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愛診所

柏愛診所 提供正確最新即時的 健康的資訊

26/01/2025

講一下破傷風毒素疫苗:
有傷口(被釘子「生鏽或沒生鏽」或動物咬傷),要不要打破傷風毒素疫苗?
答案是:需要的。
因為:這個破傷風毒素疫苗「不是在殺破傷風桿菌」。
而是在「中和這個桿菌分泌的神經毒素。」
破傷風桿菌是厭氧菌。如果傷口太深,就容易到達比較缺氧的部位,桿菌會活化,而分泌《神經毒素。》 :剛開始嘴巴張不開、最後肌肉僵硬、身體扭曲變形,甚至會骨折!最後呼吸衰竭而死。!死亡率還是滿高的!
但是5年內如果有打過破傷風疫苗,或如果傷口表淺、很乾淨。是可以不需要打的。
如果離上次注射超過5年以上,或傷口很深、很髒,最好「要打」破傷風類毒素疫苗。 
不論大人、小孩都是0.5cc 。不要揉。

11/01/2025

Exosomes 外泌體 —
所有細胞都會分泌。幹細胞(尤其間質幹細胞也會分泌特殊的外泌體)。
下面二篇文章:
1. Zhu W, Huang L, Li Y, Zhang X, Gu J, Yan Y, Xu X, Wang M, Qian H, Xu W (2012) Exosomes derived from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 tumor growth in vivo. Cancer Lett 315(1):28–37.
這篇文章是人的臍帶M S C分泌的Exosomes 認為會促進腫瘤細胞新生血管,而促進腫瘤增生。
2. Lee JK, Park SR, Jung BK, Jeon YK, Lee YS, Kim MK, Kim YG, Jang JY, Kim CW (2013) Exosome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uppress angiogenesis by down-regulating VEGF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cells. PLoS One 8(12):e84256.
這篇2013年的文章主要是說:骨髓MSC 分泌的Exosomes 可以抑制腫瘤的VEGF而抑制腫瘤。
到底身體來源的MSC (不同來源)分泌的Exosomes 是可以抑制腫瘤生長? 還是促進腫瘤生長?
感覺好像成體的(骨髓、脂肪、皮膚、牙齒…),分泌的外泌體比較會抑制腫瘤生長。
胎兒來源的(臍帶、胎盤…)好像比較會促進腫瘤生長。我只是猜想。所以說:好像。這需要大量客觀的證據研究支持。
我是研究「皮膚來源的」。 也需要更多的實驗數據支持!

從老人失智症看 大腦 小腦到現在為止對我們「腦」的了解都非常有限,我們常常所用以描述的我們腦用:大腦、小腦。其實這是錯誤的。看看下面這張圖—整個腦神經元大約有860億個腦神經元,但大腦只佔160億,「小腦佔了690億個神經元!」剩下的腦幹佔...
23/12/2024

從老人失智症看 大腦 小腦

到現在為止對我們「腦」的了解都非常有限,我們常常所用以描述的我們腦用:大腦、小腦。其實這是錯誤的。看看下面這張圖—
整個腦神經元大約有860億個腦神經元,但大腦只佔160億,「小腦佔了690億個神經元!」剩下的腦幹佔不到10億個神經元。 小腦還是小腦嗎?

目前的研究發現小腦其實只做一些最簡單、最基本而且最直接的動作,他接收到大腦的訊息,也會把訊息傳到大腦。
但是由於大腦的連結太複雜,他的連結是小腦的幾百萬倍!這也導致大腦接收到一個訊息之後他必須經過許多的分析、整理、統計…然後再做出想法、結論。
小腦很簡單!有訊息直接反應也因此小腦牽涉到的疾病也是很直接的。例如:一些認知功能障礙、手腳協調的運動功能、頭暈、情緒控制,與人溝通的言語轉換、社交反應、食慾控制、哭、笑,都跟小腦有關。
小腦發達的人可以比較經由過去的經驗,立刻認知這是對的?還是錯的?可以繼續?還是要馬上停止。換言之如果你或家人以上這些功能比較緩慢,甚至退化。要先注意是小腦功能是否降低。而不是大腦功能的問題。
應該這麼說:認知行為的改變,首先出問題的是小腦,然後才是大腦。小腦的功能主要是:當場馬上發生事情的反應。同時也可以調整未來的方向。我們的老人失智症的症狀是:與短期、甚至當場發生的問題無法認知。但是對於過去的問題倒是記得很清楚。這就是說明老人失智症,是小腦先出問題,然後才是大腦。
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 英國 Bristol 大學 palacios 在2023年發表的文章。

再一次重申:再生醫療條例明文規定外泌體是幹細胞分泌的。可視同幹細胞,目前不僅國內,全世界都沒有任何一張合格的外泌體使用證照。外泌體的使用依據再生醫療條例就是要做臨床試驗。目前外泌體的萃取非常困難,要離心超過13000轉(這需要超高速離心機—...
18/12/2024

