解」。這對防止肌肉流失、加速受傷後的恢復都有幫助。不過,熱也不能太過頭,超過 42°C 反而會讓蛋白質分解,就像煮魚,火候太小煮不熟,火太大就燒焦了,一定要拿捏得剛剛好。

給您的生活建議

根據這些研究,我想給大家一些很實際的生活建議:
如果您平常就愛泡澡,可以試著把水溫調到 40–42°C,時間拉長到 45–60 分鐘,每週 2–3 次。這樣才是真的「養肌泡澡」,而不是泡個舒服而已。

如果您喜歡去桑拿或三溫暖,那就不要只坐個 10 分鐘就走。體溫要維持在 38.5–39°C 一段時間,才會對神經和肌肉有幫助。

運動員或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在運動後加上熱療,幫助恢復。但要注意,20 分鐘通常不太夠,最好拉長一點,並控制在合適的溫度。

對於行動不便或不方便運動的長輩,被動加熱是一個不錯的替代方案。即使只是局部熱敷,也比完全不做還好。但有慢性病或心臟病史的朋友,我會建議一定要先和醫師討論,避免過度升溫造成身體負擔。

從放鬆到養生 - 泡澡的新眼光

我們大部分人平常泡澡、流汗,只覺得是享受。但現在科學告訴我們,這其實也是一種「隱形運動」。它雖然不能完全取代跑步或重訓,但卻能幫助我們多一個日常的保養方式。對長輩來說,可能是避免肌少症的祕密武器;對上班族來說,則是在忙碌生活裡偷到的一點健康紅利。

參考資料: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25. Turning up the heat on 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s and neuromuscular function: key considerations for passive heating prescription and best practices

Despite compelling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benefits of passive heat therapy in promoting 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 and enhancing neuromuscular function, the topic remains debated. Some recent studies report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muscle mass, recovery, strength, or powe...

29/09/2025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人跳進冰水裡,旁人看了直發抖,覺得那根本是玩命的行為。但事實上,那一刻,身體正在啟動一場深層的代謝革命。

這不是在拚意志力,也不是單純求刺激,而是讓細胞重新學會如何有效地運用能量、穩定血糖,甚至切斷癌細胞的養分來源。

這種「冷一下、抖一下」的刺激,不只是挑戰寒冷,更有可能是喚醒身體代謝智慧的開關。

那麼,這樣的「冷刺激」究竟有什麼科學根據?

過去我們可能覺得這只是勇氣的展現,或者是極限訓練的一環,但最新兩篇重磅研究證明:這樣的冷、這樣的發抖,其實能讓身體變得更聰明。

不只是改善血糖調控能力,甚至還能讓癌細胞「搶不到糖」,因而失去生存條件。

冷一點,抖一下,不是折磨自己,而是重啟身體對能量的智慧調度。這不是迷信或另類保健,而是一種來自研究支持的代謝醫學新方向。

不是只有運動才能控糖,發抖也可以。

2024年《Nature Metabolism》的研究找來15位過重或肥胖的大人,其中不少人都有血糖偏高的問題。他們沒有做什麼劇烈運動,也沒有吃藥,只是每天冷一下,穿著輕便衣物、待在冷房裡讓身體「輕微發抖」一小時,連續10天。

結果空腹血糖、血脂、血壓都降了,連身體裡負責把糖運進細胞的「葡萄糖運輸蛋白」(GLUT4)都開始動起來了。肌肉變得更會吸糖、用糖,胰島素的效果也變好了。

說白一點:身體記得怎麼省糖、怎麼用糖,整個代謝變得有彈性、有效率。

癌細胞最怕的不是藥,是搶不過糖。

這還不是最震撼的。2022年另一篇發表在《Nature》的研究,直接把這套「冷訓練法」拿來試在癌症小鼠身上,結果超出所有人預期 :

在只有4度C的低溫下,癌細胞竟然長不大了!甚至連那種最難治的胰臟癌,生長速度也明顯減慢。

研究團隊發現,關鍵在於:冷讓棕色脂肪(brown fat)啟動,開始大量吸收血液裡的葡萄糖,而癌細胞也靠糖活命。當糖都被棕色脂肪搶走,癌細胞就像是油箱見底的壞車子,動彈不得。

如果您把棕色脂肪拿掉,或是讓小鼠喝高糖水,癌細胞又會開始瘋狂生長,這證明了:這場「搶糖大戰」,冷的一方才是主導者。

人體實驗也證實了:冷一點,糖就不進腫瘤了

這不是只有老鼠的故事。研究團隊也找來幾位年輕人和一位淋巴癌病人,讓他們在冷房裡待上幾天,正子攝影 (PET掃描) 一照,發現:棕色脂肪整個被活化了,瘋狂吸糖,但腫瘤那邊的糖攝取卻明顯下降。

