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醫師中醫體悟

  • Home
  • 捲醫師中醫體悟

捲醫師中醫體悟 從資管系轉考學士後中醫的宅宅中醫師。
分享從業心得及中醫學習的路程,偶會有娛樂休閒內容…

中醫耳穴的古今變化與應用~古代耳穴的理論與記載~1.《黃帝內經》(約公元前475-221年,戰國至漢代): o《靈樞•口問篇》提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認為耳朵是全身經絡匯聚之處,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這為耳穴療法提供了理論基礎。o《靈樞•...
15/08/2025

中醫耳穴的古今變化與應用

~古代耳穴的理論與記載~
1.《黃帝內經》(約公元前475-221年,戰國至漢代):
o《靈樞•口問篇》提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認為耳朵是全身經絡匯聚之處,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這為耳穴療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o《靈樞•經脈篇》描述耳部與經絡的聯繫,指出耳部異常(如耳鳴、耳聾)可能反映內臟病變,暗示耳部可作為診斷與治療的窗口。

2.《神農本草經》(約公元1-2世紀,漢代):
o雖未直接提及耳穴治療,但記載了某些藥物外敷耳部用於治療頭痛、耳疾等,顯示耳部作為治療靶點的早期應用。

3.《針灸甲乙經》(公元282年,晉代,黃甫謐):
o該書詳細記載了耳部穴位的針灸應用,如「耳門」「聽宮」「聽會」等穴位,主要用於治療耳鳴、聾病、頭痛及眩暈。這些穴位與現代耳穴部分重疊,表明古代已認識到耳部刺激的療效。

4.唐宋時期:
o《千金要方》(公元652年,唐代,孫思邈)記載了耳部放血療法,用於治療急性頭痛、目赤腫痛等症,涉及耳尖或耳背靜脈放血,類似現代耳穴的「耳尖」穴。
o《太平聖惠方》(公元992年,宋代)提到耳部按摩與外敷藥物治療失眠、頭痛,顯示耳部作為輔助治療手段的應用。

5.明清時期:
o《本草綱目》(公元1578年,明代,李時珍)記載了耳部外用藥物及按摩方法,用於耳疾及相關症狀,如耳鳴、耳聾。
o《醫宗金鑑》(公元1742年,清代)進一步整理了耳部穴位的針灸應用,強調耳部與全身臟腑的聯繫。

~古代耳穴的臨床應用特~
•診斷功能:古代醫家常通過觀察耳部形態、色澤及異常(如耳廓紅腫、結節)來判斷臟腑病變。例如,耳垂紅腫可能提示心火上炎。
•治療方式:主要包括針刺、放血、按摩、藥物外敷及灸法。常用於頭面部疾病(如頭痛、目疾)、耳部疾患(耳鳴、聾病)及內科雜病(如失眠、眩暈)。
•局限性:古代耳穴應用尚未形成現代的全息理論,穴位分佈不如現代精細,且多集中於耳廓周圍的經穴(如耳門、聽宮),而非耳廓內部的微系統。

~與現代耳穴的區別~
•古代耳穴多依賴經絡理論,視耳部為經脈交匯處,治療以調節氣血為主。現代耳穴則結合全息理論,認為耳廓是人體縮影,穴位分佈更系統化(如法國諾吉爾的耳穴圖譜)。
•古代應用多為局部治療(如耳疾、頭痛),現代則擴展至全身疾病,如消化、內分泌及心理問題。

~耳穴全息應用的解釋~
耳穴全息應用是指將耳廓視為人體的縮影,認為耳部穴位與身體各部位存在特定對應關係,通過刺激特定耳穴可調節相應部位的功能。
這一理論結合了中醫經絡學說與現代神經解剖學,特別是法國醫學博士保羅•諾吉爾(Paul Nogier)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耳穴全息圖譜,將耳廓比喻為倒置的胎兒形態,奠定了現代耳穴療法的基礎。

~全息理論的核心~
全息理論認為,人體的某一部分(如耳廓)可反映整體的生理與病理狀態,類似全息攝影中局部包含整體信息的原理。具體來說:
•耳廓的解剖對應:耳廓形似倒置胎兒,耳垂對應頭部,耳輪對應脊柱,耳甲對應內臟,耳舟和對耳輪對應四肢。例如,刺激耳垂的穴位可能治療頭痛或面部疾患,刺激耳甲的「胃」穴可調節消化功能。
•微系統概念:耳廓被視為人體的微系統,類似手足反射區,每個穴位對應特定的身體部位或功能,通過針刺、按摩或電刺激可激發神經反射,影響相應器官。

~全息應用的神經解剖學解釋~
耳穴全息療法的有效性可從神經解剖學角度部分解釋:

1.神經分佈:
o耳廓由多條神經支配,包括迷走神經(耳支)、三叉神經(耳顳神經)、耳大神經及舌咽神經等,這些神經與腦幹、丘腦和皮質相連。
o刺激耳穴可能通過末梢神經激活中樞神經系統,調節自主神經(交感與副交感)功能,進而影響內臟活動、疼痛感知或情緒狀態。

2.迷走神經調節:
o耳廓內側(如耳甲腔)分佈有迷走神經耳支,刺激這些區域可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影響心率、腸胃蠕動和壓力反應。這解釋了耳穴治療失眠、焦慮和消化問題的效果。

3.體感皮質映射:
o大腦的體感皮質(somatosensory cortex)存在人體各部位的投射區,耳廓作為高密度神經分佈區域,可能通過刺激特定穴位激活對應的皮質區域,形成反射性調節。

4.內啡肽與神經遞質:
o耳穴刺激可能誘發內啡肽、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釋放,調節疼痛閾值和情緒,這與耳穴治療慢性疼痛和抑鬱的效果一致。

~現代耳穴全息圖譜~
諾吉爾的耳穴圖譜將耳廓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對應特定身體部位:
•耳垂:頭部、面部、大腦(治療頭痛、失眠)。
•耳輪:脊柱、肌肉骨骼系統(治療背痛、關節痛)。
•耳甲:內臟器官,如心、肺、胃、肝(調節內臟功能)。
•耳舟/對耳輪:四肢(治療肢體麻木、關節炎)。
•耳尖:全身性調節(如降壓、鎮痛)。

現代中醫耳穴療法在此基礎上整合了傳統經絡理論,常用針刺、按摩、耳豆(磁珠或王不留行籽貼壓)、電刺激或雷射等方法刺激穴位。

~臨床應用實例~
•疼痛管理:刺激耳廓的「神門」穴(位於耳舟)可緩解頭痛、術後疼痛。
•消化系統:刺激「胃」穴(耳甲中部)可改善胃痛、消化不良。
•精神情緒:刺激「心」穴或「神門」可治療失眠、焦慮和抑鬱。
•戒癮:刺激特定耳穴(如「肺」穴)用於輔助戒菸或戒毒。

~論文佐證~
1.Nogier, P. (1957). "Auriculotherapy: A New Reflexological Approach." 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Akupunktur.
o首次提出耳廓全息圖譜,描述耳穴與身體部位的對應關係,強調神經反射機制。

2.Asher, G. N., et al. (2010). "Auriculotherapy for Pain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6(2), 249-260.
o系統回顧顯示耳穴療法對慢性疼痛有效,推測其通過神經調節和內啡肽釋放起作用。

3.Rong, P., et al. (2015).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ia Auricular 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 Neuromodulation: Technology at the Neural Interface, 18(8), 666-672.
o研究表明,刺激耳廓迷走神經區域可調節神經遞質,改善抑鬱症狀,支持全息應用的神經基礎。

