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醫院兒科

鳳山醫院兒科 鳳山醫院兒科由高雄長庚兒科部資深主任級醫師駐診,提供大鳳山地區孩童最優質最專業的服務。

鳳山醫院兒科亦承接衛福部「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讓您的孩子得到適時且連續性的健康照護,歡迎您的加入

24/07/2025

廣東佛山目前正遭遇蚊媒傳染病,大家聽到2003 SARS 發源地出事,都會有點抖! 屈公病的疫情擴散, 已到達澳門, 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台商在中國被蚊子叮咬, 回到台灣再透過蚊子傳遞出去!所以出國防蚊避免被叮咬,國內清除孳生源, 應該是人人有責!

但其實不只有中國廣東, 美亞非多國屈公病疫情遽增,疾管署本週二下午記者會,已列九國/地區旅遊疫情建議第一級或第二級,並強化自流行地區入境旅客檢疫措施;籲請民眾旅遊注意防蚊,返國有疑似症狀速就醫。

疾病管制署今(23)日表示,近期國際間屈公病疫情嚴峻,全球今(2025)年迄今已累計逾25萬例病例,世界衛生組織已於7月22日緊急呼籲各國應採取行動。目前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病例主要分布於巴西、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國;印度洋之法屬留尼旺島、馬約特島、模里西斯等地疫情已蔓延至其他地區;亞洲印度今年逾3萬例病例,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爆發疫情迄已逾2,600例病例,係因境外移入衍生所致,並於澳門等地出現移入病例,多省市已提醒民眾注意防範措施。

我國國內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7月22日累計15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3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2020-2024年同期介於0-5例)。屈公病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而屈公病的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 典型的登革熱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為屈公病特徵;另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也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惟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之風險族群。

疾管署提醒,計劃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落實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兒童不是小號的大人若有任何用藥問題歡迎來諮詢兒科醫生喔
24/07/2025

兒童不是小號的大人

若有任何用藥問題歡迎來諮詢兒科醫生喔

守護兒童用藥安全 使用抗生素四不一要

發布單位: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

當孩子出現感冒發燒症狀時,許多家長(照顧者)因擔心病情惡化,有時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呼籲民眾守護兒童用藥安全,使用抗生素四不一要: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感冒多為病毒感染,不一定需要抗生素。

在臨床上,兒童出現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通常是由病毒所引起,並非細菌感染,此時使用抗生素,不但對改善孩子病症無幫助,反而可能發生皮疹、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的風險,甚至影響腸道菌叢平衡。

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使用藥品前應諮詢醫師及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

抗生素的使用須經由醫療專業人員,依病人狀況合併考量感染的控制、抗藥性、藥品不良反應或交互作用的發生,進行審慎的評估。

不吃他人的抗生素-因每個人的體質、病況、生理狀況等都不盡相同。

提醒無論使用任何藥品,都須經過醫師或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評估個別狀況後使用;此外,若因吃別人的藥品而發生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因藥品非正當合法使用,將無法申請藥害救濟。

不隨便停藥-請完成療程切勿自行停藥,以避免造成抗藥性。

無論是誤用抗生素、劑量不夠或是療程太短,殺不完的細菌將發展出抵禦藥品攻擊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抗藥性」將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應確認使用原因、使用劑量、頻次與療程天數。

目前開立給兒童的抗生素藥水常見成分如安莫西林(Amoxicillin)、頭孢菌素類(如:Cephalexin)、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與磺胺噁唑(Sulfamethoxazole)等,常用於治療呼吸道、泌尿道或皮膚等感染症。

使用期間應留意孩子服藥後是否出現皮疹、腹瀉或其他異常反應,抗生素常見相關副作用包括可能會導致皮疹、腹瀉、噁心嘔吐等。因兒童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於藥品的反應與成人不盡相同,無論使用何種藥品,更應由醫療人員審慎評估,避免潛在長期風險。使用抗生素後如有異狀,應立即就醫。

最後,食藥署提醒,守護兒童用藥安全,從「四不一要」正確使用抗生素做起,掌握上述原則,共同預防嚴重藥害的發生,讓兒童用藥更安全,成長更安心。

22/07/2025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解方 - Beyfortus 呼吸道融合病毒長效型單株抗體》                                                                             ...
11/07/2025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解方 - Beyfortus 呼吸道融合病毒長效型單株抗體》
文:高雄長庚兒童感染科林芳如醫師
圖:何俊逸醫師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堪稱嬰幼兒的大敵:
⚠️兩歲以前幾乎所有孩童都會得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1] ;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歲以前幼兒最常見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2]

🔅嬰幼兒預防RSV感染,
除了透過孕媽咪於第三孕期打RSV疫苗可受保護、
過去有針對高風險族群的Synagis單株抗體之外,
高雄長庚醫院近期引進新一代Beyfortus 呼吸道融合病毒長效型單株抗體,
可保護所有初生嬰兒降低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風險。