意思就是:我們的身體有一個「糖的指揮官」,叫做棕色脂肪,冷了它會醒來,開始重新分配能量。只要讓它醒來,癌細胞和壞脂肪,就會慢慢被餓死。

生活怎麼做?冷得剛剛好,抖得剛剛好

很多人會說:我不可能每天去北極冷訓練啦,那怎麼做才實際?」

其實,關鍵是「微冷」、「微動」,不是折磨自己,而是讓身體「有感」。我們建議可以這樣開始:

• 冷氣房裡穿少一點,維持在16到20度之間,每天30到60分鐘

• 早上洗臉時用冷水,或泡泡冷水腳,讓身體輕微抖一下

• 加一點伸展、甩手、快走,搭配冷的刺激,更能喚醒肌肉吸糖力

就像這篇研究裡的受試者,不用改變太多,只要每天留一點時間,讓身體「重新學會用糖」就好。

那麼「寒帶人比較不會得癌症嗎?」其實要看「有沒有冷到動起來」

住在寒帶,的確環境溫度低,但是否能啟動棕色脂肪、是否有代謝好處,還要看兩件事:

第一,是有沒有真的「冷到」

第二,是有沒有「動起來」或輕微發抖

如果一個人住在寒帶,但整天都待在暖氣房裡、身體沒有感受到寒冷刺激,那棕色脂肪根本不會被啟動,代謝也不會被改變。反之,如果在台灣這樣的亞熱帶地區,透過人為控制溫度(冷氣、冷水、冷敷),也一樣可以啟動身體的冷適應反應。

事實上,有研究顯示,有些住在寒地的居民,癌症發生率也不低,因為他們可能長時間暴露在室內暖氣、缺乏運動、飲食高脂高糖等代謝風險因素仍然存在。

所以,我們要說的關鍵是:

不是看「氣候」決定癌症風險,而是看「身體有沒有被冷刺激 + 被動起來」。

健康不是從藥開始,是從了解及「代謝調整」開始

「不是不能吃糖,而是讓糖去對的地方。」

冷刺激,不只是讓人冷,而是讓身體知道:「我該把糖送去哪裡、該幫誰打仗。」當糖流向肌肉、流向棕色脂肪,癌細胞、壞脂肪、發炎細胞就會慢慢被餓死。

「身體的代謝,其實是可以被重新訓練的」,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代謝轉變力量。

參考資料:

Brown-fat-mediated tumour suppression by cold-altered global metabolism. Nature. 2022

美國研究對電腦斷層掃描(CT掃描)的長期風險提出了警訊:未來每年新診斷癌症的病例總數中有近5%可能是由電腦斷層掃描(CT掃描)所導致CT掃描透過游離輻射來產生身體內部的高解析度影像。雖然單次掃描的風險極低,但多次或多階段掃描的累積輻射曝露,...
11/09/2025

美國研究對電腦斷層掃描(CT掃描)的長期風險提出了警訊:
未來每年新診斷癌症的病例總數中有近5%可能是由電腦斷層掃描(CT掃描)所導致

CT掃描透過游離輻射來產生身體內部的高解析度影像。雖然單次掃描的風險極低,但多次或多階段掃描的累積輻射曝露,可能會隨著時間顯著增加罹癌風險。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發表於「美國內科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分析了2023年全美進行的9,300萬次CT掃描(涵蓋約 61–62 百萬名患者),並透過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RadRAT 等模型估算,預測其中可能導致超過10萬例未來的癌症病例,這相當於每年新診斷癌症總數的近5%。
JAMA Intern Med., 185(6):710–719, 2025

未來每年新診斷癌症的病例總數中有近5%可能是由電腦斷層掃描(CT掃描)所導致!這對電腦斷層掃描(CT掃描)的長期風險提出了警訊。

儘管如此,醫學專家仍強調不應恐慌。CT掃描依然是重要且有救命潛力的診斷工具,尤其對於早期發現嚴重疾病至關重要。

他們指出,重點不是要消除CT掃描的使用,而是要「在非緊急情況下更審慎地使用」,以達到最佳平衡。

也有一些好消息:根據美國放射學會的資料,新一代CT掃描儀所使用的輻射劑量比舊型機器少了30%到50%,大幅降低了總體曝露風險。不過,由於每年掃描次數仍高達數千萬次,相關風險仍不可忽視。

這項研究對醫療照護提供者與病患雙方都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在做影像檢查前,應仔細權衡利弊,並在可能情況下,優先考慮其他輻射風險較低的替代影像方式。

因此切記,必要檢查要做,非必要的不要做,也盡量不要逛醫院做檢查,以免身體接受過多輻射量。

而如何降低每次檢查的輻射劑量,或者是如何降低每次檢查的輻射劑量所造成的副作用,也是個重要課題!