國術館,這座承載中國武術與養生文化的殿堂,不僅是刀光劍影的武學聖地,更是推拿正骨、跌打療傷的民間養生驛站。它的起源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武俠傳奇,從遠古狩獵的搏擊身影,到唐宋武舉的英姿颯爽,再到民國「強種救國」的熱血吶喊,國術館在歷史長河中演繹著...
11/08/2025

國術館,這座承載中國武術與養生文化的殿堂,不僅是刀光劍影的武學聖地,更是推拿正骨、跌打療傷的民間養生驛站。它的起源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武俠傳奇,從遠古狩獵的搏擊身影,到唐宋武舉的英姿颯爽,再到民國「強種救國」的熱血吶喊,國術館在歷史長河中演繹著武術與中醫的奇妙交融。特別是與中醫傷科學的關係,國術館彷彿是從中醫這棵大樹上長出的枝葉,既承襲了經絡氣血的智慧,又因武術的實戰淬煉而自成一派,帶著濃濃的江湖氣息。

1. 古代起源:從戰場到養生,武醫合一的開端

國術館的根基深植於中國古代的武術土壤,最初是為了生存與戰爭而生。遠在原始社會,當先民與猛獸搏鬥或部落爭戰時,劈、砍、刺的動作已萌芽為武術雛形。這些搏擊技巧不僅用於戰場,也催生了傷勢處理的智慧——扭傷了得揉一揉,脫臼了得正一正。到了秦漢時期,傳說中的神醫華佗創出「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既鍛鍊筋骨又調養氣血,這套「武術養生操」可說是國術館的遠祖。《黃帝岐伯按摩十卷》更記載了推拿技術,用來舒緩筋骨疼痛,為後來的國術館「傷科」服務奠基。
唐宋時期,武術與中醫傷科開始正式交融。唐朝的武舉考試讓劍術、射箭成為軍人必修課,士兵們不僅練武,還得學會處理戰場上的骨折與筋傷。中醫傷科學這時已自成一派,官方設「按摩科」,系統傳授正骨、推拿,這些技術被武人吸收,融入門派訓練。到了明清,武術流派百花齊放:少林拳的剛猛、太極拳的柔和,都強調氣血流通與陰陽平衡,與中醫傷科的「筋骨並重、內外兼治」不謀而合。許多武師白天教拳,晚上當跌打醫師,用推拿、草藥外敷幫徒弟療傷,國術館的雛形就這樣在江湖中悄悄成形。

2. 近代轉型:從武林秘技到國術救國

清末,西方列強的炮火讓中國人意識到「體弱則國弱」,武術從江湖秘技走向「強種救國」的舞台。1910年,霍元甲創辦精武體育會,將武術公開教學,推拿、正骨等傷科技術也成為訓練的一部分。1918年,上海公共體育場設立「國術部」,首次使用「國術」一詞,標誌武術從民間走向國家體育。1927年,張之江在馮玉祥支持下創建「武術研究館」,次年升格為「中央國術館」,這可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官方武術機構!它不僅教形意拳、八極拳,還雲集大師如孫祿堂、楊澄甫,連拳擊和軍事學都納入課程。1928年的全國國術考試熱鬧非凡,杭州國術遊藝大會更是中國首次全國搏擊賽,數千觀眾為武林好漢喝彩,堪稱武術的「黃金十年」。
這時期,國術館不僅傳武,還承載了中醫傷科的實用技術。武師們用推拿舒緩筋骨痠痛,用正骨治療脫臼,這些技術直接來自中醫傷科,但多了武術的「拳頭功夫」特色。比如,少林寺的跌打藥膏和太極門的推拿手法,都是師傅們在實戰中淬煉出的獨門絕技。抗戰爆發後,國術館隨戰亂遷移,1949年在大陸停止運作,但其精神隨國民政府傳至台灣、香港,開啟了現代國術館的新篇章。

3. 現代形態:民間養生的江湖傳承

1949年後,國術館在台灣、香港等地落地生根,成為勞動者和運動員的「養生驛站」。在台灣,民國50年代成立的台北市國術會是全台第二早的合法武館,專注推拿、整復,服務對象從工人到運動員無所不包。這些國術館延續中醫傷科的推拿、刮痧、拔罐技術,還加入中藥外敷,頗有「江湖郎中」的風采。政府也開始規範,台灣的整復員需通過衛生福利部考試,香港則有「註冊跌打醫師」制度,讓國術館更安全可靠。大陸方面,1958年成立中華全國武術協會,1990年武術入亞運會,國術館的理念也隨華人移民傳遍全球。
現代國術館保留了濃厚的師徒傳承特色,有些師傅甚至藏著家族秘方,比如某位老拳師的跌打藥膏,據說能讓扭傷三天就好!但與此同時,國術館也開始擁抱現代科學,比如用簡單器械輔助推拿,甚至參考解剖學來提高精準度。不過,缺乏統一標準仍是挑戰,若遇上沒證照的師傅,可能一不小心把小扭傷揉成大問題。

4. 國術館與中醫傷科學的異同:江湖與正統的碰撞

國術館與中醫傷科學的關係,就像武林俠客與杏林名醫,既同根同源,又各有風采。中醫傷科學是中醫學的正統分支,專治骨折、脫臼、筋傷,甚至椎間盤突出、五十肩等慢性病,強調經絡調理與氣血平衡。治療時,中醫師會把脈、望診,開內服藥或針灸,講究科學化診斷,屬於醫療行為,受健保補助,安全有保障。國術館則是中醫傷科的「江湖版」,專注推拿、正骨、刮痧等手技,快速緩解痠痛或運動傷害,像是「一招見效」的武林絕學。它們的理論都來自中醫,比如「活血化瘀」,但國術館更偏經驗傳承,師傅多靠「拳頭功夫」和師門秘技,無需正式中醫執照。
舉個例子:若你扭傷腳踝,中醫傷科會先檢查傷勢嚴重性,可能開藥、針灸,搭配復健計畫;國術館師傅則直接上手推拿,抹點藥膏,當場讓你感覺輕鬆,但不一定治本。國術館適合小傷小痛的即時舒緩,像勞動後的肌肉痠痛或運動員的輕微扭傷;若遇到骨折、中風復健等複雜問題,還是得找中醫傷科或西醫。簡單說,中醫傷科是「正規軍」,國術館是「江湖俠客」,各有千秋,但後者需小心選擇有口碑的師傅,以免「點穴」變「傷穴」。

總結:
國術館的歷史像一部武俠史詩,從古代戰場的刀光劍影,到民國的國術救國,再到現代的民間養生,它承載了武術與中醫傷科的雙重靈魂。想體驗一把「武林郎中」的推拿?找家有證照的國術館,感受師傅的手法彷彿在疏通你的「任督二脈」!
但若傷勢不明或嚴重,還是請教中醫傷科、物理治療師及西醫檢查,別讓江湖絕技變成「江湖風險」。

今天是父親節,內心對他的思念更加濃烈。他留給我的,不僅是精湛的整骨技巧和醫者應有的態度,更是一個沉重的教訓——戒檳榔的重要性。我常在診間提起父親,用他的故事勸導患者,希望他們遠離檳榔的危害,珍惜健康。作為中醫師,我經常觀察患者的舌象,因為舌...
08/08/2025

今天是父親節,內心對他的思念更加濃烈。他留給我的,不僅是精湛的整骨技巧和醫者應有的態度,更是一個沉重的教訓——戒檳榔的重要性。我常在診間提起父親,用他的故事勸導患者,希望他們遠離檳榔的危害,珍惜健康。

