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9/2025
中草藥倒地蜈蚣的介紹:
倒地蜈蚣,又稱釘地蜈蚣、過路蜈蚣或蜈蚣草,是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植物 Torenia concolor Lindl. var. formosana Yamazaki 的全草,為台灣常見的中草藥。它生長於低海拔潮濕草地,莖葉匍匐生長,外形似蜈蚣而得名。在傳統中醫中,倒地蜈蚣味苦、性涼,具有消炎解熱、利濕止咳、和胃止嘔、化瘀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風熱相關疾病。
備註:正品可能為瓶爾小草科(Bottlebrush Fern Family)的錫蘭七指蕨,具有強消腫力;常見大陸文獻中則指大戟科 Euphorbia humifusa Willd.,兩者功效相似但植物不同,使用時需確認來源。
近年研究(如脂肪肝應用)多基於 Euphorbia humifusa,但台灣中醫可依此變種應用。
(感謝提醒修正,上圖是民間草藥用,圖檔來自維基百科,下圖是中藥記載的,圖檔來自中醫全聯會)
功效與用途:
倒地蜈蚣的主要功效包括清熱解毒、消腫利濕、止痛解熱、化瘀止咳,以及和胃止嘔。它常用於以下症狀:
•清熱解毒與消炎:適用於皮膚濕疹、癤腫、癢疹、咽炎或扁桃體炎等炎症問題,可內服或外洗以減輕紅腫與癢感。
•消腫止痛:對跌打損傷、筋骨痛或手術後腫脹有輔助作用,常被醫師推薦用於醫美術後消腫。
•利濕止咳與調理腸胃:用於黃疸、腹瀉、痢疾、風熱咳嗽或中暑引起的嘔吐、血淋等,可幫助祛濕止嘔。
•其他現代研究支持:動物實驗顯示,倒地蜈蚣可降低脂肪肝達50%以上,並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抗病毒及降血脂效果。例如,其多醣成分有助於調節脂質代謝,緩解肝損傷;此外,還展現抗癌潛力,如抑制腫瘤生長。
這些功效源於中醫傳統記載與現代藥理研究,但使用時應咨詢中醫師,避免自行診斷。
倒地蜈蚣多以全草入藥,可內服或外用:
•內服:水煎服為主。用量為乾燥草3~30克(新鮮草約30~40克),加3~4碗水煎成2碗,分次飲用。適合用於清熱解毒或調理腸胃。
•外用:煎水外洗患處,用於皮膚炎症或腫脹。避免直接塗抹未處理的生草,以防刺激。
•示例藥膳:治療脂肪肝時,可單用倒地蜈蚣煮水飲用,或配其他中藥如決明子。煮法:將藥材洗淨,加水蓋過,煮沸後小火煎20~30分鐘。
建議從小劑量開始,觀察身體反應。
注意事項與禁忌:
雖然倒地蜈蚣安全性高且無毒,但仍需注意:
•禁忌症:胃寒、虛寒體質或無熱證者慎用,以免加重寒涼症狀。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因其性寒可能影響胎兒。
•副作用:過量可能引起腹瀉或胃部不適。長期使用應監測肝腎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體報導(華人健康網):逆轉脂肪肝~中醫發現:倒地蜈蚣草終結肝包油,詳述動物實驗(降低50%以上)、專利、劑量及禁忌(基於 Euphorbia humifusa)。
• 慈濟臺中醫院中醫部中草藥園PDF:倒地蜈蚣(Torenia concolor Lindl. var. formosana Yamazaki)介紹,包含學名、科名、別名、功效、性味、適應症、禁忌及台灣藥用植物參考。
• 張憲昌(2007)《臺灣藥用植物圖鑑》;黃世勳(2010)《臺灣藥用植物圖鑑》。
•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Euphorbia humifusa(替代抗腫瘤活性來源):綜述 Euphorbia humifusa 的抗腫瘤效應,包括抗氧化與抗炎活性,提供進一步研究證據。
•PubMed ID:39692814
•PMC ID:PMC1165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