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林職能治療所

樂林職能治療所 樂林職能治療所
Loving Occupational Therapy Clinic
提供您專業的幫助!! 地址:斗六市南陽街120-6號

🌿 ABA應用行為分析是什麼?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應用行為分析)是一種根據孩子「行為原理」所設計的教學與互動方式。ABA強調觀察行為 → 找出原因 → 用正向策略建立目標行為,是目前國際上最有實證支持...
14/11/2025

🌿 ABA應用行為分析是什麼?

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應用行為分析)是一種根據孩子「行為原理」所設計的教學與互動方式。
ABA強調觀察行為 → 找出原因 → 用正向策略建立目標行為,是目前國際上最有實證支持的早期療育方法之一。

🌼 在ABA裡,可以這樣陪孩子成長:

1. 先觀察,不急著糾正
看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某個行為──是想表達、想逃避、還是需要幫助?

2. 用正向強化代替責罵
當孩子做出想要的行為(如等待、開口、眼神接觸),給出具體的稱讚或小獎勵。
👉「哇~太棒了!(拍手或短暫給予他想要的物品)」

3. 分步教學、降低挫折
把一個大目標拆成小步驟,一步步成功,建立「我做到了」的信心。

4. 從日常生活中練習
平時居家互動、出門時、遊戲時,都是自然的學習情境。
孩子在有趣、安全的互動裡,最容易有學習行為。

💛 小提醒
ABA 不只是療育課堂上的訓練,
當家長在日常互動中也能運用這些技巧!
🌱 孩子會更快適應、更願意學習,也更享受親子的連結。

#一起看見生活更多可能 #樂林職能治療所

樂林職能治療所❤️雲林斗六
聯繫表單:https://forms.gle/M7gUm6dSmzm1pNLm9

🧷有任何問題歡迎加line@詢問id:

🧒👧 本縣兒童發展篩檢就醫地圖出爐囉!你還不知道嗎?😲 太慢了太慢了~🎁 家裡小孩的福利不可不知道!政府有補助 7歲以下的小朋友共6次兒童發展篩檢 👶在孩子成長的黃金階段 ✨ 及早發現異常,把握黃金治療期 💪👨‍👩‍👧‍👦 爸爸媽媽趕快帶家...
07/11/2025

🧒👧 本縣兒童發展篩檢就醫地圖出爐囉!
你還不知道嗎?😲 太慢了太慢了~

🎁 家裡小孩的福利不可不知道!
政府有補助 7歲以下的小朋友共6次兒童發展篩檢 👶
在孩子成長的黃金階段 ✨ 及早發現異常,把握黃金治療期 💪

👨‍👩‍👧‍👦 爸爸媽媽趕快帶家裡的寶貝去醫療院所,
讓專業醫師幫孩子做篩檢吧!🩺

【ADHD孩子課後的聊天室】在療育課後與家長討論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家長表示『我的孩子,遇到「沒興趣、沒意義」的事情時,大腦好像會當機...』看似故意、懶散或不配合,其實是他們的大腦真的「運作不起來」...🌱 ADHD成長關鍵,不是努力去符合...
07/11/2025

【ADHD孩子課後的聊天室】
在療育課後與家長討論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家長表示『我的孩子,遇到「沒興趣、沒意義」的事情時,大腦好像會當機...』
看似故意、懶散或不配合,其實是他們的大腦真的「運作不起來」...

🌱 ADHD成長關鍵,不是努力去符合世界的規則,
而是找到讓他們眼睛發亮、願意努力的事情。
(其實所有孩子都一樣~)

因為當 ADHD孩子遇到「熱愛」的事時:
✔ 專注力會突然變強,超投入
✔ 記憶比想像中好!
✔ 願意練習、願意突破
✔ 可能有挫折、但又捨不得放棄!

