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榕春天聯合診所

蔡俊榕春天聯合診所 想要了解我們診所,或想獲得進一步的衛教觀念,請上我們診所的官網
https://www.spring-med.com/

『筋骨痠痛』的福音:凹凸法則 與 關節鬆動術各位鄉親有筋骨扭傷、痠痛的毛病嗎?不必再到國術館按摩敷藥了,蔡醫師可以用不痛的關節鬆動術,快速解決您的痛苦。甚麼是關節鬆動術?關節鬆動術便是一種增加關節間滑動的手法。當您因為關節疼痛來門診時, 我...
27/06/2025

『筋骨痠痛』的福音:凹凸法則 與 關節鬆動術
各位鄉親有筋骨扭傷、痠痛的毛病嗎?
不必再到國術館按摩敷藥了,蔡醫師可以用不痛的關節鬆動術,快速解決您的痛苦。

甚麼是關節鬆動術?
關節鬆動術便是一種增加關節間滑動的手法。
當您因為關節疼痛來門診時, 我們往往會為您做很多的測試,也會給您很多在家自我操作的建議,這些應用在關節疼痛的測試與操作,就是我們常提到的關節鬆動術。

甚麼是凹凸法則?
凹凸法則(concave & convex rule)是關節鬆動術應用在關節疼痛的重要理論基礎,我們現在就來介紹甚麼叫關節鬆動術的凹凸法則—兩側骨頭在關節處的運動,可分為以下兩種型態:
1. 關節間動作(Osteokinematics):指關節周圍骨骼以關節為中心作大範圍的位移。 如 屈曲/伸展(flexion/extension) , 外展/內收(abduction/adduction), 內轉/外轉(internal rotation/external rotation)。
2.關節表面運動(Arthrokinematics):指關節周圍骨骼在關節表面上作小範圍的位移,包括轉(roll), 滑(glide), 旋(spin)。
而凹凸法就牽涉到這裡的轉(roll)和滑(glide)。(如圖1)
事實上,轉(roll) 在正常沒瑕疵的關節 就是關節間動作(Osteokinematics)的屈曲/伸展(flexion/extension),或外展/內收(abduction/adduction)動作;而滑(glide)則是兩個關節面不正常的位移。

關節疼痛的產生和緩解:
首先,當受力的方向是和兩根骨頭成一直線時,關節內受的壓力最小 。
然而,當進行轉(roll)的動作時,因為兩根骨頭沒處在一條直線上,會對關節腔內兩骨頭關節面產生壓力,這種壓力會藉由關節週邊的軔帶、肌肉及關節軟骨的支撐,而減少對關節面產生衝擊。

但在一個有問題、有瑕疵的關節(如 退化性關節炎、關節處有創傷史、關節週邊肌肉虛弱) , 或關節間動作(Osteokinematics)的力道太過強烈後,往往造成關節腔內兩骨頭在關節面上無法維持固定的相對位置。
比如,下面的圖2左邊,上方骨頭是一可移動的凸面骨頭;而下面是一不移動的凹面骨頭。
由於這個關節是一個不健康的不穩定關節,當上面的骨頭在關節處相對下方骨頭產生轉(roll)時,為了讓因轉(roll) 產生的新重心得到支撐,所以上方骨頭(產生轉(roll)的那骨頭就產生一個往前的滑(glide), 然而這就造成繼續往前轉(roll)的角度受限。
所以我們要用外力,如圖2右邊,讓這多出來往前滑(glide)的上方骨頭,往後滑(glide),才能讓上述的轉(roll)得以繼續下去,產生更大的角度 。

相同的圖3的左邊,下方骨頭是一可移動的凹面骨頭,而上面是一不移動的凸面骨頭。
當下面的骨頭在關節處,相對上方骨頭產生轉(roll) 時,若這是一個不健康的、不穩定關節,這種轉(roll) 的運動會讓上下骨頭相對應的重心不穩,使關節更不穩定,關節週邊的韌帶受到很大的壓力,而產生牽扯的疼痛。
所以我們要用外力,圖3右邊,讓下面的骨頭往前滑(glide), 讓上下骨頭產生一新而穩定的平衡點,而降低周邊軔帶的壓力與疼痛。