再一次重申:
再生醫療條例明文規定外泌體是幹細胞分泌的。可視同幹細胞,目前不僅國內,全世界都沒有任何一張合格的外泌體使用證照。
外泌體的使用依據再生醫療條例就是要做臨床試驗。
目前外泌體的萃取非常困難,要離心超過13000轉(這需要超高速離心機—一台超過50萬)。至少過濾到0.22微豪米(最好過0.1 微豪米—很少人過濾到0.1)。還要定性(包括表面抗原CD 9 CD 63 CD 81 and Trtraapanins Flot-1 及 Alix TSG101.. )
各有各的特性功能。
同時裡面的微小RNA (MiRNA) 也有將近100多種。
還有很多不知的多生胜肽、蛋白質…也超過100多種!
有一點非常重要!
就是不是每個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都一模一樣,幹細胞會依據他所處在的微環境,依據這些微環境的情況,分泌特殊的外泌體來抗發炎、免疫調節。所以在實驗室裡面培養萃取的外面體不可能治百病。
第二,我們細胞會受傷、老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細胞分子內粒線體老化。而幹細胞可以提供年輕健康的粒線體,外泌體是不可能的。
第三:外泌體很小,只有50到150奈米!裡面的成分有很複雜:有小囊泡(micro vesicles) 、有微小R N A(MiRNA)、有蛋白質、有很多生長因子多生肽…很難去定量他們到底有多少顆粒?
總之我們不論是治療疾病、還是抗衰老、還是保養。只是只打外泌體效果是有限的!
過去由於幹細胞都是異體的,容易產生排異反應、容易產生變異(變成癌症)、容易產生血栓…
外泌體因為不是細胞,所以大家就似乎可以比較安全的使用,但是我們用外泌體的目的是什麼?他們真的可以治百病嗎?目前的醫療條例裡面外泌體已經視同幹細胞,需要人體臨床實驗了,只是我不知道外泌體臨床實驗到底能夠有多少成效?我是高度懷疑的。

我公開反對 iPS—定義: 重新誘導一個已經分化的成熟細胞,回到胚胎狀態的細胞,然後讓他在分化成我們需要的組織細胞。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 山中申彌Yamanaka 因為發明了iPS 技術(用4個胚胎轉錄基因 Klf4、Sox4、Oct4 、...
13/12/2024

我公開反對 iPS—
定義: 重新誘導一個已經分化的成熟細胞,回到胚胎狀態的細胞,然後讓他在分化成我們需要的組織細胞。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 山中申彌Yamanaka 因為發明了iPS 技術(用4個胚胎轉錄基因 Klf4、Sox4、Oct4 、c-myc 基因)。
成功可以把一個已經分化發育完成的皮膚細胞,(目前可以利用血血球細胞)退分化到胚胎狀態的胚胎幹細胞特性。然後再誘導變成身體其他組織細胞。
因此獲得2012 諾貝爾醫學獎 。

後來慢慢發現這四個基因會讓細胞變成癌細胞,所以經過了許多的改良把這些基因變成一些化學小分子。如下:
Chemic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iPS. 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有:
1.Forskolin
2. Dorsomorphin
3. RepSox
4. SP600125
5. GO6983
6. Y-27632
7. Vaproic acid
8. Chir-99021
比例各家不同。
成本非常高,但「比較不容易變癌」。成功率也很低!
一般正常iPS是加4個胚胎轉譯因子:
Oct 4. Sox 2. Kef 4. C-myc
但這四個因子容易讓細胞變性(變成癌症!)。
成功率大約0.05-0.1%。(非常低)
成本比正常培養幹細胞要高(多5-20倍)我要說:最近比較流行的用日本的iPS 技術,也實驗了很多次。後來日本也改良用了一些化學小分子來誘導,稱 CiPS。就是上面說的那八個化學因子,可是每一個都「非常非常貴」。
我一直強調未來的醫療—「細胞治療」—不論是(幹細胞還是免疫細胞)。是未來一定的趨勢也是一定會普遍使用的。
但是重點目前是希望有三個條件:
安全、有效、價格合理。
我自始至終都是「反對IP S」這個技術的。
我的理論基礎很簡單。就是: 我們做科學不能夠違反自然!
把一個已經分化成熟的細胞再退分化變成一個胚胎狀態的細胞。這就是違反自然違反天理,所以成功率很低,當然價錢很高。
我也在此稍微分析一下,今天如果要治療神經方面的疾病,如果是巴金森氏症我們要把這些退分化的細胞再誘導變成能夠分泌多巴胺的細胞,如果要治療糖尿病,我們要把這些未分化的細胞誘導變成可以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這又多了一道手續,以及許多不可預知的變化?!所以我在這裡直接公開反對IPS。
如果專家先進有任何意見、批評。敬請指教糾正!

近來門診很多病人要求開藥一定要加胃藥。感覺目前民眾對於藥物的使用還是擔心這些藥物吃了會「傷胃」。最近基層醫師公會又在講為食道逆流。加上我太太的二姐,又得了胃癌!我曾經在2007年寫了一篇文章:「消化不良與胃潰瘍及幽門桿菌的關係」。我裡面...
10/12/2024

近來門診很多病人要求開藥一定要加胃藥。
感覺目前民眾對於藥物的使用還是擔心這些藥物吃了會「傷胃」。
最近基層醫師公會又在講為食道逆流。
加上我太太的二姐,又得了胃癌!
我曾經在2007年寫了一篇文章:「消化不良與胃潰瘍及幽門桿菌的關係」。
我裡面主要強調由於大家都擔心幽門桿菌造成胃癌,所以把它視為可怕的魔鬼一定要把它殺死殺光! 請參考:


幽門桿菌與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和食道癌與肺炎的關係—-
一般健檢是不包括胃鏡檢查的項目,(目前都會包括胃鏡、大腸鏡,都有無痛麻醉)。有些比較詳細或高檔的體檢才會包括進去,只是真的有必要嗎? 為什麼要做這項侵犯性又難受的檢查呢? 基本上胃鏡可以觀察到的有: 食道病變包括:潰瘍、腫瘤及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出血及腫瘤,以及胃幽門有無狹窄等等,12指腸有無潰瘍、出血及腫瘤等等,但臨床上很多的症狀是屬於消化不良(dyspepsia),就算做了胃鏡,也是正常,是否有別的方法替代胃鏡或把它放在第二線?等一下我會談到,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消化不良(dyspepsia),它的定義依據1991年荷丁(Heading RC) 醫師在國際消化系大會上的敘述有:上腹不適、疼痛、噁心、嘔吐、灼熱感、及上腹腫痛等症狀,2007年國際消化系學會RomeIII的最新診斷多加了一個經常性重複噁心、嘔吐症狀群(cyclic anorexia vomiting),而再詳細的診斷還可以加上1996年英國Kenneth醫師的:『消化不良嚴重程度分數表』(Glasgow Dyspepsia Severity Score)—總分為20分,六個月之內總分超過6分者可視為消化不良。但有許多疾病如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甚至胃癌、膽結石也會出現類似症狀,所以在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同時,必須先排除一些所謂的紅色警戒區(red-flag)如:有無吞嚥困難、噴射式嘔吐,近2-3個月體重減輕超過10%以上,黃疸、解黑便、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如果沒有一些紅色警告症狀,目前對於『功能性消化不良』,已視為疾病,它的國際分類號ICD-9為5368。治療上除了飲食、生活的調整外,清除幽門桿菌是必須的步驟,有時可能還要用一些三環類的抗憂慮藥來治療一些所謂的『功能性壓力身體轉化症候群』FSS(Functional Somatic Syndrome)後述。在過去如果出現這些症狀,醫師除了做衛教對一些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善外,大多會先開一些制酸劑、消脹氣及抗胃腸痙攣的副交感神經抑制劑,來幫忙症狀改善,如果症狀一直沒有改善,甚至變的更嚴重的話,我們就會建議做胃鏡檢查,但因為胃鏡是一種侵襲性檢查,做起來很難受,雖然現在有無痛式的胃鏡檢查,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會怯步,所以目前的診斷比較取向所謂:試驗與治療式的診斷test-to-treat,也就是利用比較簡單的檢驗方法,然後再以基本的治療方式去治療,若病人症狀得到改善後,即可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依據統計由於胃幽門桿菌存在70%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當中,目前用的簡單試驗為:碳-13尿素酶呼吸試驗(C-13 Urease Test)看胃幽門桿菌的定性及定量,就是把含碳-13尿素酶的物質放到橘子汁中,喝完後,對著儀器呼吸即可,對兒童及一些對胃鏡敏感的患者是一項不錯的非侵襲性檢查,若幽門桿菌為陽性反應,表示消化不良是因此菌引起的,須要利用3合1或4合1藥物組合清除療法,去除幽門桿菌,依據2007年2月美國家庭醫學期刊(American Family Physcian 2007 Feb 1)上分析的報導(Update on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無論是3合1或4合1的一些對抗幽門桿菌的藥都可於「3-5天清除90%以上的幽門桿菌,」同時,3-5天清除後,半年及一年的碳13尿素酶呼吸測試,仍然顯示幽門桿菌的清除超過8成以上,甚至有些文獻報導:對於有些病患還可在1天內清除9成以上,這顯示過去我們對於幽門桿菌的清除至少二週到四週的療程可能需要修正。 自從1982年,澳洲醫師Barry J. Marshall 與J. Robin 發現了存在人類胃中超過1萬年的胃幽門桿菌之後,他就變成了消化系醫師的頭號槍擊要犯,非要致它於死地不可,所有的潰瘍、胃癌、消化不良都歸咎給它,各種各式的組合療法也應運而生,雖然另一位澳洲幽門桿菌大師Martin J. Blaser對幽門桿菌的致病機轉提出了相當詳細的敘述,但對於他的基因型CagA的菌株如何破壞胃上皮黏膜的緊密結構的聯繫及細胞內極性結構的破壞,直到2007年日本的學者才在同年五月份的自然期刊(Nature)中詳細說明出來,簡單的說就是:胃上皮細胞間緊密結合的蛋白,被含有CagA株的幽門桿菌,利用酪胺酸磷酸化的作用綁住,把胃上皮細胞變型為像一個蜂鳥的加長型細胞型態,同時也壓抑住緊密蛋白的活性,使其與上皮細胞分離,同時也破壞了上皮細胞內醣類、脂質及蛋白質的分配,這個CagA形式的複合物還會釋放出另一種VacA的毒性蛋白質,深入皮下組織抑制一些免疫反應,而造成最後的潰瘍甚至胃癌。當然新一代的制酸劑加上抗生素的合併使用,使幽門桿菌的清除率都超過9成以上,同時統計學上也顯示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發生率,都有顯著的下降(在美國胃癌是所有癌症最低的)。但是宇宙萬物必須五行合一、陰陽調和,很多事情物極必反,有得就有失,幽門桿菌能存在我們胃中超過1萬年,它與我們的胃壁已達到某種特殊的協調平衡,清除之後,潰瘍及胃癌確實減少了,但『胃食道逆流』及『食道癌』的比例卻增加了(如圖1) Martin J. Blacer. An Endaugered Species in the stomach. Scientific American 2005 Feb :38-45.

