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隨筆

物理治療隨筆 我是物理治療師
希望透過分享醫學的知識
幫助大家「提升生活品質」

【後十字韌帶重建術後恢復:活動、走路和跑步的時間表】⚠️以下內容僅供參考,如有需要,還是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協助,比較洽當!!! 📌第0-2週🈲不能「主動」彎曲膝蓋🈲膝蓋不能「過度伸直」✨患側腳不能承重/部分承重(視情況決定)✨轉身時,不能...
21/01/2023

【後十字韌帶重建術後恢復:活動、走路和跑步的時間表】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如有需要,還是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協助,比較洽當!!!

📌第0-2週
🈲不能「主動」彎曲膝蓋
🈲膝蓋不能「過度伸直」
✨患側腳不能承重/部分承重(視情況決定)
✨轉身時,不能用患側腳當轉軸
✨膝蓋24小時固定在伸直狀態

📌第2-6週
🈲不能「主動」彎曲膝蓋
🈲膝蓋不能「過度伸直」
✨膝蓋「被動」彎曲至60度
✨4週後可解鎖支架,用腋下拐在室內走路

📌第6-8週
✨膝蓋「閉鎖式」運動,可彎曲60度
✨可解鎖支架,用腋下拐在室外活動
✨在腋下拐/拐杖的支撐下,能有正常的步態
✨能開車

📌第8-12週
✨膝蓋彎曲角度恢復正常
✨可不穿支架(以開刀醫師的建議為主)
✨可不用腋下拐
✨恢復正常的步態
✨可以正常上樓

📌第12-24週
✨能游泳
✨能單腳蹲
✨可以正常下樓

📌第24-36週
✨能跑步
✨能跳躍

📌第36週後
✨可以開始運動專項訓練

💡補充

上述提到的活動能力都有一個大前提——姿勢正確!
因此,如果是用「代償」的方式來完成動作的,就不在上述討論的範疇之內~
👉參考資料:UpToDate、個人臨床經驗、Mass General Brigham

如果分享的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大家按讚與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手術後 #手術 #後十字靭帯損傷 #後十字靭帯断裂 #後十字靭帯 #後十字靭帯再建 #後十字韌帶 #術後 #術後保養 #術後恢復

【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恢復:活動、走路和跑步的時間表】⚠️以下內容僅供參考,如有需要,還是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協助,比較洽當!!! 📌第0-2週✨膝蓋彎曲90度✨膝蓋能完全伸直✨可用腋下拐走路(雙拐)📌第2-4週✨膝蓋彎曲120度✨可用腋下拐...
12/10/2022

【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恢復:活動、走路和跑步的時間表】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如有需要,還是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協助,比較洽當!!!

📌第0-2週

✨膝蓋彎曲90度
✨膝蓋能完全伸直
✨可用腋下拐走路(雙拐)

📌第2-4週

✨膝蓋彎曲120度
✨可用腋下拐走路(單拐)

📌第4-6週

✨走路,正常承重
✨雙腳微蹲到60度
✨扶著扶手上樓梯

📌第6-12週

✨膝蓋彎曲角度恢復正常
✨不扶扶手上樓梯
✨扶著扶手下樓梯

📌第12週後

✨不扶扶手下樓梯
✨單腳蹲
✨能跑步
✨能跳躍
✨開始專項運動訓練

💡補充

上述提到的活動能力都有一個大前提——姿勢正確!
因此,如果是用「代償」的方式來完成動作的,就不在上述討論的範疇之內~
👉參考資料:UpToDate、個人臨床經驗、Physiopedia

如果分享的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大家按讚與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這是一個分享疼痛相關醫學知識的粉絲專頁,粉專長期分享臨床常見迷思、運動傷害預防的個人觀點,並希望藉由分享的力量,提供大家理性思考的方向,進而遠離疼痛!