例證:
比如我們的右腿髖關節,假如屈區會痛時,可以做如圖5的關節鬆動術,就能不藥而癒。其中髖關節是圖2的凹面,而股骨則是圖2的凸面 按照圖2的原則,當髖關節做曲屈動作會感覺疼痛不適時,自然需要一個反區屈方向的外來滑(glide)的力量,如圖2右圖,才能讓髖關節的區屈得以繼續進行,不會疼痛。

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 當然不是每個關節痛的人都適用於關節鬆動術, 但是適用於關節鬆動術的患者,若不及早應用凹凸法則加以矯正,可能會讓關節面一直處在受力不平衡的狀況,假以時日,必然會是嚴重退化性關節炎,關節變形的溫床,那時再想用吃藥、打針、復健的方式,解除疼痛,恐會事倍功半了。以上給為關節疼痛所苦的鄉親做個參考。

小孩餵藥好困難,嬰幼兒餵藥技巧報你知小孩不吃藥怎麼辦?為了化解小孩不吃藥的難題,可以多多多善用工具,且盡量於餐前餵藥;小孩餵藥則需有耐心進行誘導與鼓勵,讓孩子能自行服藥。餵藥技巧報你知:一、餵藥之前:為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必須依照醫師(...
07/06/2025

小孩餵藥好困難,嬰幼兒餵藥技巧報你知

小孩不吃藥怎麼辦?為了化解小孩不吃藥的難題,可以多多多善用工具,且盡量於餐前餵藥;小孩餵藥則需有耐心進行誘導與鼓勵,讓孩子能自行服藥。餵藥技巧報你知:

一、餵藥之前:為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必須依照醫師(藥袋)指示注意服藥的時間,嬰幼兒服藥最好在餐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藥前不要餵奶和餵水,讓嬰幼兒處於飢餓狀態可防止噁心嘔吐,也比較會主動將藥物吞下。

二、餵藥技巧:

1.一歲以下嬰兒,善用工具:
(1)使用空針、滴管或是餵杯來餵藥,建議勿以奶瓶餵食,以免嬰幼兒拒絕進食。
(2)餵藥時將嬰幼兒抱在懷裡,托起頭部成半臥位,為了避免寶寶手腳揮動,也可以使用包巾將手腳包住
(3)將藥水輕輕置於舌頭兩旁,並將藥物慢慢滴入,讓嬰幼兒有時間吞嚥,使藥水流入口中吞下,每次量最多不超過1Ml,並且分3~4次分次餵食。
(4) 若小嬰兒不吃藥,可以用拇指與食指輕壓嬰兒兩頰。

2.一歲以上小孩,多給予誘導、獎勵:
(1)這個階段小孩自主性比較強,最容易出現反抗行為,所以當聞到藥物苦苦的味道,就十分排斥吃藥,因此家長可以採用誘導或獎勵的方式
(2)可以透過日常寶寶最喜歡的玩具、卡通人物模擬吃藥的程序,讓寶寶能了解整個吃藥的過程。且嬰兒時期最容易模仿,所以這樣既能讓寶寶有吃藥的意願,也能從中學會該如何吃藥。
(3)家長可以透過角色扮演,告訴小孩藥粉與藥水是「魔法藥水」,必須吞下魔法藥水,才能讓成功打敗體內的病毒大軍唷!提升小孩能夠自行服藥意願,並且使其了解吃藥是為了讓生病趕快好起來,誘導小孩將藥服下。
(4)或是也可以告訴小孩如果吃完藥,可以獲得貼紙作為鼓勵,提高孩子主動服藥的意願。
(5)這階段的餵藥技巧首在『安撫』與『誘導』。但也別忘了當嬰幼兒把藥吃進去以後要給予鼓勵與讚賞喔!

