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5/2025
淺談三叉神經痛之中醫針灸辨治與平衡觀-臨床整體調理策略探析
嘉義市鍼灸學會理事長 馬効舜
引言:重思針灸於神經性疾病之定位
尊敬的學會先進、同道好友:
今日有幸與各位探討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之臨床策略與整體調理思維,期以拋磚引玉,共論中醫學於神經性疾病治療中之角色。三叉神經痛乃臨床常見之頑固性面痛,其痛如刀割、電擊,驟然發作,多因輕觸而誘發,嚴重影響患者日常起居與生活品質。西醫治療雖能迅速緩解症狀,然其副作用、藥物依賴性及高復發率,常令患者深以為苦。吾輩當深思:中醫針灸,能否為此疾提供一條從根本調理之治道?
一、中西醫對照:病機與治法之異同
西醫視三叉神經痛多源於神經傳導異常、髓鞘脫失病變或血管壓迫神經根。其治療以抗癲癇藥物(如carbamazepine)或手術介入為主,雖奏效迅速,然風險不容小覷。
中醫則將其歸屬於「面痛」、「頭風」範疇。《諸病源候論》有云:「頭面諸痛,多因風寒客絡、氣血不暢所致。」臨床所見,常見病機辨識如下:
風寒襲絡,氣血凝滯:陽氣受遏,經絡痺阻,不通則痛。
肝陽上亢,火擾經絡:肝失疏泄,氣鬱化火,循經上擾清竅。
氣虛血瘀,經絡失養:氣虛無力推動,血行遲緩,經絡失濡。
腎精虧耗,腦髓空虛:腎虛不能生髓,腦失所養,虛極生痛。
辨證立法:總以疏風通絡、調和氣血、滋陰潛陽、補益肝腎為治療大綱。
二、臨床選穴與手法應用
辨證選穴乃針灸治療之精要。《靈樞·官能》有言:「知病之所起,則治之所及也。」針刺部位,需依病機選取相應經脈之穴位,並結合局部循行與功效。
1. 風寒襲絡,氣血不和者
選穴原則:疏散風寒,通利經絡,活血止痛
穴位:頭面部、手足陽明經、頸項部腧穴
手法:平補平瀉,佐以溫針或艾灸,疏風通絡
2. 肝陽上擾,陰虛火旺者
選穴原則: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穴位: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頭項鎮靜穴
手法:瀉肝火、補肝腎,針刺緩入緩出
3. 氣血虧虛,經絡失養者
選穴原則:補益氣血,濡養經絡
穴位:足陽明胃經、任脈、督脈、面部局部取穴
手法:以補法為主,佐以艾灸,扶正氣、溫經通絡
註:痛勢劇烈者,可加用阿是穴與電針法,以迅速止痛。
三、臨床案例分享
案例一:58歲男性,右側面部劇痛三年。西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服用carbamazepine後出現嗜睡、暈眩等副作用。中醫辨為風寒客絡、氣血瘀阻。針刺相應穴位,配合疏風止痛湯內服,三月後症狀顯著改善,西藥劑量減半,精神狀態轉佳。
案例二:90歲婦人,左側間歇性抽痛,夜間失眠。辨為腎虛血瘀,治以溫補腎陽,針刺相應經脈並施以溫針。三週後夜眠改善,疼痛穩定,生活品質提升。
四、針灸調理之重要性:標本同治,調其根本
三叉神經痛的針灸治療,完美詮釋中醫「標本同治」的智慧。臨床上可依「辨位—辨機—辨質」三步診斷法,掌握病灶所在、病機演變與體質特性。治療上,強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固本防復」三階層次,不僅迅速止痛,更能調整臟腑、氣血,預防復發。
定期針灸調理有助於:
穩定神經興奮閾值
活化經氣循環
減少藥物依賴
安定心神,改善情志
此整體調節、因人制宜之模式,正是針灸在現代疼痛醫學中的獨特價值所在,不僅對症,更從根本改善體質,提升整體健康。
五、結語:以調為道,以人為本
中西醫結合絕非僅止於技術之拼湊,而應立基於對「人」之整體觀與平衡觀。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不僅可迅速止痛,更能調氣和血、扶正祛邪,順應自然之規律,合於中道之理。
吾等應共同推廣以「平衡觀」為核心之中醫整體調理模式,使針灸之精髓,於現代醫學領域中綻放更大光芒,惠澤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