如果沒有特定目的,或對病情沒有幫助,就不需要接受多餘的輻射,不必要的檢查也盡量不要作,民眾應將「越少做檢查、輻射劑量越低越好」當成自保原則。

此外,由於高能輻射會透過產生氫氧自由基(•OH)來造成 DNA 氧化傷害、變異受損與突變,而尿中8-OH-dG 的排泄速率則是 DNA 受氧化傷害的生化指標。

若是平時補充具備清除氫氧自由基(•OH )活性及 DNA 保護作用的 raffinée,就有助於細胞修護、降低感染發炎併發重症,預防癌症及抗衰老。
https://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63841985747155&id=100063640760608

因此建議在進行必要的斷層掃描檢查前、後,大量補充具備清除 •OH (氫氧自由基)活性的 raffinée,才能夠真正有效保護DNA,降低因高能輻射讓DNA突變、造成血液腫瘤相關疾病風險及產生併發症的機率。

延伸閱讀:

濫用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容易致癌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6GGas9DVx/?mibextid=wwXIfr

多做電腦斷層檢查真的有做有保庇?電腦斷層輻射量相當於上百次胸部X光,恐增致癌風險
https://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30613922403294&id=100063640760608

斷層掃描篩檢的促銷以及媒體的大肆宣傳,造成亞洲女性肺癌的過度診斷
https://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57454789719207&id=100063640760608

兒童與青少年做電腦斷層掃描,會增加日後罹患腦癌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YxFKnaifc/?mibextid=wwXIfr

05/09/2025

如果血壓沒很高、膽固醇也正常,那心血管還需要特別保養嗎?

其實,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身體裡最沉默、卻最影響健康的角色 : 血管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這些細胞就像血管的「皮膚」,看不見、摸不到,但它們決定著血液怎麼流、發炎會不會爆、甚至癌細胞能不能趁虛而入。

當這層血管內皮健康時,血流滑順,發炎少,身體就像高速公路沒塞車。但如果它開始受損,問題就會像小石頭掉進引擎,慢慢磨壞整部機器。

動一動,就是給血管活化的刺激

我們都以為運動是為了瘦身或燃脂,但其實,運動真正厲害的地方,是喚醒血管內皮的修復力。

每次快走、深蹲、爬樓梯,血液流動加快時,會刺激內皮細胞釋放出一種叫「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物質,它就像血管的放鬆按摩師,不但讓血管放寬,也能預防血小板亂黏、防止血栓、甚至還能降發炎、抗老化。

您每動一次,其實都在幫自己的血管「保養皮膚」。就像擦保濕精華,天天做,效果才會看得出來。

吃進去的東西,血管記得一清二楚

內皮細胞很敏感,它們會記得您吃了什麼。
高糖、高油、加工紅肉、炸物、含糖飲料,這些會讓內皮發炎、NO變少、血流變慢、血壓上升。表面看起來還好,但它們在裡面慢慢啃蝕血管的彈性。

但如果常吃的是:
• 像菠菜、芝麻葉這類深綠色蔬菜,有助於NO生成
• 像藍莓、葡萄、黑巧克力等含多酚的食物,有抗氧化力
• 橄欖油、堅果、深海魚,提供抗發炎的Omega-3
• 豆製品、全穀類,穩定血糖又顧血管

那內皮細胞會很開心,它們會好好工作、不亂發脾氣,幫您撐起一條一條健康的血管。

壓力大、睡不好,連血管也跟著「神經緊繃」

有過這種感覺嗎?壓力大時,肩膀硬、腦袋脹、心跳快,晚上翻來翻去睡不好。其實,那不是只有情緒問題,您的血管內皮也跟著「熬夜」。

長期壓力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皮質醇升高,NO被抑制,內皮細胞變得乾燥脆弱,血壓升高、發炎變多,這些都會讓心血管風險悄悄上升。

所以,「睡好覺」這件事,真的不只是情緒穩定,也是血管每天修復最關鍵的時段。睡覺是內皮修身養性的時刻,不能不給它時間。

內皮功能壞掉,沒有痛,但會出事

內皮功能障礙這件事,沒有感覺,卻非常危險。
它不會讓您馬上痛,也不會突然倒下,但它讓血管失去保護力,讓白血球亂竄、血小板亂黏、發炎因子湧進血管壁,這正是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的前哨站。

很多人看似指數都正常,但血管內皮早就開始「崩潰」,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
就像屋頂漏水時沒發現,直到地板濕了、牆壁發霉,才知道早就出事了。