三.餵藥後:應餵少量開水,將口腔及食道內的藥物送進胃部。

四、吐藥嗆咳怎麼辦

1. 嗆咳:餵藥液時如果出現嗆咳,要立即停服,並抱起嬰幼兒輕拍背部。
2.藥水、藥粉:藥水、藥粉比較容易吸收,若喝藥後馬上就吐出了,可以再補一次劑量,若吃了20到30分鐘後才吐出,就不必再補吃。
3. 藥丸:藥丸類的藥品,如果只是含在口中吐出來,則需要補服藥。如果是吐出來時還是完整一顆,也需要補服。

五、餵藥NG行為:藥品可以幫助我們恢復健康,但是,誤食藥品對孩童的健康可能帶來嚴重傷害,以下是容易讓孩子吃錯藥的行為,家長和監護人有責任採取行動,確保孩子的安全,適當與正確的使用,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危害產生。

1.將藥物混在飲料裡:將藥品混入飲料中,可能讓孩童誤以為藥是可自由飲用的普通飲料,未來易產生誤食行為。
2.在孩子哭鬧時強灌藥品:在孩童情緒不穩時勉強灌藥,恐造成嗆咳、嗆入氣管,並對用藥產生抗拒心理。
3.自行調整劑量或停止服用:家長若未經醫師指示擅自增減藥量或停藥,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副作用或用藥無效。
4.將藥物放在孩童能輕易拿取的地方:藥品若未妥善存放,放在孩童可接觸處,易因好奇而誤食,是孩童中毒的常見原因之一。家長要注意藥品的存放,讓孩童在安全的環境下,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資料:
亞東醫院出版品(SH277)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52期
彰化縣衛生局
mamaway育兒好幫手2023-01-09

別讓「皮蛇」成為您「胸口永遠的痛」 預防帶狀疱疹從現在開始!什麼是皮蛇?「皮蛇」的正確名稱是帶狀疱疹,是一種令人痛楚、呈帶狀的紅疹並帶有水泡的傳染病。由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病毒會於水痘患者痊癒後潛藏在體內的神經系統。當身體免疫力...
28/09/2024

別讓「皮蛇」成為您「胸口永遠的痛」 預防帶狀疱疹從現在開始!

什麼是皮蛇?
「皮蛇」的正確名稱是帶狀疱疹,是一種令人痛楚、呈帶狀的紅疹並帶有水泡的傳染病。
由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
病毒會於水痘患者痊癒後潛藏在體內的神經系統。當身體免疫力下降,例如隨著年紀漸長或遇上生活壓力時都有機會誘發帶狀疱疹(皮蛇)的(重復)出現。
因此,凡感染過水痘的人,都有機會長帶狀疱疹。
98%的台灣成年人曾患水痘,因此具有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而且50歲後的風險大大增加。約1/3~1/2的人將在其一生中罹患「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有哪些症狀?
帶狀疱疹可導致持續一段不短時間(數周至數年)的疼痛和體表疱疹或疤痕的出現。
急性發作期的帶狀疱疹可能引發劇烈的疼痛、失能且可能干擾正常 的日常活動,包括步行、睡眠和社交活動。
就算表皮結痂後也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如持續數月或數年的長期神經痛 (也稱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或PHN)或留下永久性的疤痕。
其他症狀可能包括:
• 灼痛感、麻木或刺痛
• 觸摸敏感
• 發燒
• 頭痛
• 視力問題
• 聽力障礙

如何預防帶狀疱疹?
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有可能會有復發的機會。針對這樣的病患,藉由適當的運動、規律的生活以及均衡的飲食來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將是預防皰疹發生的良方。
另外,根據適當的年齡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也能有效預防帶狀皰疹的產生。

