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eKind Health Technology Inc.

  • Home
  • Taiwan
  • Hsinchu
  • 永善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eKind Health Technology Inc.

永善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eKind Health Technology Inc. 永善健康科技FIR軟墊為台灣最新創新技術設計和生產,獲得CE認證醫療器材,非侵入性、非電氣性、具粘性且可重複使用的非藥物干預的遠紅外線軟墊貼片,FIR軟墊用途: 緩和慢性疼痛、促進血液循環、一般保健。

當遠紅外線FIR軟墊與我們的身體皮膚直接接觸時,通過吸收人體的自然熱量並通過共振原理產生遠紅外線並將其釋放回與它直接接觸的表面。使用時可能會感覺到溫和的熱。這過程會對我們身體產生自然的效果,並促進血液循環以及輔助緩和肌肉酸痛感覺來增強健康。
R-Ray FIR軟墊的製造過程中未使用任何藥物、生物製劑與動物來源、和無放射性金屬的產品。FIR軟墊是非熱效應,一種NPI(非藥物干預)創新式不帶電力驅動的遠紅外線產品,提升血液循環、輔助緩和肌肉酸痛感覺。
具粘性、可水洗和可重複使用,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環保產品。尺寸方便攜帶,讓用戶可隨時隨地使用。
R-Ray FIR軟墊適用對象:對於身體有慢性疼痛,不能反複使用藥貼的人 (由於擔心藥物副作用或皮膚過敏),以及想要改善血液循環的中老年人。

07/09/2022

科普: 遠紅外線與紅外線的區別?
根據醫學上專業區分定義:
近紅外線:波長介於0.8到1.5微米(μm)之間的電磁波。
中紅外線:波長介於1.5到5.6微米(μm)之間的電磁波。
遠紅外線:波長介於5.6到1000微米(μm)之間的電磁波。
紅外線中的近紅外線波長較短、能量較高,生物體較容易因”近紅外線”生熱感,產生的高溫易灼傷皮膚,所以不能長久及貼近使用,削弱其中的遠紅外線的功效。
遠紅外線的照護,是針對人體「微循環」的改善而產生的應用。

19/08/2022

科普知識: 遠紅外線是否會產生輻射線,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遠紅外線療法所發放之電磁波波長範圍在3-1000微米(micrometers)之間(1微米=10-6米,即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這與一般人所知的會造成致癌傷害的「輻射線」差別甚大,俗稱「輻射線」具有很高的能量,會對人體細胞分子造成游離傷害。
人體也會發出電磁輻射,其波長跟物體的溫度有關,因此這種輻射有時也稱為熱輻射。大部分人體發出的熱輻射的波長約12微米,屬紅外線(波長0.75至1,000微米)。
遠紅外線FIR軟墊之波段已測知的功率均是微瓦級,無能量過強之顧慮,所以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的傷害。
1微瓦等於一百萬分之一 (10−6)瓦。醫用儀器測量的能量等級常為微瓦級,如心電圖或腦電圖,大量無線電科學工程儀器的功率也是微瓦量級。

26/07/2022

科普知識: 熱療 Part 2 🧐
可以按著作用在人體不同深淺部位的熱,把熱療分成淺層熱療(Superficial Heat)與深層熱療(Deep Heat或Diathermy)。
淺層熱療
大約40˚C~45˚C的溫度,但因著皮下組織絕緣的因素,導致熱只能使皮膚的表層組織溫度上升,無法傳到更深一層。淺層熱療包含的項目如下:熱敷袋、蠟療、顆粒治療、水療:指的是水溫較人體溫為高的狀況,若水溫較人的體溫為低則視為冷療的一種、熱空氣,紅外線

深層熱療
顧名思義就是作用在深部組織的療法。深層熱療是將不同形式的能量轉換成熱能,讓這些熱能可以通過皮膚穿透到深層組織,增加深層組織的溫度。
微波熱療(Microwave Diathermy)
短波熱療(Short-wave Diathermy)
超音波熱療(Ultrasound Diathermy)

熱療縱使有治療上的好處,但是並非每個人都適合使用熱療。不適合進行熱療的情況如下:
*治療部位有溫度感覺異常的狀況
*如果無法察覺溫度的變化,有可能溫度過高但自己卻沒有發現因而燙傷。
*治療的部位有血管的疾病或是缺損
*如果有血管疾病,血液循環不良會導致組織散熱能力不好,可能會燙傷。
*治療的地方有出血或是有出血傾向
*熱療會導致血流量增加,讓流出的血更多。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26/07/2022

