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 Clinical Psychologist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 Clinical Psychologist 💡临床心理师(CP1-214, MAHPC(CP)00357)
💡位于沙巴亚庇 (Kota Kinabalu, Sabah)
💡MY心理学 (KK分行) 创办人
💡InnerHope Therapy 创办人
💡线上线下心理咨询/评估
💡大人/小孩心理健康

Director and Principal Clinical Psychologist at MY Psychology KK, co-founder of MY Psychology, member of the Malaysian Society of Clinical Psychology (MSCP) (CP1-214), and registered psychologist with the Malaysian Healthcare Practitioner (CP)00357. Specializing in CBT and ACT principles for adult clients, while incorporating Adlerian principles for Child clients and the Satir Model for Family Therapy; utilizes the John Gottman method for couple therapy. Tin Fung hopes to share the knowledge he has gained with everyone, offering a helping hand through psychology so we can all navigate life's challenges with a little more resilience and understanding. Passionate about music, gaming, and basketball, with an adventurous, explorative, and visionary personality. The recent games he has just finished playing are Resident Evil 2 and Spider-Man.


庭锋事是MY心理学KK的创始人及主要临床心理师,MY心理学的联合创始人,马来西亚临床心理学协会(MSCP)(CP1-214)会员,马来西亚医疗从业者注册心理学家(CP)00357。在为大人个案进行咨询所采用的方式为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同时把阿德勒和萨提尔女士的心理学原则运用在为儿童和家庭进行的咨询。心理师也采用“Gottman Method"为情侣与夫妻进行咨询。 心理师立志要把心理学带到生活各个角落,希望能把所学所闻,分享给大家,让大家能从心理学的到一点力量,面对生活挑战和障碍。

心理师热爱生活,最喜欢音乐,打游戏,和打篮球。 他形容自己为喜欢探索和冒险的一个人。 最近才完成的游戏 - 《生化危机2》和《蜘蛛侠》。

可以合作的professionals,应该d都找齐了。只差play therapist 和art therapist了。如果有人认识,又刚好在沙巴亚庇,帮忙tag 下他/她,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01/11/2025

可以合作的professionals,应该d都找齐了。只差play therapist 和art therapist了。如果有人认识,又刚好在沙巴亚庇,帮忙tag 下他/她,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蛇与梯子:有时候,坚持多一下,梯子就在下一格》有时候,心理师和孩子之间的谈话,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够了。那天,我和一个平时不太说话的孩子,玩起了《Snake and Ladder》。我问他:“你有玩过吗?”他轻轻说:“有。”...
01/11/2025

《蛇与梯子:有时候,坚持多一下,梯子就在下一格》

有时候,
心理师和孩子之间的谈话,不需要太多言语。
一个简单的游戏,就够了。

那天,我和一个平时不太说话的孩子,玩起了《Snake and Ladder》。

我问他:“你有玩过吗?”
他轻轻说:“有。”
“和兄弟姐妹?”
“是咯。”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
两个骰子,一起丢。
他一步一步往上爬,
又突然被蛇咬到,滑了下来。

我问他:“你要继续吗?”
他皱了一下眉,说:“还是不要了。”

我笑笑地提议:“不如,我们再玩五分钟,如果还没人赢,就收起来。”
他点了点头。

结果,下一轮,他刚好踩到一个梯子。
一路上去,赢了。

他笑了。那一刻,我也笑了。

其实啊,这个游戏很像人生。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前进几步,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滑下去。
骰子像命运,有时顺风,有时不顺。
你努力地爬,却被推回起点;
有时候你想放弃,
但下一秒,
好运就刚好来了。

我们能做的,
不是控制骰子,
而是决定,
要不要继续玩下去。

有时候,坚持多一下下,
也许梯子就在下一格。

十一月的第一天,祝大家活力满满。

01/11/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 心理学 KK

看到这样的广告,能不让人担忧吗?1 dollar 让你成为有认证的神经多样性教练。🙂🙂🙂🙂🙂
31/10/2025

看到这样的广告,能不让人担忧吗?

