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心理学

MY 心理学 MY PSYCHOLOGY SDN. BHD. 我们的使命:
帮助大众学习心理学,过一个健康又自在的生活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1338398-W)
MY心理学为大众提供:
💡心理评估
📌 忧郁症,焦虑症
📌 Autism 自闭症
📌 ADHD 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
📌 IQ/学习障碍
💡心理治疗 / 伴侣咨询
💡职涯咨询
💡潜意识探索 / 临床催眠
💡企业培训 / 工作坊
(100%HRD-C Claimable)

MY心理学(吉隆坡甲洞)+601133445270
MY心理学(沙巴亚庇分行)+601133116211

23/07/2025

【ADHD长大后就自然会好?】

💛 如果喜欢以上内容,记得按爱心、收藏或分享限时动态标记 .my

#60秒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咨询 #心理师 #心理 #分享

你有没有那么一个人,其实你认识他很久了,却从来没真正了解过?那天,我和爸爸站在店门口等妈妈买东西。他忽然开口,说起他年轻时候的事。说他们那个年代,靠的是体力,不停地打拼,死坑,努力。“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有Ai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说着说...
23/07/2025

你有没有那么一个人,其实你认识他很久了,
却从来没真正了解过?

那天,我和爸爸站在店门口等妈妈买东西。
他忽然开口,说起他年轻时候的事。
说他们那个年代,靠的是体力,
不停地打拼,死坑,努力。

“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有Ai
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

说着说着,
除了 surprise 到爸爸对 Ai 有兴趣,
也发现自己好像也来到了爸爸当年的年纪,
成为大人,肩上也有了一些责任。

现在的我,当时的他,
那一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不只是父子的对话,而是两个男人的交流。

#我很迟才认识我的父亲

如果是10年前的我,
我可能完全想象不到,
自己可以和父亲聊比较多。

和很多人一样,
我都是离乡背井10多年了。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
我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回家,
但最常聊的,其实是妈妈,
因为妈妈真的很能聊,哈哈。

而爸爸,就比较典型的“父亲形象”,
我们之间比较多的是官方的问好,
他和其他人都可以开玩笑,
但和我,总是很formal,很“正经”。

#认识一个我以为很熟的人

好像是有一天回家看到他开始有白头发了,
我好像发现自己原来不太认识父亲。

我认识他的时候,
他已经是我的父亲了。

那么他还没有成为父亲之前,
他其实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他是如何进入他的行业的?
他跟他的父亲,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心中的提问,
其实不是为了追究答案,
而是因为慢慢意识到自己,
好像想在时间的缝隙中,
从他的背后去追他,
去认识一个我以为很熟的人。

我不知道我和父亲的关系,
会走到什么地方。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一天真的要说再见,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点遗憾。
也许,这段关系不是回到过去,
而是走向一个更真实的未来。

--

你呢,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想要重新去认识一个你以为已经很熟的人呢?好像很熟,却好陌生。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点动力,
发个讯息也好,打通电话也好,
都 okay。

#重新连接想要连接的人


在这里,想要推荐 冯以量 老师的新书:父能量。目前还没有读完,哈哈,希望以后有机会分享心得,相信里面的故事可以和很多读者产生共鸣。

一只断掉的手,都要好几个月复原;更何况是那一颗受伤多年的心,又怎么可能一两次就能走出来呢?
22/07/2025

一只断掉的手,都要好几个月复原;更何况是那一颗受伤多年的心,又怎么可能一两次就能走出来呢?

