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之茵心理師的療心室

鄭之茵心理師的療心室 聊聊心裏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感覺,那些事情。

萬聖節👻跟心理諮商的關聯性在?兒童精神分析師Fraiberg於1975所撰寫的期刊論文Ghosts in the Nursery當中便以育嬰室內的幽魂,形容當父母親未能處理自己兒時缺乏照顧的匱乏感或失落感,那些恐怖的感覺,可能會導致已經是成...
30/10/2025

萬聖節👻跟心理諮商的關聯性在?

兒童精神分析師Fraiberg於1975所撰寫的期刊論文Ghosts in the Nursery當中便以育嬰室內的幽魂,形容當父母親未能處理自己兒時缺乏照顧的匱乏感或失落感,那些恐怖的感覺,可能會導致已經是成人的父母親無法面對眼下的照顧議題,也就是說用「幽魂」來形容父母所被籠罩的潛意識,那些沒有被覺察的感受、思維。

無獨有偶,另外一位分析師Loewald於1960年發表文獻用「幽魂」去形容未曾被意識到的潛意識,他形容心理治療就像鮮血,讓潛意識的幽靈(幽靈)得以品嚐才能重現,進而得到安息。

所謂的潛意識得到安息,意思是個人的內心防衛機制跟症狀深受潛意識影響,潛意識則像幽靈一樣控制著一個人的內心跟生活,透過心理治療所投入的心力與血淚,讓潛意識能被感知與談論,原先負責掩護潛意識的防衛機制與症狀,當然也就消失或轉化。

(以上⬆️是我的理解)

簡而言之,「潛意識」像幽靈般影響著我們,心理諮商則是能讓幽靈現形,當我們看見影響我們的黑影,就較能理解自己的過去,並且思考自己的未來。

#心理諮商
#萬聖節
#潛意識

感謝好友 林非影心理師的照片支援📸

最近的天氣☔️ 很像颱風雨天🌧️透過車窗玻璃往外看,街道景色全是模糊不清的突然覺得這有點像是「潛意識」嗎?往往影響著我們日常的思緒脈絡但我們不見得能看得清楚需要有意識的去梳理一番才能比較知道要怎麼走 怎麼前進的感覺🤨
23/10/2025

最近的天氣☔️ 很像颱風雨天🌧️

透過車窗玻璃往外看,
街道景色全是模糊不清的

突然覺得這有點像是「潛意識」嗎?
往往影響著我們日常的思緒脈絡
但我們不見得能看得清楚

需要有意識的去梳理一番
才能比較知道要怎麼走
怎麼前進的感覺🤨

「哭有什麼用!」在公園裡看到一位家長對著跌倒後正在落淚的孩子,說出這句話。😐哭有什麼用?就來聊聊吧1、哭有什麼用?如果孩子摔倒了,像這樣該哭泣的時候,卻開心大笑起來,他哭泣的情緒反應,顯示他的感受能力的正常。2、哭有什麼用? 哭,讓身邊的人...
17/10/2025

「哭有什麼用!」

在公園裡看到一位家長對著跌倒後正在落淚的孩子,說出這句話。

😐哭有什麼用?就來聊聊吧

1、哭有什麼用?如果孩子摔倒了,像這樣該哭泣的時候,卻開心大笑起來,他哭泣的情緒反應,顯示他的感受能力的正常。

2、哭有什麼用? 哭,讓身邊的人,尤其是照顧者知道他現在有一個被安撫被照顧的需求,讓身邊的人知道他內在正在承受痛苦,哭是一種溝通,一種重要的表達能力。

3、哭有什麼用? 哭,能創造關係連結的機會,透過被安撫,被照顧,不論是親子關係或伴侶關係,會有更靠近的感覺。

4、哭有什麼用? 幾乎每個人都有透過落淚,而抒發心情的經驗,也就是說,哭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歷程。

5、哭有什麼用? 能哭,顯示有能力去感受自己內心的痛苦,而非忽略或封閉那些較難處理的感受,再進一步透過感受難過與痛苦的哭泣,個人重新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重新找到安頓好的感覺。

6、哭有什麼用? 透過自己哭泣的經驗,培養出對他人哭泣的同理心,理解他人傷心難過時的心情。

隨手✍🏻寫下這些,只是想說,負面情緒是很有意義與價值的,負面情緒完整了一個人的情緒光譜,建構更有基底的人格發展。

如果會覺得哭沒有用,可能要回顧自己的情緒光譜發展經驗,那些經驗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是學到習慣性的壓抑嗎?是難以跟他人表達自己的情感?是擔心自己會有脆弱的一面?

