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吉医生 Dr. Lim Ren Jye

林仁吉医生 Dr. Lim Ren Jye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林仁吉医生 Dr. Lim Ren Jye, Medical and health, Subang Jaya.

从政府奖学金得主,到在中国大型医院当小医生,
再到国家癌症中心掌舵中医部门的西医生——
我是林仁吉医生,一个用“人话”讲医学的中西医。

📚 医生 × 作者 × 节目主持人 × 大学讲师 × SCI审稿人
🎙️ 曾上电视、电台节目谈健康
📝 专栏作者(星洲日报、风采杂志等)
💊 擅长中西医肿瘤治疗(Integrative Medicine)
👨‍⚕️ 现任私立医疗集团中医中心负责人

希望用医学说人话,用专业带温度,
陪你更懂身体、守护健康。
#喂医生说人话 热卖中

😅 「手术后调养,原来能决定未来十年?」今天在《星洲日报》 #医识力,聊了一个女生们常常忽略的重点:🔹 为什么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休养方式可以影响复发率?🔹 什么时候能开始动?动多了会不会“开罐头”?🔹 为什么连医生自己都怕忽略的,是——...
03/08/2025

😅 「手术后调养,原来能决定未来十年?」

今天在《星洲日报》 #医识力,聊了一个女生们常常忽略的重点:
🔹 为什么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休养方式可以影响复发率?
🔹 什么时候能开始动?动多了会不会“开罐头”?
🔹 为什么连医生自己都怕忽略的,是——吃对+动对!

手术只是第一步,怎么养才是关键!
如果你或姐妹、老婆、闺蜜做过妇科手术,记得标记她来看:
“手术完不能只躺着,调养方法错了,以后哭的可能是自己!” 🙏🏻

全文点击评论区链接。

#医生说人话
#星洲日报专栏 #术后调养 #中西医结合 #女生必看 #优雅康复

💔 如果是你,会先救自己,还是先救最爱的人?前阵子在诊间,有个故事让我喉咙发紧到差点说不出话。一位第四期肺癌的病人,失约了两个月后终于出现。她不仅错过中医复诊,还停了口服化疗药。当医生的第一反应,总是问:是经济问题?副作用太强?还是交通不便...
02/08/2025

💔 如果是你,会先救自己,还是先救最爱的人?

前阵子在诊间,有个故事让我喉咙发紧到差点说不出话。
一位第四期肺癌的病人,失约了两个月后终于出现。

她不仅错过中医复诊,还停了口服化疗药。
当医生的第一反应,总是问:
是经济问题?副作用太强?还是交通不便?(她是从外地来的)
老实说,心里有点小失望。庆幸的是,两个月只吃了一个月的药,肿瘤指标竟然还稳定。🙏🏻

聊着聊着,真相让我沉默——
不是她不想吃药,而是,她没得选。

丈夫早前车祸,长期疼痛无法自理。最近又被诊断小肠肿瘤,加上心脏、肾脏疾病,只能无奈选择姑息治疗。
而她,每次吃完化疗药,身体就被击垮,整个人虚弱到连走路都费劲,要睡上四五天才能缓过来。
她清楚,一旦这样,就没有人能照顾丈夫。

于是,这位末期癌症的太太,硬生生停下自己的抗癌药,只为了保持体力,撑住另一个生命。

一个末期癌症的女人,照顾另一个只能姑息治疗的病人。
女儿在外地工作,拼命找了看护帮忙,却发现即使请到“帮手”,问题依然一个接一个。 #最后还跑了🥺
有时候,不是不用心,而是这个社会,已经没有足够的人能接住这样的家庭。

如果是你,会怎么选?
先顾自己,还是先顾最爱的人?

这就是我们国家加速老龄化的缩影。孩子少了,未来谁来照顾我们?
等到那一天,才发现人力、资源、耐心都不够,会不会太迟?

