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圓 YI YUAN

一圓 YI YUAN 一圓是一家生命禮儀公司。

我們期許自己能夠為每位有緣人辦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有一次和 Alan 聊天時,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儀式不能成為束縛情感的工具,它的存在,是為了讓人更能去感受。」當下聽了只是輕輕點頭,心裡還沒浮現太多體會。沒想到那之後,很碰巧地,一位朋友傳訊息問我一些關於喪禮儀式的事,那一刻,我突然...
15/08/2025

有一次和 Alan 聊天時,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
「儀式不能成為束縛情感的工具,它的存在,是為了讓人更能去感受。」

當下聽了只是輕輕點頭,心裡還沒浮現太多體會。
沒想到那之後,很碰巧地,一位朋友傳訊息問我一些關於喪禮儀式的事,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這句話。

她的親戚剛過世,由幾位年輕人負責處理身後事,大家都是第一次經歷。她說,請來的師父提出不少要求,語氣也嚴厲,讓人聽了感到不安,甚至動搖信任。她想問我,這些儀式真的都「非做不可」嗎?

比如長輩真的不能折金紙?一定要折 108 朵蓮花?
甚至師父提到一些關於死後受苦的說法,讓她難以接受,心裡更添悲傷。

我沒有立場評論其他師父的做法,也明白各地的文化習俗都不盡相同。
我能分享的,只是這些習俗最初的用意。

像“白髮人不送黑髮人”這句話,看似迷信,但其實從前只是出於體諒。長輩年紀大了,怕他們因為悲痛過度,身體吃不消,也怕睹物思人,情緒難收拾。久而久之,這種體諒被誤解成“長輩不能送”、“會倒霉”、“不好”這些說法。

其實,沒那麼嚴重。這些動作,原本只是為了照顧傷心的人。

儀式本身的存在,是因為「在乎」。
因為在乎,所以希望用某個形式去哭、去表達、去紀念、去釋放。也因為在乎,才會有人希望你別太靠近、別太難過。但它不該讓你失去向摯愛告別的機會。不該因為一個“禁忌”,讓你在摯愛人生的最後一程缺席,留下遺憾。

這天,我把 Alan 那句話重新寫進心裡。儀式本質從來不是規矩,不是枷鎖,不是用來限制你的情感;而是一種邀請、一種連結,一種為了讓你勇敢去感受、去告別的形式。

儀式,應該盛放愛,而不是築起牆。愛,才是所有儀式的根。

《不是禁忌,是在乎》—— Angel

更多一圓故事 FOLLOW US:
Website : www.yiyuan.com.my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yiyuanlifecare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殯儀服務
#客制化告別

 #報名額滿 #感謝大家對一圓的厚愛 #請繼續關注我們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私訊小編,說很想參加但總是對不上時間。這次小編終於硬硬要求老闆提前空出檔期,一次開放兩個時間,只為了讓更多人能提前安排參與到我們的工作坊! )抹淚《好好告別》是一個能夠...
02/08/2025

#報名額滿
#感謝大家對一圓的厚愛
#請繼續關注我們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私訊小編,說很想參加但總是對不上時間。這次小編終於硬硬要求老闆提前空出檔期,一次開放兩個時間,只為了讓更多人能提前安排參與到我們的工作坊! )抹淚

《好好告別》是一個能夠安心談論「生死議題」的平台。無論你對死亡或喪禮充滿好奇、困惑,還是只是想多了解一些,那這個工作坊也許能幫你解開心中的疑問。

希望能在第25或第26場見到你,我們不見不散!

#工作坊內容
🔸 殯儀導覽
🔸 職涯分享
🔸 禮體淨身
🔸 試躺棺木
🔸 生命回顧
🔸 告別練習

▎ #好好告別工作坊 ▎
日 期:23/08/2025或20/09/2025(星期六)
時 間:9am - 1pm
地 點: 一圓 Yì Yuán @ https://goo.gl/maps/7PtGBS53xFsHJ3tj6
名 額:每場限20人
費 用:每人RM180
對 象:年滿18歲或以上的群眾

*現場有簡單的茶點招待

《我在殯葬業的第一個擁抱》妹妹每一天都會哭。最愛的媽媽不在了。但她還是會一直跟媽媽説話,還是記得媽媽的喜好,還是很照顧和關心媽媽。治喪第一晚回家前,妹妹突然問:「這裡不可以過夜嗎?」當下的第一反應就是:「嗯對,這裡不可以過夜,11點大家都得...
31/07/2025

《我在殯葬業的第一個擁抱》

妹妹每一天都會哭。最愛的媽媽不在了。
但她還是會一直跟媽媽説話,還是記得媽媽的喜好,還是很照顧和關心媽媽。

治喪第一晚回家前,妹妹突然問:「這裡不可以過夜嗎?」當下的第一反應就是:「嗯對,這裡不可以過夜,11點大家都得離開了。」

妹妹聽後有些失望,有一剎那我感覺到她欲言又止,但又默默地走到棺木旁跟媽媽説:「媽媽,我先回去啦,今天你先一個人哦。明天再來看你。」

回家路上,那個失落的小眼神就一直出現在腦海裡。也是這樣,我想起了我的抱抱(俗稱臭臭)。以前和姐姐聊過,如果我們其中一方去世了,就把對方的抱抱放進棺木裡。

那現在是不是也可以讓妹妹帶個毛絨公仔陪媽媽?