而這份熱情,是他們最珍貴的天賦。

✅ 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弱項或是遇到挫折

ADHD孩子可能常會出現:拖延、沒耐性、注意力跳來跳去
這些都可能讓家長很崩潰。

但真正能幫助孩子長大的方式不是責備,而是──
先讓他們懂得「找人協助、找方式幫助自己」。

✔ 忘記細節 → 先建立生活節奏,覺察自己的生活作息
✔ 容易分心 → 練習自我覺察,自己與環境中他人的互動
✔ 規劃不好 → 練習把任務變小,步驟化達成目標
✔ 不擅長的部分 → 鼓勵找夥伴,一起合作。

✨ 當孩子願意把自己的弱處交給別人協助,就是成熟的開始。

真正能讓 ADHD 孩子起飛的是:
✅ 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
✅ 找到自己的熱愛領域
✅ 用對方法幫助自己
✅ 不是硬被糾正成「別人眼中的乖孩子」

許多有 ADHD 特質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成為:
創作者、工程師、設計師、創業者、發明者、運動員…
他們跟世界相處的方式,或許不同,但可能充滿能量與創意!
🌈 陪伴ADHD,讓能量與創意特質更發光。

樂林職能治療所❤️雲林斗六
聯繫表單:https://forms.gle/M7gUm6dSmzm1pNLm9

【在孩子的成長中,依附關係是安全感的基礎,但「過度依附」有時會悄悄出現在生活裡....】例如:孩子只要媽媽離開視線就焦慮;不願與其他大人互動;遇到問題第一反射是「找主要照顧者幫忙」。形成原因可能是:✅ 家長總是預先滿足孩子需求、不讓孩子嘗試...
05/11/2025

【在孩子的成長中,依附關係是安全感的基礎,但「過度依附」有時會悄悄出現在生活裡....】

例如:孩子只要媽媽離開視線就焦慮;不願與其他大人互動;遇到問題第一反射是「找主要照顧者幫忙」。

形成原因可能是:
✅ 家長總是預先滿足孩子需求、不讓孩子嘗試
✅ 家庭過度保護、替孩子避免挫折
✅ 與其他照顧者互動機會少

這種模式看似愛,但長期可能讓孩子:
🔸 缺乏心智化能力—不清楚他人想法、難體會情緒
🔸 自我勝任感降低—遇到任務容易退縮或依賴大人
🔸 人際關係抗壓性下降—無法在群體中建立自信

✔️「健康依附」不是分開,而是讓孩子在安全中學會嘗試:
🌱 主要照顧者短暫離開,但明確告知會回來
🌱 給孩子可以完成的小任務:收玩具、自己穿鞋、自己去探索
🌱 不急著替孩子完成,耐心等待他試一次
🌱 不要過度保護,即便跌倒,也是學習人生挫折經驗

孩子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家長永遠在身邊」,
而是讓孩子心中建立「我做得到」!
當依附變成力量,孩子才會逐漸成長,勇敢走向世界。

樂林職能治療所❤️雲林斗六
聯繫表單:https://forms.gle/M7gUm6dSmzm1pNLm9

#樂林職能治療所 #親職互動 #兒童早療

📱手機使用與孩子情緒的連動~當大人不讓孩子用手機時,出現尖叫、哭鬧、甚至有退化行為出現,如整個人躺著耍賴?這是孩子「情緒調節能力」正在失衡的訊號!!🧠 為什麼會這樣?螢幕快速變化的聲光刺激,會讓大腦持續分泌多巴胺(dopamine),這是一...
30/10/2025

📱手機使用與孩子情緒的連動~

當大人不讓孩子用手機時,出現尖叫、哭鬧、甚至有退化行為出現,如整個人躺著耍賴?
這是孩子「情緒調節能力」正在失衡的訊號!!

🧠 為什麼會這樣?
螢幕快速變化的聲光刺激,會讓大腦持續分泌多巴胺(dopamine),這是一種讓人感覺「有趣、想再來一次」的神經物質。
當孩子大腦習慣以手機來獲得樂趣時,面對現實世界較慢、無聊、需要等待的互動時,就容易出現焦躁、憤怒或退化反應(如哭鬧、無法溝通等)。

如果你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又同時是「手機使用限制者」。孩子在依附關係中也出現混亂——孩子一方面依賴你,但也把你視為奪走快樂來源的「對立者」。因此,情緒也會更放大!