💡 一個人調節負面情緒的方式,以及對負面情緒的理解,可能是造成情緒困擾的原因。這是我最近的體會與理解。

照片是親子天下「我的感覺」的繪本。

最近討論度極高-「高鐵  #寧靜車廂 」寧靜車廂顧名思義是宣導大家盡量保持安靜,維護乘車品質,本以為是針對不戴耳機聽音樂看影片玩遊戲,或是開著擴音講電話的乘客…那種明明可以控制或做些設備安排的人,卻硬是影響整個車廂的品質,真的很討厭啊但出發...
12/10/2025

最近討論度極高-「高鐵 #寧靜車廂 」

寧靜車廂顧名思義是宣導大家盡量保持安靜,維護乘車品質,本以為是針對不戴耳機聽音樂看影片玩遊戲,或是開著擴音講電話的乘客…

那種明明可以控制或做些設備安排的人,卻硬是影響整個車廂的品質,真的很討厭啊

但出發點甚好的寧靜規則,也擴大到「嬰幼童」的聲音上,老實說沒有家長會希望孩子搭運輸工具時吵吵鬧鬧的,然而總是有特殊的情況,比方孩子身體不適,突然一個心情不好的哭泣,甚至有身心症的小朋友,無法控制的會發出聲響…之類的。

最近看的許多家長的發文,包括孩子對事物的好奇,詢問爸媽的聲音被提醒,寶寶牙牙學語跟爸媽唱兒歌哄睡的聲音被關切…我的眉頭越來越皺了😧

什麼時候,這些看起來略有混亂的狀態,可以被接納,在家長與孩子都是好好運作的情況下,而且這些略帶混亂的過度,是孩子身心發展中的正常。

然而,我想到一個有點哀傷的事,我們的社會/文化,並不接納不夠板正,方正的東西,任何有毛邊的,不夠穩定,有些混亂的,都很容易被扼殺,被指責,被嫌棄。

像是憂鬱,猶豫,沮喪,疲憊,不堪,難受,等等這些較難照顧感覺,也很容易被在這樣背景之下成長的我們,給百般設法的趕出去,只是這樣對待情緒的方式,卻更容易發展出情緒問題。

個人對待/調節負面情緒的方式,可以評估出來其情緒健康的狀態。

一個社會/文化,也是。

「嬰幼兒期與父母的互動,深深影響著,日後我們如何跟周遭的所有人互動」這是一本報導依附關係的文學作品,作者✍🏻拜訪心理學教授,醫生,研究者,連鎖咖啡品牌的企業經營者,非職業運動員,美國總統參選人,宗教信仰,甚至是自己的中學時期的籃球教練…讓我...
04/10/2025

「嬰幼兒期與父母的互動,深深影響著,
日後我們如何跟周遭的所有人互動」

這是一本報導依附關係的文學作品,作者✍🏻拜訪心理學教授,醫生,研究者,連鎖咖啡品牌的企業經營者,非職業運動員,美國總統參選人,宗教信仰,甚至是自己的中學時期的籃球教練…讓我覺得很有趣的研究是在急診等待接受醫療的病患,他們的依附類型,也影響著他們與醫生的關係

這是一本非專業書籍,但是文筆深入淺出的說明者依附關係裡的各項重要內涵與指標。

在這當中,「習得性的安全依附」的關鍵字,緊緊扣在我的心上,大家可能知道,依附類型,分為安全依附跟不安全依附,在不安全依附裡面有焦慮型、迴避型、混亂型等等,根據不同研究者的定義,以及所做的研究,會有不同的內涵與名稱。