🔅效果:
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
針對出生週數 ≥ 29週且年齡 ≤ 12個月的嬰兒,追蹤六個月,
Beyfortus對於RSV住院的保護效力為 83.2% [3];
上市後真實世界的統合分析亦顯示:
Beyfortus對於RSV相關住院有83%的保護效果(effectiveness) [4]。

🚫禁忌症 [5]:已知對Beyfortus及其佐劑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我的寶寶到底要不要接種Beyfortus單株抗體?
因Beyfortus目前仍為自費使用,
照顧者宜在「荷包君耐受程度」
與「嬰幼兒受RSV感染的風險與嚴重程度」之間做衡量。

▶️嚴重RSV感染的危險因子包括:
*年紀小(如:三個月以內嬰兒)、
*先天性心臟病、
*早產兒、
*免疫不全等。
▶️容易較年幼就得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風險因子包括:
*較小的年紀即送托嬰中心、
*家中有幼兒園的兄姊。

🔅使用時機與劑量:
台灣四季變化較不明顯,RSV一年四季皆有病例,
建議於出生後即可施打。
施打時低於五公斤,建議50毫克一劑;
五公斤或五公斤以上則建議施打100毫克一劑。
滿一歲過後仍有「高風險罹患嚴重RSV感染者」,可再接種一劑 200毫克,
分成2針各100 mg同時注射於不同部位。

而根據美國2023年研究推估,未有嚴重感染高風險者於第二個RSV流行季使用100毫克Beyfortus單株抗體,不符合「成本效益」。 [6]

🔅結語:
若經濟允許、孩童又屬上述相對較高風險者,
照顧者可考慮使用Beyfortus單株抗體提供寶寶多一層防護,
歡迎在診間向高雄長庚兒科醫師團隊洽詢!

家裡誕生了新生命,我們總是希望寶寶平安健康成長,
但千萬別因為追求所有「最好的」,讓自己喘不過氣☺️

照顧寶寶預防RSV感染,簡單又容易做到的:
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遠離二手菸,
也非常重要的唷!

🔅資料出處:
[1] Pediatrics. 2009;124(6):1694.
[2] N Engl J Med. 2009;360(6):588.
[3] N Engl J Med. 2023;389(26):2425.
[4]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5;9(6):393.
[5] Beyfortus 仿單
[6]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3;72(34):920-5.

28/06/2025

Measles 2025

麻疹回歸:2025全球疫情現況與預防對策

根據2025年6月25日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一篇最新回顧性文章,麻疹(measles)這個曾在多數國家幾近消失的病毒,正在全球重新捲土重來。

該文詳細探討了麻疹的臨床表現、併發症、疫苗政策爭議及其對全球公共衛生的挑戰。

一、麻疹傳染力極強,疫情再次升溫

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病毒性疾病,其基本傳染數(R₀)介於 12至18,遠高於多數常見病毒。自2024年起,世界各地出現麻疹疫情復燃:

• 全球疫情升溫:2024年通報了超過 39萬例確診個案,2025年截至2月也已有逾 1.6萬例。

• 美國現況:截至2025年5月底,美國已累積 1,088例麻疹個案與3例死亡,其中 96%為未接種疫苗或疫苗史不明者。若疫情延續超過一年,美國可能失去「麻疹已根除」的國際地位。

• 住院比率高:多數通報個案需住院,顯示實際感染人數可能遠高於通報。

二、麻疹症狀與併發症:不只是發燒出疹子

麻疹不只是「出疹子的感冒」,它是一種全身性感染,病程分為以下階段:

• 前驅期(7–14天):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等「三C症狀」。

• 柯氏斑點(Koplik spots):出現在口腔黏膜上的白點,是麻疹的典型早期徵象。

• 皮疹期:2–4天後出現紅斑丘疹,從臉部開始蔓延至全身。

• 傳染期:從出疹前4天到後4天具傳染性。

常見併發症(約30%個案出現):

• 腹瀉、中耳炎、肺炎、結膜炎。

• 嬰幼兒與營養不良者特別容易併發 肺炎、失明與腦炎。

• 麻疹會造成免疫「失憶」,即使康復後,仍對其他感染有較高風險。

嚴重併發症:

• 麻疹腦炎:可能於感染後數天至數年發生(如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死亡率接近100%。

• 失明:維生素A缺乏兒童最常見。

• 巨細胞肺炎:好發於免疫抑制患者。

三、疫苗接種是關鍵防線

疫苗效果與建議:

• 麻疹疫苗安全性高,對所有麻疹病毒基因型有效。

• 維持 兩劑接種率達95% 以上,才能建立足夠的社區免疫力。

接種時機:

• 第一劑:9個月(流行地區)或12–15個月(如美國)。

• 第二劑:4–6歲,或更早補種未完成第一劑者。

特殊族群防護:

• 孕婦:感染麻疹可導致流產、早產,甚至母體死亡。

• 免疫低下者與嬰兒:若無法接種疫苗,暴露後建議使用免疫球蛋白進行被動預防。

四、治療策略:沒有特效藥,但可有效管理

目前無專門抗麻疹病毒藥物,治療以支持性處置為主:

• 隔離與症狀控制(退燒、補水、營養支持)。

• 預防與治療併發症。

• 補充維生素A:

o 對中低收入國家的兒童可顯著降低死亡率(約下降34–50%)。

o WHO建議所有麻疹個案不論營養狀況,皆應依年齡補充維生素A。

o 美國儘管缺乏性少見,住院麻疹兒童常有低血清維生素A,補充仍被建議。

五、免疫空窗期與接種策略的再思考

嬰幼兒:

• 嬰兒出生後母體抗體下降快速,形成「免疫空窗」,1歲以下嬰兒是最易重症與死亡的族群。

• 有學者倡議在3–4個月大時進行早期接種,以彌補風險。

成年人:

• 1963–1967年間接種滅活疫苗者可能無效,建議補接第二劑。

• 即使完整接種兩劑,部分成人在13–30歲間仍會出現免疫力減弱,部分高風險族群(如醫療人員)可考慮第三劑。

六、疫苗猶豫與錯誤資訊:麻疹危機加劇的根源

• 疫苗猶豫被WHO列為十大全球健康威脅之一。

• 網路錯誤資訊如「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或「維生素A可防麻疹」已明顯干擾公共衛生策略。

• 美國MMR疫苗接種率若下降10%,未來25年可能增加逾1100萬例麻疹病例。

• COVID-19大流行造成常規接種中斷,使疫苗覆蓋率降至2008年以來最低點(僅81%)。

✅ 小結與提醒

麻疹是一種可預防卻潛藏高風險的疾病。高接種率、早期識別、適當補充維生素A與應對錯誤資訊,是降低麻疹重症與死亡的關鍵策略。

在疫情可能復甦的時代,每一位家長、醫療人員與政策制定者都應強化對麻疹的認知與行動力。

圖片來源: NEJM Published June 25, 2025

DOI: 10.1056/NEJMra2504516

麻疹的特徵包括頰黏膜上的科氏斑點(圖A);軀幹上的皮疹,蔓延至臉部、頭部、手臂和腿部(圖B);以及結膜炎(圖C)。

28/06/2025
15/06/2025

高雄長庚研究登《JAMA Pediatrics》:孕期使用常見止痛藥,恐增胎兒腎病風險 【記者 王苡蘋╱高雄

12/06/2025

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看似感冒,其實不簡單!
寶貝一旦出現症狀,千萬別輕忽,應立刻就醫治療
腸病毒可能變臉,造成重症風險!
尤其5歲以下幼童,是高危險群,務必提高警覺!

👀下列常見症狀要當心,如出現疑似症狀就應該儘速就醫呦!
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

🧼預防腸病毒,你我這樣做
✅ 用肥皂勤洗手
✅ 不共用餐具、不共食
✅ 有症狀就請假:生病在家休息,不傳染給同學

#腸病毒 #家長注意 #幼兒健康 #腸病毒症狀 #預防腸病毒

12/06/2025

今年腸病毒並沒有大流行,不過年輕婦女缺乏伊科病毒的抗體,導致在週產期感染到伊科病毒,進而影響到胎兒的情況,略顯嚴重。國內本週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籲請家長和醫療機構共同防範新生兒腸病毒。
有名新生兒均於5月下旬發病;案1於出生後第6天有嗜睡、餵食困難情形,隔日陸續出現低體溫、肝功能異常、凝血功能下降等敗血症徵候;案2於出生後第3天出現呼吸困難、活動力下降、心跳過緩等情形,經診斷為腦膜炎;2案經通報檢驗後確認均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現仍於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中。

家中有第二個孩子新生, 第一個孩子在幼兒園發生腸病毒感染,常常是悲劇來源的最常見原因。 因此家有孕婦及嬰幼兒的民眾,平時亦應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後及擁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若大孩子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孕婦及嬰幼兒。我們大家一起保護別人家的孕婦和新生兒吧!

以下疾管署新聞稿來函照登:

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A2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5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其中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今年腸病毒重症病喔,病例數已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5例),為6年同期最高且以新生兒為主,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伊科病毒11型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提醒準媽媽應特別留意個人健康狀況,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及接觸疑似患者,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適當隔離;另成人感染腸病毒症狀通常較不明顯,易疏於防護而傳染他人,因此家有孕婦及嬰幼兒的民眾平時亦應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後及擁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若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孕婦及嬰幼兒。此外,醫院嬰兒室、產後護理機構、托嬰中心等應加強訪客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以減少嬰幼兒感染風險。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提醒民眾及機構工作人員留意新生兒健康狀況,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

27/05/2025

【記者 王苡蘋╱高雄 報導】跨越台日國界的醫療之手,托起僅619公克的希望之光!台日混血極度早產兒「KoKo」

Address

Fengshan

Telephone

+88677418151

Website

https://register.cgmh.org.tw/Department/T/TA000A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鳳山醫院兒科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鳳山醫院兒科: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