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Chemist - Pharmacist

Mr Chemist - Pharmacist A pharmacist you would love to talk to and share experience with. Let's begins...

20/10/2025

目前很多influenza virus 尤其是担心小孩卫生
要天然杀菌消毒喷雾-还有吃到都安全可以
PM

20/10/2025

据说目前有些学校
需要证明influenza negative
才可以上学?
真的吗?家长们请留言哦~

提高抵抗力来PM
18/10/2025

提高抵抗力来PM

真的要注意哦要小孩抵抗力强的来PM
18/10/2025

真的要注意哦

要小孩抵抗力强的来PM

17/10/2025

⚠️心脏病是什么??

“心脏病”是一个总称,包含多种影响心脏结构或功能的疾病,最常见的包括:

💔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心肌病(cardiomyopathy)

💔心律失常(arrhythmia)

💔先天性心脏病与风湿性心脏病等。

大多数致死率和发病率高的心脏病,主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斑块形成、血流受阻或斑块破裂)有关,所以预防重点通常放在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上。

💥心脏病的由来 — 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仔细讲)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疾病(最常见)

⚠️长期高胆固醇(尤其LDL-C)、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慢性炎症等,会使动脉内膜累积脂质与炎症细胞,形成“斑块”。

⚠️斑块增大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受限引起心肌缺血(表现为胸痛、运动不耐受)。若斑块破裂并形成血栓,可完全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心肌坏死)。

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负担与心肌重构

⚠️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长期对抗高压,造成肥厚和纤维化,最后可能导致心衰或室性心律失常。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脂质异常)

⚠️糖尿病会促进微血管与大血管病变,增加冠心病、心衰与猝死风险;肥胖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与血脂异常,三者合力提升危险。

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

⚠️吸烟、久坐不动、不健康饮食(高盐、高糖、高反式/飽和脂肪)、过量饮酒、空气污染与慢性压力都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遗传与不可控因素

⚠️年龄、性别(男性早期风险较高,女性绝经后风险逐步上升)、家族早发心脏病史、某些遗传性血脂异常(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也很重要。

如何预防心脏病 — 分层次、可操作的完整方案

预防可分为:原发预防(避免首次发病)、继发预防(已有心脏病后防止复发/恶化) 与 首要预防(从社会/环境层面)。下面按个人可执行的步骤展开。

一、基础(全民)生活方式 — 最有效也最实用

✅戒烟:戒烟是心血管预防中收益极高的单一行动。

✅规律运动:成人每周至少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剧烈强度(或等效组合),并每周至少2次肌力训练。可分散完成(每次 10 分钟也有效)。(WHO)

✅健康饮食:推荐以DASH(降压饮食)或地中海式饮食为模板:多蔬果、全谷物、坚果、豆类与鱼类;减少精制碳水、加工食品、含糖饮料、过量盐(限制钠摄入)和饱和脂肪。DASH 对降血压、改善心脏风险非常有证据支持。

✅维持或达到健康体重:BMI 与腹围控制有助于降低血压、糖尿病与脂质异常风险。

✅限制酒精:尽量避免过量饮酒;有心血管疾病风险者应遵医嘱。

✅管理压力与心理健康:慢性压力、抑郁与睡眠不足都与心血管风险上升有关,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二、定期体检与危险度分层(主动筛查)

✅血压测量:至少每年测一次血压;已有高血压或有危险因素者按医嘱更频繁。高血压是可逆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胆固醇)检查:根据年龄与风险(例如40岁开始或更早有家族史/糖尿病)做检查,并用心血管风险评分决定是否需要使用降脂药物与目标 LDL 水平。不同指南对 LDL 目标存在差异:高风险者通常建议更低的 LDL 目标。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筛查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综合风险评估工具:使用 ASCVD / AHA /本地工具评估 10 年或终身风险,帮助决策(是否开始他汀、降压药等)。AHA 提供在线工具与指南资源。

三、药物预防(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药物治疗应以个体风险评估为基础,不能自行长期服药。以下为常见、证据充足的干预:

✅控制高血压的药物(ACEI、ARB、钙拮抗剂、利尿剂等):有效降低卒中、心肌梗死及心衰风险。一般目标血压需结合年纪与共病,由医生决定(许多指南将目标设在

要预防的来PM
16/10/2025

要预防的来PM

15/10/2025

小孩长大很难?
很小?很瘦?好像营养不良?
来PM

致父母亲们,朋友,大众:关于这个事件,我觉得非常震惊与悲痛。这种在校园、在同龄人之间发生严重暴力,尤其导致生命的事情,是我们社会和教育体系都应该深刻反思的。下面是我从多个角度的看法和思考:---事实背景(根据目前公开报道)在雪兰莪,一名 1...
14/10/2025

致父母亲们,朋友,大众:

关于这个事件,我觉得非常震惊与悲痛。这种在校园、在同龄人之间发生严重暴力,尤其导致生命的事情,是我们社会和教育体系都应该深刻反思的。下面是我从多个角度的看法和思考:

---

事实背景(根据目前公开报道)

在雪兰莪,一名 14 岁男生在校园内刺杀了一名 16 岁女生,受害女生当场死亡。警方已扣留嫌疑人,并且目前案件被列为谋杀案(根据马来西亚刑事法令第 302 条)。调查尚在进行中,动机尚未完全明确。据初步报道,并未发现明显的霸凌因素,但两人认识,是在同一学校,不同年级。

新闻也指出,教育部和警方会合作审视学校安全与心理辅导机制,学校方面动员辅导员介入安抚师生情绪。

---

我的反思与观点

1. 生命的尊严与不可逆性
无论动机是什么,这样的行为夺走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是极端可怕的悲剧。生命一旦失去,无法挽回。对受害家庭而言,是无法想象的痛苦;对整个社区、社会也是一种伤害。

2. 少年犯罪与责任界线
在法律层面,14 岁虽为未成年人,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马来西亚)仍有可能依法承担刑事责任。马来西亚将此案依谋杀罪调查,说明即便行为人未成年,也可能面临重大法律后果。
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心智未成熟、情绪控制能力尚在成长阶段,这要求社会在处理这类案件时要兼顾惩罚与矫正,不能忽略矫正与心理辅导。

3. 学校安全及监督机制的缺失
校园应是学生安全、学习与成长的场所。事件发生在教室外、靠近厕所区域,这暴露出校园安全监督、人员巡查或紧急反应机制可能存在漏洞。学校和教育部门必须检讨安全制度、警示机制、监控系统与人员配备。

4. 心理健康、冲动控制与预警机制
少年若有情绪问题、压力、挫折感、冲动倾向、社交问题等,如果没有被及时识别与干预,极端诱因触发时可能导致悲剧。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心理辅导、设立早期干预、危机识别通道,让学生在遇到压力、冲突时有安全出口。

5. 社会文化与价值观教育
只有法律与制度还不够。社会文化层面必须强化尊重他人生命、同理心、解决冲突的合法渠道、非暴力沟通等价值观。从小在家庭、在学校教育中渗透这些观念,才能在根本上减少冲动性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

6. 司法与矫正制度的挑战
案件进入司法后,如何对涉案的未成年人进行审判、量刑、改造,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既要保障社会与受害者的正义,也要给予行为人必要的改过自新机会。若处理不当,可能出现惩罚过重或矫治不足的极端。

7. 舆论与媒体责任
在这类敏感案件中,媒体报道应谨慎,避免造成过度渲染、煽动仇恨或污名化未成年人。要兼顾保护受害者家庭隐私、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以及公众知情权。

---

总的来说,这件事是一个沉重警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支持体系如果有任何缺陷,都可能在某个极端情境下显现为悲剧的根源。我希望在这起案件之后,不只是案件侦破和惩处,更希望能深化教育与制度改革,使类似悲剧尽可能不再发生。

