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 胡逸惟 Kiwi Hu

物理治療師 胡逸惟 Kiwi Hu 美式專業徒手物理治療
理學測試檢查 理學診斷 療程規劃 徒手治療/運動治療/儀器治療

✨為什麼明明常運動,卻還是覺得全身僵硬?答案出乎意料!✨很多人以為「有運動就等於不會僵硬」,但臨床上我常看到運動量很大的人,反而更容易出現全身緊繃的狀況。原因可能是:✅ 運動後沒有做好伸展與恢復✅ 肌肉用力不平衡,某些小肌群被忽略✅ 長期姿...
25/09/2025

✨為什麼明明常運動,卻還是覺得全身僵硬?答案出乎意料!✨

很多人以為「有運動就等於不會僵硬」,但臨床上我常看到運動量很大的人,反而更容易出現全身緊繃的狀況。原因可能是:

✅ 運動後沒有做好伸展與恢復

✅ 肌肉用力不平衡,某些小肌群被忽略

✅ 長期姿勢代償,讓脊椎與關節卡卡

✅ 壓力過大,肌肉持續處於緊繃狀態

🔍 身體不是只靠「動得多」就會順暢,還需要「動得對」。這時候, #徒手治療 與 #運動治療 就是最好的組合!

💆‍♂️ 徒手治療:透過專業手法,鬆開深層筋膜與關節限制,讓身體恢復應有的活動度。

🏋️ 運動治療:針對弱勢肌群做專屬訓練,建立平衡與穩定,避免代償與反覆僵硬。

👉 想要運動後不再卡卡、日常動作更輕鬆,就別只靠自己硬撐。適當結合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才能真正讓身體「動得健康,動得自在」。

📌 別忘了:運動不只是流汗,恢復與調整更重要!

——
想知道你的僵硬是不是來自姿勢、肌肉失衡或關節限制?可以留言或私訊,專業物理治療師來幫你解析🔎

#奇癒物理治療所

😣 你的偏頭痛,可能不是腦的問題,而是頸椎在求救!很多人一出現頭痛,就直覺懷疑是不是「腦出問題」。但臨床上,我常見到一種狀況 👉 偏頭痛的源頭其實在 頸椎。📌 當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姿勢不良、肩頸僵硬時,上頸椎附近的關節與肌肉會過度緊繃,這些...
23/09/2025

😣 你的偏頭痛,可能不是腦的問題,而是頸椎在求救!

很多人一出現頭痛,就直覺懷疑是不是「腦出問題」。
但臨床上,我常見到一種狀況 👉 偏頭痛的源頭其實在

頸椎。

📌 當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姿勢不良、肩頸僵硬時,
上頸椎附近的關節與肌肉會過度緊繃,
這些緊繃的組織可能壓迫神經或血管,
就會造成 頸因性頭痛 —— 痛感從後腦勺一路放射到太陽穴,
甚至合併眼壓感、頭暈、注意力不集中。

👐 在這樣的情況下,止痛藥只能暫時壓制症狀,
根本的關鍵在於:
👉 調整頸椎排列、放鬆緊繃肌肉、恢復關節活動度。

這就是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能發揮效果的地方!
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師,
✅ 精準鬆動頸椎小關節
✅ 釋放緊繃肌群與筋膜
✅ 搭配姿勢與運動訓練
才能真正讓頭痛「斷根」。

🌟 如果你的頭痛常常復發、吃藥效果有限,
別再忽略頸椎傳來的警訊。
找回頸椎的健康,頭腦才會真正輕鬆!