作為中醫師,我經常觀察患者的舌象,因為舌頭能反映體內的健康變化。然而,我常看到一些患者,尤其是年輕人,有嚼檳榔的習慣。每次遇到這樣的患者,我都會耐心勸說他們戒掉檳榔。特別是對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我會先稱讚他們的青春活力,接著語重心長地提醒:不要因為一時的習慣,導致口腔癌,面臨舌頭被割除或臉頰被挖空的後果,到時後悔莫及。
我會拿出手機,翻出父親的照片給他們看。照片中的他,過去是那樣英俊挺拔,五官端正。然而,罹患口腔癌後,他的臉被手術刀東割一塊、西切一刀,最終整個下顎都被移除,無法咀嚼,只能依靠鼻胃管進食。那樣的人生,相信沒有人會想要經歷。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口腔癌與嚼檳榔的關聯性極高:
•88%的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的習慣(衛生福利部,2023)。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癌症登記及104年死因統計,口腔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中均排名第四。
•每年新增超過7,000名口腔癌患者,約2,700人因此死亡,是近十年來男性癌症中發生率與死亡率增加最快的癌症。

檳榔的危害不僅限於口腔癌,還會影響多個器官系統:
1.口腔與黏膜:檳榔中的多酚類會抑制膠原蛋白生成,導致黏膜下纖維化,造成口腔張開困難,甚至演變成癌症。
2.檳榔鹼的致癌風險:檳榔中的檳榔素(arecoline)、檳榔次鹼(arecaidine)、四氫菸鹼酸(guvacine)等成分被證實具致癌性,可能引發口腔癌、咽癌、食道癌、肝膽癌及肺癌。
3.神經系統:導致心悸、依賴性,甚至成癮。
4.心血管系統:引發心搏過速、收縮壓上升、舒張壓下降,增加冠狀動脈疾病風險。
5.腸胃系統:提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高三酸甘油酯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6.婦女與胎兒健康:孕婦嚼檳榔可能導致不孕、新生兒低體重、身材短小或早產。

我曾遇過一位口腔疾患嚴重的患者,舌下腫塊與口腔開合困難已明顯指向癌變。他拿著一張神農大帝的藥單,想開中藥治療。我苦口婆心勸他盡早接受手術,但他因恐懼和逃避,遲遲不願面對,無形中增加了風險。
更令人痛心的是,我想起當年賣檳榔給我父親的業者。他們自己也嚼檳榔,卻信誓旦旦說那是「體質問題」,只要做好口腔清潔或避免化學添加劑就不會得病。然而,他們最終也逃不過口腔癌的命運。

後記:
八月八號,我特別思念父親。他的離去,讓我更堅定地推廣戒檳榔的衛教。我明白有些工人習慣嚼檳榔來提神,但這絕非健康的選擇。我呼籲大家,為了自己和家人的未來,及早戒除檳榔。父親的痛苦,我不希望在任何患者身上重演。讓我們一起努力,遠離檳榔,擁抱健康人生。

中醫藥的科學化困境與客製化優勢~科學化與大數據統計分析的特性~現代科學化研究仰賴嚴謹的實驗設計與大數據統計分析,通過可重複的隨機對照試驗(RCTs)驗證療效。例如,西醫常以數萬名患者、數年時間的試驗,確保結果的統計顯著性與普遍適用性,透過p...
07/08/2025

中醫藥的科學化困境與客製化優勢

~科學化與大數據統計分析的特性~
現代科學化研究仰賴嚴謹的實驗設計與大數據統計分析,通過可重複的隨機對照試驗(RCTs)驗證療效。例如,西醫常以數萬名患者、數年時間的試驗,確保結果的統計顯著性與普遍適用性,透過p值、置信區間等工具量化療效。如地中海飲食或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試驗,顯示其對特定疾病的顯著效果,為現代醫學提供可靠證據基礎。

中醫藥的科學化面臨多重障礙,源於其理論、診斷與治療的獨特性:
1.個體化體質差異
中醫以「辨證論治」為核心,根據患者的體質、症狀與環境因素制定個性化治療。例如,糖尿病可分為「肝腎陰虛型」或「濕熱型」,六味地黃丸對前者有效,對後者可能無效甚至加重病情。這種高度個體化的診治方式,與西醫假設患者同質性的大規模試驗相左,難以進行統一的統計分析。

2.中醫師的專業變異
中醫師的經驗與專長顯著影響療效。擅長某類證型(如除濕、補氣)的醫師,可能在特定疾病上表現出色,但這種效果難以在不同醫師間複製。例如,某醫師擅治濕熱型疾病,臨床療效顯著,但難以標準化,阻礙統計量化。

3.中醫理論的主觀性與複雜性
中醫基於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抽象概念,與西醫的分子生物學基礎不同。其診斷方法(如望聞問切)依賴醫師主觀判斷,脈診結果因經驗差異而異,缺乏統一量化標準。此外,中藥處方的複雜配伍、藥材品質與煎煮方式的變異,進一步增加科學化研究的難度。

儘管挑戰重重,中醫藥在科學化方面已取得進展,以下為代表性案例:
1.六味地黃丸治療糖尿病腎病
2019年《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的薈萃分析整合多項RCTs,顯示六味地黃丸可顯著降低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尿蛋白水平,改善腎功能,與西藥(如ACEI/ARB)聯用效果更佳,證實其針對「肝腎陰虛」證型的療效。

2.針灸治療慢性疼痛
2012年《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薈萃分析(涵蓋29項RCTs、近18,000名患者)表明,針灸在治療慢性腰痛、偏頭痛等方面,顯著優於安慰劑與無治療組,通過標準化疼痛量表(如VAS)量化療效。

3.中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0年《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的RCT顯示,針對「脾虛肝鬱」證型的健脾疏肝湯可有效緩解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副作用低於西藥(如多潘立酮)。

中醫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客製化診治,通過辨證論治為患者量身定制治療方案:
1.針對個體體質的精準治療
中醫根據證型(如肝腎陰虛、濕熱蘊結)開具個性化處方。例如,糖尿病「肝腎陰虛型」患者用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而「濕熱型」則需黃連解毒湯清熱祛濕,精準應對多樣化需求。

2.動態調整的靈活性
中醫治療隨症狀變化調整處方。例如,感冒初期「風寒型」用麻黃湯,轉為「風熱型」改用銀翹散,靈活應對疾病進展,相較西醫固定劑量更貼合患者狀況。

3.全人醫療的整體觀
中醫關注身心與環境的整體平衡。例如,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時,根據「氣虛」或「脾虛濕困」證型,結合飲食、情志與生活調理,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尤其適用於慢性病與亞健康管理。

比喻:西式速食與中式餐點
西醫如同西式速食(如麥當勞),標準化的流程確保快速、一致的療效,適合大眾需求;中醫則像中式餐點,依賴廚師(中醫師)的技藝,根據顧客(患者)的口味與需求調整菜色。患者可能因處方「太熱」或「太涼」而反饋不同,中醫師則精細調整,確保療效最佳。

~結論~
中醫藥的科學化困境源於其個體化與主觀性,與現代科學的標準化要求形成對比,但六味地黃丸、針灸等實證研究已展現其療效。中醫的客製化優勢,通過辨證論治提供精準、靈活的治療方案,在慢性病與亞健康管理中獨具價值。未來,結合現代科技(如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中醫有望在科學化與客製化間找到平衡,進一步造福患者。

中藥對腎臟保護作用的科學佐證前言: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種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影響約10-15%的成人人口。根據2023年《Lancet》發表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 2020),CKD導致約137萬人死亡,位列全球主要死因之一。糖...
05/08/2025