科普知識: 熱療 Part 1 🧐
熱療(Thermal Therapy),又名熏蒸,是一種將人的組織加熱以達到治療的效果的治療方式。熱療是一種常見的物理治療方式,可以對於一些軟組織的傷害有治療的效果。而在癌症的治療上亦有利用癌細胞較正常細胞不耐熱的生理現象,將組織加熱後殺死癌細胞,這種被稱為高溫熱療(Hyperthermia)的治療方法也被列為熱療的一種。
當週遭的溫度稍高於身體的溫度時,熱會開始藉著傳導、對流、或是輻射的方式傳向身體週遭。當組織的溫度上升時,會導致血管擴張,增加治療部位的血流量。除了增加血流量,熱療也可以加速身體的代謝,讓營養物質可以快速到達受傷的部位,因此可以促使組織的瘉合。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20/07/2022

科普知識: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Part 2 🧐
使用激痛點放鬆術的按摩療法可有效緩解短期疼痛。物理治療如採取溫和的牽拉(Stretching)和鍛鍊可能有助於恢復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和運動協調性。一旦激痛點消失,可以開始進行肌力訓練,從而有益於局部肌肉系統的長期健康。
肌筋膜放鬆術(Myofascial Release)溫和地按摩筋膜,可能改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病情。
一項系統性回顧認為乾針治療(Dry Needling)似乎可用於輔助下背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標準治療,但是由於該研究規模較小且品質較差,因此無法作為明確的建議。
姿態評估並利用人體工學可以在早期治療階段緩解症狀。在舒適的關節活動度內進行溫和且持續的牽拉運動可以減輕症狀。也鼓勵進行規律且低強度的運動。
物理治療尚包含熱療與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等。
藥物治療可包含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抗憂鬱劑等。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11/07/2022

科普知識: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Part 1 🧐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也稱為慢性肌筋膜疼痛(Chronic Myofascial Pain,CMP),特徵是有多個激痛點和緊繃筋膜(結締組織)的慢性疼痛症候群。激痛點的症狀包括:焦點壓痛、觸診可再現激痛點疼痛、觸診有肌肉緊繃點、相關肌肉有假性無力、轉移痛(Referred Pain)、激痛點按壓五秒可致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一般認為病因是肌肉組織的緊繃或痙攣。診斷主要基於症狀來判斷,也可能搭配睡眠檢查。
治療可包括止痛藥、物理治療、護齒器(Mouth Guard),偶爾會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為顳頜關節痛(Temporomandibular Pain)相對常見的原因。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11/07/2022

科普知識: 竹炭粉 🧐
因為竹子維管束的構造,燒製出來的竹炭成品有多孔的特性,使表面積增大,其細孔直徑約為0.4-0.25mm,平均每公克竹炭的表面積約 300m2,活化處理過後的竹炭,表面積可高達1,200m2以上,遠紅外線輻射率量測得熱輻射係數超過85%,波長為4~14μm。
利用竹炭能吸收人體熱能而放射遠紅外線的特性,可將竹炭運用在紡織品上,能具有保溫效果,也可用作入浴材料。

08/07/2022

科普知識: 耳鳴 Part 2 🧐
患者在睡夢中可以暫時舒緩耳鳴的痛苦,但是週而復始的耳鳴對患者心理傷害無形之中也是種痛苦,患者需要多方面心理建設及調適。
西醫方醫學治療 與中風類似24小時治療黃金期,最晚2-3天內需立即就診,中醫診治則以一年內較有改善效果(尚未得到主流醫學界確認),因人而異約2%~80%的患者感受不同,拖越久治療越棘手也越難恢復舊觀,治療期間耳鳴聲則會忽大忽小,聲響忽高忽低,患者本身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認知承受壓力。
若本身疾病引起,因為根本疾病的緩解可改善耳鳴。伴發的耳聾排除,常能導致耳鳴緩解。儘管對耳鳴無特效的藥物及手術療法,
不少患者發現耳鳴可在音樂環境下掩蔽,甚至在收音機音樂的陪伴下入眠。
一些患者得益於使用耳鳴掩蔽器,它是一種類似助聽器裝置但能發放比耳鳴更舒適的聲音,對內耳的刺激,如使用耳蝸植入法,常能減輕耳鳴,但只適用於深度耳聾者之上。
有部分非正規醫療圈建議患者使用銀杏和維他命B群等藥物,其實證上只有安慰劑的效果,算是無藥可用無法可想的辦法,本質並無意義,其實六個月內無法自行痊癒的慢性耳鳴,背後都有腦部或神經性根源,只有找到根源後手術根治,此外其他藥物性方法都是效果微小。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08/07/2022