所以,最好的“保险”,是今天就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不只是为了家人,也为了有一天还能潇洒地说:
“放心啦,我虽然老,但我自己可以搞定!”
到时候照顾自己,不用排队,也不用抢女佣的quota。😀

写完这篇,我放下病历簿,默默想:
“呃…回家要不要先去运动?不然以后没人顾我,真的paiseh到爆!”😅

#医生说人话
#健康老化 #优雅老去 #自己健康自己负责 #以病为师 #医生也怕没人顾 #照顾者的眼泪

Photo by Jaddy Liu from unsplash.

《薪水高50%,他却说:这里更需要我》昨天和一位老同学一起吃午餐,他如今是芙蓉一所中学的董事长。平时在活动上常遇到他,但很少有机会这样坐下来聊。聊到教育,他提到一位朋友——在一所由马来西亚华人民办的大学任教。那所大学,是上一代人用“一定要给...
01/08/2025

《薪水高50%,他却说:这里更需要我》

昨天和一位老同学一起吃午餐,他如今是芙蓉一所中学的董事长。平时在活动上常遇到他,但很少有机会这样坐下来聊。

聊到教育,他提到一位朋友——在一所由马来西亚华人民办的大学任教。那所大学,是上一代人用“一定要给孩子多一条路”的信念,一砖一瓦撑起来的地方。

这位讲师不久前收到另一所大学的聘书,薪水比现在高出50%。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机会很难拒绝,毕竟生活不容易。可是他最后留了下来,只说了一句:“这里更需要我。”

那不是豪言壮语,却让我听了很安静。

我也想起自己三十出头的时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社区前辈常常对我说:“Dr LIm,将来退休后,去大学教书,把你会的东西传下去。”那时我还年轻,觉得“退休还很远”,只是笑着点头。

后来我真的见到不少退休教授,本可以安稳度日,却用极低的薪水继续守着大学。有人甚至要自己掏钱维持课程,却淡淡地说:“没关系,能继续教就好。”那种坚持,没有光环,也没有掌声,却特别让人敬佩。

从先辈南来东南亚开始,我们每一代的马来西亚华人,总是在挑战中走下去。资源有限,政策多变,但有一件事我们始终没有妥协——教育。哪怕生活紧凑,也愿意为下一代多留一条路。

有人说:“最好的员工,是那些愿意当志愿者的人。”我觉得,这句话放在我们的社区再贴切不过。不是因为我们多伟大,而是明白,如果今天没人坚持,明天就真的没人接得上。

身为马来西亚华人,我们面对的挑战不会停止。但只要教育不停,这条路就会继续。

也谢谢这位老同学,他的故事让我再次提醒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坚持的不是名和利,而是那份“不能让教育断层”的初心。

👉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坚持的人?欢迎在留言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这份力量。

#医生说人话
#马来西亚华人 #教育不能停 #华教精神 #使命感 #传承 #下一代 #社区力量 #甘之如饴 #默默坚持 #马来西亚教育


Photo by note thanun on Unsplash

【到站了,我想优雅地下车】🚉💥 当生命列车即将到站时,我们该如何优雅告别? #光明日报  #医生说人话 在这篇文章里,我写下了和一位癌末患者的对话。他没有选择再“奋战”,而是用最温柔的方式,告诉我:“我不是放弃生命,我只是选择好好地结束。”...
01/08/2025

【到站了,我想优雅地下车】🚉
💥 当生命列车即将到站时,我们该如何优雅告别?

