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9/2025
#旋前圓肌症候群
前臂疼痛難忍,拇指麻木感越來越嚴重,握力也越來越弱。”
一名45歲、慣用右手的女性行政助理,因右前臂進行性不適6個月就診。她描述疼痛為前臂近端掌側(前部)的深部酸痛感,反覆進行旋前和旋後運動(例如,使用螺絲起子、從重鍋中倒水)會加劇疼痛。她也自訴拇指、食指和中指出現麻木和感覺異常(刺痛)。
最近,她發現自己在完成一些需要精細運動技能的任務時出現了顯著困難,例如扣襯衫紐扣和寫字。由於握力下降,她曾多次掉落咖啡杯。她否認頸部疼痛、近期外傷或對側手部類似症狀。
風險因素:
重複性內旋/外旋:她的工作涉及大量資料輸入和頻繁歸檔厚重的裝訂手冊,這需要強大的內旋運動。
解剖變異:(理論上的,但一種常見的 RF)淺屈肌的潛在纖維帶或緊密的腱弓。
肌肉肥大:由於重複使用,旋前圓肌本身可能會肥大。
身體檢查:
檢查: 與左手相比,右手的魚際隆起有輕微但明顯的萎縮。
觸診:前臂近端旋前圓肌肌腹深部觸診有壓痛。腕掌側橫紋處(腕管上方)無壓痛。
鑒別:PTS 與 CTS - 萎縮、麻木和關鍵區別因素
本案例展現了旋前圓肌症候群 (PTS) 的典型表現,並凸顯了其與更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 (CTS) 的關鍵差異。兩者之所以容易混淆,是因為兩者都涉及正中神經受壓,但受壓部位不同。
1. 關鍵的解剖學差異:
CTS:腕部僵硬的腕管內發生壓迫
PTS:壓迫發生在前臂近端,通常位於旋前圓肌或淺屈指肌纖維弓下。
2. 疼痛的性質和刺激動作:
旋前圓肌症候群 (PTS) 疼痛:疼痛,局部位於前臂近端,並因反覆旋前/旋後而加劇。旋前肌壓縮試驗等激發試驗呈陽性,而腕部 Phalen 試驗和 Tinel 試驗呈陰性。
3. 運動參與:
CTS:僅影響手腕遠端的肌肉(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短屈肌淺部)。
旋前圓肌症候群 (PTS):也可能影響旋前圓肌(儘管無力可能被旋前方肌掩蓋)、橈側腕屈肌、淺指屈肌,以及受前骨間神經支配的肌肉(拇長屈肌、食指/中指深指屈肌、旋前方肌)。
#治療
1, 疼痛管理
活動調整與休息:避免重複內旋、抓握和手肘屈曲;工作場所人體工學。
夾板:長臂夾板(肘部 90°,前臂中立),尤其是在夜間或在加重任務期間。
2, 物理/職能治療:
方式:超音波、離子電滲透療法、軟組織動員。
伸展:旋前圓肌和前臂屈肌。
加強:疼痛消退後,肩膀/肩胛骨穩定器。
3, #中醫針灸治療
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 中醫認為,旋前圓肌症候群是因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所致。針灸可以刺激相關穴位,如手三里、曲池、合谷等,從而疏通經絡,促進局部氣血循環,減輕肌肉和神經的壓力。
放鬆肌肉,緩解痙攣: 針刺旋前圓肌及其周圍的阿是穴(痛點),可以使緊張的肌肉得到放鬆,減輕對正中神經的壓迫。這有助於緩解疼痛和麻木感。
消炎止痛,調節神經功能: 灸法(如艾灸)和電針可以產生溫熱效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並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此外,針灸還能調節神經功能,幫助受損的神經恢復正常傳導功能。
4, 藥物治療
用於緩解疼痛/發炎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皮質類固醇注射(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