不是吃藥才叫保養,是讓身體自己修好自己

很多人問我:「那要不要吃營養品?」
其實,營養補充是可以幫忙修復,但不能當藉口亂吃亂熬夜。

像白藜蘆醇、硝酸鹽、精胺酸(L-arginine)、輔酶Q10、維生素C與E這些營養素,確實在研究中顯示對內皮有幫助,但效果最好的人,永遠是那些已經有好習慣、只是需要一點加強的人。
身體會修,才是王道。補品,是給努力中的人一點助攻,不是奇蹟。

保養心血管,從現在開始對血管內皮好一點

多走一段路、少喝一杯飲料、早睡半小時、吃一口深綠色蔬菜、放慢呼吸...
這些微小的動作,會讓血管內皮細胞回復彈性,也讓身體的內在節奏回歸平衡。
當我們用對方法對待內皮,它就會用更長的健康壽命回饋我們。
「血管是沉默的器官,但當它哭泣時,就是我們病倒的時候。」
別等到心臟出問題、血壓飆高、腦袋缺氧,才想起要保養心血管。

參考文獻:
New insights into endothelial cell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25.

04/09/2025

每次咬下脆脆的西蘭花菜時,那聲「喀啦」可不是普通的纖維聲音——而是來自大自然的口腔防護!
根據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與新加坡國立牙科研究院的最新研究,西蘭花等十字花科蔬菜會釋放一種植物分子:二吲哚基甲烷(DIM, Diindolylmethane)
這個小小的天然分子,正被科學家稱為**「天然漱口水」**,因為它能夠:
✅ 擊潰高達90%蛀牙元兇——變異鏈球菌的生物膜(牙菌斑)
✅ 不傷害健康口腔細胞,連高濃度下也幾乎無毒
✅ 安全性高,有潛力成為未來口腔保健配方的核心成分
🌱DIM 是身體在消化這類蔬菜後自然產生的代謝物,不只對口腔有益,還有研究顯示它具備抗癌、抗發炎的潛力。這意味著你餐盤裡那一口青花菜,不只是營養而已,它正在為你打擊蛀牙,甚至可能守護你更深層的健康!
🪥 想像一下:未來我們可能會用「可以吃的漱口水」,甚至是從蔬菜萃取的牙膏,但在那之前,每天一口西蘭花菜,讓嘴巴也一起變健康!
📚研究來源:
Ben-Gurion University(以色列)
Singapore National D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善意的提醒,這篇文章並沒有說你可以不用刷牙,你還是需要定期刷牙喔!

27/08/2025
從科學揭開關節炎與運動的真相:不是動太多,而是動得不對,動得太少很多人一聽到「關節炎」,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休息、不要動」。有些人甚至跟我說:「張醫師,我一運動膝蓋就痛,是不是代表我不能動了?」但事實其實完全相反。我們的關節,不是因為「動太多...
24/08/2025

從科學揭開關節炎與運動的真相:不是動太多,而是動得不對,動得太少

很多人一聽到「關節炎」,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休息、不要動」。有些人甚至跟我說:「張醫師,我一運動膝蓋就痛,是不是代表我不能動了?」但事實其實完全相反。

我們的關節,不是因為「動太多」才壞掉,而是因為「長期不動」或「一直錯誤地用力」,才慢慢走向退化。您知道嗎?我們的軟骨、滑膜、甚至骨頭,其實都會「聽」機械刺激 - 就像耳朵聽聲音一樣,只要有適度的活動,它們就能接收到訊號,啟動修補、抗發炎、甚至再生的機制。

關節會聽話,但需要「對的節奏」

研究發現,我們關節裡的細胞有像感應器一樣的裝置,名字雖然有點難唸,像是Piezo1、TRPV4、Polycystin-1,但它們的功能很簡單:當我們走路、蹲下、伸展,這些「自然的動作」就像按下開關,讓關節細胞開始活起來。

可是,如果我們一怕痛就躺著不動,一久坐就是一整天,那這些開關就會漸漸「關機」。細胞開始老化、發炎,關節滑液變少,軟骨變硬又脆,整個關節像是壞掉的拉鍊,越來越卡,越動越不順。
所以重點不是不能動,而是要「動得剛剛好」。

運動不是在折磨關節,是在喚醒它

有人以為,關節炎就該多休息,不能走太多路。但事實上,每天30分鐘的快走、騎腳踏車、在游泳池裡走路、或是坐著的深蹲練習,這些輕量活動才是給關節最好的「維他命」。

運動會讓細胞釋放修復訊號,讓血液循環變好,讓關節滑液分泌增加,讓那個卡卡的膝蓋重新潤滑起來。而且,它還能幫助您減少體重,減輕關節壓力,對膝蓋、髖關節、甚至脊椎來說,都是大救星。