#光明日报 #医生说人话

在这篇文章里,我写下了和一位癌末患者的对话。
他没有选择再“奋战”,而是用最温柔的方式,告诉我:
“我不是放弃生命,我只是选择好好地结束。”

🌱 这不是悲伤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 生命平衡、信仰与爱 的温柔提醒。

👉 想知道我们聊了什么,让他用微笑面对最后一段旅程?
📖 点击阅读全文:《到站了,我想优雅地下车》

31/07/2025

🌟 “4粒保健品,60支针,每天扎进肚皮一个月。” 🌟

她只是想快点变美,结果肾脏受损,脚肿到走不动。
医生为了防止血块恶化,让她 1个月、每天两针enoxaparin。

💉 从4粒保健品换来 肾损 + 60支血液稀释针,这不是任何人想要的“美容套餐”。

💡 买保健品前先查:
👉 Quest3+ 系统 [https://quest3plus.bpfk.gov.my](https://quest3plus.bpfk.gov.my)
👉 MAL号码(例:MAL12345678T)。

🌸 美可以慢慢来,但每天两针enoxaparin,没有人想体验。

---

#医生说人话 #爱美也要护肾 #别让广告骗健康 #身体自信

原文:点击评论区链接。

身体着火时,你知道往哪跑吗?开会时,前卫生部同事问我:“宣传了快20年,为什么这么少人知道政府医院有提供中医服务?”另一位前同事笑了笑:“人们只有生病了才会去找医生。平时就算医生看诊是免费的,也不需要……就像商场的消防出口,谁会平时去留意?...
31/07/2025

身体着火时,你知道往哪跑吗?

开会时,前卫生部同事问我:
“宣传了快20年,为什么这么少人知道政府医院有提供中医服务?”

另一位前同事笑了笑:
“人们只有生病了才会去找医生。
平时就算医生看诊是免费的,也不需要……
就像商场的消防出口,谁会平时去留意?等到真着火了,才疯狂地找。”

听到这里,我自己也忍不住笑:
说实话,我平时逛商场也很少注意消防出口在哪,
结果有一次真的遇上火灾演习,
跑得比别人还快,还差点迷路……🤣

健康也是一样,很多人等到“起火”了,才开始找医生。
但如果你平时就知道身边的医疗资源,
熟悉私人和政府医院的服务,
或许在最慌乱的那一刻,
你就能多一条安全的出口。

作为医生,我们最大的希望,
是你永远用不上那条“消防出口”,因为你早就学会 #保护自己。

#医生说人话
#未雨绸缪
#健康意识
#中医服务
#预防胜于治疗
#健康教育
#中西医
#林仁吉医生

「政府医院也能看中医?完整T&CM名单+使用攻略!」昨晚我分享了一位病人被转介去新山政府医院(Hospital Sultan Ismail, JB)的中医/传统与辅助医药(T&CM)服务,结果今天收到超多私讯问:「医生,还有哪些政府医院也有...
31/07/2025

「政府医院也能看中医?完整T&CM名单+使用攻略!」

昨晚我分享了一位病人被转介去新山政府医院(Hospital Sultan Ismail, JB)的中医/传统与辅助医药(T&CM)服务,结果今天收到超多私讯问:
「医生,还有哪些政府医院也有这类服务?」

为了方便大家,我整理了马来西亚政府医院T&CM服务的名单,连同服务项目和适应症一起附上👇

📌 目前政府医院的T&CM服务包括:
✅ 针灸
✅ 中药
✅ 传统马来按摩(Urut Melayu)
✅ 传统印度医学(Siddha / Ayurveda)

⚠️ 注意:
👉 这些服务都需要注册西医医生(Medical Doctor)的转介信(昨天的帖文附图)。
👉 如果是中药治疗(Herbal Therapy),则必须要有注册专科医生(Specialist)的转介,适应症在昨天贴文的评论区。

📌 针灸主要适应症:

中风后康复

慢性疼痛(腰背痛、颈肩痛)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

💡 之前我们还曾经在国家癌症研究中心(NCI)安排病人练习气功八段锦作为康复辅助,T&CM的确能在不同阶段帮到不少人(现已暂停)。
✨ 附上完整的政府医院名单和服务清单,让有需要的朋友参考,也欢迎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知道政府医院也能看中医!
💡 小提醒:不同医院提供的T&CM服务项目可能略有不同,建议先打电话确认。

