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芯身心診所

佑芯身心診所 人心有如一顆種子,我們想做您發芽成長的環境。為心情,找一盞守護的燈火,為心燈,加一點油。

29/08/2025

大家好

不好意思呢,最近因為醫師工作業務的變化,診所有比較多頻繁的更動~
跟大家公告一下今後的變化~

周五早上門診,改為"特約自費診",若要看健保,請您在其他時間就診喔
周六早上門診,時間異動為0930-1230 (原來時間是0900-1200)

以上變動,帶來不便的話請您見諒~
祝福 順心 順遂

佑芯身心診所

28/08/2025

大家好

828周四晚上
預計1830開診到2100結束喔
請有需要的人注意時間喔

佑芯身心診所

27/08/2025

大家晚安

明天周四 8/28
因有要事辦理
早診 午診 皆休診喔
晚診則視情況公布是否開診,於1700會再次確認
請有需要的人,留意一下時間喔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佑芯身心診所

18/08/2025

大家晚安

明天819起,至826,診所會休診一段時間,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考慮到有急需藥物的朋友
診所安排了中間有幾個診,
請黃紘浩醫師來代診
分別是
822 夜診
823 早診 午診
824 早診 午診

請有需要者多留意時間喔

佑芯身心診所

佑芯讀書日記 p.4 , 20250812  我會說,Winnicott說,有一個經驗世界,讓內在與外在得以相連Winnicott說: 「...對於每一位已發展到擁有內外之分的個體而言,可以說他有一個內在的真實世界,這內在世界可以富足也可以...
12/08/2025

佑芯讀書日記 p.4 , 20250812 我會說,Winnicott說,有一個經驗世界,讓內在與外在得以相連

Winnicott說: 「...對於每一位已發展到擁有內外之分的個體而言,可以說他有一個內在的真實世界,這內在世界可以富足也可以匱乏,可以和平也可以戰爭。這樣的說法有幫助,但它是否足夠?

我主張,如果人性需要這樣的「雙重陳述」,那麼也需要「三重陳述」:人類生命中第三個不可忽略的部分,是一個中介性的經驗領域——這個領域同時受到內在現實與外在生活的滋養。
..我提出了「過渡性客體」與「過渡性現象」這兩個術語,用來指稱這個中介性的經驗領域...它的存在,成為一個歇息之所,容許個體承受了一種人類永恆在面對的課題——維持內在與外在現實的分離,同時又讓它們彼此相連。

「(illusion)的質地」——那是嬰兒被允許擁有的東西,在成人生活中,它存在於藝術與宗教之中。」

筆記:

溫尼考特所描繪的「過渡性客體」是嬰兒心理世界與外在現實之間的橋樑,它既不是單純的自我延伸,也不是完全的外在物體,而是介於「幻覺」與「現實」之間的一塊緩衝地帶。這個中間地帶允許嬰兒以一種安全的方式,體驗自己創造並「擁有」某物的感覺,同時又逐漸承認它的獨立存在。

在溫尼考特的筆下,這片「中介領域」像是一座漂浮在海與岸之間的小島——它既不屬於內心的純粹幻境,也不完全落在現實的堅硬陸地上。嬰兒在這裡暫時安放自己,讓幻覺的溫度和現實的空氣交融成一種可呼吸的氣候。

Playing and Reality, (1971). , (17):1-25
1.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D. Winnicott F.R.C.P. (Lond.)