如有帶狀皰疹疫苗相關問題,歡迎掛號請醫生評估。

蔡俊榕春天聯合診所 關心您

夏季雨不停,戶外清潔防護要做好目前颱風季節已至,風災水災影響地區的居民,風雨過後,清理自己的家園同時,也要提高警覺保護好自己喔。雨後環境多積水,除了可能孳生病媒蚊之外,雨後積水可能藏有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等病菌,需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喔。●鉤端...
23/08/2024

夏季雨不停,戶外清潔防護要做好

目前颱風季節已至,風災水災影響地區的居民,風雨過後,清理自己的家園同時,也要提高警覺保護好自己喔。
雨後環境多積水,除了可能孳生病媒蚊之外,雨後積水可能藏有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等病菌,需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喔。

●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的人畜共通感染病,在國內被歸類於第四類法定傳染病。
鉤端螺旋體常存在於環境土壤或污水中,可能因皮膚及黏膜傷口接觸到受動物尿液污染的土壤或水造成感染,少部份因直接接觸動物及其組織而感染。感染症狀因個案而異,可能沒有症狀,或出現發燒、頭痛、腸胃道不適、畏寒、紅眼、肌肉痠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有些會以腦膜炎症狀表現,嚴重則會出現腎衰竭、黃疸與出血等現象,如未即時獲得妥善治療將有致死的可能。
當民眾如可能暴露於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時(例如災後環境清理),應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如穿著長靴和手套等;住家環境應經常滅鼠;家中如有畜養動物(如犬隻)應施打預防性疫苗,以防感染。

●類鼻疽病

類鼻疽桿菌為土壤腐生菌,可在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存在,會感染馬、羊、豬等動物以及人類。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潛伏期可短至2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以9天為發病高峰期),臨床表現多樣性,臨床從無症狀或局部皮膚潰瘍,到以嚴重肺炎表現,甚至是全身性敗血症、休克等。
接觸污水、土壤時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個人防護,是預防類鼻疽的重要措施。我國於颱風後較容易發生類鼻疽疫情,老年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有更高的罹病風險,民眾應提高警覺。

●清理家園要注意

請大家落實「巡、倒、清、刷」,避免病媒蚊孳生。
清理環境環境時,記得穿上防水長靴及手套,避免病菌經由傷口或黏膜侵入體內。
若居家環境受到汙染,可以使用肥皂及稀釋漂白水清潔,這樣才能有效避免病菌滋生和殘留喔。
同時也要留意飲用水安全,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為了預防腸道傳染病,請不要食用泡過水或是解凍過久的食物呦!
風災水災影響地區的居民,若有發燒等症狀者,務必迅速就醫,並告訴醫師居住地區或污水曝露史,以利醫師之診斷。

保持防護,健康無憂!
蔡俊榕春天診所 關心您!

資料來源
https://www.mohw.gov.tw/cp-3208-21260-1.html
https://www.mohw.gov.tw/cp-3160-25083-1.html https://www.shengang.taichung.gov.tw/3454212/post

炎炎夏日,慎防熱傷害 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依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體溫調節中樞透過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
19/07/2024

炎炎夏日,慎防熱傷害
 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依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體溫調節中樞透過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
當外界環境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濕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尤其,台灣屬於平均相對濕度高的國家,就好比說民眾於台灣夏季出外遊玩時總會感覺悶熱,其中「熱」來自溫度對於人體的感受,而「悶」則是濕度帶給人們的感受,因此,艷陽高照之下需要同時注意溫度和濕度,有時溫度看似沒有很高,但濕度過高的話一樣會為人體帶來熱傷害喔!