尤其是對於中年以後的族群,這樣的運動就像每天的「關節保養操」,不需要去健身房,也不必流大汗,但做對了,關節真的會謝謝您。

為什麼關節會退化?關鍵在細胞「聽不到」動作

傳統上,我們都以為關節退化就是「磨損」,但其實更大的原因是「細胞聽不到指令了」。這是現在最前線的科學發現:當細胞接收不到來自外界的壓力與拉力訊號,它就會以為「身體不再需要它」,然後開始萎縮、凋亡,甚至釋放破壞性的酵素來分解軟骨。

就像樂團沒有節奏器,就會失去和諧。細胞也一樣,沒有外來的適度刺激,它們就會進入「發炎模式」,而不是「修復模式」。

所以別小看那每天站起坐下的幾個深蹲、爬個三樓不搭電梯的堅持,這些動作真的能喚醒身體裡的「修復小隊」。

不是關節怕運動,是怕沒人教它怎麼動

我們發現,如果能在關節還沒壞掉之前,就養成「動得對」的習慣,其實可以延緩退化十年、二十年。甚至對已經出現輕度關節炎的人來說,只要方法正確,也有可能讓症狀緩解,不用立刻吃藥或開刀。

關鍵就是:「別讓關節過勞,但也別讓它退休」。
透過像水中運動、彈力帶拉伸、簡單椅子運動,甚至配合復健治療或肌力訓練,都是可以循序漸進地幫助關節細胞找回節奏的好方法。就像跑車需要暖機,我們的關節也需要熱身,慢慢把它「喚醒」。

運動,是給關節最溫柔的禮物

這不是口號,而是真正的科學根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活化關節細胞裡的Wnt/β-catenin路徑,讓軟骨基質更穩定;也可以降低發炎訊號,像是抑制NF-κB通道,減少軟骨破壞酵素的釋放。甚至運動還能改善關節裡的微循環,讓那些「快沒氣的細胞」重新呼吸。

這就像一首協奏曲:骨頭、肌肉、軟骨、滑液,通通在運動的節奏中重新找到自己的旋律。

已經有關節炎的患者,到底該怎麼運動?

其實答案不是「不能動」,而是「要動得剛剛好」。關節就像一位沉睡很久的朋友,不是怕動,而是怕被粗暴對待。研究指出,關節裡的細胞會「聽」壓力與拉力的訊號,像Piezo1、TRPV4這些感應蛋白能在適度的刺激下被喚醒,進而活化修復機制、增加滑液分泌、穩定軟骨結構。因此,關節炎時不動反而會讓細胞更不敏感,讓關節更僵硬、更容易退化。

像水中步行、騎室內腳踏車、椅上抬腿、靠牆微蹲,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就是關節細胞最愛的節奏。只要不痛、不腫、不過度,我們就可以用這樣溫柔的方式,慢慢喚醒關節的再生能力。因為關節不是壞了,而是太久沒聽見我們的聲音。

與關節重新對話的開始

關節退化,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災難,而是長期靜止、壓力不當、訊號失聯的結果。但只要我們願意多走幾步路、多伸幾次懶腰、多給膝蓋一點力量,它們就會用「不再痛」來回報我們。

這篇文章不是要告訴您不可以痛,而是要說:「關節在痛的時候,不是叫您停下來,而是在請您教它怎麼正確地動起來。」
從今天起,讓我們用正確的方式與關節重新對話。因為它不是壞掉了,而是太久沒聽見生活的聲音。

參考資料:
Mechanical effects in aging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Molecular signaling and spatial scale alteration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2025
https://doi.org/10.1016/j.jot.2025.04.018

18/08/2025

这是一名医生的故事,
也是一场关于「心脏病刻板印象」的颠覆。

他是一名医生,40多岁,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
(他的专科很少熬夜)
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没有家族病史。
体型标准,还是个马拉松跑者。

说真的,如果他会出事,那我们大多数人,早就该出事了。

他说前几年开始尝试生酮饮食(ketone diet),为了“更燃脂、更耐力”。

直到某一天,他突然觉得左边胸口闷闷的。

不是那种剧烈绞痛,
只是像有块石头轻轻压着,不太舒服。
自己做了心电图(ECG)——正常。
但他直觉不对,决定做运动心电图(stress test)——阳性。
再做CTA冠状动脉造影——重度阻塞。

那一刻,他说他有点懵。
“我连risk factor都没有,
为什么我的血管已经快全堵了?”