最大责任是谁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关键,

很多人看到这种新闻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这样」,但真正要找“最大责任”,就得分层来看,因为这不是一个单一人的错,而是一连串社会与教育机制的崩口。

不过如果要说「主要责任方」,这样排序讲清楚 👇

---

⚖️ 第一层:直接责任——行凶者本人

无论年龄多小,动手刺杀别人,是最直接的加害行为。
14 岁虽是未成年,但已具一定判断能力,知道「杀人会致命」。
因此,行为本身的道德与法律责任,首先在行凶者自己。

👉 但要强调:
他是「行为责任的承担者」,
却不一定是“根源问题”的制造者。
青少年往往只是“社会问题的反射面”。

---

🧠 第二层:家庭教育与监督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责任来源。

孩子的情绪、同理心、冲动控制力、对生命的尊重,
都来自家庭的早期教育。
如果家中:

父母缺乏沟通,只强调成绩或顺从;

有暴力、冷漠或忽视;

没有正确教孩子如何处理愤怒; 那孩子就容易发展出情绪失控、缺乏同理心、无法共情的行为模式。

所以:

> 在多数少年暴力事件中,家庭教育的失职通常是最大根源。

---

🏫 第三层:学校系统与辅导支持

学校是孩子社交与人格发育的第二环境。
学校若:

只关注成绩,忽视心理辅导;

没有有效的情绪教育与冲突调解机制;

对学生之间的关系缺乏观察与干预;
那问题情绪就会被压抑、发酵,最后在某个冲突点爆发。

学校负有「保护学生安全」与「培养心理健康」的责任,
不是只在事后安抚,而是要有早期发现、主动介入的文化。

---

🌏 第四层:社会与政策环境

别忘了社会整体气氛的影响——
现在孩子在网络上、短视频里看见的暴力、情绪爆发、仇恨内容太多,
再加上疫情后世代普遍焦虑、孤独、缺乏陪伴,
导致他们情绪代谢机制失衡。

政府与社会若长期忽略青少年心理健康(例如辅导资源太少、学校心理师人手不足、求助被污名化),
这也算是系统层面的责任。

---

🧩 综合结论(直接讲成一句话):

> 🔹「行凶的少年负直接法律责任,
但最大的根源责任在家庭教育与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缺失。」

如果社会、家庭、学校能早一步发现孩子的情绪与人际问题,
这场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还有如果真的需要调理小孩的情绪还有辅导其实药剂师在这个岗位也可以帮助一点哦~

有时候,青少年在压力中,开始睡不着、焦虑、暴躁、甚至服用药物来逃避问题。
他们也许不是坏,只是没人懂他们的痛。

---

🧠 我们希望社会能一起努力:

家庭多一点陪伴与倾听;

学校多一点心理辅导与关怀;

社区多一点温暖与理解。

每一个“被忽略的情绪”,
都可能在未来成为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

❤️ 药剂师可以做的:

在药剂行业,
我们不只是提供药物,
我们也关心你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状态。
如你或家人感到焦虑、失眠或情绪压抑,
欢迎来和我们聊聊,我们可以帮你联系到适合的专业辅导资源。

生命永远值得被珍惜。
愿社会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与关怀。

14/10/2025

目前这个时间你看到这个贴
睡不到?一直失眠?
来PM 天然秘方调理
分享

13/10/2025

很多人也会这样想:「发烧酸痛,用 diclofenac 肛塞不是更快退烧吗?」
但在 流感 的情况下,确实不建议使用 diclofenac(或其他NSAIDs如 ibuprofen),原因如下 👇

⚠️ 1️⃣ 可能加重身体炎症反应

流感病毒会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反应。
NSAIDs(像 diclofenac、ibuprofen)虽然能退烧止痛,
但有研究发现它们可能:

抑制免疫系统的病毒清除能力

增加并发症风险(如肺炎、哮喘恶化)

⚠️ 2️⃣ 增加肠胃、肾脏负担

流感时身体常脱水、吃得少、体力弱,
NSAIDs 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肾功能,
所以更容易出现:

胃痛、胃出血

肾功能负担、尿少

⚠️ 3️⃣ 儿童和青少年尤其不能用

因为和 Reye’s Syndrome(雷氏症候群) 有关风险,
所以儿童发烧时只推荐用 paracetamol(Panadol),
避免 aspirin、diclofenac、ibuprofen 等。

✅ 正确做法

流感发烧、酸痛时首选:

Paracetamol(对乙酰氨基酚) → 最安全退烧止痛。

多喝水、休息、避免双重退烧药。

若高烧不退再由医生评估是否加用抗病毒药(如 Tamiflu)。

💡 简单总结:

流感时不用 diclofenac,是因为它可能伤胃、伤肾、干扰免疫反应。
最安全的是用 paracetamol。

13/10/2025

其实 A型和B型流感 都会让人发高烧、全身酸痛、喉咙痛、咳嗽这些症状,但在临床上:

🧬 1️⃣ A型流感(Influenza A)

👉 一般被认为比较严重、传染力更强。
原因:

它的病毒容易变种(像 H1N1、H3N2 等不同亚型)

可以引起大规模流行(pandemic)

症状通常更急、更高烧、身体酸痛更明显

年长者、小孩或慢性病患者更容易有并发症(如肺炎)

🧬 2️⃣ B型流感(Influenza B)

👉 通常只在人类之间传播,不会引起全球大流行。

症状一般稍微轻一点

比较集中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

有时也会导致重症,但较少见

💡 简单讲:

A型更强、更会变;
B型较温和、但也不能忽视。

如果比较 Covid的话

简单来说:

流感A:比较严重、传染快,但康复也快。

流感B:比较轻,一般不会引起大流行。

COVID(新冠):传染力最强、症状多变、恢复慢,有时会有后遗症。

👉 总结一句:

> A型凶,B型较轻,COVID最容易传染、拖得久。

哪一个最可怕??

简单讲:
👉 整体来说,COVID 比 A型流感更可怕。

原因如下:

1. 🦠 传染力:
COVID 传染得比流感A快很多,一个人可以传给更多人。

2. 🫁 并发症:
COVID 比较容易伤到肺,引起肺炎、呼吸困难。

3. 🧠 后遗症:
有些人得了COVID后,会长期疲劳、咳嗽、记忆力变差(所谓「长新冠」)。

4. ⚰️ 死亡率:
尤其在没打疫苗的人、老人或有慢性病的人身上,COVID 的死亡率比流感A高。

---

不过现在因为大家多数有打疫苗、病毒也变弱了,
👉 目前COVID和A型流感的严重程度越来越接近,
只是 COVID还是比较难完全预料、后遗症多一点。

所以一句话总结:

> 过去COVID比较可怕,现在A型和COVID都要小心,但COVID仍略危险一些。

不过因为很多人打了疫苗所以

现在的情况是:

**以前:**COVID 比 A 型流感严重。

**现在:**病毒变弱、大家有免疫力,
👉 COVID 通常比 A 型流感还轻。

总结一句:

> 现在 COVID 像感冒,A 型流感反而更辛苦。

其实都是感觉罢了~

很多人觉得 A 型流感很恐怖,
因为发烧快、高、身体痛、传染快。
但其实——

👉 虽然症状看起来很凶,通常几天就能好,康复快、后遗症少。

反而 COVID 虽然现在变轻,
但有时会拖比较久、或有咳嗽、疲劳、味觉变怪这些后遗症。

---

💡 简单讲:

> A 型流感「看起来严重但恢复快」,
COVID 「看起来轻但拖得久」。

看明白的 可以分享😁😁😁😅😅😅

13/10/2025

要健康生发?
来PM

Address

Kuala Lumpur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22:00
Tuesday 10:00 - 22:00
Wednesday 10:00 - 22:00
Thursday 10:00 - 22:00
Friday 10:00 - 22:00
Sunday 10:00 - 22:00

Telephone

+60115866779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Mr Chemist - Pharmacis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