佑芯讀書日記 p.3 , 20250721  精神分析中願望的討論方向Friedman 寫道:「在精神分析中,銓釋如同一條誠實的濕毛巾,潑熄病人的嚮往與期待──也同樣潑熄恐懼──而治療的後續部分,卻又會繼續將這些情感加溫」Friedman ...
21/07/2025

佑芯讀書日記 p.3 , 20250721 精神分析中願望的討論方向

Friedman 寫道:「在精神分析中,銓釋如同一條誠實的濕毛巾,潑熄病人的嚮往與期待──也同樣潑熄恐懼──而治療的後續部分,卻又會繼續將這些情感加溫」

Friedman 再度將傳統概念(如自由聯想與詮釋)重新定位...將詮釋視為,提供病人一個「想像」與「存在」的空間。

Friedman 寫道:「沒有虛擬現實,願望就會受限;但如果沒有客觀現實,願望也毫無價值」(第158頁)。

病人必須在願望與防衛之間「雙重認知」,才能完成內在衝突的工作;分析師則需時時維持虛擬與真實之間的動態平衡。

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and contemporary
clinical practice
Andrew B. Druck
2019,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佑芯讀書日記 p.2 , 20250714, 有關心理工作,這是個古怪的工作Friedman 區分了人的「外在的、有意識的努力」與「內在的、無意識的心理工作」(第111頁)。自由聯想被鼓勵,是因為它如同「禪宗法則」(第98頁),能「固定」病...
14/07/2025

佑芯讀書日記 p.2 , 20250714, 有關心理工作,這是個古怪的工作

Friedman 區分了人的「外在的、有意識的努力」與「內在的、無意識的心理工作」(第111頁)。自由聯想被鼓勵,是因為它如同「禪宗法則」(第98頁),能「固定」病人的意識注意力,並像一個「佛教曼陀羅」(第38頁),創造出一個空間,使病人能「同時沉浸於經驗之中,又與其保持疏離」(第99頁)。

分析師的知識、洞察力、以及詮釋能力對治療仍是至關重要的。但對於重建心理過程之本身──那其實不是分析師給予的,而是病人自己發現的,是具體的、個體的、主觀的。「技術召喚出一個自由的世界,但那個世界中所發現的,是一場私密經驗。」(第229頁)

分析師以極大的專注堅守這些立場。Friedman寫道:「如〈技術論文〉中所描繪的,‘阻抗’這個詞最能描述分析師的持續行為。病人行為其實正常;而是分析師固執地顯得古怪」(第230頁)。分析師的好奇、創造力與關懷等特質當然也是分析關係的一部分,但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為這些特質依附在某些基本且理所當然的立場之上(第170頁,原文強調)。

分析師將原本可能發展為社會性互動的關係,轉化為「非社會性」(a-social)關係的方式。這段關係不是自然的。

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and contemporary
clinical practice
Andrew B. Druck
2019,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佑芯讀書日記 p.1 , 20250711, 有關分析治療工作的理解 (working through)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and contemporaryclinical practiceAndrew ...
11/07/2025

佑芯讀書日記 p.1 , 20250711, 有關分析治療工作的理解 (working through)

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and contemporary
clinical practice
Andrew B. Druck

2019,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經驗:「一種非比尋常的心理自由狀態」

分析師的「態度」(第170頁),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匿名、禁欲、中立等建議,是出自一項針對「喚起某種心理狀態」的實驗,這些態度使精神分析經驗得以展開。

「工作化」(working through)的理解: 「工作化」是精神分析的主要變化動力。工作化發生於「病人(碰觸)他的個人私密經驗之中」(第51頁),這是一種病人同時感受到兩種衝突力量的過程──亦即病人的移情願望,與病人對這些願望的防衛之間的張力。

病人必須在感受一個願望的同時,也與這個願望保持某種距離。 這被視為一種「解離狀態」(第133頁),病人的內在平衡在其中被打破。

分析師無法直接影響這種變化的過程,他所能做的僅是引導病人去注意其正在經歷的狀態。

大家好因劉醫師參加台中精神分析慢讀學校講師座談活動7/12周六下午診,將提前於1600結束但我們會加開7/12 週六晚上診,1800-2100,請有需要者留意喔,謝謝您佑芯身心診所
11/07/2025

大家好

因劉醫師參加台中精神分析慢讀學校講師座談活動
7/12周六下午診,將提前於1600結束
但我們會加開7/12 週六晚上診,1800-2100,請有需要者留意喔,謝謝您

