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0/2024
再次分享四月份时,我针对基因天赋检测发表的观点。
善用google搜索,你就能够搜到一堆贩卖 “天赋宝藏图” 的人推销天赋基因检测,还有很多很多关于这类检测 “科学不足、夸大有余” 的报导和科学文献。
—————————————————————————————
在此,我也想借着Dr Chris 秦医生的帖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关于儿童天赋基因检测。
心理学界针对基因对于儿童的天赋发展和智力表现的影响有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有句带玩笑的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可以用来意指:父母如果优秀,那么他们的子女优秀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这仅仅是基因因素而已吗?或者基因的影响力最大?
心理学里有不少双胞胎实验,这些实验研究主要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及行为的影响。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基因在这些发展上的确是占着重要角色,可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即使确定了孩子在智力或其他能力上受到基因的遗传/影响,孩子们还是会在每天的生活中,遇到不同的情境,或接收一些外在事物/人的刺激,产生相互作用。比如,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等。也有不少研究表明,遗传背景优良的孩子有更大可能从有着丰富刺激性的环境中受益,然而,环境中的负面因素也有可能会对遗传造成负面影响。综合而言,基因对于儿童的天赋和智力发展占有 “起头” 作用,但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同样重要。所以,即使预先知道/确定孩子遗传了某种特定的优良基因,也不代表他们就注定(绝对的)要在某方面获取超前或优异的表现。
再来,容我再谈谈目前所谓的儿童天赋基因检测:
1)遗传与环境——上面谈到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个体的发展和表现,但基因作为重要的 “起头” ,并不是绝对因素。后天环境如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质量、社会环境与支持等等也尤为重要,这些后天因素如何与基因相互作用,才是儿童的天赋和智力发展的最终方向。
2)大脑神经可塑性——尽管基因检测提到可显示出孩子某种天赋的可能性,并拥有大量的数据支持。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人类的潜力和发展是多样化且可塑的。神经科学家Michael Merzenich 是“大脑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的著名先驱,有不少科学家与他一样,针对大脑神经可塑性进行研究,推翻了过去人们以为的 “婴儿在关键期后,大脑结构不再发生变化“ ——也就是大脑固定论。大脑神经可塑性 - Neuroplasticity让我们意识到,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以获得更好的提升。即使是【先天注定】,还是可以透过后天的学习改变。我们在咨询中常用的认知行为治疗(CBT) —— 一种心理干预疗法,就是透过语言往来、思维和行为上的实际练习,重新”调教“大脑。事实上,透过CBT训练大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可以促使大脑发生物理上的改变,改善情绪、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社交功能。
3)自我实现语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一种心理学概念,它指一个人的信念/预期可直接影响其行为,从而导致这种预期终将会实现。比如:某人说自己有拖延症,即使明知道截止日快到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拖延任务。这种信念会形成一种循环:即使在脑中催促自己行动,也会陷入拖延的困境里。个人的信念和预期应该是要在人生的各种经历和体验中逐步建立,而不仅仅依赖某种检测/评估给出定义或结论。
站在教育的角度上,教养孩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就算他们生养超过2个或更多的孩子,由于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都带有不同的气质与天性。且不说这类天赋基因检测是不是一种高科技算命,我认为这个方式在确定孩子的发展上并不全面,也不一定可以在教养孩子的道路上有太大的辅助。另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不少教育孩子、应付孩子的”撇步“,个人认为可以参考,但不能尽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因此父母需要灵活运用这些”小撇步“,同时也需要懂得如何判断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和应用。我建议,父母可以学习更多心理方面的知识,掌握好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和发展状态。了解了人类心智发展的过程,让你在教养孩子的道路上更加笃定和安心。
https://www.facebook.com/jhmindmatters/posts/pfbid02mJcdzihLywdYX7PnUBBP3V5nLJZ6MWfUaM2CgSFkWiy2SNUSfJjepQ4e77MG36Url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是不是智商税?
我相信很多妈妈都对此基因检测有所兴趣,同时也带有一些疑惑。
到底准不准?
到底需不需要?
是不是智商税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这个课题,
我以医生的角度来分析,
我不是基因科学家,
也没有深度的基因研究,
只以我所知道的医学知识,
和目前的医学研究为出发点。
以下纯粹为我个人的观点,
没有任何商业利益。
通过唾液就能测出孩子具备哪种天赋,
并以此作为孩子的【培养说明书】,
培养出某个领域的天才,
也称为【儿童天赋基因检测】,
近年来越来越流行,
打开脸书/IG都是一堆的广告🪧,
也看到很多科学家帮忙背书。
看了检测产品的价格可谓琳琅满目,
有的甚至贵到吓人,
但是一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往往还是受到不少父母的追捧。
然而,儿童天赋基因检测,
真的如此神乎其神吗?
