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 李秉儒 Physical Therapist Libo

物理治療師 李秉儒 Physical Therapist Libo 大家好,我是Libo李秉儒,畢業於臺灣大學物理治療系,是位物理治療師及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
擅長運動治療、筋膜鬆動、姿勢矯正。
工作請聯繫:libooo65535@gmail.com

感謝學生的邀請,處理了那麼多龍舟選手,今天終於有機會親身體驗也感謝教練與政大EMBA龍舟隊的前輩們,很親切的提醒我動作細節,幫助我在短時間內掌握動作的輪廓這次學習的經驗,讓我反思,在動作教學上,應該發展更多訓練法,幫助學生感受力量與慣性的大...
16/11/2024

感謝學生的邀請,處理了那麼多龍舟選手,今天終於有機會親身體驗

也感謝教練與政大EMBA龍舟隊的前輩們,很親切的提醒我動作細節,幫助我在短時間內掌握動作的輪廓

這次學習的經驗,讓我反思,在動作教學上,應該發展更多訓練法,幫助學生感受力量與慣性的大小,畢竟矯正動作的目的是為了產生正確力量,因此學生自己必須先能夠正確感受力量的大小,修正動作時才能有所依據

我在動作教學上,就發現很多學生對於力量的感受並不正確,而是誤把動作的幅度認知為力量的大小,導致想爆發用力時會不自覺做出過大的動作,反而減少力量輸出

相信這次的經驗能夠幫助我更有效率的處理龍舟選手所發生的問題

#龍舟

背槓深蹲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訓練動作,因為他易學好操作,又不需要特定的器械,因此被廣泛的使用在各種場合。背槓深蹲不只被用來訓練運動員,許多醫學文獻也報導背槓深蹲可以改善關節疼痛問題,預防運動傷害。背槓深蹲的益處在於可以刺激肌肉,增加肌力與肌肉量...
26/06/2024

背槓深蹲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訓練動作,因為他易學好操作,又不需要特定的器械,因此被廣泛的使用在各種場合。

背槓深蹲不只被用來訓練運動員,許多醫學文獻也報導背槓深蹲可以改善關節疼痛問題,預防運動傷害。

背槓深蹲的益處在於可以刺激肌肉,增加肌力與肌肉量。但很多人不知道,背槓深蹲帶來好處的同時,也伴隨著關節傷害的風險。

而增加傷害風險的關鍵因素,就在於槓鈴對於關節所產生的力臂長短。

🏋️

力臂指的是身體承受外力與關節間的距離,由於關節需要對抗的扭力大小等於力臂x外力,因此相同的外力下,力臂越長,關節就越難對抗扭力。

單就訓練的效果而言,力臂的長短不是重點,只要肌肉關節可以承受,反而力臂越長,刺激肌肉的效果越大。

但訓練中難免會出現不平衡或晃動,此時若力臂越長,小小的不穩就可能被力臂放大,導致扭力超過肌肉關節所能承受的極限而受傷。

因此不容易受傷的背槓深蹲動作,便是平均分散受力,不讓任何單一關節對抗外力的力臂變得過長。

🏋️

最簡單判斷深蹲是否有平均分散關節受力的方式,便是觀察動作中,脛骨前傾角度與身體前傾角度是否平行。

當我們蹲的越低,脛骨前傾角度也必然越大,膝關節對抗槓鈴的力臂就會變長,而增加膝關節受傷的風險。

但下蹲時身體前傾的動作,則會縮短膝關節對抗槓鈴的力臂,並同時增加髖關節對抗槓鈴的力臂,幫助膝、髖平均分散壓力。

然而身體前傾的同時,也會造成腰椎對抗槓鈴的力臂變長,而增加腰椎受傷的風險。

因此我個人認為,當背槓深蹲膝蓋彎曲超過90度後,整體關節承受外力的力臂就會變得過大,只能盡可能讓膝蓋與腰椎用最合理的比例分散風險。

🏋️

雖然蹲過低的背槓深蹲,會造成關節對抗外力的力臂過長,有潛在風險,但只要循序漸進的訓練,並且保持足夠的穩定性,受傷的風險就可以被降到最低。

甚至對於運動員來說,賽場上往往必須在極限的關節角度下發揮力量,因此更需要刻意在長力臂的情況下訓練,才能減少賽場上意外的發生。

對於一般只想練身體健康,不希望承受訓練風險的人,我會建議:

1.背槓深蹲,膝蓋不要彎曲超過90度
2.蹲更低請使用安全槓,可以空出手扶深蹲架,增加穩定性
3.分腿蹲,增加前後穩定性的同時,用更少的重量達到更高的刺激肌肉效果
4.根據個人身體各關節承重能力,調整背槓深蹲身體前傾角度

🏋️

沒有訓練是不帶風險的,反而沒有規律訓練的人身體容易出問題。

因此不用為了怕受傷而懼怕訓練,只要想清楚自己為何而練,並且管理訓練中的風險因素,就可以享受訓練帶來的好處,而將受傷的機率降到最低。

【貼紮的依賴性與實際效果】在過去橄欖球隊的防護工作中,我發現球員對於貼紮的依賴性非常高,若是球員有膝蓋疼痛問題,往往只想靠貼紮固定,撐完練習與比賽。這種依賴可能源自於貼紮能在短時間內增加穩定性,給球員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又或是球員沒有接觸過...
18/06/2024

【貼紮的依賴性與實際效果】

在過去橄欖球隊的防護工作中,我發現球員對於貼紮的依賴性非常高,若是球員有膝蓋疼痛問題,往往只想靠貼紮固定,撐完練習與比賽。

這種依賴可能源自於貼紮能在短時間內增加穩定性,給球員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

又或是球員沒有接觸過其他處理方式,以為貼紮是唯一能夠改善膝蓋疼痛、預防傷害的手段。

然而,貼紮實際上的效果卻並不如球員預期。

研究發現,在開始激烈運動約五分鐘以後,貼紮就失去了固定效果,因此並不能有效預防運動傷害。

甚至有貼紮的球員,可能因為心理的安全感,更傾向使用高風險的動作,反而導致受傷機率增加。

【貼紮的功能:引導肌肉力量】

貼紮實際上的作用並不是固定關節,而是引導關節保持正確的運動軌跡,從而減少不當動作對關節和肌肉所造成的損傷。

因此貼紮的作用,更多在於輔助和引導,而非絕對的保護。

相對的,若是本身肌肉力量不足,那即使有貼紮的輔助,身體依然沒有能力做出正確動作,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強化訓練:根本解決方案】

要真正降低橄欖球運動中的受傷風險,根本的解決方案在於強化訓練,特別是學會正確的動作技巧和加強肌肉的力量訓練。

以下是幾個關鍵:

1️⃣技術訓練:
正確的技術動作能有效減少不必要的身體衝擊和受傷風險。例如,學習如何正確摔倒、閃切和擒抱,這些都是橄欖球運動中的基本技巧。

2️⃣力量與爆發力訓練:
增強肌肉力量是保護關節和減少受傷的有效方法。
由於受傷是發生在一瞬間,因此光是能夠舉起很重的重量是不夠的,還必須透過爆發力訓練,讓肌肉能夠在極短時間內發出足夠力量,才足以預防受傷。

3️⃣穩定性訓練:
力量訓練中,身體只需要對抗單一方向的阻力,但實際運動中,關節卻必須承受多方向不可預期的力量,因此需要訓練多個肌肉共同收縮的能力,才能夠達到保護關節的效果。

4️⃣平衡訓練:
增強身體平衡能力可以幫助球員在激烈對抗中保持身體穩定,減少跌倒和扭傷的風險。

【結論:應將貼紮視為最後手段】

雖然貼紮在特定情況下能起到輔助作用,但應將其視為最後的手段,而非主要的防護措施。

在日常訓練和比賽中,球員應更多地注重技術和力量的提升,而不是過度依賴貼紮保護自己。

教練和防護人員也應該加強對球員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訓練的重要性,並合理使用貼紮。

【傳統的訓練可能缺少了那些功能?】we hypothesized that FT has no universal definition and that FT programs aim to induce the same neuromu...
06/05/2024

【傳統的訓練可能缺少了那些功能?】

we hypothesized that FT has no universal definition and that FT programs aim to induce the same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as strength, power, flexibility, and endurance training programs. FT exercises are also already employed in athletes‘ training programs.