佑芯身心診所

06/07/2025

大家好

目前有輕微風雨,雨比較多,但聽說颱風已經從新竹出海了,預計會越來越小~我們今天應該會全日正常開診喔

佑芯身心診所

06/07/2025

大家晚安

因應7/7颱風來襲,診所會視風雨情況開診
預計於7/7 0700左右會公告早上是否開診
請您再密切注意FB和google訊息喔
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謝謝您,祝福平安

佑芯身心診所

佑芯心理治療觀點系列(四): 痛苦——從掙扎到能夠溫柔起身當我們感到痛苦,我們其實正在遇見什麼?也許我們以為疼痛是因為我們的皮肉受了委屈,被現實的鋒利所割傷,也許這樣是對的解釋沒錯。但在我們知道這些之前,心裡發生了甚麼?它是內在正在崩裂的某...
27/06/2025

佑芯心理治療觀點系列(四): 痛苦——從掙扎到能夠溫柔起身

當我們感到痛苦,我們其實正在遇見什麼?

也許我們以為疼痛是因為我們的皮肉受了委屈,被現實的鋒利所割傷,也許這樣是對的解釋沒錯。但在我們知道這些之前,心裡發生了甚麼?

它是內在正在崩裂的某種結構?是某段未竟之語在心底發酵?或是,我們無法意識,但碰觸到自己尚未成熟、尚未命名的某一部分?

我們必須區分,身體感官上的疼痛,與心靈感受上的痛苦;也必須區分,急性而尖銳的刺痛,與緩慢而持續的作痛。他們之間的不同,給生命帶來微妙的發展差異。

以下先假設,心靈的痛苦,是模仿了身體的疼痛那樣,把它拿來用了在自我的身上,作為一種對自我說話的方式? 我們接著談的痛苦,是類似這樣的性質。

痛苦,有時是意識清醒的開始。更多時候,它是失語與混沌的混合物──像一團從體內升起、在咽喉處停滯不前的煙霧。它既擁擠、又寂寞;它讓我們想說話,卻發不出聲音。

這一切的背後,是否存在一種深層的心智運作?

我們每個人都曾記得那些時刻:
深夜裡坐在宿舍床沿,因一次失敗的考試而感到胸口發冷,思緒僵硬如冰;
辦公室裡被點名質問,語言卡在喉頭,脊背如刺;
又或失去了愛的時候,愛變成了霧,擁抱變成了空氣的錯覺,於是我們在街頭反覆回望,找不到歸處。

當我們重新上路,以為這些痛苦都已經過去,隨著眼淚排出,隨著白天的光線稀釋,生命便繼續了。

但其實,某些片段還沒走遠。
它們潛藏在我們的語言間隙,在夢中以其他面貌歸來。
它們等待的,不是時間,而是:一種被理解的可能。

讓我們試著換一種眼光來看待痛苦──它不是敵人,而是某種自我的訊號,是某段生命真實的回音。

它像是情感的煙霧,告訴我們:有些情感、記憶、自我正在燃燒、崩解、違和。它或許讓我們停滯、失語、感到被阻礙——但也正是它,使我們好好地去驚覺:有一份還未被完整說出與聽見的故事。

痛苦,是內在自我的「倒影」;是一則無聲但真切的求救:
「請有人,看見這裡。」

如果我們不急著撫平它,不趕緊為它下結論,而是靜靜地陪它坐一會,體會它,那麼,它可能會帶我們回到起點──那段創傷尚未語言化的時刻。

嬰兒的哭聲:一種誕生中的理解

夜裡,一名嬰兒在搖籃中痛哭,彷彿整個世界正在崩塌。他不知道為何,只知道某種難以承受的狀態正在內部漫延。他無法命名,也無法排解,只能哭泣——這是他能做到的全部。

這時,母親來了。

她沒有急著阻止他,也沒有試圖說理。她只是抱起他,讓自己的體溫包住他的驚惶;她的眼神說:「我知道這很難熬,但我和你一起承擔。」

這樣的片刻,改變了什麼?

