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8/2025
六经 → 实际上指的是六个病位、六种病性与传变规律,不是单纯的解剖意义上的经脉。(六经辨证)
1. 太阳病(在表)
• 证候特点: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
• 主症:表证 → 邪在肌表、卫阳受遏
• 治法:解表(辛温/辛凉),如麻黄汤、桂枝汤
2. 阳明病(在里,实热)
• 证候特点:大热、大汗、大渴、大脉洪大
• 主症:里热炽盛 → 胃肠实热
• 分型:
• 阳明经证(壮热、汗多、渴、脉洪大)
• 阳明腑证(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舌苔黄燥)
• 治法:清热、通腑(白虎汤、大承气汤)
3. 少阳病(半表半里)
• 证候特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
• 主症:邪在少阳枢机,表里之间
• 治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4. 太阴病(里虚寒)
• 证候特点:腹满而吐、食不下、腹痛、泄泻、脉缓弱
• 主症:脾阳虚衰 → 运化无力
• 治法:温中健脾(理中汤)
5. 少阴病(里虚衰败)
• 证候特点:脉微细、欲寐
• 可分:
• 少阴寒化(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舌淡,脉沉细)→ 回阳救逆(四逆汤)
• 少阴热化(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脉细数)→ 滋阴降火(黄连阿胶汤)
6. 厥阴病(病势错杂、阴阳离绝)
• 证候特点:上热下寒,气机升降紊乱,手足厥冷,饥而不欲食,或吐蛔,或下利清稀
• 主症:阴阳错杂、寒热并见
• 治法:扶正祛邪、寒热并调(乌梅丸)
六经=太阳 → 阳明/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 可顺传、也可逆传,甚至可以越经传变。
• 体现了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进程。
提供参考中医参考,非医者莫勿用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