然而習得性的安全依附,則是從小在原生家庭裡成為不安全依附者,可以經由後天的環境中,成長為安全依附者。

這個後天環境,可能是可以信任的老師,可以安心依靠的伴侶,或者一段穩定且安穩的諮商關係。

然而這個在關係中發生質變的歷程,
需要時間的醞釀,像酒…像起司…

而我要更認真思考的是
每一位來訪者的質地,
我要怎麼幫助對方成為更好的自己。

08/09/2025

最近,美國接連發生兩起震驚社會的事件:
一位 16 歲少年,因為長時間和 ChatGPT 對話,最後選擇結束生命;另一位男子,則在和 AI 建立「虛擬好朋友」的過程中,妄想被強化,最終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這兩起事件的共通點是什麼?
AI 成了他們孤獨時的「唯一傾聽者」。
(謎之聲:結果不是「心靈雞湯」,反而是「心靈毒雞湯」😱)

但讓小編很好奇與心疼的是,既然 AI 能 24 小時陪伴,那為什麼人卻變得更孤單?

其實AI 聊天機器人吸引人的地方很簡單:永遠在線、不會批評、總是回應。
聽起來很夢幻,卻像一面鏡子,只映照出你自己的情緒,卻無法真正給出幫助。
這很像是情感幻覺:你以為自己被理解了,其實只是被重複、被迎合。

舉些例子:
🤖你跟 AI 說「我今天很難過」,它可能會回答:「辛苦了,我懂你。」
聽起來很窩心,但它並沒有真的「懂」,只是套用安慰公式。
🤖你跟它聊「我想放棄一切」,它也許會試著安撫,但無法察覺你是不是處於真實的危險中。

它的陪伴,就像塑膠花,乍看很美,卻沒有生命,也不會回應你的呼吸與眼神。
所以,這種「完美陪伴」其實是一種幻覺式安全感。好處是它給你短暫的情緒止痛藥,但沒有真正的療效。久而久之,孤單可能被放大,甚至走向更深的黑暗。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AI 倒底可以做到甚麼程度,而是「我們到底有多孤單」。

小編認為孤獨感不是病,而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需要真實的連結。研究顯示,孤獨和死亡風險、焦慮、憂鬱都有高度關聯。

台灣近期的心理衛生活動提出「改變自殺敘事」,
不要把孤單當羞恥,而要把孤單當作尋求幫助的起點。
(謎之聲:就像油燈快要熄滅時,是提醒你要加油,而不是怪燈泡不爭氣。)

科學研究也不斷提醒我們:團體比孤單更好。
-一起吃飯的人,比孤單用餐的人更快樂、更健康。
(謎之聲:原來滷肉飯的隱藏配料,是朋友!)
-一群人跳有氧,比自己跑步機上孤軍奮戰,更能持續,心情也更好。
(謎之聲:團體流汗,眼淚就沒那麼鹹了。)
-有朋友陪伴的人,平均壽命比孤單者還要多出好幾年。
(謎之聲:所以笑出來的珍奶熱量,應該不算吧?)

既然孤單是信號,而團體能給力量,那我們能怎麼回應它?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都有家人朋友在身邊吧?小編整理了一些原則給大家參加,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讓大家找到自己的孤單解法,因為獨處不是件壞事,但孤獨感卻會扼殺人的靈魂。

👥練習真實互動
即使簡單的一通電話、一句「你最近好嗎」,都比任何 AI 的陪伴更有力量。
例子:上班路上,傳個 Line 給老朋友:「你早餐還是老樣子吃鐵板麵嗎?」
或者晚餐後,陪爸媽聊聊今天新聞,不用多,十分鐘就能讓彼此覺得有人在身邊。