他后来在那周内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stenting)。
没有发作、没有晕倒——
但医生说,再晚一点,就是AMI。
而那一次,可能不会等你预约检查。

【AMI,不是“中年发福”的专利】

AMI,全名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简单来说,心脏就像一块永不停工的肌肉,
而它的“专属血管”,冠状动脉,负责供血供氧。

一旦堵住,心肌像断了血的小肌肉,瞬间缺氧,开始坏死。

不像其他地方可以休息,心脏,一秒都不能停。它一旦出问题,整个人就会跟着熄火。

很多人以为,心梗一定是倒地不起、胸口撕裂那种痛,
但其实——有三分之一的心肌梗塞,是“没有声音”的。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神经末梢反应迟钝,
他们可能不会觉得“痛”,只觉得喘一点、累一点、胃口差、头昏。以为是血糖低、太忙、太热,结果一检查,心脏已经坏了一半。

这叫做 silent infarct|无痛性心肌梗塞,很多人发现时,不是在医院,而是在冷冰冰的尸检报告上。

心脏病,不是你感觉得到的,是要筛出来的

就算你三高正常、身材标准、作息规律,
如果你:

🔸 年龄过40
🔸 有早发心脏病的家族史
🔸 糖尿病/长期饮食不健康
🔸 高压工作、长期熬夜、抽烟

👉🏻都建议做心血管评估:

✅ 血脂血糖
✅ 心电图(ECG)
✅ Stress Test(运动心电图)
✅ CTA(冠状动脉造影)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状态还不错”,但血管已经开始在悄悄堵起来了,只是它还没发脾气而已。

【一旦真的发作,该怎么救命?】

⚡ 黄金抢救时间:90分钟内通血管。
千万不要忍,不要拖,也不要自己开车去。

有症状时该做的事:

1️⃣ 马上叫救护车
2️⃣ 医生指导下可含服硝酸甘油
3️⃣ 医院会做 ECG、抽血、药物、氧气、送导管室

时间就是心肌,拖一分钟,心肌多坏一块。

后来,他放弃了生酮饮食。
他说:
“我以为我吃得很聰明,但其实我连身体有没有承受得住,都没确认。”

我不是说 ketone diet 不好,但我不会鼓励,
尤其是那些没有定期监测、没有医学评估就盲目长期坚持的人。

不是所有饮食法都适合所有人,你要有数据、要有理解,不是只看结果。
吃得瘦,不代表血管就干净。

你可以跑赢马拉松,但你跑不过那条你从没想过要检查的血管。

不是所有突发心脏病的人都有征兆,有时候最先倒下的,就是那个我们一直以为最安全的人。

👶【生男生女不是運氣好壞,是你媽的體質決定的!?】以前都以為,生男生女是靠運氣——就像丟銅板,一半機率生男、一半生女。但哈佛大學最近一篇超大型研究告訴你:你家的硬幣根本不是公平的,還可能是一面大一點、一面小一點!🔍研究怎麼做?科學家分析了5...
18/08/2025

👶【生男生女不是運氣好壞,是你媽的體質決定的!?】

以前都以為,生男生女是靠運氣——就像丟銅板,一半機率生男、一半生女。
但哈佛大學最近一篇超大型研究告訴你:
你家的硬幣根本不是公平的,還可能是一面大一點、一面小一點!

🔍研究怎麼做?
科學家分析了58007名女性、超過14萬筆生產紀錄,從1956年一路追到2015年,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生男生女根本不是平均機率,還會『連號』!」

✅ 如果你家已經連生3個男孩,第4胎還是男孩的機率高達61%
✅ 如果是連3個女兒,第4胎再中女兒的機率也有58%

而且這種「性別連莊」的家庭,還真的不少見!

😮所以到底是誰影響了這一切?研究鎖定兩大關鍵:
1️⃣ 媽媽的年紀:
越晚生第一胎(超過28歲),越容易出現「清一色」現象。
→ 體內環境會改變,比如陰道pH值變化、卵泡期縮短,這些都會默默影響精子的存活率。

2️⃣ 媽媽的基因:
研究還找到了兩個特別的基因位點:

NSUN6 附近變異:跟只生女兒有關

TSHZ1 附近變異:跟只生兒子有關
也就是說,有些媽媽的體質,從DNA層面就默默決定了誰比較有勝算。

🤔那很多人一定會問:
「蛤?我以為是爸爸的精子決定的耶?」
你講的沒錯,但你只知道上半部故事。

💥重點來了:

- 精子確實決定X(女)或Y(男)

- 但誰能成功衝進卵子、誰半路陣亡,是媽媽的體內環境說了算!