科普知識: 類風濕性關節炎 Part 3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理學治療可以分為控制類風濕藥物、消炎藥及鎮痛藥。控制類風濕藥物可以產生長久緩和、延後或停止病情的惡化,亦即阻止骨骼及關節由次級發炎至不能控制的損傷。消炎及鎮痛藥能減輕痛楚及改善僵硬,但卻不能阻止關節的傷害或減慢病情的惡化。
最近的研究指出細胞因子(即一組由身體不同細胞生產的化合物)可能是產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慢性痛楚的主因。使用藥物以影響細胞因子的釋放或阻礙細胞因子的運作能減輕慢性痛楚。不同種類的抗細胞因子藥物現已被使用作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克隆氏症等痛症。另外,現時有研究使用沙利度胺來治療因脊椎蜘蛛膜炎所產生的痛症。
其他治療有減肥、職能治療、物理治療、關節注射及一些特別的工具改善運動。嚴重受傷的關節則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如置換膝部關節、自然醫學,如禁吃小麥麩質相關的食品。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07/07/2022

科普知識: 類風濕性關節炎 Part 2 🧐
以35-50歲的人士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多,家族遺傳會是一個重要的發病因素。它與人類白血球抗原HLA-DR4有著關聯(W4、W14及W15與這病症有關,而W10及W13則是保護性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為每10,000的人口,就有30宗的個案。女性發病的機會是男性的3倍至5倍,而吸菸者發病的機會可以是非吸菸者的4倍。患病率約為1%,有些印第安人的患病率為5-6%,而加勒比海的黑人則有著較少的患病率。病人的一等親患病率為2-3%,而同卵雙胞胎的同患病率則是15-20%。
雖然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在接受治療後會有較低的死亡率,但病人一般相信會減少5-10年的壽命。
預防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07/07/2022

科普知識: 耳鳴 Part 1 🧐
耳鳴(Tinnitus)是指外在環境沒發出聲音卻聽見聲音的一種狀況,常被形容成一種鈴響聲、輕敲聲、輕嘶聲或低吼聲,偶見模糊的人聲或音樂聲;耳鳴所聽見的聲響可能輕柔,也可能震耳欲聾,音調或高或低,只有一耳聽到或兩耳皆有可能。隨時間過去,耳鳴常常會越來越嚴重,有些耳鳴者會因此情緒低落、焦慮或難以集中精神。
相較於診斷為一種疾病,耳鳴更像是有多種可能原因的一種症狀;最常見的原因是因噪音型聽力損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其他原因則有耳部感染(Ear Infection)、心血管疾病、美尼爾氏綜合症(俗稱耳水不平衡)、腦部腫瘤、聽覺神經瘤、偏頭痛、顳顎關節疾患(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接觸特定藥物所致、頭部曾有外傷、耳垢;心理壓力(Stress (Psychological))可能突然誘發耳鳴,較常見於憂鬱症患者。
中醫學認為耳鳴是腎虛導致,因「腎開竅於耳」,但中醫的腎概念與西醫的腎臟不同,兩者無關,耳鳴也不會有腎虧,這些都是半知半解的誤傳。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06/07/2022

科普知識: 類風濕性關節炎 Part 1 🧐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個主要影響關節的長期持續性疾病。它通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於休息後更惡化。最常見的是手腕和手涉及到身體兩側相同的關節。這個疾病也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分。這可能導致低紅血球細胞、肺部炎症、和心臟炎症。也可能會發燒和缺乏活力。通常症狀是逐漸超過數周至數月。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不明,但和基因與環境因素有關。作用機制包括了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造成關節囊的發炎與增厚,通常也會影響到骨頭和軟骨。
中醫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稱之為「痹」,中醫文獻對「痹」的描述很多,其中以「頑痹」、「歷節風」比較近似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本病是在肝腎虧虛的內因基礎上,遭受風寒濕外邪而致病。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06/07/2022

科普知識: 心悸 🧐
心悸(Palpitation)是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心臟跳動的不適現象,有時伴有眩暈和呼吸困難。有可能是某種嚴重疾病的表現,如冠心病,哮喘和肺氣腫。心悸時,心跳可能過快、過慢、不規則、或是以正常速度跳動。心悸的可能成因有過度用力、壓力、焦慮、恐慌,腎上腺素、尼古丁、古柯鹼、酒精、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藥物(如咖啡因等興奮劑)使用。心悸也是恐慌症或僧帽瓣狹窄的症狀。
當這種現象太經常發生時,就有可能意謂著身體某部位的不正常。心悸可能與心臟疾病、貧血或甲狀腺異常有關聯。
心悸的長度可能從幾秒到好幾小時不等,出現的頻率也可以是極少。心悸若是合併其他症狀,例如流汗、虛弱、胸痛、或暈眩,就有可能代表心臟功能異常,應該由醫生深入診斷。
心悸也有可能與焦慮或是恐慌症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05/07/2022