#前十字韌帶重建 #前十字韌帶 #前十字韌帶斷裂 #恢復 #手術 #手術後

【症狀惡化?不要灰心,這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在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當一個人感到不舒服的時間越久,他們就越害怕症狀惡化。一旦症狀開始惡化,他們就會不安地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治療,希望盡快回到沒有疼痛的狀態。我能夠理解大家想要快速康復、擺脫疼痛的...
16/09/2022

【症狀惡化?不要灰心,這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在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當一個人感到不舒服的時間越久,他們就越害怕症狀惡化。一旦症狀開始惡化,他們就會不安地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治療,希望盡快回到沒有疼痛的狀態。

我能夠理解大家想要快速康復、擺脫疼痛的心情。但是,我認為症狀惡化可能是一個好事情!因為如果你能夠從惡化(受傷)中了解到傷害的原因,那麼你就可以避免將來出現類似的問題。因此,每一次的惡化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能夠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進一步走向健康。

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只要症狀有惡化,我就會引導病患思考受傷的可能原因,讓他們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狀況容易導致傷害,以及可以如何避免或調整,最終達到不再復發的目標。

但是,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的不舒服,肯定不會只有一個地方出問題。所以往往需要從工作姿勢、回家姿勢、坐姿、站姿、睡姿、休閒運動等方面逐步調整。而逐一調整需要時間和耐心,甚至需要信心。

因此,我建議,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症狀有惡化,與其擔心慌張,不如靜下心來仔細觀察症狀惡化的原因,或許你會發現許多重要的線索,能夠幫助你避免再次受傷。

如果分享的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大家按讚與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這是一個分享疼痛相關醫學知識的粉絲專頁,粉專長期分享臨床常見迷思、運動傷害預防的個人觀點,並希望藉由分享的力量,提供大家理性思考的方向,進而遠離疼痛!

#症狀 #學習 #察覺 #覺察 #觀察 #耐心 #信心 #健康

【旋轉袖肌腱修補術後恢復:活動與訓練的時間表】最近剛好遇到一些術後的個案,因為疫情的緣故,拖了很久沒有治療,結果就導致進度大delay!因此,分享一下旋轉袖肌腱修術(Rotator Cuff Repair)恢復的進程,給大家作為參考,不過~...
01/09/2022

【旋轉袖肌腱修補術後恢復:活動與訓練的時間表】

最近剛好遇到一些術後的個案,因為疫情的緣故,拖了很久沒有治療,結果就導致進度大delay!

因此,分享一下旋轉袖肌腱修術(Rotator Cuff Repair)恢復的進程,給大家作為參考,不過~

⚠️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如有需要,還是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協助,比較洽當!!!

📌 第0-4週

✨ 肩關節「被動」活動(不舒服的程度在「可忍受」的範圍內)
✨ 手肘「主動」活動
✨ 手腕「阻力」訓練
✨ 軟組織按摩

📌第5-8週

✨ 肩關節「被動」活動角度的目標
➡️ 前舉:0~150º
➡ 側舉:0~150º
➡ 外轉:0~70º
➡ 內轉:0~55º
✨ 肩關節「輔助」活動
✨ 手肘、手腕「阻力」訓練
✨ 6週後,可脫離brace或sling

📌 第9-12週

✨ 肩關節「主動」活動
➡️ 後伸、外轉:抗重力
➡ 前舉、側舉:10週後,延著肩關節關節面,抗重力
✨ 肩關節「被動」活動全角度
✨ 肩關節閉鎖式活動(輕)

📌 第13-16週

✨ 胸大肌伸展
✨ 肩關節「阻力」訓練
✨ 肩關節「主動」活動全角度

📌 第17-26週

✨肩關節「阻力」訓練
✨肩關節在不痛的狀況下,「手舉過頭」活動

💡 補充

旋轉袖肌腱修術(rotator cuff repair),雖然號稱是「旋轉肌袖」的肌腱修復手術,但其實只是修復四條旋轉肌群當中的——棘上肌(Supraspinatus)!