Y精子游得快但脆弱,X精子游得慢但耐操。
如果媽媽體內偏酸、子宮環境嚴格、排卵時間點剛好偏晚——
恭喜,Y精子直接被淘汰,X精子微笑登頂。

這就像遊戲副本一樣,爸爸只是丟出一堆角色卡,真正選誰上場打王,還是媽媽的身體在操作。

🧪科學家推測,媽媽體內的環境(如pH值、排卵時機)可能會影響哪種精子能成功受精——這雖然不是這篇研究的直接證明,但已在其他文獻中被提出討論。



📌那種每次都生同一種的家庭,真的不是「命運捉弄人」啦,可能是媽媽的體質開了偏門,也可能是DNA在幕後拉線!

📚研究來源:哈佛團隊 x 《PNAS》期刊
論文標題:Is s*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

爸爸提供選手,媽媽決定誰能進終點。
你家的「性別運勢」,搞不好從媽媽出生那天就已經內建了😉

身體為什麼一直發炎?原來是日常習慣把免疫細胞訓練成神經質戰士有沒有那種感覺?身體好像哪裡不對勁,說不上是哪裡不舒服,就是整個人懶懶的、腦子常常卡卡的、常覺得疲倦,甚至連關節、腸胃、皮膚都有點敏感。但去做健康檢查,數字看起來都還可以,醫生也說...
11/08/2025

身體為什麼一直發炎?原來是日常習慣把免疫細胞訓練成神經質戰士

有沒有那種感覺?身體好像哪裡不對勁,說不上是哪裡不舒服,就是整個人懶懶的、腦子常常卡卡的、常覺得疲倦,甚至連關節、腸胃、皮膚都有點敏感。但去做健康檢查,數字看起來都還可以,醫生也說沒什麼大問題。

可您心裡知道:「我真的不太對勁。」
這種「說不上來的怪怪感」,其實很可能就是慢性發炎在作祟。而最關鍵的是 :這種發炎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哪一天突然發生的,而是身體被一點一滴「訓練」出來的。

是的,您沒聽錯。這不是比喻,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細胞裡的事。免疫系統其實會「記住」我們吃下的、生活裡的那些錯誤訊號,然後開始默默地進入發炎狀態,像是隱形的火苗在體內慢慢燒,燒得我們沒病,卻也不好。

免疫細胞也會「記住」日常的習慣,然後開始反擊

我們的免疫系統本來是保護我們的,像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警衛隊。但新的科學發現,它不只是會當場反應,還會留下「記憶」。

重要的是,這種記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吃太多炸的、甜的、加工的、久坐、壓力大,這些都會讓身體以為自己一直在「遭受攻擊」。久而久之,免疫系統就會被訓練成「看到什麼都想開槍」的過度反應狀態。

這種我們稱為「訓練型免疫」(Trained Immunity)的機制,一旦被錯誤啟動,就會進入一種慢性發炎的迴圈,而且越來越難關掉。

很多慢性病,都是這樣慢慢燒起來的

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痛風,其實都和這種「低度但持續的慢性發炎」有關。

比如說,當我們吃進太多精緻糖,血糖升高,免疫細胞會留下「高血糖的記憶」。即使之後血糖降下來,它還是會繼續發炎。這種現象叫做「高血糖記憶」。

又比如說,氧化膽固醇(oxLDL)會讓免疫細胞誤以為有壞人入侵,長期下來,它們就會在血管裡建造「泡沫細胞」,造成動脈硬化、心肌梗塞。

尿酸過高的人也一樣,有些人不一定痛風發作,但身體內部的免疫系統早就已經在「靜悄悄發炎」,這些火苗隨時可能燒起來。

不是吃太多,而是吃錯太久。不是老了,是發炎太久。

這句話真的很重要:很多人不是老化,而是因為慢性發炎導致提早老化。疲倦、代謝差、血糖控制不好、容易感染、腸胃敏感、情緒低落,很多症狀,其實都可能和免疫系統「一直處在打仗狀態」有關。

最讓人意外的是:這些免疫細胞被錯誤訓練之後,會把錯誤訊息留在幹細胞裡,也就是連未來長出來的新細胞,可能都會有「錯誤的記憶」。
那該怎麼辦?還能改變嗎?

好消息是:我們有機會,重新教會身體什麼才是正常狀態

這並不是無解的事。新的研究也指出,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其實都能「重新訓練」免疫系統,慢慢地讓它回到正常的節奏。

● 吃得對,是最根本的開始
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深海魚,減少加工食品、油炸品、糖飲、精緻澱粉。
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事,背後其實是為了調節細胞的代謝與基因表現,讓免疫系統別再誤判敵人。

● 給腸道菌好食物,它們會幫您抗發炎
膳食纖維、發酵食品(像泡菜、優格、味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像丁酸(butyrate),能讓免疫細胞「冷靜下來」。
這就像是「天然的消炎藥」,卻是來自日常飲食。