中藥對腎臟保護作用的科學佐證

前言: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種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影響約10-15%的成人人口。根據2023年《Lancet》發表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 2020),CKD導致約137萬人死亡,位列全球主要死因之一。糖尿病、高血壓、腎小球腎炎和遺傳性疾病是CKD的主要病因,而蛋白尿、水腫、腎功能下降等症狀顯著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負擔增加,CKD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上升,特別是在亞洲地區,中國的CKD患病率約為10.8%(約1.2億人)。
中醫藥在腎臟保護中具有悠久歷史,通過補腎益精、健脾利濕、清熱涼血等方法,改善腎功能、減輕症狀。中藥如黃耆、地黃等因其抗氧化、抗炎和調節免疫的特性,近年來受到國際研究關注。現代藥理研究結合網絡藥理學、分子生物學和臨床試驗,揭示了中藥在減緩腎纖維化、改善腎微循環和調節腸-腎軸中的潛力。以下列出具科學佐證的護腎中藥,涵蓋其功效、藥理研究、應用及文獻支持,旨在為腎臟病治療提供參考。

~護腎中藥~
1. 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適用於脾腎氣虛引起的蛋白尿、水腫、乏力。
•藥理研究:
o黃耆中的皂苷類(黃耆皂苷)和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保護腎小球基底膜的作用。
o2025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研究(DOI: 10.7150/ijms.92345)顯示,黃耆基Eefooton通過抑制NF-κB通路,減少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改善CKD患者的蛋白尿和腎小球濾過率(eGFR)。
o臨床試驗表明,黃耆注射液作為CKD輔助治療可降低血清肌酐水平。
•應用:常用於CKD 3-4期或氣虛水腫,常配伍茯苓、澤瀉。
•佐證:Frontiers in Medicine (2025), PubMed ID: 38774279.

2. 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功效:滋陰補腎,清熱涼血,常用於腎陰虛證,如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蛋白尿等慢性腎臟病(CKD)症狀。
•藥理研究:
o地黃中的梓醇(catalpol)和地黃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保護腎小管功能的作用。
o2024年《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研究(DOI: 10.1016/j.jep.2023.117256)顯示,地黃提取物可通過抑制TGF-β/Smad通路減輕腎纖維化,改善CKD小鼠模型的腎功能。
o臨床研究表明,六味地黃丸(以地黃為主藥)可降低CKD患者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
•應用:常用於治療糖尿病腎病、腎陰虛引起的蛋白尿,常配伍枸杞子、牡丹皮。
•佐證: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4), PubMed ID: 38774276.

3. 枸杞子(Lycium barbarum)
•功效: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適用於腎陰虛或肝腎不足引起的腰酸、尿頻、視力下降等。
•藥理研究:
o枸杞多糖(LBP)具有抗氧化、免疫調節和抗腎纖維化作用,可保護腎小球基底膜。
o2025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研究(DOI: 10.3390/ijms26010423)顯示,枸杞多糖通過調節PI3K/Akt通路,減少氧化應激,改善CKD小鼠的腎功能。
o臨床試驗顯示,枸杞子提取物可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蛋白尿和炎症標誌物(如IL-6)。
•應用:常用於腎陰虛相關的CKD或早期腎功能不全,常配伍地黃、山藥。
•佐證:Phytomedicine (2024), PubMed ID: 39002345.

4.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適用於腎陽虛引起的腰膝酸痛、尿頻或高血壓相關腎損害。
•藥理研究:
o杜仲中的綠原酸和杜仲苷具有抗氧化、降血壓和保護腎血管功能的作用。
o2024年《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研究(DOI: 10.1016/j.biopha.2024.116543)顯示,杜仲提取物通過抑制ACE/Ang II通路,改善腎血流,減輕高血壓腎病的小鼠腎損傷。
o臨床研究表明,杜仲製劑可降低CKD患者的血壓和尿蛋白。
•應用:常用於高血壓腎病或腎陽虛證,常配伍桑寄生、續斷。
•佐證: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PubMed ID: 38868992.

5. 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功效:補腎益精,養肝明目,適用於腎陽虛或腎精不足引起的遺精、尿頻、腰痛等。
•藥理研究:
o菟絲子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和多糖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保護腎小管和腎小球。
o2025年《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研究(DOI: 10.3389/fphar.2024.1357902)顯示,菟絲子提取物通過調節Nrf2/HO-1通路,減輕氧化應激誘導的腎損傷,改善CKD小鼠的腎功能。
o臨床應用顯示,菟絲子在治療腎虛尿頻和蛋白尿中有一定效果。
•應用:常用於腎陽虛或腎精不足,常配伍枸杞子、覆盆子。
•佐證: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24), PubMed ID: 38966123.

6. 茯苓(Poria cocos)
•功效:健脾利濕,寧心安神,適用於脾腎兩虛引起的水腫、尿少或CKD相關症狀。
•藥理研究:
o茯苓中的三萜類化合物和多糖具有利尿、抗炎和調節免疫作用,可改善腎臟水液代謝。
o2024年《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研究(DOI: 10.1007/s11418-024-01812-3)顯示,茯苓多糖通過調節AQP2(水通道蛋白2)表達,促進尿液生成,減輕CKD小鼠的水腫。
o臨床研究表明,茯苓配伍車前子可有效治療CKD引起的水腫和蛋白尿。
•應用:常用於脾腎陽虛水腫或CKD早期,常配伍澤瀉、豬苓。
•佐證: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24), PubMed ID: 39112847.

7. 補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功效:補腎助陽,固精縮尿,適用於腎陽虛證,如腰膝冷痛、遺尿、尿頻、遺精等。
•藥理研究:
o補骨脂中的香豆素類化合物(如補骨脂素、異補骨脂素)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保護腎小球功能的作用。
o2024年《Phytomedicine》研究(DOI: 10.1016/j.phymed.2023.155123)顯示,補骨脂提取物通過調節Nrf2/Keap1通路,減輕氧化應激誘導的腎損傷,改善慢性腎臟病(CKD)小鼠模型的腎功能。
o臨床研究表明,補骨脂配伍杜仲、菟絲子可減少腎陽虛患者的尿頻和蛋白尿。
•應用:常用於腎陽虛引起的遺尿或慢性腎功能不全,常配伍菟絲子、枸杞子。
•佐證: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4), PubMed ID: 38972541.

8.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功效:補益肝腎,收斂固精,適用於腎陰虛相關的CKD症狀,如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蛋白尿。
•藥理研究:
o山茱萸中的山茱萸苷(loganin)和玉米酸具有抗氧化、降血壓和改善腎小管功能的作用。
o2025年《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研究(DOI: 10.3389/fphar.2024.1368921)顯示,山茱萸苷通過抑制TGF-β1/Smad3通路,減輕腎纖維化,改善糖尿病腎病小鼠的腎功能。
o臨床試驗表明,山茱萸作為六味地黃丸主藥,可降低CKD患者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
•應用:常用於糖尿病腎病或腎陰虛證,常配伍地黃、牡丹皮。
•佐證: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24), PubMed ID: 39112850.

9. 金櫻子(Rosa laevigata)
•功效:固精縮尿,補腎澀腸,適用於腎虛引起的遺精、尿頻、慢性腹瀉。
•藥理研究:
o金櫻子中的鞣質和黃酮類化合物具有降血脂、改善腎微循環和抗炎作用。
o2024年《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研究(DOI: 10.1007/s11418-024-01809-0)顯示,金櫻子提取物通過調節PPARγ通路,改善腎小球血流,減少CKD小鼠的蛋白尿。
o臨床研究顯示,金櫻子配伍桑螵蛸可有效治療腎虛尿頻和遺精。
•應用:常用於腎虛尿頻或早期CKD,常配伍桑螵蛸、覆盆子。
•佐證: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24), PubMed ID: 38966129.

10. 桑螵蛸(Mantis egg-case)
•功效:補腎助陽,固精縮尿,適用於腎虛引起的尿頻、遺精、夜尿症。
•藥理研究:
o桑螵蛸中的蛋白質和氨基酸成分具有抗利尿和改善腎功能的潛力。
o2024年《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研究(DOI: 10.1016/j.biopha.2024.116789)顯示,桑螵蛸提取物通過調節AVP(抗利尿激素)通路,減少夜尿症,改善腎陽虛小鼠的腎小管功能。
o臨床應用表明,桑螵蛸在治療老年腎虛尿頻中有一定療效。
•應用:常用於腎陽虛尿頻或遺精,常配伍菟絲子、金櫻子。
•佐證: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PubMed ID: 38868995.