而原因主要是因為「解剖構造」的關係,旋轉肌群當中最容易受傷的肌肉是——棘上肌,因此,與其說是旋轉袖肌腱修術,不如說是「棘上肌」肌腱修復術更為貼切~(當然也有可能伴隨其他肌腱受損,但大多是棘上居多)
👉可參考【肩峰下夾擠症候群:運動傷害的必修課!】

如果分享的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大家按讚與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這是一個分享疼痛相關醫學知識的粉絲專頁,粉專長期分享臨床常見迷思、運動傷害預防的個人觀點,並希望藉由分享的力量,提供大家理性思考的方向,進而遠離疼痛!

#旋轉肌群 #術後 #肩膀夾擠症候群 #肩膀 #肩膀酸痛

【組織反覆受損?找到背後隱藏的原因才是關鍵!】🗣 病人常常會問:「治療師,我的肌肉拉傷/韌帶撕裂傷(組織受損)什麼時候會好?」一般人身體不舒服就會想要知道是哪裡「受傷」了,所以透過影像學檢查,確認組織的受損,然後了解受損的組織何時可以痊癒,...
20/06/2022

【組織反覆受損?找到背後隱藏的原因才是關鍵!】

🗣 病人常常會問:「治療師,我的肌肉拉傷/韌帶撕裂傷(組織受損)什麼時候會好?」

一般人身體不舒服就會想要知道是哪裡「受傷」了,所以透過影像學檢查,確認組織的受損,然後了解受損的組織何時可以痊癒,這是大多數人針對身體不適的直覺思考方式。由此可見,「痊癒」這兩個字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而當問題都源自於組織受損時,痊癒就變得至關重要。相信大家都聽過「你會一直復發,是因為你的組織還沒修復好,所以你運動或活動時就容易再次受傷」這樣的說法,它將「組織受損」和「反覆受傷」錯誤地聯繫在一起!

但問題真的是「組織受損」?

我並不這麼認為!

因為假設一個人平衡感不好而經常跌倒受傷。此時,如果只關注他的外傷(組織受損)是否治癒,而不思考「為什麼」他會跌倒受傷(根本問題),那麼即使外傷痊癒了,平衡感的問題仍未解決,就可能會再次受傷。

所以大家或許都著重於「如何痊癒」,但我更在乎「找到根本問題,避免再次受傷」。我認為物理治療的價值不僅在於治療傷痛,更重要的是找出如何避免再次受傷的方法,讓人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受傷痛或復發的恐懼所限制!

💡 補充

上文的意思並不是說「組織受損」一定不會導致「反覆受傷」,而是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

另外,雖然找出受傷原因很重要,但若是受傷嚴重(例如骨折等問題),仍需先妥善處理組織受損的狀況,才能進一步考慮其他治療方向。所以組織受損的情況仍具有參考價值。

⭐️ 總結

或許大多數人認為治療的目的就是讓受損的組織痊癒,但我認為「痊癒」只是治療的「基本」,而真正的重點在於「找到根本問題,避免再次受傷」!

🔻 其他參考資料

【治療理念】

如果分享的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大家按讚與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這是一個分享疼痛相關醫學知識的粉絲專頁,粉專長期分享臨床常見迷思、運動傷害預防的個人觀點,並希望藉由分享的力量,提供大家理性思考的方向,進而遠離疼痛!

#組織受損 #迷思

【3C族注意!媽媽手不再是媽媽的專利!】母親節快樂🎊 🎊 🎊這週恰逢母親節,就來分享一個跟媽媽有關的疾病——媽媽手!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 Disease),是一種狹窄性腱鞘炎,而之所以會以「媽媽」手命名,主要的原因...
08/05/2022

【3C族注意!媽媽手不再是媽媽的專利!】

母親節快樂🎊 🎊 🎊

這週恰逢母親節,就來分享一個跟媽媽有關的疾病——媽媽手!

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 Disease),是一種狹窄性腱鞘炎,而之所以會以「媽媽」手命名,主要的原因是其好發的族群大多為——中年婦女或產後媽媽!