#中医 #政府医院 #针灸 #中药 #健康资讯

《当她惊讶地说:原来政府医院也有这样的服务?》最近看了一位从新山上来的乳癌病人,她正在接受第二期乳癌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听她讲起自己的故事时,我心里真的酸了一下:去年她在月经期间摸到乳房有硬块,...
30/07/2025

《当她惊讶地说:原来政府医院也有这样的服务?》

最近看了一位从新山上来的乳癌病人,她正在接受第二期乳癌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听她讲起自己的故事时,我心里真的酸了一下:
去年她在月经期间摸到乳房有硬块,但以为只是经期乳房胀痛,没有理会。直到今年5月,硬块开始牵拉乳头并产生疼痛,她才去检查——结果是乳癌。

她目前在柔佛的苏丹依斯迈医院(Hospital Sultan Ismail)接受治疗。我建议她在化疗间隙,配合一些中药和针灸,帮助身体缓解副作用、调理体质。也顺便告诉她:

👉 马来西亚政府医院其实有中医药(T&CM-传统与辅助医药)服务,只要主治医生开转介信,就能申请针灸与中药调理。

她愣住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原来我治疗的医院也有这种服务?!”

那一瞬间,我心头一紧。不是她不关心,而是这些服务一直安静地存在,却很少被人知道。很多政府医院其实有不错的资源,但因为宣传不足,许多病人最终错过了帮助自己的机会。

我马上请同事通过短信,把“如何申请政府医院 T&CM 转介信”的官方指南发给她。

结果前台同事好奇地问我:
“林医生,你这样做,病人回去政府医院,不就不在这里看了?对私人执业不是亏本(rugi)吗?”

我停顿了一下,笑了笑,告诉她:

👉 癌症病人承受的,不只是身体上的治疗,还有每天的焦虑、无助与疲惫。
👉 家人也要牺牲工作、请假、舟车劳顿去陪伴。

从新山来回吉隆坡,不只是花钱,更是花光体力和精神。如果能让她少走一点冤枉路,少一点负担,那才是最重要的。

💙 对我来说:
✅ 病人第一,
✅ 战友第二,
✅ 生意和股东最后。(🤫 不能让老板看到这贴)

医疗的核心可以有商业运作,但它存在的意义,始终是“人”。
当你坐在病人面前,看到那双既恐惧又努力坚强的眼睛,你就会明白——我们真正工作的对象,是“生命”,而不只是“利润”。

📌 这份指南至今仍能在布城国家癌症中心(Institut Kanser Negara, IKN)官网下载,任何病人或家属都能自行查阅(链接放评论区)。

📥 官方资讯渠道:

如何获取 T&CM 转介服务:前往 IKN 官网,下载 “Dr's guide Refer Patient to T&CM Unit, NCI” PDF,用于申请中草药或针灸辅疗。

IKN官网:nci.moh.gov.my (评论区附上链接)

这其实是我12年前在 IKN 担任 T&CM 科主任时制作的 PPT 版指南。内容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那是我们团队为全国病人争取中医药服务迈出的第一步。

我坚持把它做成三语版本,因为我一直相信:
医疗信息只有用病人最能理解的语言传达,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 希望更多人知道,马来西亚政府医院有优质的 T&CM 服务,让更多人受惠,不再因为“宣传不足”而错失机会。

🌿 写给正在抗癌的你:
💌 “如果你正在走这条路,请记得,不管在哪里看病,你不是一个人。每一步都有医生、护理团队、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为你加油。别怕开口问,别怕寻求帮助——你值得被好好照顾。”

#医生说人话 #中西医 &CM #医疗人文

29/07/2025

迟到的孙子解释:
“KL一下雨,我阿嫲死都唔肯上电动车。”

刚进诊间的阿嫲叉着腰讲:
“电池都摆喺下面叻,水一淹,不是全车‘ ’咩?”😲

阿嫲讲完还补一句:
“我惊触电多过惊迟到看你啦!”