🌐留意科技界線
不是不能用 AI,而是要知道哪些事要「跟人說」,哪些事 AI 幫不了。
例子:查資料、規劃行程,AI 當工具很好;但如果你失戀後想大哭,還是需要一個真朋友,而不是讓 AI 一直回「我理解你」的罐頭安慰。
就像用 Google Maps 可以帶你去餐廳,但沒有人能替你一起舉杯說「乾啦!」

🔅給自己真實出口
寫日記、運動、信仰、參加支持團體,這些才是能陪伴我們走得更長遠的。
例子:下班後跑個 20 分鐘,流汗比刷 2 小時 Reels 更能讓腦袋清醒。
有人習慣寫日記,結果翻開過去一看:「啊,原來去年這時候也想辭職啊。」
參加小組、社團、支持團體,更能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在掙扎」。

因為最後能拉我們出來的,不是程式碼,而是那個伸出手、願意陪伴你的人。小編祝福大家孤單時不要只把自己交給螢幕,而是敢勇敢跨出一步,去敲一個朋友的門、去撥一通真實的電話。

願大家不只是找到能對話的聲音,更能遇見真心陪伴的臉孔。 因為真正的療癒,不在雲端,而在彼此的相遇裡。

#週一梗圖日
#梗編週一報到

#孤單

時間的片段 有分白天跟黑夜生命的片刻也是 在感受黑暗與深淵的時刻 總希望有人能好好地陪著一段時間就像走在黑暗的路上 旁邊有一盞一盞接續著的燈 讓人可以繼續走眼下的路不論是朋友 家人 或是心理師 醫師 社工師 甚至 教會牧師 等等的 我也希望...
02/09/2025

時間的片段 有分白天跟黑夜
生命的片刻也是

在感受黑暗與深淵的時刻
總希望有人能好好地陪著一段時間
就像走在黑暗的路上
旁邊有一盞一盞接續著的燈
讓人可以繼續走眼下的路

不論是朋友 家人
或是心理師 醫師 社工師
甚至 教會牧師 等等的

我也希望看到這篇圖文的你/妳
總是有人支持與陪伴著的

 #鬼滅之刃無限城篇的觀後感鬼滅之刃其實是很適合當發展心理學的素材,作者有非常多對於成長的描述,家人的羈絆,重要他人的影響等等的唸諮商所的時候,老師說過的:「學諮商或是心理學有兩種粗略的大方向,1、研究人是怎麼變好的,2、研究人是怎麼變壞的...
24/08/2025

#鬼滅之刃無限城篇的觀後感

鬼滅之刃其實是很適合當發展心理學的素材,作者有非常多對於成長的描述,家人的羈絆,重要他人的影響等等的

唸諮商所的時候,老師說過的:「學諮商或是心理學有兩種粗略的大方向,1、研究人是怎麼變好的,2、研究人是怎麼變壞的。」

我的淚點之ㄧ:猗窩座
我不想劇透太多了,簡單說猗窩座變成鬼的原因,完全不同於其他人想要只是希望變更強/追求永生之類的原因,而是非常揪心,讓人心疼不已的,在電影院裡的時候,我一直在心裏吶喊:可惡的命運啊 可以對他好一點嗎😭 真的是大爆哭,非常的惆悵🙁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位暖心法官的影片呢?我記得我曾經看過一個片段時,是一位單親媽媽,帶著五歲的兒子,因為交通罰單,到了這個法官的法庭上,她懇求法官讓他這個車子的罰款可以少繳一點,因為她當天除了要趕面試之外,還要去趕申請補助,還有向社工申請...
22/08/2025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位暖心法官的影片呢?

我記得我曾經看過一個片段時,是一位單親媽媽,帶著五歲的兒子,因為交通罰單,到了這個法官的法庭上,她懇求法官讓他這個車子的罰款可以少繳一點,因為她當天除了要趕面試之外,還要去趕申請補助,還有向社工申請類似是家暴的服務,對了,他還得要去接幾個小兒子下課,所以在這麼繁忙的時候,她才會有了這張超速的罰單….而且離開家暴前夫,重啟生活,經濟拮据她是繳不起罰單的,很有可能連車子都會被法拍掉。

法官聽了她的狀況跟請求,法官邀請了他的兒子來到法官的位置,法官問他說,妳怎麼看媽媽呢,兒子哭著說媽媽很辛苦,他希望法官爺爺可以撤銷媽媽的罰單,她是最好的媽媽。

老實說,當時我看到的時候,我想說這是什麼真人秀嗎?真正的法官或是說法院,會是這樣子在審理停車或者是超速的罰單的嗎?