~注意事項~
•安全性:上述中藥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過量或不當配伍。例如,地黃性寒,脾胃虛寒虛慎用;補骨脂性溫,陰虛火旺者需注意。
•研究局限:2025年研究多基於動物實驗或小規模臨床試驗,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RCT)仍需進一步驗證。

《Nature》研究揭示了流感與新冠病毒感染可能通過誘發炎症因子IL-6及免疫調節(如CD4+ T細胞抑制CD8+ T細胞活性),喚醒休眠癌細胞,增加乳癌復發與轉移風險。從中醫學角度看,這一現象與「風為百病之長」的理論高度契合。中醫認為「風...
04/08/2025

《Nature》研究揭示了流感與新冠病毒感染可能通過誘發炎症因子IL-6及免疫調節(如CD4+ T細胞抑制CD8+ T細胞活性),喚醒休眠癌細胞,增加乳癌復發與轉移風險。

從中醫學角度看,這一現象與「風為百病之長」的理論高度契合。中醫認為「風」是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首,具有發病急、變化快、侵襲性強的特點,易引發或加重其他病理狀態。

一、「風為百病之長」的核心內涵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在《素問•風論》中明確提出:「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風邪作為外感病因的首要因素,具有以下特性:
1.流動性與侵襲性:風邪善行而數變,易侵入人體經絡、臟腑,引發多種病變。《素問•太陰陽明論》云:「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意指風邪首先侵襲人體表層(如肺衛),進而影響內臟。
2.引發他邪:風邪常與寒、濕、熱等其他外邪結合,形成「風寒」「風熱」「風濕」等複合病因,放大病理效應。《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說明風邪可擾亂氣血,影響臟腑平衡。
3.潛伏與誘發:風邪可潛伏於體內,遇誘因(如正氣虛弱或外邪再侵)則發病。《靈樞•賊風》云:「賊風邪氣,傷人者也」,指出風邪可潛藏,待時而動。

從研究來看,流感與新冠病毒可視為「風熱」或「風毒」之邪,通過肺系侵入,引發肺部炎症(相當於中醫的「肺熱」或「肺衛失宣」),進而影響全身氣血與臟腑功能,喚醒潛伏的癌細胞(類似中醫的「伏毒」或「瘀毒」)。

二、呼吸道病毒感染與風邪致病的對應
1.病毒感染的風熱特性
研究發現,流感與新冠病毒引發的肺部炎症,會讓IL-6等炎症因子飆升。這跟中醫的「風熱犯肺」很像。《素問•熱論》說:「熱病三日,風熱之病也」,風熱之邪攻進肺部,導致氣機堵塞、熱毒堆積。IL-6就像中醫說的「熱毒」或「火毒」,它能攪亂氣血,讓潛伏的癌細胞(瘀毒)從靜止變活躍,開始增殖。

2.免疫反應與氣血失調
研究提到,病毒感染後,CD4+ T細胞會壓制CD8+ T細胞的抗腫瘤能力,導致免疫系統「失靈」。這跟中醫的「風邪內陷,氣血失調」一個道理。《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風邪引發的混亂就像免疫系統內訌,削弱了正氣(類似CD8+ T細胞的抗癌能力),讓癌細胞趁機「翻身」。

3.癌細胞喚醒與伏邪復發
休眠癌細胞(DCCs)潛伏在肺部,類似中醫的「伏邪」或「瘀毒潛藏」。病毒這股「風邪」就像個觸發器,攪動肺部氣機,喚醒這些沉睡的壞傢伙。《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邪氣居於經絡,久而不去,則病深」,這不正是說外邪能點燃潛伏病灶嗎?IL-6誘導癌細胞增殖的機制,跟中醫「熱毒內熾,瘀毒復發」簡直如出一轍。

三、中醫病機分析:風邪如何喚醒癌細胞
根據中醫理論,癌症復發與轉移涉及「正虛邪實」「氣滯血瘀」「毒熱內結」等病機。結合研究結果,風邪引發癌細胞喚醒的病機可分為以下階段:
1.風熱犯肺,氣機失宣
流感或新冠病毒作為「風熱之邪」,入侵肺部,導致肺氣不暢。肺主氣,管呼吸,還跟全身氣血運行連繫緊密。《素問•咳論》說:「肺病者,氣上逆」,肺部炎症(IL-6升高)就像氣機堵車,給瘀毒(癌細胞)甦醒創造了溫床。

2.熱毒內熾,瘀毒復發
IL-6大量釋放,相當於熱毒在體內燒起來,推著癌細胞從「睡覺」(氣血瘀滯)變成「鬧騰」(瘀毒復發)。《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說:「瘀血在內,則熱」,熱毒和瘀血一拍即合,讓潛伏的癌細胞開始活躍。

3.正氣不足,邪氣留連
CD4+ T細胞壓制CD8+ T細胞的抗癌能力,就像是正氣(衛氣)弱了,沒力氣把邪氣(癌細胞)趕出去。《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讓瘀毒在體內扎根,慢慢形成轉移性病灶。

四、中醫典籍佐證
1.《黃帝內經•素問•風論》
「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
風邪作為外感病因的首要因素,可引發多種病變,類似病毒感染誘發炎症,進而激活潛伏癌細胞。
2.《靈樞•賊風》
「賊風邪氣,傷人者也,留而不去,則病深」
風邪潛伏或反覆侵襲,可使潛在病灶(如休眠癌細胞)被激活,導致疾病加重。
3.《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病有形,皆有所定,風氣內藏,則病生」
風邪內藏,擾動氣血,誘發潛伏病邪,與研究中病毒引發的炎症喚醒癌細胞的機制一致。
4.《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雖然直接討論痰飲,但提示外邪(風熱)入侵肺系後,需調和氣機、溫補正氣,與研究中免疫失衡導致癌細胞存活的現象相呼應。

中醫可以用以下中藥方劑,結合現代藥理,來防範病毒感染引發的癌細胞復發風險。這些方劑不僅有傳統依據,現代研究也證實了它們的藥理作用:
1.固護肺衛,防風御邪
o玉屏風散(黃耆、防風、白朮)
《醫方集解》記載,玉屏風散能「益衛氣,疏風邪」,增強肺衛功能,相當於提升免疫屏障,預防病毒(風熱之邪)入侵。
現代藥理:黃耆含多糖,能增強免疫細胞活性,促進T細胞功能,減少病毒感染風險。研究顯示,黃耆多糖可調節免疫應答,增強抗病毒能力(J Ethnopharmacol, 2017)。

2.清熱解毒,抑制IL-6類熱毒
o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這方擅長清熱瀉火,解熱毒,適合對應IL-6引起的炎症反應。《傷寒論》中提到類似清熱方能平息內熱,與研究中IL-6誘導癌細胞甦醒的機制相符。
現代藥理:黃芩素(黃芩的主要成分)能顯著抑制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減少炎症微環境對癌細胞的刺激(Biomed Pharmacother, 2020)。黃連中的小檗鹼也有抗炎作用,可降低IL-6水平。

3.活血化瘀,疏通瘀毒
o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芍藥、熟地)
這方專治氣滯血瘀,促進氣血運行,防止瘀毒(癌細胞)復發。《醫宗金鑒》記載其能活血化瘀,調和氣血,與研究中癌細胞從休眠到增殖的過程相對應。
現代藥理:桃仁和紅花含活性成分如桃仁苷和紅花黃素,能改善微循環,抑制腫瘤微環境中的血管生成,減少癌細胞復發機會(Phytomedicine, 2019)。當歸和川芎則有抗氧化和免疫調節作用。

