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源堂中醫診所

育源堂中醫診所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育源堂中醫診所, Doctor, 桃園市中壢區莒光路10號, Chungli.
(2)

05/10/2025

夾桿挺背 旋腰望後
立位站 挺胸 縮頸 收頦,
屈雙肘夾桿杖於肘窩上,配合呼吸來做以下動作:
①先做靜止面向前方,做2~3次緩和吸吐三息;
②然後吸氣向左向後轉、目光向後顧盼、住氣5秒;
③再緩緩吐氣歸原回到中立正面;再吸氣向右向後轉、目光向後望瞧、住氣5秒;
④再緩緩吐氣歸原回到中立正面。
如此左右各一為一組,可以做5~7次。
功能:調整3C使用後遺症等姿勢不良的頭項前傾、圓肩拱背、上交叉症候群、富貴包、以及胸悶、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手臂麻。

05/10/2025

提桿上舉 揹桿置肩
立位站 挺胸 縮頸 收頦,
雙手握桿棍先置於肩上,配合呼吸來做以下動作:吸氣抬舉手臂濶胸挺脊,住氣停頓5 ~7秒;吐氣鬆肩屈肘,將桿杖緩緩放下,揹在肩膀上;停頓5~7秒;再一次吸氣抬臂濶胸挺脊~吐氣鬆肩屈肘、放桿置肩…
注意:做此式時頭頸保持正直,收下巴頭項不要前傾,切莫桿杖下放揹肩時將頭項前移,要保濶胸夾肩胛挺脊的姿勢。

04/10/2025

術後肩部練功處方
以下的功法適合肩關節周邊骨傷,例如:肱骨外科頸骨折、肩肱大結節撕脫性骨折、肱骨骨折、肩關節周圍炎(50肩)、肩鎖關節損傷、慢性旋轉肌腱損傷、慢性肩峰下滑囊炎⋯治療後期之自我保健運動。

柺杖復健術(1)
準備一支雨傘或登山杖(或鞭桿),作以輔助肩部部活動受限之鬆動伸展。
要領:右患側肩的手掌頂握住鞭桿的一端,左健側手將沾粘肩的患側做向前高舉、向側外展、向後伸推、及外旋轉的各方向推伸,以達到患肩在各種角度受限得以鬆解。
舉杖過頭(天王托塔)
肩關節高舉復健:健側手(在下面)持杖桿頭,患側肩(在上面)握杖桿尾,健側手由下往上推托,能伸展到背濶肌大小圓肌、棘下肌及胸大肌,增進沾黏的患肩前高舉角度。1~20次或往上推時停頓10~15秒,放下休息5秒再上托…做10次。

30/09/2025

尾骨疼痛症的診療新思維:從「正骨」迷思到「筋膜鬆解」的觀念革新

前言:一個常見卻常被誤解的疾患

尾骨疼痛(醫學上稱為Coccydynia)是骨科與復健門診中相當常見的問題,特別好發於女性,其發生率約為男性的五倍。無論是跌倒挫傷、生產損傷,或源自長期久坐、姿勢不良,其所引發的起坐疼痛,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然而,社會大眾乃至部分醫療從業人員,對於其核心治療——特別是「肛內鬆動術」——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誤解。本文旨在釐清觀念,引領讀者從根本認識尾骨痛的治療邏輯。

壹、破解迷思:治療目標是「筋」不是「骨」
迷思: 尾骨痛就是骨頭錯位,必須用徒手「扳」回來。
正解: 尾骨痛的核心病根,是一個由軟組織損傷 → 肌肉保護性痙攣 → 生物力學失調所形成的惡性疼痛循環。痙攣的骨盆底肌肉與緊繃的筋膜韌帶,是持續疼痛的主因。因此,治療的關鍵在於打破此一循環,而非執著於骨骼的對位。

強行進行所謂的「正骨」,不僅因尾骨無法有效固定而容易再次移位,更有直腸損傷、加重發炎與帶來劇痛的高風險,可謂弊大於利。

貳、穩健的診療起點:先確診,後治療
在擬定治療策略前,精確的診斷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建議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要透過X光(特別是動態坐站姿比較)或核磁共振(MRI),以排除骨折、脫位、腫瘤等其他嚴重問題,明確的診斷是後續所有有效治療的基石。