1 dollar 让你成为有认证的神经多样性教练。

🙂🙂🙂🙂🙂

31/10/2025

幽默是一种学问。
也非常靠智慧。

又有关于因为Roblox 而伤人事件了。确实很多孩子因为游戏而上瘾,政府也开始着手要进行游戏的管制。我不认为是不好的,但我相信成效也许不会太大啦。如果真的要帮到孩子,家长的关注将会是事半功倍的。了解孩子玩什么,和孩子讨论他玩什么,甚至,如果...
30/10/2025

又有关于因为Roblox 而伤人事件了。
确实很多孩子因为游戏而上瘾,
政府也开始着手要进行游戏的管制。
我不认为是不好的,但我相信成效也许不会太大啦。

如果真的要帮到孩子,家长的关注将会是事半功倍的。了解孩子玩什么,和孩子讨论他玩什么,甚至,如果可以,陪他们一起玩。

透过游戏,也许你就能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从而了解他想要什么,他需要什么。

玩游戏的孩子不会变坏,孤独的孩子才会

如果你还在骂孩子整天打游戏,
你可能忽略了,
他在虚拟世界找到的温暖,
是现实中你给不了的。

最近有学校辅导处发出通告,提醒家长注意 11 款「危险游戏」:
GTA-V、Manhunt、PUBG、Yandere Simulator、Mortal Kombat、Resident Evil、Doom Eternal、Tetris Effect、Postal 2、Hatred、Roblox。

看完名单,我忍不住笑了一下。
因为我自己就玩过六款。

1. 游戏,是我成长的一部分

从小到大,我玩过无数游戏。
我还记得 12 岁那年第一次通关 Final Fantasy IX,心里的那份激动,让我整晚都睡不着。那首《Melodies of Life》,直到现在还在我脑海回荡。

我也记得玩 Final Fantasy X 时,因为英文太烂,我拿着字典查一个单字“Pilgrimage”。如果不是因为游戏,我可能到今天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对我来说,游戏不是逃避,
而是陪我一起长大的朋友。

2. 我的心理学论文:游戏真的会改变人吗?

念心理学学士的时候,
我的论文题目是研究「游戏对人行为的影响」。

我让参与者玩不同类型的游戏:
有的要合作对抗电脑,有的要彼此竞争。

我想看看合作游戏会不会让人更愿意帮别人?竞争游戏,会不会让人变得更自私?

结果?
没有明显差异(笑,白忙一场)。
但这就是研究员一定会经历的事。

换句话说,
人性其实比游戏复杂得多。
不过,也因为那次研究,
我读了很多关于“暴力与游戏”的论文。

3. 那心理学研究怎么说?

很多人说:暴力游戏会让孩子变暴力。
但科学告诉我们,没那么简单。

综合全球几百项研究(Meta-analysis)发现:
• 暴力游戏确实可能让人「脾气冲一点点」,但影响非常小。
• 美国心理学会(APA)也明确指出:
玩暴力游戏不会让人变成罪犯。
• 有研究还发现,如果扣除那些只发表“有结果”的论文,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句话总结的话,游戏可能会挑起情绪,但不会决定人格。

4. 真正该担心的,不是孩子玩什么,而是他怎么玩

很多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被骂、被否定、被忽略,于是他们在游戏里找到自己能赢的地方。那是他们暂时逃开伤害的避风港。

毕竟,有哪个孩子想永远当“失败者”呢?

所以,当我们突然没预警地把游戏拿走,其实等于拿走了孩子引以为傲的部分,甚至包括他在游戏中建立的人脉与友情。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给不了他那份“被认可的成就感”。
那一刻,他仿佛从天堂被推回地狱。

比起禁止,
家长更该教他们:
• 输了,可以怎样表达挫折;
• 赢了,要怎样尊重别人;
• 玩完了,要懂得回到生活里。

如果一个孩子能做到这些,
他玩什么游戏,都不会变坏。

但如果他从小都没人教他面对情绪、表达愤怒、处理失败,就算不玩游戏,也可能会伤害别人。

5. ❤️ 我想对家长说

我不是要鼓励孩子玩到没日没夜(不要误会啦)。

而是希望孩子能在爱与信任中,好好地玩。从游戏里,吸取他能学到的东西。

说真的,
现在还有很多好游戏啊!
我 32 了也还在玩,
最近刚刚买了一款 Expedition 33,每天等家和睡了偷偷玩。😛

孩子在游戏里找的,不是胜利,
而是被理解的感觉。

所以别急着关掉他的游戏。
不如,坐下来听听他讲那场战,
还有他和朋友如何在枪林弹雨下依然“吃鸡”。

在我的咨询室里,
很多孩子第一次愿意开口说话,
都是从一场游戏开始的。

真正让孩子变暴力的,不是游戏,
而是孤独、否定、被误解的心。

23/10/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 Psychology KK

30/10/2025

原来带娃出门是酱累的,休息了几天都还没恢复。真的暂时不敢了。🤣

《让希望,不必等到天亮》有些人,白天是主管、是父母、是同事口中的“坚强的人”;
但夜晚关上灯以后,心里那一点点孤独,就开始泛滥。我常在想,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愿意寻求帮助,却迟迟不预约心理师。
后来才发现,他们不是不想疗愈,而是根本抽不出时间。...
29/10/2025