孙子无奈笑:
“环保的事交给年轻人,阿嫲只想安全到诊所。”😀

#笑笑无烦恼

#怕触电不怕迟到
#医生可以等

《宝宝还在肚子里,她却先跟癌症开战》今天门诊来了一位特别的妈妈。两年前,她怀着宝宝,却被诊断出右脚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这是软组织肉瘤里较为罕见且恶性度高的一种,往往需要手术、放疗甚至化疗联合治疗,才能控制疾病。即便...
28/07/2025

《宝宝还在肚子里,她却先跟癌症开战》

今天门诊来了一位特别的妈妈。
两年前,她怀着宝宝,却被诊断出右脚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这是软组织肉瘤里较为罕见且恶性度高的一种,往往需要手术、放疗甚至化疗联合治疗,才能控制疾病。即便如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依然存在,需要长期随访。

那时候,她面对的不是单纯的“病”,而是一道生命选择题——一边是自己,一边是还在肚子里、未曾见过世界的小生命。

这样的故事,我不是第一次见。
在怀孕期间确诊癌症的妈妈,大多数是乳腺癌。医学上,第二孕期起(second trimester--怀孕的 第13周到第27周左右),部分化疗药物是可以安全使用的。而在治疗期间,我们也会用中药调理、艾灸缓解副作用。
可是,无论病名是什么,每个孕期癌症妈妈的第一句话,几乎都一样:
“医生……化疗会不会伤到我的宝宝?”

这些个案,往往需要妇产科、肿瘤科、手术团队多方合作。过程艰难,却并非没有希望。只要监测严谨、支持到位,母子(女)平安的故事其实不少。

今天复诊时,这位妈妈带来了1岁多的女儿。那个曾经在她肚子里、小小的“战士”,如今在爸爸怀里,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这个世界。
我诊间抽屉里一直放着几颗日本果冻,不是为了大人,而是为了这些偶尔出现的小客人——那些曾经与妈妈一同经历风暴、在生命夹缝中顽强成长的小生命。

复查结束后,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轻轻问:
“医生……我的癌症,会不会传给她?她还那么小……”

原来,这才是她把小战士今天带来诊所的真正原因。

坐在对面的老公,抱着女儿的手微微收紧了一下,低着头没有说话,只是用力亲了亲孩子的额头。那一瞬间,整个诊间安静得只剩下孩子轻轻的呼吸声。

这是滑膜肉瘤——一种需要和时间赛跑的癌症。她自己还在接受密切追踪,仍需面对复发风险,心里却始终装着的,是孩子的安危。

我告诉她:宝宝在子宫里,有自己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与母体之间的交换主要通过胎盘。癌细胞体积庞大,不会穿过胎盘屏障传递给胎儿。
她却继续追问:
“可是,你们不是常说,母体的抗体是可以传给宝宝吗?为什么癌细胞不行?”

我笑着回答:
“抗体就像一条小鱼,可以游过水道的细缝;癌细胞就像一头鲸鱼,水道再大也挤不过去。”

那一刻,她的眼眶终于微微发红,紧绷的肩膀轻轻松了一下。老公轻声对她说了一句:
“没事的,我们会一起看着她长大。”

哪怕自己还要继续接受密集的追踪,哪怕中药苦口难咽、未来依旧未知,她心里最重的,始终不是“我”,而是“她”。

那个午后的诊所里,他们不是病人与家属,而是一对父母,用尽全力护住那个小小的未来。

📌 科普小贴士:癌细胞会不会传给宝宝?
大多数情况下,癌细胞不会穿过胎盘传递给胎儿。
🔹 胎盘屏障:胎盘像一道天然防护网,只让氧气、营养、抗体等小分子通过。抗体像小鱼,可以自由游过;癌细胞像鲸鱼,体积太大,被挡在外面。
🔹 免疫清除:即使个别癌细胞到达胎盘,母体和胎儿的免疫系统通常会把它们清除。
🔹 临床数据:全球母婴癌症传播案例极少见,多发生在黑色素瘤、白血病等晚期个案,几率接近百万分之一。