#心理创伤, #不是忍一忍就会过去的。

今天早上在kopitiam,听到一位七十多岁的uncle聊起昨晚的事, 他说,听说有人在某栋楼想要跳下来,幸好最后没有,警察也及时赶到。

Uncle接着说了一句:“他/她应该要被送去看医生了。”我点了点头,心里却是狠狠地点头。

我心里有感到一丝的感叹,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位年过七十的uncle。这是一种意识的觉醒,当有人承受不了时,我们不再只是说“想太多了”“不要想不开”,而是愿意接受,“也许是时候去看心理医生了”。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还在害怕“看心理医生”这件事,害怕被贴上“精神病”、“有问题”的标签。所以很多人明明心里已经很痛,却依然忍着、扛着,不愿求助。

直到有一天,憋不住了,痛到想一了百了,才终于有人说:“要不要去看看医生?”

但很多时候,这个人已经是遍体鳞伤了,甚至做了许多无法挽回的事情。

然后,也会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错误的期待,以为来一次咨询就能“药到病除”。

可实际上,那些我们面对的问题,也许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积累下来的创伤。

一只断掉的手,都要好几个月复原;更何况是那一颗受伤多年的心,又怎么可能一两次就能走出来呢?

如果你心里开始不舒服了,
别再等到撑不下去才求助。

心理创伤和健康,
不是说忍一下就会过去的,
我们一天不正视它,
它一天都会藏在心里的某处。
一直到遇上某件事情,一触即发。

真正勇敢的人,是懂得在痛的时候,愿意说出口:“我需要帮忙。”

22/07/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 心理学 KK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 总是预想最坏的结果🧠 不轻易抱希望,却还是默默努力🙅‍♀️ 听到“加油你可以”只会默默笑笑🤐 表面上云淡风轻,心里却反复练习最糟的剧本如果你有这些感觉,你也许是个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你不天真,但你温柔 🌱你看...
20/07/2025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

☁️ 总是预想最坏的结果
🧠 不轻易抱希望,却还是默默努力
🙅‍♀️ 听到“加油你可以”只会默默笑笑
🤐 表面上云淡风轻,心里却反复练习最糟的剧本

如果你有这些感觉,
你也许是个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你不天真,但你温柔 🌱
你看透很多事,但你依然选择善良 🕊️
你不相信奇迹,却依旧愿意走下去。

这篇写给
那些“明知道结局未必好,
但还是愿意认真活着”的你。

👉 往右滑,看懂你自己的心。
📌 收藏这篇,当你再次感到“压抑又清醒”的时候再回来看看。
#心理学 #悲观主义者 #乐观 #情绪 #共鸣 #内向 #自我觉察

我是 Reine,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MY 心理学・大人的心理学
—————————————
心理治疗预约:
https://bit.ly/mypsychregform
1G 17777: 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免费心理健康测试:http://bit.ly/mypsychcnscreening
联络我们:http://wasap.my/+601133445270

🌿 《驯龙高手》:成长, #是彼此理解后的放手与勇敢 🌿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他们遇见的“第一个大人”。 那是他们对社会的起点认知、也是他们心里“榜样”的原型。 于是,很多孩子都会用仰慕的眼光看待父母,想成为像他们一样“厉害的大人”; 而很多...
19/07/2025

🌿 《驯龙高手》:成长, #是彼此理解后的放手与勇敢 🌿

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他们遇见的“第一个大人”。
那是他们对社会的起点认知、也是他们心里“榜样”的原型。
于是,很多孩子都会用仰慕的眼光看待父母,想成为像他们一样“厉害的大人”;
而很多父母,也怀着殷切的期待,希望孩子将来“有所作为”。
这本该是一条同行的路——彼此的方向是一致的,仰慕与期待,本该成为一份温暖的支持。

但现实中,很多父母和孩子却在彼此的“好意”里迷失了。
父母焦虑孩子“不够优秀”,孩子小心翼翼地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就像《驯龙高手》里的Hiccup,
他想要被父亲认同、被族人接纳,想成为“族人眼中合格的战士”,
却始终发现,自己的样子,和父亲期望中的模样差距太远。

而他的父亲Stoick——那个看起来无比强大、严厉的族长,
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笃定过。
他说过:“我曾经非常害怕,我会变成自己的父亲那样。因为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够格。怎么可能做到像他那么伟大、那么勇敢、那么无私?但后来,我意识到,我只能尽力去靠近那个方向。”

