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8/2025
孩子長時間盯著螢幕,不但容易影響睡眠,久了也可能對情緒和專注力造成負擔。比起3C,孩子更需要家人的陪伴與互動。帶孩子走走、到戶外曬太陽,或者是散步聊天,都能擋住孩子心情放鬆、精神更好。試著減少3c使用時間,用更多的陪伴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嘉義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守護你的身心健康
螢幕使用時間的累積,可能伴隨孩子睡眠與情緒健康的流逝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是在「電子保母」的陪伴中長大,越來越多研究開始關注看螢幕使用時間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近期一項利用大型神經影像資料的研究,探討了兒童螢幕使用時間、睡眠、大腦白質結構與憂鬱症狀之間的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兒童 #過多的螢幕使用 與其進入青春早期 #憂鬱症狀 的增加有顯著關聯,而這種關聯部分源自於螢幕使用導致 #睡眠時間縮短,進而影響 #大腦白質(特別是cingulum bundle)的發育。
📌 研究重點如下:
•此研究使用美國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研究(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BCD study),納入976名兒童(平均起始年齡為9.9歲),於兩個時點(童年末期與青春期早期)收集他們看螢幕的平均時間、睡眠長度、憂鬱症狀與大腦白質神經影像指標。
•每天看螢幕的時間每增加1小時,約與青春期早期憂鬱分數上升0.12分有關,顯示童年階段的螢幕習慣可能對後續情緒健康造成影響。
•睡眠長度顯著中介了螢幕時間與憂鬱症狀之間的關係。研究指出,睡眠縮短與腦中前扣帶迴(cingulum bundle)白質組織混亂程度(orientation dispersion index)升高有關,而這一變化也與更高的憂鬱症狀呈正相關。
•更深入的序列中介分析發現,睡眠時間與白質結構合計中介了看螢幕的時間與憂鬱症狀關聯的36.4%,其中僅睡眠一項就佔了37.5%的螢幕時間對白質變化的影響。
•研究也發現劑量門檻效果:每日看螢幕超過1小時便與睡眠縮短顯著相關;超過2小時與憂鬱分數升高有關;超過3小時則與腦白質組織混亂相關,呈現時間依賴性的風險累積。
•除了時間長度之外,螢幕使用內容類型也展現差異。被動與主動娛樂(看影片、玩遊戲)與睡眠及白質結構變化相關,但以通訊為主的使用(如傳訊息)則無顯著中介途徑,暗示不同用途對腦部發展可能有不同影響機轉。
📖研究原文:Lima Santos JP, Soehner AM, Biernesser CL, Ladouceur CD, Versace A. Role of Sleep and White Matter in the Link Between Screen Time and Dep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June 23, 2025.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2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