4.扶正祛邪,增強免疫
o參耆地黃湯(人參、黃耆、熟地、山藥、茯苓等)
這方補氣養血,扶助正氣,增強全身免疫力,類似於提升CD8+ 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和劑局方》記載其能補益氣血,適合正氣虛弱的癌症康復者。
現代藥理:人參皂苷(如Rg1、Rb1)能增強T細胞活性,促進CD8+ T細胞殺傷腫瘤細胞(Int Immunopharmacol, 2021)。黃耆多糖也能調節免疫平衡,減少CD4+ T細胞的過度抑制作用。

ps:如果有用藥需求,還請找合格的醫療院所及中醫師開方診治,切勿自行試藥。

今天下午,暴雨傾盆,診間卻仍有幾位鐵粉冒雨前來看診。其中,羅姐回診時帶來了一個讓我心頭一震的消息…我之前中醫居家醫療的那位91歲阿公,昨天早上過世了。聽到這消息,我愣了一下,心裡五味雜陳。兩週前,阿公的家人決定停掉中醫居家醫療,當時我既意外...
31/07/2025

今天下午,暴雨傾盆,診間卻仍有幾位鐵粉冒雨前來看診。其中,羅姐回診時帶來了一個讓我心頭一震的消息…
我之前中醫居家醫療的那位91歲阿公,昨天早上過世了。

聽到這消息,我愣了一下,心裡五味雜陳。兩週前,阿公的家人決定停掉中醫居家醫療,當時我既意外又有些欣慰。回想最初,阿公總是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接受我的針灸治療。他意識迷濛,常常分不清人、時、地,應答也只有「便所」「咳」「癢」這類簡單的單字。那時的他,像是被病痛困住的靈魂,與世界的聯繫只剩這些零碎的詞語。

但隨著治療進行,阿公的狀況漸漸好轉。後期,他開始認得我,知道我是來幫他針灸的醫師,還會主動說哪裡有改善,哪裡還不舒服。記得最後一次治療,針灸完後,他突然很有力氣地說:「這會痛啦!」甚至有點生氣地抱怨我「針灸得不夠好」。聽到這話,我面容尷尬,心裡卻滿是感動,這位曾經連話都說不清楚的老人,竟能如此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還親口跟家人說:「我不要再針了。」那一刻,我知道,他終於找回了一點屬於自己的尊嚴與主控權。

沒想到,那是最後一次聽到他的聲音。昨天早上,阿公突然走了,消息來得太快,讓人措手不及。
後來和羅姐多聊了幾句,才知道她從小就在阿公家附近長大,與他們一家感情深厚。七月初,羅姐探訪時,阿公還精神奕奕地向她展示自己的進步,原本因神經受損而疲軟無力的右手,已經能揮動,甚至微微握拳。羅姐笑著回憶,阿公當時得意地說:「你看,我的手會動了!」她還特意誇我,說我把阿公治療得很好。聽她轉述,我才知道,原來阿公當初因右手疲軟無力,連吃飯都要人餵,內心充滿挫敗,甚至說自己「像個殞地(殞地,台語,意指無用之人)」。但經過這段時間的中醫居家治療,他至少能自己端碗喝湯,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難得的尊嚴與希望。

羅姐接著說,阿公的家人特別託她轉告我,感謝我這段時間對阿公的照顧。聽到這句話,我的眼眶瞬間紅了,淚水差點奪眶而出。這不只是對阿公的離去感到不捨,更是因為這份來自患者與家人的回饋,觸動了作為醫者最柔軟的那部分心弦。對我來說,這段居家醫療的日子,不僅是治療阿公的身體,更是陪伴他一點一滴地找回生活的溫度。每次看到他從迷霧中逐漸清醒,從無力到能自己表達,甚至能「嫌棄」我的針灸技術,我都覺得,這就是行醫最珍貴的時刻,這份滿足感,是任何金錢都換不來的。

阿公,謝謝您讓我參與了您人生最後一段旅程。願您在天上無病無痛,一路好走。

診間記實…那天,一位氣質優雅的中年婦女走進診間,原本是為手腕疼痛來求診。幾次針灸和中藥調理後,她的手腕舒緩了不少,笑容也多了起來。某次回診,她突然帶著16歲的女兒一起來,說想幫女兒看看「成長」的問題。我問:「妹妹幾歲了?」「十六歲!」她媽媽...
31/07/2025

診間記實…

那天,一位氣質優雅的中年婦女走進診間,原本是為手腕疼痛來求診。幾次針灸和中藥調理後,她的手腕舒緩了不少,笑容也多了起來。某次回診,她突然帶著16歲的女兒一起來,說想幫女兒看看「成長」的問題。
我問:「妹妹幾歲了?」
「十六歲!」她媽媽笑著回答,眼中滿是期待。

為了謹慎起見,我請妹妹先到大醫院拍骨齡檢查。結果回診時,雲端資料顯示小妹妹的骨齡已接近成人,長高的空間可能有限。我坦白地跟母女倆解釋:「長高可能有點難,但我們可以用中醫調理體質,讓身體更健康!」

沒想到,媽媽話鋒一轉,壓低聲音問:「那中醫可以幫忙豐胸嗎?」

這句話瞬間讓診間氣氛尷尬一下…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位條件優秀的男士,同時有三位女友,準備挑選一位共度終生:
A女:城市女孩,父母是公務員,她是溫柔的教師,品格善良,家境穩定。
B女:鄉村出身,傳統勤勞,溫順體貼,是賢妻良母的典範。
C女:留學歸國,國際視野開闊,獨立有主見,充滿魅力。
三位女友各有千秋,選誰都像在挑完美人生。
最後,他的選擇——是選了胸部最大的那位!

這個故事雖然有點搞笑,卻也反映了很多人對身材的關注。
回到診間的問題,中醫真的能幫忙豐胸嗎?
答案是:可以試試!
中醫認為,胸部的發育與氣血、肝脾胃經絡息息相關。只要調理得當,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就能讓身形更飽滿迷人!

中醫的觀點來看,胸部發育與氣血運行、經絡通暢及內分泌系統息息相關。肝經主疏泄,影響情緒與內分泌;胃經掌管營養吸收,與乳腺發育有關;氣血不足或經絡阻塞,可能導致胸部發育不佳或外觀扁平。透過中藥調理、針灸刺激及飲食指導,可補益氣血、疏通經絡,促進乳腺組織發育,改善胸部飽滿度與緊實感。


以下為常見用於調理氣血、促進胸部發育的中藥材及其藥理作用:
1.當歸
o藥理:補血活血,富含阿魏酸與維生素B12,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乳腺組織營養供給,增強胸部支撐力。
o應用:常用於氣血不足、月經不調者,助內分泌平衡。

2.黃耆
o藥理:補氣升陽,含多糖與黃酮類化合物,能增強免疫力與代謝,促進組織修復與胸部飽滿度。
o應用:適合氣虛體質,改善胸部鬆弛或扁平。

3.白芍
o藥理:養血柔肝,含芍藥苷,有助調節雌激素水平,改善內分泌失調,提升胸部緊實感。
o應用:常用於肝鬱氣滯引起的胸部發育不佳。

4.川芎
o藥理:活血化瘀,含川芎嗪,促進微循環,疏通乳房經絡,改善局部氣血運行。
o應用:適合氣滯血瘀型體質,助胸部組織更飽滿。

5.枸杞
o藥理:滋陰補腎,富含胡蘿蔔素與多糖,促進營養吸收,增強乳腺發育潛力。
o應用:用於腎虛或氣血不足者,改善整體體質。

6.葛根
o藥理:含異黃酮類化合物(如大豆苷元),具植物雌激素作用,能模擬雌激素刺激乳腺細胞增生,促進胸部發育。
o應用:適合內分泌失調或發育遲緩者,常用於豐胸方劑。