✅ 对于滑膜肉瘤、乳腺癌等,大部分孕期患者不必担心癌细胞“传染”给宝宝,医学团队也会在产后检查胎盘和宝宝的状况以确保安全。

#医生说人话
#为母则刚 #怀孕遇上癌症 #宝宝的守护者
#孕期癌症科普 #滑膜肉瘤 #肿瘤科日常
#生命的奇迹

Photo by Pao Dayag on Unsplash.

 #确认过眼神  #遇见对的人  #共情 ? #医生说人话
27/07/2025

#确认过眼神 #遇见对的人
#共情

#医生说人话

我连饭都吃不起了,你还叫我吃藜麦?今早去 AI FM 做访问,聊的主题是——“AI 会不会取代医生?”但整段访问里,让我动容的,不是技术伦理讨论,而是 DJ敏明 读出的一段听众的文字信息。那是一位糖尿病病人写来的信息,文字平静,却句句有力。...
24/07/2025

我连饭都吃不起了,你还叫我吃藜麦?

今早去 AI FM 做访问,聊的主题是——“AI 会不会取代医生?”
但整段访问里,让我动容的,不是技术伦理讨论,
而是 DJ敏明 读出的一段听众的文字信息。

那是一位糖尿病病人写来的信息,文字平静,却句句有力。
他说自己因为血糖控制不理想,在诊所被责骂,说他饮食没控制好。
但他很无奈地回了一句:

“我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叫我吃什么糙米、藜麦、酸种面包?
白米饭配酱油,最便宜的白面包点咖啡乌,是我唯一负担得起的。”

他说得很现实、也很心酸。

DJ还提到,这位听众其实之前也曾留言,质问一位营养师来宾:
为什么一直推荐奎奴亚藜(quinoa)、糙米、酸种面包、杂粮、低GI高纤维……

“这些东西很健康我知道啦,但我吃得上一餐都难了,怎么跟得上你们讲的食谱?”

听完真的久久说不出话。

忙碌的医生常常在五分钟看诊时间,很快就丢一句建议:“你要控制饮食”、“你要换健康主食”,“你要多运动”
但从来没想过, #病人不是不想做, #而是根本做不到。

不是他们不配合,
是现实真的太辛苦。
尤其现在经济不稳,物价飞涨,工作只够糊口,哪有什么时间运动?
很多人只是活下去都已经很勉强。

然后这位听众还补了一句:

“至少AI不会骂我,给的建议也比较实际。”

听到这句,我只有苦笑。
我们总说AI没人情味、没有人性,
但回头一想,
如果我们医生开口只讲“道理”,却不看“人情”和“现实”,
那AI反而更像一个体谅人的顾问医生。

---

特别想记下这段经历,留给年轻医护人员做参考:

我们在诊间、大学里学会诊断、开药、饮食治疗,口里说着多运动、讲标准、背指南,也要学会一件事——
#看见病人的现实。

不是讲得越专业越好,
而是讲得让人“做得到”,才有意义。

你说“糙米杂粮好”,
但有些人连白饭都省着吃。

希望未来的医疗,不只是精准和科技,还要多一点体谅,多一点“讲人话”。

因为——
有些建议,是从白袍里说出来的;
但有些苦,是在夜市、工地、下水道、回收场、巴士车站里自己吞下的。

#医疗要讲人话 #医生也要接地气 #病人的声音 #医者初心 #健康不该成为奢侈品

Address

Subang Jaya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林仁吉医生 Dr. Lim Ren Jy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林仁吉医生 Dr. Lim Ren Jy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