參、整合性保守治療策略
我們主張採用一種整合且循序漸進的保守治療方案,涵蓋以下層面:
一)中醫藥與徒手調理:
針灸:疏通局部氣血,放鬆筋絡。常用穴位包括尾骨附近的長強、會陽,以及遠端的委中、承山等。
中藥:依據病程分期用藥。急性期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慢性期則側重舒筋活絡、強健筋骨。
推拿/拔罐:於腰骶部操作,旨在放鬆緊繃的軟組織,改善循環。
二)生活型態與衛教指導:
使用減壓坐墊:推薦使用U型或楔形坐墊,使尾骨懸空,避免直接受壓。
修正坐姿:坐下時身體微向前傾,將身體重量分散於兩側坐骨,而非尾骨。
規律伸展:進行骨盆底肌肉與臀部肌群的溫和伸展,有助於降低整體張力。

肆、核心技術闡明:重新定義「肛內尾骨鬆動術」
對於保守治療反應不佳的頑固性疼痛,肛內尾骨鬆動術是一項極具價值的進階治療技術。然而,必須正確理解其本質:
真正的目的:精準的「筋膜鬆解術」
此技術是由治療師在嚴格的消毒與潤滑下,以手指輕柔地進入直腸,與體外另一手協同操作。其目標絕非扳動骨頭,而是像一名精準的「內科手術師」,直接觸診並鬆解尾骨前方痙攣的提肛肌、尾骨肌,以及粘連的筋膜韌帶,從而有效打破疼痛循環。
嚴謹的臨床執行規範
1. 充分的知情同意:由於涉及隱私,執行前務必向患者詳細說明流程、目的與風險,並取得書面同意,過程中建議有女性護理人員在場。
2. 明確的適應症:主要用於急性劇痛、保守治療無效或慢性頑固型疼痛。
3. 溫和與短時的操作:手法必須柔和,單次治療時間約3至5分鐘,以患者不感到劇烈不適為原則。

伍、結論與呼籲
尾骨痛的治療,亟需一場從「結構對位」到「功能恢復」的典範轉移。我們應將肛內鬆動術視為一把精準的「筋膜手術刀」,而非沉重的「骨錘」。其療效源自於對軟組織張力的緩解,而非骨骼的復位。

我們誠摯呼籲,無論是醫療同仁或受此困擾的患者,都應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以症狀緩解與功能改善為核心的整合性保守治療,才是安全、有效且具人性化的首選方案。 唯有正本清源,才能為患者帶來真正滿意的療效。

17/09/2025

節節高升,開展三關

一、節節高升(螞蟻上樹)
立姿(正面向牆)或(側身向牆),
①手臂水平抬肩,手指搭在牆壁上,②手指沿著牆壁像以手指節彈鋼琴似的往上攀爬,這時手臂肩膀自然地被伸展向上抬高。
此鍛練有助於肩關節的伸展,能緩解肩關節的粘連,肩周圍相關肌群,如:前後束三角肌、肩胛下肌、背闊肌及旋轉肌間隙的牽伸都有其康復的助益。故做此活動肩臂能抬多高就盡量抬舉多高。
③(正面向牆攀爬)結束後再做(側身攀爬)各10 ~15次

二、開展三關
立姿側身向牆,肩肘腕三關節打直、手腕背伸手掌撐壓在牆上
①先(手指朝下腕掌根朝上)的姿勢伸展10 ~15秒
②再(手指朝後掌根朝前)的姿勢伸展10 ~15秒
訓練重點:將胸部到手臂、手肘腕、甚到達掌指部的肌筋膜肌腱,做到最大的伸展。
此功法可拉伸胸前肌群、臂前肱二頭肌、肱肌、下臂之旋前圓肌掌長肌、以及尺橈側腕屈肌、1~5指部屈肌淺深肌腱;這些相關屈彎的軟組織肌肉筋膜群,亦即中醫經絡學的手三陰(手太陰、手厥陰、手少陰)經脈、經筋的區域。做此功法牽伸肩肘腕指關節得到最大的開展拉伸(extention),有疏經解痙的功能,對手臂肘腕因肌筋膜緊張,造成神經卡壓的症狀或指部腱鞘狹窄,造成指僵卡頓、指痛的症狀有緩和作用。