考慮到阿姨的年紀應該也不會有屬於自己的抱抱,也考慮到帶毛絨公仔陪阿姨這個舉動會不會很幼稚。但也想起之前一兩次“想過”但沒去做的唸頭,後來都覺得可惜。

於是我還是把這個想法提議給了妹妹。妹妹回復的第一句話就是「誒~謝謝你這封信息」,當下真的慶幸自己這次不再只是“想過”。

第二天,妹妹有些害羞地説她把熊熊帶來了。晚上她問可以放在哪裡,我提議放在棺木旁的椅子上,也提議了放在棺木上,但感覺得出妹妹都沒有很滿意。

直到我問:「還是你想放進棺木裡?」她才有些不好意思地問:「可以嗎?」她覺得要打開棺木蓋會麻煩到我們。

最後當然是放了進去,畢竟隔着玻璃或木板的陪伴,感覺都差些。這一晚,媽媽不再是一個人了,妹妹應該會比較放心吧。

-

媽媽離世的同一天,妹妹的外甥女出生了。

當我知道時,第一個跳出的想法就是:啊...那媽媽不就沒得看到小孫女一面了。於是就跟Alan提議,要不把baby的照片燒給媽媽看?然後就被吐槽了一下,畢竟這舉動在民俗上還是比較忌諱的。

後來大夥兒想到了不如替媽媽蓋張手印,等姐姐坐完月子後,再蓋上姐姐和小孫女的,這樣小孫女長大後,就可以留作紀念了。

第二天Ebby開棺木蓋幫忙媽媽補妝時,妹妹很認真地在旁邊看着,也依舊會跟媽媽説説話。也是這瞬間讓我覺得,除了外甥女,妹妹更需要這個手印作紀念。於是便跟Angel説:「待會兒我們印兩個吧。」

一開始,是由Angel替媽媽的手掌塗上水彩的,但印了兩張,效果出來都淡淡的。妹妹便説:「我想試一試。」

妹妹邊塗邊告訴媽媽,她在教書時,也像這樣幫小朋友們塗過,但這還是第一次和媽媽一起印手印呢。

最後,妹妹替媽媽留下了兩個深刻的掌紋,我相信這過程也讓妹妹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回憶。

-

出殯當天,瞻仰遺容時,妹妹問起:「等下就會封棺嗎?」我説:「親戚朋友瞻仰完,會保留最後的時間給你,然後就會封棺哦。」
雖然前一天已經提過流程,但真的到了這一刻,妹妹還是捨不得了。

她強忍着淚水跟親戚朋友們謝禮,直到大家都陸續回到座位,她才哭着走到棺木旁。妹妹不捨地趴在棺木上望著媽媽,同時大哭地喊着「要封了,要封了!」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靠近別人的悲傷,也染紅了我的眼眶。當下真的好擔心她承受不住。

我試着走去她身邊搭搭她的肩,拍拍她的背,同時還企圖用眼神向同事們求助,因爲我害怕自己沒辦法承接她的傷心和難受。然而卻沒人要回應我,老實説,我心裡是慌得一匹的。

等她微乎其微地緩了一點,我主動給了妹妹我在一圓的第一個擁抱。因爲那時候,除了陪着她,讓她知道她不是一個人,我無力得再也幫不到她什麼。我甚至很弱地跟她説「沒事的,沒事的」,這種時候到底誰會沒事。

移柩出殯前,我交代妹妹「等下謝步後你上棺車陪媽媽哦~」,妹妹想也沒想就篤定地説「好。」

到了火化場,妹妹完成了登記手續後,就問「媽媽在哪裡?」。可以感受到她的焦灼,也感受到她陪媽媽的時間在快速地倒計數。

一進入火化場放棺木的地方,妹妹不捨的淚水再次一湧而出。不管是師父誦經前她沉重的步伐,又或者是棺木送入火化時的歇斯底裡,都控訴着她的不捨。

她放聲地大哭,捶打自己,我依舊不知如何安慰她。但比起早上的無力,這次我更希望自己可以接住她,讓她知道我會在,她可以放心地哭。

於是,我試着抱住了她。之後也一直握著她的手,陪著她完成剩下的儀式。

待她稍微冷靜下來了,我帶著她把孝服換下。也在離開前,我們再次給彼此一個擁抱,她輕輕地跟我説了好幾聲謝謝你。現在回想,我也謝謝你讓我感覺自己被需要。

後來想想,妹妹的爸爸早在幾年前去世了,姐姐雖然還是很愛她,但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我猜想:或許那些難過不捨,除了是最愛的媽媽不在了,會不會也包含着“家也不在了”的失落感。:(

