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2025
🍯 「糖」老不服輸:中醫如何破解年齡與血糖的拉鋸戰
👴 阿明伯與血糖的纏鬥
「醫師啊,我早餐只吃半碗稀飯,晚餐也盡量清淡,為什麼血糖還是降不下來?」
七十歲的阿明伯坐在診間,眉頭深鎖。這幾年,他的體重沒什麼變化,生活也挺規律,但血糖數字卻一年比一年高。藥越吃越多,血糖卻依舊不聽話。
這樣的故事,在許多中老年人身上不斷上演。血糖控制不住,不只是飲食的錯,更是年齡與代謝的拉鋸戰。
🍬 血糖居高不下,老化的健康警訊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內部的「代謝機器」開始變慢。當血糖長期偏高時,潛藏的風險遠不止糖尿病:
1.🩸 第二型糖尿病:高血糖損害胰島功能,形成惡性循環。
2.❤️ 心血管疾病:促進動脈硬化,增加中風與心肌梗塞機率。
3.👁️ 視網膜與腎病變:微血管受損,導致視力模糊、腎功能下降。
4.🦶 神經病變:手腳麻木、刺痛、平衡力變差。
5.🧫 免疫力下降:高糖環境利於病菌生長,感染風險增加。
這些慢性病不僅讓生活品質下降,也悄悄縮短健康壽命。
🧓 為什麼年紀越大,血糖越難降?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老化幾乎影響了所有與血糖調節有關的機制:
1.🧬 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細胞對胰島素反應變差,血糖不易進入細胞。
2.🩺 胰島 β 細胞功能退化:胰島素分泌減弱。
3.💪 肌肉量減少:肌肉是血糖的「倉庫」,肌少症會降低利用效率。
4.🔥 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老化伴隨低度慢性發炎,阻礙胰島素作用。
5.💤 生活型態改變:活動變少、飲食放縱、睡不好,都讓血糖更難穩定。
於是,許多長者即使飲食清淡、努力運動,仍感覺「血糖不聽話」。
🌿 中醫的視角:血糖高,不只是「糖」的問題
中醫雖無「血糖」一詞,但早在古籍中便記載「消渴」、「虛勞」、「痰濕」等症狀,正與今日的代謝問題相對應。中醫認為,血糖難降的根本在於臟腑氣血的失衡:
1.🌾 脾腎兩虛:脾主運化、腎主藏精;脾腎虛弱則代謝功能下降。
2.🔥 陰虛內熱:津液不足、虛火上炎,導致口乾、多飲、多尿。
3.💧 痰濕阻滯:脾虛生痰、痰濕阻絡,代謝循環不暢。
4.💢 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不利,使胰島功能受阻。
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調和」,重視臟腑協調與體質平衡,而不僅是數字的起落。
🪴 中醫調理之道:與身體重新對話
中醫講究「扶正固本、調和臟腑、化痰活血」,在治療與調理上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辨證用藥
1.🌿 脾腎兩虛型:補腎健脾。
2.🌙 陰虛內熱型:滋陰清熱。
3.☁️ 痰濕中阻型:燥濕化痰。
4.💗 氣滯血瘀型:活血化瘀。
2️⃣ 針灸與艾灸
1.🪡 董氏針灸穴位常取:靈骨、大白、上三黃、下三皇、通腎、通胃。十四正經常取:足三里、三陰交、腎俞、脾俞 等穴位,調補脾腎、促進氣血循環。
2.🔥 艾灸可溫陽助氣,改善代謝與循環。
3️⃣ 飲食與生活調養
1.🥣 宜多食 健脾益氣、滋陰潤燥的食材:山藥、蓮子、黑豆、枸杞、桑椹、南瓜。
2.🚫 忌食 油膩辛辣、甜食過多。
3.🏃 保持 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讓氣血運行更順暢。
4️⃣ 情志調節
1.🧘 「怒傷肝、思傷脾」,情緒波動會影響血糖。
2.🎨 建議透過氣功、太極、冥想、書畫等方式,舒緩壓力、安定心神。
🌸 結語:年齡會老,代謝可以慢老
阿明伯後來透過中醫調養,氣色變好、血糖穩定許多。他笑著說:「原來,身體不是要我拼命控制,而是要我學會傾聽。」
中醫講「治未病」,與其被血糖追著跑,不如提早養好根本。年齡會變,但健康可以被選擇。只要願意調整體質、活化氣血,人生後半場,依然能甜而不膩、老得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