👨‍⚕️物理治療師小提醒:
偏頭痛 ≠ 一定是腦的問題,
有時候,答案就藏在你的脖子裡。

#偏頭痛 #頸因性頭痛 #徒手治療 #物理治療 #健康姿勢

22/09/2025

📌 中秋烤肉這些姿勢最傷!物理治療師親授「護脊妙招」

大家中秋快樂!🎑 烤肉氣氛最嗨,但常見的「久蹲翻肉」「彎腰刷烤網」「低頭切菜」這些動作,其實對腰椎、頸椎負擔很大。很多人隔天一起床就腰痠背痛,甚至出現閃到腰的情況。身為物理治療師,我要提醒大家:脊椎是一整條鍊子,任何姿勢不良都可能累積成傷害。

🔥 護脊椎三招

1️⃣ 換姿勢、別久蹲
烤肉時盡量「坐小椅子」代替長時間深蹲,腰椎壓力能減少一半。每10分鐘起來伸展一下,更能保護脊椎。

2️⃣ 烤網高度要調整
若烤爐太低,建議墊高或人坐低,避免長時間彎腰烤肉。保持「背打直、手往前」的姿勢,比彎著背撐更安全。

3️⃣ 切菜備料也要護腰
切菜、串肉時,桌子高度最好在腰到手肘之間,讓肩膀與腰椎放鬆,不會一直駝背。

👐 徒手治療的幫助

若已經有「烤肉後腰痠背痛、肩頸緊繃」的情況,徒手治療能透過專業的鬆動術與矯正,改善脊椎關節壓力、釋放肌肉緊繃,讓疼痛快速緩解,也能預防小痛拖成大病。

👉 中秋團聚很重要,但別忘了脊椎也需要好好照顧。
把握這三招,讓你烤得盡興、隔天還能精神飽滿喔!

手麻竟然不是神經壓到?四個被誤解的常見原因!(快來試試自我小測驗喔!)大家一聽到「手麻」,直覺就是「啊!神經壓到!」但其實,臨床上我常遇到病人因為手麻被嚇得不敢動,最後發現根本不是單純的神經壓迫。今天就來分享 4 個常被誤解的手麻原因👇🔹 ...
22/09/2025

手麻竟然不是神經壓到?四個被誤解的常見原因!
(快來試試自我小測驗喔!)

大家一聽到「手麻」,直覺就是「啊!神經壓到!」
但其實,臨床上我常遇到病人因為手麻被嚇得不敢動,最後發現根本不是單純的神經壓迫。
今天就來分享 4 個常被誤解的手麻原因👇

🔹 1. 肌肉筋膜緊繃
長時間打電腦、滑手機,手臂或肩頸的肌肉過度緊繃,會影響到血液循環,導致手指發麻。

🔹 2. 血液循環不良
手麻有時是「血路不通」而不是「神經卡住」。低血壓、末梢循環差,特別是久坐或手抬高太久,都可能造成手麻。

🔹 3. 關節排列異常
肩膀、鎖骨、甚至胸廓的小小位移,會影響周邊組織的空間,造成手麻感。這類問題常常需要徒手治療來鬆解與矯正。

🔹 4. 頸椎僵硬與姿勢不良
很多人以為「椎間盤壓迫」才會麻,但更多時候是因為長期駝背、低頭,造成頸椎小關節卡住,讓神經與血管都受影響。



✨ 手麻自我檢測小測驗 ✨
試試看,看看你的手麻可能從哪裡來:

1️⃣ 頸椎測試:
頭往左右轉,或下巴往胸口收,手麻是否加劇? → 可能與頸椎僵硬有關。

2️⃣ 手臂測試:
手臂往外展到肩膀高度,手掌朝上,維持 30 秒是否麻痺? → 可能與肩膀或胸廓空間受限有關。

3️⃣ 握拳測試:
手握拳 1 分鐘,張開後是否有異常刺麻? → 可能與循環不良有關。

4️⃣ 姿勢測試: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伏案工作,手麻是否出現或加劇? → 可能與姿勢相關。



✅ 物理治療師的小提醒
手麻 ≠ 一定是神經壓迫!
透過徒手治療,我們能協助放鬆緊繃的肌群、改善關節活動度,再搭配正確的運動,往往能大幅改善症狀。

📌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長期手麻,不要只靠揉一揉或甩一甩,建議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幫你檢查,找到真正的原因。

#奇癒物理治療所

👉 保護手的健康,從正確的姿勢與治療開始!