 熱傷害的種類&症狀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嚴重程度雖然與環境溫度相關,但嚴重程度與患者年紀及既有疾病亦有相關性。接下來就一一介紹這些熱傷害會出現的症狀:

1.熱痙攣: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治療。
2.熱暈厥: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中的訓練、學校的朝會),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3.熱衰竭:雖說「衰竭」二字容易給人帶來嚴重的感覺,但其實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4.中暑: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關於中暑-自我檢測是否中暑
下列是描述中暑可能會出現的相關症狀,
1. 是否頭昏?頭痛?
2. 是否虚弱?口乾?
3. 是否肌肉痛、肌肉痙攣?
4. 是否嘔吐?嘔吐2次以上?
5. 是否反應變慢,渾身虚弱不對勁?
6. 是否皮膚燙、體溫高?
7. 是否失去意識超過1分鐘?
如果以上多數症狀都與當下的狀況符合,代表有可能就是中暑了,請立即停下所有正在進行的活動,並求救附近的店家、民眾或是打119,千萬不要自己硬撐,以免錯過急救黃金時間。

 如何預防熱傷害-預防熱傷害三要訣
為避免熱傷害,切記掌握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一、保持涼爽:
1.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
2. 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
3. 盡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
4. 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車內。
5. 雇主需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以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
二、補充水分:
1.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建議成人每天飲用6-8杯水(240ml/杯)的白開水,分次小口慢慢喝,並隨著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而適度調整,但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限制水量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並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的白開水較為適宜。
2. 每日攝取適量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
3. 避免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三、提高警覺:
1.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2.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3. 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相關防護措施,並宣導預防熱傷害以及重新調整分配工作,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或依勞工身體狀況安排適度休息。此外,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的症狀,以強化預防熱傷害的發生。

 如果熱傷害,該怎麼辦
如出現以下熱傷害的警訊,例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最基本的反應和處置包括:
1. 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
2. 鬆脫衣物
3. 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
4. 即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
5. 隨時注意患者的狀態,若沒有好轉應立即送醫治療
但是,俗話說的好:「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如果平時就多注意一些小細節來預防熱傷害,不但避免身體病痛,也減少親朋好友的擔憂。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7&pid=10747&sid=10740
https://www.mohw.gov.tw/cp-5269-70116-1.html

因應流感疫情升溫,疾管署自即日起至7月31日止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近期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流感重症病例數及流感住院人次仍多,故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
27/06/2024

因應流感疫情升溫,疾管署自即日起至7月31日止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

近期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流感重症病例數及流感住院人次仍多,故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限,自即日起至7月31日止。

由於本年流感可能與COVID-19共同流行,若有類流感症狀,除可用COVID-19家用快篩輔助檢測外,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倘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另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之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

再次提醒,勿輕忽流感嚴重性,應落實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民眾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就近就醫並充分休息,待痊癒後再上學,以免病毒於同儕間傳播造成疫情發生。

蔡俊榕春天診所 關心您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27/06/2024

暑假即將到來,須留意孩童健康,落實肥皂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

快樂的暑假即將到來,提醒爸爸媽媽們,現在腸病毒疫情正在仍處流行期,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或參加各類暑期活動,要多加注意孩童健康狀況,如出入人口密集、互動頻繁的場所(如:安親班、夏令營、托兒所、室內兒童樂園等),應協助孩童加強落實肥皂勤洗手,並做好個人衛生、注意居家及活動場所環境清潔及消毒。
此外,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

腸病毒流行期間,要多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清潔,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並做好手部衛生;家中幼童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其他嬰幼兒,造成交叉感染。大人外出返家則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亦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保護孩童健康。

特別需要注意,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27/06/2024

【暑假即將到來,須留意孩童健康,落實肥皂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

快樂的暑假即將到來,提醒爸爸媽媽們,現在腸病毒疫情正在仍處流行期,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或參加各類暑期活動,要多加注意孩童健康狀況,如出入人口密集、互動頻繁的場所(如:安親班、夏令營、托兒所、室內兒童樂園等),應協助孩童加強落實肥皂勤洗手,並做好個人衛生、注意居家及活動場所環境清潔及消毒。
此外,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

腸病毒流行期間,要多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清潔,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並做好手部衛生;家中幼童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其他嬰幼兒,造成交叉感染。大人外出返家則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亦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保護孩童健康。