甚至過度的使用制酸劑(尤其是氫原子幫浦抑制劑)反而會增加「肺炎」的危險性,2005年的美國內科期刊(JAMA)及2007年的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Arch. Internal Medicine)都為文證實。尤其是使用超過30天以上,理論機轉可能是胃酸減少而破壞胃腸道的生態環境改變,也改變了口腔、食道細菌的生態,比例上得到肺炎的機會自然比較高,而其治病的菌種也是以下消化道為主如:Salmonella, Campylobactar及 clostridium difficile。尤其是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或有氣喘的病患比例會更高。 在台灣不知是止痛藥用太多,還是某些中醫師或藥師無知去告誡病患;“大多西藥都會傷胃”,使得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吃西藥一定要加胃藥,而對於真正有潰瘍或一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患,胃藥的使用更以「月」為單位的一直吃,有些療程至少要吃到6週到8週,而根據2007年的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Arch. Internal Medicine)的統計,真正經胃鏡確定是潰瘍或食道逆流(GERD)的病患其實不到25%。事實上,若真正以清除幽門桿菌來看,應該5-7天就夠了,至於潰瘍的癒合,一般黏膜的潰瘍,從口腔、胃、小腸在胚胎的分化上是屬於同一胎層同一器官,大多在2週內會癒合,(如果潰瘍的原因能去除),我個人過去的經驗,在軍中我對潰瘍的阿兵哥在服藥二週後做的胃鏡癒合率80%以上,只是很多臨床醫師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癒合,可能2週不夠,我想應該是指較嚴重或老人的潰瘍,這些潰瘍確實難癒合,但重點是飲食及生活的調整。因為潰瘍的發生與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在治療用藥的同時是否對於病患的衛教有徹底的要求及執行。這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有決定性的影響。目前我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處方是以3合1的組合治療7天為主,配合我的衛教,也就是細嚼慢嚥,每口咬25~30下吞下去後再咬第二口,飯吃七分飽,戒煙、戒酒,不亂發脾氣,生活規律,睡眠充足等等,統計發現大約80%以上的病患都有改善,當然對於一些紅色警戒區的特殊症狀,還是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不過總而言之,過去我們對幽門桿菌恨之入骨,當然它也確實造成了我們胃壁的破壞,但如今我們有能力全部殺盡的同時,希望我們的醫生是否要考慮稍留一點生路給它們,更何況,用太多、太強、太久的制酸劑,不僅會干擾鐵的吸收,同時反而還會增加食道癌及肺炎的危險,得不償失。這是我對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及抗幽門桿菌的看法。 2007 年 柏愛診所 熊仲川

醫學的進步,非常緩慢! 當然有許多原因。因為我們人的生理結構實在是太複雜太複雜了!目前人工智慧AI流行,最大的問題是他的「耗電量」非常高,英偉達的老闆說:如果台灣要設廠必須穩定供應10億度以上的電源!可是大家或許不知道:我們的大腦思考這麼多...
09/12/2024

醫學的進步,非常緩慢! 當然有許多原因。
因為我們人的生理結構實在是太複雜太複雜了!
目前人工智慧AI流行,最大的問題是他的「耗電量」非常高,英偉達的老闆說:如果台灣要設廠必須穩定供應10億度以上的電源!
可是大家或許不知道:我們的大腦思考這麼多事情!記憶這麼多事情!甚至還要「創造」這麼多事情,我們消耗的電量是A I的萬分之一不到!
所以我們大腦有很多的訊息是可以利用許多的訊號傳遞、調節、活化我們的免疫系統,抗發炎機制,來避免疾病、治療疾病的。
臨床上我們要產生一顆可以治療疾病的藥或者是一個可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除了第一期的安全性測試之外。
到了第二期雙盲實驗的時候,往往失敗率超過一半以上! 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受到訊息的影響產生的所謂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
安慰劑效應有的時候比實際臨床給藥效果還要好。導致最後臨床實驗失敗,所以我們再做臨床實驗的時候,如何避免安慰劑效應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步驟!
當然也因為我們自己大腦有這種調節回饋的作用,所以針對許多的疾病,醫師的安慰可能比實際用藥注射甚至復健治療都有效!
同理可推—一般在外面的另類醫療,我認為90%都是安慰劑效用。

間質幹細胞MSC是器官移植的 聖杯!        根據美國衛生資源和服務管理局(HRSA)的數據,器官供需之間存在嚴重失衡。全國移植等候名單上有超過10萬人;每 9 分鐘就有一名患者被添加到此名單中,而每天有 17 人在等待挽救生命的移植...
04/12/2024