《让希望,不必等到天亮》

有些人,白天是主管、是父母、是同事口中的“坚强的人”;

但夜晚关上灯以后,心里那一点点孤独,就开始泛滥。

我常在想,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愿意寻求帮助,却迟迟不预约心理师。

后来才发现,他们不是不想疗愈,而是根本抽不出时间。

白天要工作、照顾孩子、应付会议,
真正安静下来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深夜十一点。

可那时,所有的心理中心都关门了。
于是,他们就把痛苦藏进白天的笑容里,
等到夜晚,再默默对着天花板叹气。

InnerHope Therapy 就是在这样的念头下诞生的。

我们希望,心理治疗,不该被“办公时间”限制;

希望,不必等到天亮,才有人愿意倾听。
在 InnerHope,每一位心理师都愿意“在夜里守候”,让那些无法在白天说出口的故事,有一个安全的地方被听见。

无论你身在何处、几点钟、穿着睡衣也好,只要有网络,就能遇见愿意陪你一起走的人。

我们相信,
疗愈的开始,不是从“好起来”,
而是从“终于有人懂你”开始。
或许你此刻仍在夜色里挣扎,
但请记得,
希望从来没有消失,
只是换了个方式被点亮。

InnerHope,
愿在你最安静的时刻,
陪你重新找到心里的光。

29/10/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 Psychology KK

《我们担心孩子打游戏,却忽略他们正被社交媒体吞噬》最近,我发现社交媒体的恶意,比我想象中更大。
有人理性讨论,也有人开骂。
讥笑学历、嘲笑专业、甚至用最难听的字眼。我不是圣人,我会难受。如果连成年人都承受不了网络暴力,
那我们的孩子呢?1....
28/10/2025

《我们担心孩子打游戏,却忽略他们正被社交媒体吞噬》

最近,我发现社交媒体的恶意,比我想象中更大。
有人理性讨论,也有人开骂。
讥笑学历、嘲笑专业、甚至用最难听的字眼。
我不是圣人,我会难受。
如果连成年人都承受不了网络暴力,
那我们的孩子呢?

1. 游戏不是问题,社交媒体才是

我们一直以为危险来自“虚拟枪战”,但真正让孩子受伤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按赞”和“忽略”。

不久前那部很红的《Adolescence》,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心理师那场戏,而是第二集。

警察的儿子对父亲说:
「其实,Jamie(凶手)一直都被 Katie(被害者)欺负。」

原来,在 Instagram 的世界里,
有着大人完全看不懂的“暗号”。
不同颜色的爱心、不同的表情符号、限时动态里谁被标、谁没被标,全部都有意义。
那不是“玩笑”,
那是一种隐形的暴力。
表面风平浪静,
但底下,其实是孩子们最深的孤独。

于是,孤独的 Jamie 长期在现实生活被拒绝,又刚好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厌女”的内容,潜移默化之下,形成了一套无法撼动的念想,也造就了他那场无可挽回的悲剧。

2. 最新研究怎么说?
(a) 心理健康恶化
2024 年《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的Meta-analysis指出:
社交媒体使用与抑郁、焦虑和睡眠问题呈小但稳定的关联。
当使用进入“成瘾模式”,风险显著上升。

(b) 抑郁的时间效应
2025 年《JAMA Network Open》研究发现:
青春期越早接触社交媒体,
未来抑郁症状越明显。

(c) 睡眠下降、专注力减弱
夜间滑社交媒体,会导致入睡困难、睡眠不足与注意力下降。

(d) 身体焦虑与比较心
线上社会比较是造成身体焦虑、饮食失调的关键因素。
视觉导向平台(如 Instagram、TikTok)风险最高。

(e) 情绪失调与自伤风险
当社交媒体使用变得强迫或成瘾时,青少年的自伤与自杀意念风险显著上升。

3. 家长能怎么做?
我们不能禁止孩子上社交媒体。
就像不能禁止他们呼吸空气。
我们能做的,是教他们辨认空气里的污染,然后带上口罩。

① 一起看,不是偷看。
别偷偷翻手机。
而是陪他们一起看、一起聊、一起理解。
成为他们的伙伴,而不是审判者。

② 管“怎么用”,不是“多久用”。
问题不在时间,而在方式。
帮助孩子察觉:哪些内容让他充实,哪些让他焦虑。
觉察,比限制更重要。

③ 让现实世界更温暖。
多聊天、多运动、多陪伴。
当现实世界够真实、够有爱,
虚拟世界就没那么诱人。

④ 做榜样,不做例外。
如果我们自己也离不开手机,
孩子又怎么相信“适度使用”是真的?