這篇文章定義的傳統訓練是指肌力、爆發力、柔軟度及耐力訓練,所以首先從他所定義的傳統訓練裡面,就缺少了感覺功能與神經控制功能等元素。

以常用的六大動作簡單舉例,由於身體都是保持直立不動,因此很容易沒訓練到重心轉移、脊椎分節控制的功能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做深蹲硬舉時,為了控制重量不偏移,就已經有訓練到核心穩定,但在這樣的情況下,身體容易採取共同收縮(co-contraction)的平衡策略,也就是在重量實際發生偏移以前,就先繃緊核心。

這種前饋型的控制無法應對不斷變化的外力,作出細微而快速的調整,也會因為肌肉長時間收縮造成能量過度消耗,因此我認為功能性較差。

【為什麼有些人只作傳統訓練也可以有很好的成效?】
傳統訓練在每個人心中的想像是不同的,如果你所謂的傳統訓練包含肌力、爆發力、敏捷、耐力、柔軟度、平衡等訓練,那出問題的機率相對低很多。

但如果你是只作自由重量六大動作,或是體能=長跑10公里的傳統訓練者,那越練越弱,甚至訓練到受傷的機率就高很多

就算你的訓練動作均衡,如果不能很精確地說出具備功能性的動作特徵為何,那就無法在訓練中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確保學生有真正練到需要訓練的功能,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功能性訓練是使用大家所熟悉的動作,卻有必要從功能性的角度去重新學習與認識這些動作。

對於人體動作的功能性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夠拆解動作需求,從”傳統訓練動作”中,找出最符合客戶需求的訓練項目。

【總結】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反對傳統訓練,只是現階段肌力、爆發力、柔軟度、耐力這些「能力」該如何被訓練,已經逐漸被研究透徹,自然接下來的趨勢就是探討如何幫助學生整合這些「能力」,發揮更好的「功能」,進而產生好的動作「表現」。

受限於儀器與研究方法,學術上的確是很難比較功能性訓練與其他訓練的差異,因此更應該一起努力去將人體重要的動作功能用科學的語言去描述,並且標準化評估與測量方式,如此整個體系才有可能進步,而不是自滿於現有的訓練體系,並嘲諷他人的研究與努力。

功能性訓練的提倡者也應該明確定義自己所謂的功能是適用於甚麼條件,以及怎樣的動作表現叫做好,不然初期可以靠花俏動作吸引目光,長久下來卻無法真正幫助個案達成目標,也會減少其他同業接觸功能性訓練的意願。

【作者認為功能性訓練與傳統訓練的訓練內容沒有差異,是真的嗎?】some studies stated that FT involves resistance training (La Scala Teixeira et al., 2017)...
06/05/2024

【作者認為功能性訓練與傳統訓練的訓練內容沒有差異,是真的嗎?】

some studies stated that FT involves resistance training (La Scala Teixeira et al., 2017), and that FF has been defined as a trend toward using strength training (La Scala Teixeira et al., 2017; Thompson, 2021). Thus, both could be easily described as a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作者認為,很多功能性訓練有用到阻力,所以在定義上應該算阻力訓練。

但我認為,在作功能性訓練時,著眼點會放在學生如何克服阻力的過程,而非克服了多大阻力的結果,因此與阻力訓練有本質上的差異。

In addition, FT was related to developing different physical capacities in an “integrated and balanced manner” (La Scala Teixeira et al., 2017). Although, strength exercises combined with endurance exercises could be described as “combined,” or “concurrent training.”