🏋🏻每天深蹲卻臀型沒變?你忽略了「這塊小肌肉」!🏋🏻‍♀️許多人為了改善臀型,每天勤做深蹲(squat),但卻發現臀部依然不翹、不緊實,甚至大腿前側越練越粗。問題往往出在一塊常被忽略的小肌肉——臀中肌(Gluteus Medius)。❇️為...
17/09/2025

🏋🏻每天深蹲卻臀型沒變?你忽略了「這塊小肌肉」!🏋🏻‍♀️

許多人為了改善臀型,每天勤做深蹲(squat),但卻發現臀部依然不翹、不緊實,甚至大腿前側越練越粗。問題往往出在一塊常被忽略的小肌肉——臀中肌(Gluteus Medius)。

❇️為什麼深蹲練不到臀中肌?

深蹲主要訓練的是臀大肌與大腿股四頭肌,雖然對提臀有效,但如果臀中肌無力,骨盆容易外翻或傾斜,身體會用大腿前側或下背去「代償發力」。結果就是:

• 屁股沒練到,腿卻更粗❌

• 下背疼痛或膝蓋不適🆘

• 臀型依舊塌陷、線條不明顯⛔️

❇️為什麼臀中肌這麼重要?

臀中肌就像骨盆的「穩定器」,負責維持骨盆水平,控制大腿外展與旋轉。如果這塊小肌肉力量不足,整個下肢動作鏈就會失衡。換句話說,想要練出翹臀,不只是大肌肉,穩定的小肌肉更是關鍵。

❇️徒手治療的角色

物理治療師在臨床上常看到,許多「深蹲無效」或「練到痛」的個案,實際上是關節活動受限或肌肉失衡。這時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能發揮很大效果:
1. 鬆解緊繃肌肉:像是髂脛束、股四頭肌過緊,會限制臀部發力。
2. 調整關節活動度:髖關節卡住,深蹲自然練不到臀部。
3. 激活沉睡肌群:透過徒手技巧喚醒臀中肌與核心肌群,幫助動作更正確。

❇️結合訓練與治療

⭕️最佳的改善方式是:
• 徒手治療先調整 → 打開關節、放鬆代償肌群
• 再搭配針對性運動 → 像是側躺蚌殼、怪獸走路(Monster Walk)、單腳橋式等,專門啟動臀中肌

這樣才能真正讓深蹲「發力在屁股」,打造出緊實翹臀,而不是讓大腿或下背幫忙代打反而會造成其他部位受傷喔!

#奇癒物理治療所
#徒手治療
#運動治療
(02)2592-4663

‼️下背痛反覆找上門?醫師也常忽略的三大隱藏原因!許多人下背痛看了醫師、吃了藥、照了X光或MRI,卻還是三不五時發作。事實上,下背痛常常不只是一條「腰椎神經壓迫」這麼簡單,還有一些 容易被忽略的隱藏原因,這些往往需要透過物理治療師的功能性檢...
16/09/2025

‼️下背痛反覆找上門?醫師也常忽略的三大隱藏原因!

許多人下背痛看了醫師、吃了藥、照了X光或MRI,卻還是三不五時發作。事實上,下背痛常常不只是一條「腰椎神經壓迫」這麼簡單,還有一些 容易被忽略的隱藏原因,這些往往需要透過物理治療師的功能性檢測才能被發現。



1️⃣ 骨盆與髖關節的錯位或僵硬
• 問題來源:骨盆是脊椎與下肢的「中繼站」,若一邊髖關節過緊、活動度不均,會讓骨盆歪斜或旋轉,導致腰椎承受過度壓力。
• 常見表現:久坐後腰酸、單腳站時腰會卡卡、跑步或打羽球後腰側特別痛。
• 物理治療觀點:透過骨盆穩定訓練(如橋式、貝殼肌訓練)和髖關節伸展,才能從根本改善。