🪴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1️⃣ 建立可預期的使用規範
明確的使用時間與情境。
例如:「每天做完功課或是晚餐後可以使用20分鐘」,而非「看心情」。可預期的時間表,會降低焦慮。
註:如果可以10-12歲再接觸手機並合理使用,更好!

2️⃣ 幫孩子找到替代的快樂來源
鼓勵運動、手作、桌遊或陪伴聊天互動。當孩子從人際互動中獲得滿足時,手機的吸引力就會減弱。

3️⃣ 主要照顧者要一致立場
若手機是其他家人買的、但要尊重主要照顧者。家人要共同溝通規範,避免訊息矛盾!否則孩子會在「誰比較容易說服」之間打轉。
 
4️⃣ 協助孩子表達不適感的情緒
當因為不能使用手機,感到焦躁、不開心,且出現對立行為,不要跟孩子一起生氣。建立先幫孩子釐清情緒:「你現在這樣生氣,是因為不能玩手機嗎?」這樣的語言鏡映能幫助孩子重新啟動理性腦(有情緒,仍保有理性思考的建立)。

🌱職能治療觀點小提醒

當孩子的情緒退化、行為爆發時,目標不是「拿掉手機」,而是重新建構大腦的調節機制。

這包含:
🌱建立日常活動節奏(規律吃、睡、玩)
🌱運用身體活動幫助覺醒與穩定
🌱透過感覺整合與互動遊戲,培養延遲滿足與自我控制力
🌱這些都是在訓練孩子從「外在刺激調節」→「內在自我調節」的過程。

7-10歲前,留意孩子與3C產品使用~
數位產品是新世代不會消失的產物。
數位產品合理使用,會是生活中高效能的學習工具!
若是過度依賴,而且是單一樂趣來源,恐易養出成癮大腦。

23/10/2025

本週五 (10/24)

就是明天!!!

明天晚上19:30~21:00

我在誠品480與你有約

這次分享的主題是「正向溝通」

主要是來一起聊聊

跟怎麼跟孩子建立溫暖和正向的互動模式

歡迎有興趣的人一起來聊天(招手

#報名連結放留言喔

🌱【療育小教室】當孩子發展約落後,療育要 “怎麼開始”?在 職能治療 (OT) 中,我們會同時使用兩大策略:・Bottom-up(自下而上)方法:從基礎磚塊開始建構,逐步強化感官、細動作與認知技能。先從現況能力的基礎功能出發,例如感覺處理、...
22/10/2025

🌱【療育小教室】當孩子發展約落後,療育要 “怎麼開始”?

在 職能治療 (OT) 中,我們會同時使用兩大策略:

・Bottom-up(自下而上)方法:從基礎磚塊開始建構,逐步強化感官、細動作與認知技能。先從現況能力的基礎功能出發,例如感覺處理、粗/細動作、體感覺覺察。這是孩子做「前置」動作的能力來源,像打地基一樣穩固,確保技能持久發展。

・Top-down(自上而下)方法:從孩子日常想做、生活中應該參與的活動出發,直接融入真實生活情境!例如「自己喝水」、「自己坐車」或「遊戲中互動」。這方法強調「做中學」,讓孩子快速感受到成功,研究顯示,能有效提升動機與自信,特別適合刺激不足的幼兒。

💥 雙相方法效益加倍:許多案例證明,經過幾個月療育,發展落後可逐漸進步。早一步行動,早一步收穫!兩種方法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當孩子的發展較落後時,先從基本能力 (bottom-up) 建立穩固基礎,同時從生活情境 (top-down) 引入有意義的活動,能讓療育更有意義與動機。
資料來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646685/