作者又說,很多功能性訓練目的在於平衡與整合不同的身體能力。而傳統訓練計畫也有包含肌力與肌耐力,所以也算是一種整合。

我認為整合的意義在於,迫使學生必須同時間協調運用不同身體能力,來完成訓練的目標。如果只是單純訓練計畫中有包含不同能力的訓練,那叫做綜合而非整合。

【就算功能性訓練與傳統訓練不一樣,那成效是否真的有所差異?】

Curiously, a systematic review concluded that free weight exercises (squat and deadlift) are optimal to achieve this core stability and that abdominal-specific activities or adding balls/devices appear unnecessary (Martuscello et al., 2013).

在科學實證上,作者提出的最有力證據是一篇統合分析,作者說這篇研究認為自由重量(深蹲硬舉)是最理想的核心穩定訓練法,因此不需要另外強調徵招特定肌群,或是利用球/器材輔助核心穩定訓練。

這樣的引用完全是在扭曲別人的文章原意!

該篇統合分析實際上是比較不同訓練法之間,其核心肌群收縮的程度是否有所差異,他們發現不同訓練法所啟動的核心肌群部位與程度不同,該篇原文並沒有給出優劣之分,而是建議可以根據想訓練的部位選擇最合適的訓練法。

由於肌肉收縮程度與所產生力量有正相關,因此自由重量訓練相比不穩定平面的訓練可以產生更多肌肉收縮,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意外。

然而收縮程度大,不代表就可以產生好的功能,現實生活中核心要有好的穩定功能,肌肉必須要在適當的時間點,徵招適當的肌肉,產生適當的力量大小。

也就是說,要有好的穩定功能,除了肌力,還需要整合感覺功能與神經控制,才可能讓身體作出符合情境需求的動作,而這篇文章的作者,會扭曲別人研究的原意,正好暴露自身思維的盲點,也就是錯誤的把肌力表現直接連接到功能表現。

近年來在健身產業中,「功能性」三個字變成顯學,提倡訓練應該針對客戶日常生活的不同功能需求去作設計。標榜功能性訓練的機構,往往會分享各種華麗的訓練動作,號稱比起傳統的訓練,這些自創的動作更能夠符合現實生活的動作需求,更有些研究或是機構,僅僅為...
06/05/2024

近年來在健身產業中,「功能性」三個字變成顯學,提倡訓練應該針對客戶日常生活的不同功能需求去作設計。

標榜功能性訓練的機構,往往會分享各種華麗的訓練動作,號稱比起傳統的訓練,這些自創的動作更能夠符合現實生活的動作需求,更有些研究或是機構,僅僅為了吸引注意力就冠上功能性三個字,但實際的訓練內容卻與傳統訓練沒有差異。

因此最近就有一篇文章,以「世界上是否存在非功能性訓練?」為題,質疑功能性三個字是假議題,現行的訓練系統就已經可以滿足學生的功能需求。

這篇文章是否真的重重的打了功能性訓練的臉?現行的訓練系統真的就已經可以滿足學生的功能需求了嗎?就讓我們好好來看看這篇文章講了什麼,我也會分享一些我個人對於功能性訓練的看法。

【首先,從研究方法來看,這篇文章是否提供了客觀、完整、可靠的資訊?】

To attend to the purposes of the conceptual review study, we performed a non-exhaustive search for the 20 most recent papers published about FT present in PubMed/Medline database.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studies was considerable (e.g., exercise protocols, fitness level of the participants, variables measured). Thus, we have decided not to evaluate the studies from a statistical point of view. Instead, we performed a qualitative analysis, focusing on the FT definitions, exercises employed, and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reported by the authors.