2️⃣ 核心肌群失衡(不是只有練腹肌!)
• 問題來源:「核心」不只是腹肌,而是橫膈膜、腹橫肌、多裂肌、骨盆底肌組成的深層穩定系統。如果這個系統失效,腰椎就像沒有安全帶的汽車,任何小動作都可能造成二度傷害。
• 常見表現:反覆閃到腰、搬東西會突然僵住、長時間站立下背部無力。
• 物理治療觀點:我們會設計呼吸結合核心控制的訓練,而不是盲目做仰臥起坐。



3️⃣ 胸椎與呼吸習慣被忽視
• 問題來源:胸椎僵硬會讓身體「代償」到腰椎,特別是現代人駝背、久坐滑手機,呼吸模式也會跟著改變(淺呼吸、用肩膀呼吸)。
• 常見表現:上背緊繃伴隨下背痛、深呼吸時覺得腰痠、久坐工作越坐越累。
• 物理治療觀點:透過胸椎活動度訓練(像是貓牛式、胸椎旋轉伸展),搭配橫膈膜呼吸,能減少腰椎代償壓力。



✅ 總結:
下背痛不一定是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更多時候是來自 骨盆/髖關節、核心肌群、胸椎與呼吸習慣 這些被忽略的隱藏原因。物理治療不只是止痛,更重要的是透過評估和訓練,幫助你 找出真正原因、預防反覆發作哦!

#奇癒物理治療所
#徒手治療
#運動治療

駝背不只是外觀問題,小心心臟與肺功能也受害!很多人以為駝背只是「不好看」,頂多讓人顯老或缺乏自信。但在臨床上,我們物理治療師看到的駝背,常常已經不只是外觀,而是會影響到 呼吸與心血管功能。為什麼駝背會影響呼吸? 1. 胸廓受壓縮駝背會讓胸椎...
09/09/2025

駝背不只是外觀問題,小心心臟與肺功能也受害!

很多人以為駝背只是「不好看」,頂多讓人顯老或缺乏自信。但在臨床上,我們物理治療師看到的駝背,常常已經不只是外觀,而是會影響到 呼吸與心血管功能。

為什麼駝背會影響呼吸?
1. 胸廓受壓縮
駝背會讓胸椎過度後凸,導致胸廓向前塌陷。這會限制肋骨活動,吸氣時肺部擴張的空間變小。
2. 橫膈膜效率下降
駝背姿勢下,橫膈膜往下收縮的空間不足,使呼吸變得淺快,而不是深長。
3. 肺活量下降
研究顯示,駝背的人肺活量、最大吸氣量都比姿勢正常的人低,長期下來容易感到喘、體能下降。

為什麼心臟也會受到影響?
1. 胸腔壓迫
胸骨內縮、胸腔空間變小,會影響心臟與大血管的舒展。
2. 血液循環效率差
呼吸不順會連帶影響靜脈回流與血液循環,長時間坐著駝背的人,更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 間接影響生活型態
駝背的人往往活動量下降(走路容易喘、胸悶),久而久之心肺功能愈來愈差,形成惡性循環。

物理治療師的建議
• 胸椎伸展:如站立靠牆伸展、用泡棉滾筒打開胸椎。
• 強化背伸肌群:划船動作、超人式,幫助打開胸口。
• 呼吸訓練:練習腹式呼吸,讓橫膈膜能有效帶動肺部擴張。
• 改善生活習慣:減少長時間低頭滑手機、辦公時加上靠背支撐。



👉 結論:
駝背不是單純的「外觀瑕疵」,它其實會壓縮胸腔,讓肺吸不到足夠的空氣,心臟也在狹小的空間裡更吃力。提早調整姿勢、強化背部與呼吸肌群,才是真正的「由內而外變年輕」喔!