4. 社交媒体的另一层陷阱:算法与极端化

《The Social Dilemma》这部纪录片说得很清楚:
社交媒体最厉害的地方,不是理解人性,而是利用人性。
你越喜欢什么,
系统就越拼命推给你什么,
因为你会停留更久、点更多赞。
久而久之,我们都被困在自己的“安全泡泡”里。

看到的,永远是让自己舒服的内容。

听到的,永远是支持自己立场的声音。
于是我们越来越相信:只有自己才是对的。

这就是所谓的 Polarization(两极化)效应。

当不同的声音消失,
人就失去了倾听的能力。
哪怕有一篇文章只是想更深入探讨某些课题,
只要它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
人们就会开始发起攻击,
而不是先去理解,
理解文章背后的出发点。

社交媒体原本是为了连接人,
却在不知不觉间,
让我们离彼此越来越远。

5. 在虚拟世界里,保留一点真实

社交媒体的危险,
不在于“玩太久”,
而在于“活得太假”。

很多人说,如果要经营自媒体,就要创造一个“人设”。
但我始终相信,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人设,而是真实。

我希望自己能尽量做到的,
是让“线上”与“线下”的自己,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
虽然,这意味着偶尔必须暴露在枪林弹雨之下,

但,能够诚实地做自己,是自由的。

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

我们不能控制演算法,
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算法控制。

或许,这正是我们要教给孩子、也要教给自己的。

如何在不同中,依然尊重彼此,
如何在虚拟世界里,也勇敢地做自己。

不为我们这一代,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

28/10/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 Psychology KK

【他不是不专心,只是世界对他来说,太吵了。】最常被误会的,就是有ADHD 的孩子“你看别人都能专心,为什么你不行?”这句话,我在中心听过太多次。每一个被说这句话的孩子,眼神都会闪一下,然后低下头。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是不努力,只是努...
26/10/2025

【他不是不专心,只是世界对他来说,太吵了。】

最常被误会的,就是有ADHD 的孩子

“你看别人都能专心,为什么你不行?”

这句话,我在中心听过太多次。
每一个被说这句话的孩子,
眼神都会闪一下,
然后低下头。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
他们不是不努力,
只是努力得太累了。

他们的脑袋,就像google chrome开了很多tab一样,
想要专心,
却一直被世界打断。

宇恒,9 岁,小学四年级。
父母带他来见我时,神情里混着担忧与疲惫。

“Mr. Chong,他每天都要讲好几次才肯去洗澡,
做功课总是拖拖拉拉,
讲一句要回三次。
可打电动的时候,却像换了个人。”

他们的语气里有点气,也有点心痛。
那种“我真的尽力了,可是他为什么还是这样”的无力感,
我听得太多。

其实,宇恒不是不努力。
他只是活在一个节奏不合拍的世界里。

上课时,他常发呆,觉得无聊时,就开始和同学聊天,结果被老师骂,也被同学笑。

他说自己像一台“会卡住的电脑”。

“我真的有在努力,可是脑子常常卡住。”

那天他说完后沉默了几秒,
然后轻轻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很多家长看到这样的孩子,
第一反应是:「懒惰」、「不乖」、「被动」。
但孩子心里其实在喊:

“我不是故意的!”

1. ADHD 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

有些人用 Wi-Fi 上网,
有些人还在靠 3G。
他们都能连线,
只是速度不一样。

2. 很多家长会问我:

“为什么他写功课不专心,
打电动却能玩几个小时?”