在研究方法中,作者自述,他們使用不嚴謹的方式,在2020年找了最新的20篇有關功能性訓練的文章分析。

由於這些文章異質性高,因此作者並沒有進行統計上的分析,而是針對這些文章對於功能性訓練的定義、訓練內容、訓練成果做統整性的描述。

我認為這樣的研究方法,只能算是一群學者對於學界的觀察報告,考慮到後面文章一些沒有邏輯的論述與情緒性字眼,這篇文章的證據等級大概只跟有附資料來源的酸民言論差不多。

【那先不論研究方法,這篇文章的主要論述為何?】

The current study data show that FT has no consistent and universal definition. FT programs and exercises are not different from those already used in sports training, and the claimed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are also the same.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no “non-functional” or “traditional training.” Therefore, there is no rationale in classifying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s as FT. Insisting to use this term (i.e., FT) is a classic case of needlessly reinventing the wheel (Ide et al., 2021). The rational statement is that FT is redundant and should have no place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作者認為所謂功能性訓練的相關研究,不同研究間沒有一致性的定義,其訓練內容以及成效也與傳統訓練沒有差異,因此他建議不應該繼續使用這樣的名詞造成混淆。

功能性訓練這個名詞容易造成混淆這點,我其實非常能夠同理作者的感受,以往搜尋文獻時,常看到文章標題寫功能性或動作控制訓練,結果看了全文才發現是在練深蹲硬舉。

為什麼會出現不一致的定義,是因為功能性訓練本來就有兩種意涵。

很久以前復健領域就開始注意到,治療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幫助個案恢復原有的生活,因此光是結構修復、疼痛降低還不是完全復原,還必須針對功能進行訓練。這裡的功能是指日常或運動會使用到的活動,如跑走站,以這個定義來說只要可以增進日常生活或運動功能的訓練,都算是功能性訓練。

在訓練領域會開始提倡功能性訓練,則是大家發現,光是訓練肌力、爆發力、柔軟度等「能力」,有時候無法看到對應的進步,表示個案無法有效組織、運用這些能力,因此這裡的功能指的是運用身體能力的能力。以這個定義來說,必須使用多關節、多平面的動作,帶有平衡與整合的元素,才能算是功能性訓練。

如何改善步態中的骨盆歪斜?✅矯正訓練,必須同時考量動作情景與動作異常當在步態中發現骨盆沒有辦法維持水平時,物理治療師的直覺會是先確認髖關節是否有能力做出外展的動作,以及外展的肌肉力量是否足夠支撐體重,這是因為物理治療師在養成訓練中被要求做謹...
01/04/2024

如何改善步態中的骨盆歪斜?

✅矯正訓練,必須同時考量動作情景與動作異常

當在步態中發現骨盆沒有辦法維持水平時,物理治療師的直覺會是先確認髖關節是否有能力做出外展的動作,以及外展的肌肉力量是否足夠支撐體重,這是因為物理治療師在養成訓練中被要求做謹慎且完整的評估,且治療師通常容易接觸到嚴重無力的個案