間質幹細胞MSC是器官移植的 聖杯!
根據美國衛生資源和服務管理局(HRSA)的數據,器官供需之間存在嚴重失衡。全國移植等候名單上有超過10萬人;每 9 分鐘就有一名患者被添加到此名單中,而每天有 17 人在等待挽救生命的移植過程中死亡。在數量有限的合格捐贈者中,只有不到 1% 的死亡符合捐贈者的特定醫療標準 。其他造成障礙的因素包括取得後器官存活時間較短、器官保存/儲存不足、移植後勤工作複雜。
器官移植是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標準治療。雖然傳統的免疫抑制方案改善了移植受者的短期結果,但長期結果並不理想,導致慢性排斥和死亡。此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也會導致副作用增加,例如惡性腫瘤、感染、藥物毒性和其他代謝性疾病。移植後十年,功能正常的心臟、肝臟和腎臟的存活率約為 50%,而肺部的存活率僅 30% 。移植最理想的結果,通常被稱為移植的“聖杯”,主要是建立移植後,功能的耐受性。器官和組織移植中的耐受性將消除對慢性免疫抑制的需要,消除藥物相關的副作用,並延長器官半衰期,從而解決移植器官可用性的嚴重短缺問題。 在過去的十年中,再生醫學(RM)幹細胞和組織工程領域的出現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和新穎的策略,作為「移植的橋樑」來克服這些障礙並解決未解決的問題。移植醫學從再生醫學的各個方面受益匪淺,因為它們提供了移植的靈活性和計劃性、較低的免疫原性、生成普遍接受的「按需現成器官」、提高器官利用率、擴大移植範圍捐助者庫,減少差異,並實現更快的移植效率。
間質幹細胞MSC已被公認為移植醫學領域的主要參與者,因為它們在組織和器官的穩態中發揮積極作用。它們是生物醫學研究新技術開發的驅動力,因為它們透過分化成不同組織類型並刺激受損組織再生的能力來展示其治療效果。儘管間質幹細胞在體內只佔細胞的很小部分,但它們可以從各種組織和體液中分離出來,並進行體外擴增和儲存,臨床術語稱為生物製造和生物銀行。間質幹細胞旁分泌作用的重要性現已被認識並提倡解釋其功能益處。 MSC 分泌多種具有免疫調節特性的不同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調節發炎和細胞向受損組織的遷移,幫助傷口癒合,促進血管生成,並保護宿主細胞免於凋亡。這些複雜的旁分泌機制可以提高組織修復的品質和功能。間質幹細胞療法對移植患者尤其有影響,因為他們透過誘導免疫耐受性來改變風險:增加效益比,從而減輕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減少相關發病率和慢性排斥的負擔,顯著改善移植結果。 器官或組織移植後,宿主免疫系統和移植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 T 細胞免疫抑制劑的發展,降低了急性排斥的風險。為了實現移植物的長期存活,也開發了許多導致同種異體移植物耐受的創新策略。 MSC 是非造血細胞的異質群體,能夠分化成中胚層譜系的組織。同時在追求移植耐受誘導的過程中,間質幹細胞似乎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細胞療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甚至停止終生用免疫抑制劑。間質幹細胞可以抑制適應性和先天免疫系統細胞的激活,將它們重新編程為調節細胞,在不同層面抑制免疫同種異體反應。 MSC 輸注已被許多實驗室證明可有效延長移植物存活並控制自體免疫。 MSC 透過旁分泌機制和接觸依賴性調節分泌可溶性的免疫調節因子,進而減少宿主抗移植物反應,將同種異體反應的平衡從效應器轉向調節功能。因此,使用MSC不僅可以靶向T細胞(同種免疫的主要參與者),還可以調節B細胞、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從而減少急性和慢性同種免疫反應。 目前用MSC 輸注時機被證明對於活體腎臟移植受者至關重要。腎臟移植前一天,患者接受自體 MSC 輸注。過去是把basiliximab單株抗體從誘導治療中移除,以避免該藥物抑制 Treg cell 擴增。雖然沒有出現急性腎功能不全,但缺乏這種藥物會導致急性排斥反應的風險增加。所以目前對方案進行了一些修改:就是在移植MSC前 ,先往患者中重新引入basiliximab單株抗體先進行誘導治療。再移植MSC。後來發現:在 5-7年的追蹤顯示移植物其功能穩定,沒有重大副作用。對這些患者進行的廣泛縱向免疫學研究顯示,與 CD8+ T 細胞相比,Treg cell 細胞水平長期持續增加,且 T 細胞的細胞毒性持續降低。其中一名患者在移植後1 年沒有顯示出新的供體特異性抗體和正常組織學變異的證據,逐漸減量和停用免疫抑制藥物cyclosporin和mycophenolate mofetil 導致患者免受免疫抑制和穩定的移植功能。因此,間質幹細胞療法已被證明可以創造一個促耐受環境,並補充誘導療法預防急性移植物排斥的耐受潛力。 總之,透過提高器官保存、利用和免疫耐受性,間質幹細胞似乎正成為移植醫學領域的強大工具。間質幹細胞科學知識和臨床應用的增加,也開始為器官和組織移植治療應用的轉變做出貢獻。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最初被認為是“幻想”或“科幻小說”,但現在已經實現了真正顛覆性方法和技術的重大進步,可能永遠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移植領域。謹慎地推測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的下一個里程碑:將人工的、生物工程的、功能完整的器官移植到人體。
雖然MSC提供了器官移植一個重要的橋樑與良方!但還未盡善盡美。
這使我想起過去將近30年前! 我陪我的孩子一起觀賞「印地安瓊斯的電影系列」 。 其中一部「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是追求耶穌基督喝過的聖杯 Holy Grail 。由一名十字軍東征的騎士保護著。
最後這位騎士跟男主角講了一句話:你喝了聖杯的水,可以長生不老,但是就只能在這裡長生不老,不能夠超越這個界線。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器官移植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裡面有一句話,我們現在需要器官移植的目標,就好像在找聖杯。或許MSC 就是我們的「聖杯」!但它的代價是什麼?

2024年即將過去,未來2025年,我一定要更加努力、更加認真的面對每一個病人!也希望未來大家都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下圖:這是翻譯自 美國FDA 針對 「漸凍症ALS」 第二期失敗。但仍然允許做第三期給的理由。
30/11/2024

2024年即將過去,未來2025年,我一定要更加努力、更加認真的面對每一個病人!
也希望未來大家都能夠
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下圖:這是翻譯自 美國FDA 針對 「漸凍症ALS」 第二期失敗。但仍然允許做第三期給的理由。

幹細胞是新的醫療技術,主要目的是針對目前醫療未滿(unmet medicine),就是以目前的醫療技術無法治療、甚至治癒的許多疾病。但由於其專業性複雜性是屬於非常精密的高端技術!同時花費也龐大!目前全世界治療的效果也無法完全確認。在這種情況...
29/11/2024

幹細胞是新的醫療技術,主要目的是針對目前醫療未滿(unmet medicine),就是以目前的醫療技術無法治療、甚至治癒的許多疾病。
但由於其專業性複雜性是屬於非常精密的高端技術!同時花費也龐大!目前全世界治療的效果也無法完全確認。
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提供民眾正確的幹細胞概念,尤其是一些罹患重病慢性進行性退化性嚴重疾病的病患及家屬。
希望他們不要疾病亂投醫。
這是身為一個專業的醫師本因盡的責任。
憲法大法官也都已經於去年釋憲表示:醫師基於專業提供民眾正確健康的專業知識是有利於民眾健康及社會福祉的

再次重申本人(熊仲川醫師)擁有幹細胞兩項專利,針對幹細胞僅提供正確觀念及基本知識。並無施行幹細胞治療。對於進階P R P血清治療,主要也是依照本人專利方式製造培養,僅限於此。若有任何有關幹細胞方面的知識想要了解,可以留言,我一定會提供正確資...
28/11/2024

再次重申本人(熊仲川醫師)擁有幹細胞兩項專利,針對幹細胞僅提供正確觀念及基本知識。
並無施行幹細胞治療。
對於進階P R P血清治療,主要也是依照本人專利方式製造培養,僅限於此。
若有任何有關幹細胞方面的知識想要了解,可以留言,我一定會提供正確資訊。
感謝大家支持!也敬祝大家健康 、平安!