我们先来了解 #基因 和 #基因检测。
人类有23对染色体🧬,
其中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基因。
每个人大约拥有2万多个基因,
如同神秘莫测的 #生命密码。
基因检测目前主要应用于疾病诊断和预防,比如产前NICC筛检和肿瘤的诊治。
无可否认,
#基因医学 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科学技术。
#儿童基因检测 主要通过基因分型技术,
将与天赋有关的基因进行分型,
在将结果与大数据进行匹配,
以此评估测试者的天赋异禀潜能。
检测方式也很简单,
只需一个基因采样盒提取口腔或指尖血
把样本拿去检测,
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检测报告。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
看起来笼罩在科学的光环下,
但如果细心推敲,
天赋基因检测无疑是一场【电子算命】
#天赋 属于一种复杂性状,
涉及大量不同的基因和分子机制,
非常复杂,
如果没有此类大数据的储备,
检测的结果也无法推论天赋。
我们也无法得知检测机构的【天赋数据库】是否真的很完善,
他们以公司机密为由拒绝公开,
不像医学研究,
都会把全部研究资料公开出来,
除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
我给一个比方,
【辅机动蛋白3】基因常被用来检测运动天赋,这种基因的R型变异可能让人体生成一种存在于快肌纤维中的蛋白质,所以有这个R型变异的人会被称为有运动天赋。
然而,运动表现至少受到200个基因的共同影响,所以这个推断并无科学依据。
再者,音乐领域中的【绝对音感】,在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家之中流行,这也是一种由先天基因而导致的性状,尽管万里挑一,但只单单靠拥有这个基因就妄断孩子具有成为音乐家的天赋,未免过于夸张。
此外,
每家检测机构的基因检测点都不同,
比如舞蹈天赋,
有些机构是用UGT8和CREB1来决定,
另一家则是用ADRB2和ACE基因来定。
每家都声称检测准确度高达99.9%,
那我们又该相信哪个?
中国著名的医学遗传学专家黄尚志教授曾经发表过,
目前对于基因检测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在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方面。
对于某个基因改变后能增强某种天赋或能力,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
“人的智力有遗传、基因基础,但现在没有正规的依据来说明哪些基因的变异能显示某一项天赋”。
人的成长是一个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环境可以改变基因表达,而基因可以影响人体对环境的反应。孩子的成长受后天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比如说我没有游泳的天赋,
但是我从小就训练游泳,
长大了我一定可以比有天赋的人更厉害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
一方面夸大了单个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孩子与家长造成心理压力。尚在成长的孩子,如果被贴上【标签🏷️】,其成长的多种可能性就会被削减甚至剥夺。
试想想🤔️,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表现出对科学的强烈兴趣,而家长却在天赋基因检测后送孩子去学音乐🎵,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基因检测报告说明孩子更有音乐天赋。
可想而知,所谓的【定向培养】将多姿多彩的个体成长简化成一个完成目标的过程,然而这也失去了教育与培养的意义。
我们人类不是一件绝对精密的机器,
没法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说明书去执行
【完美的一生】。
成才是一种选择,
但成人是一种必要,
在标签下无法自由的成长,
无助于自我的形成。
我从小就喜欢跟人辩论,
也喜欢看律师威风的样子,
我很喜欢背历史,
我以前真的想过成为一名律师;
我不喜欢血腥的场面,
也很难去背记医学原理,
但是我依然选择去读医生而不是律师,
因为我比较喜欢医学的奥妙。
经过训练,
我也从不喜欢血腥的场面到喜欢血淋淋的日常工作,
难道这是天赋吗?
我也还没道出把孩子的DNA交了出去,
如果被犯罪份子盗用了,
这样孩子的基因信息就会赤裸裸地暴露,
难保会不会被他人【利用】。
我本身是不会让我宝宝去做儿童天赋基因检测的,
我已经把原因都一一列明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家长似乎很害怕【走弯路】和【犯错误】,一心都想望子成龙。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和绝对正确的教育,而天才也没办法批量生产。
人最神奇的密码不只是基因🧬,
也在于成长中蝴蝶效应般的不确定性,
在于没有标准答案和提前剧透的精彩人生。
如果杜乐莹不是为了人生一定要赢一次的决心去打拳🥊,我们今天也看不到瘦了100斤的贾玲。
如果你不相信算命,
那为何甘愿相信儿童天赋基因测试的 #高科技算命?
不如鼓励孩子踏实进取,
过自己喜欢的现在和未来。
人生没有捷径,
人生也无需剧本。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