因为游戏有声音、有光、有奖励。
它能立刻刺激大脑的多巴胺(Dopamine)系统,
让他们觉得有乐趣、有成就感。

但写功课、整理房间这些事,
没有即时回馈、没有快乐,
对他们来说,就像走在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

3. ADHD 的问题,不是“没有专注力”,而是无法调节专注力。

他们不是不专心,
而是世界太吵。
他们的大脑,
在努力对焦,却总被打断。

我见过太多神经发展障碍的孩子,他们的眼睛,一开始是雪亮亮的,他们好奇,充满活力。

但慢慢地,被误会、被骂、被比较。
那道光,就一点一点暗了下来。

我也见过家长哭着对我说:“我不是不爱他,我只是怕他长大后被人笑。”

那一刻,我才发现,
其实最需要被理解的,
不仅是孩子,
也包括家长。

4. 我可以很坦白地说,
其实有一大部分的特殊儿童,
真的需要更多的帮助。

但我们欠他们的,
不是“严教”,
而是先“理解”,
理解到底什么是ADHD。

当父母能说出那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孩子的世界,也许会慢慢亮起来。他们会更敢努力,也更敢相信自己。

我眼中的这些孩子,都很可爱。他们想很多、感受很深、只是节奏不一样。

ADHD 不该被神化,
但也不该被忽略。

他们不是坏孩子,
只是大脑的频道不一样。

当我们学会理解而不是责怪,
孩子的眼睛,也许会再次发出光芒。

26/10/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 Psychology KK

玩游戏的孩子不会变坏,孤独的孩子才会如果你还在骂孩子整天打游戏,你可能忽略了,他在虚拟世界找到的温暖,是现实中你给不了的。最近有学校辅导处发出通告,提醒家长注意 11 款「危险游戏」:GTA-V、Manhunt、PUBG、Yandere S...
23/10/2025

玩游戏的孩子不会变坏,孤独的孩子才会

如果你还在骂孩子整天打游戏,
你可能忽略了,
他在虚拟世界找到的温暖,
是现实中你给不了的。

最近有学校辅导处发出通告,提醒家长注意 11 款「危险游戏」:
GTA-V、Manhunt、PUBG、Yandere Simulator、Mortal Kombat、Resident Evil、Doom Eternal、Tetris Effect、Postal 2、Hatred、Roblox。

看完名单,我忍不住笑了一下。
因为我自己就玩过六款。

1. 游戏,是我成长的一部分

从小到大,我玩过无数游戏。
我还记得 12 岁那年第一次通关 Final Fantasy IX,心里的那份激动,让我整晚都睡不着。那首《Melodies of Life》,直到现在还在我脑海回荡。

我也记得玩 Final Fantasy X 时,因为英文太烂,我拿着字典查一个单字“Pilgrimage”。如果不是因为游戏,我可能到今天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对我来说,游戏不是逃避,
而是陪我一起长大的朋友。

2. 我的心理学论文:游戏真的会改变人吗?

念心理学学士的时候,
我的论文题目是研究「游戏对人行为的影响」。

我让参与者玩不同类型的游戏:
有的要合作对抗电脑,有的要彼此竞争。

我想看看合作游戏会不会让人更愿意帮别人?竞争游戏,会不会让人变得更自私?

结果?
没有明显差异(笑,白忙一场)。
但这就是研究员一定会经历的事。

换句话说,
人性其实比游戏复杂得多。
不过,也因为那次研究,
我读了很多关于“暴力与游戏”的论文。

3. 那心理学研究怎么说?

很多人说:暴力游戏会让孩子变暴力。
但科学告诉我们,没那么简单。

综合全球几百项研究(Meta-analysis)发现:
• 暴力游戏确实可能让人「脾气冲一点点」,但影响非常小。
• 美国心理学会(APA)也明确指出:
玩暴力游戏不会让人变成罪犯。
• 有研究还发现,如果扣除那些只发表“有结果”的论文,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句话总结的话,游戏可能会挑起情绪,但不会决定人格。

4. 真正该担心的,不是孩子玩什么,而是他怎么玩

很多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被骂、被否定、被忽略,于是他们在游戏里找到自己能赢的地方。那是他们暂时逃开伤害的避风港。

毕竟,有哪个孩子想永远当“失败者”呢?

所以,当我们突然没预警地把游戏拿走,其实等于拿走了孩子引以为傲的部分,甚至包括他在游戏中建立的人脉与友情。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给不了他那份“被认可的成就感”。
那一刻,他仿佛从天堂被推回地狱。