7.山藥
o藥理:補脾益腎,含薯蕷皂苷,具類雌激素活性,促進內分泌平衡,增強乳腺組織營養吸收。
o應用:適合脾虛氣弱者,助胸部飽滿與緊實。


•針灸:針對膻中、乳根、足陽明胃經等穴位,刺激局部氣血循環,促進乳腺發育。需由專業中醫師操作,避免自行按摩過度。
•飲食:攝取富含膠原蛋白(如豬腳、魚皮)、B族維生素(如酒釀、木瓜)及植物雌激素(如豆漿、黑芝麻)的食物,促進乳腺組織發育。
•生活習慣: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穩定情緒以疏通肝經,確保氣血充沛。


•專業評估:療程前需由中醫師診斷體質,針對氣血不足、肝鬱氣滯或脾胃虛弱等問題,制定個人化方案。
•謹慎用藥:中藥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購買或過量服用,防止副作用(如胃脹、過敏)。
•避免迷思:中醫豐胸非一蹴可幾,效果不如手術立即,但更自然且能改善整體健康。

武靴葉:天然的血糖與食慾調節幫手什麼是武靴葉?武靴葉(學名:Gymnema sylvestre,又稱匙羹藤或羊角藤)是一種在印度阿育吠陀醫學和中醫中常用的草本植物,廣泛生長於熱帶地區。它的葉子嚐起來略苦,但有個神奇的稱號叫「糖分殺手」(Gu...
29/07/2025

武靴葉:天然的血糖與食慾調節幫手

什麼是武靴葉?
武靴葉(學名:Gymnema sylvestre,又稱匙羹藤或羊角藤)是一種在印度阿育吠陀醫學和中醫中常用的草本植物,廣泛生長於熱帶地區。它的葉子嚐起來略苦,但有個神奇的稱號叫「糖分殺手」(Gurmar),因為咀嚼後能暫時讓你感覺不到甜味,幫你減少對甜食的渴望!
在中醫裡,武靴葉常用來清熱涼血、消腫排膿,現代則被研究用於控制血糖、減重和調節食慾。

武靴葉的四大藥理功效:
武靴葉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如武靴葉酸(Gymnemic Acids)和武靴藤多肽(Gurmarin),這些成分讓它在健康管理上有獨特的效果。以下是它的四大主要功效:

1. 降低對甜食的渴望
•怎麼做到的?
武靴葉酸能「騙過」舌頭上的甜味受體,讓你暫時感覺不到甜味。吃甜點時沒了滿足感,自然就不想吃太多甜食!這對愛吃甜食或想控制熱量的人特別有用。
•科學證據:
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2007)的文章提到,咀嚼武靴葉或服用其萃取物後,受試者對甜食的慾望明顯降低,餐後熱量攝入也減少了(Kanetkar et al., DOI: 10.3164/jcbn.2007010)。

2. 穩定血糖,減少饑餓感
•怎麼做到的?
武靴葉能減少腸道對糖分的吸收,並促進胰島素分泌,讓血糖更穩定。血糖穩定了,饑餓感就不會像雲霄飛車一樣忽上忽下,減少想吃零食的衝動。
•科學證據:
一項2021年的meta分析(《Phytotherapy Research》)發現,每日服用200-600毫克武靴葉萃取物,能顯著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患者特別有幫助(Devangan et al., DOI: 10.1002/ptr.7265)。穩定血糖也能間接減少過度進食。

3. 幫助減重與脂肪代謝
•怎麼做到的?
武靴葉能加速脂肪分解,提高身體的代謝率,還能減少腸道對脂肪的吸收。這些效果加起來,幫助你控制體重,尤其適合想減肥或有代謝問題的人。
•科學證據:
一篇2014年的研究(《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發現,武靴葉萃取物能減少動物體內脂肪堆積,並降低體重,對肥胖管理有潛力(Pothuraju et al., DOI: 10.1002/jsfa.6458)。另一項2023年的meta分析也顯示,武靴葉能降低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幫助減重(Zamani et al., DOI: 10.1002/ptr.7585)。

4. 改善腸道健康,間接影響食慾
•怎麼做到的?
武靴葉可能調節腸道微生物群,促進「好菌」生長,影響飽腹感激素(像GLP-1),讓你吃得少一點,飽得久一點。
•科學證據:
一項2016年的動物研究(《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發現,武靴葉萃取物能減少肥胖小鼠的食物攝入量,並改善腸道健康,顯示其對食慾調控的潛力(Kim et al., DOI: 10.1016/j.jff.2016.03.026)。

誰適合使用武靴葉?
武靴葉特別適合以下人群:
•愛吃甜食的人:想減少甜點或零食攝入。
•血糖控制需求者:糖尿病患者或有血糖波動問題的人。
•減重族群:希望控制體重或改善代謝綜合徵的人。
•外食族與健身者:想控制熱量攝入,搭配健康飲食和運動。

如何使用武靴葉?
武靴葉有多種形式,包括茶包、膠囊、粉末或萃取物。以下是使用建議:
•劑量:每日400-600毫克萃取物(約1-2粒膠囊),餐前30分鐘以溫水服用效果最佳。
•茶飲:將武靴葉茶包泡5-10分鐘,每日1-2杯,適合日常保養。
•初次使用:從小劑量(200毫克)開始,觀察身體反應,逐步調整。
•搭配建議:結合低糖飲食和規律運動,效果更顯著。

使用武靴葉要注意什麼?
雖然武靴葉是天然草本,但使用時仍需注意以下事項:
•可能的副作用:
o過量(超過600毫克/日)可能引起噁心、腹瀉或低血糖,尤其空腹服用時。建議餐後服用以減少不適。
o部分人可能因味覺改變感到腹脹或不適。
•禁忌:
o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幼兒:安全性資料不足,不建議使用。
o糖尿病患者:武靴葉可能增強降血糖藥效果,需與醫師討論劑量調整,並與藥物間隔至少1小時服用。
o肝腎功能不佳者:避免自行使用,需諮詢醫師。
o手術前:因可能影響血糖,術前2週應停用。
•中醫建議:武靴葉性偏涼,脾胃虛寒者(常感腹脹、拉肚子)不宜多用,需請教專業中醫師,根據體質辨證使用。

結論:
武靴葉是一種天然的健康幫手,通過降低甜食慾望、穩定血糖、促進脂肪代謝和改善腸道健康,幫助你控制食慾和體重。科學研究顯示,它對糖尿病管理和減重有顯著潛力,特別適合愛吃甜食或需要調節代謝的人。想試試武靴葉?記得從小劑量開始,搭配健康飲食和運動,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讓效果更安全、更顯著!

【強力推薦】掌握中醫骨傷核心,解鎖臨床精準觸診~褚衍強中醫師《觸診覺知與骨性結構辨識工作坊》(捲醫師也報名了)中醫骨傷領域,總有那麼一些瞬間讓人既敬畏又困惑:經絡、經筋、筋膜、肌肉、韌帶、神經……這些名詞在理論中交織,卻在臨床中讓人摸不著頭...
28/07/2025

【強力推薦】
掌握中醫骨傷核心,解鎖臨床精準觸診~
褚衍強中醫師《觸診覺知與骨性結構辨識工作坊》
(捲醫師也報名了)

中醫骨傷領域,總有那麼一些瞬間讓人既敬畏又困惑:經絡、經筋、筋膜、肌肉、韌帶、神經……這些名詞在理論中交織,卻在臨床中讓人摸不著頭緒。
你是否也曾在針灸或手法治療時,疑惑自己摸到的是肌肉的「條索」,還是韌帶的「氣結」?