06/09/2025

扶牆蹲馬、貼壁深蹲
"扶牆蹲馬"
①站立姿面對牆壁、步距大於兩肩寬
②雙手臂抬水平扶於牆上,然後做四平馬下蹲動作,蹲起之間為數10~15次,動作要求緩慢而確實。
"貼壁深蹲"
①站立姿背腰貼牆壁,步距如上
②雙手扶於膝蓋上,頭項挺直收下巴、腰桿挺直闊胸收胛,讓整條脊椎貼靠於壁
③然後做四平馬深蹲之動作,蹲起之間為數10~15次。
按:
1.這兩個深蹲動作,前者面向牆手托於上;後者背貼壁腰依其中,在軀體起落深蹲之間可減少一半的大腿阻力,適合腿傷腳無力的病人鍛練體力。
2.動作要求挺腰闊胸虛領頂勁,收頷直項,下蹲時收尾閭不翹臀,重心落在腰胯大腿股四頭肌上,令大腿有阻力收縮的訓練,強化腿肌,活動膝髕刺激膝關節腔滑膜液的濡潤作用。
3. 也適合膝關節退化或肌少肌力退化的中高齡長者,或膝髕周圍軟組織損傷,後期的肌力萎弱的康復鍛練。
4.另外,對於平日划手機用電腦扶案工作者、長年彎腰駝背姿勢走形、甚至患有上下交叉症候群的朋友們,均可以做此式子。

育源堂中醫診所 暑假休診公告與看診排班表日期 星期 時段 醫師               備註9/12 前正常營運。盧&林醫師 依原班表9/14 -19 週日~五  休診      全體休假 9/20 週六PM2:00 – 6:30 (午...
06/09/2025

育源堂中醫診所 暑假休診公告與看診排班表

日期 星期 時段 醫師 備註
9/12 前正常營運。盧&林醫師 依原班表

9/14 -19 週日~五 休診 全體休假

9/20 週六PM2:00 – 6:30 (午診)林醫師

9/22 週一PM20:00–22:30 林醫師
9/23 週二 早診與午診 林醫師

9/24 週三 休診 - - 公休日

9/25 週四 早診午診 林醫師

9/26 週五 早、午、晚診 盧醫師
9/27 週六 恢復正常 午診 盧醫師
*9/20週六以骨科(骨折患者)回診換藥為主,下午1:30開始看診(林醫師為大家服務)

06/09/2025

抱膕伸膝踢踢腿

端身正坐
①雙手合抱膝關節後側膕窩,令膝關節伸縮自如的伸膝彎膝,為數21下。
②腳伸直雙手相疊置於髕上、身體下彎俯,以壓迫伸展讓膝關節伸直,為數21下。
③正坐直身,先直腿伸展腓腸肌後跟腱,令下肢高舉超過水平以上,停格5秒-10秒,讓大腿股四頭肌收縮;後再大小腿之間的屈伸,並且如前令下肢高舉超過水平以上,停格5- 10秒,鬆動膝關節、調節髕骨位置、鍛鍊大腿肌力、鬆解小腿及後跟腱的張力僵攣。

03/09/2025

跪坐拗足健步履,腳趾亦能玩猜拳

1. 跪地姿,軀體重心落在雙臀腿、臀部下坐於足跟處,令上半身的重量壓在足底、趾底下的屈肌腱。然後身體做後傾姿,讓體重壓在足底筋膜及腳趾關節上。(伸展趾屈肌及蹠屈肌腱)
2. 跪姿同上,臀部坐壓足跟上、趾關節屈曲置於軟墊上,上半身重量坐壓於足背的趾蹠關節,(使足背的趾蹠伸肌腱及蹠、趾關節做到曲拗的壓迫力被動伸展。)
3. 跪姿稍改變,換成日式跪坐姿,踝關節平伸足背置於坐墊上,讓軀體臀腿的重力壓坐在足跟腳踝上。(壓迫踝部上下距關節、促使踝脛骨前側的伸肌群做到伸展)
4. 換成坐姿雙腿平伸,雙腳趾做屈抓物及趾伸張的動作,猶如用腳趾做猜拳的動作(鍛練大腦神經與踝趾部之間指令聯結)

15/04/2025

針灸暈針的預防與暈針發生時的安全處理

針灸作為中醫的重要治療手段,歷來療效卓著,但在臨床實施過程中,偶爾仍可能發生「暈針」現象。此乃病患對針刺產生的暫時性神經血管反射,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引發病患與家屬的不安,甚至影響後續治療的信任與接受度。因此,熟練掌握暈針的預防原則與安全應對方法,是針灸臨床工作的重要一環。