樂林職能治療所❤️雲林斗六
聯繫表單:https://forms.gle/M7gUm6dSmzm1pNLm9
❤️ #幼兒療育 #親子成長

每個個體的發展速度不一樣,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來說,更需要引導、陪伴與耐心的等待。🌿 給予陪伴,也給予空間:讓孩子練習建立生活節奏 🌿研究指出,當成人提供可預測的環境來陪伴孩子時,孩子的大腦會逐漸建立出【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
18/10/2025

每個個體的發展速度不一樣,
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來說,更需要引導、陪伴與耐心的等待。

🌿 給予陪伴,也給予空間:讓孩子練習建立生活節奏 🌿

研究指出,當成人提供可預測的環境來陪伴孩子時,孩子的大腦會逐漸建立出【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與【情緒整合(emotional integration)】的能力。
這意味著——親子穩定的互動,是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

💡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我們可以如何陪伴成長?
👀 適當引導:藉助專業資源,尋求專業策略與協助。

💬 合理陪伴:互動時,增加孩子與我們的眼神互動。互動時,簡短、慢速語句讓他有時間來理解句子。避免過度滿足,也避免過度保護。

🌱 空間:允許孩子有嘗試、跌倒、錯誤、挫折、再嘗試的過程。

研究顯示,當孩子有可預測的照顧經驗與適度挑戰,大腦的前額葉(負責計畫與控制)與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與安全感)連結會逐漸增強,這正是他們邁向獨立與學習的基礎。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成長的路上,孩子不是被帶著走,而是需要被支持著前進。💚

樂林職能治療所❤️雲林斗六
聯繫表單:https://forms.gle/M7gUm6dSmzm1pNLm9

#樂林職能治療所 #特殊需求 #兒童療育

🌙2025中秋連假+雙十連假 休息公告⌛️
03/10/2025

🌙2025中秋連假+雙十連假 休息公告⌛️

🌱【感覺統合中的「頓感」?】孩子對外在環境的聲音、觸覺、味道、動作,其實都需要透過大腦「登記 → 處理 → 反應」的流程。有些孩子在「感覺登記」這個步驟較弱,等於外在的刺激沒有被大腦清楚地「收進去」,所以反應或學習不明顯。🧩 頓感孩子的早期...
03/10/2025

🌱【感覺統合中的「頓感」?】

孩子對外在環境的聲音、觸覺、味道、動作,其實都需要透過大腦「登記 → 處理 → 反應」的流程。

有些孩子在「感覺登記」這個步驟較弱,等於外在的刺激沒有被大腦清楚地「收進去」,所以反應或學習不明顯。

🧩 頓感孩子的早期表現
•聲音叫他,不一定有回應,因為大腦沒有及時「收錄」這個刺激。
•摔倒、撞到,表現得好像「沒感覺」,其實是登記不敏銳。
•遊戲或互動中,對周圍發生的事反應淡,容易錯過參與的時機。

🗣️ 與口語表達的關聯
•沒有即時「登記」到他人說話的訊號,就少了互動的契機。
•聲音細節不容易被大腦捕捉,模仿語音和發音的精準度會受到影響。

✨ 另一種表現:自我刺激
•有些孩子因為『感覺登記』能力較不足,反而會用更強烈的「自我刺激」來尋求安全感,例如:不停轉圈、拍手、看旋轉的物品。這可能是他們讓自己「確定感受、尋求感覺」的一種方式。

💡 小提醒
•增加感官輸入的強度與明顯度(誇張表情、肢體動作、拍手節奏)。
•在日常活動中多創造「有感覺」的互動,例如一起搬東西、做家務。
•理解孩子的自我刺激,適度引導,而不是單純制止。

樂林職能治療所❤️雲林斗六
聯繫表單:https://forms.gle/M7gUm6dSmzm1pNLm9

🧷有任何問題歡迎加line@詢問id:

各位家長、兒少伙伴們大家好!雲林縣政府又有好康要報大家啦 (djing)雲林縣114年『推展兒少參與機制講座』正式開跑啦 (running)本年度規劃5場主題講座,講座主題包括:(one) 校園生活與教育環境(two) 社區參與與遊戲空間(...
01/10/2025