-

再後來和同事聊起,我説了這樣的話:因爲自己是會對不熟悉的人給的關心/親密接觸而感到不自在的人,所以下意識會覺得別人也一樣。但如果某個人向我丟了那顆球,我會儘可能接住。

而妹妹給我的感覺就是,她需要我,或者説她相信我。那種每次她不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時都望向我,還有她願意讓我握着她的手以及接受我擁抱的瞬間,都讓我覺得自己成了可以依靠的人,嗚嗚嗚。

文:月盈
圖:Vincent & 勇豐

*本文內容以獲得家人同意後公開分享*

更多一圓故事 FOLLOW US:
Website : www.yiyuan.com.my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yiyuanlifecare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殯儀服務
#客製化告別

-

今天是 Alan 的生日。但說實話,這五年來的 7 月 25 日,我們從來沒在慶祝。不是忘了,而是每一年這天,我們都有案子。他從來沒有說過什麼,但我們都知道,這一天對他來說也很特別。只是,面對有案子的日子,他總是選擇把責任放在前面,先顧好現...
25/07/2025

今天是 Alan 的生日。

但說實話,這五年來的 7 月 25 日,我們從來沒在慶祝。
不是忘了,而是每一年這天,我們都有案子。

他從來沒有說過什麼,但我們都知道,這一天對他來說也很特別。只是,面對有案子的日子,他總是選擇把責任放在前面,先顧好現場,其他的,再說。

Alan 是一圓的大力士,也是我們的萬事通、排兵布陣的指揮官。

每一場告別背後的運作流程,是他安排出來的。
誰負責什麼、什麼時候要到哪裡、什麼東西該先上車——他腦中像有一張移動的地圖,能快速配對人力、物資與現場需求。

但他從不是那種只會用手指來「指派」工作的人。
最重的、最難的、最麻煩的,他總是自己先上。
我說讓他們做吧,他總是回應我說:「哎呀,可以做就做咯。」
說白了,他的安排工作邏輯應該就是我先做最難的,剩下的交給你們。

而且他會做的事,遠比大家想像得多。

場地突發跳電,他默默換掉燒壞的插頭。
親友送來的花束掉地上爛了,家屬心疼,他DIY出一盆新花。
卡車看起來裝不下,他淡淡地說:「再放一副棺木都沒問題啦。」
然後像玩Tetris一樣,把所有物品完美排列塞好。

我們有時笑說他是「人形工具箱」,
不只是因為他手上總是有解法,
而是他的腦、手、心都一直在動,可以剛可以柔。

他總是最後一個吃飯的人。
當大家餓得頭暈眼花,他還在現場走來走去。
雖然他是團隊裡最愛吃的人,一個人能吃下 5 公斤的蝦、對海鮮有著無法抵抗的熱情,
但在工作現場,他只需要一包 milo ice kaw kaw ikat tepi,就能繼續撐下去。

——

作為他的夥伴,我一直知道自己很幸運。
我們的性格很不一樣,但在看待工作的那份態度上,
他總是比我還堅定、還踏實。

五年來,我看著他把責任扛起來,把現場照顧好,讓每一場告別都順利、每一位同事都有方向。
這些他從不張揚,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受得到。

今天,是他的生日。
雖然一樣在工作,但我和團隊都想補一句:

Alan,生日快樂。

謝謝你總是先把最重的事情扛起來,
謝謝你讓我們每一場出發,都有人可以依靠。

我們欠你一頓海鮮大餐,欠你一個真正屬於你的生日。
改天補給你,好好吃一頓,這次不用急著收拾現場。

文:勇豐
圖:勇豐,Vincent

更多一圓故事 FOLLOW US:
WEBSITE : www.yiyuan.com.my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yiyuanlifecare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18/07/2025

《無語之中,有聲的教育》分享會圓滿落幕!

從策劃採訪到分享會順利舉行,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但正因為見證了無語良師與家屬所展現的無私與堅韌,我們更加堅定這項使命的意義與價值。

再次感謝馬大無語良師一路以來的支持與信任,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前來傾聽的你。

一圓期許在未來繼續記錄及傳遞更多動人的生命故事。

#馬大無語良師計畫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爸爸,記得回來找我們喔。」出殯的那個早上,⼥兒在卡⽚上寫下兩兄妹的⼿機號碼,放在爸爸的⼿裡, 輕聲對爸爸重複說著。—————這是⼥兒發給我的⼀段話 :爸爸是和我們⼀起相依了五⼗多年的⾄親,他已年⽼終究會離開,⽽他的離開是他最後留給我的寶貴...
15/07/2025

「爸爸,記得回來找我們喔。」

出殯的那個早上,⼥兒在卡⽚上寫下兩兄妹的⼿機號碼,放在爸爸的⼿裡, 輕聲對爸爸重複說著。

—————

這是⼥兒發給我的⼀段話 :