外泌體在2024年3月 一批義大利學者在J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 期刊發表的一篇 『外泌體的系統性回顧』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human therapeutics: A scopin...
24/11/2024

外泌體
在2024年3月 一批義大利學者在J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 期刊發表的一篇 『外泌體的系統性回顧』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human therapeutics: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說明了「外泌體從過去到現在的治療證據」
先講摘要:
儘管在動物模型中進行許多的外泌體 EV 治療的研究有很多報告。
但它們在人類中的實際臨床益處卻很緩慢地開始測試。在本篇範圍界定的審查中,我們檢索了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的 所有PubMed 和其他資料庫,從 13,567 筆記錄開始,我們選擇了 40 項相關的已發表研究,來測試 EV 作為人類療法結果。
針對這40項研究的分析表明,它們都是小型試驗,在給藥途徑和目標疾病方面存在很大異質性。此外,大多數研究中都缺乏安慰劑對照、EV製劑主要是在局部應用以及給藥劑量指標上面的不一致,所以阻礙了不同研究之間的比較以及關於EV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明確結論。另一方面,一些有希望療效結果的記錄,也強烈要求必須進行更精心設計的更大規模的研究來測試,以便針對外泌體作為治療人類疾病的替代方法提高更有效的證據,而無需或減少其他治療的選項。
分析:

外泌體在神經退化疾病的臨床實驗: 阿茲海默症 (AD) 是目前尚無有效療法能夠減緩或逆轉的人類這類神經疾病的進展。在 AD 臨床前動物模型中,MSC-EV 到達大腦的腦室內或全身注射與改善認知障礙的效果確實有關。根據這些報告,進行了1/2期臨床試驗以探索安全性,共17人
,用同種異體人類脂肪組織來源的 MSCs-EV經鼻內給予輕至中度患者的療效評估。
分為三個劑量組。雖然沒有報告對beta類澱粉樣蛋白或 tau 沉積物 FUSCO 產生影響減緩。
但在AD的三組中,中劑量組的海馬區域體積萎縮程度較低(但無統計學意義),疾病與認知量表相關者評分也有降低。
但還需要進行進一步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證實。
另一種導致高度衰弱的神經系統疾病是顏面神經麻痺,其中貝爾麻痺是一種具有持續症狀的常見單神經病變。在第一個案例研究顯示有機會治療貝爾氏症後,利用脂肪幹細胞治療麻痺2023年一項試驗研究試圖確定以為期 4 週的治療是否可以用MSC-EV(注射到患側神經主幹區域)能夠恢復顏面神經功能。
這個針對七名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接受多種治療後仍無法恢復正常的嚴重面神經痲痹患者。
結論:安全無疑。不良反應,但在研究中觀察到一些影響,作者報告了持續有影響到眼瞼的獨立運動、眉毛運動、和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是有某些感覺。

儘管外泌體EV治療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測試基於 EV 的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試點研究正在提供初步的結果。
對EV從臨床前模型到人類應用的轉化的見解,也強調了最困難的挑戰
就在我們前面。
反映了臨床前研究中出現的基於 EV 的療法的特徵和特性。在那些最初的人類研究中。例如,MSC-EV 具有抗發炎、免疫調節和組織再生作用的效果,使其能夠應用於多種疾病和病症。由於這樣的背景
根據我們了解的知識,近三分之二收集的研究測試了 MSC-EV 在各種條件下的效果,所有這些都具有已知的條件:免疫調節、抗發炎成分,或再生醫學領域。然而,大多數這些研究規模都很小,「同時也沒有安慰劑對照的試驗」。這些都阻礙了與所測試方法的功效相關的任何科學證據的確切結論。此外,鑑於大多數研究旨在針對主要是局部損害的疾病(例如潰瘍和瘻管)。
整理主要是當地應用的程式。只有 9 項研究(包括 5 項關於治療 COVID-19 的研究受試者)測試了 EV 的靜脈輸注(其中兩種給藥的 EV 也是透過局部途徑給藥)。也會妨礙其他明確路徑給藥的解釋與比較。相對於 EV 配方的安全性和特異性。後一個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令人驚訝,因為有針對性在臨床前研究中,一種在遞送是EV的假定優勢—好像事實上EV是可以運送與增強特定組織的分子的靶向,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脫靶效應。
然而,這樣的研究都沒有確立選擇了已經顯示了改裝過EV的結果,所有已發布的結果都涉及非改裝的EV。因此,EV是否可以根據目前的知識,根本無法確定具體遞送至人體的某一組織/器官的情況。
EV的基礎研究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技術障礙的阻礙。(儘管在分離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訂定程序和表徵技術上,研究人員如果要將特定功能歸因於 EV 時必須保持謹慎!
尤其是因為最近的數據顯示在外泌體尺寸範圍內存在細胞外非 EV 顆粒的雜交現象。
在進入臨床之前,EV 分離株的問題也尚未解決。特別是考慮到那些存在 EV 分離株在研究許多其他成分(細胞激素、荷爾蒙、生長因子)從一開始就被認識到。我們舉一個相關的例子,「Zofin」成分源自於圍產期組織旁的分泌因子,含有兩種相信有助於其治療的成分作用機制:i) EV 和 ii) 可溶性蛋白質/細胞外基質成分。
原則上,我們希望這方面並不需要構成臨床轉化的障礙,因為要確定特定的製劑必須獨立於其成分證明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困難的。它限制了人們對EV的了解並阻礙了這種方法的廣泛傳播,也可能限制結果的獨立再現。確實,建立影響的確切因素,相對於獨立研究人員重現該方法並驗證研究結果雖然至關重要。
或者,特定配方,尤其是那些獲得專利的配方,可能代表訪問受限的獨特產品。
現行普通藥品上市規則。
總的來說: 現有的結果無助於澄清臨床前研究中發現的問題以及最近提出的問題。
關於 EV 為基礎的療法。特別是,對功效的薈萃分析。
一些疾病動物模型中的 MSC-EV 治療發現很少進行劑量反應和生物分佈研究,儘管它們對於根據臨床轉化設計最佳 EV 劑量是至關重要的。
臨床研究尚未成功實施如何實際測量 EV 劑量的標準化指南—
(即蛋白質含量、顆粒數量、RNA 數量?)且很少有研究嚴格分析是否有過度表達一種生物活性分子比其他分子更有效的方法與證據? 最近舉辦的多學科研討會。由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召集,幫助確定了 (i) 關於 EV 異質性的有限知識,(ii)對體內藥物動力學或藥效學知之甚少,且(iii)批次之間的重現性太低。( iv )同時在該領域的關鍵知識相差甚距。並認識到基於 EV 的療法的定量/定性分析和開發。擴大EV生產的新策略,作為推動治療性EV轉化為潛在解決臨床治療方案,甚至準則(guidelines) 。
最後,人們認識到臨床前 EV 研究在識別和報告方面仍然過於模糊研究設計中潛在的偏激風險。
動物研究的系統性回顧與薈萃分析中,EV 在傷口癒合和皮膚再生方面的功效,揭示了大多數研究中由於不充分的原因: 偏差風險是如何?不確定的報告的可重複性和證據的綜合評估方法?仍然因普遍缺乏透明度而受到阻礙。
儘管如此,如果系統性評價動物研究對於剖析外源性 EV 生物分佈仍然是體內(in vivo)不可取代的。特別是,一種穩健且靈敏的測定是可以追蹤吸收透過靜脈注射將 EV 相關 RNA 貨物轉移到特定組織中,並可能有助於精確
人類療法的設計。另一方面,我們必須保持謹慎,因為EV的方法論
事實證明,用於成像目的的追蹤實際上可以改變並可能損害 EV 病理生理分佈。EV 作為治療領域應提供並遵循類似治療過程的指南。合成脂質體的開發,除了應從促進動物研究標準化入手。
總之,還需要進一步了解以下幾個面向:

1. 確定特定疾病條件下最佳的細胞來源,包括非人類來源。
2. 優化EV的分離與表徵方法。
3. 符合現行良好製造規範法規與標準的EV大規模生產標準化並考慮監管因素。
4. 開發有效的程序來儲存 EV,同時保持最佳質量,因為使用新鮮製劑是不切實際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2022年Gelibter等人已證明「冷凍程序會極大地影響 EV 的完整性、純度和分子質量及其表型」
5. 建立給藥方案(適當的數量以及必要的重複給藥次數)以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避免不良毒性和嚴重副作用。
6. 確定最有效的給藥途徑,以最大限度地減少 EV 劑量並防止不良的全身副作用。
7.了解EV在體內的生物分佈和清除。
8. 克服缺乏安慰劑對照和在 EV 治療中使用開放標籤給藥所造成的限制。
因為這都會使得建立強而有力的功效證明變得具有質疑的挑戰性。此外,區分僅來自於的功效EV與持續醫療結合是有問題的。
9. 仔細評估與 EV 治療相關的長期風險。接受 EV 治療的患者應接受「持續數年」的徹底監測,以檢測任何不必要的免疫事件和/或腫瘤形成。

結論:
外泌體是幹細胞分泌的重要因子!也是我們在治療疾病時候非常重要的武器與輔助角色。
他們有它的功能好處,但是我個人始終認為治療目前的慢性進行性退化性疾病,還是需要「幹細胞以及外泌體共同聯合治療」。

幹細胞治療就像吃生魚片,建議:越新鮮越好。這裡我必須進一步表明:解凍的 MSC 顯示有對分泌蛋白組特徵的T細胞增殖有明顯下降的缺陷。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冷凍解凍後的細胞,在瞬時溫度波動的條件下,會有立即嚴重損害細胞的功能表現。解凍後,儘管這...
17/11/2024

幹細胞治療就像吃生魚片,建議:越新鮮越好。這裡我必須進一步表明:解凍的 MSC 顯示有對分泌蛋白組特徵的T細胞增殖有明顯下降的缺陷。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冷凍解凍後的細胞,在瞬時溫度波動的條件下,會有立即嚴重損害細胞的功能表現。
解凍後,儘管這些細胞仍有部分表現出高活力。在 MSC 作為藥物施用的臨床試驗劑中,如果依據目前--以70%活力作為主要釋放標準,在實驗室研究中,新鮮和解凍細胞以trypan blue 的活力進行判斷,其原樣臨床試驗中的常規。我們已經證明解凍後的MSCs 在高濃度下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MSC和PBMC的比例,與新鮮的幹細胞相比,這些表現出現許多劣勢。因為它們的存活率較差與發炎免疫反應者接觸後,其活化的 PBMC 對解凍細胞的裂解作用各不相同。MSC 和 PBMC 供體之間的免疫系統的不匹配水準。
因此,解凍的 MSC 可能會出現抑制性變異現象。並取決於測試的 PBMC 供體。在此我們已經證明了MSC效力測定差異的來源有很大程度是由於 PBMC 供體而非 MSC 的自己差異。總而言之,這些數據提供了有關冷凍解凍後,臨床運用適度性的見解證據。
並顯示間質幹細胞的效力不僅依賴關於他們的活性能力。還牽涉許多幹細胞應有的功能(抗發炎、免疫調節...)。這些在新鮮的幹細胞都必須應該存在的功能,冷凍解凍後,都會降低。
其事細胞是可以冷凍的,基本上是無害的。
但是冷凍解凍之後的細胞必須經過至少五天以上的適應調整活化。
因為為冷凍後的細胞其實結構上、型態上都已經改變了。
解凍以後必須重新適應,如果在24小時、甚至4小時之內就直接給病患,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險!
由下面這個圖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冷凍解凍以後的幹細胞永遠比新鮮的不論是功能、臨床療效上,都下降了20%甚至30%。同時前面的48小時是產生原始免疫的排斥(innate immune response) 後面的72小時是產生後天的免疫排斥(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反正總歸一句話:細胞可以冷凍,但是絕對不可以馬上解凍馬上給病人。