在過往的時代,媽媽手大多是由於抱小孩或擠乳的姿勢不正確,才會導致「腱鞘發炎」,進而產生疼痛;但在現代的生活中,由於工作的模式(ex. 打字)、運動的興起與3C產品的使用頻率增加,於是媽媽手就演變成了一種文明病,漸漸地,媽媽手就不再是媽媽的專利了~

⚠️而根據我臨床的觀察,媽媽手之所以會很難好,除了「使用頻繁」這個因素以外,最大的影響因子是——媽媽手往往伴隨著其他的問題!

🔻媽媽手常伴隨的問題

1. 腕關節不穩定
2. 大拇指的動作控制不佳
3. 肌肉緊繃與延展度下降
4. 肌肉代償性收縮,並與骨突摩擦,進而導致發炎

而根據我的觀察,目前針對媽媽手的治療,大多都只針對「發炎的組織」進行處理,並未考慮到它是肌肉「代償性」收縮與骨骼「錯位」導致肌腱與骨突「摩擦」,最後才產生發炎的~

🗣因此,如果想要增加媽媽手恢復的速度,就必須同時考慮到上述四項的問題,才能有效地「阻止」媽媽手繼續惡化,並恢復到健康的狀態。

⭐️小秘訣⭐️

媽媽手通常只要一進入「發炎」期,狀況就會急轉直下,此時,光是要「阻止」惡化,就需要花費不少治療時間了,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發炎之前,「提前」辨別出媽媽手,並進行針對性治療,如此一來,就能夠在「無痛」的狀況下,解決媽媽手的問題了!

📌辨別方法

媽媽手發炎前:動作一會痛,動作二不會痛
媽媽手發炎期:動作一跟二都會痛

📌動作描述

動作一:握住大拇指,手腕往下(小指放下)壓
動作二:「用力」比讚

如果分享的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大家按讚與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這是一個分享疼痛相關醫學知識的粉絲專頁,粉專長期分享臨床常見迷思、運動傷害預防的個人觀點,並希望藉由分享的力量,提供大家理性思考的方向,進而遠離疼痛!

#母親節快樂 #母親節 #媽媽手 #肌腱發炎 #肌腱炎 #肌腱 #腱鞘炎 #腱鞘 #代償 #腕關節不穩定 #肌肉緊繃 #媽媽 #嬰兒 #抱小孩 #職業傷害 #職業病 #文明病 #運動傷害

物理治療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尋找與解決受傷的「原因」,因此,我們根本就不會去「診斷」病人的疾病(結果)!!!畢竟「結果」終究只是結果,沒有去除受傷的「原因」,那就有很大的可能會再受傷一次!!!
28/04/2022

物理治療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尋找與解決受傷的「原因」,因此,我們根本就不會去「診斷」病人的疾病(結果)!!!

畢竟「結果」終究只是結果,沒有去除受傷的「原因」,那就有很大的可能會再受傷一次!!!

【診斷VS判斷】最近由於修法的緣故,物理治療師常常被質疑無法「判斷」什麼是亞健康,什麼是疾病~甚至,質疑治療師的培訓時間比醫師短,學到的知識不夠紮實,無法分辨個案是不是嚴重的疾病(例如:癌症),所以容易造成「誤診」!⚠️但這樣的說法,其實是...
27/04/2022

【診斷VS判斷】

最近由於修法的緣故,物理治療師常常被質疑無法「判斷」什麼是亞健康,什麼是疾病~

甚至,質疑治療師的培訓時間比醫師短,學到的知識不夠紮實,無法分辨個案是不是嚴重的疾病(例如:癌症),所以容易造成「誤診」!

⚠️但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惡意把「判斷」與「診斷」搞混來誤導群眾!

📌什麼是「判斷」呢?

就是當一般人發燒的時候,大家不必知道(詳細的診斷)是感染?是感冒?是新冠肺炎?是流感?或是腸病毒?也能夠「判斷」這個問題(發燒),需要去尋求醫師的協助!

因此,身為一個通過國家考試的物理治療師,自然是有能力「判斷」什麼是物理治療能夠處理的問題?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其他專業的協助?