嬰兒從孤立無援的痛苦中,感受到了一種「在一起的可能」。
那個原初的痛苦,並未馬上離去,但它變得可被容納了。變得可以不再那麼恐怖,因為它已不是無人知曉而恐怖之事,而是"有人在這裡"的一種感覺。

我們無從確知他是否理解了什麼,但他身體的沉靜告訴我們:
一種心智的種子,在那刻悄悄被播下。

也許一種人的感覺出現了,人對痛的處理反應,悄悄地扎根,那個人開始生長於此,茁壯於此時開始。

這個歷程,也許正是 Wilfred Bion 所說的——α-function。
一種心智的機制,悄悄啟動,將混亂變成了可以承受的東西。靠一個人的存在,將一堆情緒碎片轉變成了一種存在的事物: 有人知道這個痛苦。
這不是靠理性壓制、也不是靠技巧馴服,而是一種來自「包容者」的力量——
一種願意與痛苦共處、而不將其擊退的存在。

對嬰兒來說,這個包容者是母親;
對成人來說,可能是一位治療者、摯友、愛人,或自己內在日益成熟的自我。

我們幫助這個情感,找到一個人陪著它,就像嬰兒找到母親那樣。對痛苦的包容,不是作作臨場效果,也不是用魔術把痛苦變不見,而是一種專注的存在,它不只觀看我們,而是與我們同存。我們生而為人的感覺,就這樣從破碎的痛苦情緒堆中,萌生出一個主體的"人",因為這個"人"知道甚麼是痛苦。那是"人"孵著"痛"而所孕育的主體性。

Winnicott的真我假我理論,讓我們可以認為,痛苦往往是真我在沉默中發出的求援訊號。當我們被內在的完美幻象或外在社會的期待層層包覆,當我們不停地靠著表現、迎合與成功來定義自己時,痛苦就是那個撞擊點。它可能敲碎我們對「我是誰」的固執幻想,但也敲出一個裂縫,使得一個更真實、更實在的自己,得以發出聲音。

這時的痛苦不是要我們毀滅什麼,而是提醒:「有一個被你所遺忘而不知情的你,還在活著,還在等待著,你在說話,但你沒聽清楚呢。」

要如何表現我的心靈方程式?是否可以從痛苦中,成長出新的我。

如同現代詩人 Sharon Olds 在詩〈Burn Center〉中所描寫的,一名曾被母親無意灼傷的孩子。那些由親密而生的灼痛,又像罪,又像恩,既非罪,也非恩,而是一道穿越創傷、重新連線的裂縫。她形容那個「熔岩般粉紅的痕跡」,既是創傷,也是記憶,也是一道與"母親與自己"重新相連的入口。

痛苦的痕跡,不總是需要抹去。
有時,它是新的語言、新的感官、新的自己誕生的胎記。

痛苦不等於真理,但它可能帶我們去與更真實碰面。
痛苦不等於答案,但它有能力問我們更深層的提問。

當我們不再試圖只讓它「離開」,而是身為一個人,陪它留下來一會兒,或許它會用自己的方式,帶我們走上一條未曾抵達過的路。

或許,痛苦留給我們的,是心裡那道門──
雖然吱嘎作響,卻從未真正關上。

於是我們已經講到這裡,接近有關於身而為人感覺的誕生,下一次,我們來談談,感官的世界,和心理感覺的奧妙,如何協助一個人的成形。

(待續)

Address

台中市北屯區興安路二段七號
Beitun District
406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2:00
14:00 - 17:00
Tues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Wednes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Thursday 09:00 - 12:00
14:00 - 17:00
Friday 09:00 - 12:00
14:00 - 17:00
Saturday 09:00 - 12:00
14:00 - 17:00

Telephone

+88642247037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佑芯身心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佑芯身心診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