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2025
『現在這個課是他超喜歡的課!!他每個禮拜都好期待、好開心...而且蠻神奇的是:他現在對自己有時候沒考100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大崩潰,可能唸一唸就過去、開始對這個世界好奇、會講笑話、也會主動交朋友....現在我回頭看當初想讓小鷹上課的原因:繃太緊+很容易因為小事發脾氣、太要求完美讓他作業要寫很久,一點點不完美就要擦、對笨蛋沒耐心(補充:他以前的世界有九成人類都是笨蛋)....蠻神奇的,我們斷斷續續也才上差不多十次吧,他竟然真的那麼不一樣....』小鷹媽媽說。
🌹帶領兒童團體好玩的地方就是這樣:)
孩子們來自四面八方,每個人都有些自己的議題、也有各自好玩,大家湊在一塊兒熱鬧,在主題下學習。
心理學裡的行為學派概念與技術是我蠻常運用的,像是這個理論提到:
📍
社會技巧訓練的關鍵元素包括:評估、直接指示與教導、示範、角色扮演,以及回家作業指派等技術(Segrin,2008)。...當事人必須將他們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於實際行動,這個步驟至為關鍵;透過角色扮演,個體得以實際演練那些他們所看到的期望行為。當事人所得到的回饋與鼓勵,將有助他們新社會技巧的概念化及運用,使其溝通更為有效。(Corey, 2025)
🌘上述說法有點兒難,白話意思大概是...團體帶領者需要評估每一個參與孩子在主題下的能力展現、進而從展現裡去引導、示範、鼓勵或邀請孩子嘗試不同方式去跟別人互動,並且儘可能讓孩子在過程中獲得正向經驗!
😊從孩子立場來看是:他來玩、玩開心,有時候我們會一起探究不開心的成因、有時候我們也會找找有沒有更開心的可能。
😄如果可以開心,誰想要選不開心?
😌如果可以對自己滿意,誰希望每天憤世忌俗?
📚站在帶領者立場,要學與注意的就很多了...讓我們稍稍看一下...很多家長會抱著某些困擾/擔心/對孩子期許來參與SEL課程,這些傷腦筋的議題,學者怎麼說?
📍
Kanfer 和Grimm(1977) 歸納整理出困擾行為和其持續的因素:
1️⃣訊息或必要行為的缺乏:缺乏因應行為相關知識、或者沒有進行必要的因應行為。
2️⃣過度的行為:過度焦慮、過度自覺。
3️⃣環境刺激控制問題:對刺激不合宜的行為反應(如看到東西就想碰)、行為不被環境所接受(如對於內向行為不接受的環境)、行為無法滿足環境要求(如考試不及格)。
4️⃣自我製造出的不合宜刺激控制:自己產生會產生困擾的刺激(即內在事件),例如自我標籤、自我想像、對內在感受的不合宜標籤。
5️⃣有問題的增強因果:...不適宜行為受到增強(ex:生氣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適宜行為受到過度增強(ex稍微作點家事就一直被稱讚)...
(黃素菲。2021)
團體裡,孩子們交錯著互動,帶領者要在主軸下抓出孩子冒出來的上述(每個孩子不同)困擾&從中引導,大概就是(我自己)過往十來年在機構持續從不熟到熟的實務操作、師資培訓不斷鍛鍊的事。
很常在跟孩子的互動裡,我們彼此療癒著大笑。有時候我帶他們看見...原本他們沒看見的;也有時候他們會教我玩許多...我那個年代沒這樣玩的遊戲(ex 冰凍鬼)。
也在這些一起放鬆裡承認我們都不完美、不可能什麼都會的過程,我們一起朝向更喜歡與想要的自己模樣前進著。
說太遠了一些,我想我要表達的是:雖然孩子總說他們上課都在玩,但希望您明白:要讓一群帶著各式(自我/人際)困擾的孩子齊聚一堂,玩的開心,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更遑論這份開心最大根源是來自於『孩子對自己的喜歡』,這...確實是不斷在理論與現實打擊、發現自己還要再學再進到理論與回到現實...的諸多辛酸血淚歷程堆砌起來的功夫💪
————
♻️工商轉場的好時活動公布:
🌸11/23(日)09:30-12:30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成人工作坊
❤️❤️確定開班呦❤️❤️
🌷帶領者:蘇鈺茹 心理師
*鈺茹心理師常態在台南高雄舉辦工作坊都是供不應求,這次難得到中台灣,想加碼偷學心理師引導孩子撇步的大朋友們,報名快報起來啊啊啊啊!
📌報名請參照留言連結。
🌸寒假營隊_開放報名24hrs內,有兩梯次已經一半名額消失囉!
想趁寒假讓孩子有人際情緒學習嗎?報名報起來就對了😉
📌報名請參照留言連結。
🌸12月的體驗課
趴踢不斷的12月,讓孩子提前來點人際裡的覺察與調節吧😉
▶️兒童SEL體驗(已兩班🈵、增開第三班)
▶️ 心理師玩情緒的親子遊戲
📌報名請參照留言連結。
#彰化好時 #好時體驗 #鹽巴老師 #心理師的親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