原来,不只是孩子在努力成长,父母也是。

剧中还有一句特别动人的台词:
“You can't always stop him, you can only prepare him.”
“你无法阻止一个人去追随内心真正的渴望,但你可以为他多做一点准备。”

父母终究无法掌控孩子未来的方向,
但可以在他们起步前,多给一点选择,多一点勇气,自己也慢慢学会放手。

后来,无牙仔成为了龙族的首领,Hiccup也不再是那个胆小的少年,
他们不再只是彼此的依赖,而是各自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
守护、引领、担当。

他们的成长,并不是靠相同或完美,
而是在彼此的差异、害怕和不理解里,学会了看见对方,理解对方,最后一起变得更强大。

成长的过程注定无法回头,
但我们可以选择,带着理解与准备,迎接未知的一切。

正如Hiccup在故事的尾声望着远方,轻声说:
“There were dragons when I was a boy.”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已经有龙了”

而真正的“龙”,或许不只是危险与未知,
它也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那个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理解的自己。

#驯龙高手 #父母与孩子 #成长的路 #理解比控制更重要 #放手是最温柔的准备 #亲子关系 #疗愈系电影 #成长勇气 #父母的角色 #心理师看电影系列

恭喜你又读完了我们MY心理学的一篇文章,
我是 Weiyin, MY心理学的临床心理师,
MY心理学 . 大人的心理学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你到我们的Google Page 留言五颗星评论,和我们分享你当中获得的启发和灵感,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长:https://g.page/r/Cbp2W7VHLV-tEA0/review

【这些行为,你身边有吗?】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差异,影响人们的社交互动、沟通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以下是几个常见症状,你或身边的人是否也有类似经历?👇“明明很聪明,却总说‘不合时宜’的话…”“必须按固定路线回家,否则就恐慌...
19/07/2025

【这些行为,你身边有吗?】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差异,影响人们的社交互动、沟通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以下是几个常见症状,你或身边的人是否也有类似经历?👇

“明明很聪明,却总说‘不合时宜’的话…”
“必须按固定路线回家,否则就恐慌发作…”
“当你说“随便”时,他们真的会困惑;”
”当计划变动时,他们的世界可能瞬间崩塌;“
“你以为的“矫情”(如灯光刺眼),对他们却是真实的痛苦。”

他们不是“古怪”,只是世界对他们太吵了
这些可能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表现。

🔍 你遇到过类似情况吗?

#自闭症诊断 #心理支持 #专业评估 #朋友 #帮助 #为什么 #诊断

我是 Xin Yue,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MY 心理学・大人的心理学
—————————————
心理治疗预约:
https://bit.ly/mypsychregform
IG: 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免费心理健康测试:http://bit.ly/mypsychcnscreening
联络我们:http://wasap.my/+601133445270

我穿了防弹衣,去看防弹少年团。😬 我活了下来。
16/07/2025

我穿了防弹衣,去看防弹少年团。
😬 我活了下来。

星期六晚上,陪老婆去电影院。

因为我以为要迟到了,就叫她先入场,我去排队拿鸡腿和可乐。

一进场,就听到一声“AHHHHHHH——”,第一次进电影院竟然是这样的开场。还看到一堆人手上拿着白色荧光棒。

我赶紧走到老婆身边坐下,她的眼神已经死死地盯住荧幕。这时,她最爱的Jung Kook出现了,全场立刻沸腾。有兴奋到眼泛泪光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追星,也有看起来是被女朋友“逼来看”的男伴(就是我),还有一群会跳会唱、嗨到不行的友族同胞。

她们真的是BTS的铁粉,不只全副武装,还会唱几乎每一首以韩文为主的歌。荧光棒挥舞得整齐划一,彷佛训练有素。我一时之间有点culture shock,但我不敢说什么,因为我怕说错一句话就走不出这间戏院。