特別需要注意,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蔡俊榕春天診所 關心您

14/06/2024

基層診所對『心臟缺血性胸痛』的對策

Q.何謂心絞痛?何謂心肌梗塞?
1. 心臟缺血的胸痛可分為兩種,一為心絞痛,另一為心肌梗塞。
(a)心絞痛表示冠狀動脈因粥狀硬化狹窄造成心肌缺血現象,或血栓短暫堵塞冠狀動脈後,再自動打通。
(b)心肌梗塞表血栓完全阻塞住原本已因粥狀硬化造成狹窄的冠狀動脈。

Q.心絞痛與心肌梗塞臨床表現有何不同?
心絞痛與心肌梗塞二者實際上都是心肌缺氧,因此症狀都極為相似,差別只在程度輕重。後者較前者有較明顯而嚴重的臨床表現。
典型的心絞痛症狀是胸骨下會有悶悶的不舒服感或壓迫感,會傳至左臂或頸部。同時可能會合併呼吸短促、心悸、嘔心、嘔吐等。一般發作時間持續約數分鐘至十幾分鐘。而心肌梗塞的症狀也與上述症狀相似,只是症狀較嚴重,發作時間較久,可能達半小時至數小時,最後可能會引發心律不整而死亡。

Q.甚麼是穩定性心絞痛,與不穩定性心絞痛?它們各代表甚麼意義?
心絞痛要分為穩定性心絞痛,與不穩定性心絞痛,目的是由於它們的治療方式不同,預後也不同。如前所述,穩定性心絞痛表冠狀動脈由於粥狀硬化逐漸狹窄造成缺血,因此常需有激烈運動才會有心絞痛的症狀。而不穩定性心絞痛則是由於血栓短暫塞住本已因粥狀變化狹窄的冠狀動脈,因此常是輕微的運動或靜態下即有心絞痛的症狀,如疲勞、熬夜、酗酒後的半夜至黎明極易發作;而本來是穩定性心絞痛,最近發作的頻率增加,或心絞痛的症狀頭次發作的一個月內,皆需歸為不穩定性心絞痛。
穩定性心絞痛常是心肌梗塞的前驅表現,很易演變成心肌梗塞,因不此極需和急性心肌梗塞一樣地積極治療。

Q.本診所對於穩定性心絞痛、不穩定性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的胸痛,其處理方式有何不同?
在門診凡是懷疑由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首先問目前胸痛是否仍存在:
(a) 若是,則給予阿斯比林或硝酸甘油,立即轉急診室處理。
(b) 若否,則需安排心電圖檢查。檢查結果有三種可能:
(1) S-T 段下降,加(或不加)T波反轉:給阿斯比林或硝酸甘油,建議明天掛心藏科門診。
(2) S-T 段上升,或新的BBB:若最近的症狀已超過24小時,則給阿斯比林,建議明天掛心臟科門診;若仍未超過24小時則給阿斯比林,建議立刻掛急診處理。
(3) 心電圖還屬正常,沒甚麼異常:若原來症狀屬不穩定性心絞痛者,給阿斯比林,囑明天再回來抽心肌血清酵素值,及再做心電圖,或明天直接掛心臟科門診;若原來症狀屬穩定性心絞痛者,給阿斯比林,囑有時間時再到心臟科門診,可能需做運動心電圖以確定有否心絞痛。
但無論如何,沒有立即掛急診者,回家後若症狀又發作時,最好立刻到急診就醫。

Q.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為何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依據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不同階段與形態的心肌缺血,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比如血栓溶解法(使用alteplase,reteplase)對於S-T 段上升的心絞痛有效,對S-T 段下降的心絞痛沒效;對於有Q波的心肌梗塞,並非全然不能使用血栓溶解法。