然而對大部分人來說,做的出外展動作且有足夠肌力,其實是非常容易達成的條件,下一步就必須去評估在實際的情境中,是否也有足夠能力控制骨盆水平穩定

所謂實際的情境,以步態來說,因為要產生重心的移動,髖關節在維持骨盆水平穩定的同時,還必須做出髖伸及外轉的動作

因此,若是只單純訓練髖外展的肌力,這樣的動作控制難度,其實與實際走路有明顯落差,也就不一定能夠讓實際步態產生變化

✅矯正訓練,應該訓練動作而非肌肉

臀中肌是主要負責髖外展的肌群沒有錯,但想要在步態中控制髖外展達成骨盆水平穩定的目的,還必須靠許多其他肌肉協同完成動作

當我們從動作,而非肌肉的角度去設計訓練時,就不會只做側抬腿、側棒式或是站立側抬骨盆等單一肌肉的肌力訓練

而是會進一步在單腳站立下,利用上半身的旋轉動作,或是懸空腳前後擺盪動作,去刺激臀中肌與協同肌群共同收縮的能力,

在臀中肌承重的情況下,讓協同肌群做更多收縮,實際上臀中肌也會因此產生更多的肌肉徵召,而在同樣的負重下產生更多的肌肉徵召,才代表動作模式有發生實質改變

✅如何判斷矯正訓練有效?動作模式需產生實質改變

在訓練前後,若是使用同樣的情境去評估動作模式,所觀察到的改善,很可能只是因為學生習慣了測試的情境,或是知道如何刻意做出老師希望看到的樣子

因此,要知道學生的能力是不是有實質改變,必須在不同的情境下評估,才能得知學生實際的動作表現

比方説我用類似步態的動作訓練臀中肌維持骨盆穩定的能力以後,可以用上下樓梯的動作去觀察骨盆是否也能維持穩定

當一個控制能力被練到很強,就好像一個強力磁鐵,影響各種不同動作,都可以出現類似的控制表現,那我們就會說這樣的控制能力是一個吸引子,也代表動作控制有產生質的變化

✅只能透過訓練動作,步態才會發生改變嗎?

以上所講的,是一個完整的動作學習理論架構,但人體畢竟是個有機體,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刺激就可以產生巨大甚至不可預測的變化

所以單純練臀中肌的訓練也可能造成步態的改變,也許這個人本來動作控制就沒有問題,只是需要強化肌力,也可能是在訓練的過程中老師的指導語才是真正有效的關鍵,也可能訓練動作產生了什麼化學反應

所以在實務上,很多時候是追求用最少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改變,而不是完全改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治療或訓練是一種藝術而非科學

✅反思動作模式的重要性

大部分學生的目標只是希望不要疼痛,但疼痛的原因有非常多可能性,很多時候動作控制的異常與學生的疼痛無關

因此在矯正學生的動作以前,一定要確認這個問題跟學生的需求有直接相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沒有留下訓練前後動作的對比影像,因為那通常不是學生來找你的真正理由

在訓練短跑時,單腳落地瞬間雙腳的姿勢是否能夠呈現4字型,是觀察腳換腿擺盪速度是否足夠的重點當雙腳呈現4字型,表示前腳落地瞬間,後腳已經開始向前擺盪,代表地面的反作用力能夠有效轉換為向前的推進力但要如何訓練出這樣的跑姿,就不像動作本身那樣直覺...
07/03/2024

在訓練短跑時,單腳落地瞬間雙腳的姿勢是否能夠呈現4字型,是觀察腳換腿擺盪速度是否足夠的重點

當雙腳呈現4字型,表示前腳落地瞬間,後腳已經開始向前擺盪,代表地面的反作用力能夠有效轉換為向前的推進力

但要如何訓練出這樣的跑姿,就不像動作本身那樣直覺,很多時候,越想刻意訓練一個動作,反而越沒有辦法把動作做好,以下會從幾個不同的思考方向做分析:

1️⃣從水平方向調整動作

為了讓前腳落地時,後腳同時擺盪到身體下方,有些人可能會嘗試將後腳往前擺盪的力量加大,讓後腳更快擺盪到理想位置

但是不要忘了所謂的步態週期,雙腳其實是不斷交替循環,所以在加速往前擺盪的同時,也會造成下一步前腳踩地的速度加快

所以實際上後腳加速往前擺盪這個意圖,沒有辦法改變步態週期中,前腳落地的相對時間點

甚至因為過度強調前抬動作,反而容易造成大腿根部拉傷

2️⃣從垂直方向調整動作

有些人則會藉由拖慢前腳落地時間,來讓後腳能夠追上前腳的動作

常見於訓練空中換步的動作時,有些人會錯誤地利用類似跳起來的動作,增加腳落地所需要的距離,讓「抬腳的動作」可以早於「對側腳落地」,來達成雙腳同時在空中的感覺,這樣的動作通常會伴隨著上半身過度後仰或是駝背

這樣的動作,雖然可以幫助步態週期產生改變,卻會造成上半身平衡被破壞,且前腳落地速度減慢,反而減少地面反作用力產生的推進力

3️⃣從觸地時間分析

由於身體必須保持平衡,後腳開始往前擺盪的時間點,正好就是前腳開始下踩的時間點,也因為這樣,雙腳交錯出現4字型姿勢的時間點是固定的,也就是前腳移動到身體正下方的時候