我问老婆:“你怎么不一起喊?”
她笑而不语。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老婆是个I人。

不过说真的,她平时在家放BTS的歌放到我都滚瓜烂熟了,80%的歌我都听过。最搞笑的是,当镜头特写到Jung Kook脸上的时候,后方传来一声“Cantiknya~”,我当场笑到不行,但也赶紧收回,因为我意识到,我被一群粉丝包围着。

虽然我是被“逼迫”来的,但我其实很感恩老婆邀请我到她的世界里走一趟(主要是她还请我看 🤣)。虽然说,看到自己的伴侣在荧幕前看别的男人跳舞唱歌,谁会爽啦。但这一次,我刻意带着“好奇”的心情去体验这一切。

慢慢地,我能够理解,为何有些人会追星、会疯狂热爱一个团体。

因为,对某些人来说,这些偶像,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不一定是宗教,也不一定非得是什么“有意义”的事,它可以很单纯,就是喜欢一个团体、支持他们,看着他们的努力、进步、陪伴,得到某种力量。

如果你愿意放下成见,带着理解和好奇去靠近,就会开始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她们从歌曲中得到力量,从舞蹈中感受到快乐。这不仅仅是看电影,对她们来说,这是演唱会现场,是一种投入、是一种释放。当旁边那位RM铁粉每次他一出场就大叫时,我虽然耳朵震伤了,但心里其实也有点佩服她的真诚与热爱。

最后我虽然还是没有喜欢上防弹少年团,但我却看到了更多,体验到了更多。

至少,我又更了解了我老婆一点,也多了一段可以共情他人的经历。

最重要的是,我活着离开了电影院。🤪

16/07/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心理学KK

以下是chatgpt deep research 所生成的信息:✅ AI语音分析生成“心智报告”可靠吗?科学依据总结:近年来,部分心理中心和科技公司声称,只需分析你的声音,就可以生成涵盖压力指数、性格特质、大脑情绪处理方式,甚至预测你多少岁...
14/07/2025

以下是chatgpt deep research 所生成的信息:

✅ AI语音分析生成“心智报告”可靠吗?科学依据总结:

近年来,部分心理中心和科技公司声称,只需分析你的声音,就可以生成涵盖压力指数、性格特质、大脑情绪处理方式,甚至预测你多少岁经历过创伤的“心智报告”。听起来很神奇,但目前的科学依据与实证研究显示:这类技术还远未成熟,准确性和可靠性都有限。

🧠 什么是真的有根据?
• ✅ 抑郁/焦虑风险筛查:AI可通过语音特征(如语速、语调、活跃度)辨别是否有中至重度抑郁,准确率约70%。
• ✅ PTSD(创伤后压力障碍)识别:有AI模型能达到接近90%的识别率,主要依据是语音单调、迟缓等特征。
• ✅ 部分性格线索:研究发现,低沉声音与较高外向性、支配性有关,但仅限某些面向,无法全面反映个性。

❌ 哪些是目前尚无科学依据的?
• 🚫 推测你在哪一年或几岁经历创伤:目前没有研究能通过语音推测创伤发生的具体年龄。
• 🚫 全面性格分析(如MBTI或完整大五人格):语音只能反映部分性格线索,不能准确测评完整人格结构。
• 🚫 一段话就能输出完整“心智报告”:即使是压力指数,目前的语音分析工具也普遍重复性差、结果不稳定。

⚠️ 需要警惕的风险
• 📉 结果不稳定:同一个人同一天说同样的话,结果可能不同。
• 🔐 隐私问题:语音数据可识别身份,若未加密处理,易被滥用。
• 💰 商业夸大:一些机构为营销目的夸大AI读心能力,混淆科普与产品广告。

大家好,今天想聊聊关于AI 听声音来诊断和治疗这回事。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师,我每天都会见很多来访者。他们当中,有些正经历着忧郁、焦虑,或其他心理健康上的困扰。