📌培訓時間不算什麼!

培訓時間的長短真的不代表什麼,畢竟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推行一件事——終身學習!

因此,把培訓時間拿出來說嘴的人,顯然是屬於那種畢業以後,就沒有再繼續進修的人,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心態。

📌誤診?

最後,來說一點不客氣的事情!

在「自費」的市場裡,基本上很少有「治療很久」都沒有效果,卻一直來治療的個案,因此,如果個案是嚴重的疾病,來做物理治療,也會很快發現沒有效果,而尋求其他治療途徑。

反之,在「健保」的環境,才會出現治療時間以「年」計算的狀況,因此,恐怕復健科才是最容易出現「誤診」的地方吧~

物理治療師法修法倡議平台:https://reurl.cc/41arXL

這是一個分享疼痛相關醫學知識的粉絲專頁,粉專長期分享臨床常見迷思、運動傷害預防的個人觀點,並希望藉由分享的力量,提供大家理性思考的方向,進而遠離疼痛!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修法 #健保 #醫療 #診斷 #判斷 #判斷力

【物理治療師修法】物理治療師修法,這件事或許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在物理治療的世界裡可是鬧得沸沸揚揚!身為一個走自費市場的物理治療師,對於修法當然是樂見其成,但不管修法與否,對於「健保」的病人來說,絕對是一件壞事~📌修法成功物理...
16/04/2022

【物理治療師修法】

物理治療師修法,這件事或許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在物理治療的世界裡可是鬧得沸沸揚揚!

身為一個走自費市場的物理治療師,對於修法當然是樂見其成,但不管修法與否,對於「健保」的病人來說,絕對是一件壞事~

📌修法成功

物理治療師修法如果成功,應該會降低開業的難度,促使一群有能力的物理治療師走入自費市場,因此,往後健保病人所能接受到的醫療品質,恐怕就有點堪憂了~
P.S. 雖然現在的醫療品質大多已經很糟糕了

📌修法卡關

但如果物理治療師修法卡關,對於健保病人來說,也絕對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因為當治療的「決定權」被醫師把持的時候,會產生一個非常弔詭的情況,那就是——最懂你病情的人,並不是幫你治療的人!
P.S. 醫師會評估、檢查,並決定治療的項目,但治療卻是由治療師操作

📌建議

⭐️為了避免「健保」的醫療品質下降,我認為有幾個方法能夠改善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復健科的「健保」病人,歡迎你分享出去,以維護自身權益!!!

🔻 改善的方法🔻

💡請醫師「親自」治療

往後到復健科治療的時候,請跟醫師說:「我相信醫師比較瞭解我的病情,可以請您『親自』操作儀器來治療我嗎~」

如此一來,最懂你病情的人,就是幫你治療的人了!

完完全全不會有「誤診」或「耽誤病情」的情況發生,甚至,你在治療的時候,如果有發生什麼「突發」狀況,也能「馬上」諮詢醫師。

我相信那些「擔心物理治療師素質」且「憂國憂民」的醫師,肯定能夠接受你的請求,畢竟這樣做,絕對是對「健保」病人最好的選擇!!!

💡修法改善健保的給付制度

再者,國外其實已有明文規定,「單純」操作儀器是「沒有資格」被稱作是「治療」的!

因此,大家可以去修法或建議健保局,拿掉「儀器操作」的項目,把其給付的額度,都挪到「運動治療」、「肌力訓練」、「姿態訓練」、「平衡訓練」等治療項目,如此一來,才有機會能夠在「健保」的制度裡,接受到高品質的治療!

💡修法改善治療師的申報人數

另外,當治療師一天的申報上限是45人的時候,等於每小時,治療師要治療約5.6人,也就是每個人獲得的治療時間大約為10.7分鐘~
P.S. 在健保的制度下,其實每位治療師一天常常治療超過45人,所以每個人所能分配到的治療時間,就會遠遠低於10.7分鐘了

因此,如果一般人想要在健保獲得高品質的治療,恐怕除了改善「健保給付」方式以外,還需要調降治療師可「申報的人數」,才能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參考資料:https://reurl.cc/RrnDAe

這是一個分享疼痛相關醫學知識的粉絲專頁,粉專長期分享臨床常見迷思、運動傷害預防的個人觀點,並希望藉由分享的力量,提供大家理性思考的方向,進而遠離疼痛!