爸爸是和我們⼀起相依了五⼗多年的⾄親,他已年⽼終究會離開,⽽他的離開是他最後留給我的寶貴回憶。

所以從爸爸的情況每況愈下時,我已開始在想要怎樣接受他的離開,要怎樣經歷那個告別過程,因為我只有⼀次機會,我要好好把握它。

有準備是⼀回事,當⾯對沒有了呼吸的爸爸,我是否能接受⼜是另外⼀回事。過去幾個⽉爸爸⼤部分時間都在睡覺,這次我們也當他只是睡着了⽽已,只是身體不再有溫度。

——————

在接到⼥兒來電,講解基本的流程後,我們約好在家裡⾒⾯,接送爸爸的⼤體回來進⾏護理。

在爸爸被送上接體⾞後,⼥兒依依不捨地叮嚀著 : 「爸爸,你要放⼼喔。」

接體⾞離開時,還不忘向著爸爸招⼿,⼝唸著 : 「拜拜爸爸,明天再來看你喔。」

這畫⾯讓我想起⼩時候,⽗⺟送我們去上學,都會這樣叮嚀著我們。等到某⼀天,我們也要向他們說出再⾒。

在了解家庭背景後,我問:接下來孩⼦們都去殯儀館的話,媽媽是否有⼈照顧,或是媽媽會跟隨著去嗎?