在心理治疗的世界里,我们最常用的工具,不是仪器,也不是催眠术,而是最简单、却也最深刻的:对话。

我们称之为talking therapy。就只是两个人,坐在舒服的沙发上,慢慢聊,从生活聊到内心深处,聊出困惑、情绪,也聊出连接与希望。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背后其实有着扎实的理论与研究支持。不同的治疗学派,如接纳与承诺疗法(ACT)、认知行为疗法(CBT)、精神分析、萨提尔家庭治疗等等,各有其科学基础与临床应用。而我始终相信,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最核心的,还是我们能否共情来访者,并陪他们走过那段情绪流动的过程。

但这门专业,对大众来说,其实很难被理解。
很多人会问:“你们不是只是聊聊天吗?为什么收费那么高?”
说实话,这份工作、这门服务,在马来西亚真的不容易被大众接受。并不是我们国家不好,而是我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在成长的路上,还需要时间。

于是,在面对情绪困扰的时候,很多人自然会倾向去尝试看起来更“有效”、更“先进”的方式,例如各种高科技仪器、音频疗愈、甚至能量疗法或玄学。

最近,我注意到一些同行也开始提供这类“听声音辨别创伤”的服务。他们会录制你的声音,生成“心智报告”,再基于报告制作“专属你的音频”,声称可以缓解抑郁、降低焦虑。

我有位来访者,就试过这种“音频治疗”。
当她后来觉得没有效果、想退款时,却被告知:“你是还没听够,所以才没效果。”

我并不想说这些服务一定是错的,因为那是别人的工作、别人的生计,我尊重。
但说实话,我感到有些遗憾,为什么我们临床心理师辛苦学了那么多年的talking therapy,却反而不被重视,甚至被一些人放下,转而销售更容易“推销”的产品?

我也不是完全否定音疗。反而,我真的很好奇,这些听起来“很玄”的疗法,有没有科学根据?到底有没有用?

于是,我就“用魔法战斗魔法”,请出最强大的ChatGPT,帮我做一份深度研究报告,找找看目前有没有可信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些声音疗法的有效性,而这包括是否真的能辨别情绪、治疗抑郁或创伤。

我特地下了“深度研究”的指令,它花了约5-10分钟,从22个来源帮我整理资料,总共写了整整五六页内容。

最后,我叫它帮我总结重点。
如果你有兴趣看详细的报告和参考文献,我会放在留言区,有空可以看看。😉
�———————————————————————————————————————
✅ AI语音分析生成“心智报告”可靠吗?科学依据总结:

近年来,部分心理中心和科技公司声称,只需分析你的声音,就可以生成涵盖压力指数、性格特质、大脑情绪处理方式,甚至预测你多少岁经历过创伤的“心智报告”。听起来很神奇,但目前的科学依据与实证研究显示:这类技术还远未成熟,准确性和可靠性都有限。

🧠 什么是真的有根据?
• ✅ 抑郁/焦虑风险筛查:AI可通过语音特征(如语速、语调、活跃度)辨别是否有中至重度抑郁,准确率约70%。
• ✅ PTSD(创伤后压力障碍)识别:有AI模型能达到接近90%的识别率,主要依据是语音单调、迟缓等特征。
• ✅ 部分性格线索:研究发现,低沉声音与较高外向性、支配性有关,但仅限某些面向,无法全面反映个性。

❌ 哪些是目前尚无科学依据的?
• 🚫 推测你在哪一年或几岁经历创伤:目前没有研究能通过语音推测创伤发生的具体年龄。
• 🚫 全面性格分析(如MBTI或完整大五人格):语音只能反映部分性格线索,不能准确测评完整人格结构。
• 🚫 一段话就能输出完整“心智报告”:即使是压力指数,目前的语音分析工具也普遍重复性差、结果不稳定。