我忘記了,法官最後是怎麼鼓勵這個單親媽媽,跟他年幼的兒子,但我記得這一對母子在法院裡面的感激。

如果你是一個基督徒,你可能有追蹤他,自從他從罹患了胰臟癌之後,常常請大家為他禱告,也常常說出來他目前真實的情況。

美國羅德島法官法蘭克·克普里奧
(Frank Caprio)
在許多人心裡留下了影響,很謝謝他那些幽默詼諧又溫暖的審判,在感覺上社會很黑暗的時候,還有那些溫暖的燭火,努力的燃燒著。

在咖啡廳看到這個(算是春聯嗎?)不禁讓我想到在諮商所唸書的時候,老師說過的重點:「如果個案有生理上的議題,要優先處理生理上的困難。」意思就是說,如果個案有生理上的困境,可能要先處理生理上的部分,等身體的問題穩定之後,再從諮商的角度進...
18/08/2025

在咖啡廳看到這個(算是春聯嗎?)
不禁讓我想到在諮商所唸書的時候,
老師說過的重點:

「如果個案有生理上的議題,
要優先處理生理上的困難。」

意思就是說,
如果個案有生理上的困境,
可能要先處理生理上的部分,
等身體的問題穩定之後,
再從諮商的角度
進一步去切入心裏的感受或議題。

也就是若飢餓,疲累,嚴重失眠,厭食,或者是產後憂鬱/經前症候群/憂鬱/躁鬱/焦慮等等,已經明顯是由生理/腦部引發的不適,應該求助身心醫學介入幫忙的,就應該先積極面對。

等生理狀況平靜下來之後,或是至少是雙軌並進的時候,諮商提供的心裏空間才能比較好的發揮作用。

過去的時代從小比成績 出社會比賺錢  一生比較比不完 卻從來很少引導個人去思考努力的意義是什麼?職涯規劃的意義?只為了賺更多錢?成就感跟勝任感或是單純做某件事時候的心流「心流」一種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只剩下自己的專注感覺除了經濟考量在選擇職涯...
16/08/2025

過去的時代
從小比成績
出社會比賺錢
一生比較比不完

卻從來很少引導個人去思考
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職涯規劃的意義?
只為了賺更多錢?

成就感跟勝任感
或是單純做某件事時候的心流

「心流」
一種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
只剩下自己的專注感覺

除了經濟考量
在選擇職涯時
也別忘記了思考
讓心裏會感到滿足的考量

這是我近期看過對於情緒描繪既寫實又生動易懂的繪本了不想劇透 怕影響其他人的閱讀體驗但你/妳多少能夠猜到情緒大飯店🏨是處理安頓情緒的地方飯店經理 就是我們自己囉這個繪本描繪了很多對於情緒照顧的內涵像是…不同情緒有著不同的照顧喜好飯店經理有時候...
01/07/2025

這是我近期看過
對於
情緒描繪
既寫實又生動易懂的繪本了

不想劇透
怕影響其他人的閱讀體驗
但你/妳多少能夠猜到
情緒大飯店🏨是處理安頓情緒的地方
飯店經理 就是我們自己囉

這個繪本描繪了很多
對於情緒照顧的內涵
像是…
不同情緒有著不同的照顧喜好
飯店經理有時候忙的焦頭爛額
負面正面情緒們的來來去去

我在想諮商
也許就是當飯店經理忙不過來的時候
找另一個專業經理人
一起來幫忙打理關於情緒們的大小事吧

覺得這繪本真的很有趣😊

Address

Buguey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鄭之茵心理師的療心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