腔,讓肺吸不到足夠的空氣,心臟也在狹小的空間裡更吃力。提早調整姿勢、強化背部

😱😱發現自己孩子膝蓋好像有點變形嗎?別緊張💗兒童的X型腿(膝外翻)發展通常是生理性的,約在2至3歲時會變得比較明顯,並在4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腿型會逐漸趨於正常,約在6至7歲時變直。 絕大多數的兒童X型腿是暫時的生理現象,但如果腿型沒有依照...
23/08/2025

😱😱發現自己孩子膝蓋好像有點變形嗎?
別緊張💗

兒童的X型腿(膝外翻)發展通常是生理性的,
約在2至3歲時會變得比較明顯,並在4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腿型會逐漸趨於正常,約在6至7歲時變直。

絕大多數的兒童X型腿是暫時的生理現象,但如果腿型沒有依照時程改善、惡化、不對稱,或有其他明顯症狀,則應至諮詢物理治療或兒童骨科就診,評估是否有病理性X型腿或其他問題。

🌟兒童腿型發展歷程:

新生兒至1歲半前:: 以生理性O型腿(膝內翻)為主,這是胎兒在母體中維持捲曲狀態的遺留現象。
🐶1歲半至2歲:: 學習走路後,腿部逐漸變直,O型腿開始改善。

🐰2至4歲:: 進入「鐘擺效應」時期,此時腿型會逐漸轉變為X型腿,在4歲時最為明顯。

🐯4至7歲:: X型腿逐漸回正,腿部會慢慢變直。

‼️何時應就醫: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腿型發展不符合上述時程,例如:
在兒童3歲後腿型仍是O型腿且未改善。
腿彎曲的角度過大或有惡化的趨勢。
出現明顯的不對稱現象,雙腿彎曲的程度或方式不同。
伴隨疼痛、跛行等其他症狀。

⚠️處理原則:
多數為生理性:
大部分兒童的X型腿是暫時的生理現象,會隨著成長自行改善。
❗️學齡前診斷治療:
建議在學齡前進行診斷和治療,若等到骨骼發育完成才治療,效果會不佳。
💯專業評估:
若有疑慮,應諮詢物理治療師或兒童骨科醫師,進行專業的評估,以釐清是否為病理性X型腿,並獲得適當的建議喔!

快跟妳們的朋友分享吧~

跑步正夯!但在家超慢跑也會小腿痛嗎?注意囉!千萬別猛揉痛點、熱敷它!跑者小腿**骨膜撕裂傷(Periostitis 或 小腿脛骨前緣骨膜炎)**通常是因為長期重複性的過度負荷,導致脛骨骨膜(主要是脛骨內側或前側)微小撕裂與發炎。這是「跑者常...
18/07/2025

跑步正夯!但在家超慢跑也會小腿痛嗎?
注意囉!千萬別猛揉痛點、熱敷它!

跑者小腿**骨膜撕裂傷(Periostitis 或 小腿脛骨前緣骨膜炎)**通常是因為長期重複性的過度負荷,導致脛骨骨膜(主要是脛骨內側或前側)微小撕裂與發炎。這是「跑者常見傷害」之一,屬於慢性過度使用型損傷。



✅ 發生原因主要包括:

1. 過度訓練與負荷過快增加
• 快速增加跑步距離、強度或頻率(例如突然從每週跑10公里增加到30公里)。
• 缺乏適當休息與恢復時間。

2. 跑步地面太硬或傾斜
• 在柏油路、水泥地、下坡路段長時間訓練,導致小腿負荷增加。
• 跑在傾斜道路上也會讓肌肉不對稱用力,拉扯骨膜。

3. 跑步姿勢不良或腳型異常
• 扁平足、過度內旋(overpronation)或高足弓等,都會改變小腿肌群的負荷傳導,導致脛骨骨膜拉扯。
• 跑步時腳步落地方式不良(如過度腳跟落地)也可能增加衝擊。

4. 鞋子支撐不足或過度磨損
• 鞋底避震不足、穩定性不佳,無法有效吸收地面反作用力,轉而由小腿肌群與骨膜承受。

5. 小腿肌肉僵硬、力量不足
• 特別是脛前肌、比目魚肌與腓腸肌不平衡,會讓肌肉對脛骨的牽拉異常增加。



🔬 生理解剖機制:

骨膜是覆蓋在骨頭表面的薄膜,有大量神經與血管,對牽拉與壓力很敏感。當跑步產生的反覆張力持續拉扯脛骨內側或前側骨膜,會引起微小撕裂與發炎。



🩺 常見症狀:
• 跑步時或之後出現小腿內側或前側疼痛。
• 壓痛點集中在脛骨邊緣(尤其是距離腳踝10~15公分的位置)。
• 疼痛初期在跑後加劇,後期可能在跑前或持續運動中就發作。
• 局部可能有輕微腫脹或熱感。



🛠 如何預防與治療?

簡略重點如下:

✅ 預防
• 漸進式訓練(每週距離不增加超過10%)
• 改善跑姿與步態,必要時請物理治療師評估
• 穿著適合腳型的慢跑鞋,並定期更換
• 加強小腿肌群的柔軟度與力量平衡訓練

✅ 治療
• 初期:停止跑步、冰敷、使用壓力護套(壓縮腿套)
• 物理治療:超音波、伸展、徒手放鬆脛前肌與比目魚肌、貼紮
• 中期:導入徒手治療與核心控制訓練
• 復健後期:重建跑步技術與漸進回歸跑量

05/06/2025

人類若過度依賴 AI,會產生多方面的風險,特別是在兒童學習階段,可能帶來長期且深遠的影響。以下分別說明:



🔍 一、人類過度依賴 AI 的整體風險
1. 批判性思維能力下降
長期依賴 AI 提供答案,會削弱人類主動思考、質疑與分析的能力。人可能會傾向「照單全收」,不再訓練自己的判斷力與邏輯推理。
2. 創造力與解決問題能力受限
當人們習慣讓 AI 想點子或提供解方,可能會失去原本需要透過反覆試錯、自主探索的寶貴創意訓練機會。
3. 隱私與資訊安全問題
過度依賴 AI 工具可能導致大量個資被蒐集與利用,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用於訓練模型或行銷用途。
4. 社交能力弱化
若溝通與人際互動越來越多由 AI 代勞,人類的情感表達與共感能力可能逐漸退化。
5. 知識偏誤與依賴錯誤資料
AI 並非完美,若缺乏判斷力,一旦 AI 提供錯誤或有偏見的資訊,人們可能無從察覺與修正。



👶 二、對兒童學習的潛在影響
1. 學習動機與探索精神減弱
若 AI 隨時提供答案,孩子可能不再願意花時間思考、試驗或發問,導致學習變得被動而淺層。
2. 語言與寫作能力退化
使用 AI 生成文章或作業,會降低孩子自己構思、組織與表達語言的機會,長遠下來影響語文能力。
3. 注意力與耐心降低
即時獲得回饋可能讓孩子難以忍受學習中正常的挫折與等待,形成對快速回報的依賴。
4. 批判性思考訓練不足
AI 給的答案看似正確卻未必完善,若沒有教師或家長引導辨別,孩子將失去判別真偽與多元觀點的能力。
5. 社交與情感發展受限
如果 AI 成為主要的陪伴或教學對象,孩子可能錯過與真人互動中發展同理心、情緒調節與合作技能的機會。



✅ 建議
• 引導而非代替: 教師與家長應將 AI 視為學習輔助,而非替代,協助孩子建立正確使用習慣。
• 強調學習過程: 鼓勵孩子多問「為什麼」、「怎麼做」而不只是「答案是什麼」。
• 創造混合學習環境: 整合 AI 與真實生活活動、遊戲與互動,避免只靠螢幕學習。
• 培養資訊素養與倫理觀: 從小教導孩子辨識資訊真偽,尊重著作權與個資安全。

Address

台北市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09: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Thursday 09:00 - 21:00
Friday 09:00 - 21:00
Saturday 09:00 - 13:00

Telephone

+886225924663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物理治療師 胡逸惟 Kiwi Hu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物理治療師 胡逸惟 Kiwi Hu: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