#物理治療師修法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 #健保 #醫療 #醫療品質

【還穿運動緊身褲?小心腳麻找上你!】近年來,由於運動緊身褲具有修飾腿型的效果,所以受到廣大女性朋友的喜愛,甚至,還形成了一股穿搭的潮流,使穿著運動緊身褲的時機從運動場上,進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但我認為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曾經有一位腳麻的個案...
09/04/2022

【還穿運動緊身褲?小心腳麻找上你!】

近年來,由於運動緊身褲具有修飾腿型的效果,所以受到廣大女性朋友的喜愛,甚至,還形成了一股穿搭的潮流,使穿著運動緊身褲的時機從運動場上,進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但我認為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曾經有一位腳麻的個案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她由於工作的關係(有氧老師),常常會一整天都穿著運動緊身褲,而我給她一個小小的建議(不要穿緊身褲)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生腳麻的問題了(目前快2年),所以我認為一項產品,首先需要瞭解的並不是它的好處,而是它有可能帶來的風險,如此才能在避免受傷的同時,享受它帶來的效益。

⚠️運動緊身褲的隱憂⚠️

📌影響循環

說來也好笑,坊間的都市傳說,都說緊身褲的效果能夠增加回流(靜脈),可是卻都否認會對動脈造成影響,但壓力難道只會加壓靜脈,而不會加壓動脈嗎?
👉可參考https://reurl.cc/Np7ld9

或許,動脈「灌流」真的沒有減少,但我敢肯定的是,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動脈的「血壓」一定要隨之上升,否則怎麼平衡緊身褲所帶來的壓力?

此外,所謂促進回流,就是代表「回心臟的血液」增加,而根據這樣的情況,如果緊身褲真的有效,且穿著時間又很長的話,那你是不是應該擔心一下心臟的長期負荷量呢?

最後,不管是「回心血量增加」,或是「動脈血壓上升」都會增加心臟的工作量,而這樣的影響會是你期望的結果嗎~

📌增加髕骨軟骨的磨損

之前有提到護膝會造成髕骨壓力,進而導致軟骨磨損,最後,就容易產生疼痛的問題;而運動緊身褲也是同樣的道理,尤其在膝蓋彎曲的時候(深蹲、硬舉),運動緊身褲對於髕骨所造成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此時,就容易增加軟骨磨損的速度,進而產生不適!
👉可參考https://reurl.cc/akWdm3

📌限制活動

最後,運動緊身褲有一個功效,號稱能夠支撐肌肉,減少晃動帶來的耗損,但外觀上所看到的晃動真的是「肌肉」嗎?

要知道肌肉的外圍都有一層「肌筋膜」來維持肌肉收縮的軌跡,讓它不要隨便亂動,所以我們所觀察到的晃動,恐怕都不是肌肉,而是所謂的「皮下脂肪」了,那可想而知,束縛住這些脂肪應該是沒辦法增加運動表現的!

此外,現在越來越多人了解,筋膜緊繃,不只容易產生疼痛,也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所以常常需要放鬆「緊繃的筋膜」,因此,就算運動緊身褲真的有「束縛住」肌肉的功效,那恐怕也算不上一件好事吧~

如果分享的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大家按讚與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這是一個分享疼痛相關醫學知識的粉絲專頁,粉專長期分享臨床常見迷思、運動傷害預防的個人觀點,並希望藉由分享的力量,提供大家理性思考的方向,進而遠離疼痛!

#運動穿搭 #運動緊身褲 #壓力褲 #緊身褲 #軟骨磨損 #血液循環 #腳麻 #血壓 #動脈 #靜脈 #心臟 #副作用

Address

新北市新莊區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物理治療隨筆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