Q.基層診所對於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能夠扮演甚麼角色?
胸痛是很多人曾感受過的經驗,也是基層醫師門診常碰到的症狀。對於這些抱怨,醫師應有能力能分辨出何者是真正心肌缺血?是否需要立即掛急診?目前的嚴重度如何?。心電圖無疑是簡單實用的輔助工具.。

蔡俊榕春天診所關心您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不要一有尿就去尿,要適度忍一下,讓膀胱發揮儲存尿液該有的工作,建議感覺7、8分滿再去尿,如此不算憋尿,也不會導致尿路感染。
31/05/2024

不要一有尿就去尿,要適度忍一下,讓膀胱發揮儲存尿液該有的工作,建議感覺7、8分滿再去尿,如此不算憋尿,也不會導致尿路感染。

憋尿對身體不好,因此一般人若有尿意,就會馬上去解放。不過,泌尿科醫師卻警告,有尿意就馬上排尿,會有3個不良影響,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導致膀胱的功能退化。 林口長庚醫院高齡泌尿科主任侯鎮邦醫師在臉書專頁《健康....

糖尿病是常見慢性疾病,發病初期多數無症狀,若沒有控制好,容易引起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若罹患糖尿病也不需過度煩惱,只要配合照護團隊治療,定期回診接受檢查,並落實按時服藥、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等控糖自我管理三撇步,樂觀面對病況,即可控制血糖,減...
30/05/2024

糖尿病是常見慢性疾病,發病初期多數無症狀,若沒有控制好,容易引起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
若罹患糖尿病也不需過度煩惱,只要配合照護團隊治療,定期回診接受檢查,並落實按時服藥、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等控糖自我管理三撇步,樂觀面對病況,即可控制血糖,減緩糖尿病併發症發生。
有任何糖尿病照護問題,也歡迎向我們診所諮詢。
蔡俊榕春天診所關心您

17/04/2024

★B肝疫苗 到底要不要補打?

◎雲林研究:國中生B肝抗體消失者,8成仍有免疫記憶

B肝疫苗是否需要補打,曾經引起一番討論,高雄長庚醫院曾經在雲林縣台西鄉進行研究,連續10年針對12至15歲的國中生,檢測是否有B肝抗體,結果發現接近一半抗體已經消失。後來進一步做介入研究,替他們接種1劑B肝疫苗,1個月後進行檢測,8成的人抗體都跑出來了。這表示那群國中生抗體消失者中,其實8成的人仍具有免疫記憶。
因此,如果新生兒時期已經完成3劑B肝疫苗者,8成以上都有免疫記憶,其實不需要補打。
曾接種B肝疫苗的人,若檢查呈抗體陰性,可以追加一劑來確認有無免疫記憶,也就是打一劑疫苗,看是否產生抗體,若有抗體稱為免疫記憶,就不必再追加疫苗。施打一劑之後,沒有產生抗體,就當作沒打過疫苗,把3劑打完,完成整個療程。但對於常有機會暴露於血液或體液的高危險族群,則建議用追加的方式,維持抗體的保護力。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我打過B肝疫苗,我要如何知道抗體有沒有消失?還有沒有免疫記憶?
A曾接種B肝疫苗者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抗體及免疫記憶,要花至少補打一劑疫苗以及檢測B肝表面抗體的費用,B肝疫苗1劑約台幣500元並不昂貴,檢測抗體只需要抽血。但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去測有沒有抗體,還是要評估自己的風險,比如從事醫護工作,性伴侶或日常密切生活者有B肝患者,因為較可能暴露在B肝病毒環境下,建議去檢測與補打。

--本文擷取自好心肝會刊77期--
諮詢/盧勝男(高雄長庚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教授) 撰稿/張雅雯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57684428934

想要了解我們診所,或想獲得進一步的衛教觀念,請上我們診所的官網
https://www.spring-med.com/

Address

彰化縣花壇鄉中山路二段26號
Changhua
50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蔡俊榕春天聯合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蔡俊榕春天聯合診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