孩⼦們看了看媽媽,問媽媽: 「媽,你要⼀起去嗎?」

媽媽沒有回答,看著我們,臉上是在考慮著的樣⼦。

這時候⼥兒就跟我說 : 「她要去的啦,讓她跟我們⼀起吧。」

幾天的告別式流程,家⼈們並沒有太多的禁忌,⽐較多的是擔⼼媽媽的身體狀況,也擔⼼孩⼦們在進⾏宗教儀式時,媽媽會⽐較悶。

告別式的前兩天,孩⼦們⼀抵達殯儀館,就在靈堂前上⾹,⾛到靈柩旁跟爸爸說說話。

整個過程,媽媽都⼀直陪伴著。

有時候,在孩⼦們招待著親屬或是進⾏誦經儀式時,媽媽會獨⾃緩緩地⾛到先⽣身邊看看他,說說⼼裡的話。

在出殯當天,家⼈們很早就來看爸爸,他們坐在靈堂照片前,聽著爸爸最愛的歌曲,⼀家⼈一起回憶起過往的點滴。

兩兄妹扶著媽媽,在進⾏封棺前,再次和最親愛的先⽣和爸爸做告別。

⼥兒最後在爸爸⼿裡放了兄妹的聯繫號碼,細⼼地叮嚀著爸爸,要記得回來找他們。

在謝步儀式時,孩子們扶著步伐緩慢的媽媽,⼀步⼀步地陪爸爸⾛完最後⼀程。

在較舊的習俗裡,夫妻不能相送,除了⼀些禁忌和迷思,還會遇到親戚朋友擔⼼另⼀半的身體狀況出⾃「好⼼」的勸阻。

這時候,就是我們要反勸這些「好⼼⼈」的時候。但在這家⼈身上,沒有我出場的份,只有孩⼦們陪伴著媽媽送完她這⼀⽣摯愛的丈夫。

後來和⼥兒聊天時,說到要紀錄⼀下爸爸告別式的⼀些故事。

⼥兒好奇地說 : 「爸爸的葬禮很普通簡單,⼈也不多,算是⽐較冷清的,怎麼會有故事可以寫呢?」

在爸爸的告別式上,沒有華麗的佈置,也沒有很多親屬到場,我卻能感受孩⼦們有溫度的關⼼陪伴,在現場⼯作的夥伴們都能感受到家⼈那份單純的愛,對媽媽亦是如此。

⽕化隔天,我帶著家⼈們去到港⼝乘船前往海上撒⻣灰。

說真的,在⽕化場領⻣灰前,我看到媽媽也⼀同前來,想到待會要上船撒骨灰,我不免為她擔⼼,畢竟上下船對年⽼的媽媽來說真的有點困難。

孩⼦們就跟我說 : 「放⼼,我們會照顧好媽媽的。」

我將研磨後的⻣灰,鋪上花瓣,讓家⼈⼀點點撒⼊⼤海。

孩⼦們流著淚⽔,⼀⼿⼀⼿慢慢地將⻣灰撒⼊海中,⼝中還⼀直和爸爸說著話。

儀式的最後,家⼈們拿著⼀束花,向著爸爸送上祝福。在船隻駛回港⼝的⽅向時,⼥兒全程看著爸爸的⽅向,⼀邊擦著淚⽔,⼀邊招⼿,⼼裡渴望著爸爸回來找他們。

後來在拜回魂的時候,⼥兒說到爸爸其實不會⽤智能⼿機,還說那天留電話號碼時忘了寫上家裡地址,擔⼼爸爸找不到回來。

在我看來,爸爸從未真正離開,他只是換了⼀個⽅式,永遠存於孩⼦們的⼼裡。

之後的⽇⼦,孩⼦們將爸爸的遺照裝框後擺放在客廳,每天出⾨和回家都可以看到爸爸的樣⼦,向他招招⼿。

孩⼦們說 :「我們繼續和他⽤另⼀種⽅式⽣活在這個家裡。」

禮儀⼈員被問很多的問題就是 : 「我們可以碰他嗎? 我能再摸摸他嗎?」

本來就是最親的家⼈,卻在發⽣死亡後,被割斷了某種關係似的,這樣有點說不通。

這課題包含了很多需要被挑戰的禁忌和迷思,我們都會⿎勵家⼈,跟隨⾃⼰的想法,好好地去告別。

整場告別式,⼀切都是那麼的⾃然,沒有特定的儀式,也沒有太多的禁忌迷思, 更多的是來⾃內⼼樸實深情的情感和告別。

我們⼀直相信著,沒有什麼是⼀定要做,或是不能做的,告別就是如此樸實⽽簡單。

文:Alan
圖:Alan

*本文内容以獲得家人同意后公開分享*

更多一圓故事 FOLLOW US:
WEBSITE : www.yiyuan.com.my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yiyuanlifecare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殯儀服務
#客製化告別

《為什麼我要拍無語良師》第一次接觸無語良師,是十年前在前東家工作的時候,那時我負責在火化場主持無語良師最後的火化儀式。我至今仍深刻記得,家屬在火化前,輕輕放下鮮花的畫面。他們有的只是低著頭,手指輕輕擦著眼角,卻怎麼都掩不住那份不捨;有的則放...
12/07/2025

《為什麼我要拍無語良師》

第一次接觸無語良師,是十年前在前東家工作的時候,那時我負責在火化場主持無語良師最後的火化儀式。

我至今仍深刻記得,家屬在火化前,輕輕放下鮮花的畫面。他們有的只是低著頭,手指輕輕擦著眼角,卻怎麼都掩不住那份不捨;有的則放聲哭喊,彷彿那壓抑已久的淚水終於有了出口。

那一刻我才懂,無語良師的偉大,不只是他們用身體留下最後的教誨,更在於那些明知道心會更痛,卻依然願意放手成全的家人,是他們讓愛能延續下去。

從那時起,這個議題就一直留在我心裡。

後來有一次和團隊討論新題材時,我提議:“我們來做一個無語良師的故事吧。”

Vincent在找資料時,翻到了皓恩的報導——一個17歲就罹患罕見癌症的男孩,最後決定把自己的身體捐出當大體老師。

讀完他的故事,我心裡當下就有了決定:這是我們必須訴說的故事,要讓更多人感受這個男孩生命的重量。

四月十三號,我們南下拜訪皓恩的家人。那天清晨六點多出發,回到吉隆坡時已經是深夜。

阿嬤把皓恩從小到大的故事,一點一點講給我們聽,她一直哭,好幾次都哭到講不下去。我很擔心自己是不是在戳她的傷口,所以每次開口都格外小心,而阿嬤則說了好多好多,彷彿希望能把孫子的故事好好留住,被更多人聽見。

阿嬤的情緒也很自然地感染了我們,團隊成員都默默跟著掉淚。那一刻,和這家人的距離,好像也拉近了一點點。

攝影師Kelvin後來說,他自己也是被阿嬤帶大的,所以那一幕讓他特別有感,忍不住一直想到自己的阿嬤。

回來三天後,就是皓恩大體的啟用儀式。那天,所有的醫生和醫學生手裡都拿著鮮花,圍繞著四位大體老師,家屬們則各自走到親人身旁,做最後一次告別。

阿嬤站在皓恩的身旁,說了好長一段話(影片裡有剪到一部分),現場的醫學生全都紅了眼眶。

那一刻,我覺得這個冰冷的空間突然有了溫度。原來真正的醫學教育,不只是教人怎麼治病,更是教人怎麼成為一個「人」。

我們用鏡頭默默記錄著無語良師工作坊,從啟用儀式、醫學教學,到入殮儀式和最後的出殯。

在我們的社會裡,醫生常被捧得高高在上。但當我看見醫學生們彎著腰,親手推送棺木的那一刻,那個動作就像是一種無聲的提醒:醫學的起點,永遠是對生命的敬畏。

在整個拍攝過程中,皓恩的故事也讓我一次次直面自己的恐懼。翻著他化療時的照片(我們後來沒有放進影片裡),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對死亡還是那麼害怕——怕來不及、怕遺憾、怕所愛的人傷心。

我相信皓恩當時一定比我還要害怕,但他沒有逃避。即使病到很瘦很虛弱,他還是能微笑,還在想著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多留下一點什麼。