科普知識: 長新冠 Part 2 🧐
根據倫敦國王學院2020年10月21日最初發布的一項研究,長期COVID的風險因素可能包括:
*年齡: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
*過重的體重
*哮喘
*合併症因素:在感染COVID-19的第一周,報告超過五個症狀(如超過咳嗽、疲勞、頭痛、腹瀉、嗅覺喪失)
據研究,使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可減少突破性感染後有長期症狀的風險。對治療藥物減少長期症狀效果的研究,目前正在進行。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22年4月7日發布的統計,有近 30%確診且接受治療的病患,出現了長期COVID;不論是染疫後 30日或持續 60日以上的症狀,最常見者均為疲勞(73.2% vs. 31.4%),次常見者均為氣促(63.6% vs. 13.9%)。女性比男性容易出現長新冠,可能是因自體免疫問題;此外,年齡、住院、發病第一周有大於5個症狀,均易產生長新冠。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長期症候群的正式治療方案尚未公布。
治療途徑一般是對症治療。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05/07/2022

科普知識: 網球肘 Part 2 🧐
一般的網球肘的治療可讓關節通過休息恢復。初期應儘量停止該關節運動,避免手掌朝下提東西,避免擰瓶蓋、炒菜。休息時應側臥,可口服阿司匹林或Voren (NSAID類)來減輕肌腱炎症。類固醇的局部注射也可幫助肌腱恢復。佩戴前臂護具也可減少受損肌腱的負擔。注意護具要戴在前臂而非肘部。
大多數不需要進行手術,若長期疼痛經休息治療仍不見好轉可考慮進行手術,切除肌腱退化的部分,將肌腱縫合,並去除突出的多餘的骨骼。 在運動和工作過程中也應該多次休息。
避免關節過度使用,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拉伸關節的活動,運動中要多次休息。各種運動時都要堅持正確的姿勢。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04/07/2022

科普知識: 長新冠 Part 1 🧐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長期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稱COVID後症候群、新冠病毒2感染後遺症(PASC),俗稱「長新冠」(Long COVID),是首次感染導致COVID-19 的病毒 4周或更長時間後,任何症狀廣泛,新發的、復發的或持續的健康問題。其中約 2.3%的冠狀病毒感染者的長期症狀長達 12周或更長。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大約五分之一成年新冠感染者有可能表現出長期症狀。後COVID-19症候群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0),表述為「COVID-19後狀況」。
2020年12月,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R)提出了以下後COVID-19症候群的病情分類:
*急性COVID-19(症狀持續時間長達 4周)
*持續的有症狀的COVID-19(症狀持續 4至 12周)
*後期症候群(症狀持續 12周以上,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能夠隨時間變化,消失和重新出現,影響許多身體系統)
而「長期COVID」(Long COVID)包括後兩者,即任何急性期後(4周以後)持續或新發的症狀期。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04/07/2022

科普知識: 網球肘 Part 1 🧐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是一種肱骨外髁突附近(肘關節外側)酸痛的症狀。
前臂伸肌肌腱在抓握東西(如網球拍)時收縮、緊張,過多使用這些肌肉會造成這些肌肉起點的肌腱變性、退化和撕裂,即通常說的網球肘。 病因主要是肘關節使用過度導致關節損傷。除去網球,其他過量運動也可導致該病,如游泳、攀爬、反覆的工作、彈吉他。肘關節創傷也可能發展為網球肘,因此「於過度使用或創傷造成伸腕肌腱源頭的微小破裂及發炎」應該是網球肘的根本原因。
患者手肘外側上髁被壓迫時會有局部的疼痛,手臂彎曲時用力伸直也會有痛感。X射線投射和核磁共振檢查都可以幫助診斷,排除其他可能,如神經壓迫。同時應根據患者病史綜合判斷。

附註: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Address

Hsinchu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17:30
Tuesday 08:30 - 17:30
Wednesday 08:30 - 17:30
Thursday 08:30 - 17:30
Friday 08:30 - 17: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永善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eKind Health Technology Inc.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永善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eKind Health Technology Inc.:

Share