非常優秀!非常好的研究發表。實體癌目前為什麼能夠發展,就是因為不論是乳癌、肝癌、肺癌、….等等他們的外面都會形成一個保護護城河。這種腫瘤微環境T M E是現今免疫細胞的障礙盲點。這種實體癌的表面有點像火星表面是:很酸(PH38度)、又缺氧。...
06/11/2024

非常優秀!非常好的研究發表。
實體癌目前為什麼能夠發展,就是因為不論是乳癌、肝癌、肺癌、….等等他們的外面都會形成一個保護護城河。這種腫瘤微環境T M E是現今免疫細胞的障礙盲點。
這種實體癌的表面有點像火星表面是:很酸(PH38度)、又缺氧。(因為我是實際跟癌症面對面作戰過的,真的很燙!長的很像鬼!)
以致於我們的免疫細胞無法接近,而我們空軍軍醫大學教授利用特殊的分解酵素把這些微環境的護城河破壞了!
讓C A R T能夠直接穿透這個腫瘤微環境,獵殺癌症。恭喜!

03/11/2024

美國總統大選即將舉行,其中有一個爭論的話題就是墮胎的合法以及代理孕母的問題。
台灣目前也在討論這個最重要的問題—代理孕母目前的前提是:
女性的卵巢、輸卵管正常。
男性的精子產出及活性正常。但是女性子宮無法懷孕,我們有一種子宮沾黏症叫做:子宮內沾黏(IUA—Intrauterine Adhesion) 。又稱
阿休曼症候群(Asherman’s Syndrome): 何謂阿休曼症候群?
阿休曼症候群是以一位以色列婦產科醫師的名字來命名,他在二十世紀中期首次提出在某些婦女懷孕時施行子宮手術後發生月經不來的情形。阿休曼症候群是屬於一項後天性子宮疾患,指子宮內發生結痂、沾粘的情形,子宮壁相黏在一起,而依照沾粘的程度與區域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發生的原因
最常發生在施行人工流產或子宮刮除術後,因懷孕時黃體素的分泌導致子宮內膜修復速度變慢,加上手術本身或手術後可能發生的感染,都可能使得子宮內膜受傷,形成結痂組織、子宮壁沾粘。
在非懷孕時期所進行的子宮手術亦可能造成子宮內沾粘,如子宮肌瘤的摘除,因肌瘤撐大子宮並拉扯供應子宮各部位養分的血管,當肌瘤摘除後,子宮體積縮小,部份血管可能造成阻塞,無法供給適當的養分,影響內膜的復原而造成沾粘。
骨盆腔的放射治療亦可能減低子宮的血流或影響卵巢功能而造成動情激素分泌的減少,使內膜的生長變差。
另外反覆生殖道感染也可能造成子宮內沾粘。
特徵與症狀:
大部份病人會有月經稀少或無月經的現象,但仍有部份病人有正常的月經來潮,(量很少)。有些病人雖沒有來月經,但在月經該來的時間會有腹痛或腹賬的情形,這是因為子宮壁沾粘阻擋經血從子宮頸流出而逆流入骨盆腔造成的。此疾患亦可能導致重複性流產和不孕。
如何診斷?
子宮腔鏡是最直接而可信的診斷工具。
治療
目前的治療是先施與子宮頸擴張術與子宮內膜剝離或用子宮腔鏡將沾粘之內膜剝離,並留置子宮內避孕器避免內膜再粘在一起,可給予抗生素預防術後感染,再給予高劑量動情激素連續3週,加速內膜的修復,減少結痂組織的形成,後停藥1週,如此連續治療2~3個週期,期間重複施行子宮腔鏡檢查,觀察子宮內和子宮頸是否復原,再取出避孕器,術後仍需預防復發。但改善率仍然不到20%。
這個病的治療效果很麻煩!成功率也很低!目前間質幹細胞(MSC)加上他所分泌的外泌體(exosomes)在治療子宮內膜沾黏的成功率很高,可以給不孕婦女,尤其是子宮內沾黏的婦女一個希望! 因為如果看不孕症門診,結果一切順利到最後不能著床在子宮上面。最後還是不能夠受孕,這也是很麻煩的事情!
但是醫學的進步「幹細胞」可以提供這些輔助與幫忙。
目前代理孕母越來越普遍,主要也是跟這個疾病有相關性。這個病的治療效果很麻煩!成功率也很低!目前間質幹細胞了(Mesenchymal Stem cells )加上他所分泌的外泌體(exosomes)在治療子宮內膜沾黏的成功率很高,可以給不孕婦女,尤其是子宮內沾黏的婦女一個希望!
因為如果妳的排卵正常,先生的精子也正常,結果子宮反而不能夠受孕!經過檢查是屬於子宮內膜沾黏的疾病。可以考慮利用幹細胞來提供這些輔助與幫忙。
或者立法通過這類病人可以接受代理孕母。

Address

高雄市鳳山區博愛路207號
Fengshan
830

Telephone

+88677199313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柏愛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柏愛診所: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