這好像也給了我那麼一點勇氣,提醒自己:總有一天,我也得坦然走到那裡。

其實這支影片的第一版只有 8 分鐘,因為我們擔心太長了,沒人願意看下去。但後來團隊討論後還是決定:重要的故事,就該留給它足夠的時間。最後我們保留了 17 分鐘——不是為了流量,而是為了對得起這個故事。

很感恩最後有這麼多人願意花時間看完,也留了好多長長的留言和回饋。很多人對影片產生了共鳴,而我想那已經不只是要不要成為無語良師的問題了。

我們拍的也從來不只是皓恩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想提醒大家:該怎麼好好活著,怎麼面對離別,怎麼把愛留下來。

無語良師行政中心的主任 Mr Sia 曾問我:「你為什麼要做這個影片?不是跟你的行業有衝突嗎?越多人選擇無語良師,你不是生意會更少?」

但我的想法其實很單純。十年前,我自己就曾經被無語良師這個計畫感動過,所以一直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讓大家知道對待遺體還有不同的方式。

我真心覺得,不是每件事都一定要跟利益掛勾。(這樣講好像有點帥 XD)

當然我後來也認真想過這個問題,才發現其實無語良師和一圓的核心理念很像:不只是把遺體當作遺體,而是認真去了解每一位大體老師背後的生平、家人和故事。即使醫學生要解剖、學習,他們依然用尊重去對待這個人和他的一生。

一圓也是如此。我始終相信,這些看似冰冷的遺體,其實都是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愛的人。喪禮不應該只是走一個流程,而應該是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如果你也覺得這部影片有一點打動到你,希望你願意幫我們轉發出去,讓更多人有機會一起看見這份故事。

youtube: https://youtu.be/XQxW9TtuZnE?si=MxKsRaKvaMh6jpuT

fb: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E7ND7UZDA/

文: 勇豐
圖: John & Vincent

更多資訊:
🔍 Facebook| Mentor Program by Universiti Malaya 馬大無語良師計劃
🌐 馬大無語良師官方網站|www.silentmentor.org
🌐 一圓官方網站|www.yiyuan.com.my

#馬大無語良師計劃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11/07/2025

這個名字,你一定要認識——陳皓恩。

17歲那年,皓恩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癌症。在艱辛的抗癌路上,他偶然接觸到「無語良師」計畫,並毫不猶豫地簽署同意書,决定将自己的身体献给医学事业,让医学生们能在真实人体上学习临床技术。

「既然生命无法延长,那就让它更有意义。」

一圓團隊特地南下採訪了皓恩的爺爺、奶奶和父親,從家人的視角,拼湊出更完整的皓恩。這個過程中,身為禮儀人員的我們,也深刻體會到思念所承載的重量。隨後我們參與了馬大醫學院的工作坊,與醫學生對話,切身感受「無語良師」計畫背後的深遠意義與使命。

誠摯邀請您花16分鐘,認識這位馬來西亞最年輕的無語良師。

當我們終須面對生命的終章,是選擇沉默地謝幕?還是讓自己的存在,成為他人延續希望的種子?皓恩用最溫柔的勇敢,給了我們最深刻的啟示——

真正的永恆,始於無私的饋贈。

更多資訊:
🔍 Facebook| Mentor Program by Universiti Malaya 馬大無語良師計劃
🌐 馬大無語良師官方網站|www.silentmentor.org
🌐 一圓官方網站|www.yiyuan.com.my

Producer: Yi Yuan Life Care 一圓
Director: Kelvin Khoo, Yi Yuan Life Care 一圓
Cinematographer: Kelvin Khoo, Jun Teng, Shan Fang
Editor: Shan Fang, Jun Teng
Colourist: JK
Special Thanks: 馬大無語良師, 慈濟大學, 馬來亞大學

#馬大無語良師計劃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10/07/2025

封面的照片裡,他很瘦,卻笑得像陽光一樣。
即使癌症奪走了他的健康,也沒能奪走他心裡的溫暖。
這頓飯,是他堅持要請阿嬤吃的,哪怕身體已經虛弱得坐不穩。

癌症一點點吞噬了這個練武少年的身體,無數次化療也換不回健康,人生對他太殘酷,他一度懷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可他沒有放棄。
他說,活著一天,就要好好陪家人;走了,也要繼續幫助別人。

於是,他簽下無語良師,把自己留給醫學生。

20歲,他離開了,而他的身體成為一堂無聲卻深刻的課。

他的名字叫陳皓恩,至今仍是馬來西亞最年輕的無語良師。

死亡,未必只是結束。

他用短短20年,留給世界最深的一課。

明天,7月11號,和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故事,見證這位抗癌少年的最後溫暖與勇氣。

#馬大無語良師計畫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報名額滿 #謝謝大家對一圓的厚愛 #請繼續關注我們第24場《好好告別》工作坊現已開放報名。不久前,一位學員分享了她的心聲。她說,自己最羨慕的,是還能有時間陪伴生病親人、在死亡來臨之際好好說再見的人。對她來說,相比起親人猝然離世所帶來的錯...
04/07/2025