各位家長、兒少伙伴們大家好!
雲林縣政府又有好康要報大家啦 (djing)

雲林縣114年『推展兒少參與機制講座』正式開跑啦 (running)
本年度規劃5場主題講座,講座主題包括:

(one) 校園生活與教育環境
(two) 社區參與與遊戲空間
(three) 通學安全與公共空間使用
(four) 心理健康與情緒支持
(five) 實驗教育

透過『專題分享+議案討論』的形式。
進而提升兒少伙伴對自我權益的認知,同時提供發表自我看法的機會,一同為雲林地區公共政策集思廣益 (flex)

※ 參與講座還有『全聯禮券、學習服務時數』可以拿喔 (Cony hope)

-----(分隔線)-----

【報名資訊】
(check mark) 報名對象:10歲以上,未滿20歲兒少伙伴。
(check mark) 報名人數:每場次40人為限 (採候補制進行遞補)。
(check mark)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58F4FNZZWEcnpEpF9 (或掃描QR Code進行報名)

👏🏼看見孩子的「可以」:從過度依附到自主的正向教養😎許多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跟不上」,在照顧或是保護上會投入更多,甚至形塑出孩子「過度依附」的關係。雖然依附能給予安全感,但若長期忽略了孩子的「進步的能力」,反而會壓縮或是剝奪了...
25/09/2025

👏🏼看見孩子的「可以」:從過度依附到自主的正向教養😎

許多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跟不上」,在照顧或是保護上會投入更多,甚至形塑出孩子「過度依附」的關係。

雖然依附能給予安全感,但若長期忽略了孩子的「進步的能力」,反而會壓縮或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成長空間。

🤜阿德勒的正向教養是提醒我們:提升孩子的自主與責任!
🤜孩子需要在合理的相互尊重中,逐步建立責任感與自主性。
🤜家長能做的,就是用引導與界線設立,幫助孩子將「學會」轉化為「能做」。

1. 為什麼要建立界線感?

🫰安全感不是全然依賴:依附能讓孩子安心,但若總是依靠媽媽,孩子會以為「只有媽媽能幫我做到」。
🫰『界線』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在日常生活中設立規範,例如「玩具玩完要自己收」、「上學前要自己背書包」,讓孩子理解「我可以做,也應該做」。

2. 把『學會』用在生活中

❣️孩子的學習,不該只是停留在「訓練」或「遊戲」,而要轉化到 【生活的應用】。
🤜力量的操作 → 不只推拉積木,也能嘗試幫忙搬小物品、提輕便袋子。
🤜數字學會 → 不只是數積木,而是問孩子「桌上有幾個碗?」、「冰箱裡有幾顆蛋?」。
🤜時間與日期 → 不只是會念數字,而是「今天是星期幾?我們明天要去幼兒園還是休息?」。

這些「生活化的應用」會讓孩子明白:我學的東西,是有意義的。

3. 家長可以怎麼做?

🤜看見孩子的可以:當孩子完成一件小任務,才給予鼓勵。
‼️鼓勵或獎勵「不要」在孩子出現過度依賴時,容易讓孩子混淆。
🤜主動機會,利用選項:不是「你要不要幫忙收碗?」而是「你要先收碗還是先擦桌子?」。
🤜鼓勵獨立:不過度保護,要把部分責任交給孩子,即使他不安地邊做邊哭,其實也是邁向勇敢的嘗試。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一步步練習與累積的過程。
🔋家長的角色不是「保護與幫忙」,而是【適度陪伴】,孩子會長大,未來需要承受的挑戰,有可能是他自己要獨立面對。
🔋看見孩子的能力,設立清楚的界線,將「學會」落實到生活,才是正向陪伴的核心。

樂林職能治療所❤️雲林斗六
聯繫表單:https://forms.gle/M7gUm6dSmzm1pNLm9
🧷有任何問題歡迎加line@詢問id:

Address

雲林路一段128號2樓
Douliu
64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樂林職能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樂林職能治療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