⚠️ 需要警惕的风险
• 📉 结果不稳定:同一个人同一天说同样的话,结果可能不同。
• 🔐 隐私问题:语音数据可识别身份,若未加密处理,易被滥用。
• 💰 商业夸大:一些机构为营销目的夸大AI读心能力,混淆科普与产品广告。

———————————————————————————————————————

然后我又再问,他们是否可以透过这个心智报告,制作音频来治疗忧郁症。
这个是它的答案。 ��🔍 逐步解析:

1️⃣ 声音分析生成“心智报告”

➡️ 如前所述,这一技术尚未成熟。语音确实可以提供压力、情绪状态等线索,但无法全面准确地诊断抑郁症或人格状态。
🧠 所以,第一步就可能不准,后面“定制音频”的依据就站不住脚。

2️⃣ 制作“专属疗愈音频”

这些所谓“根据心理状态定制的音频”通常包括:
• 某种背景音乐(如binaural beats、自然音)
• 声音引导(affirmations、放松指导)
• 某种“频率调整”或“脑波同步”

📌 但问题是:这些音频并没有充分的医学证据显示能够有效治疗抑郁症。

3️⃣ 音频治疗抑郁症?目前证据非常薄弱
• ✅ 放松音频或冥想可能对压力与焦虑有短暂缓解作用。
• ⚠️ 但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涉及情绪、思维、神经传导、行为等多方面机制,仅靠听音频不能替代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 🔍 到目前为止,没有被公认的研究显示“根据个体心智报告定制音频”能系统性改善抑郁症症状。

🔬 来自心理学与精神科领域的共识:
心理治疗(CBT、ACT等) ⭐⭐⭐⭐⭐ 临床一线标准
抗抑郁药物(如SSRI) ⭐⭐⭐⭐ 中度至重度抑郁症有效
冥想音乐或放松音频 ⭐⭐ 可辅助缓解焦虑/失眠
“专属频率疗愈音频” ⭐ 科学证据薄弱,属辅助体验,不可替代治疗

--------------------------------------------------------------------------------------------

所以,总结的总结就是:凡是没有科学验证与研究支持的疗法,基本上都属于伪科学。

当然,这不是我说的,是ChatGPT说的。
有人要辩,欢迎去找它辩,我只是个提问的人,负责下prompt罢了😌。

拿到这个结论时,老实说,我真的感到非常失望,
尤其是看到有些新手的同行,明明受过完整专业训练,却选择投入这些尚未被证实的“疗愈仪器”或“个性化音频治疗”。

我只想说,回头是岸吧。

其实,你只需要好好运用你在硕士课程里所学的、那些有研究数据支持的Evidence-Based Treatment,就足以造福很多人。

拍影片、做内容,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我完全认同;

但如果你在推广的,是尚未经过科学验证的“疗愈产品”,那就已经踩线,严重违背了专业伦理。

同时,我也想借此呼吁大家,当接触这类心理服务或疗法时,务必保持谨慎。

除了要确认提供者的专业背景,更要看清楚他们所提供的“疗法”背后,是否有真正的研究与数据支撑。

如果你不确定?那你其实可以问问ChatGPT。
虽然它有时候讲话有点讨好、有点怕得罪人,但只要你问得中立、客观,它通常会给你相当清晰、理性的回答。

如果你自己或身边的亲友,有接触到类似“听音辨创伤”、“定制频率疗愈”这样的服务,欢迎互相提醒、互相小心,虽然这类产品通常不会造成什么直接身体伤害,但说到底,那都是大家的辛苦钱。

当然,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还是想继续体验这些服务,我也不会阻止你啦。
毕竟是你的钱,只要你知道风险,并在可控范围内使用,那也无可厚非。

最后,愿每个人都能在理性中追求疗愈,在科学中寻找安心。🌿

14/07/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CP1-214)