#報名額滿
#謝謝大家對一圓的厚愛
#請繼續關注我們

第24場《好好告別》工作坊現已開放報名。

不久前,一位學員分享了她的心聲。
她說,自己最羨慕的,是還能有時間陪伴生病親人、
在死亡來臨之際好好說再見的人。

對她來說,相比起親人猝然離世所帶來的錯愕茫然,
可以慢慢說再見,是一種難得,也是一種幸運。

走入第24場,我們繼續借由彼此的故事,
一起學習死亡教會我們的事,
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都能更溫柔地放手,
也不再為錯過而留下遺憾。

#工作坊內容
🔸 殯儀導覽
🔸 職涯分享
🔸 禮體淨身
🔸 試躺棺木
🔸 生命回顧
🔸 告別練習

▎ #好好告別工作坊 ▎
日 期:19/07/2025(星期六)
時 間:9am - 1pm
地 點: 一圓 Yì Yuán @ https://goo.gl/maps/7PtGBS53xFsHJ3tj6
名 額:每場限20人
費 用:每人RM180
對 象:年滿18歲或以上的群眾

*現場有簡單的茶點招待

⚠️溫馨提醒:
此次工作坊將進行拍攝,拍攝團隊会盡量不干擾學員體驗,照片和影像將用於其中一位參與者(內容創作者)推廣生死教育的個人作品。如您對入鏡有所顧慮,可在報名表格中勾選。

《一碟一碟的飯菜裡,藏著我對媽媽的告別練習》在一場喪禮中,我們要搭建靈堂,擺放桌椅,設置茶水區……等到布置妥當,來賓陸續前來弔唁時,便開始忙著接待與引導。而我最喜歡的時刻,就是幫我們的“貴賓”擺盤,那是整場儀式中最安靜、也最讓我能夠專心投入...
03/07/2025

《一碟一碟的飯菜裡,藏著我對媽媽的告別練習》

在一場喪禮中,我們要搭建靈堂,擺放桌椅,設置茶水區……等到布置妥當,來賓陸續前來弔唁時,便開始忙著接待與引導。而我最喜歡的時刻,就是幫我們的“貴賓”擺盤,那是整場儀式中最安靜、也最讓我能夠專心投入的時候。我喜歡把食物擺得賞心悅目又可口,感覺也讓那一桌飯菜看起來像在等誰回來吃。

他吃不吃得到這些飯菜呢?沒有人說得準。但每次問起他平常喜歡吃什麼,家人總會停下來想一想,然後慢慢說出某道菜、某種小習慣。他們好像在回想,感覺也像是在和自己的思念對話。

或許,就是從那一瞬間開始,他們已經悄悄踏進了那段告別的旅程。

那天一早,像往常一樣來到現場,忙完手上的工作,我走向棺木,見她安靜地躺著,短短的頭髮帶點自然的捲,臉上是一種安穩的寧靜。我一開始沒多想,但愈看愈覺得,這份神情,隱隱讓我想到我的媽媽。年紀相仿,體型相近,而她們也一樣,只有一個女兒。

那幾天,女兒總是站在不遠處,看著我們進進出出、忙前忙後。她話不多,大部分時候只是靜靜看著,卻讓人感覺她很努力地在撐住這一切。我總是忍不住多看她一眼。不是因為她沒有哭喊,而是因為那種平靜裡透出的堅持,讓人心裡有股說不清的酸楚。

當稍微空下來,我認真地看了現場播放著的追思影片,眼淚忽然止不住地流了下來。那不是悲傷的哭,而是一種很深的、無法立刻說出口的情緒,從心裡慢慢浮上來。

這三天的喪禮,同事們照例准備了祭品飯菜,我也習慣把它們一樣一樣從打包盒裏拿出來,重新擺整齊,比如香港菜心,我會一根一根疊起來,頭尾方向一致,有序地鋪滿整個盤子;滷蛋我會對切成兩半,再把剖面朝上,露出蛋黃;也會把一整大塊的釀料剪成方便入口的大小。

擺盤時,家人和親戚常常會靠過來看,邊看邊説:“這個她很喜歡吃的欸。” 有時候會笑一笑,有時候眼眶也會紅紅的。我相信媽媽一定知道我們準備了什麼。這些飯菜,不單只是儀式或形式,而是我們還能為她做的一點點事,讓彼此之間,還能留著一份溫熱的連結。

每當我擺好祭品飯菜後,我總會點一支香,然後走到她的棺木旁,一邊喚她吃飯,一邊想像著,未來我也會用一樣的語氣,對媽媽說:「吃飯了哦。」我知道,這些話無法傳達給她,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或許是在與自己的思念對話,或許是在對她訴說我一直隱忍著的情感。