一、暈針的預防
臨床觀察顯示,以下狀況容易增加暈針的發生機率:
1. 病人狀態不佳時針灸:如空腹、飢餓、疲勞、熬夜、精神恍惚、情緒緊張,皆會導致氣血虛耗、神志不安,進而提高暈針風險。
2. 體質虛弱、陽虛、低血壓者:這類病人因氣血不足、循環不良,對針感較為敏感,也容易產生虛脫反應。
3. 對針灸有恐懼感者:緊張恐懼易誘發迷走神經過度反射,應特別留意心理疏導與安撫。
4. 體位選擇不當:高位端坐、站立等容易引起頭部血流下降的體位,會使暈針風險提高。建議儘量採取躺臥或半臥姿勢,特別是在初診或體質較虛弱者。
5. 過度刺激穴位或強手法操作:如四肢末梢穴、走竄性強的經絡,若使用過重的提插捻轉手法,亦可能造成氣機驟動而致暈針。因此,在針灸前應與病患充分溝通,確認身心狀態,避開上述高風險因素,並視情況調整體位與選穴策略。

二、暈針的辨識與臨床表現
暈針發生時,病患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臉色蒼白、出冷汗
• 頭暈、眼花、噁心欲吐
• 心悸、氣促、四肢無力
• 嚴重時可出現意識模糊或短暫昏厥
針對以上症狀,臨床工作者應具備快速辨識與應變能力。

三、暈針的安全處理
一旦病人出現暈針狀況,應即刻採取下列步驟處理:
1. 立即停止針刺操作,拔除針具。
2. 讓病人平躺、頭低腳高,促進腦部血流回升。
3. 鬆解衣領、保持通風,避免窒悶。

4. 溫開水緩緩飲用,有助於恢復意識與血壓穩定。

5. 暈針最常用用之穴位急救法:
*人中(督脈):醒腦開竅,急救常用。

*內關(心包經):寧心安神、理氣寬胸。

*百會(督脈):升陽固脫、醒神開竅。

*足三里 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具有補氣健脾、升陽固脫等功效,對於暈針等虛脫狀況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快速刺激以引氣回陽。必要時可輔以指甲掐壓或敲擊法增強刺激反應。
上述穴位配合適度的指壓、推按、捻轉,對暈針反應多有良好效果。在中醫臨床三十餘年的經驗中,這些穴位急救法屢試不爽,實為中醫師針灸重要的第一線應變技術。
(另外補充常用急救穴位)
1. 中衝穴(心包經)
位置:中指尖端
主治:昏厥、中風昏迷、小兒驚風等。操作:用較重的力度按掐,每次約10秒。

2. 水溝穴(督脈)位置:人中溝的上1/3與中2/3交點處主治:昏迷、暈厥、中風、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操作:指壓時有強烈壓痛感,每分鐘按壓20至40次,每次持續1秒。

3. 勞宮穴(心包經)位置:手掌心,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處
主治:情緒激動致使血壓急升、昏迷、中暑等,心痛、煩悶、癲狂癇等心與神志病證。操作:用拇指揉按,每次1至3分鐘。

4. 湧泉穴(腎經)位置:足底,屈足捲趾時足心最凹陷中
主治:昏迷、暈厥、小兒驚風、頭暈、頭痛、癲狂癇等心與神志病證。操作:配合勞宮穴同用。

5. 合谷穴(大腸經)位置:手背部,第一、二掌骨間,在第二掌骨中點桡側緣處
主治:昏厥、頭痛、面痛、牙痛等。操作:用拇指按壓,每次約1至3分鐘。

6. 十宣穴(十二經脈)位置: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中風、癲癇、小兒驚風等。操作:可用針刺或放血法。

7. 至陽穴(督脈)位置:第七胸椎棘突下,主治:心絞痛、胸悶、背痛等。操作:用拇指按壓,每次約1至3分鐘。
這些穴位在急救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臨床實踐中突發狀況時可靈活運用,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刺激。

四、後續觀察與紀錄
病患甦醒後,應讓其靜臥觀察至少15至30分鐘,評估其意識清晰度、面色、脈象等,確保恢復穩定後再離開或繼續治療。此外,應如實紀錄暈針發生經過與處置情形,並於日後調整診療策略與手法強度。

五、結語
針灸雖為安全性高之中醫療法,但暈針現象亦不可忽視。透過周密的預防措施、正確的臨床手法與熟練的急救應對,能大幅降低風險、提升治療品質。期盼更多臨床同道能深入掌握暈針的辨識與處理技巧,讓針灸發揮最佳的療效與安全性。

Address

桃園市中壢區莒光路10號
Chungli
32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30 - 21:00
Tuesday 09:30 - 21:00
Thursday 09:30 - 21:00
Friday 09:30 - 21:00
Saturday 14:00 - 18:30

Telephone

+88634668999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育源堂中醫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