当我们在评估一个人智力是否有障碍,我们必须透过评估工具,而非单纯只是透过观察。评估工具是经过很多反复研究而得出来的数据,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准确。
11/07/2025

当我们在评估一个人智力是否有障碍,我们必须透过评估工具,而非单纯只是透过观察。评估工具是经过很多反复研究而得出来的数据,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准确。

很多人不知道临床心理师是做什么的。其实我们其中一个招牌,是为小孩和大人提供智力评估(Intelligence test)。就是你很常听到谁谁谁的智力是140。那个号码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常就是从临床心理师透过评估工具(WISC-V, WAIS)所得来的。

🧘‍♀️「不要再叫我深呼吸了,我觉得完全没用!」很多来咨询的个案都会这么说,甚至会说 Chatgpt 已经教过他们了。他们也不希望花咨询的钱,学习的只是腹式呼吸的技巧。加上,他们也会觉得腹式呼吸,不太有用,也会越做越烦躁。我承认,当初我刚毕...
09/07/2025

🧘‍♀️「不要再叫我深呼吸了,我觉得完全没用!」

很多来咨询的个案都会这么说,
甚至会说 Chatgpt 已经教过他们了。

他们也不希望花咨询的钱,
学习的只是腹式呼吸的技巧。

加上,他们也会觉得腹式呼吸,
不太有用,也会越做越烦躁。

我承认,
当初我刚毕业做心理师的时候,
当遇到焦虑的个案,
我都会积极地教他们腹式呼吸。

但是,透过个案的回馈,
我发现我看似努力地教他们,
但是其实没有花足够时间了解他们。

就算诊断都是一样的,
但是每一个人的特质,
焦虑背后的原因都不一样,
因此心理咨询都需要「量身定做」。

这是心理师需要小心的捷径,
要不然,我们只会盲目地拿着锥子,
把个案都一视同仁,都看成是钉子了。

说到这里,还是想要分享一下,
为什么教科书或研究都推崇的腹式呼吸,
对个案来说无效,甚至反效果呢?

✅ 盲点一:期待太高
很多人希望腹式呼吸像止痛药,一做就见效。但,其实腹式呼吸更像是一种调节神经系统的训练,它不是“马上让你不焦虑”,而是“让你慢慢回到稳定”。启动副交感神经、降低心率、安抚大脑的压力系统,至少需要几分钟以上的持续练习,才可能见效。

如果你只是呼吸个三两下、心里却在想“怎么还不冷静下来?”,那么这个练习对你来说没有用,也是正常的。

✅ 盲点二:你做的不是腹式呼吸,而是“肩膀呼吸”
很多人做深呼吸时,胸口大幅起,肩膀上提,吸气呼气也会很短。这种“肺部呼吸”会让身体误以为你在面对危险,反而会让你越呼越焦虑。

腹式呼吸时候,吸气时一般是肚子鼓起,吐气时肚子慢慢收缩。躺着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做,也能帮助入眠。但是腹式呼吸更关键的是,呼吸和吸气的节奏和市场。你可以试着把手放在肚子上,闭上眼睛慢慢练习,
让身体习惯一种更深、更缓的呼吸节奏。

✅ 盲点三:你太焦虑,身体根本听不进去
当你处于极度紧张、慌张、情绪爆炸的时候,你的大脑正处在“战斗或逃跑”的模式,这时副交感神经是关机状态,你再怎么呼吸,身体都听不进去。

这时候,与其勉强自己深呼吸,更有效的方法是先离开压力现场,让自己走动起来,先把注意力移动到自己喝的感官,喝杯温水、走一走、听音乐,等身体安定下来,再来做腹式呼吸,效果会更好。

呼吸方法不是神奇魔法,也不是心理治疗的全部。它是一个稳定自己的起点,当你能稳定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就能一起看见情绪背后的故事。心理治疗的路,才刚刚开始。