這是我掉過最多眼淚的一次,也是我第一次這麼主動地面對自己的情緒。同事們都很好奇,爲什麽我會對著一位陌生人有這麼多情緒波動。當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她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她,但我就是忍不住掉淚。

到最後,我才發現,讓我覺得熟悉的,不只是這位媽媽,而是她和女兒之間,那種像是平行時空裡,另一對我和媽媽的感覺。

我的媽媽曾經中風過一次,下半身癱瘓了好一段時間。她的心臟不好,也一直有高血壓。從那以後,我的腦海裡偶爾會浮現一些擔心的畫面,只是我一直不敢仔細看它。那畫面不遠不近,就像夢一樣,不真實,卻清晰地讓我感受到了那份痛楚。

這位媽媽,讓我看見了媽媽某天離開時的模樣;而她的女兒,讓我意識到,總有一天,我也得面對這樣的告別。

那幾天的喪禮,對我來說就像一場沒有預告的舞臺劇彩排,而我還沒準備好,就突然被捲了進來,才發現,我一直以為只是陪著一個家庭走了一段路,可其實也是在為自己偷偷學著告別。那些情緒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它們一直都在,只是剛好,有個人像一面鏡子,把我的不捨和害怕都照了出來。

後來想想,我好像一直都在練習,從一些小小的細節開始。就像擺盤這件事,也許對旁人來說,那只是幾碟飯菜,沒什麼了不起。但對我來說,那一盤盤裡,裝的從來不只是飯菜,而是回憶、不捨,還有放不下的愛。

謝謝這位媽媽,也謝謝她的女兒,讓我有機會,為那個還沒到來的日子,提前彩排一次。

只是我一直覺得,這樣的彩排,大概是永遠無法真正完成的吧。它可能會有間歇,對象可能會改變,但它從未停止。和親友永別的心理準備,從來沒有誰能準備得夠。那是一輩子都做不完的功課,也是一場我們用盡眼淚練習著去面對的人生課題。

那不是我的媽媽,只是那幾天,她像一面鏡子,靜靜映出了我心底那些從沒說出口的思念與不捨。我不知道這樣的練習,還要走過多少次。但如果每一次都能讓我更堅韌、更能卸下心裏的一點重量,那我願意。

文:Angel
圖:一圓

更多一圓故事 FOLLOW US:
WEBSITE : www.yiyuan.com.my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yiyuanlifecare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殯儀服務
#客製化告別

 #报名额满 #谢谢大家对一圆的厚爱 #请继续关注我们「宁可学生在我身上划错千万刀,也不愿他们将来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这,是无语良师们深沉却有力的遗言。他们,是曾经在你我身边默默生活的一群人;在人生的终章,这群人选择将自己的身体捐出,化为...
27/06/2025

#报名额满
#谢谢大家对一圆的厚爱
#请继续关注我们

「宁可学生在我身上划错千万刀,也不愿他们将来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

这,是无语良师们深沉却有力的遗言。

他们,是曾经在你我身边默默生活的一群人;
在人生的终章,这群人选择将自己的身体捐出,化为培育医学生的珍贵教材。
他们用无声的身体,传递最深刻的医学教育。

今年,一圆团队有幸参与「无语良师工作坊」,从旁记录与采访了家属及医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份计划的伟大,也更理解了这份感动背后的勇气、信念与坚持。

因此,我们将举办了一场线下分享会,成为民众和无语良师之间的连接桥梁,让对这份大爱有兴趣的朋友,对这份使命更了解一点,靠近一些。

📌《无语之中,有声的教育》分享会资讯
日期|2025年7月13日(星期日)
时间|上午10点至中午12点
地点|一圆 Yi Yuan Life Care @ https://goo.gl/maps/7PtGBS53xFsHJ3tj6
费用|免费入场
名额|50位参与者
报名链接|https://forms.gle/XCumk4EUfmw1xhAU8

【分享会内容】
🔸 讲解「无语良师」
🔸 大体捐赠者及家属分享
🔸 听众问答环节

更多关于「无语良师」的资讯:
🔍 Facebook| Mentor Program by Universiti Malaya 马大无语良师计划
🌐 官方网站|https://silentmentor.org/

诚挚邀请你,一同靠近这份深刻的教育与大爱。
我们,到时见。

Address

142 Jalan LP 7/4
Seri Kembangan
433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一圓 YI YUA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一圓 YI YUAN: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一場圓滿生命的告別 A FAREWELL TO LIFE

一圓是一家生命禮儀公司。

為什麼叫「一圓」?一圓其實是個過程。

我們出生來到這個世上,從什麼都沒有,然後有了關係、情緒、目標、物質等等。這從無到有的過程就像從零變成一,0-1。

而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呼出最後一口氣,不再吸氣,本來所擁有的一切彷彿全都沒了,這過程像是從一變回零,1-0。我們相信一個人的離開並不只是零的概念,他雖然是個句點「。」,或像是無「0」,但我們更傾向把它比喻成圓「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