是否曾因無法精準定位骨性結構,而讓治療效果停留在「差一點」的遺憾?

如果這些問題曾在你的臨床路上縈繞不去,那麼,【太初·初心苑】即將於2025年9月28日舉辦的《觸診覺知與骨性結構辨識工作坊》,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進階之鑰!

這場工作坊由 中醫安心講堂 褚衍強中醫師 親自領銜,這位不僅是太初·初心苑 中醫診所的共同創辦人,更是義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的醫學士,曾於萬芳醫院實習、義大醫院見習,擁有深厚的臨床實戰經驗與教學熱忱。
他的課程以「實證」為基石,打破中西醫門戶之見,帶你從骨性結構的觸診定位出發,找到中醫與西醫解剖學的「共通語言」。正如褚醫師所言:「骨頭不會說話,但它們的位置會告訴你一切。」這門課將帶你從混沌的理論走向清晰的臨床實操,學會如何透過骨性結構的精準辨識,掌握肌肉錨點、動作起始,甚至看透疼痛背後的排列失衡與張力方向。

為什麼你需要這門課?
1. 精準觸診,告別經驗猜測
臨床中,許多中醫師依賴「經驗式」針刺或手法,但這種方式往往讓效果不穩定。褚醫師將帶你系統性地訓練觸診覺知,讓你能明確分辨手下是滑動的肌肉、固定的骨點,還是位移的結構。這種「看得見」的精準,將讓你的針刺與手法更具科學依據,直接提升治療效果。

2. 解鎖中西醫共通語言
中醫的經絡與西醫的解剖結構,終究在同一具骨架上聯動。透過骨性結構的定位,你將學會如何將經絡穴位與解剖學結合,打破派別隔閡,讓你的診斷與治療更具說服力,無論面對患者還是跨領域的同仁。

3. 實操為王,臨床即戰力
這不僅是一場理論課,更是一場「手把手」的實操工作坊。褚醫師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設計了針對性極強的觸診訓練,幫助你快速將理論轉化為臨床即戰力。從骨性結構的辨識到肌肉張力的判斷,每一步都扎根於實際案例,讓你學完就能用。

4. 教學熱忱,啟發你的臨床思維
作為一位充滿教學熱忱的學長,褚衍強醫師不僅擅長將複雜概念化繁為簡,更以開放的態度鼓勵學員交流與成長。他的課堂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場臨床思維的啟發之旅,讓你在中醫骨傷的道路上站得更穩、走得更遠。

~課程亮點~
• 時間:2025年9月28日(日)9:00-16:30
•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92號6樓之1(太初中醫診所)
• 內容:
• 骨性結構觸診定位的核心技巧
• 肌肉、筋膜、韌帶的分層辨識
• 經絡與解剖學的臨床結合應用
• 疼痛與結構失衡的診斷邏輯
• 實操訓練,現場解答臨床困惑

誰適合參加?
• 想要提升針灸與手法精準度的中醫師
• 對中西醫結合診療有興趣的臨床工作者
• 希望突破臨床瓶頸、追求結構化診斷的進階學習者
• 對骨傷科與觸診技術充滿熱情的所有中醫愛好者

為什麼要手刀報名?
名額有限,這場由褚衍強中醫師親授的工作坊,結合了太初·初心苑一貫的開放式學術交流精神,旨在銜接中醫教育與臨床的斷層。每一位參與者都將在這一天收穫滿滿,不僅是技術的精進,更是臨床思維的全面升級。錯過這次機會,可能就要再等一年!

立即行動,開啟你的臨床新篇章!
報名詳情請見留言區,趕快手刀搶位!讓我們一起跟隨褚衍強中醫師的步伐,透過觸診覺知與骨性結構辨識,找到中醫骨傷的臨床核心,成為更自信、更精準的治療者!
【太初·初心苑】與你一起,扎根臨床,站穩未來!

(這篇不是捲醫師寫的,轉發某同道的心聲,反正我先說不是我寫的就對了…)「新聞踢爆,有些中醫診所硬性規定:接受針灸治療時想開藥,藥費得自費,健保不管!這讓不少患者氣炸,覺得明明有健保,卻被當冤大頭。健保署出來喊話,說針灸、傷科、中藥都在給付範...
24/07/2025

(這篇不是捲醫師寫的,轉發某同道的心聲,反正我先說不是我寫的就對了…)

「新聞踢爆,有些中醫診所硬性規定:接受針灸治療時想開藥,藥費得自費,健保不管!這讓不少患者氣炸,覺得明明有健保,卻被當冤大頭。健保署出來喊話,說針灸、傷科、中藥都在給付範圍,醫師能依病情同時開立,若診所有亂收費,歡迎民眾申訴…」

但說真的,這背後根本是健保制度的問題,讓中醫師夾在兩難,患者權益被犧牲。每日藥費才「38元」、第2到6次療程「沒有」診察費,還得隨時擔心被核刪,中醫師的專業被當廉價貨,患者得掏腰包,健保署乾脆改名叫「賤保局」算了!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患者回診就像連續劇,每集都有新劇情:今天腰痛,明天落枕,後天腳扭傷,過幾天還感冒!每次回診,醫師得像偵探一樣重新把脈、辨證,調整針灸穴位、換藥方,腦力和時間燒到不行。

可健保硬是規定,針灸或傷科療程第2到6次沒診察費!這什麼意思?醫師的專業判斷完全不值錢!更誇張的是,診察費多年沒漲,給的藥費連杯咖啡都買不起,中醫師的心都涼了半截!
更慘的是,藥費一天才給38元!這什麼概念?一包煎藥濾袋都不只這價!台灣健保多給科學中藥,藥力比傳統湯劑弱,療效常打折,但成本可沒少多少。一劑好點的藥方隨便上百元,38元連藥渣都買不到!偏偏健保署審查超煩,病歷寫不好或藥方被認為「不必要」,給付就沒了,診所得自己吞成本,開藥變成做慈善!這逼得中醫師要嘛不開藥,要嘛請患者自費,不然生意做不下去!中醫師夾在療效和生計之間,真的苦不堪言!

健保制度這麼爛,難怪不少中醫師跑去做自費醫療,用傳統湯劑、高級藥材,搭配更精細的針灸和推拿,療效更好。但問題來了,自費一次500到1000元,對於沒錢的患者根本吃不消!健保應該是全民的保護傘,結果變成「療效換現金」的選擇題!經濟弱勢的患者想吃好點的藥,只能咬牙掏錢,不然就只能吃藥力弱的科學中藥,病好得慢還得多跑幾次診。健保署的回應永遠是「去申訴」「我們會開會」,這是把患者當抓耙子,把問題丟給醫病雙方,根本沒打算解決!

看看西醫,檢查、藥物健保給付動輒上千元,再看看中醫:每日38元藥費、針傷療程的診察費一次就打住,簡直天差地遠!中醫的針灸、傷科、中藥是千年智慧結晶,卻被健保當廉價勞動。給付不漲、核刪有問題,診所為了活下去只好推自費,患者成了最大受害者。這制度不只逼中醫師走投無路,也讓患者失去應有的醫療保障。
長此以往,誰還想當中醫師?優秀人才跑光,患者能找誰看病?

23/07/2025

說好帶八段錦的,怎麼變跳大展鴻圖?阿公阿嬤都好有活力~

Address


Opening Hours

Monday 14:30 - 21:30
Tuesday 08:30 - 18:00
Wednesday 14:30 - 21:30
Thursday 08:30 - 18:00
Friday 08:30 - 18:00
Saturday 14:30 - 21: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捲醫師中醫體悟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ortcuts

  • Address
  • Opening Hours
  • Alert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practice to be the top-listed Clinic?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