● 不餓自己,但給身體一點空間喘息
間歇性斷食、或控制餐間間隔,都能讓代謝重新調整。
也許剛開始有點難,但一段時間後,身體會告訴您:「這樣我比較舒服。」

● 睡得好,壓力少,身體才不會一直備戰
熬夜、壓力、焦慮,會讓免疫系統誤以為「危機四伏」。而放鬆、運動、深呼吸、走入大自然,其實就是最溫柔的身體對話:「沒事了,你可以休息了。」

每一天的選擇,都是在寫下明天的健康狀態

您不是突然發炎,也不是突然生病。那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身體記憶。但也因為這樣,只要願意改變,每一餐、每一夜的選擇,都能幫助細胞一點一點復原。

就像一位曾經走錯路的老朋友,免疫系統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被好好帶回正軌。而這條回家的路,就從「吃對、睡好、動起來」開始。

參考文獻
Metabolic dysregulation of trained immunity in immune aging and the impact of dietary patterns.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25
https://journals.physiology.org/doi/epdf/10.1152/ajpcell.00153.2025

泰国最近一则新闻,一名老师罚学生做200次深蹲。学生做完后腿软、肌肉剧痛,尿液开始变色,几天后送院——确诊: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合并急性肾衰竭,差点需要洗肾维持生命。听起来很极端?其实,现实中还是偶尔会遇到类似的案...
07/08/2025

泰国最近一则新闻,
一名老师罚学生做200次深蹲。
学生做完后腿软、肌肉剧痛,
尿液开始变色,几天后送院——
确诊: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
合并急性肾衰竭,差点需要洗肾维持生命。

听起来很极端?
其实,现实中还是偶尔会遇到类似的案例。

几年前有过一名20岁男病人。
那天,他跟朋友打赌做Push Up,
做完100个Push Up,
硬撑着完成后回家。
结果隔天起床,
全身酸痛得站不起来,尿液变成茶色,
抽血一看,
肌酸激酶(CK)高达几万单位,
肾功能也开始恶化。
最后确诊:横纹肌溶解症。

他问我:“医生,我不是身体很好吗?
为什么连100个都撑不住?”

但问题从来不在于体能差,
而是身体没有准备好。

——

横纹肌溶解症是怎么回事?

横纹肌是我们身体里,负责动作的主要肌肉。
当它因为过度使用、剧烈压迫、缺氧或中毒而“崩解”,
细胞内的肌红蛋白(Myoglobin)等成分会大量释放进入血液。

这些物质会像“淤泥堵塞水管”一样,
阻塞肾小管、破坏电解质平衡,
引发一连串危机:

⚠️急性肾衰竭
⚠️高钾血症→心律不整
⚠️代谢性酸中毒
⚠️严重者甚至休克、死亡

以下这些情况,最容易“踩雷”:

👉🏻没运动习惯者突然高强度运动
(学生军训、公司团建、减肥挑战)
👉🏻长时间压迫或躺卧不动(醉酒、车祸、手术后)
👉🏻在闷热、不补水环境剧烈运动(马拉松、炎热健身房)
👉🏻使用影响肌肉代谢的药物
👉🏻毒品、酒精、大量摄取咖啡因

你以为是“出一身汗”的惩罚,
但对身体来说,是“肌肉在自毁”。

【这不是普通的酸痛】

请警惕这些征兆:
✔️ 肌肉极度酸痛、肿胀、触摸疼痛
✔️ 尿液呈茶色、酱油色
✔️ 全身乏力、恶心、头晕
✔️ 手脚感觉麻木、肿胀无力

出现这些症状,请立刻就医,
抽血+验尿,不能拖。

——

🧪诊断关键

✔️血液肌酸激酶(CK)飙高
✔️尿液:含肌红蛋白、颜色深
✔️肾功能:Creatinine、Urea上升
✔️电解质:钾↑、磷↑、钙↓

💧治疗方向
最最最重要的是大量静脉补液!
目的是:
💧稀释毒素
💧冲走肌红蛋白
💧减轻肾脏负担

必要时还需碱化尿液、监测电解质,
严重者甚至需要洗肾!

⚠️注意:错过黄金处理时间,
就有可能肾衰、心律不整,甚至死亡。

——

有些功课,可以补交;
但有些身体,一旦伤了,就补不回来了。

作为父母、老师、教练,
我们总希望孩子更有纪律、更能吃苦、
不要轻易放弃。
但别忘了——成长,不该用伤害换得。

Address

64 Jalan Hassan, Lim Garden
Ipoh
30100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11:00
Tuesday 08:00 - 11:00
Wednesday 08:00 - 11:00
Thursday 08:00 - 11:00
Friday 08:00 - 11:00
Saturday 14:00 - 18:00
Sunday 14:00 - 18: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妇幼自然康疗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