當支撐腳接觸地面時間越長,相對於整個擺盪腳的動作週期來說,落地的時間點就會提早,雙腳也就無法呈現4字型的姿勢

而要減少觸地時間,除了訓練下肢剛性與爆發力,有正確的動作意圖也很重要

在落地瞬間身體並非只需要產生水平方向的推進力,也需要將部分推進力往垂直方向分配,來達到保持重心不要掉下來的目的

因為當重心變低,腳就必須在身體前方接觸地面,造成觸地時間變長,但重心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太高反而會限制水平推進力的發揮

所以要改善落地瞬間的跑姿,建議是使用有訓練到hip lock吸引子的動作,加強身體垂直運用地面反作用力的能力,同時也要在跑步訓練中透過嘗試,找到垂直與水平推進力的最佳比例

文章有點長,幫大家做個小總結:

1.跑步時要讓後腳更快的向前擺盪,關鍵是縮短單腳支撐期在整體步態週期中佔的比例

2.要縮短單腳支撐期的比例,除了訓練爆發力,也可以支撐腳在動作意圖中增加一點點向上支撐重心的感覺,可以創造更多時間與空間,幫助擺盪腳動的更快

3.分析動作時,可以從動作、時序找線索,但實際訓練時,應專注在力量的協調與方向性,才不容易適得其反

如果想了解我會如何指導Hip lock,訓練重心向上支撐的能力,歡迎留言告訴我,可以在下次影片做分享

IG的貼文有影片可以看喔

#田徑 #衝刺 #運動表現 #訓練 #動作 #運動傷害

先前提到,大腦透過一系列機制來控制這複雜而精密的身體系統。若無這些機制,我們無法在準確掌控身體動作的同時,應對各種不同環境和任務需求。深入了解這些機制有助於我們設計更有效的訓練和復健動作。今天就來分享Frans Bosch如何運用吸引子理論...
17/01/2024

先前提到,大腦透過一系列機制來控制這複雜而精密的身體系統。

若無這些機制,我們無法在準確掌控身體動作的同時,應對各種不同環境和任務需求。

深入了解這些機制有助於我們設計更有效的訓練和復健動作。

今天就來分享Frans Bosch如何運用吸引子理論,解釋人體的動作控制機制。

——

一般而言,人們直覺地認為大腦掌控單一肌肉的收縮,進而產生動作。

然而,肌肉的收縮並非單一方向,單一肌肉的收縮會使肌肉的兩端同時靠近中間。

若無其他協同肌肉幫忙固定兩端,就難以實現預期的動作。

由於大腦難以同時精細掌控多個肌肉,Frans Bosch主張,協同肌肉之間應形成吸引子,以減少大腦掌控的複雜度。

吸引子指的是肌肉之間透過肌腱、筋膜、神經反射等特性形成的半自動化系統,可在不同環境和力量干擾下穩定產生動作結果。

以籃球投籃為例,若下肢形成吸引子,不論環境如何,下肢對上半身產生的力量和角度都能保持穩定,使大腦能更專注於手部微調。

相對地,若每次投籃都需掌控腳到手的動力傳遞,就無法專注瞄準。

因此在訓練和復健中,觀察學生是否形成理想的吸引子至關重要,代表學生內化了我們欲訓練的動作模式,並能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應用。

同時,也需觀察是否存在負面吸引子,必須努力打破以免對訓練產生干擾。

——

下一篇文章將進一步分享,肌肉骨骼系統中有哪些特性,有助形成吸引子。

吸引子是相對抽象的概念,若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或私訊討論,這樣有助於更深入理解。

Address

高雄市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Friday 09:00 - 21: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物理治療師 李秉儒 Physical Therapist Libo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物理治療師 李秉儒 Physical Therapist Libo: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