🌱如果你正在练习腹式呼吸,
你觉得对你来说有效吗?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你曾经试过什么让你慢慢冷静下来的方法?
也可以 tag 一个你想一起练习呼吸放松的朋友 ❤️


#60秒心理学
#大人的心理学

08/07/2025

对我而言,AI 是这个时代的礼物,如果我们善用它的话。😁

你说你在 self-care,但你确定那真的是在照顾自己吗?最近很常听到一句话:“我最近要 self-care 一下啦。”结果是什么呢?可能是疯狂网购、追剧到半夜、吃爆炸鸡和奶茶。。。你获得了短暂的舒缓和快乐。但你有没有发现,做完这些之后,...
08/07/2025

你说你在 self-care,但你确定那真的是在照顾自己吗?

最近很常听到一句话:“我最近要 self-care 一下啦。”

结果是什么呢?

可能是疯狂网购、追剧到半夜、吃爆炸鸡和奶茶。。。你获得了短暂的舒缓和快乐。但你有没有发现,做完这些之后,心还是感到空虚,很累,甚至很愧疚呢?

这可能不是 self-care,
而是 self-indulgence(自我放纵);

我们以为自己在爱自己,
其实只是用“放松”的包装,
来逃避真正的“照顾自己”。

让我们来聊聊 self-care 最常被误解的三个盲点:

❶ Self-care ≠ 让我感觉好,而是让我“活得好”

很多人把 self-care 等同于“让我感觉舒服”。
但真正的 self-care,不一定舒服,
甚至过程是有点痛苦的。

它可能是拒绝一个去和朋友唱K的邀约;

它可能是是勉强自己早睡早起,
即使你只想躺平一整天;

它也可能是找朋友单独相处,
分享内心 “我撑不住了”的心情。

真正的 self-care,
是长期帮助你变得稳定、健康、活得下去,
而不只是“让我今天开心一下”。

❷ Self-care 不是奖励,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常说:“这周太累了,我 deserve 一点 self-care!”

但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问题:
我们是不是只有在快要崩溃的时候,
才允许自己休息?

Self-care 不应该是一种“奖励机制”,
它应该是你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刷牙、吃饭、睡觉一样基本。
越稳定、越日常的照顾,你才能走得更远。

❸ 真正的 self-care,是靠近自己,不是逃避自己

Self-care 有一个关键问题是:
你是在放松,还是在逃避?

你是在滑手机追剧,还是在逃避那份焦虑与不安?

如果你连问自己“我怎么了” 这个机会都没有的话,那这些“放松方式” 可能不是 self-care,而是一层柔软的保护壳,让你暂时忘了问题还在。

真正的 self-care,
是温柔地靠近自己的情绪,
承认自己的脆弱、疲惫和需要,
然后一点一点,把自己照顾好。

恭喜你又读完了 MY心理学的一篇文章。
如果你也曾在“自我照顾”中感到迷失,
欢迎你留言分享你的体会,
也记得 tag 那个需要被温柔提醒的朋友 ❤️


#60秒心理学
#大人的心理学

Address

Kepong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Saturday 09:00 - 18:00
Sun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60113344527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MY 心理学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MY 心理学:

Share

我们的故事

MY Psychology (中文版:MY 心理学)在2014年由一班心理学学生成立的马来西亚心理学学平台。MY Psychology 提倡人人都可学心理学,在初期以英文为主,透过写心理学科普文章,拍短片和编画漫画等来让大众轻松有趣学习心理学。

如今,MY心理学正在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

心理治疗是为了帮助个案面对个人生活和情绪上的困扰包括面对日常生活的难题,创伤带来的影响,亲人离世和特定的心理疾病如忧郁症和焦虑症。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个案在面对问题中能更加了解自己和拥有一个自在和满意的生活。

在初始阶段,治疗师会先评估个案所面对的困难,症状和行为,以了解这些困扰对其生活功能造成的影响。心理治疗的进展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问题的种类和个案是否愿意积极参与治疗以及在治疗过程中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