比起禁止,
家长更该教他们:
• 输了,可以怎样表达挫折;
• 赢了,要怎样尊重别人;
• 玩完了,要懂得回到生活里。

如果一个孩子能做到这些,
他玩什么游戏,都不会变坏。

但如果他从小都没人教他面对情绪、表达愤怒、处理失败,就算不玩游戏,也可能会伤害别人。

5. ❤️ 我想对家长说

我不是要鼓励孩子玩到没日没夜(不要误会啦)。

而是希望孩子能在爱与信任中,好好地玩。从游戏里,吸取他能学到的东西。

说真的,
现在还有很多好游戏啊!
我 32 了也还在玩,
最近刚刚买了一款 Expedition 33,每天等家和睡了偷偷玩。😛

孩子在游戏里找的,不是胜利,
而是被理解的感觉。

所以别急着关掉他的游戏。
不如,坐下来听听他讲那场战,
还有他和朋友如何在枪林弹雨下依然“吃鸡”。

在我的咨询室里,
很多孩子第一次愿意开口说话,
都是从一场游戏开始的。

真正让孩子变暴力的,不是游戏,
而是孤独、否定、被误解的心。

23/10/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 Psychology KK

胆粗粗,带家和家乐去KL。😂Good luck to me and ma wife. 😬😬
22/10/2025

胆粗粗,带家和家乐去KL。😂

Good luck to me and ma wife. 😬😬

【这不是只是AI时代,而是孩子被忽略的时代】大家都在谈AI,说它如何取代工作、改变教育、颠覆世界。但我更担心的,不是AI太聪明,而是人,越来越不在场了。前几天,我在看留言区的评论,正准备回复的时候,坐在旁边看 Ms. Rachel 的家和,...
22/10/2025

【这不是只是AI时代,而是孩子被忽略的时代】

大家都在谈AI,说它如何取代工作、改变教育、颠覆世界。
但我更担心的,不是AI太聪明,而是人,越来越不在场了。

前几天,我在看留言区的评论,正准备回复的时候,坐在旁边看 Ms. Rachel 的家和,突然对我说:“I want daddy play with me.”

然后他拿走我的手机,放在桌子一角:“I put here first ah.”
那一刻,我真的愣住了。
身为大人的我,竟然要被自己儿子提醒,如何好好陪伴。

是的,我懂很多育儿理论。
但成为爸爸后才发现,“懂”很容易,“做到”很难。
尤其在这个年代,
工作不再只是 9 点到 6 点。手机响个不停,
我们的脑袋,
几乎从没真正休息过。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家庭的餐桌,大家都在一起,却谁也没真的在“陪伴”。父母滑着手机,孩子看着平板,四个人吃饭,却像住在四个平行宇宙。

那天受访问时,主持人问我:“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了想,然后回答,“精神层面的忽略。”

我们正活在一个被忽略的时代。
在心理学里,Diana Baumrind 提出了四种教养方式:
有的父母像“专制者”(Authoritarian),只要求孩子听话,却忘了倾听;
有的像“放任者”(Permissive),什么都让孩子决定,却缺乏引导;
也有“权威型”(Authoritative)父母,温暖而坚定,让孩子感到安全。
但最危险的,是第四种,那就是忽视型(Neglectful)。
(“忽视”(Neglect),在儿童心理学上,其实已被列为一种虐待形式。)

这种父母,不一定不爱孩子,
只是太忙、太累、太分心。
他们爱孩子,却没时间表达;
想陪伴,却总是在心不在焉地滑手机。

因为真正的陪伴,不是坐在同一个空间,而是心在同一个频率。

孩子需要巨大的情绪能量来引导,尤其在他们最充满好奇的阶段。

但当大人不在场时,他们就学会在孤单中长大,在网络上寻找理解,
在AI聊天机器人里倾诉心事,因为那是唯一不会拒绝他们的地方。
尤其是Roblox 和Cocomelon。

他们不是不幸福,只是活在一个“连爱的温度都被稀释”的时代。

一个孩子最渴望的,有时候真的不是最新的平板,而是一句真心的问候,“今天过得好吗?”

所以,作为大人的我们,忙完一天,是否能练习收起手机,
就像我们每天告诉孩子的一样。

抬头看一看孩子的眼睛。听他胡言乱语、听他讲只有他自己会笑的笑话。

我们不需要他快快长大,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够快了。

我们能做的,是守住他那份还未被时代吞噬的童年,让他以自己的步伐,慢慢长大。

因为在这个AI的时代,最稀有的能力,不是聪明和成功,而是真心。

这不是哪一方的错,
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挑战。
科技突飞猛进,但我们的教育方式,却还停留在过去。

让我们一起,先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科技中解放,还给我们的孩子。

谢谢你读到这里。

我们总说要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可有时候,孩子想要的未来,
也许正是,此刻的你。

也许现在,
就放下手机,
去看看他吧。

22/10/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 Psychology KK

Address

Lot 2, Block A, 1st Floor, Hong Tong Commercial Centre, Jalan Penampang
Kota Kinabalu
883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 Clinical Psychologis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